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回覆被拒絕信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回覆被拒絕信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回覆被拒絕信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回覆被拒絕信英文產品中有7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書推薦《#如何改變一個人》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不是增加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短短一個月,劇集《白色強人》大熱插曲《Can You Hear》在網上點擊率已超過二百萬,《Can You Hear》是兩年前劇集《律政強人》插曲《Can You See》的二部曲,由同一班底製作,所以監製很自然找來當年唱首部曲的譚嘉儀再唱。「除了開心之外,因為是英文歌的關係,如之前《特技人》插曲《...

回覆被拒絕信英文 在 Yiting Lie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4:31:23

社群媒體很容易讓我們不小心只呈現好的一面 這應該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不過我們可能都還是會一邊滑手機、一邊忘記這點、一邊覺得大家在網路上看起來都好成功好順利喔 今天突然開始檢討自己可能也不知不覺在釋放這樣的訊息 所以我決定要來分享三件我最近真的做得很失敗而且讓我很挫折的事情😅 [一] 有看我的臉書的人...

回覆被拒絕信英文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8:48:55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  〔3/28-4/3 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人口基金新報告出爐 女性身體自主權應更受重視  「人口基金」是聯合國底下促進性健康與生殖健康的機構。  日前,人口基金對於女性的「醫療自主決策權」、「性行為自主權」、與「避孕自主權」展開調查,在調查的 ...

回覆被拒絕信英文 在 HK Foodies?and Always More❣窮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10:49:06

11月13日新聞概要📃 ——————————————————— 【學生背部中催淚彈燒傷 樹仁指警方建議提供資料跟進】 11月2日在銅鑼灣富明街電車站,有擔任義務急救員的樹仁大學學生被催淚彈擊中,背部大範圍燒傷。樹仁大學向學生及職員發出訊息,表示警務處回覆稱,未有接獲相關報案,呼籲校方建議同學接觸警方...

  • 回覆被拒絕信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9 21:27:14
    有 354 人按讚

    好書推薦《#如何改變一個人》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不是增加推力,而是「減少阻力」。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catalys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他專門在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和點子之所以會流行的原因。他在這本書裡介紹了五種會妨礙和阻止改變的關鍵障礙,並且教我們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減少這些阻礙。

    他提出了「催化劑」(Catalyst,同為英文書名)的概念,認為我們要促進任何人做出改變時,不要只想著用外力和壓力的方式去逼迫,那只會得到反效果。反而要轉換念頭,思考和聆聽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擋著對方不願意做出改變,然後像個催化劑一樣去消滅這些阻礙,讓改變更好發生。

    這本書提供了五個方法,分別是減少抗拒(Reactance)、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縮減距離(Distance)、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提出佐證(Corroborating Evidence),五個英文字首合在一起就是「減少」(REDUCE)的意思。催化劑就是用來減少改變的阻力,讓人轉換心態,最後促成行動的方法。
    .
    1.#減少抗拒心理
    你可能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被逼迫改變的時候,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例如,每當我們感受到師長、老闆、父母、或任何其他人試圖要說服自己、命令自己,這種抗拒的衝動就會自然產生。催化劑的效果就是減少這種本能的抗拒,反其道而行,用方法去「鼓勵人們自己說服自己」。

    我們來看這個「如何讓青少年不再抽菸」的故事。1990年代美國的青少年抽菸比率創下十九年來的新高,政府祭出禁打香菸廣告、在香菸包裝加上健康警語、花大錢勸退年輕人,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奏效。這個困難的任務落到了查克.沃夫(Chuck Wolfe)的頭上,他出了一個奇招。

