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國家實驗研究院實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家實驗研究院實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家實驗研究院實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家實驗研究院實習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2020年6月夜幕低垂,忙完門診又接連開兩三個會議的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剛回到家就接到W病患家屬電話。「謝醫師,我覺得他這次也許撐不過了!我先生情況還好的時候,有交代要把他的身體給你,可能要麻煩你幫我們安排」 同時罹患「重症肌無力症」與「類澱粉神經病變...

  • 國家實驗研究院實習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0 07:30:01
    有 402 人按讚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2020年6月夜幕低垂,忙完門診又接連開兩三個會議的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剛回到家就接到W病患家屬電話。「謝醫師,我覺得他這次也許撐不過了!我先生情況還好的時候,有交代要把他的身體給你,可能要麻煩你幫我們安排」
      
    同時罹患「重症肌無力症」與「類澱粉神經病變」兩種罕見疾病。時隔數月談起往事,謝松蒼教授還是忍不住眼眶濕潤。那時候我跟家屬說我們再盡力看看。第2天就安排W轉院,沒想到進來幾個小時,他就走了。面對家屬強忍哀傷說:「我先生交給你,這樣我就放心了。」謝松蒼深深吸口氣緩和翻騰的情緒,語氣堅定地安慰W太太:「接下來就是我的功課」
      
    謝松蒼教授清楚知道自己片刻都不能耽誤,隨即召集「腦庫小組」把握黃金6小時完成取腦,再做每個腦區神經組織切片,並進一步染色處理,「我們的功課就是做好病理診斷,妥善保存他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科學家嘗試從裡面研究找出治療藥物。」透過家屬協助,W先生如願化身醫學院大體老師,也成為試運作剛滿周年的「臺灣腦庫」第3位捐腦者。
      
    ■盼政府成立腦庫國家隊
    病友家屬、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朱穗萍說:『我們病友願意捐腦,但我們國內缺乏腦庫,我們希望在生命最後,將最珍貴的腦貢獻出來,就希望能夠破解或加速腦部研究的管道』
      
    朱穗萍指出,自己一家七口就有六口患有小腦萎縮症,只有自己正常,希望發生在她身上的悲劇不要發生在別人家。她說,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帶病基因隱藏在社會各角落,期盼能早日找到疾病破解方法[1]。
      
    ■腦庫計劃獲各界相挺
    2017年,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創會理事長宋秉文因應小腦萎縮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病患與家屬敦促,決定根據歐美經驗發起籌設臺灣腦庫。在籌備會議上,宋秉文用懇切的眼神看著謝松蒼,「為了讓病友圓夢,能不能由謝教授領導規劃這件事情?」平日忙著門診,還兼顧研究教學的謝松蒼,沒拒絕這個艱困任務,反而二話不說當場答應。「因為這是老師的夢想,也是病友的夢想」
      
    謝松蒼始終記得1995年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到台灣大學任教,當時的醫學院副院長陳榮基交給他的首項任務,就是協助規劃建置腦庫,但寫好研究計劃送到相關部會審查卻未通過,籌設腦庫就此石沉大海,「老師到現在還常常在LINE寫說,這是他在退休前沒有完成的夢想!」[2]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腦庫提供腦疾病與治療的研發:「腦庫」是什麼?相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庫或是器官捐贈,腦庫應該是陌生的字眼,但是它和血庫與器官捐贈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
      
    類似的是,腦庫和血庫、器官捐贈都是來自於民眾的捐獻,是大愛的表現;不同的是:在於捐獻的時機和目的,血庫是隨時可以捐血,器官捐贈發生在意外腦死判定之後,可以移植器官救人,但是腦庫的腦組織取得有時間限制,提供作為腦疾病與治療的研發,而非作為移植之用。
      
    腦是非常精密的結構,每一個腦區都有特定的功能,所以在生前是無法取得腦組織的;所有腦組織的捐獻,都是在這些有大愛的民眾,往生之後才能捐獻出來作為研究之用,以開發新的藥物治療為目的。
      
    從這個觀點來看,腦庫和我們所了解的其他捐獻,包括「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就非常的類似。大體老師是在民眾簽署同意書,往生以後,由家屬捐給學校,作為醫學院學生學習解剖實習之用,用來了解人體的三度空間結構。
     
