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疫情即時【中研院新冠病毒快篩見曙光;澳洲音樂家接觸者目前無檢驗陽性個案;明後天實施口罩實名制2.0政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表示,台灣今(8日)日沒有新增的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案例,目前仍維持在45例,其中已有15人解除隔離出院。中研院也在今天宣布,...
#0308疫情即時【中研院新冠病毒快篩見曙光;澳洲音樂家接觸者目前無檢驗陽性個案;明後天實施口罩實名制2.0政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表示,台灣今(8日)日沒有新增的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案例,目前仍維持在45例,其中已有15人解除隔離出院。中研院也在今天宣布,製造出可以檢測新冠病毒的抗體,可望開發出快篩試劑,若開發成功,檢驗時間將從現在的4小時,縮短至15分鐘。
■澳洲確診音樂家接觸者,目前尚無檢驗陽性個案
針對來台表演的澳洲音樂家確診個案,疫情指揮中心目前已掌握接觸者共420人,其中有147人需居家隔離,已採檢10人,其中4人陰性、6人檢驗中。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45例確診案例中,有25例本土病例及20例境外移入,其中1人死亡、15人解除隔離,不過目前有3個重症案例治療中,包括北部院內感染的指標個案第34例婦人(此群聚案已達8人)。
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這3個案例雖然都是重症,都待在加護病房,但情況穩定,未到病危程度。
■中研院有機會製造快篩試劑病毒株
中研院今天在臉書上宣布好消息,基因體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團隊已製造出可以檢測新冠病毒的抗體,可開發為快篩試劑。若開發成功,檢驗時間可望從現在的核酸檢驗4小時,縮短至15到20分鐘。
中研院團隊針對7種人類冠狀病毒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抗原,製造出第一批46株毫克等級產量的單株抗體(IgG),其中有一株對新冠病毒辨識性極佳,而且對SARS、MERS病毒或其他導致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不會產生交叉反應,意即不會將其他病毒誤認為是新冠病毒而呈現陽性反應。
中研院指出,團隊在19天內就完成針對新冠病毒核蛋白抗體試驗,比預期快2個月,未來在經濟部安排下,將與廠商聯繫生產快篩試劑原型產品,送食藥署驗證,一旦獲得許可,且廠商順利生產,可在3到4個月內量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快篩還需要被確效、驗證、整體試驗,會加快速度進行,但整個程序很長,還要經過小規模人體試驗,確認使用範圍、方法等等,不是馬上就能大量使用。
■39例埃及旅遊返台確診,病毒序列來自歐洲
第39例從埃及跟團旅遊返台後確診的60多歲台灣女性,遭埃及官方指出是埃及群聚感染源頭,指揮中心除了嚴正反駁,也進行病毒基因定序釐清來源。
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葉秀慧表示,台灣有4種病毒株分支,基本上都是從武漢病毒株來的,但分析這名病患的病毒序列,則是來自歐洲病毒分支,這個分支裡包含義大利、英國、德國、盧森堡、芬蘭的病毒,「告訴我們這病例不是來自台灣,應該是在埃及受到病毒株感染,回到台灣發病。」
葉秀慧表示,台灣45個案例,目前已經完成了5案的基因定序,只有這名婦女來自歐洲病毒分支,是台灣首例,是否有擴散可能,要看這名個案有無將病毒傳播出去。
另外針對第34案院內感染指標案例,指揮中心也請另一個研究團隊進行基因定序,張上淳表示,還在努力中,今早詢問還沒有定序出來。
陳時中表示,目前基因定序還不在防疫SOP中,會視情況需要去做,「這次我們只是想跟國際釐清,避免被汙名化」,但不會每個案子都去做。
■明後天宣布口罩實名制2.0政策
行政院傳出將推出口罩實名制2.0,除了藥房購買,可能會調撥一定比例在網路平台販售,口罩銷售量低於5成的藥局會縮減配額。
至於網路平台如何實名購買,陳時中表示,目前還在研究相關細節,預計下週一或二會正式宣布口罩實名制2.0,希望讓大家都能拿到。
■國際情況仍緊張, 特別是歐洲和中東
雖然台灣今天沒有確診案例,但國際間情況仍緊張。國際(含台灣)累計24,579例確診病例,分布94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韓國6,767例、義大利5,883例、伊朗5,823例、德國795例及法國716例為多;病例中489例死亡,以義大利233例、伊朗145例、韓國44例、美國17例及法國10例為多。
陳時中表示,目前有案例的國家來到94個,有繼續外擴可能性,中國外,亞洲地區確診案例有7751例,歐洲有9365例,中東有6127例,非必要移動盡量避免,指揮中心會陸續做旅遊警示、警戒升級。