    他邀請眾多青少年進行一場「菸草高峰會」,指陳列出一些事實讓青少年自己主持和討論,這些事實包含:菸草業者如何操弄年輕群眾來推銷香菸、企業如何操弄媒體來讓抽菸看起很酷。青少年們討論出一個名為「真相廣告」的活動,透過影片告訴大家香菸公司和媒體正在試圖影響人們的感受。結果大獲成功,在活動推廣期間,青少年吸菸比率下降75%。菸草公司甚至提起訴訟,要求中止這項計畫。與其叫青少年「不要」抽菸,不如讓他們「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如同研究指出,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感到掌控感,而且不喜歡任由他人擺布。把這個道理應用到生活當中也可以,例如你要叫小孩子吃菜時,不要說:「給我吃這個!」而要改說:「你想吃花椰菜還是胡蘿蔔?」提案給老闆的時候也不要只有一個選項,而是列出兩到三個選項,搭配優劣比較給他選擇,

    2.#減輕敝帚自珍現象
    如果事情還沒有到非常糟糕的程度,我們往往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有想要主動改變的念頭。我們也會因為持有某樣東西的時間越長,那些事物在我們心中的價值就越高,例如屋主眼中的自住宅價格總比市場價格高出許多。研究指出人們不喜歡改變,也不容易太快接受新東西。催化劑就是要讓人感覺到「如果現在不改變,損失的只會更多」,凸顯出不改變的缺點,藉此破除敝帚自珍的效應。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英國脫歐公投」。公投是把決定權交予全民的決策方式,但數據說明了大部分公投會以失敗收場,要改變成千上萬民眾的想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國脫歐的提案出來之後,由於英國的食物、燃料、藥品都仰賴進口,社會上普遍不被看好這個提議,續留歐盟的預估勝率一度達到八成。

    要解釋現況顯得容易得多,人們有守舊、不願嘗試新事物的心理,留歐派只要叫人民堅守原狀就好。但是,脫歐派出了一個奇招,他們要讓脫歐看起來反倒像是「現況」。他們把口號改成「奪回掌控感」,巧妙替整個辯論重新定調,提醒民眾英國以前並不是歐盟的一部份,離開並不危險,反而是導正航線、重回正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令人跌破眼鏡,英國人用自己的選票脫離了歐盟。

    因此,為了讓人不再守舊、願意嘗試新的選項,就必須「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無論是脫歐的「奪回掌控感」,或者是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都巧妙傳達了不採取行動的下場會比較糟糕。我們常聽到理財專員說「要投資,否則錢會被通膨吃掉」也是類似的道理。
    .
    3.#縮短距離
    我們對資訊的接受程度分成兩種:「接受區」和「拒絕區」。如果一個新的資訊落在我們的接受區,我們就聽得進去。但是,如果落在拒絕區,我們會打從心底抗拒和忽略這個資訊。催化劑的用途就是減少這段「面對一個新資訊,人們接受和拒絕之間的距離」,找出彼此共通點,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

    作者舉2008年美國加州的「八號提案:禁止州內同性戀結婚」為例,起初正反兩方的距離很遙遠,意見也非常偏激。支持同婚的團體無論推出多少遊行、文宣、演講,都難以改變對方的想法。最後他們試著不要當「開口」的那一方,而是開始「聆聽」。傾聽了一萬五千場反對同婚人士的訪談後,他們終於找到滿意的對話腳本,稱為「深度遊說」。

    不同於傳統遊說只丟下資訊就射後不理,深度遊說的方法需要更多時間用來對談。維吉妮亞是同婚團體的遊說者,他拜訪了反對者古斯塔夫,對方開頭就說:「我們南美洲人不喜歡死娘炮。上帝讓你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自作主張。」維吉妮亞和緩的回覆:「我生下來就是同性戀,這是天生的,而非一種選擇。」

    接著維吉妮亞談到她對另一半的愛,並且邀請古斯塔夫也聊聊他的伴侶。對方說自己平日幫失能的太太洗澡,願意為她做一切的事情,他接著坦承:「是上帝讓我有能力愛一個失能的人。到頭來,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維吉妮亞表示深有同感,在找到共通點、建立深層連結後,她最後才聊法律如何保障婚姻,給予伴侶雙方都受到尊重和保護的安全感。

    最後,古斯塔夫改變了立場,他願意投票反對原本的反同婚法案。深度遊說的影響力不斷擴散,最後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

