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四季新詩學習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四季新詩學習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四季新詩學習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四季新詩學習單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未來機器 ◎方群 每個人臉上都戴著面具 抵禦不同的冷言熱語 有人的手十分溫暖 有人的心卻善於懷疑 但我們是一群戴著面具的龐克貴族 感受不同劇烈的冷熱差異 用面具掩飾極端卑微的心 我們從不懼怕寒流暑氣 透過晶片控制的相對空調 一年四季我都帶著淺淺的笑意 有時,臉上是萬里晴空 有時,背後難免會飄...

四季新詩學習單 在 許瞳 Hitomi X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10:22:21

- 「本月書單:聆聽春雷的方法」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一年中我最喜歡、也最畏懼的四月即將到來。逝去的三月是開始與結束的季節,紛亂卻也出奇安靜的世界,聽著晴朗午後響起的春雷,感到季節隆隆地落下來,木棉花重得像果實那樣砸在馬路上。 這個月讀了許多有些詼諧、卻也有些感傷的書,生命荒謬卻也有趣,有些週而復...

四季新詩學習單 在 Lovely Chef 小廚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02:05:49

親子共讀,培養小小書蟲 📖 親子天下小行星兒童期刊、賴馬系列團購  🔗 團購連結: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market/common/home&closingsale=homecookolivia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幼兒期刊 為何廚娘喜歡小行星...

四季新詩學習單 在 陳昭亦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13:08:43

不小心就打太長了⋯⋯⋯ 木棉花道(但好像這條都掉光了 - 木棉花好像是台中的市花,所以突然覺得好有歸屬感。不管是古詩還是新詩,大家爭先恐後的稱羨桃花的美豔絕倫,書筆許多梨花的純粹,或是滿載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印象中除了民歌唱過木棉道之外,就沒什麼更多對於木棉形象的描繪。大概是真的心靈上年老了很多比起...

  • 四季新詩學習單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1 21:21:05
    有 72 人按讚

    未來機器 ◎方群
     
    每個人臉上都戴著面具
    抵禦不同的冷言熱語
    有人的手十分溫暖
    有人的心卻善於懷疑
     
    但我們是一群戴著面具的龐克貴族
    感受不同劇烈的冷熱差異
    用面具掩飾極端卑微的心
    我們從不懼怕寒流暑氣
    透過晶片控制的相對空調
    一年四季我都帶著淺淺的笑意
    有時,臉上是萬里晴空
    有時,背後難免會飄起細雨
     
    社會這個古老的競技場
    不是敵人的未必就是同志
    在每條通往理想的捷徑,都有
    嫉妒的眼神在覬覦
    也許一枚白晝的指紋
    也許一句黑夜的囈語
    我已跌落茫然的絕望谷底
     
    但我們仍不停地學習生存的技巧
    以及如何簡單的填飽肚皮
    在多重身分的交叉粉飾
    我們小心,翼翼
    如一隻怯懦的亞種變色龍
    謹慎地穿著和環境相似的防護衣
     
    一眨眼就是十年
    一回頭就是半個世紀
    照片上的自己依然沒有皺紋
    鏡子裏的未來永遠都年輕美麗
    雖然龐大軀體的價值日漸走低
    但靈魂的高貴仍然是一如往昔
     
    當沮喪與死亡的指導原則已被面臨放棄
    我們早已不再奢望純淨的陽光和雨滴
    在這片核能放射嚴重汙染的黃色土地
    我們仍開花結果
      仍生生不息
    在貴族面具的庇蔭下
    繼續努力演化成適合二十一世紀的
    未來
    機器
     
     
    --
     
    ◎ 作者簡介
     
    本名林于弘,1966年生,臺北市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國小、國中、高職及大專教師,現為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語文教學及當代臺灣文學,創作以新詩為主,並兼涉散文及傳統詩。著有詩集《進化原理》、《文明併發症》、《航行,在詩的海域》、《縱橫福爾摩沙》、《經與緯的夢想》、《微言》及《邊境巡航──馬祖印象座標》,論文《臺灣新詩分類學》及《群星熠熠──臺灣當代詩人析論》等。。
     
     
    --
     
    ◎ 小編 #烏龍 賞析
     
     
    進入21世紀,核能絕對是爭議性最大的生態環境議題之一。今年5月份由於高雄興達電廠發生故障,造成幾度的全台分區停電,又使核四是否重啟的討論再度浮上檯面。
     
    回顧核四歷史──龍門核能發電廠的興建發展史,最初在1980年5月提出興建計畫、編列110億預算,但受到選定廠址的貢寮居民強烈反對,1986年發生烏克蘭車諾比核災,使民間反對聲浪到達高峰,迫使政府決定核四興建計畫暫緩,並一併凍結預算中尚未執行的79億元。一直到1992年立法通過「核四計畫」,並通過解凍核四預算案,而前一年,林義雄與相關人士認為國民黨政府強勢興建核四,違反沉默的多數民意,因此發起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
     
