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回味無窮相反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回味無窮相反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回味無窮相反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回味無窮相反詞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0223 黃偉民易經講堂 政府強推「安心出行」後,又做大龍鳳,氹你打北京科興疫苗,世衛未認可的疫苗。 這幾年,在香港生活的,都感受到政府的心術不正,她強力推行的政策,都一定有問題。 全方位的摧毀香港,說了四十年的「港人治港」,原來不見了,現在突然說:「愛國者治港」。 港人,是一個法律...

  • 回味無窮相反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23 17:04:09
    有 142 人按讚

    20210223 黃偉民易經講堂

    政府強推「安心出行」後,又做大龍鳳,氹你打北京科興疫苗,世衛未認可的疫苗。

    這幾年,在香港生活的,都感受到政府的心術不正,她強力推行的政策,都一定有問題。

    全方位的摧毀香港,說了四十年的「港人治港」,原來不見了,現在突然說:「愛國者治港」。

    港人,是一個法律名詞,有清晰定義;愛國者?你說是便是,不是便不是。

    吃飯飲茶,出入郵局圖書館,都要掃一下「安心出行」,你知點玩死那些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家嗎?

    填張表格,寫下電話,職員在你面前打一遍,你手上電話響起才放行。對老人家來說,是怎樣一度難關。

    一群沒有生活的官僚,制訂政策,沒有考慮弱勢社群。“鰥寡孤獨癈疾者,皆有所養。”這不是空談,也應是一種社會意識。政府既然撥款十億,給打疫苗死亡的香港人,為什麼不撥十億買「紅米」給長者裝「安心出行」?

    今日在香港生活,都苦不堪言。一波又一波的立心不良政策,要想如何見招拆招;百業蕭條又要艱難生活;家有年幼子女的又要決定去留;鐵飯碗的公僕老師都患上抑鬱病……

    《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香港最跟貼時局的神靈——沙田車公,在年初二說,香港的處境,在積薪厝火,大禍一觸即發了。

    香港之火在燃燒,我們都是火宅之人。

    人在苦難時,都希望有一位神佛,在形而上的世界,觀照我們,賞善罰惡,了結因緣。

    佛有大神通,但有些事情,都無能為力。

    一、 因果不可改。

    自因自果,自業自報。神佛改不了,風水算命都改不了。

    二、 智慧不可賜。

    我們心中自有天智,開啟只能靠自心的磨練,沒有外力可以幫忙。我執我相,只能自己打破。習坎卦福無重至,禍不單行,但它的互卦,包含的,竟是山雷頤卦。人間苦難從來最補!

    三、 真法不可說。

    世間文字言語,說不清宇宙真相,只能靠自身來實修實證。如來的成佛經驗是他的經驗,你只能靠自己的方法成佛。

    四、 無緣不能度。

    無緣聽不進真言。緣要有因的呼應。種子是因,其他條件是緣。先有種子,陽光雨露才發生作用,才能開花結果。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面對苦難,日本人想到的是《論語》。

    武肺疫情鎖國,十年經營的東京奧運寸步難行。今年,NHK的《大河劇》,歷史如長河,一年一度的大河劇,說的是澀澤榮一的故事。

    澀澤榮一,被日本尊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1840~1931)。

    他的一生理念:
    讓《論語》和算盤,融為一體。

    他一生創辦了五百家企業,包括日本第一家銀行。

    他的事業奇蹟,基於他的信念,道德和經濟合一論。

    以《論語》為基礎講道德,用算盤為象徵講經濟,兩者融為一體,是必須。

    澀澤的理論,道德分積極性和消極性兩大方向。

    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是消極的道德;
    做應該做的事,是積極的道德。

    對經濟來說,賺錢,背後要有消極的道德,不能賺不應該的錢;
    對積極的道德來說,做應該要做的事,又需要有經濟實力的支持。

    因此,道德與經郊,互為表裡。用《周易》的用語,就是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他認為,對商人來說,信用才是根本。

    做生意沒有誠信,可以賺錢一時,但絕對不能持續。

    澀澤的依據,是《論語》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個人,只有以他人利益為第一考慮,自己最終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利益。

    他用成功的商業利潤,來支持他的積極道德。

    《論語》說的,博施濟眾。

    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追求公益,富民社會,不單靠政府,也是商界責任。)