    我們可以發現,「深度遊說」是鼓勵投票者從自身經驗找出類似的情境,不要求對方想像「當別人」的感覺,而是回想自己「有類似感受」的時刻。催化劑不會向所有人發送一樣的主張,而是瞄準與人們自身目標最相關的議題。改從共通點出發,而不是從爭議點,對方轉向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還可能拉著別人一起改變。
    .
    4.#降低不確定性
    當我們要做出一個改變,通常會伴隨著不確定性,我們會懷疑改變之後真的比較好嗎?當我們內心產生猶豫,就會阻礙我們採取改變。催化劑就是要瞭解人們心中的猶豫,讓改變可以被試用、被體驗、可以被復原,然後進一步去降低「人們對於改變之後的不確定性」,消除人們內心的猶豫。

    時光倒轉到1998年,當時網路購物還不盛行,但是有遠見的尼克.史文莫恩(Nick Swinmurn)已經有了用「網路電商賣鞋」的點子,他架設了名為 Shoesite 的網站開始做起生意。但是人們並不買單,生意奇慘無比,後來他發現「人們並不放心在網路上面買鞋」,與其買了才知道合不合腳,不如開車去賣場購物比較實際。

    面臨資金即將燒盡之際,他們腦力激盪出了一個方法:「提供免運費」。當時所有電商都把運費當成獲利來源,這麼做無疑是在賠錢。但是令人驚喜的是,業績反而開始扶搖直上。人們開始一次購買兩到三種不同尺寸的鞋子,留下合腳的,退回不合的。消費者就像在實體店試穿一樣,不用替試穿的機會付費,購物方式從此改變。免運費的策略消除了人們網路買鞋的最大障礙:不確定性。對了,這家公司後來改名叫做 Zappos。

    我們內心對改變和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書中除了介紹 Zappos 用免運費降低前期成本的故事,還介紹了 DropBox 免費增值的應用、Acura 豪華汽車讓人有機會認識的主動出擊策略、以及蔚為流行的後悔也沒關係的無條件退貨、退錢策略。降低不確定性,將有助於人們接納改變。
    .
    5.#提供佐證
    有時候要促成一個改變,還是有可能會遭遇到對方要求「更多」證據佐證的情況。我們常常會在心裡質疑,別人願意採取某個改變的理由,跟我自己會不會喜歡有關係嗎?所以催化劑會「善用具有影響力的佐證來當援軍」,利用社群、親友、社會的影響力來弭平對方的質疑。

    澳洲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人們如何回應音效的實驗」,他們邀請大學生戴上耳機聆聽單口喜劇的錄音,A組單純聽喜劇,沒有其他的音效;B組則會聽見預錄的罐頭笑聲。實驗結果發現B組的學生更容易笑出來,如果聽見別人也在笑,人們就更容易發笑。那麼,這個「別人」是誰會有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了第二種實驗,這一次都會加入一模一樣的罐頭笑聲。A組的學生被提前告知,待會聽到的笑聲是來自於跟你「同一個」大學的人。B組的學生則被告知,發出笑聲的那些人來自和你支持「不同」球隊的人。實驗結果發現,A組一樣笑得很開心,但是B組以為發出笑聲的人是非我族類,笑的程度和完全不播放罐頭笑聲時幾乎一樣。

    所以,無論是餐廳的評論、旅館的評價、對於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看法,我們會比較在乎「情況和我們一樣的人」是怎麼說的。當對方的境況跟我們愈像,他們所提供的佐證就愈會得到我們的信任。催化劑的做法就是找出能夠讓人們「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佐證,來克服和轉換原本的問題。
    .
    【後記:任何人都可成為催化劑】
    我第一次讀 《如何改變一個人》 是聽 Audible 英文版的有聲書,後來發現有中文版又再回味了一次。這是一本非常好閱讀、重點清晰、故事生動的實用書籍,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認識那些阻礙人們改變的因素,並且設法採取不同的策略去消除那些障礙。與其怪罪別人為什麼不改變,不如去瞭解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他們,並且自己「主動出擊」,成為減少阻力的「催化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瘋潮行銷》似乎有著更高的評價,因此我也入手了那本書,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同樣類型的書籍,還有談判和說服力專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博士的《影響力》,他用紮實的研究和案例說明「讓人們改變行為的原因」,這本經典也非常值得一讀。

