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在內文」「圖末有股票整理」前一陣子在新聞看到郭台銘說要成為第二個護國神山,當時心想,別鬧了吧
但最近瞭解後發現鴻海背後在做的事情是有非常大的商機整理鴻海在做的轉型內容
鴻海 於2019年6月提出轉型
「3加3」涵蓋「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 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
「重點在內文」「圖末有股票整理」前一陣子在新聞看到郭台銘說要成為第二個護國神山,當時心想,別鬧了吧
但最近瞭解後發現鴻海背後在做的事情是有非常大的商機整理鴻海在做的轉型內容
鴻海 於2019年6月提出轉型
「3加3」涵蓋「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 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
目前長期轉型中最有進展的為電動車,成立MIH平台目標2025-27 年市佔率 達10%
最快於今年底將有客戶開始出貨
目前客戶包含裕隆、拜騰、Faraday Future、FCA和Fisker
此業務毛利率可望優於平均
MIH聯盟分為電動車軟體開放平台、電動車硬體開放平台和關鍵零組件三大部分
而公司目標透過「MIH EV軟硬體開放平台」
建立鴻海電動車生態系,立志成為電動車體系的安卓平台。
----------------------------------------------
軟體開放平台:
* 解決現今汽車產業痛點:
1) 硬體定義(落地即貶值)
2) 複雜架構(管理難度高)
3) 封閉系統(難共同開發)
*電動車開放平台
1) 軟體定義(升級即升值)
2) 軟硬分離(開發週期短)
3) 開放生態(集眾人智慧)
*未來應用:
1) 自動駕駛
2) 車隊管理(fleet managemen)
3) 自駕計程車 (robotaxi)
4) 智能車(smart car)和智能家居(smart home)。
駕駛車子會越來越像使用手機和電腦,因此要做到即時性與安全性兼顧,
而由軟體定義的車子其開發周期將縮短,進入門檻也將降低。
硬體開放平台:
解決傳統汽車產業痛點:
1) 費用太高(平台耗資30億美元);
2) 開發期長(開發中 途失去競爭力);
3) 資源不足(人才、市場規模不足)。
* MIH硬體開放平台:
1) 開放技術規格
2) 模組彈性客製
3) 深耕關鍵零 件
---------------------------------
*模組彈性客製:
動力驅動模式、級距、電池包等互相搭配組合以符合客戶 需求。
*輕量一體成型:
透過一體化鋁鑄+沖壓件以降低成本、減輕重量和減少震動 /噪音。
*EEA架構:
電子電機架構,包含AUTOSAR、ISO26262、Ethernet開放架 構+ 5G/6G、BCM & ADAS & VCU & IVI整合。
*自動駕駛技術:
開放性(實現共同開發)+人本設計(兼顧安全操駕)。
架構:
底層載具平台(兼顧安全的高精度動態控制)+上層應用生態鏈(具擴充 性、替換性的軟硬體)。
----------------------------------------
關鍵零組件:
電池占成本高比例,但車用電子比重將快速提升(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智能 座艙)
是未來其最有競爭力的部分。
* 鴻海六大電池黑科技:
1) 固態電池研發;
2) 無貴金屬全新製程;
3) 高能量 密度電池;
4) 電池快充與低溫優化;
5) 低膨脹軟包技術;
6) 雲端AI電池管 理系統。
*鴻海預計將於2024年推出首款商業化固態電池(與SES和寧德時代合作),正 極材料開發(鋰鎳錳氧化物)+負極材料開發(矽炭,長期則是無負極)+固態電 解質+助導劑(循環壽命+10%)
可望減輕一半重量並縮小體積至六分之 一。
*雲端AI電池管理系統(BMS):AI會根據使用習慣調整參數,延長電動車電池 壽命和使用效率,而汽油車隨著使用時間拉長,油耗表現將越來越差。
*驅動系統:常見為三合一動力系統(馬達+逆變器+齒輪),鴻海打造六合一 系統 (再整合車載充電器+直流變壓器+分電盤),增加設計彈性及降低成本。