    方群的〈未來機器〉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於1992年3月發表在「珊瑚詩社」的刊物《珊瑚礁》中,後收錄於1994年出版之詩集《進化原理》。
     
    自詩末段「當沮喪與死亡的指導原則已被面臨放棄/我們早已不再奢望純淨的陽光和雨滴/在這片核能放射嚴重汙染的黃色土地」,便能看出詩人直接地指出核能對土地的汙染,而這首詩除了提及核能,更多的是在科技發達接近爛熟的21世紀下,人類、社會乃至於世界都逐漸被異化。
     
    「我們從不懼怕寒流暑氣/透過晶片控制的相對空調/一年四季我都帶著淺淺的笑意」精準地同時表達了科技的發達讓人類有辦法過著更舒適的生活,卻也逐漸在其中多了偽裝與不信任,「每個人臉上都戴著面具/抵禦不同的冷言熱語」、「但我們是一群戴著面具的龐克貴族/感受不同劇烈的冷熱差異/用面具掩飾極端卑微的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多了隔閡,彼此猜忌的同時,也隱藏自己脆弱的一面避免成為把柄:「社會這個古老的競技場/不是敵人的未必就是同志」。
     
    全詩談及在新世紀下科技與汙染的交互,也能看見詩人於詩句中擅用許多諷刺技巧,如「鏡子裏的未來永遠都年輕美麗」、「但靈魂的高貴仍然是一如往昔」、「我們仍開花結果/仍生生不息」,但那些年輕美麗、高貴、生生不息並持續開花結果的,已經不再是人類:「繼續努力演化成適合二十一世紀的/未來/機器」更像是裝載許多科技於自身以適應、更是主宰自然環境的「未來機器」。
     
     
    參考資料:

    陳文成,〈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之研究(1987—2004)〉,(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蕭上晏,〈方群的政治詩(1994-2009)〉,《臺灣詩學學刊》第23期(2014年6月),頁189-211。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方群 #核能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01.html

  • 四季新詩學習單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4 21:00:00
    有 166 人按讚

    泥盆紀 ⠀◎林宇軒

    離開城堡後,學會觀察
    長高的牆是如何拉低天空
    我記得那些混濁的日子
    人群喧鬧,語言模糊
    超載的墨水開始掉落
    我們提起悲傷的繁史
    迎接雨傘的花季

    關起門窗,外頭的景色
    模糊如高舉的泥盆
    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
    我知道故事的結局:
    舉手投足都是出生的城
    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
    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
    灰色的世界裡沒有絕對
    我曾溺水如浮動的島
    島上的生物都被圈養
    時鐘是主人,定時餵食歷史
    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
    更沒有形象

    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
    循環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在不會塌陷的天台反覆洗禮
    習慣所有的雨及所有黑暗
    牆外的風景趨近對鏡
    光與光進行遮掩的辯證
    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

    我記得我混濁的樣子
    身體是臨時搭建的模型
    數字胡亂拼裝如鷹架
    手中沒有地圖,迷宮裡
    只能沿著風撿拾腳印
    看人潮的海浪不斷翻頁翻頁
    動作如我翻找從前的灰塵
    忘了瞳孔裡有王國的遺跡
    古老建築的積水蒸發
    世界還是一片模糊
    我卻必須了解清楚

    離開城堡後,我重新認識天空
    重新學習陰晴交錯
    我記得在石牆內的每次祈禱──
    在這個年代,乾裂的泥盆
    我們曾是窗外的流星
    曾被自己的願望灼傷過