    可以預期,日本會掀起另一波《論語》熱。這是日本人,能站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受人尊重的原因。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寶,任何一個日本人都知道。

    我們愛遊日本,無論她的建築、用具、藝術、禮儀、社會信念,都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這才令人感動。

    《論語》泰伯篇第八章: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說:
    詩,是人性最真的表現。

    讀詩,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感應我們好善惡惡的天性,對性情的培養,道德的陶冶,人格的完成都有幫助。

    立於禮,立是確立,確立一套合乎當時社會的正確價值觀上。人人都遵守的規矩禮儀。

    成於樂,曲終謂之成。

    不管什麼曲子,總有曲終人散的時候。人生的修養,像音樂的調和,推到巔峰,代表美好的結束。

    終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的離台身影。

    成的相反,就是敗。

    曲終就要成。

    孟子盛讚孔子:(《孟子.萬章篇下》)
    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
    金聲者也,始條理也。
    玉振者也,終條理也。

    孔子,是聖人中,最合時宜的了。
    是諸聖中集大成者。
    金聲,是叩鐘,象徵開始。
    玉振,是擊磬,象徵結束。

    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無論思想,事業的境界,可以用金聲玉振和集大成來比擬,所以,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

    人生在世,就好似一篇樂章的跌宕起伏,既使我們的人世,錯綜複雜的變化,但其中,有一定的規律。

    所以,一個完整的教育人格,必先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格圓滿成熟,應像音樂的邏輯教化,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一曲終了,讓人有餘音繞樑,回味無窮的境界。

    《尚書.舜典》中,形容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象是這些的: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百獸率舞。

    八音,各種樂器;克諧,奏出和諧的樂章。

    一個完美的社會,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但就像一個樂團一樣,無相奪倫,不會只准我發聲,不准你發聲。不同樂器,協調出動人的音樂。

    神和人都可以和諧共處;百獸率舞,群獸跳起舞來,比喻天下昇平。這就是政治教化,如音樂般,行雲流水的集體行動。

    北京政府宣布重大國策,2025年前,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會透過宣傳、教育來彰顯中華文化。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黨一百周年。這一百年來,中共那些言行,是屬於中華文化的?

    他們只熱愛在文字上和你糾纏。

    在伏羲氏仰觀天象,畫卦,掛在眼前的象的統稱,中國文字還未成形。

    所以,我們的祖先,立象畫意,通過立象,將遠古的智慧意念,傳給後世。

    未有文字,先有意象。

    到五千年前文字成型,才轉化為言。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用有局限的文字,訴說無盡限的真理,已非原貌。但不管道是不是可道,還是要說說看;名稱是否準確可名的,但也即管用某一名稱來說明。不然如何界定世間萬事萬物?

    佛祖拈花不語,傳下禪宗一脈,說不立文字,但傳法,仍要借助《金剛經》、《六祖壇經》。

    《繫傳》說:
    聖人立象以盡意,
    設卦以盡情偽,
    繫辭焉以盡其言。
    變而通之以盡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

    在未有文字發明前,我們的祖先,通過靈活,微妙的象,表達那抽象的意。

    沒有文字,說話也不能表達清楚。然後發明一個表達方法,設卦以盡情偽。

    卦,不是自然有的。是人發明來表達自然法則的。它能詳細表達人性社會的情偽,即真假,虛實。透過卦,這個照妖鏡,把人把事的實情假象顯現出來。

    繫辭焉以盡其言,最後,卦辭、爻辭、十翼的文字出來了。

    先立象,然後設卦,最後文字。

    先從意,到象,到言,即文字,一層一層過來。

    這就是《周易》的創作過程。

    我們今日讀《周易》,讀的是文字,言,也就是卦辭爻辭和十翼的內容。

    從「言」去追溯「象」;
    再從「象」去掌握「意」。

    魏晉時的易學宗師王弼,提醒我們,得「意」就可以忘「象」,得「象」便要忘「言」。

    人讀《易》讀不透,就因為被「言」,文字縛死,糾纏於文字字句之間,忘卻本意。

    言、象、意,要得「意」忘象忘言。那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超越文字,才能掌握言外之象。

    象,只是中間工具,得象要忘象,才能得意,這個最終目的。

    最後,還要「盡其言」,要懂得運用,有實際行動。

    學了《易經》,不能拿出來用,有什麼意義呢?