陳時中表示,台灣的確診案例數在國際上目前排到30名了,顯示台灣相對安全,建議國人在疫情未緩解前,沒有必要往更危險的地方去。(文/林慧貞;圖片/中央研究院;攝影/許𦱀倩、楊子磊)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wuhanvirus #COVID19 #報導者 #快篩試劑
回到20歲台灣 在 蔡壁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啟動憲改工程
#18歲公民權入憲
此次民眾黨的提案,只鎖定共識最高的投票權、被選舉權。是因為了解到過去的修憲經驗,許多欠缺共識的修憲意見互相掣肘,導致修憲破局。此次修憲有全民的共識,且四黨都支持修憲提案,民眾黨當然更加全力以赴去支持,但具有高度爭議,且會導致黨派對立的修憲提案,呼籲朝野各黨先不要在這時候提出,以免吃緊弄破碗,一切又將回到原點,徒勞無功。
2015年民間社會有一個共推修憲的公民運動,提出兩階段修憲論,第一階段先修有高度共識的,並適當調降修憲門檻,讓更複雜的修憲議題有時間凝聚共識,如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權限劃分、是否走向內閣制等討論。
鄰近的日本,投票年齡原本也是二十歲,韓國則是十九歲,如今都已下降到十八歲,而日韓卻並未因此修憲,那是因為全世界也只有德國和我國等少數國家,把選舉年齡定在憲法當中。過去朝野提出的修憲版本,降低投票年齡到18歲也都是共識,被選舉權維持23歲不變或降到20歲,其實上一屆前立委高志鵬版,直接將年齡限制刪除後,保留給國會立法,而民眾黨就以這個方向,提出最好的修憲版本。避免時代趨勢再往前走時,還要再來一次繁浩、複雜的修憲工程,所以民眾黨提出的是「一憲二法」,修憲時立法院同步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台灣的未來青年作主
#一憲二法
#下修公民權至18歲
#台灣民眾黨
回到20歲台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新【中研院新冠病毒快篩見曙光;澳洲音樂家接觸者目前無檢驗陽性個案;明後天實施口罩實名制2.0政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表示,台灣今(8日)日沒有新增的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案例,目前仍維持在45例,其中已有15人解除隔離出院。中研院也在今天宣布,製造出可以檢測新冠病毒的抗體,可望開發出快篩試劑,若開發成功,檢驗時間將從現在的4小時,縮短至15分鐘。
■澳洲確診音樂家接觸者,目前尚無檢驗陽性個案
針對來台表演的澳洲音樂家確診個案,疫情指揮中心目前已掌握接觸者共420人,其中有147人需居家隔離,已採檢10人,其中4人陰性、6人檢驗中。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45例確診案例中,有25例本土病例及20例境外移入,其中1人死亡、15人解除隔離,不過目前有3個重症案例治療中,包括北部院內感染的指標個案第34例婦人(此群聚案已達8人)。
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這3個案例雖然都是重症,都待在加護病房,但情況穩定,未到病危程度。
■中研院有機會製造快篩試劑病毒株
中研院今天在臉書上宣布好消息,基因體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團隊已製造出可以檢測新冠病毒的抗體,可開發為快篩試劑。若開發成功,檢驗時間可望從現在的核酸檢驗4小時,縮短至15到20分鐘。
中研院團隊針對7種人類冠狀病毒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抗原,製造出第一批46株毫克等級產量的單株抗體(IgG),其中有一株對新冠病毒辨識性極佳,而且對SARS、MERS病毒或其他導致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不會產生交叉反應,意即不會將其他病毒誤認為是新冠病毒而呈現陽性反應。
中研院指出,團隊在19天內就完成針對新冠病毒核蛋白抗體試驗,比預期快2個月,未來在經濟部安排下,將與廠商聯繫生產快篩試劑原型產品,送食藥署驗證,一旦獲得許可,且廠商順利生產,可在3到4個月內量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快篩還需要被確效、驗證、整體試驗,會加快速度進行,但整個程序很長,還要經過小規模人體試驗,確認使用範圍、方法等等,不是馬上就能大量使用。
■39例埃及旅遊返台確診,病毒序列來自歐洲
第39例從埃及跟團旅遊返台後確診的60多歲台灣女性,遭埃及官方指出是埃及群聚感染源頭,指揮中心除了嚴正反駁,也進行病毒基因定序釐清來源。
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葉秀慧表示,台灣有4種病毒株分支,基本上都是從武漢病毒株來的,但分析這名病患的病毒序列,則是來自歐洲病毒分支,這個分支裡包含義大利、英國、德國、盧森堡、芬蘭的病毒,「告訴我們這病例不是來自台灣,應該是在埃及受到病毒株感染,回到台灣發病。」
