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國家教育研究院薪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家教育研究院薪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家教育研究院薪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家教育研究院薪水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冠疫情可能永遠改變美國女性的職涯 - 廖綉玉 美國一年多來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去年4月失業率達14.8%,創下72年來新高,而女性失業人數高於男性。其中一個原因是餐廳、零售業、旅館業等深受疫情衝擊的產業是女性勞工比例高的產業。 美國去年實施全國封鎖措施的數週內,女性失去的工作職位達1130萬...

  • 國家教育研究院薪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0 07:40:52
    有 4 人按讚

    新冠疫情可能永遠改變美國女性的職涯 - 廖綉玉

    美國一年多來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去年4月失業率達14.8%,創下72年來新高,而女性失業人數高於男性。其中一個原因是餐廳、零售業、旅館業等深受疫情衝擊的產業是女性勞工比例高的產業。

    美國去年實施全國封鎖措施的數週內,女性失去的工作職位達1130萬個,而截至今年6月,女性失去的工作職位近420萬個,男性為370 萬個。

    有色人種的女性受到疫情的衝擊最大,這反映在失業率。女性的失業率高於男性,其中非裔女性及拉美裔女性的失業率最高:根據美國全國婦女法律中心(National Women's Law Center)的數據,女性5月失業率是5.4%,其中非裔女性的失業率為8.2%,拉美裔女性的失業率為7.4%。

    根據美國媒體《百合》(The Lily)報導,美國約翰杰刑事司法學院(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勞動經濟學家霍德(Michelle Holder)表示,美國經濟復甦的種族不平等與性別不平等直接反映了勞動市場先前就已存在的不平等。

    霍德表示,疫情可能永遠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現在人們比較不願意去實體店面:「女性重新獲得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那些受到打擊的產業復甦緩慢。事實上,一些產業可能永遠不會復甦,尤其是零售業。」

    女性重回職場較緩慢

    目前超過5成美國人口至少接種一劑新冠疫苗,經濟開始復甦,但《百合》指出,過去5個月,女性重返職場的比例遠低於男性,但5 月的就業報告帶來一些好消息,美國5月新增55萬9千個工作機會,超過一半的工作機會流向女性,大多是休閒產業與旅館業。美國全國婦女法律中心預測,按照這個速度,女性恢復因疫情失去的工作機會需要13個月。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麥考特公共政策學院(McCourt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克格勒教授(Adriana Kugler)說,「照顧孩子」仍是女性重返職場的主要障礙,3分之1的職業婦女有孩子,而研究顯示其中許多人承擔了疫情帶來的額外家務與照護工作。(相關報導:武漢肺炎風暴》家暴、剝削、經濟損失…BBC:亞洲婦女受害尤深|更多文章)

    《百合》指出,對於許多女性來說,由於顧慮到安全或照護費用等因素,薪水根本不足以滿足她們的需求,尤其是她們要回到職場就需要托兒服務或其他照護服務的話。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與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的數據,截至 5 月 10 日,一半的學校恢復到校上課,但許多學校仍採用線上授課,這讓許多有孩子的職業婦女仍無法投入全職工作。

    克格勒表示:「女性可能會重新從事兼職工作或更多的零工工作,這確實為她們提供彈性,但並不理想。」工時減少意味著收入減少,雖然醫院與零售業等產業的工時較有彈性,但這也代表職場提供的保護與福利較少。

    緬因州(Maine)44 歲的納普(Jennifer Knapp)就是如此。2019年9月,她在住家附近的旅館水療中心找到全職接待人員的工作,而她在此前的12年裡一直是全職媽媽。

    然而,上班不到7個月,納普就離職了。她說疫情導致業務減少,她的工時一直縮短,主管還拒絕在乾洗手液用完時補充,也拒絕在接待人員及顧客之間安裝壓克力隔板。納普說:「這是一份艱難的工作,我們的薪水嚴重過低。一旦疫情爆發,我們的工作會迅速變得更困難。」

    納普是單親媽媽,家裡有2名依賴遠距學習的青少年,其中一個孩子很難適應新科技,因此她覺得自己別無選擇,只能辭職回家。
    女性能否享有公平的工作機會?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美國就業計畫」(American Jobs Plan)提議在未來8年增加數百萬個建築工作機會及運輸工作機會,這些工作是許多美國人「進入中產階級的途徑」,但傳統上這些工作不僱用女性。霍德說,這種就業機會未必能讓那些因疫情失業的女性受益。(相關報導:武漢肺炎風暴》家暴、剝削、經濟損失…BBC:亞洲婦女受害尤深|更多文章)

    雖然拜登政府的「美國家庭計畫」(American Families Plan)旨在擴大兒童照護及教育等女性為主的產業,但霍德懷疑幾乎陷入僵局的國會是否會通過這項法案。

    原文:風傳媒

    #職場 #社會

  • 國家教育研究院薪水 在 1111進修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8-01 21:00:01
    有 0 人按讚


    【最新超優公職出爐公告】! 高薪水、福利優!
    送給捷運控、軌道控、駕駛控~!這是屬於你的職缺!

