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國中資訊科技課本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中資訊科技課本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中資訊科技課本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中資訊科技課本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5萬的網紅PanSci 科學新聞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只要看你一眼~一瞬間~,足夠你辨認是啥~(大誤) 目前當紅的 AI 物件偵測演算法,YOLO,已由中研院研發出最新的第四版,更成為全世界最快、精準度最高的物件偵測系統,在物件偵測演算法發展史開啟了新的篇章! 到底他們在演算法中動了什麼手腳呢?這項技術又究竟有多快多準呢? *本文轉載自合作...

  • 國中資訊科技課本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30 11:40:34
    有 51 人按讚

    只要看你一眼~一瞬間~,足夠你辨認是啥~(大誤)
     
    目前當紅的 AI 物件偵測演算法,YOLO,已由中研院研發出最新的第四版,更成為全世界最快、精準度最高的物件偵測系統,在物件偵測演算法發展史開啟了新的篇章!
     
    到底他們在演算法中動了什麼手腳呢?這項技術又究竟有多快多準呢?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 研之有物
     
    延伸閱讀:
    AI 當法官,會是正義女神的化身嗎?專訪李建良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91633
    打造「聊」癒系機器人!看圖說故事,AI 也略懂略懂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9898
     
    ————
    泛科學網站即將改版,快去看公告:https://reurl.cc/bR8r2y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https://donate.pansci.asia/
    國中課本學不夠?更多有趣的科普文章、超認真線上測驗都在《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https://student.panmedia.asia/#/index

  • 國中資訊科技課本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20 19:56:57
    有 139 人按讚

    【自產自銷】很高興能跟 親子天下 合作這本給中學生的《晨讀十分鐘:科學和你想的不一樣》。本書以四大主題為主軸,精選 20 篇來自 PanSci 科學新聞網 作者群的好文,加上由 品學堂/閱讀生活 理解世界 創造未來 設計的專用閱讀素養題本,我覺得是很巧妙的內容再運用。能夠做一本我女兒很快用得上的書,也讓自己有點驕傲。

    以下是我作為本書「選編人」之一,寫的一篇推薦序,以上課打瞌睡為主題,然而我認為同樣的思辨方式也適用在其他議題上,分享給各位:

    ------------------------------------

    孩子上課老是打瞌睡的原因為何?

    生物學研究顯示,大約從十三歲開始,青少年的生理時鐘會產生變化,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由於腦內褪黑激素的分泌時間改變,隨著青春期的發育,流入青少年大腦的時間會愈來愈晚,晚上的睡覺時間及早上的起床時間都會延後,這個改變在青春期的前期開始增強,而在後期的時候,最為顯著。

    既然如此,我們臺灣的國高中生,每天那麼早去學校上學,有必要嗎?如果延後半小時到一小時上學,我們的學習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我以前在唸國中跟高中的時候,總是覺得睡不飽。我家離學校蠻遠的,所以每天都很早起床,睡眼惺忪的去搭公車,晚上又常常補習,補完習還有作業要寫,很晚才能躺上床睡覺。有一段時間,我坐在班上的最後一排,又剛好是靠牆壁的座位,這實在是一個打瞌睡的完美角落,我時常在上課時,左手當枕頭,靠著牆壁,然後沒幾秒鐘就睡著了。就算被老師叫起來,甚至被叫去洗臉,回來也撐不了多久,又用同樣的姿勢睡著了。

    所以說,當我最近知道,原來這是因為那段時期的我,生理時鐘已經因為褪黑激素分泌時間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就覺得自己真是白挨了很多罵,上課想睡覺真的不是我的問題啊!因此我非常支持國高中的上學時間,應該要延後,這樣肯定對大家的學習效果有所幫助,你們說是不是啊!

