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回紇騎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回紇騎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回紇騎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回紇騎兵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唐河西名將張議潮:唐帝國在西域最後的輝煌(三)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安祿山是營州(注:即今遼寧朝陽)人。他是個混血兒,父親是契丹,母親則是阿史德氏突厥人。從軍前,安祿山在邊境地區從事販馬生意。30歲時,安祿山加入大唐帝國軍隊。因為善於鑽營,在大肆賄賂上級後,安祿山的仕途迅速躥升。4...

  • 回紇騎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5 14:00:00
    有 421 人按讚

    大唐河西名將張議潮:唐帝國在西域最後的輝煌(三)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安祿山是營州(注:即今遼寧朝陽)人。他是個混血兒,父親是契丹,母親則是阿史德氏突厥人。從軍前,安祿山在邊境地區從事販馬生意。30歲時,安祿山加入大唐帝國軍隊。因為善於鑽營,在大肆賄賂上級後,安祿山的仕途迅速躥升。40歲時,安祿山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平盧軍節度使,管轄東起渤海,北到黑水軍(注:即今黑龍江流域。武則天時期設立黑水軍,正式將黑龍江流域以及日本海沿岸、庫頁島納入中國版圖)。

    隨後,他用搜刮的錢財賄賂朝廷中的大奸臣、宰相李林甫,同時不斷邀寵唐玄宗李隆。為了以邊功討好皇帝喜歡拓展疆土的心理,安祿山不惜屢次出兵進攻北方的奚與契丹部落。由於唐朝此時正處於鼎盛時期,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非常強悍。加之安祿山本人也確實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因此他的行動陸續取得成功。這極大的滿足了唐玄宗對「邊功」的虛榮心。安祿山的地位也迅速躥升,最終成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東庭君王。手握重兵,而且被授予「擅斷之權」,加之由於不斷攻擊邊境部落,造成他在邊境少數民族中有很大影響力,這就為他擴充軍隊尤其是騎兵部隊創造了條件。到造反前,唐帝國50萬邊軍中,最精銳的20萬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而此刻中央朝廷能調動的卻只有8萬軍隊。兩者相差懸殊。

    公元755年12月16日,早已籌劃多年的安祿山以所謂「吾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賊」也就是當時的宰相楊國忠為藉口,起本部由漢、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的20萬大軍在范陽反唐。當時,大唐帝國內地已近30年沒有發生過戰爭。從官吏到平民根本不知道戰爭為何物,內地士兵甚至不會拉弓!安祿山起事後,河北州縣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軍隊一觸即潰。加之朝廷奸臣當道,冤殺威震西域的一代名將封常清、高仙芝,致使叛軍一路勢如破竹。

    公元755年12月12日,叛軍攻陷洛陽。安祿山隨即於756年正月初一在洛陽稱帝,建國號「大燕」,改元聖武。隨後,唐朝政府強令鎮守潼關的名將哥舒翰棄守出戰,導致唐20萬大軍全軍覆沒。天險潼關淪陷,國都門戶洞開。帝國朝野震動,以唐玄宗為首的上層逃往四川。公元756年6月13日,叛軍攻陷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大唐帝國都城長安。安史之亂到達頂點。

    不久,唐朝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太子李亨聯合掌握羽林軍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在馬嵬坡發動政變。宰相楊國忠和楊貴妃被殺,玄宗被強迫入蜀「避難」。太子則在軍隊的支持下於靈州(注:即今寧夏吳忠市)即位,他就是唐肅宗。唐肅宗起用郭子儀、李光弼,陸續擊敗叛軍,收復河北地區。
      
    公元757年正月,叛軍發生內亂。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同年,唐軍收復長安。在內外交困中,安慶緒部將史思明率由少數民族組成的精銳主力8萬騎兵投降唐朝政府。唐朝當局並不信任史思明,企圖消滅他。但唐朝當局犯了一個關鍵性的錯誤,就是在還沒有徹底消滅安氏叛軍的前提下就匆忙對史思明下手,加之計劃敗露,史思明立即復叛,與安慶緒遙相呼應。

    公元759年,安慶緒聯合史思明內外夾擊,大敗唐60大萬軍,本已好轉的局勢迅速惡化。公元761年3月,叛軍再度爆發內訌。史思明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分崩離析,唐軍轉入戰略反攻。

    公元762年10月,在中央軍損失嚴重的情況下,唐朝被迫以割地的屈辱條件,借得回紇騎兵數千,收復洛陽。公元763年,在唐朝政府軍和回紇聯軍強大攻勢下,叛軍瓦解,將領陸續投降,首領史朝義在范陽上吊自殺。至此,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曾經威震世界100多年的大唐帝國從此分崩離析,一蹶不振。

    安史之亂對大唐帝國乃至後世中國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安史之亂則從根本上摧毀了唐朝的統治和穩定的基礎。使唐朝由強盛轉向衰敗。導致從西漢起就不斷發展前進的中國國勢尤其是軍事實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中原王朝徹底喪失了以往那種「開疆拓土、飲馬北海」的強悍國防思想。這對後世中國國防產生了極其深遠而又惡劣的影響。

    因此,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也是中國歷史尤其是軍事歷史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在當時,安史之亂對唐朝邊疆的穩固和統一造成毀滅性的破壞。藩鎮割據的局面自不必說。由於內地唐軍在戰亂前已經經歷長達30年的和平局面,導致其根本無力對抗長期在北部邊境同契丹等少數民族作戰的剽悍叛軍。因此,為平叛,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立即將西域、隴右、河西、朔方一帶原本用來對抗外敵的邊境駐軍係數皆調往內地。這就造成造邊防空虛。在此局面下,唐朝在西部的另一個強悍宿敵乘虛而入,迅速佔領安西四鎮和隴右,並最終攻佔溝通中原和西域的戰略咽喉河西走廊。此後,這個宿敵繼續深入,甚至一度佔領國都長安城。它就是唐朝在西南最強大的敵人——吐蕃王朝。   
    (六之三,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