    -台中捷運擴大招考 徵 107人
    https://reurl.cc/XdbvR

    -桃園捷運擴大招考 徵56人
    https://reurl.cc/G9qbD

    -國家教育研究院 徵行政助理
    https://reurl.cc/eeb67

    *查看職缺細項和薪資請點連結↑

    #超搶報名請快
    #點連結看職缺
    #登入會員獲得詳細資訊
    #真的超優連小編都想報名去了

  • 國家教育研究院薪水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01 13:34:25
    有 149 人按讚


    好文分享!

    其中我認為第六點、第八~十點都是很重要的現象。

    分兩個點談談我的看法:

    1. 基礎科學研究非直接收入生產單位。

    許多科學研究最後導致的應用帶來極大收入,但並非由基礎科學研究直接生成。此外,還有更多科學研究始終沒有帶來收入(亦或是僅貢獻一小部分甚至難以判別)。

    從經濟分析角度切入來看,一國基礎科學研究繁盛與多樣化與否,則與一國整體收入高低相關。

    而根據利息理論,影響人們行為的主要非基於現有財富,更重要是「未來收入預測」。這會帶來諸多層面不同人類行為判斷的影響,最主要有:

    a. 政府對基礎科研資金投入

    b. 企業對基礎科研資金投入

    c. 人才對基礎科研投入

    國家整體未來收入預期之高低影響了政府稅收與可借貸空間,更影響了資源分配的態度。企業與人才邏輯判斷也是如此 -- 一個多數人對未來收入預期增加的環境,即便基礎科研貢獻與享受經濟成長較為間接,也依然值得投入。

    反之,當對整體環境收入預期轉悲觀時,這些活動都會減緩或另覓更優處。

    因此我們看到資金與人才都外流也就不足為奇。

    12年前我就撰文預測台灣工資收入將在「要素平價理論」的影響下與中國越來越接近;而因為中國人口非常多,當時平均工資又低於台灣許多,因此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只要出口市場與中國重疊,台灣人的收入成長將大幅衰減甚至0成長。

    事後驗證此推斷十分正確,但此現象也必然改變台灣人對未來收入之預期。十年來由樂觀轉為悲觀甚至絕望也不在話下。所以台灣高租值人才的外流其實也只是此現象影響下的一子現象。

    2. 學術單位是後知後覺的指標

    雖說選科選系選專業都是一種「對未來收入/發展之預測的現在決定」,但也因為預測的是之後十年甚至三十年,因此超高的訊息費用造成預測失準時有所見,也就因此此類預測偏向「保守」是可想而見。

    這裡題外話說一句:常見坊間批評「家長對兒女人生專業選擇保守固化,只會選擇主流路線」,此類批評恰恰顯示論者根本不懂利息理論甚至不懂經濟學,正因為預測的是大時間跨度(試問誰有幾個30年?)的收入流,根據現狀選擇成功率高者才是最佳解。

    回到正題,也因為上述特性,學術界的人才投入與培養通常是比較落後的指標 -- 人人爭讀某科系時,往往該專業的最高邊際收入時代已經快結束了。

    當高租值商業人才紛紛出走時,代表臺灣經濟成長將面臨困境;但連高租值科研人才也不在台灣(或決心出國)時,則代表臺灣經濟黃金時期已逝。

    前者是先行指標,後者為落後指標。當我們連落後指標都看到時,則代表.....

    台灣學生到哪裡去了?!

    最近幾件事情加起來,讓我對於台灣的高等教育目標和台灣現況,了解得比較清楚了。

    1.實驗室之前一直想招人,但是都找不到人,研究跟高等教育需要的人是寧缺勿濫,還有寧爛勿缺,所以只好積極去外面找人,尤其是台陽清的PI朋友都被我騷擾過一輪,結果發現,大家都沒有人了。台陽清碩士生,願意走研究的路的人很少了,至於台揚清畢業的大學生,就像是消失在台灣高教圈,再也看不到了。去哪裡了?!

    2.問一下在這些頂尖大學任教的老師,大家都說學生不願意走這行,願意走的也都不留在大學中,要馬出國,要馬就是被中研院TIGP學程搶走了。好,既然這樣,去中研院搶人,因此默默去中研院"拜訪",看看能不能撈到幾個人。結果所有PI都異口同聲跟我說,沒有學生阿,我們現在也沒有阿,TIGP學程中台灣學生少到可憐。某個主管級人物還跟應徵者說,收學生真的非常少,要有心理準備。所以,學生不再這裡。某個分生所PI跟我說,我們也找不到台大陽明學生,所以現在最喜歡長庚的,你長庚老師怎麼會來我們這邊找人........

