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減肥保健】男子養10億曱甴,研曱甴藥粉代替抗生素!⠀
·⠀
在街上看見曱甴,有人會大叫、逃之夭夭,也有人視之為寶物。山東濟南有一間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就利用曱甴愛吃廚餘這一點去處理餐廳剩下的食物垃圾。該中心養了10億隻曱甴,每天可吃...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減肥保健】男子養10億曱甴,研曱甴藥粉代替抗生素!⠀
·⠀
在街上看見曱甴,有人會大叫、逃之夭夭,也有人視之為寶物。山東濟南有一間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就利用曱甴愛吃廚餘這一點去處理餐廳剩下的食物垃圾。該中心養了10億隻曱甴,每天可吃掉50噸餐廚垃圾。⠀
.⠀
「美洲大蠊」專吃腐敗有機物⠀
.⠀
世上的曱甴種類多達6000多種,而餐廚垃圾處理中心養殖的品種為「美洲大蠊」,體型比其他曱甴大,喜歡吃腐敗有機物。美洲大蠊一隻重約1克,而每隻每天可以吃自身重量5%的垃圾。現時中心有10億隻蟑螂,即每天可吃掉50噸廚餘,相當於7頭成年大象的體重。⠀
.⠀
中心主任李延榮表示,傳統處理廚餘的方法是厭氧發酵和填埋,不過氧發酵不但投資成本高,對固體垃圾作用亦不大,填埋垃圾則浪費資源及造成環境污染,以蟑螂處理廚餘就是一個生物無害的方法。⠀
.⠀
中心每會由不同餐廳及食堂收集餐廚垃圾,然後經由機器初步粉碎、製漿,再利用壓力泵經由管道,將已製漿的垃圾送到曱甴飼養室,曱甴就會自動進食。為防止曱甴逃脫,中心設了3條防線,不但以密閉空間養殖,周圍也設有水溝,水溝裡有吃蟲的魚類。⠀
.⠀
李延榮希望未來可以再建3座工廠,養殖40億隻曱甴,目標是處理濟南三分之一的廚餘垃圾。⠀
.⠀
研曱甴藥粉代替抗生素⠀
.⠀
曱甴除了單純的吃垃圾之外,也有其他用途,多項實驗都表明蟑螂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抗生素飼料。目前中心在研究蟑螂在減肥、保健、化妝品及藥品的功效。⠀
.⠀
四川西昌亦有一個大型蟑螂養殖基地,每年培養60億隻蟑螂。基地會蒸餾提取美洲大蠊的提取有效成分,然後製成藥物醫治胃痛及其他疾病。⠀
.⠀
資料來源:綜合報道⠀
.⠀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money #investment #business #finance #life #startup #startups #management #company #expert #follow4follow#like4like #igers #instafollow #followforfollowback
固體培養基用途 在 編笑編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編非常喜歡這篇(很長,但值得一讀)。
編編大概是去年七月進到目前任職的公司,而在此之前兩個月,我正掙扎著要不要完成我的教育學程,當時,我的學分已經修完,論文也即將口考,實習學校也已經談好,只差一張畢業證書。
一念之間(或經過千萬次捫心自問之後),我放棄了教育實習,投了履歷,成為一名編輯。
在「國文老師」跟「編輯」之間作抉擇,撇除現實考量(例如正式教師很難考、薪資差異等等),最終影響我的決定的主要原因便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教程期間,我一度感受到教育/教學的熱情,也被誇獎「教得很好」,然而我卻不禁繼續往下問,到底怎樣算是一名「好老師」?五花八門的教學法,難道真能擺脫考試取向?而「國文課」又該是怎麼一回事?
