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國中入學測驗用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中入學測驗用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中入學測驗用意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提升閱讀力 偏鄉孩子不再弱勢 洪瓊美/退休人員(台中市)#會考 #偏鄉 #教育 拜讀「沒補習有幾人能應付會考?」投書,分享個人的經驗看法。 我在末代聯考銜接基本學力測驗之後十幾年間從事補教經營,孩子也在這時期面對各種多元入學的考驗,我不只是一個補教工作者,更是一個母親。慶幸的是,這使我...
國中入學測驗用意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提升閱讀力 偏鄉孩子不再弱勢
洪瓊美/退休人員(台中市)#會考 #偏鄉 #教育
拜讀「沒補習有幾人能應付會考?」投書,分享個人的經驗看法。
我在末代聯考銜接基本學力測驗之後十幾年間從事補教經營,孩子也在這時期面對各種多元入學的考驗,我不只是一個補教工作者,更是一個母親。慶幸的是,這使我比別的家長更清楚升學遊戲規則,又因工作需要,必須掌握命題趨勢以協助教學及招生。
記得當初從聯考轉成基測的用意,是教育單位廢除「背多分」的教育模式,倡導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但是帶得走的能力是什麼?
基測接連幾年告訴我們,將五大科生活化、情境化,題目故事化、擬人化,所有的試題都又臭又長,除了偶有幾題在考學生程度外,其餘大都維持中間偏易,最重要的是,孩子必須從一堆敘述中釐清題目到底要問什麼?
我深知除英文科外,其餘四科幾乎回到國語文能力定輸贏的局面。家長憂心孩子數理不好,我一律建議加強國語文,先讓孩子看懂題目問什麼再來解題。
我們所有班次一律作閱讀測驗,測驗六到十篇短文以強迫閱讀,也要求學生每周練習引導式作文,周周發布佳作並獎勵,形成同儕相互學習的良性循環,坦白說那些年我們的升學榜單確實亮眼。
都會區有補習班也許能幫家長及學生一把,但都會區孩子來自長輩同儕的競爭壓力相對大,成日學校、補習班兩頭跑,不只早出晚歸,連假日也需在補習班狹小的空間蹲坐(大人尚為周休二日或一例一休爭吵,孩子呢?)畸形的期盼扭曲了青春的靈魂,也有原本優秀的學生,因競爭而喪失信心拒絕學習者,令人扼腕。
偏鄉地區沒有補習班是環境使然,加上隔代教養及經濟因素,孩子先決成長學習條件已是弱勢,要考試制度與命題方式相對配合真的難上加難,但是透過閱讀的培養與訓練,還是可以給孩子一些學習的希望;加上以藍天綠地為伍、快樂學習是偏鄉的優勢,只要孩子不喪失自信、樂觀進取,師長們適才適用加以引導,這一場人生的初試,並不能定成敗啊!
--------------------------------------------------------------------------------------------
多一份關心 救一個孩子
李寶珍/教(新北市)
乍暖還寒的春日,氣候不穩定,最近掛病號的學生變多,辦公室幾乎每天都有家長打電話來為孩子請假。「你動作快,老師五分鐘之後出現在你家門口。」同事掛了電話,穿上外套,拿起雨傘往外走。
半小時之後,同事回來了,她說這個學生生長於單親家庭,因為父母離異,極度缺乏愛與安全感。對於這樣的孩子只能多一份關心與包容;她說孩子不壞,只是內心較不成熟,大部分時候孩子是會配合的。同事也感概,她說她能做到的只有這些。
國中階段是人生重大的轉捩點,他們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引導。當青少年缺乏愛的時候,他們自然會去找可填補他們心靈缺損的那塊,於是偏差行為接踵而至。
身為第一線的教育人員,看過太多出生於崩壞家庭的孩子,多是因為父母無能為力造就其辛酸故事,我深信唯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才能改寫他們未來故事,缺一不可。
國中入學測驗用意 在 一開始就不孤單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孩子愈來愈大,注意的已不僅是孩子的教育,是台灣的教育。
教育三書 1.1
一、前言
學校教育,誰都可以談,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曾在學校熬過十年、二十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觀點。面對今天仍然問題重重的教育,想為教改找到一個突破格局的共識,並不容易。
在教育三書中,我的切入點是:每個人先問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學校一天長達七、八個小時排排坐的聽課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算是會教書的人,許多很複雜的概念,我可以用簡單的白話授課。很多各科系的學生,上過我微積分的課,隔了一、二十年寫信給我,說的第一句話經常是:「我一直很懷念你,你對我影響很大,但老師,我記得的不是微積分,而是你說過的一些話。」
三、四十歲時,讀到這種信,我會感到沮喪。但後來我想通了。