    讀了許多這類型的書籍,我認為可以用一句寧靜禱文的美好詩句來做總結,這句話是這麼說的:「神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更別說改變世界,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們必須懂得分辨這兩種差異,把心力放在你能改變的事情上,成為催化劑去減少阻礙,外界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改變將讓你感到驚喜。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CHANGE
    使用期限:8/29~9/4
    .
    感謝 時報出版 提供贈獎抽書

  • 回覆被拒絕信英文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1 16:17:16
    有 748 人按讚

    《 得罪人系列又來了:騙徒手法層出不窮 》🧨💸💸

    近日有點一言難盡的煩瑣家事,和友聊起兩年前曾發現「疑似假護膚品騙局」,一直以為已寫過,原來無 (哈哈),在此分享一下提醒大家。

    和某家美容公司合作試做醫美療程,第一次是PR A找我,體驗過程很好 (無論是療程效果或推薦文的free style任你點寫)。據說feedback不錯 ( 🧎🏻‍♀️下跪感謝大家),因此在PR A離職後,PR B再找我合作另一療程。

    療程後美容師幫我塗上防曬用品,質地清爽透薄。美容師聊起這是近日賣得火熱的防曬產品,是🇬🇧英國品牌、物理防曬、防敏感、六個月以上嬰兒或孕婦均可使用、由皮膚科醫生推薦 (.......很完美是不是?),她也買了給寶寶用。我的防曬剛用完,因此離開時也入手一支 ( $600/50ml )。美容師是我的讀者,還打趣說好用的話你可在「星期五的無聊小物分享」推薦啊。

    由於打算和小丫共用,認真拿出說明書研究成份,竟發現說明書英文錯漏百出。但,某些入口產品香港代理會重新包裝(例如加入繁體中文說明),有可能只是代理誤找英文不好的人。

    說明書內有網站 (現已沒了),某版面有堆金髮藍眼外國人拿著產品拍照推薦。去找這幾個外國人的IG,發現他們全數住在香港。

    網站內有公司英國地址📮

    打開google map查找,發現地址是一家英國連鎖診所叫York Medical Group ( 港台有些醫療集團有生產自家護膚品,但英美醫藥分家這情況較少見)。我打長途電話詢問,負責人說集團沒出產護膚品,從前也見過fb或ig有用戶拿著護膚品tag過他們地址,但內容是中文看不明白以為搞錯。

    把以上情況告訴PR B。她最初聽後感事態嚴重,說會問問代理那邊拿取更多資料。

    第二天她轉發一張品牌在英國註冊TRADEMARK的証書說我搞錯了,這真的是英國牌子。大佬呀,TRADEMARK係人都可註冊,只証明註冊了名的專利。

    然後,PR再發給我「產品入口証明」(見圖),看到時驚嚇指數一億。那是去英國郵局寄小郵包時「報關」的貼紙 ,嗯,即是香港綠色的那張呢,隨手去郵局可拎一疊。HELLO? 你覺得這是出入口証明?!📦📦

    叫PR B直接給公司的英國聯絡方法或地址,我親自了解。她說問了代理,英國那邊可能寫錯網站地址,晚點給我正確地址 。

    💀來到這階段相信PR B已好想殺死我。她提過多次這兩張不是足夠証明嗎?(個性天真單純),如我對產品有懷疑她可直接退款。別傻了,我要的不是退款,我要查明防曬的真相 (握拳))。

    及後她們再給一個英國地址📮

    網上查看是英國辦公室,嗯,共享的,虛擬類別月租28磅 (現在要33磅),公司會給一個辦公室地址幫你收信聽電話,香港現在也流行啊。但,他們做事不認真又沒恆心,打去細問發現共享辦公室沒續租。給我的地址寫著三樓某室,人家的大樓只得一層。

