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國外神學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外神學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外神學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外神學院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看了這部影片好有感。 我還記得多年前在馬偕實習時,當時的主任牧師在某一次聚會中說了這段故事,他說他在國外神學院進修的時候,他們討論到男女分工這件事,在牧師的生活經驗裡,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很願意幫忙太太分擔的,也很能懂太太的辛勞,因此他在分享時,他說了這句話:「我很尊重女性的,因為我都會幫忙我太太。」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

  • 國外神學院 在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7-25 15:00:00
    有 27 人按讚

    看了這部影片好有感。
    我還記得多年前在馬偕實習時,當時的主任牧師在某一次聚會中說了這段故事,他說他在國外神學院進修的時候,他們討論到男女分工這件事,在牧師的生活經驗裡,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很願意幫忙太太分擔的,也很能懂太太的辛勞,因此他在分享時,他說了這句話:「我很尊重女性的,因為我都會幫忙我太太。」而這時他看見帶領討論的老師定定地看著他說:「你還不夠瞭解什麼是男女平權,如果你懂了,你就不會『幫』你太太了。」而牧師愣住,他才深刻體會,家事不是「幫」,是一種共有的責任。

    看著這段影片,我想起當時我們的對話,也讓我想起之前我在法國一對夫婦朋友家住了好幾天,最後一晚我想煮台式雞肉炒飯跟番茄炒蛋給他們吃,我的女生朋友還在工作,因此老公在家時一直走進廚房問我需要什麼,是否知道廚具放在哪裡,食材夠不夠,甚至問我要不要幫忙煮哪個部分的食材,而那一刻我發現我非常不自在,我也立刻體認到文化差異,很可能在他心裡就認為,煮飯不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從小他就看見父母共同分擔家務,而這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總是母親一個人在廚房忙碌的情形,從沒看見父親參與的畫面,我甚至清楚記得有一次父親拖完地跟母親邀功,而母親覺得莫名其妙的樣子。

    因此在當下我對他的參與很不自在,我忍不住脫口對他說:「你就放鬆在客廳等吧!做些你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我需要我會跟你說。」然後就看著他走回客廳彈起吉他。

    我還記得我第一天到他們家時,男生一下班回來就煮起晚餐,留下我們兩個好不容易見面的女生在客廳聊天,一邊會探頭聽聽我們用英文聊些什麼,我當下還不可思議的說:「他工作了一整天還煮晚餐啊!」因為那天我的女生朋友並沒有工作而是等著我到巴黎,她告訴我:「我原本要煮的,但他希望我好好跟你聊天。」而我在這一刻更深刻體認到強烈的愛和差異。

    他們的相處模式給了我很多衝擊也讓我很深刻的反思,所謂的尊重和平等,並不是「願意幫忙」,而是你認為你就是家的一份子、你有責任,你接受愛,也付出愛,你在每一刻都可以彼此的感同身受,也能體認對方的需求,而不是一直等著對方做到或向對方索取,也不是吝於付出又批評對方做不夠。

    家,是每一個人的,家事,也是每一個人的,我們享有也付出,而愛,就能持續流動了。

  • 國外神學院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10-19 08:00:00

    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併入越秀區。東山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
    廣州「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在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在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培道女學堂,並率先把東山定為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與東山寺右、山河兩鄉村民疏通關係,以高價購買入兩塊土地構築新校舍,是東山最早出現的新式建築物。教會人士陸續在東山廣為購地,建築教堂、醫療、社福、教育等相關設施。基督教東山堂,原名東山浸信會堂,是美南浸信會在中國廣州創建的一座重要教堂。東山浸信會堂起源於1870年建立的五仙西福音堂。到1908年,因教徒增加,而該地喧鬧,不適於擴建,乃將舊址出售,遷往東山寺貝通津9號重建新堂。1909年落成,同年5月2日成立東山浸信會。此後聚會人數又有較大增長,1923年7月擴建工程動工,至1927年4月16日竣工,教堂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房,並舉行隆重的獻堂典禮,改名為基督教東山浸信會堂,設座位1300個。1949年有信徒2000餘人。1960年,中國大陸實行「聯合禮拜」,該堂與其他幾間教堂合併,易名為基督教東山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教堂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9月30日恢復開放,為全市基督教首間恢復聚會的教堂,目前仍是廣州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1986年,曾將主日學堂及副堂房屋借出辦廣東協和神學院,該院現已搬到郊外。
    芳村堂亦是位於中國廣州的一座基督教堂。其起源於1891年由美北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禮(Rev.Henry V.Noyes)創立的長老會五支會,位於培英學校內。1923年信徒增加以後,募集巨款在上芳村平民大街建造新堂,稱為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芳村堂,又名平民堂,英文名稱為那夏禮紀念堂。1960年教堂大聯合時,芳村地區的信義會芳村堂(1898年起)和中華基督教會白鶴洞堂(1937年,今培英中學(八中)內,原貌尚存)被併入該堂,實行聯合禮拜。1966年8月文革爆發,芳村堂被關閉,直到20年後的1986年1月才恢復宗教活動。1993年又因建珠江隧道被徵用,遷到下芳村原信義會芳村堂址。後搬遷信義路27號現址。
    廣州錫安堂是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西門口的一座基督教堂,1901年由旅美華人美以美會的余錫生牧師回國創立,初期地址位於油欄門(今海珠南鹽亭東街),因會址失火遷西濠口所買之地搭棚禮拜。1913年遷到西濠二馬路,並設立群淑高等小學。不久因該處成為商業鬧市,於是在1935年遷往西瓜園(今荔灣區人民中路392號)購地建堂,1936年2月新堂落成,取名“錫安堂”,意為“上帝聖殿”。1947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1960年以後,中華基督教會的萬善堂、七株榕堂,禮賢會的大德堂,救世軍的西華隊堂和基督徒聚會處(地方教會)都被併入該堂的聯合禮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錫安堂也被關閉,到14年後的1980年9月21日,該堂恢復宗教活動。該堂附設有小學及幼稚園一所,基立村支堂一所,並出版有錫安會刊。1983年收回副堂,逐漸恢復各項事工活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