葉秀慧表示,台灣45個案例,目前已經完成了5案的基因定序,只有這名婦女來自歐洲病毒分支,是台灣首例,是否有擴散可能,要看這名個案有無將病毒傳播出去。
另外針對第34案院內感染指標案例,指揮中心也請另一個研究團隊進行基因定序,張上淳表示,還在努力中,今早詢問還沒有定序出來。
陳時中表示,目前基因定序還不在防疫SOP中,會視情況需要去做,「這次我們只是想跟國際釐清,避免被汙名化」,但不會每個案子都去做。
■明後天宣布口罩實名制2.0政策
行政院傳出將推出口罩實名制2.0,除了藥房購買,可能會調撥一定比例在網路平台販售,口罩銷售量低於5成的藥局會縮減配額。
至於網路平台如何實名購買,陳時中表示,目前還在研究相關細節,預計下週一或二會正式宣布口罩實名制2.0,希望讓大家都能拿到。
■國際情況仍緊張, 特別是歐洲和中東
雖然台灣今天沒有確診案例,但國際間情況仍緊張。國際(含台灣)累計24,579例確診病例,分布94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韓國6,767例、義大利5,883例、伊朗5,823例、德國795例及法國716例為多;病例中489例死亡,以義大利233例、伊朗145例、韓國44例、美國17例及法國10例為多。
陳時中表示,目前有案例的國家來到94個,有繼續外擴可能性,中國外,亞洲地區確診案例有7751例,歐洲有9365例,中東有6127例,非必要移動盡量避免,指揮中心會陸續做旅遊警示、警戒升級。
陳時中表示,台灣的確診案例數在國際上目前排到30名了,顯示台灣相對安全,建議國人在疫情未緩解前,沒有必要往更危險的地方去。(文/林慧貞;攝影/許𦱀倩、楊子磊;圖片提供/中研院)
#報導者持續追蹤疫情,完整專題請看:
【世紀之疫──2019新型冠狀病毒風暴】http://bit.ly/3bhXgrJ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wuhanvirus #COVID19 #報導者 #快篩試劑
回到20歲台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必須懂!二十四節氣-秋與冬|五穀|10>
農耕生產最為「靠天吃飯」,
年復一年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促使古人制定曆法。
一年的耕耘後,最著重是與家人共享辛勤勞動的成果。
秋季:涼爽舒適、五穀豐登。
冬季:雪兆豐年 、團圓過節。
---------------------------------------------------------------
【立秋與處暑】(七月令,瓜月,孟秋)
「立秋」,夏去秋來,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農諺:「立秋無雨上堪憂」、「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雷打秋,稻仔像嘴鬚,甘藷像泥鰍」、「雷打秋,冬半收」。「立秋」分為「六月秋」和「七月秋」,農諺:「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六月立秋快快收,七月立秋慢悠悠」。台灣地區的立秋,是一期稻作收穫、米榖滿倉的時節,也是龍眼的盛產期,花東縱谷滿山遍野的金針花正盛開。
「處暑」,表示夏天暑氣結束的時節;暑氣雖然逐漸消退,但是,天候還沒有轉涼,還會有熱天氣,俗諺:「處暑處暑,曝死老鼠」、「秋老虎,毒過虎」,入秋時的暑熱,猶如老虎般之猛烈。農諺:「播田播到處暑過,較贏過擔什貨」。在這節氣裡,是「橫山梨」盛產期,也是虱目魚苗溯流北游的時候,常看到海邊有許多捕魚苗的漁民。
【白露與秋分】(八月令,桂月,仲秋)
「白露」,已從盛夏進入秋涼的節氣,清晨常看到花草樹葉上許多透明晶瑩的露珠。這時節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存乾果準備過冬的時候;「白露時分桂飄香」,此時也是桂花盛開時分,因此農曆八月又稱「桂月」;《禮記》〈月令〉篇記載:「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存乾果準備過冬。「白露」之後,在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杜甫〈月夜憶舍弟〉詩:「露從今日白,月是故鄉白。」又是另一種相思情緒浪潮。
「秋分」,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畫夜長短相等,這個節氣大約在中秋節前後;「蘆花千里秋月白」,中秋時節,溪灘的蘆葦花盛開,展現一片白茫茫的景色。俗諺:「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欣歌好稻栽」,也反映了期待豐收的心情;俗諺:「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紅柿若出頭,羅漢腳就目屎流」,也表示「秋分」以後的節令氣候變化。紅柿、文旦、水梨、酪梨也在「秋分」的仲秋時節,成為時鮮水果。
【寒露與霜降】(九月令,菊月,季秋)