    🔍 用TRADEMARK資訊查到「真正的」註冊地址是香港一家在加連威老道的樓上小美容院 (不肯定現在是否還在),店主L小姐是註冊人。

    🔍公司名叫Global Resource Network Limited,也在尖沙咀。但從香港註冊公司查證後該公司狀況是「已解散」(見圖)

    🔍2018年幫她申請英國trademark的,則是一家叫Accolade IP Limited (卓遠)的知識產權公司,只要付$5500便可申請十年英國trademark (卓遠在英國地址也是virtual 共享辦公室,但卓遠是合法正當經營,就是中介申請服務的一種)

    L小姐的美容院當然有賣這「皮膚科醫生推薦的英國品牌」。除了防曬,還有面膜,近年賣得最火熱的是豐胸產品。

    轉交以上調查資料後,PR B應感到本人煩膠到癲😂 開始說不清楚公司入手產品的過程 (簡稱「單野唔係我跟開」),把我轉給另一產品部經理。

    產品部經理態度正常很多 (並非PR B那種禮貌地hea9me),說了解後會回覆我,如有問題產品會下架,也感謝我查証了這麼多 。

    由於那次醫美療程是不錯的,我最後有寫分享 (但中間被PR B瘋狂要求改稿又乜又乜,要改的部分並非資訊錯誤,我堅持不改,這枝節與案情無關不多述,總之肯定已被黑名單)。

    再,私下有聯絡那天的美容師讀者告訴她防曬產品可能有問題,不要再給小寶寶用。

    +++

    也順便說明一下護膚品市場的運作。

    除了大牌,現在很多所謂醫學美容或clean beauty的小眾品牌 (主打純素/天然/沒動物測試)是以OEM的代工形式生產。

    例如某兩個I字頭和s字頭的大牌,創辦者是香港人,產品在美國實驗室工廠代工生產 (有江湖傳聞說他倆用同一家廠)﹐formula由創辨人自行加加減減。他們也多數沒外國公司地址,但細問一定有詳細實質出入口証明或美國公司資訊查証,絕不會隨便找別人的診所扮成公司地址。

    OEM產品不一定不好,就視乎用哪家工廠和原材料。當然有害群之馬只用了1%的瑞士原材料,其他內地貨再亂找內地黑心工廠廉價代工再包裝成「瑞士美容品牌」,在美容業界朋友口中聽不少這種奇怪事。

    老老實實從前飛日韓也會貪得意買些一百幾十蚊的面膜仔粗用,我不會誇張到每用一樣東西也尋找他鄉去找公司背景和研究成份。

    🧸 但,這產品說明是幼兒和孕婦可用,如果是黑心產品,影響可大可小 (市面有些某些產品就曾驗出類固醇或激素)。

    他們說是「皮膚科醫生推薦」,哪位醫生推薦呢?!無講囉,這已是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 有趣的是發現有醫療集團在賣,致電向醫生查詢再分享疑惑後他們才下架 )。

    再說,醫美療程是我推薦的,雖說沒推薦產品,但如美容師說「ah-yo也買了這給小丫用啊」,大家爭相搶購 (誇飾手法~)但原來產品有問題,我也有一點點的責任嘛 (淚)。

    事情的後續是醫美公司經理說會回覆,等了數月也又不了了之。

    📝 我同時報了消委會但作用不大,情況是用後敏感、爛臉才能作出投訴或退款 (對方答應退款,但我不要)。這產品只得我投訴過,証明大家不看說明書,更有某些媽媽KOL推薦。

    也報過海關,對方說產品用假地址肯定有問題,但很難証明是否「英國製造」,始終現在很多oem產品。2019年我也好忙,沒去再追問醫美公司是否把產品下架。

    ++

    數月前經過那家醫美公司時想起這事,好奇去望望他們還有在賣這品牌嗎?