    變以通之以盡利,要變要通,目的是盡利,要有利於社會,利於天下。

    再發揚光大,鼓之舞之以盡神,將那神妙莫測的規律找出來。

    《莊子》說: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說,用什麼工具捕魚,不重要,因為重點在魚不在筌,得魚要忘筌,魚籮魚網無關重要的。

  • 回味無窮相反詞 在 提提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18 20:44:55
    有 1,170 人按讚

    品牌是什麼?每個人的定義不同。
     
    有些人定義品牌只是包裝設計,有些人認為代言人就是品牌,有些人定義品牌要像人一樣有個性跟態度。
     
    對我來說,一個品牌經營者而言,品牌就是我人生過程的養份結晶。
     
    我們一直低調的進行品牌改造(rebranding) 勇敢做出自殘的行為,把產品品項瘦身,為品牌做減法,只為了讓品牌有更清淅的模樣。
     
    如果要做品牌,你有辦法用生命活出你的品牌故事嗎?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這十年來用生命活出來的品牌學習,如果你看了也覺得不錯的話,請幫我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我們是如何把紅海市場給變成了藍海市場】
     
    首先,品牌定位很重要,非常重要。你一定要非常精準了解你的客群以及你自己的強項。
     
    我們的強項是䇿展,因為我們過去十年在世界各地累積了上百場的參展經驗,見識了世界精品奢華品牌在䇿展時如何表達出他們的核心理念以及對細節的要求。
     
    從國際品牌身上,我學會了如何透過了䇿展來佈達品牌的獨特之處,以下是我們這三年來的䇿展歷程,是我們用靈魂在經營,用生命活出來的品牌詩歌,想跟你們分享,希望有心做品牌的你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2018〈羅浮誇宮〉
     
    我們這三年品牌成長的最大養份來自於美學,理工系背景的我,一直到四十歲以前,從來不認為美學跟品味有什麼重要,東西只要好用就好。
     
    一直到這幾年,我們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往返巴黎,發現法國小學生的戶外教學竟然是羅浮宮,我才發現法國人是最會做品牌的民族, 原來是有他們的原因,他們歷經好幾個世代的美學薰陶,懂得細節的堅持以及設計的重要性。我在那一刻,才懂得藝術的重要性。
     
    釐清品牌的義務就成了我們的課題。
    而我們暫時找到的答案是:
    品牌跟藝術有很多交集,例如做得好的話,就會被編寫進歷史的DNA裡。
     
    但台灣人喜歡藝術嗎?
    台灣人物質不虞匱乏,但精神時常貧窮。
     
    我們做羅浮誇宮展覽因為我們是征服法國的台灣面膜,品牌經營跟藝術家精神殊途同歸,因為只想做出最棒的作品,必須有發自內心的堅持。
     
    因為只有藝術懂得藝術,這次的羅浮誇宮我們用輕鬆的方式去重新詮釋很多藝術大師的原作,來闡述我們的品牌理念。
     
    我們想要顛覆傳統的「藝術無用論」的刻板印象,我們想要證明,當企業重視美學的話,其實更能幫助銷售。
     
    我們想要表達的是,做品牌不只是賣東西,而是體現一種生活態度跟文化底蘊,我們在國外十年的參展經驗中,發現外國的展覽總是能把美學跟生活型態(lifestyle)結合在一起,像是他們總是能優雅的一邊談生意,喝咖啡跟香檳。(所以我每天都帶香檳去會場喝)
     
    看似沒有產能(因為展位租金很貴),我前幾年看到外國人這樣搞也是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我才終於知道,原來人家是把整個世界觀做得很完整,這樣的態度才能貼近生活體驗。
     
    ======== 
     
    2018年的䇿展成功並沒有讓我們自滿,相反的,謙遜的我們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好。
    羅浮誇宮雖然盛大,但仍有許多不完美。
    我們從中有許多學習。
     
    其中一個,就是決定將咖啡吧台對外開放。
    以提提研的品牌精神「分享」作為內涵,
    美好的事物應該對所有人開放,
    而不只是對提提研的顧客開放。
     
    於是2019的䇿展主題是 《Café De TTM》
     
    是的,巴黎知名景點、
    擁有百年歷史的花神咖啡館《cafe de Fleur》,
    啟發了我們。
       
    經歷世界級的戰火,
    見證無數政權垮台,
    花神咖啡館宛如魔法般地存在著,
     
    因為咖啡館是個「分享」的所在。
    無論是大膽的想法或是不暢銷的著作,
    在花神可以自然而然分享,
    這裡是才華交流直流的烏托邦。
     
    以提提研的品牌精神「分享」作為內涵,
    美好的事物應該對所有人開放,
    而不只是對提提研的顧客開放。
     
    我們汲取多年在世界各地參展的經驗,
    國外的美容展多半會有美食區,
    照顧逛展客與品牌方的需求,
    比起銀貨兩訖的買賣,
    更多了幾分人味。
     