    器官捐贈則常是發生在意外之後,家屬感於這些民眾生前希望幫助其他民眾的大愛,把往生者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民眾移植。所以,器官捐贈可以給予受贈民眾新的生命和生活品質。
     
    相對於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腦組織捐贈者的大愛更為廣泛,因為經由這些研究,發現的治療藥物,可以嘉惠所有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
      
    ■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研究
    簡單的比喻,大體老師的捐贈造福了醫學院學習解剖的學生,器官捐贈可以讓數個或者數十個病友得到新的生命。但是腦組織的捐獻,因為新的藥物開發,可能造福千千萬萬的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這樣的大愛,影響更為深遠!也因此先進國家,從 1960 年代開始,就以政府的力量,有系統地設置腦庫,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為研究的標的。
      
    為什麼需要使用人腦來做研究,難道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細胞培養、動物實驗,相對於身體其他的器官組織,腦神經是最精密的,各個不同的腦區,掌管不同的功能,有些負責運動、有些負責感覺、有些負責語言,特別是情緒等的表達,如此複雜的分區,在動物和人有相當大的差別。
      
    在很多動物實驗上,可以發現有效的治療,但是到了人體試驗,卻無法成功,就在於動物的腦組織和人類的腦組織有相當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在基因、蛋白質的組成,以及神經細胞之間的網絡結構。
      
    也因此,所有在動物實驗上面證實有效的藥物要到人體試驗之前,都必須經過驗證,也就是需要使用人腦的組織作為實證。比如,這一個蛋白質在動物實驗上發現是有增加,那麼在病人的腦組織是否有同樣的變化,如果有同樣的變化,那麼進一步的人體臨床實驗就有可能。
      
    ■那麼收集這些人腦的組織,真的有實際上的用途嗎?
    一個最好的例子是阿茲海默病的失智症。在 1980 年代,美國神經科學家,注意到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底部有乙醯膽鹼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阿茲海默病人很早就消失退化,也因此,建立了乙醯膽鹼學說。
     
    有了這樣的分子標的,包括科學研究者和藥廠,就迅速的以乙醯膽鹼作為標的開發藥物。到了 1990 年代,第一個阿茲海默病失智症狀的藥物就進行臨床試驗,而且顯示可以有效地延緩失智症的進行。
      
    到目前為止,乙醯膽鹼藥物也是在阿茲海默病使用最廣、最有療效的藥物,這一個現象說明了腦庫對於神經退化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各式各樣的疾病隨著年紀增加,盛行率都有提升,這當中最嚴重的就是神經退化疾病,全世界大規模的調查顯示,在 80 歲之後,半數以上的神經疾病,都是神經退化疾病或是神經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神經罕見疾病則包括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的漸凍人)、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等等。
      
    這些疾病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這是全世界各國政府的研究單位和藥廠在極力開發的領域,而要從事這些研究、開發藥物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人類的腦神經組織[3]。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腦庫
    曾因罹患肝癌引發嚴重內出血,被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現在每過一天就賺到一天的謝松蒼教授從不覺得肩上背負著這麼多病友和家屬的愛心與期待,是沉重的壓力。
     
    「我只是有個夢想,要幫他們完成這件事情。我也知道自己可能完成不了,但每天走一小步,讓更多人認同這個理念,即使我退休了,還是有人會接棒繼續下去。如果我們今天連一步都沒有踏出去,30年後還是零」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腦庫。」謝松蒼站在台大醫學院紀念大體老師的「無語良師」牆前,娓娓訴說臺灣腦庫的規劃藍圖與願景,「這個腦庫不屬於現在的任何一個人,而是屬於我們的下一代!」眼光停在「無語良師」牆上的台大醫學院前院長謝博生的名字上,謝松蒼平靜地說:「我也希望可以像謝教授一樣,生前是老師,往生以後也是老師」[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台灣神經科學家攜手號召捐腦、盼政府成立腦庫國家隊」: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78928
    ∎[2] ( 蘋果新聞網 )「蘋中人:從絕望深淵尋找希望之光 謝松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10314/ZYHSYXZSKNAK7F7225ITH3LSSY/
    ∎[3]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謝松蒼」〔 健康世界 / 109年8月號〕:https://www.health-world.com.tw/main/home/tw/thishealth_edit.php?id=1860
      