    仍有呀 (暈倒)。轉了新包裝、產地有美國/法國,但寫invention UK ( invented in UK/UK invention啊),跟員工說這牌子好像有問題,他們一臉黑人問號 (唉)。

    更奇趣的是PR B事隔兩年後完全忘了我是那位偵探ah-yo (誰叫我不紅),前排竟像「初次見面」般詢問有沒有興趣試做他們的醫美 (再次暈倒),當然拒絕了。

    🩸我發誓平日選合作公司超小心,有些美容院網上讀到太多負評或硬銷也一定拒絕;這家醫美公司療程不錯的,但報告產品有問題仍是隨性處理,心中已扣晒分 byebye(但重申:療程不錯的,可惜啊。。。。)

    這事告誡自己要更慎選醫美公司、網上購買什麼也不要人云亦云別人說好就衝 (女生常見之毛病)。疫情關係已很少上美容院 ( 都無開 ),如心水清少少也會發現我這兩年來來回回只去某家S字頭的醫美店,看細節位表示很可靠 (賣的產品都正常),近日做了個療程,找天分享。

    💥醫美公司的名就不透露了,始終有合作過,除了這產品事件外,整體經驗不錯的。

    💥那個疑似有問題的牌子,叫:

    Dr. mXX Cxxxxxxxxxx

    牌子近日火紅的產品是豐胸膏。那位「現已投身保險界的打拳KOL大律師」的日本漂亮女友曾推薦過,影片中更是大律師幫她搽豐胸膏的啊。好奇的話自己去找吧。

    人微言輕的我上次也沒做到什麼伸張正義 (都叫你退款啊你又不退),海關上次跟我說,你查完後他們花幾千蚊註冊另一家公司另一個trademark換個包裝又捲土重來的。

    只能說香港美容產品監管很寛鬆,大家日常購物也小心啊🌸

  • 回覆被拒絕信英文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4 11:11:51
    有 995 人按讚

    Joe:「這波疫情一年多來,中國一直否認中國武漢肺炎來自於中國的說法,今年不難看出,網路輿論戰和疫苗外交戰頻繁出現,中國對這方面花大錢極力維護毫不手軟。」

    流行病學家一直懷疑中國武漢肺炎病毒可能於2019年11月就開始在中國武漢各地默默傳播,12月疫情才在中國武漢市多處爆發。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人員表示,中國當局已確認中國武漢各地於2019年12月出現174起中國武漢肺炎病毒疾病(COVID-19)病例。這足以表明輕症、無症狀或未檢出病例比先前認為的多更多。

    世衛人員日前赴中國進行4週任務,調查病毒源頭。根據他們蒐集到的資訊,在上述174起病例中,很多患者都跟當初被認為是疫情源頭的華南海鮮市場缺乏已知關聯,但世衛調查小組人員表示,中國當局拒絕給予世衛團隊這些病例的原始資料,以及再之前的潛在病例資料,世衛團隊中的荷蘭病毒學家(Marion Koopmans)說,這兩組病毒可能是在2019年11月中至12月初開始分化,但也暗示可能早在當年9月就已出現感染。

    Koopmans表示,上述情況連同其他證據顯示,中國武漢肺炎病毒可能是在當年11月下半月某個時間點或不久前傳給人類,極少數的人因此生病,但不足以引起關注,直到後來導致中國武漢疫情爆發,到了同年12月,病毒傳播範圍已變得更為廣泛,跟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或無關者都染上病毒。

    世衛團隊中的澳洲微生物學家Dominic Dwyer表示:「(2019年)12月應該還有更多人們不知道或未辨認出來的病例。」

    世衛團隊中的丹麥流行病學家Thea Fischer表示,首批被診斷出來的重症病例只是「冰山一角」,在那之前,病毒「肯定已在群眾間散播」,2019年11月病毒在中國武漢低度散播時未被人察覺,為12月更大規模的病例湧現奠定基礎,紐約(New York)和義大利北部等地也是在隱藏群聚病例蠢蠢欲動數星期後接著大爆發,跟中國武漢的模式類似。