    不過,我還有一些故事沒跟你說,雖然我在唸國高中時有報名補習班,但其實我常常翹課去跟同學鬼混,而且我超愛看漫畫,就算回到家、寫完作業已經很晚了,我還是幾乎天天看漫畫看到睡著。也幾乎天天帶漫畫去學校,趁著下課、午休狂看,有時上課也放在桌子下或是夾在課本裡頭看。

    所以,到底我上課那麼愛打瞌睡,是褪黑激素的影響,還是愛看漫畫的後果?是家裡離學校遠的必然,還是晚上補習熬夜寫作業的下場?是老師上課太無趣該負責,還是教室的燈光不夠亮?是我的座位太讓人放鬆,還是我總是喜歡吃宵夜所以吃飽飽躺上床又睡不著,又或者就只是因為我是天生的瞌睡蟲,怪不得任何人或任何事呢?

    #孩子一定需要的「科學思辨力」

    到底我老是打瞌睡的原因是什麼,其實我自己也說不準,但從剛剛這個例子,我想跟大家說三件事:

    第一:科學研究一直在推陳出新,而這些知識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都該有能力、有意願去了解。像是剛剛這個關於青少年睡眠的研究發現,就可能讓學校改變上課時間,並連帶影響到很多事情,例如,如果以後學生可以比較晚上學,跟大部分上班族的上班時間重疊了,那麼交通的尖峰期會不會更塞呢?

    第二:儘管我們現在可以用科學來了解這個世界,替很多問題找到答案,但我們更喜歡也更習慣的方式,是找一個符合自己需求的答案,甚至掰出一個答案。例如,我在前面的例子,就馬上支持學生應該晚點上學,並以我以前愛打瞌睡的故事,來「證實」生物學的研究,把我打瞌睡的原因歸咎於那時候我的生理時鐘發生了變化,因為這樣就可以讓我少擔一些成績不好的責任了。

    最後,我們得知道,一件事情之所以發生,原因可能有很多很多。例如我愛打瞌睡,原因可能是青春期生理時鐘的變化,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熬夜看漫畫或吃宵夜太晚睡。該怎麼找出真正的原因,而不是只憑著直覺,或聽信網路傳言、專家、媒體的說法,就認為自己知道正確答案。要逼近答案,需要一種人類先天不具備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科學思辨力」!

    身為泛科學的創辦人,過去八年來,我,以及我的同事,還有數百位各領域的作者和專家,最在乎的就是如何讓更多人在遇到跟科學有關的生活議題、社會議題、未來議題時,都能避免直覺的陷阱,而是運用科學思辨力來剖析,並且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作為臺灣最大的科學網站,泛科學上有近一萬篇的科學文章,已經影響了三億人次的網友,創造了一個跨領域、不分文科理科,共論共學的線上社群。既然已經做了那麼多事情,為什麼還要出這本書呢?

    第一個原因是,儘管泛科學上已經有了很多文章,但一篇文章只是一個節點,需要有一條線,把節點連起來,才能形成一個網狀的知識系統,而「書」這個載體,我們認為就像是「線」,可以將一篇篇文章連起來,所以我們覺得這本書非常重要。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變,首先是自然環境的改變,特別是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海洋酸化,極端氣象如大規模的乾旱跟水患,物種滅絕速度越來越快,甚至可說是第六次大滅絕已經正在進行中。

    再來則是科技的改變。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過去幾十年間以等比級數快速發展,像是再生醫學、基因編輯、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讓人類掌握了近乎於神的能力。而這些科技可能用在軍事、犯罪、政府監控、改造人類跟所有生物上,讓我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更別提,就在短短十多年內,這世界擁有手機的人從幾萬人變成四十億人,人類每天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 或抖音等熱門網路服務上頭,創造出永遠都看不完的內容,我們的政治、社會、經濟以及科學,都因此深受影響。

    在這樣的改變時刻,人類社會的適應力已經跟不太上,此時最不該做的就是停留在原地。我們要讓自己能夠應對未來,做出好的判斷,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而我認為最該學習的,不會是任何一個特定領域的知識,而是要學科學思辨力。