    ➤➤照片
    ∎(蘋果日報)「蘋中人:從絕望深淵尋找希望之光 謝松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10314/ZYHSYXZSKNAK7F7225ITH3LSSY/
    凝望台大醫學院紀念大體老師的「無語良師」牆,謝松蒼希望臺灣腦庫也能立牆紀念每個捐腦者(李宗祐攝)。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建置策略】
    在高齡化社會的年長族群中,腦與精神疾病,特別是神經退化常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歷程。其伴隨的失智、失能以及相關的健康與生活風險,對個人以及家庭造成莫大的負擔。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探索神經退化的病理與預防機制,而健康與疾病人腦的收集可提供腦科學研究的平台,對於腦與精神疾病的防治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遺憾的是,國內至今並沒有收集國人腦與相關組織的機構。臺灣必須盡速建立腦神經組織庫,趕上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精進高齡醫學並參與長照規劃,預防神經退化與精神疾病對於個人、家庭、社會的衝擊。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10-7/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臺灣腦庫 #腦庫 #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 #謝松蒼

    臺灣腦庫協會 / 臺灣大學醫學院 / 社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國家實驗研究院實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0 19:58:20
    有 581 人按讚

    第一次聽到李國鼎的時候是 2018.02 和威宇去台中聽 Hank 演講

    之後進公司不斷不斷聽 Hank 講李國鼎。過程中看了關於他的影片、公司也買了一堆李國鼎寫的書,但兩年過去,我沒有靜下來系統性地讀任何一本

    這次的 trigger 點是讀台灣半導體早期的資料,想要把這個歷史拼圖拼起來,就先選了一本比較薄的、1987 年出版的 <工作與信仰> 讀起

    這本是整理李國鼎在不同場合的演講、投稿而成,涵蓋很多主題,光是我摘要的內容就超過 7000 字,所以打算分三篇來整理心得

    今天先講讀完李國鼎 1983 年在中央大學演講,主題 <求知的過程和經驗> 我非常喜歡這章,從李國鼎小時候講到他 70 歲

    曾經老闆問我:阿堯,如果今天要你幫台灣科技化,你會怎麼做?當年蔣中正可是丟了臺灣工業化的題目給李國鼎

    那時我完全沒有 idea,怎麼可能,太難了吧。但讀完這章,我覺得李國鼎有這樣的能力,完全不是因為他聰明。幾個 takeaway

    1.跟最厲害的人學
    2.保持初衷,一路保持初衷
    3.每一步都算數,每一件看似困難的事,對往後都會有極大幫助
    4.對現狀不抱怨,認真做事、隨遇而安
    5.讀萬券書,更要行萬里路。與頂尖人才交流,不要活在自我想象中

    -------底下內容摘自 <工作與信仰>-------

    - 1934 到劍橋去做研究,因為那裡是核子物理的聖城,1930 年代前後,許多新發現皆從那裡研究出來。做了兩年的核能物理研究,和一年的極低溫下面超傳導現象的研究,這個題目是當時中國學物理的人沒有去學的。大學教科書 Radiation from Radioactive Substance 的作者 Rutherford 就是這裡的主管,另一位實驗室教授兩度得到諾貝爾獎。很多優秀學生都在當高級研究員指導研究生研究,還有發明電子的 Sir J.J Thomson 和發明 Cloud chamber 的 Wilson 雖然退休,但仍到實驗室來,可以常常請益
    - 每天下午茶時間,做理論的人就會跟做實驗的人進行交流與辯論。不斷交互、修正,結果就帶來很多新發明。使得那時劍橋物理研究所成為世界物理學的聖地,全世界理論或實驗派的有名物理學家都常來演講訪問,這是他的黃金年代
    - 這些研究學問的方法和思路無形中給我很大的訓練和啟示,那就是對任何問題,要先有整個的了解,然後選定優先次序再著手推動進行。

