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國家圖書館隸屬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家圖書館隸屬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家圖書館隸屬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944的網紅台灣主權和平獨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了感念李前總統開創國家民主多元新時代,總統府召集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等各單位,跨部會成立 #治喪工作小組,全力協助家屬處理治喪事宜。 今(19)日下午2點,賴副總統於總統府內主持 #治喪大員會議,在會議開始前,全體治喪大員起立為李前總統的辭世默哀一分鐘,後續並由工作小組向治喪大員會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
-
國家圖書館隸屬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5-21 08:00:00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國家圖書館隸屬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了感念李前總統開創國家民主多元新時代,總統府召集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等各單位,跨部會成立 #治喪工作小組,全力協助家屬處理治喪事宜。
今(19)日下午2點,賴副總統於總統府內主持 #治喪大員會議,在會議開始前,全體治喪大員起立為李前總統的辭世默哀一分鐘,後續並由工作小組向治喪大員會議報告相關工作事宜。關於報告內容,有四點向社會各界說明:
⚪️第一、感謝社會各界與國際友人的參與,台北賓館的李前總統緬懷追思會場,從8月1日至16日,有超過4萬人次的朋友前往台北賓館,向李前總統追思致意,其中,也包括56位駐台使節、代表或官員前往致意。而在這段期間,我國有43個駐外館處設置追思簿或簽名處,另有20駐外館處於社群媒體開設線上弔唁專區。總共有1,661位外國政要及友人,以各種方式表達唁慰。
⚪️第二、也感謝各界的諒察,讓李前總統家屬能夠按其意願,順利完成8月14日的「入殮火化禮拜」相關事宜。
⚪️第三、為尊崇李前總統生前信仰,以及尊重家屬意見,李前總統的「追思告別禮拜」,將於9月19日(星期六)上午9:30,於真理大學大禮拜堂,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協助,按基督教禮拜程序,並符合卸任總統身份之慣例體制,合儀崇榮進行。
#真理大學 的大禮拜堂是1997年由李前總統剪綵落成啟用,當天的「追思告別禮拜」會場,將尊重家屬意願,以基督教禮拜程序進行,邀請至親友人、教會弟兄姐妹及相關人士參與,並懇辭輓聯、花圈、花籃。
而欲前往弔唁李前總統的民眾朋友,總統府將於同一時間,於李前總統的母校-#淡江中學 禮拜堂設置「追思會場」,同步直播追思告別禮拜現場的畫面,供民眾弔唁。校區也將布置在台北賓館展示的李前總統生平事紀看板,以及民眾朋友留言的13面留言牆,同時,也將以人形立牌,重現李前總統早年在淡江中學校園留影。而包括真理大學及淡江中學,都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9月19日當天,蔡總統將親自出席追思告別禮拜頒發褒揚令,表彰李前總統畢生對於國家的重大貢獻與殊勳,並進行覆蓋國旗儀式。追思告別禮拜後,啟靈儀式發矧砲21響,以示對國家元首之尊崇,並繞行李前總統的母校淡江中學,進行最後巡禮,再返回翠山莊暫厝。
總統府也將製作李前總統追思影片,國史館亦編列中、英、日文版的「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追思集」,並尊重家屬意見,不發訃聞,但擇期於四大報頭版刊登訃告與謝啟。
⚪️第四、李前總統的「奉安(告窆)禮拜」預計將於10月7日(星期三),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特勳區進行,同樣依照李前總統的宗教信仰與家屬意願,按基督教禮拜程序,比照國葬規格辦理。10月7日當天,全國公務機關下半旗一天,奉安(告窆禮)時,鳴葬槍,以示對李前總統的尊崇。李前總統將長眠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特勳區,安息主懷。
賴副總統主持會議時,對於各位治喪大員,在百忙中撥冗與會,表達衷心感謝。賴副總統致詞時也表示,眾所景仰的李前總統在今年7月30日晚上蒙主寵召。消息傳出,國人同感不捨,國際同聲哀悼。
賴副總統表示,蔡總統第一時間也向家屬表達內心最沉重、悲慟之意,並且指示賴副總統,召集治喪大員會議,妥善辦理國喪,以彰顯李前總統對台灣之貢獻,並且表達台灣人民對李前總統之尊敬。
賴副總統也表示,李前總統主政12年,排除種種的困難,帶領台灣走過最艱辛的民主過程。推動修憲、終結萬年國會、推動總統直選,奠定了台灣最重要的民主的基石。特別在1996年台海危機之際,李前總統沉著穩健、臨危不亂的決策風格,不僅僅穩住了當時台灣社會的民心,也維護了亞洲區域的和平。2000年時,更成功地進行政黨的和平轉移,開啟了台灣政黨輪替的民主新頁。李前總統對台灣的貢獻巨大顯著,李前總統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哲人雖已遠,但是對台灣的貢獻,長久留在我們心中,李前總統堪稱是世界的民主先生。
賴副總統並再次感謝各位治喪大員的與會,讓此次之國喪能夠辦理的更加周延,以對李前總統表達我們最崇高之尊敬。賴副總統並在會議中做成四項裁示:
🔹一、國喪之辦理,依國家體制進行,並尊重家屬意見,以「脫古改新」、「誠實自然」兩原則辦理。
🔹二、總統府多日來與家屬溝通協調所做成之決定,尊重相關討論結果來辦理。
🔹三、相關儀節之進行應特別注意安全工作,以維持國喪之尊嚴及對李前總統之尊敬。
🔹四、關於李前總統紀念圖書館事宜,後續由總統府與家屬持續溝通,再行進一步推動。
國家圖書館隸屬 在 鄭麗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界閱讀日,圖書免徵營業稅,文化部財政部有共識!】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我想跟各位朋友宣布一項好消息。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文化部和財政部正式達成共識,預計於五月預告「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相關條文修訂,圖書免徵營業稅即將在明年正式上路!