當時的我遍尋不到答案,畢竟當時我尚未真正投身教育,不能真正體會教育工作者的心情,只能藉由揣度與直覺,去設想一名老師可能遇到的難題(及背後的解答)。
厭世哲學家這篇講出了我的心情,把我無法用語言好好表達出來的東西,都道明了。(另一方面我最近也在思考哲學的用途,學好哲學真能讓一個人好好說話)
至於為何選擇當一個編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論壇讀者迴響
厭世哲學家
(體制內國文老師,現在正在感業寺深造進修,但即將回宮。)
◎摘
這就是「國文課 ≠ 課文國」的討論無法引起我太多共鳴的原因。也許來這邊的人,真正想探討的問題是:教材的內容要怎麼調整、要用什麼方法教、要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意與審美、要如何讓國文課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學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等等。但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枝微末節的問題,遠遠沒有問到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還在翻轉國文課?先翻轉腦袋吧!】
今天要討論的不是哲學問題,而是要暫時回到我的老本行,來談談「國文課的意義在哪裡」。
這篇文章是受「國文課 ≠ 課文國」編輯的邀請而撰寫的。我覺得他們舉辦這個教學論壇,討論國文教育如何改革,雖然是很有意義的,但對我卻沒有太大的共鳴,儘管我是一個體制內的國文教師。
為什麼呢?我身在體制中,應該要深有所感,有很多話想說才對啊!
說實話,最近我正在經歷一個危機狀態。原本對我來說,要把課文上得很精彩,讓學生上課時目不轉睛,覺得好笑又學得到東西,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你們看我的粉專文章,應該就知道我上課是既有趣又充實的。
我不只是很會講課,而且我的生命歷程很豐富,在闡述一些課文的情意時,我的語言是很有力量、可以打動人心的;此外,我的思辨能力也很強,所以我能挑出學生思維的盲點,引導他們進行高層次思考,甚至對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反思。
看到這邊,你心中一定覺得:這個老師也太臭屁了吧!把自己講得這麼厲害,肯定是個目中無人的傢伙!
其實我只是想說──就算國文老師能做到這個程度,那又怎樣?
能把課上得很精彩,能把學生訓練得很有思考能力,能運用很多新奇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對國文課很有興趣──說實在的,那又怎樣?
我很會教書,我是個好老師,我教出一堆厲害的學生,但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當我抓著這一件事刨根究底追問的時候,我回答不出來,我不知道我到底要把學生帶到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去,我不知道當學生被訓練得很有思辨能力、很有批判能力之後,他們在人格方面到底真正成長了多少?他們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學什麼、在做什麼、在相信什麼?當他們拿著「思考」這把利刃的時候,能不能妥善運用?
縱然我自己可以超脫整個升學體制、以及社會價值觀的束縛(實際上我當然還沒辦法完全做到),但當我在課堂上教學的時候,我又被逼著回到這個體制裡,期許學生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將來在社會上能得到很高的成就。
「君子不器」,孔子說過的話,每個人都學過,每個國文老師都會教,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教科書上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會像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所以孔子是在鼓勵我們成為全方位的人才嘍?
「器」字非單純指器物,而先是指一種實用性,一種實用價值。孔子是說,人不應把自己當成器物一樣,從精不精美、好不好用、值不值錢等標準來衡量自己,也不應以此來衡量別人。擺脫世俗的實用價值,為自己而活,其實是人類邁向真正成熟的第一步。
很反諷不是嗎?這是課本的內容,但一旦放進課本,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就全變了樣。孔夫子的教誨竟然都成了產品製造過程的一部分材料。
簡單來說,只要我還在體制裡,我就依然是一個生產者,我的責任就是要把學生製作成一個又一個精美的產品,送進「社會」這個百貨專櫃裡,任顧客挑選;要是我的產品銷售得愈好,我就愈能被當成一個「好老師」。
搞什麼!?我還是在灌輸我自己的價值觀啊!我還是在灌輸社會普遍的價值意識啊!簡單來說,就是我還在企圖控制學生。
沒辦法,我沒有能力去承擔任何一個學生逸離軌道之後,他們生命的混亂與真空狀態,那對我來說太沉重了。我能做的,就是把課上好,按照進度一課一課地教學。雖然我也會在課堂上叫學生不要太看重成績,不要被社會的價值觀所束縛,不要成為產品,要勇敢尋找自己,但那都只是上課表演的一部分罷了;身為一個老師,如果我都沒有勇氣把課本拋在一邊,沒有勇氣教真正應該教的東西,學生要怎麼相信我所說的「考試不重要、成績不重要、尋找自我最重要」這些鬼話?
