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甜心家人
(這張是我們今年母親節拍的,還在浪開直播讓寶寶們祝您母親節快樂)
少了誰都不可以😢
我們是永遠的家人
我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
你除了上班和加班以外
剩下的時間就是教我和妹妹國語
還會自己拿直尺畫格子教我寫字
拔拔則是教我數學和英文
後來到了國小三年級後
拔拔特別花錢讓我上美語補習班
後...
#小甜心家人
(這張是我們今年母親節拍的,還在浪開直播讓寶寶們祝您母親節快樂)
少了誰都不可以😢
我們是永遠的家人
我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
你除了上班和加班以外
剩下的時間就是教我和妹妹國語
還會自己拿直尺畫格子教我寫字
拔拔則是教我數學和英文
後來到了國小三年級後
拔拔特別花錢讓我上美語補習班
後來發現我對英文特別感興趣
於是就這樣補到了國小六年級
之後就讓我自己自修了
雖然我從小成績就不錯,但總是會被書局裡五顏六色的彈珠吸引,所以我回到家時口袋裡都會有好幾袋彈珠,倒也不是想拿來丟還是什麼的,就只是覺得放在光底下的折射和反射很漂亮,所以很常因為這樣被拔拔教訓,而你那時都會出現擋在我前面,因為這樣拔拔就不敢打我了。
不知道後來是不是因為自己變懂事加上升高中了,拔拔對我都和顏悅色的,也蠻常鼓勵我學業。
拔拔以前雖然兇,但是畢竟是為我好,加上我對拔拔的印象就是他教我很多東西,例如騎單車和溜直排輪都是他教我的,還常常帶我們全家出去放風箏、郊遊還有去兒童樂園玩,所以覺得拔拔有種可靠的感覺,漸漸的,我都黏著拔拔比較多,而你從來都不會吃醋,只希望大家和樂融融就好。
我長大以後就一直很想要全家再一次這樣出去玩,只是大家都各忙各的,很少有時間聚在一起,但你和拔拔比較想好好在家休息,可是對我而言我真的覺得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就這樣,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了,大家依然忙碌著,拔拔甚至因為公司遷到了桃園,而不得不住桃園,方便他上班,一週回家裡一次,而妹妹也因工作關係住內湖,大家愈來愈少回家,所以我知道我必須在家工作陪媽媽,不然她會一個人在家,出意外也不會有人知道,太危險了,我不放心。
直到6月時,媽媽健康狀況開始出了問題,我除了邊直播邊做家事以外還要邊顧媽媽的身體,幫她準備三餐,還有按摩全身,時不時帶著他去廁所上吐下瀉,每天看著她抱著肚子喊肚子痛,我很難受,卻沒辦法有任何作為,因為上個月疫情狀況還是很嚴重,甚至到了三級,醫生說怕有疫情感染的風險,所以胃鏡大腸鏡先緩緩,媽媽聽完醫生這樣說也同意緩緩,但其實我看著她每天都這麼不舒服,我內心很煎熬,心裡一直覺得為什麼家人不趕緊放下手邊的工作回來陪媽媽,但媽媽跟我說,就算拔拔和妹妹回來的話也無法做什麼,醫生就說了還不能檢查。看著媽媽這樣,有次我不小心直播時說溜嘴,我也不知道怎麼了,眼淚一發不可收拾...平復好久才吸乾眼淚,自從那次後再也沒流過眼淚了,因為我是個很愛逞強的人,不喜歡讓別人看我流眼淚或是很脆弱的這面。可能有些人覺得我業績很好算是大主播了,但我真的不是,我只是逼自己開心的把錢掙了,不要讓觀眾感受到我的低潮而已。因為我要養家,所以就算播的時數再長我也沒太多怨言,這期間很多寶寶很懂事也很體貼,謝謝你們陪著我
昨天接到電話的時候,你從電話中告訴我要幫你多帶哪些東西去醫院時,我才發現,為什麼每個東西你都記得這麼清楚放在哪裡,小小的物品放在第幾層抽屜,抽屜裡什麼的旁邊有什麼,床底下有什麼,床頭櫃裡有什麼,你全都記得一清二楚。這讓我不禁腦袋中生出一個畫面,拔拔和妹妹還有我如果少了你,日子還會這麼舒服嗎?謝謝你照顧家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一切,我發現原來你才是這個家的支柱。
我現在唯一不會的就是做菜
我最近已經在學做菜了
求求你快點好起來💕
我們等你好起來唷
你一定可以的💪媽媽加油
大家一起幫我媽媽加油好嗎?