大學是一種環境,人在大學𥚃「混」,就在學東西。授課者傳達給學生的,不是教材的細節,而是「視野」,知識的視野。當然,進入研究所的專業課程,情況就不一様,教授講課的內容與水準,對學生要踏入專業研究,確實有関鍵的影響,因為研究所的專業還在發展,涉及專業知識的品味,與正在發展中的知識流向。
但不論在哪個階段,研究所、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學前,教育最關鍵的不是別的,而是學生本身認識世界的動力、投入、不斷的自我提問、反駁與探索。不要以為這些能力是成年人才有,正好相反,越小的孩子越具備這些能力,一般大人反而失去這種特質。
這是人原始的秉賦,幼兒就是用這種創造性的學習能力,一下子學會好幾種語言,而且掌握很好的語感。可是我們的教育卻用最笨拙、最沒有效率的講課聽課考試評鑑,取代他們原有生動探索的學習方式。
剝奪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只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我們一直用反教育的方式在辦教育。
事實上,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礙,是「學習經驗的複製」。我們現有的大人,不論學歷多高,都是在講課、聽課、考試、升學的環境中長大;自然誤以為學習只有這種方式。然後努力要把這種學習的經驗,複製給下一代,卻無法檢視,甚或抗拒其他遠為有效有趣的學習方式。
我們努力在為自己的小孩,爭取所謂較好的師資;施加較緊迫的外在壓力,不譲小孩荒癈功課,或變成怠惰。
殊不知每一個小孩最好的老師,就是他自己與他的同儕,還有,偉大的自然;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就來自他「內在的、與生俱來的、想了解世界、參與世界的熱情」。
然後我們努力在找一個對小孩是「他者」的所謂「老師」,取代他內心的那些最好的老師;努力在用一套冰冷的教材與規訓,一種笨拙的教法,澆熄他內在最有效的學習動力。
年來我斷斷續續,動手書寫教育三書,想從實踐面談三階段的教育,如何改用「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為思考教育的核心,為台灣教育尋找新的出路。
書一、國高中的教育
書二、國小的教育
書三、大學教育
書一、國高中的教育
教育部應該跳出現有格局,努力推動下列我要説的「擴大自學計劃」。這計劃會從根本,一步步改變台灣教育的面貎。
更重要的是:拜今日網路流通之賜,這計劃沒有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沒有厚此薄彼的困擾,沒有城鄉差距。
也無需強制某些學生家長接受某種「偉大的理想教育」。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喜歡的學習方式。
所以社會也不會有強大的反彈。
我先來談國高中的教育。請先耐心讀完做法本身,稍後我再來多作解說。
第一階段:
立即把國高中所有學科課程按淺、中、深三種程度,與民間及出版社合作,編成三套不同程度的教材,內含:
A、紙本教材加工作薄;
B、徴求全國最好的教學工作小組,分別把各學科拍成活潑又清晰的教學Video, 開放在網路,供全國學生免費學習。兼亦發展問題對話網站,徴求教師及志工與學生解疑。
C、針對課程進度,編測驗卷,國高中各12階梯。
D、學生學科「起惑點」診斷卷。
淺、中、深三套的用意,不只譲學生可依自己的程度選擇,更譲學生對某一單元摸不清時,可以參看其他版本的解說。
而且不懂的地方可以反覆的一看再看、一想再想。
任何人只要進入網路,都可以免費接觸這三套教材,並下載。
第二階段:
1、教育部宣布放棄學年制,例如高中學生只要完成高中12階梯測驗及格,就完成高中學科部分的要求,倘若藝能技術社團課程亦修習完畢,就可以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年限不拘。讓每一個孩子想學再學,依教材順序,自由編訂學習進度,對自己負責。
國中亦然。(國小在「書二」中另談,主要是用分組討論與教學代替台上講課。)
2、擇試點進行自學實驗:
找幾所學校,譲願意自學的學生(一般須經家長同意,但特殊狀況可有例外)入學。亦徴求教師志願加入。
實驗學校學生不須依照固定時間,上學科的功課。學校開放空間,用來規劃自學與共學,提供約六人小組學習與討論的小隔間,內有放映機及討論桌。學校可以協助分組。
進度學生自訂。學科方面,學校不再考試評分。各學科教師改當諮詢員,在辦公室分両班、或三班輪流值班,供學生自己串門去問問題。
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權力關係。學科教師不用對學生的功課評分,自己身上的教學壓力也大幅減輕,教師與學生可望成為知識上無所不談的忘年朋友。
學生去學校除學習與討論學科之外,其他主要的活動在術科:辦種種社團、學戲劇、跳舞、木工水電、打球、上體育、聊天、討論生活教育⋯。
這種學校栽培出來的學生,比起現在這種靠教師講課及集體管理的學校,一定更充滿活力,學習興趣高昻。
由於學科靠網路,人人可以得到第一流的講師解說與教導,於是城鄉差距消失,明星學校不再。
然後教師成長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教師失去了手上的權威,只有靠自己的真材實學,才能回答學生的問題,否則門可羅雀,很快就被邊緣化。
第三階段:
視試點狀況,不斷修正改進,然後依條件是否成熟,逐年逐步擴大到全國。
---待續
/黃武雄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