    你可以看到,
    Café de TTM 的外觀設計也下足苦功。
    在「成本效益極大化」
    與「購物體驗精緻化」
    兩者之間,我們總是選擇後者。
    (財務長表示:無藥可救!)
     
    台灣一年365天有無數展會,
    旅展傢俱名床展寵物大展,
    聽到展就是打折、搶便宜刀刀見骨。
     
    品牌廠商的想法,
    一定是花最低的成本,銷最多的貨。
     
    我們都同意,但一定要犧牲美學嗎?
     
    能不能來的時候不只是購物,
    而是優雅購物;
    不只是優雅地購物,
    而是彷彿漫步於巴黎左岸,
    時空奇幻錯置地購物呢?
     
    這是我們的姿態與浪漫,
    也希望能啟發業界,
    讓每年的美容展除了刷卡付現,
    還能有品牌饗宴。
     
    最後,從排隊動線進入購物區之前,
    ,以提提研的品牌理念「分享美麗、分享愛」為出發點,打造出「雪琳夫人(sharing)」的虛擬角色,
     
    我們精心籌劃了名為
    「雪琳夫人沙龍」的展區。
    說我們提煉了提提研的驕傲與成就,
     
    透過她一一介紹提提研的重要歷程,5大區域從品牌廣告、面膜身分證、進駐老佛爺百貨、國際獲獎以及粉絲的支持,讓大家對於提提研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讓你在十分鐘內沈浸式體驗品牌歷程,
    從方才窘迫的人龍中轉換心情,
    為稍後的愉悅購物做準備。
     
    只開4天的超現實/超限時咖啡館,
    以分享為名,因你而生。
     
    ========
     
    2020年, 這一次,我們想讓你知道一片看似簡單的提提研面膜,是多麼的不簡單。
    但我們透過的方式,不是用嚴肅的實驗室讓你了解,而是用法式甜點店的形式讓你更靠近我們想說的故事。
     
    妳知道嗎?在法式甜點的世界裡,專業廚房不叫做廚房,而叫做實驗室 (laboratoire),口語簡稱「Labo」
    如果你說我們要把實驗室搬去美容展現場,那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僅如此。
     
    因為,做甜點與做面膜的巧合是這樣的:
    製作,是從選擇原物料那一刻開始。
    美食是大自然的恩賜,必須要挑選當地、當季的新鮮食材。
    提提研的面膜,則是來自世界各國,尖端保養科技的結晶。
    沒有好的原料,就沒有好作品。
     
    也比如,真正的鮮奶油充滿乳脂的芳香甜美、還有輕盈的空氣感,令人回味無窮。
    提提研的精華液如同正統的法式鮮奶油,滋潤而不油膩,用後殘留在臉上的,是令人著迷的清爽感。
     
    更深層的共感是:
    法式甜點之美在於層次,每一步都是匠心獨具,每一口都給味蕾多重衝擊。
    而一片真正的面膜,則是從鋁袋到布膜都精挑細選,#層層考驗,#層層講究。
     
    所以,今年的主題 Labo de TTM 所指的 Labo,絕非實驗室,而是法式甜點廚房之意。
    我們憧憬這個單詞背後的觀點,意味著法式甜點融合精準與想像力。
    正如提提研深受歐陸文化啟發,著眼於打造出一片與眾不同的面膜。
     
    我們是理性與感性的混血兒,是肌膚的美食,提供妳15分鐘的享受。
     
    ========
     
    以上不只是我們這三年來在台灣䇿展的成果,更是我們過去十年在世界各地參展超過上百次的淬煉。這個暑假如果你無法出國開拓視野的話,那我誠摯的邀請你們來南港美容展,看看我們是如何吸取國際養份之後,融合了台灣土地的能量,用靈魂在經營品牌。
     