謝謝你們🙇
國小英文自修 在 女鵝的英語自學實驗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9.11(12Y0M) ✅完成 Diary of an Awesome Friendly Kid Series (3本)
❤️榮利的棒呆日記
🧡榮利的棒呆大冒險
💜榮利的棒呆鬼故事
超愛Diary of a Wimpy Kid的女鵝當然愛屋及烏的也喜歡榮利,在忙碌的國中生活閱讀這種輕鬆的圖文書最療癒了,飛快就能解決一本,完全沒有負擔。
這三本當中女鵝有兩本是讀中英雙語版,原本以為女鵝會直接讀前面的中文部分,沒想到她說:「英文版比較好看,而且遇到不會的生字旁邊都有解釋,然後我讀完英文再回去讀中文,原本不會的字都瞬間懂了耶!超讚的!」
剛上國中的女鵝,因為每天都會帶一本英文書去學校讀(老師規定早自修要閱讀),加上英文課時老師問某某單字有沒有人會,全班只有女鵝一人知道,所以同學們紛紛好奇女鵝怎麼學英文?在哪裡補習的?連導師都注意到女鵝的英文程度不錯,希望她代表班上去參加英語語文競賽呢!閱讀真的是最有效且最快樂的學習方式,大家趁著國小還有大把時間要趕快培養起閱讀習慣喔!
國小英文自修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歲慘淪疫苗孤兒!BNT、高端都沒份 網怒:19歲的命不是命?」
.
「18到20歲疫苗荒 綠委也搖頭」
.
「『18到20歲也應同步先打』 英系11立委幫19歲請命」
.
「搶打莫德納還要BNT?李艷秋怒批:第二類怎麼老是打不夠」
.
「18、9歲被放生成疫苗孤兒 低能卡大學生不忍了:蔡英文出來面對」
.
「12~18歲優先打BNT 家長急死灌爆臉書為『這群人』請命」
.
「一直給一到十類人,一堆人青壯年第一劑還沒打到,不是說要先普及第一劑的比例嗎?」、「不是說從高齡開始往下打,結果一堆人莫名其妙就可以優先施打,19~36歲要等到什麼時候」、「7、8年級生真的很邊緣欸」,「之前疫苗缺貨我忍了,整天罵雙北我也忍,3+11還忍得住,現在疫苗沒得打我忍不了,我們是被拋棄就對了」、「投票我們投,稅我們繳,然後被12到18歲插隊?」
.
辛苦了,指揮中心.
.
這次不只民也刁,統媒亂,甚至連一票綠委,也在耍白癡.
.
19歲打不到疫苗,是疫苗孤兒,完全就是假議題.
.
19歲是不可能成為疫苗孤兒的,何解?首先,全世界都是依著年齡排序向下打,如果19歲是疫苗孤兒,那全世界四處都是疫苗孤兒,依照年齡向下打的科學根據是,年紀越高者,越容易受到感染,年紀輕的,免疫力越強,重症率低,所以,按著年齡順序向下施打,這是專業取向.
.
除了高端,AZ、莫德納,18歲以上都有開放勾選,甚至BNT剩餘80萬劑,也能選,無論你是哪個年齡層,遲早都會打到,不會淪為疫苗孤兒.
.
再者,恐怕已經有不少19歲的人施打疫苗了,如你屬於第九類,是高風險疾病患者,你可能早就排到了,在過去,有22歲女大生因氣喘而打到疫苗的例子.
.
既然有打到疫苗,未來也會排到,並沒有不讓你勾選,那「疫苗孤兒」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
.
台灣屬於12年國民教育,國小到高中階段,是強迫入學的(當然根據憲法義務教育應是6年),換言之,並不是人人都會上大學,19歲,也未必都是學生.
.
