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的專家會客室】夏日肌膚問診室!防疫當前,口罩全天包緊處理,長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環境,可讓肌膚問題層出不窮!
這回特邀專業皮膚科蔡逸姍醫師坐鎮,針對最容易混淆的四種肌膚「突起物」:粉刺、痘痘、粉瘤、脂肪瘤,為我們一一說明各自成因及應對的改善治療方式,秒懂又實用,趕快來作筆記囉!
專業皮膚科...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夏日肌膚問診室!防疫當前,口罩全天包緊處理,長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環境,可讓肌膚問題層出不窮!
這回特邀專業皮膚科蔡逸姍醫師坐鎮,針對最容易混淆的四種肌膚「突起物」:粉刺、痘痘、粉瘤、脂肪瘤,為我們一一說明各自成因及應對的改善治療方式,秒懂又實用,趕快來作筆記囉!
專業皮膚科醫師蔡逸姍
以細心、親切且專業聞名的蔡逸姍醫師,在網路擁有超高評價,經常受邀上各大節目、媒體採訪,現任京硯聯合診所皮膚專科院長,專長為雷射美容、各式微整注射、電波音波拉提、皮膚疾病、藥妝保養,關於各種皮膚的疑難雜症、如何變美及逆齡的秘訣問她就對了!
☀️夏日肌膚問題1.粉刺
Q:粉刺形成的原因及好發的族群
粉刺種類又可分為白頭粉刺及黑頭粉刺,白頭粉刺顧名思義就是外觀呈現白色,因毛孔開口處被角質堆積,形成所謂的「閉鎖型粉刺」,而黑頭粉刺則是開口與外界接觸造成氧化,呈現黑頭現象,也就是「開放型粉刺」。油性肌膚或錯誤的保養程序、夜貓族、高溫的工作環境(例如廚師)等等都是容易長粉刺的族群
Q:粉刺到底能不能擠?放任不管有何影響?
多數人看到粉刺都會很想要趕快把它處理掉,但如果使用手或其他工具,沒有徹底的消毒,或是不當的大力亂擠,反而會讓狀況變嚴重。基本上,大多數的粉刺是不建議自行去擠的,還是建議由專業的皮膚科醫師來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為佳
Q:想預防粉刺生成日常保養建議怎麼做?
如果是少量粉刺、油性膚質者,建議日常可以搭配使用含有酸類成分的保養品,如添加水楊酸、杏仁酸、甘醇酸等,可以加速老廢角質代謝,有助減緩粉刺生成。因每人的肌膚耐受性不同,使用前還是要局部先測試,並搭配加強保濕及防曬。如果是中量或大量粉刺的人,建議到皮膚科門診看診開立外用酸類藥膏
☀️夏日肌膚問題2.痘痘
Q:為什麼戴著口罩特別容易長痘痘?
戴口罩時呼吸的熱氣、講話的口水濕氣,密閉式的環境,會使得膚溫上升、出油量增加,又熱又濕的環境,加上口罩會與肌膚表面產生摩擦造成表皮屏障受損,就更容易誘發痘痘生成,也就是所謂的「口罩痘」。蔡逸姍醫師建議如果口罩內層因流汗、口水等造成潮濕,就要適時更換乾淨口罩
Q:長痘痘時該如何處理避免留疤?
長痘痘會留疤除了有些人是因為體質的關係,大多數人的痘疤或色素沈澱,都是「不當亂擠」所造成!想避免長痘痘後留下難看的痘疤,蔡逸姍醫師提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擠」,且應該在痘痘一長出來時就做好控制(如擦藥、吃藥等),放任痘痘問題不管,若其發炎變嚴重勢必就會留下疤痕
Q:日常的保養如何能預防長痘?
基本上跟粉刺的預防保養相似,除了做好日常的清潔及保養外,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飲食少吃油炸物及甜食,都有助擺脫惱人的痘痘肌問題。在防疫時期,因需要長時間配戴口罩,本就容易助長痘痘生成,外出前塗擦的保養品以清爽劑型為佳,也建議盡量不要上妝,減少肌膚的負擔
☀️夏日肌膚問題3.粉瘤
Q:何謂粉瘤?好發的部位及對象?
粉瘤是皮膚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又叫做「上皮囊腫」,外觀上是微凸起的灰藍色或膚色的腫瘤,大小從米粒大到拳頭大都有可能,通常很難會自行消退。蔡逸姍醫師說明,粉瘤的特徵為內容物通常含有混濁白色或黃色的半固體,有點像起士,流出來的液體會伴有濃厚的臭味。只要有毛囊的地方就可能會長粉瘤,像是頭皮、臉、胸、背都是常見的好發部位,有些人則是有家族遺傳
Q:目前治療粉瘤有哪些方式呢?