    我們用䇿展的方式來說品牌故事,並不是用高高在上的嚴肅方式讓消費者覺得我們很專業,而是用親民的方式讓消費者知道我們做產品的理念,因為我們並沒有把消費者當作只是消費者,我們是很重視人與人之間情感連結的品牌。
     
    如果我們的做法能讓你也對品牌經營產生了反思跟共鳴,那就是我們品牌存在的意義。
     
    7/23-7/26
    Labo De TTM
    提提研 @ 南港展覽館
    Q124

  • 回味無窮相反詞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31 14:37:00
    有 56 人按讚

    【我的十年十張專輯】
    作為一個音樂人Slash樂迷,我總喜歡把自己聽過後帶給我靈感、啟發、感動、莫大享受的音樂紀錄下來。而可能有別於很多人的是,我很少只聽單曲,通常都會整張專輯由頭到尾聽一遍;而如果我很喜歡的,會聽幾遍。雖然我每天都會聽新的音樂,但我會注意自己不要過份地走馬看花,因為很多時候聽得太急會令我錯過不少值得細聽的細節。

    2019年的最後一天,也是二零一零年代的最後一天,我在回想起這十年來最令我回味及對我最有影響的音樂專輯是哪幾張,為我自己這十年的鑑賞經歷作一次總結。當然,在音樂上,這十年也是我在專業創作上的第一個十年,也是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創隊第十一年,所以我會以另一篇文章嘗試為自己的音樂創作歷程作一個小總。但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我不單是一個音樂創作者,也是一個不節不扣的音樂發燒友;兩者的角色既不同但亦相互影響。作為一個音樂創作者,我是極度主觀,甚至自我的 -- 換句話說,我只會把我自己認為好的、我自己喜歡的、我自己想做的音樂呈獻給大家;但作為一個聆聽者,我會嘗試放開純粹自己的個人喜好,去了解為何某些歌曲那麼多人喜歡,以及去分析其他創作人及音樂人在他們的作品中的元素、提材、概念、靈感、製作等。我認為這兩個角色對於我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說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以下這十張,我相信是這十年來對自己最重要的專輯,但也不是只有這十張的音樂才打動過我。喜好從來都是很個人的,所以在這裡,我沒有任何要選出甚麼十年來最出色的專輯的意圖,亦不認為有任何人可以有這個絕對權威去選出一個這樣的列表。況且,我亦沒有把所有出版過的專輯聽過,所以也不能說這是經過甚麼客觀評鑑過的列表。在這裡,我也不會把自己的作品選入,因為它們是我自己輸出的創作和幻想,而不是輸入到我的腦部神經與感官情緒的物質。只可以說,平均每天聽一張新碟的我,這十年來都了聽不少專輯,而這些就是那些曾在某一個時空帶給我無比的衝擊與啟發的音樂。

    我的2010-2019 十張專輯:
    1. Random Access Memories - Daft Punk (2013)
    Disco在它的發源地美國自80年代開始因為這種音樂與次文化的聯繫及不夠搖滾的原因變成了樂壇禁忌,就算玩Disco的音樂人也不會說自己的音樂是Disco,而是Soul(如Bruno Mars)。殿堂電子組合Daft Punk這張專輯把Electronica元素加進Disco的框架,還特邀70年代Disco勁旅Chic的靈魂人物Nile Rodgers、Disco歌后Donna Summer的監制Giorgio Moroder等粉墨登場,製作出一張劃時代鉅著,一洗Disco的污名,也令這些被遺忘了的一代巨星被重新發掘。

    2. The Journey - Andrae Crouch (2011)
    現代福音音樂教父Andrae Crouch去世前的最後一張專輯乃是他登峰造極之作。很多人把《獅子王》的音樂歸功於作曲的Elton John與配樂的Hans Zimmer,但其實那些非洲黑人和聲合唱和吟誦乃出自Andrae Crouch的手筆。基本上,我們現在對黑人福音音樂的認知(包括那些澎湃的合聲、強烈的節奏)都是由Andrae Crouch普及的。筆者有幸在2014年鍾氏兄弟的《One World》一曲中與Andrae Crouch合作,患有長期病的他還特地出院參與來自香港的我們的錄音製作,其對音樂的熱誠與謙虛令我畢生難忘。僅一年後他便與世長辭,而我們的《One World》亦成為了他最後的錄音遺作。