    3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員曾在2019年11月求醫,時間點在中國公告COVID-19疫情的1、2個月前,這份報告提供有關受影響的研究人員人數、生病時間點以及就醫方面新細節。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份報告或許將助長有關擴大調查中國武漢肺炎病毒疾病(COVID-19 )病毒起源的呼聲,看病毒是否是從這個實驗室外洩。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發言人未就「華爾街日報」報導內容置評,但說Biden政府持續「對COVID-19疫情最初期狀況有很大疑問,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起源」,發言人表示,美國政府已在與世衛及其他會員國合作,支持由專家推動針對疫情起源的評估工作,「以免受到干擾或政治化影響」,她說:「我們不會就世衛持續研究SARS-CoV-2病毒來源的狀況做出預判並宣告結果,但我們已表明,健全且技術上可靠的理論應該經過國際專家的全面評估。」

    美國、挪威、加拿大和英國等國3月曾對世衛率領的疫情起源研究表達關切,並要求進一步調查,以及取得疫情初期階段所有相關人士、動物及其他方面的完整資料,中國駐華府大使館未立即回應置評要求,中國外交部指出,世衛率領的專家小組在2月到訪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後,結論是病毒「極不可能」從實驗室外洩。

    美國前總統Trump政府曾表示,懷疑病毒可能從中國的實驗室流出,中國北京當局則否認這種說法,Trump政府即將卸任時,國務院曾公布一份資料概覽,寫道「美國政府有理由相信,中國科學院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內的數名研究人員在2019年秋季生病,就在確定疫情首例之前,症狀與COVID-19和常見季節性疾病一致」。當中沒有透露有多少研究人員生病,路透社報導,中國拒絕向調查疫源的世衛專家小組提供初期COVID-19病例原始資料,可能讓了解疫情如何開始爆發的行動更加複雜。

    美國多名研究人士踢爆,中國近日瘋狂在臉書等社群媒體上買廣告,並採用與俄羅斯假消息攻勢非常相似的網路策略,顯然是試圖在國際上塑造自身對抗中國武漢肺炎疫情的形象,中國所採取的行動包含在臉書買廣告,以推廣英文版官媒,或在推特發文。這在某些情況下,有損美國為對抗中國武漢肺炎病毒疾病(COVID-19)所做的努力,根據美國網路安全諮詢公司「記錄未來」(Recorded Future),中國官方主要活躍於臉書和推特。自2月中旬至3月初為止,與中國官媒有關的社群媒體平台每天發布超過3300則貼文,是平常數量3倍以上。

    研究人士表示,中國瘋狂發布推文,令人想起俄羅斯先前採取的策略,包含針對基本事實散播可能引起懷疑並激起憤怒的訊息,或推廣虛假主張等。俄國也非常仰賴官媒來在網路上散播訊息,中國大買廣告,加大社群媒體宣傳力道,以影響英語系國家對中國的看法。

    美國網路政策研究機構「史丹佛網路觀測站」(Stanford Internet Observatory)研究員Vanessa Molter表示,2018年底以來,中國已在臉書購買超過200則政治性廣告,其中超過1/3是在過去兩個月所購買,中國最近買的廣告,多半聚焦在試圖形塑全球對中國因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的看法。

    針對上述內容,中國外交部並未回覆置評要求。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240027.aspx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4120181.aspx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2230362.aspx

  • 回覆被拒絕信英文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19 17:49:06

    短短一個月,劇集《白色強人》大熱插曲《Can You Hear》在網上點擊率已超過二百萬,《Can You Hear》是兩年前劇集《律政強人》插曲《Can You See》的二部曲,由同一班底製作,所以監製很自然找來當年唱首部曲的譚嘉儀再唱。「除了開心之外,因為是英文歌的關係,如之前《特技人》插曲《Lonely》一樣,自己另外填了一份中文詞。劇集出街後,見馬國明有份做,之前拍兩輯《降魔的》都跟他合作過,知道他好好人,就忽發奇想,不如找他一齊合唱,然後放上網當作幫劇集做宣傳,於是自己私底下send信息問他,其實我當時都好驚,知道他很少唱歌,怕被拒絕,誰知他回覆說都可以試吓,但如果唱得不好就不唱,之後就帶他去錄音室錄音,做了一個中文合唱版本,後來公司知道,就提議不如正式拍MV兼派台。」全文:http://bit.ly/2JPTNDN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Mings Fashion & Beauty: https://www.mings.hk/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