雖然我也不知道究竟「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但我大概有個模糊的輪廓:教育是要讓人脫離幼稚蒙昧狀態,成長為真正的成人的。但我們社會所理解的教育卻是:由父母把學生送進工廠,經由老師去皮去骨並用心烹調之後,推出來的精美產品。(如果產品本身被送到國外喝過洋墨水,再回來市場,那就更有價值了。)
在這個體制中,人文學科最重要的功能大概就是包裝了吧。一個再好吃的食物,如果沒有精美的外觀,沒有素雅的擺盤,大概也就只是路邊攤等級的小吃,無法登上高級西餐廳。所謂「人文素養」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仍然是為了鞏固體制,並非真的要把學生培養為獨立的「成人」。
—
真的,現在我已經沒辦法回去當一個「好老師」了。
這就是我最近正在經歷的危機狀態。
—
也許你覺得我把事情想得太嚴重了。
「嘿,只是一堂國文課而已,不用想這麼多啦!」
「我們想知道的是國文課應該要教什麼、又要怎麼教。」
「體制的問題太大了,我們暫時也沒辦法去處理。」
如果今天大家是「認真的」要來反思國文課的意義,要來討論國文課怎麼進行改革,那我覺得以上提出來的就是最核心的問題。
甚至應該先思考:國文課到底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如果國文跟其他學科一樣,終將被異化為一直趕進度,背一堆字音字形、修辭法還有文義解析之類的垃圾課程,甚至成為灌輸大中華意識或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工具⋯⋯那也許讓它早點消失,對我們大家都好。
因為在這種體制下,不管用什麼創新的教學法,都是徒勞無功的。以下舉時下最流行的學思達教學為例。(非針對任何人,只因為學思達教學法是我身邊許多老師、包括我曾經實踐過的教學方法。)
學思達教學法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把教育的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動手找答案,老師本身只在旁邊擔任顧問。然而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將「老師填鴨學生」轉變為「學生自己填鴨自己」而已,此外再也沒有其他新的東西了。
學生是需要被好好地引導的,而不是直接丟一個問題給他們,要他們想破頭,這樣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學生更討厭思考。重點是,學思達講義中列出的問題,依然沒有跳脫考試取向,表面上好像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找答案的能力,實際上只訓練到「如何讓自己的思考跟課本或老師一致」的「自我規訓」能力。這裡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學生依然被困在框架中,他還是沒有看到課本以外的世界。
另外一點,是學生大多只想要學習考試會考的東西,這樣才能得到投資報酬;至於其他課外的問題(與人生真正有關的問題),因為不考,所以他們就沒什麼興趣,隨便思考、隨便回答而已,反正也沒有標準答案。(也有可能是題目設計得太爛了。)
老師自己本身也有問題,他們在實踐學思達教學法的時候,也還是很擔心考試成績,他們不敢真正地冒險,這導致講義最後還是被設計成考試取向,而這些老師們最後也常常自鳴得意:你看,自從用了學思達教學法之後,我的學生思考能力提升了,而且成績也進步了呢!好棒棒!
──夠了,我已經受夠這些人了!
—
怎麼會以為設計了一份新式的講義,就是翻轉教育了?我不懂。
要翻轉的是你的腦袋、家長的腦袋、社會的腦袋,這才是真正的翻轉教育。
應該進行翻轉教育的地點,不是在教室裡,從來不是。
—
如果你問我要怎麼做到「從國文課帶出真正的思考能力」,我會跟你說,我還不知道;但我可以跟你說,我知道大部分的老師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並不是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停止你現在正在實踐的學思達教學。
停止你現在正在努力補充的課外教材。
停止你現在正在推廣的桌遊融入教學。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停止就好,因為這一切已經走火入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了;因為你唯一會做的,就只是用各種花招,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就好像要學生學會對腐爛的老鼠肉產生食慾一樣,然後享受著被稱讚為是一個「好老師」的快意。
我們必須先知道,一個十歲的小孩,跟一個三十歲的老師,他們的境界可能沒有相差太多。當然三十歲的人經歷的事情跟讀過的書,比十歲的孩子要多得太多了,但很可能他們所認知的世界並沒有根本的差異,他們一樣充滿欲望、充滿控制欲,極為無知、獨斷、不懂得愛,永遠也不能了解「讓學生是其所是」是什麼意思,還以為控制住學生就是為學生好呢。
老師很有可能也是一個小孩,只不過是一個很有經驗的小孩而已。現在的教育,就是小孩在帶小孩,結果互相折磨,苦不堪言。
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是要把學生培養為一個真正成熟、脫離幼稚蒙昧狀態的人,那老師本身就必須先「清醒」──離開這個體制,到體制外的世界去看一看,讓自己有真正的成長,然後再回來思考該怎麼辦;而不是一群小孩關在房間裡面想破頭,不知要怎麼做得更好。
這就是「國文課 ≠ 課文國」的討論無法引起我太多共鳴的原因。也許來這邊的人,真正想探討的問題是:教材的內容要怎麼調整、要用什麼方法教、要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意與審美、要如何讓國文課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學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等等。但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枝微末節的問題,遠遠沒有問到核心。