    -

    第43屆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冠軍得獎作品

    -

    ◎ 作者簡介

    林宇軒。在小令眼中屬於寶可夢裡的「『恰雷姆』:據說會透過冥想讓體內的能量提升,並讓第六感變得更加敏銳。會和山野融為一體來消除自己的氣息。」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先從題目開始,題目的遐想與聯結就很有想像空間。
    蔓:還好吧?如果不去特意查詢「泥盆紀」的環境背景與歷史,單就「泥」與「盆」與「紀」這三個詞的匯聚,非得要古老或冶煉或蠻荒嗎?
    薛:怎麼覺得根本就反著在誇獎起來了啊?真是危險。
    八:題目危險嗎?範圍太大嗎?
    蔓:公正一點應該要往下看它如何說服吧,哪有從題目讀詩就開始腦補到爆。
    薛:第一個動作從「離開」出發,導致的改變有動詞:「學會、觀察」,接著往下的動態:「長高、拉低、記得、喧鬧、模糊、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非常忙碌,幾乎每一行都有一個行為去驅動前進的動能,都有事情在發生、在動作。
    八:這不是很普遍常見嗎?刻意挑出動詞又如何?
    蔓:這首讀起來好像可以一邊跳舞,很像在下動作指示。
    薛:等一下!顯然你們重點錯誤,這是在講述「不能說的無」、「不能說的可」、「不能說的各種疑」不是嗎?
    八:個人或讀者們想擁有更多輻射空間,或可能解讀的光譜不行嗎?
    蔓:那麼,來談這首拘謹整齊的空間規劃好了。第一段跟第二段都工整得像赴京趕考交卷的試題。最有意思的是:「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我知道故事的結局:……/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薛:真是溫柔。開槍就開槍為什麼是餘光?流彈又如何精準投入呢?
    八:這首的經營意識比較強烈,或許整體來討論會比較客觀一點,很難段落拆解。
    蔓:好吧,那就往下。
    薛:還是會一直朝作者提示的方向去思考,雖然美感空間限縮,目的或功能性太強,但或許可以在第三段稍事休息或轉換感受,不會全面沉到底。
    八:距離是一種幽微心理的表演。距離有了之後接著是速度。速度是很主觀的,如果從第一段就知道它通篇要處理的主題,接下來讀者能做的就是看它如何抵達,以及抵達過程中的情緒心境,有無翻轉的變化演繹。
    蔓:是的,光看第三段「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更沒有形象」接到第四段「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原本會想問為何「沒有形象」,結果到下一段得到解答,因為目標是被統一成一致的形象。會倒抽一口氣呢。
    薛:到第五段,第五段很迫近逼人,卻又優雅矜持。到第六段,工整又回來了,也是漂亮收網的最佳情緒時機點。
    八:居然敢用這麼難的詞,怎樣是「最佳情緒時機點」?最好能說清楚。
    蔓:可以額外補充嗎?通篇看來,是一種非常人文而柔軟的情懷,那種打動的方式不是掏心掏肺,可接近娓娓道來,苦苦乾澀於自身如意外被席捲上岸的驚惶,可是沒有怨懟或憤恨,明明人性是很懂得如何利用自身勒索,但這首詩沒有,它提出了一個更高度純粹的清明感。
    薛:最佳情緒時機點,是指在通篇閱讀的過程中,刻意操作的痕跡不多,並且耐心堆疊,透過動作完成的外景,透過形容貼近的內心,在動詞與名詞間,極度有意識地選擇與排列組合之下,達到最後首尾乾淨如交響樂的嘎然而止。

    八:動詞出場順序:「離開、學會、觀察、長高、拉低、記得、喧鬧、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關起、高舉、化為、成為、知道、舉手投足、出生、投入、封起、封不了、來、洗淨晾乾、沒有、溺水、浮動、圈養、餵食、沒有沒有更沒有、知道、繼續、循環、塌陷、洗禮、習慣、趨近、進行、辯證、成為、記得、搭建、拼裝、沒有、沿著、撿拾、看、翻頁、翻找、忘了、蒸發、了解、離開、認識、學習、記得、祈禱、曾是、灼傷」這些動詞的使用不論是對比上的錯落,或是延伸情緒營造出的連綿感,都有整體性的有機感。更不用說將名詞揀選後,置入詩作中所能引發的內心共鳴。

    蔓:工整是技巧面的精心設計,冷靜淡然卻是整首詩選擇反抗的姿態。明明是參與歷史現場正面臨危險,應是情緒激昂,或更激烈極端的感官效果,這首詩選擇冷靜自持地給予安全閱讀的心理距離,會否有失真的疑慮?革命能這麼美嗎?