*車用電子: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智能座艙;日本機場已導入Lv3自動駕駛接 駁車。
*車體結構:輕量化(獨家高強度壓鑄材料),一體成型(4,200噸壓鑄機,符合 歐系大客戶要求,已量產)+高效能散熱密封技術(出貨給美系電動車大客 戶)。
*鴻海研發出世界最小光學雷達A15,體積減少96.3%(比Apple Watch還 小),重量減輕76%)
*根據顧問公司BCG, 2025-30年全球電動車年銷量可達3,600萬輛。
鴻海 MIH 聯盟於 2021 年 1 月 31 日發表第一代電動車開發者工具平台
透過開放式的通信協議及採用線控驅動技術,提供自駕生態 鏈業者在研究自動駕駛系統發展時
能有輕易操控平台動態之介面,縮短系統開 發者設計與功能確認的時間,並降低自駕汽車開發門檻。
#投資先生講投資 #投資 #股票投資 #股市 #財經 #產業趨勢 #產業分析 #產業 #股票知識 #電動車 #鴻海 #產業轉型 #產業鏈
固態電池製程 在 財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固態電池崛起,將成為撼動特斯拉龍頭地位的關鍵變數!
電池將是電動車革命的命脈,鋰電池製程污染大、安全風險高,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正在起步的固態電池,特斯拉龍頭地位,可能因此不保。
#新能源戰爭 #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製程 在 非凡電視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531 #開盤 #重點
📍非凡推出─台股盤勢即時直播─啦 不用怕人在外頭錯過最新消息,敬請追蹤「非凡股市最前線」:https://tw.tv.yahoo.com/stock-watch/
#台股 #利空鈍化 #外資
利空鈍化,國際資金上周五回流大買台股,為6月行情添好兆頭。外資指出,熱錢布局看好台股基本面強勁、電子業迎接旺季、除權息高峰以及美元走弱等四個趨勢加持,6月股匯雙強的行情預期將延續。投資上,建議可挑選蘋概、航運等旺季概念股布局。
#投信作帳股
台股自低點反彈1700點,其中,投信5月大買177億元成指標,投資專家認為,後市有望「疫情歸疫情、股市歸股市」,投信近期6~19日連續買超的概念股包括世界、嘉澤、矽力以及豐泰等,可望成為投信第二季作帳的重心。
#台積電 #三奈米 #超微
超微與台積電攜手,下半年將加快小晶片架構處理器的先進製程研發及量產。據了解,超微已向台積電預訂明、後兩年5奈米及3奈米產能,預計2022年推出5奈米Zen 4架構處理器,2023~2024年間將推出3奈米Zen 5架構處理器,屆時將成為台積電5奈米及3奈米高效能運算最大客戶。
#鴻海 #台塑 #電動車
搶攻電動車商機,國內兩大龍頭集團鴻海與台塑密謀合作!傳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帶隊拜會台塑集團,與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文潮等主管會面。台塑集團高層證實此事,但無法透露細節。台塑集團近年在電動車動力電池發展有成,鴻海合作最重要目的是想要闖進電動車電池「明日之星」的固態電池領域。鴻海也透過旗下廣宇部署重兵,藉由轉投資榮炭積極衝刺當中,藉此補足集團在電動車領域最關鍵的拼圖,未來承接蘋果等指標廠電動車訂單能量大增。
#財經 #新聞 #非凡新聞 #ustvnews #news
固態電池製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能源轉型進行式ing.....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再生能源點亮創能、儲能應用大未來(05/18/2021 天下雜誌)
文: 台灣經濟研究院
創能技術開發著重提升綠色能源能量與降低成本
創能領域前瞻綠能技術開發配合發揮臺灣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等再生能源特色,透過提升電池模組效率趨動太陽光電成本下降,以及利用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降低風場運維成本,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開發高效率、低成本、超輕量之太陽能電池技術