    有些人學了很多科學知識,但卻沒有科學思辨力,當他們看到某些專家或科學家說話,又或者是媒體上的內容,包含看似理性的科學專有名詞跟數據資料,就直覺認為那是值得相信的,這樣反而是對科學的一知半解,更容易成為偽科學的信徒。

    科學跟信仰,不見得是互斥的,有時反而是最好的夥伴。如果知識就是力量,那科學就是得到這股力量的方式,而信仰則是告訴我們該在乎什麼,什麼人或什麼事比較重要,哪些該排在前面、哪些該排在後面。以農藥的使用為例,認為身體健康比較重要的人,跟認為生產效率比較重要的人,對於種植蔬果該不該使用農藥,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有科學家發展出不用農藥的植物工廠,也有科學家發展出除蟲更有效、更不傷身的農藥。

    再以能源的使用為例,相信全球暖化的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跟不相信全球暖化的現任總統川普,就會有不同的施政方向。例如前者可能針對使用大量能源的企業課徵碳稅,後者則反過來補貼石油、煤炭、頁岩氣的企業,讓他們更有競爭力。

    上面舉的幾個例子,想要跟大家說的是,光靠科學本身,沒辦法決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在許多議題上,人們還是抱著不同的信念,因此我們更需要科學思辨力,才能在科學的基礎上辯論、試圖達成共識,或起碼了解分歧在哪裡。

    #擁有科學思辨力才能適應未來甚至創造未來

    科技的顛覆與生態的崩壞,就像四周往我們靠近的牆壁,我們若繼續做出糟糕的決定,轉圜空間就會越來越小。資訊越是爆炸,我們越需要簡潔、理性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並從中找到改變現狀的方法,但改變現狀是困難的,遇到困難、無法控制的事情,人就容易陷入迷信,所以更需要有堅強的理性,堅持以證據為依歸。這就是科學思辨力如此重要的原因。

    正是因為科學思辨力很重要,所以在新的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綱要中,就強調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科學知識、探究與實作能力,能於實際生活中有效溝通、參與公民社會議題的決策與問題解決,且對媒體所報導的科學相關內容能理解並反思,培養求真求實的精神。」目前這樣的能力,一般被簡稱為「科學素養」。不過,我覺得有點太小看這能力了,聽起來好像很基本、很簡單似的,但我認為,這其實是一種能讓人在生活中做出最佳判斷、去適應未來跟創造未來的能力,所以我才稱呼這種能力為「科學思辨力」。在本書中,我們會透過選文來更深入探討喔。

    做個深呼吸,咱們開始囉!

    ------------------------------------

    關於本書其他資訊或購書,可透過以下鏈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3548

  • 國中資訊科技課本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22 07:00:00
    有 1,084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FB首播

    網路世界不受限於時間地點,透過網路線上課程,任何人即使住在非洲、委內瑞拉 或者東石、橋頭、茂林、南投,都有機會透過開放式課程接觸名師 上名校,並且學習學校無法提供的課程,包括人工智慧時代任何人必要學會的程式設計。

    開放式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縮短貧富差距,讓窮苦階級、偏鄉孩子、窮國兒童可以翻轉人生,惟一的前提是,多數課程必須以會基礎英文為前提,因此當雙語教育在台灣公立學校遲遲未上路時,也同時扼殺了這些下一代年輕人自學人工智慧,程式設計的未來機會。

    在2017蘋果開發大會上亮相,一老一少兩位程式設計員,YUMA 以及若宮雅子就是最佳實踐者。

    2017年蘋果開發者大會上,最吸晴的身影來自澳洲的10歲小男生 YUMA,以及高齢82歲的若宮雅子,YUMA出生在澳洲,沒有語言障礙,6歲開始在父親的陪伴,開始學習程式語言,透過蘋果SWIFT編程教學應用,以及史丹佛的線上課程,自學程式設計,四年的時間就在APP store上架了5款應用,2017 以及2018年連續兩年都出席蘋果開發者大會。