如果只是如米粒大、綠豆大,沒有造成外觀或生活不便,會建議先和其和平共處觀察就好。但如果已經腫像大紅豆般,或是長在臉上明顯的部位而影響外觀、或是位於腋下、胯下、私密處等容易感染發炎的位置,就會建議盡快就醫以小手術進行切除治療
Q:如何避免粉瘤復發?
粉瘤如果會在某處反覆復發,可能是因為其囊袋結構還存在那,其處理方式會建議盡量避免去擠壓粉瘤造成破裂,蔡逸姍醫師建議交由專業醫師手術處理將粉瘤完整取出,通常能將復發的機率降到最低
☀️夏日肌膚問題4.脂肪瘤
Q:什麼是脂肪瘤?有哪些特徵可以自行判別?
脂肪瘤是肌膚很常見的良性病灶,其特徵為膚色突起腫塊,摸起來柔軟但有彈性。一般大小從數公分到數十公分不等。形成原因目前不明,但主要是體質相關。有些人會長多顆脂肪瘤。通常不太會疼痛。但如果太大顆就可能壓迫局部組織
Q:容易出現脂肪瘤的部位及好發族群?
全身只要有脂肪的地方就可能會長脂肪瘤,手臂、軀幹(尤其背部)、大腿等都是常見的位置。雖然至今致病機轉不明,有可能是因為體質、家庭遺傳,目前也有觀察到比較胖的族群有較高比率會出現脂肪瘤
Q:脂肪瘤目前的常見處理方式?
通常脂肪瘤不會造成身體不適,如果是小顆脂肪瘤,且沒有症狀,醫師多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即可。若是大顆脂肪瘤,已經影響外觀、迅速長大、有壓迫局部組織或是會疼痛等,就會建議至門診進行手術切除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
固體雷射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年期間】按習俗每日一冷是公休。可是科宅編還是亂入友站,寫了些強制科普的冷知識,今天搬運過來。
這張 Pansci 泛科學的豬年科學賀年卡——泛科娘祝大家「豬鈰銣鐿」有一點微小問題......呃「#鈰」「#銣」「#鐿」三種元素非常的冷門,觀者不是很能懂其中的福氣所在。
沒關係!讓小編講給你聽。(顯示為一邊聽眼球中央電視台的正宗春晚一邊打字)
【鈰】讀 ㄕˋ 音同市——你沒聽過但一定用過的元素。
鈰(Cerium, Ce)的名字來自小行星帶天體穀神星(Ceres),但讀者不一定是天文迷,不一定很瞭小行星帶是啥,甚至可能還沒看超級值回票價的科幻影集《太空無垠》←堪稱傑作。
生活化一點的梗?好喔。打火機中的打火石,雖然稱為「石」但其實是一顆金屬合金。通常成分是鑭(唸藍)或鈰,加上銅或鐵的合金。鑭和鈰屬於鑭系元素家族的前兩個成員,是最活潑的。一般聽到最活潑會想到個子嬌小,但鑭和鈰其實是家族裡最胖的兩員。SciNote: 鑭系收縮
因為原子的半徑大,很難抓住最外側的電子,電子容易跑到氧氣那邊 → 然後鑭/鈰就很火爆的在空氣中自燃起來了。原來是潑辣,不是活潑XD。以上是打火石起火的原理。
鈰元素祝你打保齡球天天打火雞,很福氣不是嗎?