正式上路以後,只要是具ISBN或EISBN的實體和數位圖書出版品,經向文化部申請認可後,即能享有免徵營業稅的優惠。我們將與教育部所屬的國家圖書館合作:未來,出版業者在向國圖申請書碼時,就能同步申請免徵營業稅認可;只要出版業者一次申請後,產業鏈中下游的經銷和零售業者也同樣適用,簡便整體程序。要感謝財政部蘇建榮部長和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的支持,我們將和財政部及隸屬於教育部的國家圖書館組成跨部會工作小組,在下半年完成系統開發工程,圖書出版品免徵營業稅政策明年就能正式上路!
疫情來襲 但閲讀不停息!
每一年的世界閱讀日,也是文化部推出「走讀臺灣」的活動起跑日。今年的「走讀臺灣」,首度由兩週擴大為全年活動,雖然疫情來襲,但是閱讀不停息,我們仍將先以「線上活動」如期展開,歡迎大家上「走讀臺灣」網站( https://worldbookday.culture.tw/ ),裡面有豐富的書單以及精選的文化路徑。等到疫情趨緩後,我們將再開放實體活動報名,敬請大家期待。
歡迎各位跟我們一起響應423世界閱讀日,分享自己的私房走讀書單,我也趁今天推出「麗君坊」小小書展2.0,推薦給各位朋友幾本好書:
01、《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柯金源,衛城,2018)
02、《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游永福,遠足文化,2019)
03、《行走的台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蘇峯楠,玉山社,2020)
04、《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晨星,2018)
05、《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清水,蓋亞,2020)
06、《出大甲城》(Ballboss,步步,2020)
07、《金甲玫瑰》(鐵柱,杜葳,2019)
08、《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張素玢,衛城,2014)
09、《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李雅容,印刻,2020)
10、《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Yavai Yatauyongana,玉山社,2018)
11、《台灣建築地圖 Vol.01台北市》(高名孝、蔡瑞麒,田園城市,2018)
12、《Good Eye台灣挑剔指南》(郭佩怜等,時報出版,2020)
13、《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陳文松,蔚藍文化,2019)
14、《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陸傳傑,遠足文化,2019)
#走讀臺灣
#世界閱讀日
#疫情來襲但閱讀不停息
國家圖書館隸屬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孔子廟禮門 1955.3.12 vs 2020.3.12
【歷史上的今天】3月12日是國父逝世紀念日,也是我國的植樹節。
上圖攝於1955年3月12日,擔任學生代表的北一女學生,在當天舉行的植樹活動中,於台北孔子廟的禮門(從大龍街側的黌門進入即可看見)外面掘地種樹。
下圖由張哲生於65年後的同一天,2020年3月12日,在同地拍攝。雖然昔日種樹地點已不見樹影,地面也早已鋪上石磚,不過這一帶仍能看到多株新植的樹苗,綠意盎然。
1925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抵北京後,隨即病發住進協和醫院治療,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同年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先生逝世,享年59歲。
1929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之後,當時的農礦部呈請行政院,鑒於孫中山先生生前積極倡導國家造林運動以改善民生,明訂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之日)為中華民國的植樹節。於是,行政院通過「植樹節舉行造林運動辦法」,通令全國實施;每年到了這一天,便全國擴大舉行造林植樹運動,以實際行動來遵行國父遺訓。
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1964年,在國父百年誕辰(1965年11月12日)即將到來之際,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偉大人格及革命行誼,並發揚其思想學說,我國政府開始籌建國父紀念館。
1965年11月12日,蔣中正總統親自主持奠基典禮,翌年公開徵圖,名建築師王大閎之設計圖樣入選,後又遵照蔣中正總統之指示在外型上加強中國建築的特色而修正設計。最後由毅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承造完成主要工程,並於1972年5月16日舉行落成典禮(真巧!這一天剛好是我誕生的日子。)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病逝,4月9日移靈至國父紀念館供民眾瞻仰遺容。
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在國父紀念館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國父紀念館原隸屬於台北市政府,1986年7月改隸屬教育部,並合併台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設計,位於陽明山的中山樓,機關名稱從「國父紀念館管理處」易名為「國立國父紀念館」。
2012年5月20日,國父紀念館改由文化部管理,而陽明山中山樓則改由教育部所屬的國立臺灣圖書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