農諺:「寒露開花袂結子;寒露吐穗不結實」、「寒露百草枯」、「寒露十月已秋深,田裡種麥要當心」、「寒露多雨水,春季無大水」。在這個節氣,天空會有過境台灣的伯勞鳥、灰面鷲鳥群。菊花(又稱長壽花,四君子之一)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野牡丹、山芙蓉、月桂與雁來紅,也都紛紛綻放。今年「寒露」後十日為重九時節,古書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民間在「重陽」日,有供牲醴祭拜祖先之習俗;各鄉鎮市也都會舉辦「重陽敬老」等民俗活動。民諺:「九月九,風吹滿天吼」、「九月風吹,滿天飛」,陳培桂修《淡水廳志》也記載:「重陽前後,童子製風箏,如鳶、如魚、如八卦、如四角雙連環,放之於高原曠野,以達雲霄者為樂。」,在東北季風期,河濱、草坪,形色色的風箏在空中飄飛,也是季節一景。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高山清晨地面上常結一層薄薄的霜,楓葉開始由綠轉紅,明顯感受到深秋的蕭瑟景象。俗諺:「九月九降風」、「九月起九降,臭頭仔無地藏」,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北部地區會颳起「九降風」,陳文達修《台灣縣志》記載:「九月,北風凜冽,積日累月,名曰九降風。」;不過,颳不停的東北季風,卻是新竹人生產米粉的最愛,也是盛產柿子的新埔、北埔吹乾柿餅的好幫手。農諺:「霜降,風颱走去藏」、「霜降有日照,烏寒死無藥」、「霜降出無齊,牽牛犁」。「霜降」時節也是台南麻豆鎮白柚的收穫期。
【立冬與小雪】(十月令,陽月,孟冬)
「立冬」,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大陸冷高壓增強,天氣漸漸變冷。「入冬,田頭空」,水稻收割貯藏,農諺:「立冬,青黃到空」、「立冬好收,查某人發嘴鬚」。臺灣有「立冬」日「補冬」進補的習俗,俗諺:「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正是柑橘豐收的季節,也是螃蟹正肥美的時節,台灣西部的沿海地帶盛產螃蟹,肥碩黃澄的蟹黃,成了吸引饕客的美味佳餚。
「小雪」,天氣已經轉寒,中國大陸北方已開始雪花飄飄。農諺:「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雨夾雪,下不歇」、「雪花打菊心,柴米貴似金」。「十月豆,肥到不見頭」,這個節令,嘉義縣布袋一帶是捕「豆仔魚」的好時節。
【大雪與冬至】(十一月令,葭月,仲冬)
「大雪」,中國大陸北方大雪紛飛,地面積雪,亞熱帶的台灣,也只能在玉山、合歡山上,才能出現難得幾次的雪景。農諺:「雪花好比銀錢,雪被子蓋麥田」,台灣沒有白皚皚的雪花,倒有白芒芒的「菅芒」花開,隨風搖曳。漁民諺語:「大雪大到」、「大雪來,烏魚到」,到了「大雪」,烏魚群便大批地湧入臺灣海峽,正是捕烏魚的好時機。
「冬至」,又稱「冬節」,由於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農諺:「冬節佇月頭,欲寒佇年兜;冬節佇月中央,無雪佮無霜;冬節佇月尾,欲寒正二月」、「冬至紅,過年濛;冬至烏,過年酥」、「冬至不過不寒,夏至不過不熱」、「乾冬至,濕過年」。冬至是古代的過年,俗云:「冬至圓仔食落加一歲」、「不吃金丸(紅)、銀丸(白),不長一歲」,台灣俗諺:「冬至大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搓湯圓,也象徵「圓滿、豐碩」。
【小寒與大寒】(十二月令,臘月,季冬)
「小寒」,北風常伴著冷氣團的來臨,橫掃大地。農諺:「小寒大冷,人馬安」、「小寒、大寒,無風水都寒」、「大寒、小寒,冷成一團」。小寒之後,「火鍋店」林立,成了消除寒氣的絕佳場所。花蓮、台東的洛神花也正值盛產期。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氣候相當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的酷寒。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俗諺:「 十二月卯,不見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十二月雷,不免用豬槌」、「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這個節氣的來臨,代表一年就結束人們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迎接新年。新年的腳步正逐日趨近,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春回的景緻了。
資料來源: 「廿四節氣佮農諺、氣象諺語」http://web.ffjh.tyc.edu.tw/tai5gi2/133.htm
---------------------------------------------------------------
#歷史 #文化 #故事 #農業 #秋冬節氣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回到秦時》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6.0&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