今天因為BNT依據研究,可以打到12歲,如果是以學生作為需求,那麼,強迫入學的階段,打疫苗的必要性較高,相較於大學,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園是較為封閉的,就學時段,你幾乎不可能離開學校,就等於關在裡面,無論是中午吃便當,還是早自修,午睡,晚自習,乃或是社團活動,你都得在學校裡,他等於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更遑論翹課還是選修.校園圈封閉,長時間群聚,換言之,一個人感染可能全部人都中標.
.
相反大學生活圈則較廣闊,我們不會把一間大學跟一間小學相比,說他們有相同的感染率,光校地面積就不成正比,或將一個小學生跟大學生相比,他們防疫知識和防護自己的能力是一樣的.在BNT研究兒童年齡層的結果出來以前,他們才是真正的疫苗孤兒,直到現在,他們一劑都沒打到,我只看見,當小孩子終於可以被打疫苗的時候,一群人突然自稱自己是疫苗孤兒,實在令人忍俊不禁.
.
19歲就算了,有多少人假裝自己是19歲,在那邊炒糖吃?因為自己還沒打到,所以借題發揮?看到小孩子,應該保護的族群,好不容易可以打到疫苗,一群人突然變成井上喜久子,每個都在喊我19歲,不公平,我也要打.
.
這應該是泛年齡層的退化.
.
所謂相對剝奪感,就是尋求公平的假象,如果你仔細拆解他們的說法,發現每個邏輯都是矛盾的,而若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會發現那才是真正的不公正.一張嘴有人說要往東,有人說要往西,都想著自己的利益為優先,其實走的目的地根本不相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不過看起來一樣的東西,就是我反對.
.
反對、抱怨、杯葛,讓他們看起來很一致,所以「19歲」看起來就像他們共同的訴求,其實仔細看,多少人是在自我打臉,互相講屁話.
.
一群人罵,指揮中心為何不照年齡施打,為何要讓其他人插隊?另一群人則說,為何我26歲登記了到現在還打不到?然後是英系立委(自稱)聲明,主張應該讓18歲到20歲的年輕朋友也能同步優先預約接種,講白了,這些就是在插隊,爭取「優先」,當你一個年齡層搶先了以後,就會動搖到其他年齡層,照年齡層排序的原意就喪失了,今天讓19歲、20歲也「優先」好了,就會動搖到30歲人的權益,不是把7、8年級都炒成一盤孤兒,問題就解決了,70年次到80年次,就是30歲~40歲,加上20歲要先打,等於橫跨20年齡層的間距,大家都優先,就等於大家都沒優先,這些年齡層的權益,也根本是互相牴觸的.
.
換言之,19歲優先,7、8年級的順序就會被排擠,更難打到疫苗,我不知道這些人是在喊什麼燒?為啥要一邊喊和自己訴求相反的東西?7、8年級是19歲嗎?
.
「不是說從高齡開始往下打,結果一堆人莫名其妙就可以優先施打,19~36歲要等到什麼時候」
.
這個網友意見就更奇妙了,可以說是一種悖論的總和,我相信這人應該是36歲,硬要把自己跟19歲掛在一起,大家一起上車.高齡往下打,就是19~36歲照排序輪流等,12~18歲優先打不是莫名其妙,而是一開始根本沒有他們打疫苗的份,連選都沒得選,現在有單獨適合他們的疫苗,還有家長的需求,更重要的,她們未成年,是更需要保護的對象,我不知道「他們可以我也要」,這種前運思期的邏輯是怎麼來的,如果因為這種理由,所以優先施打,這才是莫名其妙.
.
19歲納入12~18歲打BNT疫苗,也無不可,但要注意這也是「學生防疫需求」的延伸,不是什麼「疫苗孤兒」,前者是合理的,後者叫做政治炒作,所以才會一堆打不到的也以為自己是孤兒,以為自己19歲.在這邊還要界定的是,大學教育,相較於半強迫的義務教育,是較有彈性的,而且並非必要性,所以很多大學可以自己延遲開學,而國小國中多半統一跟隨國家政策,兩者以教育的急迫性而言,也不可相比擬,教育方法也完全不同,大學遠距教學,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寫論文報告,甚至沒有老師,也可以獨力完成.小學生則必須要有老師帶領,疫情期間,大學生遠距教學,自主學習較為容易,小學生遠距教學,進度和老師監督,制訂作業等等,較為不容易,不如問問,大學生見到自己導師一個禮拜有幾次?小學生可是天天要跟導師打小報告的.