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已刻不容緩,成功大學陳引幹教授團隊運用原子層沉積技術,沉積不同氧化物材料膜層於堆疊型太陽能電池中,以優化各膜層厚度、品質與材料純度等,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品質。中央大學許晉瑋教授與劉正毓教授團隊以軟性三五族太陽能電池收集室外光源,提供智慧模組(溫度感測器與藍芽)足夠電能回送電子訊號,朝向智慧模組「自我維持」前進。
在降低成本方面,大葉大學黃俊杰教授團隊利用非真空設備取代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用原子層沉積設備(ALD)以及銅漿料取代銀漿料達成低成本射極鈍化及背電極(PERC)太陽能電池開發。成功大學張桂豪副研究員與李文熙教授團隊創新製程置換太陽能鋁電極,以低成本空氣燒結銅電極應用於高效率雙面太陽能電池,將有效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支出,增加產業獲利能力。
隨著太陽光電產能市場逐漸飽和,相關企業轉型尋求高效率與超輕量太陽能模組,以無人機應用為例,臺灣大學藍崇文教授團隊替無人機縫製出可以吸收太陽光轉成電力的衣裝,賦予偵查、通訊等任務。臺灣大學林清富教授團隊開發適合於固定翼無人機之輕量太陽能模組的大面積(30x150 cm2)太陽光模擬器,於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建置可供太陽能無人機測試起降與飛行場域。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源為一種乾淨、能量密度高、環保零汙染、應用廣泛與取得容易的新能源,仿生電池即是透過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為既能製氫又能發電的多功能太陽能系統。清華大學嚴大任教授團隊開發氫氣光電催化的催化劑由鉑金轉換為更具有普及性且兼具效能的材料,透過電漿子結構來強化二硫化鉬與日光光場交互作用,增加光能轉化為氫能的效率。中央大學王冠文教授團隊則建置高效穩定低成本之雙效產氫產電系統,利用其太陽能轉換再生電力進行光電催化分解水產氫並儲存,達到能源永續發展之概念。
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
面對臺灣附近海域高溫、高濕、多颱風與地震頻繁的特有地理環境,以及海上嚴苛條件,成功大學林大惠教授團隊開發離岸觀測塔風向定向系統,可降低量測成本、提高觀測準確性與量測效率,有助於離岸風場開發之海事工程量測。臺灣大學蔡進發教授團隊著重開發離岸風場運維大數據智慧平台,提供數據及開發各種量測技術,達到風機早期診治、早期預防功效,以期降低運維成本。
儲能技術開發著重高效能、高安全、具經濟性以支持各種儲能應用
隨著電力系統快速發展,電力儲存設備的布建應隨之增加其靈活度,以確保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儲存整合,促進電力供應端和儲存之間高效率的轉換。而儲能領域當中,又以先進二次電池與先進氫能為基礎核心發展項目。
開發高能量與高安全之固態電池技術
為進一步提升儲能電池安全與效率,全固態鋰電池已經成為研發主流。研究方向多針對電池正極、負極、以及電解質創新材料與設計,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需求與提高電池系統的總體能量。
正極材料方面,大同大學林正裕教授團隊開發具可量產層狀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合成技術,同時透過離子摻雜技術穩定其正極材料之晶體結構、改善材料的離子導電度,進而提升其電池穩定性及電容量。
負極材料方面,清華大學杜正恭教授團隊採用太陽能板製成切削的廢料矽,將此進行高值化做成鋰電池的負極材料,並用交聯反應開發矽負極黏結劑,以共沉澱法、自身氧化還原法進行正極材料開發參雜改質,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快速充放電的能力。交通大學陳智教授團隊利用電鍍雙晶銅箔作為矽基負極材料的基板,配合富鎳層狀氧化物正極構成鋰電池,提升鋰電池的整體能量密度,提供各項裝置或載具更好的續航力。