雖然體制的問題很麻煩,不是能立刻處理的問題,但我比較希望老師自己要有一點自覺,知道自己在參與的「國文課 ≠ 課文國」這個活動不只是要改變課堂的教學方法,而是參與到一個翻轉社會、甚至翻轉自己的長期目標裡面去。教學方法很重要沒錯,但重點並不是教學方法。
不要停止在目前的教學方法中沾沾自喜,不要停止在好老師的名聲中沾沾自喜,而是要拋下這些,然後看得更遠。也許,國文老師真正需要的是一點戰士精神吧。
這篇文章沒有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方案,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也許有些人看完這篇文章,會感到不舒服,好像被冒犯了,那我也只能說聲抱歉,但這就是我所思考的,這就是我所面臨的真實情況。
謝謝你們!
—
在這邊附帶討論一些相關的問題。
國文課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不用「國文」這個充滿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的字眼,暫時稱為「文學」課好了,在一堂高中文學課上,我們到底應該學習什麼?
我想,應該是「閱讀」的能力。我所謂閱讀的能力,絕對跟考卷上面的「閱讀測驗」所要測驗的能力是完全不同檔次的東西,而是比較接近於──《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教導的閱讀書籍的能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教授莫提默·艾德勒的作品。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將近八十年。我在二十幾歲第一次讀到它,書中提出的許多問題,就在我心中種下種子,成為我往後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資產。
閱讀一本書的過程,跟追求真相的過程是一樣的,都需要讀者「主動地閱讀」──把自己完全丟入文本之中,思考思考再思考,直到完全了解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或者找到問題的答案為止。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不斷推翻舊有的自己,然後達到一個更新的高度。讀完一本好書或好文章,應該要感到過去的自己完全被摧毀,你得到了一個新生命,用完全不同的眼睛在看這個世界。如果一個人讀了好幾本書,他還是原本的他自己,思考模式都沒有改變,那就表示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好好閱讀一本書。
莫提默教授說:
「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後盡你可能的找出答案)。」(《如何閱讀一本書》新版,頁55。)
「你不該忘了,你的閱讀是別有用心的──也就是說,你是為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才閱讀──而不是為了這本書的目的而閱讀。」(頁314。)
學思達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講義上的「問題」根本不是學生提出來的,而是老師提出來的。說真的,這些講義上的問題到底跟學生有什麼關係呢?
國文老師最大的作用不是教書,因為你根本沒辦法教學生什麼東西──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過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切外人的幫忙反而都是阻礙──你能做的就是引導,而且要好好地引導,從提出問題、釐清問題開始,教學生應該怎麼問出一個真正的問題,如何精確描述這個問題,證明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成立的問題。然後才是指引他們如何動手去找答案。
「憑著你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感覺上確實就是如此。」(頁18。)
簡言之,如果一個學生讀了高中三年的國文課本,國文成績都是滿分,但他還是原本的他自己,什麼也沒有改變,那就表示我們的國文教育完全失敗。教什麼不是重點,考試成績也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成長,然後看得更遠,走得更遠。
「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頁336。)
只要將這段文字中的「書」替換成「國文老師」,你就知道一位真正好的國文老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
—
厭世哲學家,4/17初稿,4/22補充。
----------
請鎖定每週四【教與學論壇】
活動報名網址:http://0rz.tw/1DgTY
活動懶人包:http://0rz.tw/ZYQkZ#論壇讀者迴響
固體培養基用途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瞭解《香港為何要農業》。
閱讀時,請自行將「內地」更正為「中國」。
請廣傳!
更新版《街市行情十問十答:香港為何要農業》!
加碼清晰製圖版: https://www.dropbox.com/…/AAB7Vf5j0UPTibfABCDYtH…/for%20web…
淺淺講出, 多多需要人理解和支持本地農業真正的需要為何。...