    薛:它做到的是表態學習與私自記得,順從地讓每一句看起來都不服從。能把強烈情感反芻到有條有理,就算全盤皆輸也情深義重的低迴不已。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徵文比賽,過去曾有明確的抒情浪漫色彩:「注入充滿詩意的幸福元素,塑造出浪漫的文學氛圍」,後改為「將充滿詩意的生活態度透過網路傳播,為台灣社會人文注入充滿詩意的文學氛圍。」
     
    ——小編C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香港青年文學獎 #泥盆紀 #林宇軒 #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沒有形象 #對話體賞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24.html

  • 四季新詩學習單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27 21:00:01
    有 147 人按讚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

    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

    詩人自言:「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

    『初醒』意味每一天的開始,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現代詩中,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藉由『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註1)

    本文欲由〈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三首詩,探察詩

    人如何沿著多重時序的敘事結構,飛行於碎裂的生活間隙,建構全新內在的風景,並將日常真實一一轉譯,投影到讀者意識之湖。

      

    二、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更迷人的所在――一場真實的詩風暴

    李蘋芬於2019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曾以「明天,我們把暴風雨搬進

    來」為題,講述詩作的概念與呈現方式。她以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為例,其設計概念,是讓群眾置身於日光燈閃爍的室內,以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環境。

    而「製造」具體風暴屋的呈現,就是詩人在作品「刻意營造」的概念。在詩人的刻意營造之下,「詩」可以構築某種空間、凝縮不同的時序。

    「我坐在水中/水坐在白色裡面/白色的石頭。手臂。風箏。」開篇以水與白色的概念錯置,先破除讀者既有的概念認知,重新構建自我的詩空間。在「每一扇白色的門」之後,都有一個漂浮的世界,時間與空間在意念飛騰的瞬間,寂然解構。「我向棲身夢中的人們告解/白色在印象派裡翻灑/起身為瀲灩的雲/容易生皺/容易散」述說的是門後的世界。而開啟潛意識之門後,真實的告解逐步上演,如雲彩一般,既真實而又虛幻,正如陳義芝評析此詩:「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是時間、空間、形象、聲音所幻化──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註2)。

    在思緒跳躍之際,令人不免質疑,究竟敘事的真實性何在?若詩篇的真實性

    或敘事線無法被讀者理解,詩行只是作者孤獨的囈語。米克․巴爾

    (Mieke Bal) 在《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提到:「真實的價值意思是在行為者結構範圍內,行為者的真實性。」(註3)

    楊牧〈詩與真實〉:「虛與實,對一個持續完整的創作生命說來,彷彿又是實與虛,這二者矛盾相生,若有若無。」(註4)虛/實在時序的跳接之間恆常相生,在夢與醒的邊境,時間已悄然變形。

    「總在寅時,我醒轉他方/當未知的神/赤腳通過/這一扇不再是門的門/這一葉,眠床如舟」。詩篇裡具體的時間點一旦出現,醒轉與眠夢之際的裂隙,即刻融合。詩人的想像不斷暈染真實生活,席捲真實的生活意識。

    素材的時間跨度,可以區分為「轉折點」(crisis)與「展開」(developement)。所謂的「轉折點」(crisis),表示事件被壓縮進一個短暫的時間跨度; 「展開(developement)則「顯示出一種發展的較長時期」(註5),較為接近真實的生活經驗。

    在此詩之中,詩人善於在短暫的片段時間內,孕育室內的風暴,並且消解醒與夢之間的疆界:「我總是醒來/伴隨暈眩/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掉落。讓我們去喚醒/不識歌謠的女巫/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每一扇白色的門」

    白色是所有光線的總和,也是生活現實的各式光譜。當酸甜苦辣所有的生活知覺,在詩人的筆下凝於此時間的轉折點,我們終於在生活的深淵,找到一處夢與生活的棲息地,不僅打開潛意識的大門,也讓內心的風暴有一個真實的出口。

      

    三、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母親的房間—―新的空間維度

    李蘋芬〈在母親的房間〉一詩,在人物繪像之外,打造出另一個時間維度的

    空間。「母親住進來以前/我安置每一件傢俱/她的地圖漸小/從窗台開始,學習樹的學名/生衰的方位與影子/默記不同深淺的蟲蝕」詩人有意識地藉由擺設,安排空間的語義內容(註6)。在敘事結構中,空間可以「靜態地」(steadily)或「動態地」(dynamically)起作用。詩題〈在母親的房間〉,以靜態空間的形式奠定主題化的固定結構。生命與衰亡、光與影的對位關係,在時間光譜上,拉開時間的縱深。而蟲蝕所暗示的時間線索,讓時序隨著詩句往回追溯,同時沿著語意順流而下。

    「她住進公寓房子/我的眼睛像她,鼻子不像/在母親的房間/神祇有人的知覺,祂們橫臥,戀愛/與貪嗔。她給我平安與永恆的錯覺/我們一起簡居防火巷/走進傾斜的頹牆,我們一起生活/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

    「母親」進入房間之後,「我」的出現,終能進一步為人物形象定錨。但詩人並未在「母親」的人物特徵上做更多定義,反而打破時間序列,將神祇降為與「我們」同為眾生,有愛恨貪嗔;又或將我們提升與神祇同高,進入靜謐的平安與永恆。因此,時序的交錯將過去與未來混而為一(註7)。在「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的寂靜裡,「房間」成為靜物畫式的描述,並將場面凝固起來(註8)