※FYI 火雞就是連續三個全倒。
【銣】讀 ㄖㄨˊ 音同如——比黃金貴,比鞭炮還炸的元素。
在地殼當中,銣元素的含量不算少,但是因為並沒有礦物極度富含銣,所以提煉它就很難有經濟效益,這就是為啥銣的售價比黃金還貴了。但銣的用途其實也很少,考慮供需效應之下,就沒有讓它太貴。說起來整個週期表裡的元素,大半售價都比黃金貴,不能說有多獨特XD
銣身為鹼金族裡第二胖的成員(僅次於銫,鋰鈉鉀銣銫),因為一樣的原因,越胖就越容易氧化。所以銣也會在空氣中自燃,丟到水裡甚至會爆炸。
銣的英文名字 Rubidium (Ru) 來自拉丁文的赤紅色 rubidus,但是讀者知道了這點反而容易在化學考卷上慘遭扣分。因為在老師很愛考的「焰色反應」中,銣的答案和鉀一樣,都是『紫』色的。(超不常用的,考這幹嘛啦!)所謂赤紅色,只有使用三稜鏡把火焰的光分成彩虹,進行所謂的「光譜分析」之後,才會看到有幾條特徵的赤紅色光譜線和鉀區別。
拿含有銣的鹽,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時,如果你選擇使用本生燈就會遇到一個相煎何太急的狀況——銣元素正是德國化學家本生先生(Robert W. Bunsen)發現的。
額外一冷。在 google 搜尋列打「銣」,會跑出「銣雅鉻雷射」這個搜尋建議。這個醫美名詞在科學上是以訛傳訛,有兩重錯誤。第一重:這裡的銣是錯字,應該是「釹」(Nd, Neodymium,釹音同女),這是與銣完全不同的元素,是另一種稀土元素。至於「雅鉻」,和鉻元素或 Jacob 沒有關係,它指的是「釔鋁石榴石」(YAG, Yttrium aluminum garnet),是固體雷射中,被電激發產生雷射的核心零件。所以正解為 Nd:YAG 摻釹釔鋁石榴石雷射,唸完全名之後戰鬥力陡增 87 點!
【鐿】讀 ㄧˋ 音同意——家和萬事興,稀土族人多到叫名字都是一場記憶的試煉。有沒有一種福氣XD
鐿是鑭系元素家族15員之一,因此也是稀土元素。和大部分鑭系元素一樣......它的冷知識相當難寫XDDD,因為它們的應用,大多都是非常專門的高科技與尖端工業用途,沒有太多生活化知識好寫。
那,先講講稀土吧,稀土元素有17種,讓科宅很困惑,鑭系明明就只有區區15員(但名字我始終背不齊,就和眾多外甥外甥女的名字一樣),怎麼多了兩個亂入的呢?
原來兩個亂入者是 #釔 和 #鈧。這是因為在富含稀土元素的礦物「獨居石」裡面,常常也含有較多的釔和鈧存在,這是因為他們的離子半徑相似,容易在結晶中和鑭系待在一起,就被歸類為一個小圈圈。
「稀土」的稀是少,那土是什麼?在早年的化學術語中,土(Earth)的意思是氧化物。陶瓷和玻璃廣義上都是土,因為它們都已經被氧化到極點了,不會繼續氧化,因此通常很耐燒耐熱,所謂 #死豬不怕熱水燙 就是這個意思。
釔和鐿,不只中文很像,英文也是 Yttrium (Y) 和 Ytterbium (Yb) 很容易眼花。這不是巧合,而是命中注定。因為鐿和釔,它們的出生地是同一個鎮出產的同一種礦物!那是瑞典斯德哥爾摩郊外的一個礦場小鎮:以特比 Ytterby。礦物則叫做加多林石(Gadolinite),這種黑黑的石頭裡面,可以分離出大半個稀土元素的家族成員,其中就包含釔和鐿。於是兩種元素就(先後)用了同一個小鎮的名字來命名。
最離譜的是,Ytterby 小鎮的名字其實一共命名了四種稀土元素。另外兩種是 #鋱(Terbium, Tb) 和 #鉺(Erbium, Er),有沒有瑞典人很缺乏創意的八卦。但也因為這樣,四種元素的冷知識就一次滿足啦。
至於加多林先生,是一位芬蘭的化學家,他也是第二個名字被拿來命名一種元素的科學家,以他為名的元素是 釓(Gd, Gadolinium),中文字唸法是ㄍㄚˊ,二聲嘎。他的名字變成元素名是間接所致,是因為先被拿去命名礦物加多林石的關係。
鈧元素的名字也和這個魔性的小鎮有一點點相關,鈧 Sc, Scandium 就是表示它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n peninsula)就是瑞典所在啦。
咳咳,還沒完,稀土大家族裡面,還有另外兩隻的名字和瑞典有關。首先是鈥,中文念作火,英文是 Holmium (Ho),就是來自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還有銩,中文唸丟,英文 Thulium (Tm) 來自古地名 Thule「圖勒」,這個名字傳統意思是「北方遠得要命的地方」。
好啦,沒想到一則冷知識就可以讓我們熟悉17個稀土元素裡面11個成員的名字,小編也太會扯淡啦。
下列是17個稀土元素,後15為鑭系元素,括號中的前文沒提到:
鈧釔;鑭鈰(鐠)釹(鉕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鎦)
#強制科普就是沒有人問你但你硬要回答
#文長慎入
#文長慎入寫在後面是有屁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