感謝農業論述懶人包小組的集思廣益及 Angeline Chan 的美術設計。
--------
原文:
《街市行情十問十答:香港為何要農業》
文:香港好薯
1)香港人習慣咗入口糧食,駛乜係本地種呀?
香港糧食主要來自中國,當下中國政府意識糧食危機,水土汚染,把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視為國策之首,以菜籃子等政策規限城市過度蠶食農地,保障農民有地可耕;更四出爭取農地,如大型國企在2013年於烏克蘭投資面積約27個香港的農地產糧輸華。農地比黃金鑽石更珍貴,是普世共識。香港人要醒覺,內地糧食有任何短缺,香港只會是配給中最後一員,香港豈能獨善其身?唯有全面回購農地復耕, 讓本土糧食供應自主。
2)香港農業式微,農地丟荒又冇人願意耕田,講呢啲?
香港有農地!以2013年計算,種菜農地有298公頃,蔬菜自給率2.0%, 每公頃一年產量55噸,每年共生產16,300噸蔬菜。目前荒廢農地3794公頃,全面復耕後,總供菜量為223,824噸, 自給率可增至27%。農業能增加就業崗位(生產鎖售物流回收等),保護生物多樣性, 消化廚餘減輕堆田焚化爐壓力,醫療開支減少。近年香港出現青年回歸務農趨勢,等候漁護署復耕配對就有接近300人。要邁向全面復耕,必須解決兩個難題:(1)地主囤積及破壞農地;(2)租約太短難以投資。地主和發展商設法買入農地,深明農地變屋地有利可圖,丟荒土地,等待發展機會,和政府裡應外合,藉公共政策之名批准起樓。真正為公共利益,政府應回購現存所有荒廢農地(3794公頃),不再改變這些農地用途。
3)食物安全就喺冇太多化肥農藥,同「蔬菜自給率」有咩關係?
食物安全其中定義,包括「自給率」。80年代前,本港仍有約4,000公頃菜田,足以支撐30%的本地需求, 殖民地政府訂下「充分利用鄉村農地」的清晰政策目標。九七年勉強維持13.9%,2000年跌破雙位數字至6.6%,現在更跌至1.8%。多年來遷就城市發展,破壞農業,83%的農田,現在近4,000公頃荒廢無生產。香港必須訂立自給率,才能保障香港人食物安全。
4)香港地少人多,反正不可能做到糧食自給自足,算吧啦!
當今世上冇一個地方可以做到100%糧食自給。提高糧食自給率,有以下好處:(1)減低對入口農產品依賴;(2)減少輸入黑心食材;(3)減低碳排放;(4)減低外來農產品通脹影響。盲目搶地發展,結果是犧牲香港人最基本的食物自主權,所有人承受毒菜和黑心食物的代價。農地上:香港土地面積只有0.7%,遠低於其他城市:上海32.5%、北京24.7%、新加坡1.1%。蔬菜自給率上,遠遠落後於國際:南韓26%、台灣33%、上海60%、東莞30%、新加坡10%
5)香港土地資源有限, 起樓重要啲,點解要阻住發展?
香港共有3,900多公頃閒置土地,當中2,600公頃為住宅用地,688公頃為高爾夫球場、803公頃為棕土(破壞了的農地)及約2,750公頃為軍營用地。點解政府放棄這些珍貴土地資源,去製造「房屋供應」和「農地犧牲」的假對立而消滅農業? 每次發展,政府都用「地少人多解決房屋」作台詞,只睇GDP數字漠視人民如何生活。地產成為人投機獲利的黑洞,亦嚴重擠壓年青一代生存空間,社會不可能依靠地產實現文明。新界東北計劃面積共612公頃, 撥作公營房屋土地只有約40公頃,為何要發展咁多地?早前高永文局長説明白現時農業主要困境,是地主為體驗更高經濟價值不願意出租農地!這種助紂為虐的言論,根本沒決心解決住屋需求,繼續默許農業遷就地產商獲利的需要!政府有責任制定保護農地政策,市民也要明白農業不單只關乎生產,同時連繋生態生活及生命, 農業是一種傳統及文化,讓人生活得更快樂更有價值。
6)即使只能吃唔安全的大陸菜,咁又可以點?