    - 回國在還沒找到軍事工作以前,先到武漢大學教物理。第二年在長沙加入防空學校(月薪從 360 下降到 150)做照測總隊修理所的所長,招收了許多大學理工畢業生為技術員和一批機械生,所有後方主要城市的防空部隊都要我們派員工去大修,還要訓練軍隊技術人員的維護工作。因為當時沒電,就將磨米的磨子改成水力發電機。油不夠,就收購玉米和燒酒來練強力酒精,一面又做木炭汽車。這一段時間使我對技術問題和工廠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 過了三年被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參加 1940 西北日全蝕觀測。做沒多久,覺得這份工作和當初回國的初心不一樣。第二年同學介紹去資源委員會的資渝煉鋼廠做工務組主任,當時後方缺鋼鐵,而四川有鐵、有煤,在技術人力方面,有一批資源委員會送到德國去實習、然後計畫去湘潭參加設計中央鋼鐵廠的年輕工程師。我就和這一群專家中三四位共同來籌畫資渝煉鋼廠。我參加該廠工作期間,得到非常有意義的經驗,管理和技術的

    - 在資渝做了三年,資源委員會調我到會本部工業處管理會數五六個鋼鐵事業,同時去戰時生產局也主管協調聯繫鋼鐵事業。因此對後方鋼鐵業的認識增加了解。勝利後,主動收集日本在東北所建設的鋼鐵工業資料。資源委員會擬在上海見一個有規模的造船廠,計畫用日本的賠償及美國的援助來辦,我就參加了籌備工作,技術人員延攬順利、碼頭已建好,但國共內戰,被調到基隆台灣造船公司。在此期間,曾以五十天的時間到日本實地考察其機械、造船等重工業。在台船約五年時間的磨練,最重要的使我對機械、造船工業也能略窺堂奧。

    - 1953 被尹仲容徵招到經濟安定委員會下新成立的工業委員會做專任委員,做他主要的助手。一方面設計經建四年計畫的工業部門,尋找可發展的工業與產品。另一方面把這些計畫做出來後,便申請美援支持款項來加以推動,使國家走上工業化的途徑。在這方面我管的範圍很廣泛,除化學、食品工業外,諸如電力、紡織、機械等都歸我主管。這一工作時期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接觸到很廣的層面,每天都接觸到新的事物及新的知識,同時以能代替進口、節省外匯的產品為優先。這段期間也開始參加國際會議,從 1954 開始每年一度的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年會,和其會前的工業分組會議,討論各國工業化的問題。以前只有外交部派人參加,注意力放在代表權問題,對其他專門議程都沒有意見。但我很認真看完議程中工業化涵蓋範圍的每個項目,在每項議程中我也盡量設法將彎的情形介紹給與會各國代表,交換經驗。連續參加三年,得到很多知識,對於推動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有了廣泛和整體性的看法。對於其他國家工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或若干措施有助於我們推動工業的,回來即像工業委員會和經濟安定委員會報告並建議。

    - 同時開始注意研究工業發展環境的問題。誰願意辦工廠?什麼情況下願意辦?什麼情況下能賺錢?政府哪些措施會影響工業生產?我最早有認識的是租稅問題對工業的影響。那時推動紡織外銷,發現進口的棉花有關稅,棉紗有貨物稅,賣出去有營業稅。我在經濟安定委員會先後建議關稅和貨物稅退稅制度,建議經採納就陸續實施了

    - 由科學轉到工程,再由工程轉到社會科學,接觸財稅、經濟許多方面,凡是有關聯的問題或頭痛的問題,只要給我學習機會,都不會放過。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想辦法解決問題,一面探尋新的問題和新方法,在工業委員會做了五年學到很多

    - 1958 被派任美援會秘書長,因擔任幕僚長的關係,開始了我和財經首長接觸頻繁的時期。這時期我的三個身份,第一是美援會秘書長,第二是經濟部工礦計畫聯繫組召集人,第三是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IDIC)召集人。工業發展過程中研究投資環境的知識,當時尚無專門書籍可以參考,幸而隨顏靜波於 1957 參加舊金山世界第一次國際工業會議,會議中所收集的資料全有用處,徵選了十幾位同事,大家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所謂投資環境有哪些