    3. Blackstar - David Bowie (2016)
    大衛寶兒對多代音樂人的影響不用多講了,但對我來說,他的遺作才是影響我最多的專輯。搖滾與爵士的結合不是新的概念 (70年代的Jazz Fusion便是這融合的代表曲風類型),但以搖滾作框架再加入爵士元素的音樂當中,少有像Bowie這張處理得那麼有型有格,既不失他本人的個性,亦把音樂層次昇華了。以這張專輯為自己一生作結,我想,再沒有更完美的句號了。

    4.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Soundtrack - Sixto Rodriguez (2012)
    雖然這是一張有關早以隱居多年的美國創作歌手Rodriguez的紀錄片原聲大碟,而且收錄在內的歌曲都是他70年代頭的作品,但對於大部份樂迷來說都是新歌,因為他的作品從來沒有在美國本土流行過,反而在南非卻出乎意料地成為了影響著當地社運的反建制音樂。當我第一次聽他的音樂時,簡直是驚為天人!以民謠風格為本,歌詞更帶有對社會批判、控訴、諷刺及豐富故事性的個人潦倒經歷,筆者認為他當時的作品可以媲美Bob Dylan。這是屬於無權者的音樂。

    5. 我庄 - 林生祥 (2013)
    台灣客語創作歌手林生祥堅持以自己的母語客家話唱自己的歌,在華語樂壇打出一片新天地。顧名思義,《我庄》就是寫關於他長大的家鄉美濃的故事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變遷。每次聽生祥的音樂也會帶給我無窮的幻想,也令我想多了關於「家」這回事。受到生祥的啟發,在鍾氏兄弟《One World》一曲中,我們便邀請了生祥本人以客家話唱出歌詞,還特地到他的家鄉進行戶外錄音與拍攝,以音樂把「全球在地化」的概念表達出來。

    6. The Imagine Project - Herbie Hancock (2010)
    我認為這是一張一是很喜歡一是很不喜歡的專輯。來到千禧年後,爵士變色龍Herbie Hancock 一直探索如何將爵士樂與不同的流行音樂曲風融合;成功的例子包括把民謠創作歌手Joni Mitchell的歌曲爵士化的格林美年道專輯《River: The Joni Letters》,而這張則是延伸那概念的續作,歌曲則選自不同歌手的有關愛與社會變革的作品。加入了爵士、非洲、R&B元素的約翰連儂名曲《Imagine》令我大開眼界,確實有世界無盡的感覺。

    7. Spirityouall - Bobby Mcferrin (2013)
    歌唱家Bobby Mcferrin來到這個年頭不再需要證明他可以用喉嚨做到無人能夠做到的聲音效果了,而這專輯中卻聽到最自然的他,是令人感動的作品。這是他向他先父致敬的專輯,以自己的風格唱出他父親以前錄製過的福音音樂。而Bobby Mcferrin與天才後輩歌后Esperanza Spalding的互動是天作之合,有承傳的感覺。

    8. Day Breaks - Norah Jones (2016)
    來到2010年後,Norah Jones志不在製作大熱歌曲,但不代表她的音樂品質比不上以前;相反,她的音樂變得更有深度、更具開創性。Norah Jones雖擁有一把很爵士的磁性聲線,但她的音樂一直更偏向Country風格;把她標籤為爵士樂也只不過是市場策略,而這張專輯才是她最爵士的一次嘗試。在《Day Breaks》除了可以聽到她個人的演進外,還有爵士巨匠Wayne Shorter的推波助瀾,爵士味更濃。

    9. Dreams and Daggers - Cecile McLorin Salvant (2017)
    新一代的爵士女歌手中,我會說Cecile McLorin Salvant在唱功上尤其突出,就像當代版的Sarah Vaughan。這張專輯收錄了她在錄音室及現場拉闊的一些精彩作品。多得像Cecile Mclorint Salvant這類尊重傳統的歌手,爵士歌唱這門藝術得以承傳。

    10. Inside Llewyn Davis Soundtrack - Various Artists (2013)
    高安兄弟2013年這套電影嘗試呈現上世紀60年代民謠復興時一些未被發掘但甚具天份的音樂人他們嘗試一舉成名的經歷。音樂則由製作大師T Bone Burnett主理,把一些滄海遺珠以一個根據很多不同人物的真實經歷虛構出來的故事從新介紹給樂迷。

    《One World》MV - 鍾氏兄弟 featuring Various Artists:
    https://youtu.be/35LrNR7E-j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