.
以學習急迫性來講,70幾歲還可以讀大學,小六年齡多幾歲,便算晚學了,他們的語言/數理,都在發展階段的關鍵期間,錯過關鍵期間學習就困難了,甚至成為發展性學習障礙,沒讀大學,還可找到工作,小學沒畢業,根本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甚至家長還會被告的.
.
以瑞典來說,在疫情期間,他們關閉大學/高中,小學生/國中生卻一定要入學,原因在此,真的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
而19歲早就有人選擇工作了,而不是上大學,這就要以一般社會人士視之.
.
至於某些綠委,不管你是英系(自稱)還是正國會,老話一句,沒有政策辯護能力,也不用火上加油,別人都要蔡英文出來面對了,你英系還在為19歲請命,這英系不知道怎麼當的.請正確的分析民意,而不是像個草枝擺,與其在那邊跟國民黨炒作19歲,不如試著理解國民黨一流在幹些什麼-李艷秋說「好不容易扣除學生之後,還有剩下80萬劑BNT疫苗,卻又是從一、二、三類開始施打....第二類人就已優先施打過了,麻煩指揮中心公布這批人到底是誰?怎麼老打不夠?這次又要膨脹多少人來跟老百姓搶BNT?」
.
我不知道這秋是怎麼乘著19歲的浪潮在那邊胡亂質疑的,不過他講到一個重點,19歲如果納入,80萬BNT一般人恐怕就沒得打了,如果你真的那麼想讓年輕人優先,或許先想想如何抵制老屁股在放屁,到時80萬BNT學生打光了,這群人的矛頭又會指向誰呢?
.
現在在那邊跟著搖旗吶喊,只會讓人想到,別人在忙著維護防疫的信度,而你們自己卻在忙著選舉,別人在救火,你在騙選票.
.
在想著自己之前,麻煩考慮到公眾利益,每個人都只想拿走自己的部分,然後反對的代價由別人承擔,你多拿了必然有人減少,你搶先了必然會使其他人落後,沒有那種大家一起贏,大家一起先,這種直覺式的思考,恐怕連小孩都不如.
.
談論公共議題,不是這樣談的,若真想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試著說服其他人,被削弱福祉的人怎麼辦?被破壞的規則又如何?今天說的是12-18歲優先,而不是你們不能打,而他們優先,有十足的正當性和理由,他們這個族群,打過疫苗的人一個都沒有,說白了,19歲以上者,依舊可以登記,但他們不想照順序排,認為不公平.
.
今天因為12-18歲優先,才會產生所謂相對剝奪感,原本順序的平衡,好像傾斜了,人人勾起了自己也想打的慾望,想到了自己還打不到的窘境,藉由19歲的議題進行宣洩,那麼,把12-18歲取消,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嗎?恐怕18歲以下永遠等不到可以打疫苗,唯一可以打得又照排序被前面的大人打完了,他們變成真正的最後一名,然後他們都未成年,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
有人說大學生活動力最強、社交活動最多,容易跨縣市,這也挺有趣的,真要說的話,小學生、國中生,都還沒獨立自主,每個人上完學都得回家,不更容易造成家戶感染嗎?現在台灣疫情情況,究竟是家戶感染嚴重,還是所謂跨縣市感染嚴重?一個一般成年人,四處去旅遊,享受暑假自我解封的快感,這沒有跨縣市和活動力最強的危險性嗎?獅子王不是年輕人,他的社交活動又如何呢?超級傳播者的年齡分布又是怎樣?死亡率最高是哪個年齡層?
.
而那些喊著19歲是疫苗孤兒,又痛罵12~18歲的人插隊,當真是在為年輕人著想嗎?
.
要我說的話,神父會這麼說,不用急,照著順序排,大家一定都打得到,BROTHER.