    - 發現第一買土地很難,有很多法綁住。第二影響資本累積和行程得稅法很多,譬如印花稅。因這兩個因素,我邀請稅務專家、土地專家和法律專家來參加我的工作

    - 我主持美援會最大信念是怎樣不依賴美援而可以生存,這是很少國家肯這樣做的。1960 提出財經發展 19 點措施

    - 同時我想如何把這些觀念、法律功能、時代需要以及經濟學家的許多知識、社會應有的認識等,讓一般人都能了解,唯一的辦法是辦展覽會。這個展覽會將許多經濟觀念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了解和自行解答這些問題(人口過剩、水庫不足)設計一套圖表,分析一塊地三公頃要生產農作物的話,可以得到多少錢養多少人?若要辦工廠的話,可以生產多少?養多少人?若要外銷,可以得到多少外匯?這個觀念介紹給大家,大家對土地利用觀念很快就由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
    - 一個國家經濟的進步,同事也需要人民觀念的進步,來互相配合。我很快發現,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又懂法律、又懂經濟的人,我在美援會成立一個小組培養此種人才,並在台大及東吳大學設置獎學金鼓勵學經濟的去學法律,學法律的去學經濟,這樣對國家將有更大的用處。如果只懂法律而不懂經濟就會發生很多問題

    - 在這期間,我每年有五、六次出國開會的機會,參加國際會議或帶領友好訪問團加強雙邊關係。行萬里路中,結識很多朋友,至今還保持聯絡,尤其在亞洲地去的財經首長,多變成好友。同時藉著外國投資人可知道世界的經濟情況、產品的發展情況,各公司的經營哲學及策略,這些都是學校學不到的,這些只有從談話中、公司年報中得來。知識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多半是動態方面的知識,而不是書本中固定的、靜態的資料

    - 1969 由經濟部轉任財政部長,在我個人是極不願意的事,但當局既然一定要我做,也只能盡我的力量,仍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全力以赴。每一個銅幣拿到手中總有兩面,一面是人頭、一面是數字,我唯一可自傲的,看過數字,也看過人頭。我做過經濟部長,也做過財政部長,因此知道,同樣的一塊錢財經兩邊的看法,完全不同
    - 從經濟部長轉到財政部,我仍不斷了解農工業的發展,從而綜合財政與經濟的關係。我常常告訴財政部裡的同仁,不要做經濟發展的障礙,假如有就趕快告訴我,如果法律有瓶頸就修改法律,辦法有瓶頸就修改辦法,若是人的話,則人的觀念就要改變。如果不能改變,應該調開原來工作崗位,這是我做事的哲學

    - 1975.12 心臟病發,1976.06 請辭獲准,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 國家實驗研究院實習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5 15:00:57
    有 4,608 人按讚

    這場新冠肺炎大流行為疫苗製造商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新市場,生物技術公司開發mRNA疫苗的成功案例,為他們帶來了利潤上爆炸式增長。 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新冠疫苗接種將會是長期性的。

    莫德納疫苗和輝瑞疫苗,同樣都是採用mRNA蛋白質指令技術。但是但不同於研發輝瑞疫苗的,德國BNT生技公司的創辦夫妻,是二十多年來致力於將免疫學,應用於癌症治療研究的學者,美國莫德納生技公司的CEO班塞爾,既非生物科技學者也不是醫師,他不是莫德納的創辦人,是一位法國工程師。

    2020年3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會見全球最大的生技和製藥公司的CEO,他在這場白宮圓桌會議上一鳴驚人。在場其他專家和醫師,沒人敢下注保證一定能夠成功地,迅速地,完成新冠疫苗的研發,只有他敢承諾將在幾個月之內完成。立刻吸引了川普撥款押寶製藥產業裡的無名小卒莫德納。

    班塞爾在2011年加入2010年才創立的莫德納生技公司,他看到了用mRNA的全新技術,徹底改變製藥產業的一場未來革命。莫德納在2020年4月,啟動一期臨床試驗時,已收到美國政府撥款4.83億美元的資助,超過對其他任何製藥公司的補助。2020年5月莫德納疫苗,將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公告,讓Moderna的股價一飛沖天。莫德納在7月啟動了第三期臨床試驗,2020年12月18日,美國FDA批准了mRNA-1273的緊急使用授權,這也是莫德納創立十年以來,第一款獲得FDA批准的產品。