    3.那我直接去問學生好了,我問問我台大畢業的學生,你同學都去哪了。他說,大部分都去考公務員了,他說現在公務員體系中,幾乎都是他們學長姐跟同學。想念書的,都已經出國了,像他這樣在國內念的,很少很少。

    4.好,想念書的同學都出國了。一個都沒有人留下來,這也很奇怪,因為現在要出國比以前難,而台灣學界的水準也提升很多,為什麼沒有人要留下來唸?!問在國立大學任教的PI,他們說,我們搶不過中研院,所有的學生都跑去中研院了。等等,剛剛中研院不是說它們也沒學生!?我又問了在中研院的PI,它們說,我們也很希望也有資源培養台灣學生,但是我們收不到台灣博士生,因為大學的老師為了留學生,都跟學生說,與其去中研院念書,不如在這邊多當兩年助理,然後申請出國。然後學生成功地就出國了,不成功就離開學界去業界了。我們現在在中研院當PI都要改變初衷,覺得學術無國界,訓練不了台灣學生,我們就訓練菲律賓,印度的學生.....

    5.我突然發現,好像真的是這樣。每年三四月,我的臉書上就有好多貼文,寫說你看我們實驗室多棒,今年又送了多少我們的碩士/助理,申請上外國大學念博士...............從來沒有人貼文說,恭賀XX加入我們實驗室博士班學程,好像出國就是很棒,就是不行才留下來,所以要低調。

    6.這些事情其實也合理,身為也是出國念博士的人,我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另幾事情讓我就覺得這是個問題。我在上海與到一位美國去的教授,我知道他之前拿到中央研究院某所的職缺,那個單位相當希望他去,但是他最後捨棄中研院去了中國,我問他說到底為什麼選擇中國放棄中研院。是薪水嘛!?是研究經費嘛!?是研究環境嗎?!她說都不是,是沒有學生,她說上海的大學保證她每年會收到兩個博士生,而且是非常優秀的;但是他在台灣面談的時候,主管就跟他說,要有沒有學生,或是兩三年才一個學生的心理準備;她說,沒有學生願意投入科學,做研究是不會成功的。

    7.前幾天跟一個台大電機的博士生聊天,他說他要休學了。他說他現在博四,是實驗室最後一個博士生,台大電機也沒有學生了,立馬感到很安慰,不是只有生科沒人。跟他聊我小孩,他說他可以當我兒子家教,我說你念博士還是台大電機博士,要當小一家教會不會太浪費人才啊?!他說一個月學校只給8000元,不當家教根本活不下去。

    8.剛好最近知道有個頂大單位在徵人,但是發現來應徵的人都不夠好,非常傷腦筋。我想可能是她們不夠用心。結果輪到有人跟我說,請我幫他留意人選,我很興高采烈地問了所有在國外的朋友,請它們幫忙留意,他們異口同聲都說,有啊,很多人在找工作,你的職缺在美國哪裡?!我說是台灣職缺,它們就沒回應了,有人甚至就說,現在沒有人考慮回台灣找工作。

    9.幾年前開車送一個朋友博士念完,出國進修,跟他說羨慕他去了一個很好的地方,他跟我說他絕對回台灣,沒想到沒到幾年現在全家綠卡都申請好了.....想想好像這是通例,回台灣才是特例。一個朋友參加一兩年前科技部海外人才培養方案,聽說參加的人有個群組,裡面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可以避開條約留在國外,如果沒辦法必須回來後怎樣趕快再回去。

    10.幾年前去上海,看到復旦大學的教師招聘活動。看到一批非常優秀的年輕大陸人跟台灣人應徵。後來好幾位也真的在上海任教。問它們說你們為什麼願意去/回中國,它們說,這邊可以收到很優秀的學生,可以做很棒的研究,做科學不就是這樣。受邀參加幾個實驗室的meeting,每個實驗室都是4-7個博士生,有些真的是又聰明又認真,現在台灣哪來一個實驗室有3-4個博士生的,全所可能一年就一兩個。聽到人家說中國的發展是假的,我看到這樣的學生,我就知道中國發展不是假的,它們真的有能力培養出本土優秀人才。

    尾聲
    .昨天跟一個老朋友聊天,提到我們花了心力,跟國內外老師合作,弄一些學術活動,希望提升台灣學生對學術的興趣,目前有很好的成效,想跟他請教如何持續下去。他說,對啊,超棒的,然後這些學生受到感招,就會立志出國念書,然後就會留在國外當外國人。他差點就說,你根本在做的就是留學代辦中心........他問我說,你的目的是什麼,你們一群人的目的是什麼?........我說我自己沒什麼目的,就是我想做的,我沒想那麼多。他聽了就笑了笑....說,要把活動持續的祕訣就在想清楚這點..........想清楚前,管好你自己的實驗室吧.......

    這就是我幾年來的所見所聞。結論嘛!?有什麼好結論的............

    附註: 這個寫出來不是因為沮喪,是想跟大家分享所見,也希望能想清楚這擺在眼前的難題。到底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更好.....

    補充,這是這篇文章的下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6101230518388&set=a.10150296772368388&type=3&theate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