[爆卦]國營事業民營化好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營事業民營化好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營事業民營化好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營事業民營化好處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德國能源政策系列報導:記者李怡慧、彭智宏德國採訪 【德國2000年推出《再生能源法》 四家國營電廠民營化除獲利外更負擔企業社會責任 配合京都議定書節能減碳目標 立法要求民營電廠發展再生能源並保證20年收購民間綠色能源 務實結合智慧電網“穩定基礎電力” 當綠能電力不足...

  • 國營事業民營化好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8-30 18:30:00
    有 2,139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德國能源政策系列報導:記者李怡慧、彭智宏德國採訪

    【德國2000年推出《再生能源法》 四家國營電廠民營化除獲利外更負擔企業社會責任 配合京都議定書節能減碳目標 立法要求民營電廠發展再生能源並保證20年收購民間綠色能源 務實結合智慧電網“穩定基礎電力” 當綠能電力不足時仍有核電.煤電與天然氣電力適時補上】

    在德國,身處在各地的綠電發電設備中,你會開始體會德國人正經歷的,"分散式地方發電",逐漸取代"集中大電廠發電"的趨勢。

    像是在德國中部,這個古老又富裕,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城鎮的邦堡Bamburg,當地最大的體能娛樂中心Bambados,它的電和熱能,由隸屬市政府的能源公司,自己來發電供應

    Bamburg在20平方公里大的,集水區種楊樹,將木材高溫,燃燒,產生發電效率達80%的電和暖氣。

    Bamburg蓋一個發電廠,花了100萬歐元,靠著發電廠賣電和地方稅收,這整棟斥資500萬歐元,能智慧節能的體能中心,要等20年才能回本。

    「因為能源轉型,是德國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們也想自己發電,想貢獻一份心力,(Bamburg民眾知道 節能一投資下去),(要二十年才能回本嗎),(當地民眾沒有人反對嗎),沒有,沒有人反對被動屋這樣的做法,」邦堡公用事業發言人吉爾斯柏。

    這就是德國人所謂的"電力市場革命",未來的電力供應,將走向分散,不再倚賴大型的傳統電力公司,而是,自己用的電自己發。

    德國境內,目前有超過150萬座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就是去集中化,分散發電最好的例子。

    尤其售電市場開放,分散發電,帶來的好處是電價透明。

    「接著,它會問"選擇綠電"嗎,我們勾"是的",然後按OK,開始計算,」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德國人可以利用電費比價的網站,在目前1151家售電業者,所提供近15000種的電力方案中,選擇你想用的電力組合。

    「目前(選擇綠電)的話,最便宜方案是437.32歐元/年,」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綠電比較貴嗎,比較一下,綠電最便宜方案是,437.32歐元/年(約台幣15,690元),一個月電費約1300元(台幣),而Alex家一年用電1700度,等於一度電約9.22元。

    如果選擇一般電力(含核煤電)的話,最便宜方案為419.75歐元/年(約台幣15,060元),等於一度電約8.85元。

    兩者一年價差是17.57歐元(約台幣630元),綠電和一般電力的價差,正逐漸縮小。

    我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德國大型能源集團,是如何面對轉型,分割,結果最後,大電力公司也走上綠能供應商之路的呢。

    過去,德國是由四大集團,壟斷電力供應長達數十年,其中包括,E.ON、RWE、Vattenfall和EnBW,他們的前身,和台灣的台電一樣,屬於政府經營的公用事業,核電和火力發電加起來,超過八成。