    莫德納預計2021年在全球生產5至10億劑疫苗。製藥產業開發一種新的藥物,平均需要15年的時間和10億美元,莫德納只花了十年。班塞爾的膽識與堅持,不但使他在新冠疫情的危機中抓住了,讓莫德納化身成為全球疫苗領先者的轉機,也讓許多人眼中的不可能成為可能,拯救了成千上萬條寶貴的生命。

    {內文}
    在災難片和真人秀之間,這是一個奇怪但非常真實的場景。2020年的3月2日,川普在白宮會見全球最大的,生技和製藥公司的CEO。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院長 佛奇:無論你是多快,最快也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美國總統 川普( 2020/3/2 ):我比較喜歡「幾個月」,聽起來更好。

    大多數的公司談起疫苗,都要到2021年左右,輪到莫德納的CEO斯特凡·班塞爾,他對總統這樣說。

    莫德納CEO 班塞爾:獲得人體數據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然後它將允許我們選擇治療劑量,然後就立刻開始第二階段的測試。
    美國總統 川普( 2020/3/2 ):所以你說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你就會得到疫苗?
    莫德納CEO班塞爾:對,第二階段。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院長佛奇:你有的不是疫苗,是進入測試的疫苗。
    莫德納CEO班塞爾:是的。第二階段。

    引起川普注意的不是他的法語口音,而是在場其他專家和醫師,沒人敢下注保證一定成功的新冠疫苗,他敢。

    莫德納CEO班塞爾:謝謝總統先生您的邀請,我是莫德納的CEO班塞爾。

    如果莫德納與輝瑞疫苗都是採用,蛋白質指令的mRNA技術,這也是ModRNA莫德納原名裡的字母。但不同於研發輝瑞疫苗的,德國BNT生技公司的創辦夫妻,是二十多年來致力於將免疫學,應用於癌症治療研究的學者,班塞爾既非生物科技學者也不是醫師。斯特凡·班塞爾是最近進入富比士排行榜的法國人。成功開發莫德納疫苗之後,成為億萬富翁。一張幾個月之前沒沒無聞的面孔,現在是抵抗新冠病毒家喻戶曉的英雄。

    莫德納CEO 班塞爾:可以確信的是疫苗接種將會長期進行,因為病毒未來不會消失。

    班塞爾於1973年出生於法國馬賽,20歲進入法國著名的中央理工學院,唸的是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但是他和其他同學不太一樣,他還選修了遺傳學和日語,而且每天早上都閱讀華爾街日報。1995年,他選擇到法國生技公司Bio Merieux,是傳染病診斷領域的巨頭之一,在日本東京的分公司實習,正好是大腸桿菌爆發的那一年,這場流行病讓22歲的班塞爾印象深刻。

    法國France 2新聞主播Caroline Roux(2020/6/25) :斯特凡·班塞爾,您的求學生涯非常優異,從法國最好的學校畢業,你也曾在法國梅里埃生技公司Bio Merieux工作過,當時要怎麼樣才能讓您留在法國?

    莫德納CEO班塞爾:這個問題需要一個很長的答案。

    畢業後他成為這家法國生技公司,在日本的銷售總監,對他器重有加的老闆,提供他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MBA學位,他在波士頓遇到了他的妻子攝影師Brenda。2011年他辭去了,梅里埃生技公司CEO的職務。

    莫德納CEO 班塞爾:其實去美國就是為了接觸到,來自哈佛的尖端科技。

    這是一個簡短而誠實的回答。2010年四位生技專家Rossi、Langer、Afeyan、Chien,創辦了莫德納ModRNA,但是缺少一位運籌帷幄的戰略領導者。當時莫德納只有一名員工沒有辦公室。他們找到了班塞爾,班塞爾看到了用mRNA的全新技術,徹底改變製藥產業的未來革命。當他的妻子Brenda問他成功的機率如何,他列出了風險、減薪、成功機率小於或等於1%等。妻子Brenda回答他「不要像法國人一樣思考」,「你會找到辦法做到的」。