電解質材料方面,明志科技大學楊純誠教授團隊主要開發鋰鑭鋯氧氧化物固態電解質,並將其應用在NCM811陰極材料上,最終組裝成鈕釦型及軟包型電池。成功大學方冠榮教授團隊開發高緻密性鈣鈦礦、橄欖石、石榴子石結構氧化物及硫化物電解質,以及具獨特性金屬、非金屬中介層,有效降低固態電解質/電極介面阻抗。臺灣科技大學王復民教授團隊研發固態電解質具環保水溶性,有低成本與綠色製程之特性,且能有效改善固體接觸的介面問題,可製備成高容量、輕量化與高性能二次電池。臺灣大學鄭如忠教授團隊深入探討高分子固態電解質,藉由合成改質方式可提供具彈性的高分子,進一步利用後調整加入鋰鹽的種類及添加劑,使研發的高分子固態電解質更符合商用規格。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可作為重要儲能技術研發之原因,乃因其最終可實踐潔淨能源,提供眾多行業(如化工、鋼鐵重工及長途運輸等行業)有效脫碳方法,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氣品質並加強能源安全。且相對其他儲能系統,氫能另一大優勢為其電轉氣儲能系統有儲存量大以及放電時間長的特性。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長久以來專注於氫能領域。張鈞量博士團隊開發大氣電漿噴塗製備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之可量產技術驗證,可進行大面積(10╳10 cm2)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片之生產;余慶聰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新型產氫技術結合二氧化碳捕獲技術,使用低成本觸媒生產95%以上的氫氣,省去複雜的純化處理,大幅降低氫氣製造門檻;李瑞益研究員團隊則是著重於開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可直接將燃料如氫氣、瓦斯或天然氣轉換為電力,並將餘熱回收再利用,具有高能源轉換效率。
燃料電池方面,中央大學李勝偉教授團隊開發中低溫操作的陶瓷電化學儲能電池,所使用的關鍵電解質材料可使操作溫度降到400-700℃區間,且開發關鍵電解質、氫氣電極與空氣電極材料性能與微結構設計,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製作空氣電極材料奈米纖維,並成功與電解質相互整合,可提升單電池性能14.1%。
儲存氫氣方面,清華大學陳燦耀副教授與曾繁根教授團隊選擇碳材料進行儲氫研究,以零模板水熱碳化法合成出奈米碳球,最後輔以奈米金屬修飾產生之氫溢流效應(Spillover Effect),提升氫氣吸附效能。
製造氫氣方面,臺北科技大學鄭智成教授團隊致力研發低成本、高穩定度、高效率之中溫固態氧化物電解電池電極材料,另外開發新型氨氣裂解觸媒技術,大幅改善現有氨裂解觸媒反應速率過慢之缺點。中興大學楊錫杭教授團隊則開發非貴金屬觸媒應用於水電解觸媒,以降低裝置成本,並且研發陰離子交換膜和膜電極組,使效率能有效提升。臺灣大學謝宗霖教授團隊發展具突破性之太陽能電解水產氫技術,以低成本、易量產、高效率的鈣鈦礦─矽晶疊層太陽能電池進行電解水產氫,並達到具競爭力之太陽能轉氫能效率水準(10-15%)。而臺灣科技大學胡蒨傑教授研發適於氫氣分離的複合薄膜,藉由熱力學與動力學的基礎理論調控薄膜成膜機制,開發高孔隙度且結構穩定的基材膜,結合優異特性的基材膜及選擇層。
綠色能量持續擴散,協助臺灣繼續邁進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
科技部「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藉由學研界前瞻創新研發能量,推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之科技創新,進一步擴大產學研界連結之效益,積極延續科研成果落實產業應用,以期為我國綠能產業布建機會,並協助政府達成能源轉型,且透過綠能科技發展躍身國際舞台。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