    然而,隨著歐盟開放電力市場,德國的電力公司,在1998年開始走向自由化,發電,賣電,輸電權力,都開放民營,且彼此獨立。

    大型能源集團和公營的電業公司,也逐步分拆,整併,上市,並且放棄原來的輸電業務。

    再加上,1998年上台的綠黨和社民黨政府,於2000年推出了<再生能源法>EEG,德國立法強迫民營電廠,以20年高於市場的價格,保證收購綠電。

    這和1999年"台灣電業自由化",政府把好處給了民營電廠,責任由台電來承擔完全不同,也和民營電廠至今,仍大多為煤炭發電的結果,完全不同。

    在"有利可圖"以及"負擔責任"之下,德國等於以政策,鼓勵更多民間業者,投資再生能源,使得德國目前就有超過一千家的,發電或供電業者。

    然而相較之下,也轉型為民營的德國四大集團,營收和市場佔有率,卻逐年大幅下滑。

    以E.ON為例,2014年,虧損達31.6億歐元(NTD1264億),2015年,虧損更增一倍,約62億歐元(NTD2500億)。

    <經濟學人>當時分析,德國大型能源集團的虧損在於,過度仰賴核電和煤能,無視民間反核聲浪越來越大,仍繼續遊說公眾,核電和火力發電的重要。

    結果,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德國反核民意成為不可逆的浪潮,梅克爾政府決定2022年前,關閉所有17座核電廠,並先迫使8座運轉年限尚未屆滿的核電廠,先行關閉,造成傳統電力公司大失血。

    不耐虧損之下,德國最大能源集團E.ON,2014年12月突然宣布,"放棄過去經營模式","將核電火力等傳統業務分割出去","轉型為綠電和電網系統整合的服務"。

    「再生能源是一個趨勢,一個目前還不明顯,但將迅速發展的趨勢,這場"再生能源革命",不只攸關能源發電,更與科技創新相連,我們體認到再生能源,將讓消費者變成發電者,」E.ON執行長約翰泰森。

    E.ON總裁這番話,英國金融時報當時形容,為"為能源業投下核彈"。

    「然後是RWE也轉型,成立了綠電部門Innogy,不過,RWE本身有多座褐煤火力發電廠,仍在運轉當中,對它們來說轉型很困難,公司內部仍有爭議,」德國綠黨科學政策研究員葛利波斯佩。

    E.ON和RWE,開始轉向發電成本比其他綠電都高的"離岸風電",海上作業的難度和風險,卻成了大型能源集團的專業強項。

    短短兩年,以離岸風電的累積裝置容量而言,德國的E.ON,RWE,Vattenfall,成為全球排名第二,三,四位,僅次於丹麥的丹能集團。

    這些歐洲大型電力公司,正積極要在2020年前,將離岸風電的成本,降到每度電(新台幣)4元以下,盼能成為取代核電的新藍海。

    德國的能源轉型,不是一蹴可幾。

    而是緩步走了二十年,才逐步發展為,傳統電力公司慢慢轉向為,"研發綠電 以系統導向的電網服務",而"民間發電業者",則是專攻"自行發電儲能"。

    傳統電力公司和綠電互補,在燃煤火力尚未結束前,先改變經營心態,亦即,如何逐步放棄,大電廠,基載和集中化的概念。

    於是,我們懂了嗎,德國能源轉型,不只是電力公司民營化的過程,更是"思維和心態的調整之戰"。

  • 國營事業民營化好處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8-09 11:06:05
    有 69 人按讚


    經濟無知的繆誤

    與友人對談電業民營化的幾個重點:

    1. ...把原本被英國工黨政策性價格管制的低電價,自由化後的漲價看成是問題。

    原本是用稅金補貼才有的低電價,有啥好驕傲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把稅金補貼看成是國營比較有效率,那中共的人民公社也不會餓死三千萬人了。

    2. 解除電業管制可能會發生電費漲價,但卻是朝三暮四的問題,錢是透過稅金付還是電費。差異在於稅金支付有很大的貪污空間,而且用電少的在幫用電多的付錢。

    3. 擔心台灣市場小而出現壟斷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自由市場下的壟斷沒有壞處只有好處。政府強制的壟斷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誠如張五常曾舉例:
    "一九六九的春天,在温哥华的一个渔业研讨会中,一位(几年前获诺奖)在座的提出:「把公海渔业改为私产,只能有一个大业主,所以鱼产品之价会是垄断之价。」我立刻回应:「怎么可能呢?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农地都是我的,我一定要分租出去给无数农民,农民竞争,农产品之价会是竞争市场之价。」当时你(R. Coase)坐在旁边,轻声说我对了,说了三次,过了几天你又再说我对。"