    詩的第三、四小節中,「房間」成為背景裡模糊的環境。「睡眠的海洋高溫擴張,漫淹記憶的窪地」,隨著睡眠漂流,詩篇的「母親」從單一人物形象,衍伸為母語、土地或國家的象徵:「(她曾是,其他孩子的母親/她曾有,海峽另一端的生活/方言走音成一千種聲腔/我的舌已不能模仿)/她在北方的炕上烘起一爐子熟爛的冬/她曾圈養一群雞,一座黃土院子」,描繪出母親的群像。眾多意象的聚集,在第五小節化為對原鄉的盼望:「她展開世界地圖/指出太平洋上突起的島,我們的島/它是疣,感到痛/它是密封的氫氣,兀自膨脹」,此處不住高漲的希望,在世界地圖上卻無所依傍,只能如氫氣球孤獨地飄浮,而後不知所向。

    最後兩節的焦點,又回視到「母親」的人物形象上:「母親很少,從詩裡認出我/好像我同她一樣/都是鉛版上的一個姓名,被重複印刷/但是她知道嗎/每一次印刷/就像一樣的魔術背後有不同的呼吸」。在重複而單一的鉛板上,「詩」與「姓名」被賦予生命與呼吸,其語義與象徵不斷擴充,與「我」同步成長,逐漸遠離母親原本的認知。

    詩的最末節:「我睡在母親的枕上/她把失眠遺傳給我/將我留在月台。不期然下一班車的來臨/讓空調把晨曦轉進來/輕輕的,輕輕⋯⋯」,將「房間」此一環境,悄然過渡為「月台」。已然失效的物理環境,亦將母親與潛意識海洋封存。在無眠的夜裡,「我」終於能擺脫單調的日常,期待晨曦輕輕地灑進來,重新組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穿梭於複疊敘事時空——〈那樣的人〉

    李蘋芬〈那樣的人〉(註9)一詩,綰合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變化,進一步臨摹眾生

    的孤獨群像。

    詩的開篇先解構「一般人」的組成:「大概有那樣的人/見過之後,錯身進入,不同建築/領子邊上,被他人的髮掠過/有那樣的人,為他編造集體記憶/鬆動鎖鍊般的骨節/以為就此可以碰觸,可以相視」。

    這種跳躍式的人物臨摹的手法,如楊牧自述其「戲劇獨白」體的技巧:「我在使用一種詩的策略發展那特定的故事,但又不一定順頭中尾的次序呈現,二就像古來那些啟人疑竇,卻回味無窮的傳奇之類的敘事文學一樣,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或發端於敘事末而徐徐倒敘或以跳躍的方式省略,銜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是以「一條孤獨的線/如何複疊成空間/有時我不貪心,把誤認看作遊戲/揣想一種最好的遇見」在時序折返的敘事線上,人的物理特殊性已然泯除,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時空精神次元:「後來,我談起拯救/無從抗拒質變,冰封的花和白日執念/某些默契懸在危險的線上/易脆,有時不可見」,在真實與隱密之間,生活與意識的碰撞,讓個人不斷產生質變。而詩人走在時空的鋼索之上,極度真實卻也隱密的心跡,多重意義的歧異性與不確定,正與詩的美學不謀而合。

      

    結論:讓我們也成為那樣的人

    李蘋芬靈慧地在時序的罅隙,擾動一場密室的詩風暴,讓讀者隨著思緒的

    飛行,不自覺改變了日常的節奏。如此走在新的理解軌跡上,我們看似亦步亦趨,卻能在另一個日常的裂隙裡,搬進一場暴風雨,開始敘述自己的生命時空。

    註:

    1.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序》,啟明出版,2019年4月

    2.陳義芝,〈推薦序: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收於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啟明出版,2019年。

    3.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246頁。

    4.楊牧,〈詩與真實〉,《一首詩的完成》,洪範書店出版,2011年,206頁。

    5.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頁250。

    6.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空間方面的語義內容,可以像人物的語義內容那樣建立起來」,頁160

    7.胡亞敏,〈敘述〉,《敘事學》,頁71

    8.胡亞敏,〈故事〉,《敘事學》,頁165

    9.李蘋芬〈那樣的人〉,發表於《聯合報》,2020-04-02。

    --
    美術設計:蔡牧希
    圖片來源:蔡牧希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7.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李蘋芬 #人白色的門 #在母親的房間 #那樣的人 #時間敘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