國小英文自修 在 單媽美國奮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華師在海外帶班技巧經驗談》
Grace 自己有參加一些中文老師社團
板上除了教學工具、文法理論方面的研討外
海外華師最常見的煩惱其實是
「學生不理你」、「學生沒學習動力」
有時候再加上「學校不重視」
尤其語言課只是高中的一個選修
除非你住在家長對亞洲市場有興趣的大城市裡
學校往往會優先選擇西班牙、法文當外語
如果學校規模再大點 學生人數夠多
校長往往會再加上德文或拉丁文
中文僅僅是錦上添花的一個科目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
華語課其實是弱勢中的弱勢
在語言課程領域
市場不大、資源不多
學生又不見得有學習熱誠
在種種不利的條件下
Grace 可以理解這些老師的無助感
但是既然選擇了華師當職業
就應該體認這是一份不同於
英文老師在亞洲的職涯
並且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專業並且愉快
Grace 在美國執教兩年
不敢說是超級老師
但至少學生問卷做出來有75%以上的滿意度
學校的管理層在定期考核之後
也一致認同Grace 對學生管理很有一套
所以對Grace 尊敬且有求必應
當然Grace 也有難纏跟搗蛋的學生
但是總是能夠找到方法去馴服他們
將心得在此分享給挫折的同行們
首先最重要的是
既然已經來到學風文化跟亞洲截然不同的美國
請你徹底拋棄東方的老師的架子跟威嚴
華語這個科目
除了少部分有計劃在大學繼續深造中文的學生
華語對學生來說就只是一個小術科
絕對不會像台灣的學生對主科英文一樣
花那麼多精神複習、自修、鑽研
所以老師的任務是觸發他們的動機
而不是壓迫他們去學習
人生當中不管是怎樣的困難
最好的策略就是真誠跟努力
Grace 一開始就很誠實的告訴學生
踏出教室後你可能一輩子用不到華語
但是你會永遠記得你學過這個截然不同的語言
而且在中文課堂上有過很多樂趣
這樣學生反而能接受跟願意嘗試
Grace 自己會在每堂課開始複習上堂課的重點
在上同一課的週期內
也會不厭其煩的重複同樣的文法點
讓學生最大化的吸收每一課的大要
讓落後的學生也有趕上的機會
口說考試也會給他們題目
並在考試前充分練習
既然認清中文只是一個術科
所以就別期待學生回家之後會複習了
大小考試當天
Grace 也會在考前留20分鐘
讓他們做最後複習
通常大部份學生都會好好的把握時間
每次考試班平均都超過及格就不錯了
另外別想他們回家後會自動寫作業
否則等交件那天你只會挫折跟失望
Grace 都讓他們在課堂剩餘時間寫作業
並且用高分鼓勵他們「準時」「完成」
至於跟學生的交流
絕對不要擺出高傲冷漠的姿態
這樣一開始有效果
但是很快就會遭遇學生的反彈
Grace 以交朋友的心態跟學生交流
同時設定了非常明確的課堂管理機制
Grace 會記得大部份學生的喜好跟長處
有機會就讓他們在課堂上表現
也會詢問學生在各種競賽的表現
稱讚學生在課業之外的長處
還有關心他們的未來發展
並給予實質建議和幫助
Grace 在跟學生熟了之後
沒事就跟他們開有節制的玩笑
偶而對於太活潑容易走神的學生
Grace 會用「原來你不喜歡上我的喔,我失望」
等玩笑讓他們專注到課堂上
Grace 的課堂一般是規律之中求變化
也就是每一課60-70%照慣例
穿插30-40%的不同課堂活動
讓學生保持新鮮感又不至於無所適從
Grace每週也會抽出半堂課時間討論亞洲文化
讓學生有從學習中喘息
同時體驗亞洲文化的機會
內容從社交、政治體制到文化美食都囊括
最後 Grace 把自己的工作定位為
台灣駐美國小小的社交大使
所以每天上課都讓Grace 覺得很有意義
每位學生未來都有可能是幫助台灣的人
Grace的學生也讓我深度認識美國文化
用這樣正面的心態去對待平凡的課堂
不管是認真的好學生
或是上課胡言亂語的搗蛋學生
都帶給Grace 的人生非常多的樂趣
圖:學生在美國教師感恩週送的各式卡片禮物和糖果,Grace一直認為,能成為某些學生「最愛的老師」就是對這位老師教學至高無上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