    自由市場下的壟斷,市場價格依然不是壟斷價格,而是競爭之價。了不起的經濟感受與邏輯,讀者要多思考學習。

    4. 會不會「自由市場下的壟斷「對財團而言」沒有壞處只有好處,政府強制的壟斷「對財團而言」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不可能,因為這是常見的對經濟學無知的謬誤。

    一者污名化財團,事實上財團只是一種資本累積,其背後原因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一樣;資本累積在侷限條件內可以極大化平均獲利。

    傳統閩南地區商人「標會」去從事某種創業,也是一種「微型財團」 -- 許多有剩餘資金者放棄今日之享受,投資可能成功者去執行業務期待更高獲利率。

    二者,財團要造成傷害,必須官商勾結,而前提是透過政府強制力排除市場競爭。

    三者,沒有政府介入,財團對社會是有好處無壞處。任何成功企業都是因為提供多數人願意犧牲代價換取的服務,其邊際用值必須大於等於邊際換值,才能長久經營下去。講白話,就是賣大家想要的東西,你爽我也爽,皆大歡喜!

    試問Google、Facebook、Uber這些財團對台灣造成什麼傷害了?事實上他們提供的服務對台灣整體創造極為驚人的利益!

    回過頭看,財團之所以要勾結政府就是因為政府權力過大。該管制的是政府而非私人資本。

    看台灣電信業自由化後帶來多少好處,怎麼台灣人20年光景就忘光了?過去電信局時代的服務有多爛?自由化很多貪污腐敗也大幅減少,至少沒過去明目張膽。

    會相信國營比較好的人,那就是相信北韓人民很幸福囉?因為北韓就是行行都是國營事業的極致表現。奉勸這些相信國營更優秀的朋友趕快移民北韓!

    補充:
    一般人的經濟感受很差啊~即便微軟90年代全盛壟斷全球時期,也不敢隨便漲價。

    因為潛在進入市場的競爭其實很激烈:Mac OS、Linux、FreeBSD、BeOS...

    我算過,以人均年收入來看,其實微軟從Windows 3.1以降到Windows Vista實質是降價的。照理說壟斷應該漲價漲翻天,為何不?不敢嘛!

    話說我是死忠Mac、Linux用戶,2000年以來就沒用過Windows,連我公司都下令全部用Mac,不准微軟Windows出現。夠屌,說話夠有公正性吧XD

  • 國營事業民營化好處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3-28 07:47:33
    有 86 人按讚


    打臉人渣文本!94強!

    是豬隊友還是對立面?評人渣文本【論兼任教師失業潮】

    人渣文本發表的【論兼任教師失業潮】一文,可以說是集偏見誤解、歸因謬誤、批評受害者三大要害之文!

    一,文章把這次的兼任教師納入勞基法爭議(結果作者竟說是納勞保爭議,卻不知在前人爭取下,早在四年前兼任教師便已納保,完全搞不清楚!),描述為【只開兩學分的兼任教師也要付全額勞保,將造成校方勞保支出大幅增加,所以進行大裁員。】什麼叫全額勞保?語焉不詳,模擬兩可,卻掩飾不了無知。勞保根據收入高低訂有級距,兼任教師既已納保,根據數入高低依法納保繳費,不足最低級距者按最低級距納保,何錯之有?學生到便利商店一週打工八小時,一個月收入不到最低級距,也是以最低級距納保。其他行業都是這麼做的,包括大學內部若干非典型僱佣的行政或學術工作者也是如此照辦的,這是非典型僱佣常見的現況,完全合乎當前法理,怎麼作者會搞不清楚?如果真不清楚,為何對這個議題大放厥詞、自秀下限?