    而來自日本的若宮雅子 60歲退休之後,才用退休金為自己買了台電腦,她透過網路,利用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簡易編程工具Scratch,進行程式語言課程的自主學習,2017年3月發布了第一款,以日本傳統女兒節娃娃為主題的線上遊戲,這一老一小,透過APP設計,成為全球注目的風雲人物,歸功於便利的網路,給予他們的機會。

    透過網路,知識快速傳播,藉由程式語言,這個世界快速改變,遠遠超過想像,當GOOGLE圍棋桯式,對弈韓國棋王展現戰力,機器人能夠跟訪客流暢問答,也會幫忙做家事,有趨勢專家預言,人工智慧未來將會取代人類五成以上的工作,程式設計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其對未來產業的重大影響力,鄰近的韓國 新加坡 中國大陸,早就很有行動力的著手推動,全面全國中小學程式教學。

    而台灣呢,2017年教育部修訂12年國教課綱,終於納入「科技領域」,明定國中起必修 程式設計 程式語言 演算法 系統平台等,以培養中學生運用科技工具、跨領域整合及動手操作的能力,108學年 也就是2019年就要正式上路,但最大的問題,好的 適格的師資從那裡來,教育部沒有回答,根據教育部自己的算法,現有已經護得資訊科技和生活科技教師認證的資訊課老師,國中大約是1900人,高中則有大約2300人 足以應付,並鼓勵非資訊領域老師進修考取認證,由此做為程式教育的培訓師資。

    現有的,或者現在開始進修第二專長的老師們,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足以投入程式教育計畫,以現有市場對資訊人才的欠缺,我們不得不打上問號,若是想要招聘專屬科技領域教師,以一個資訊工程師,在民間企業動輒六位數,上十萬的薪水,而我們國中老師一個月月薪平均4萬5到5萬元,加上年改後退休金縮水,誰會擁有良好程式設計能力,卻去應徵正被全面砍薪的工作。

    反觀私立中小學,可以付出合乎市場的資訊工程老師的薪資,月入12萬,找到好的師資之外,公立學校除非老師有特別理想及教育熱情,未來公和立學校的程式設計教育在貧富不均之下,更加擴大加深其差距,加深其不公。

    面對程式教育潮流,民間企業跑得比政府快,早就注意到嚴重的師資缺乏,以及程式教育怎麼教的問題。

    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蘇文鈺,2013年創辦了愛自造者學習協會PTWA,帶著工程師們下鄉,為偏鄉的孩子補足程式教育上的不足,更透過實際動手作,引導孩子們認識科技,進入程式語言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寫程式 而是讓他們學會 思考與解決問題。

    (蘇文鈺/ 成功大學教授)
    你必需讓小孩子去體會一件事情,在課本裡面跟在電腦裡面碰到的問題,跟你實際生活會碰到的問題,兩個是兩回事,讓小孩子去解決問題這件事情是更重要的

    程式設計並不只是上上電腦課而已,老師不但要會程式語言 還要會教,程式教育也不是單純寫寫程式,而是為了解決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進行跨領域的結合。

    台灣推動的程式教育,單純的把寫程式變成一門學科,以指標 考試來評量學生會不會寫程式,就能成為程式科技人才了嗎,而程式教育淪為學測科目,都會區的 有錢的家長為了考試分數,有能力把孩子送去補習,偏鄉的 弱勢的孩子可能連專業師資也沒有,不只是離程式設計人才培養越來越遠,教育上的不平等以及強弱勢差距也越來越大。

    教育部過去投入120億經費,打造12年國教新課綱,其中80億用在建置國中小學的資訊教室等硬體設備,分配在人力編制相關項目的預算,國中小全部加起來大約只有32億,在未來以人工智慧為競爭的時代,以這樣的32億,「打發」下一代 難以置信,而惟一幫助貧窮或是一般的孩子可以翻轉人生的國外開放式課程,又因為雙語教育的缺乏,我們的下一代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然而政治人物們在競逐權力時,他們在乎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