內地許多農民說:「地裏種了很多價錢高蔬菜,打死我都不會,餓死我都不會吃!」可想而知有幾黑心。從2003年起,中國黑心產品,隨手可數:地溝油、鎘大米、假雞蛋、藥水芽菜、頭髮豉油等。中國工業化農業解決13億人溫飽,供應700萬香港人,代價超沉重:過量化肥農藥、農業污染、過密化養殖、抗生素與食物添加劑濫用。香港人「食住先」的消極思想,未有出事就是冇事, 助長「食物不安全」繼續循環。我們必須要從「入口食物是唯一供應」的偏執,作出改變!
7)我只喺一個小市民,又唔識農業,我能夠改變食物供應來源和制度咩?
全民參與認識農業,能匯聚改變的力量!從消費開始,多支持本地生產農產品,逛農墟直接跟農夫買菜,甚至親自到農田,認識整個耕作過程;更可變成生產者,在自家陽台窗邊種植;向政府爭取在花圃、大廈天台、公園種植,實行全民耕種。若您認同 :1)食物安全在質量上同等重要;2)吃新鮮安全蔬菜對身體有益;3)種本地菜較內地入口菜可靠;4)種本地菜較歐美入口菜平宜新鮮。便要:(一)改變「糧食只能靠入口」的消極想法;(二)改變「香港只能起樓發展」的迷思;(三)培養本地生產的積極信念。
8)社會用適者生存,自由市場爭奪資源有咩問題? 睇唔到政府响政策上推波助瀾。
基於市民有向政府納稅,一切關乎公眾民生事物,如食水、食物、房屋, 是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政府不應該把這些基本需要,不負責任推向弱肉强食的所谓「市場」去,而政府所謂不干預市場只係假象,事實上政府一直「親商」而非「支持自由市場」,大財團運用其經濟影響力左右公共政策,例如建築廢料的處理費只需$125/公噸,而即將推行都市固體廢物徵費的家庭則推算為$500/公噸。政府允許地產商在土地資源(input)上壟斷,却對他們賣出樓房(output)實行十足自由市場,政策的配合,讓少數人成巨大獲利者。政府雇用的官員,原是為人服務,如他們成為政策的利益輸送者,甚至既得利益者,沾手公共財富,社會資源公平正義也無從説起。
9)政府有專責部門把關檢查糧食,確保安全放心,仲想點樣呀?
衛生單位長年只知檢驗,根本不能解決食物安全問題。以地溝油為例,多年來一直未被台灣當局揭發。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入口批發和零售,定期抽取食物樣本,只檢查微生物含量、化學及輻射,毒性物質才是食品業最大問題,現存制度未必檢測得到。即使加強檢測內地糧食發現更多有毒食品,食物價格會因檢測制度優化,使農產品的價格推高。治本方法,唯有本地生產在當地銷售,容易追查蔬菜的種植環境及方法,最終市民能安心吃新鮮健康食物,也免卻長途運輸。
10)水耕菜幾好喎!唔駛泥土種,在工廠大廈種又慳位,有咩唔好?
還未搞清水耕是甚麼,政府便用公共政策之名推廣, 實屬不智! 在完全缺乏農地及極端天氣情況下, 水耕或有它存在價值。現在香港仍然有3794公頃農地可作耕種,為何不用?水耕是一種不需泥土,直接把「營養液」放進循環系統中種植, 「營養液」來自化肥或採礦,採礦污染水土,然後説水耕種植為避開水土污染。水耕營養跟有機營養相差很大,有機生長的基礎,是依賴泥土中土壤微生物及生物多樣性。水耕方法或有「不用常規菜用的農藥」作賣點,可是水耕菜並不是有機菜,全球24個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日本、德國、意大利、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等)拒絕承認水耕菜為有機,除了美國。 水耕也許是一項技術創新,但絶不是一個有機的創新。而水耕最恐怖之處,在於它脫離大自然及社會的工業化方式生產,把小農邊沿化,過程是離開地離開人離開社會,要不斷投放高昂資金運作,讓糧食生產成為高投資生意,只有有資金的人能進入門檻, 或成為另一種壟斷行業。另外,水耕菜種類遠遠比泥土種植種類少,例如水果(果樹)、根系農作物(蘿蔔、蕃薯等),因技術問題不能用水耕技術培育,只能專攻沙律菜等短週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