    二,承上引文,把兼任教師爭議這個現象,用【只開兩學分的兼任教師也要付全額勞保】這樣的角度描述,真不知這位作者是不是某校校董。看待這個問題,至少必須把兼任教師的問題根源看清楚:曾幾何時,台灣的大學充斥著這麼多的兼任教師,多到竟和專任一樣多?這是最起碼的吧!作者竟只以簡單現象歸因,不談脈絡,不究因果,建構出謬誤的問題意識,導致荒謬的見解!那麼,為何兼任這麼多?如果作者真是某校校董,那怎麼會不知道進用大量兼任教師好處多多,除了節省成本、貪圖其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便利性,還有什麼?

    三,作者在表露自己也曾是兼任教師,至今已有本業之餘,還批評兼任教師三大問題:專長太少(不利轉業)、太重面子(不願轉業)、心態扭曲(只等國家救不參加抗爭,永遠只有少數人出來)。說自己轉業有成再批評兼任教師三大問題,此種敘事手法說穿了,只是為了突出自己的成就,嘲諷別人的困境!這種風格倒是跟PTT八卦板有87%像,吸睛製造話題有效,但對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完全沒用!不過媒體若仍願給稿費,個人建議還是收下,只希望作者能把這稿費捐給高教工會,以贖妄議之過,以補對兼任教師維權運動的傷害。

    要評斷作者對兼任教師的觀察是否恰當,必須先把作者從未提過的事情脈絡和因果說清楚。

    台灣的大學,規模上和數量上的擴張始自1990年代中期,當時有廣設大學的民間要求,有教育去管制化成為有心人在高教領域以賺錢營利心態經營而躍躍欲試,更有配合所謂高科技產業高階勞動力需要從而使得相關科系極速膨脹等因素。結果國家不負責任,放任私立校院設立而限縮公立校院,甚至推動公公併,讓台灣高教公私比例竟是三七開,連美國公校比例都超過六成。結果,教育總需求擴張了,總供給也以多間私校的方式出現了,國家卻在此時(1997年)修憲,將教育預算不得低於國家總預算15%的門檻拿掉了!此後至今,教育預算佔比逐步下滑,已不足10%。更有甚者,這二十年來所有有關資本利得和富人稅,稅率直直降,促產條例、講升條例不斷擴大行業別適用減免稅費,還得加上賺錢的國營事業民營化!國家一再自廢武功,一再放任勞資權益對比拉大,結果是什麼?高教方面,公私立學費二十年來200%以上的成長,工薪家庭子女忙忙於打工學貸壓力之下。而兼任教師總人數不斷上升,校方故做寬大讓他們多上幾堂課增加經驗有所收入,而讓/逼專任拼計劃拼產學多為學校賺錢!這就是兼任教師問題的背景和脈絡!

    從這個角度來看,唯一能問責於兼任教師的,不是專長太少(專長太多反而沒專長,學校就不聘了,尤其是較專精的課程),也不是面子問題(是什麼樣的國家走向讓我們專長無所發揮,我不能問嗎?一定要我自己認了回家種田或去炸雞排不要再想這些結構性的問題,才叫放下身段嗎?這些年來趕課上課累得跟狗一樣領個兩三萬的錢不叫做放下身段?一定要我做非專長的事才是放下身段?)更不是心態扭曲(淡江事件時,許多人想到場聲援,但有課不能去,人在中南部趕不過去。台灣的工會組織率扣掉勞保工會一向低落,又有資方軟硬兼施,相比下來,兼任教師現在的抗爭性已有長足的進展。倒是作者,你參加了嗎?聲援了嗎?),而是直到這四五年,我們才逐步爭取相關加薪和勞權,是我們笨了!早該開始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