    法國France 2新聞主播Caroline Roux(2020/6/25):為什麼您的生技公司這麼有信心?從一開始就信心滿滿地強調,我們一定會找到疫苗,而且會很快就找到?
    莫德納CEO班塞爾:我認為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我們很幸運,因為這個病毒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並不是很複雜,想像一下H.I.V.(愛滋病病毒),H.I.V.出現已經四十年了,但我們一直都沒有找到疫苗。我們曾經和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合作研發過另一個新冠病毒的疫苗,我們在動物身上獲得了很好的結果,在傳染性方面我們可以很順利地,將臨床實驗前期的結果,轉化為臨床數據,所以我們很有信心。

    在2020年3月2日白宮的圓桌會議之後,第二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立刻通過核准莫德納進行臨床試驗。不到幾個星期之後,莫德納在2020年4月,啟動一期臨床試驗時,已收到美國政府撥款4.83億美元的資助,超過對其他任何製藥公司的補助。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正在對人體進行莫德納疫苗的試驗(2020/5/2),而沒有等待動物試驗的結果。這是疫情爆發之前,聞所未聞的速度。同時(莫德納)公司也已經準備進行量產,完全只能希望它能得到批准和立即分發。

    但是爭取加速與時間賽跑,和匆忙地壓縮時間,有什麼差別?科學的時間不等於金融的時間,美國生物科技界開始懷疑班塞爾,他是誰?「一個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法國人」,「他不是生物科技專家,卻承諾一個許多專家都失敗了的成功」。還有他總是要找到更快的解決方案,也逼走了多位無法承受壓力的合作夥伴。

    莫德納CEO 班塞爾:我們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合作,在於我們從承擔財務風險的角度,對所有能夠縮短開發時間的方法,進行分析。為此我們承擔了巨大的財務風險,這正是美國政府提供給我們的,差不多是五億美金來進行臨床試驗。但是在關乎人體的安全考量上,我們沒有冒任何風險。

    2020年5月莫德納疫苗,將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公告,導致Moderna的股價一飛沖天,班塞爾的財富被評估高達35億歐元,這似乎也符合他的格言「要么做大,要么回家」。

    莫德納CEO 班塞爾:我們冒的風險是還沒有得到有效結果,就要開始進行生產。就像我們所說的臨床試驗要到秋天才開始,屆時疫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是我們不能等到秋天才開始生產疫苗。從公衛的角度而言,這將會是非常糟糕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疫苗成功了,我們卻只有幾百萬劑而不是幾億劑,所以我們正在做的是:冒險生產疫苗。

    莫德納在7月啟動了第三期臨床試驗,2020年12月18日,美國FDA批准了mRNA-1273的緊急使用授權,這也是莫德納創立十年以來,第一款獲得FDA批准的產品。
    疫苗接種賽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製藥商莫德納即將提供2億劑疫苗。這些疫苗被安置在Catalent這裡,是全世界最大的製藥廠之一,每週7天24小時趕工大量生產疫苗。
    莫德納在美國印地安納州的疫苗產線,生產廠房占地約100萬平方英尺,員工人數已經加倍至三千人,24小時趕工生產疫苗,現有2億劑疫苗正在進行出貨品管檢驗。

    Catalent Biologics 項目管理主管Alyson Norrick:我們會在未來數年持續生產他們的疫苗,如有需要還將計畫生產補強劑。

    莫德納預計2021年,有望在全球生產5至10億劑疫苗。製藥產業開發一種新的藥物,平均需要15年的時間和10億美元,班塞爾的mRNA冒險之旅只花了十年,但卻是走了十年鋼索的大膽與驚險。班塞爾的膽識與堅持到底的毅力,不但使他在新冠疫情的危機中抓住了,讓莫德納化身成為全球疫苗領先者的轉機,也讓許多人眼中的不可能成為可能,拯救了成千上萬條寶貴的生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VpJDd_ArA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TVBS%E6%96%87%E8%8C%9C%E7%9A%84%E4%B8%96%E7%95%8C%E5%91%A8%E5%A0%B1TVBSSisysWorldNews?app=desktop
    並開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