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写的,很认同所以要分享。
这才叫做演员,这才叫做女神。
Theatre Review: Actor Forty (6 Feb 2017)
by Z'ming Cik
一人分饰多文化的困惑 《演员四十》是特为知名演员杨雁雁量身定做的独脚戏,却不失为一部寓意匪浅的作品。
故事里的她,跟现实中...
不是我写的,很认同所以要分享。
这才叫做演员,这才叫做女神。
Theatre Review: Actor Forty (6 Feb 2017)
by Z'ming Cik
一人分饰多文化的困惑 《演员四十》是特为知名演员杨雁雁量身定做的独脚戏,却不失为一部寓意匪浅的作品。
故事里的她,跟现实中一样为演戏而卖命,挺着大肚子还照样去拍电影。至于其他的情节,就多半是必要剧场(The Necessary Stage)别出心裁,杜撰而来的“另类事实”了。
剧中述说的,是一名女艺人步入中年,又正值未婚先孕的窘境;令人反思的,又是本地剧场何去何从,如何延续生命的问题。模拟的,似乎是港片中《女人四十》和《虎度门》的经典人物;突显的,却是新马地区多元文化的现象。
现实与幻象之间的对照,家庭与事业之间的两难,还有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都很微妙地从故事主人翁的口中,在她马拉松式换装的当儿,一一点出。而贯穿一层又一层深义的中心概念,可说是“人生如戏”的各种变调。在喧闹纷乱的人生舞台上,一个平凡人如何兼顾不同的角色,又如何能够“抱一以为天下式”?借粤剧里“虎度门”的意象来说,一个戏子踏上舞台,就必须“忘却自我”。究竟孰为真,孰为假,谁又说得清?
这是一部高难度的独角戏,一个半小时之长,几乎没有喘气的机会。时而一蹬足,剧中人物就置身于另一个国度,对话突然转换成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或是马来西亚的腔调。时而声音一变,演员又跳入另一角色,精神分裂般地跟自己对话。一个演员要让台上的情绪不断地翻跟斗,那幕后要下的苦功自是不言而喻。
单是以一个演艺生涯的故事来欣赏的话,《演员四十》的剧本构思是可圈可点的。它不是那种典型的光明奋斗史,也不刻意渲染娱乐圈的五光十色,而是把一个艺人的身份还原为一个面对着生活抉择的凡人,无奈与谈笑之间蕴藏了一种宠辱不惊的精神。从头到尾并没有缠绵的爱情故事,而是强调一个独立时代的单身妈妈跟腹中胎儿的关系。
一开场,演员回想起自己远赴康城出席影展的盛典,自爆当时没钱乘搭豪华座车来登上红地毯,又逢细雨绵绵,不得不跑了半途才到酒店的厕所里换上高跟鞋。(道具马桶很不嫌碍眼地,在台上真空摆放着。)接着,她又反映自己得奖后high了好几个月,便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为了区区一个试镜的机会而慌忙。
故事不久又倒叙到演员在少女时代,如何喜欢在新山的家观看新加坡的电视连续剧,什么《雾锁南洋》啊,《咖啡乌》啊,边看边模仿。甚至对岸举行国庆日当天,也学着唱起“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 (临时改口) Malaysia!”。 最令观众捧腹大笑的独白,大概是杨雁雁模仿娱乐媒体的一些情景,像记者招待会里说话如何拐弯抹角、拍护发素广告的动作如何夸张,还有肥皂剧里的对白如何不合情理,却完全不妨碍收视率。但这些都并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即便是剧中模仿一些经典剧作,也不纯粹是为了卖弄演员的演技。例如《虎度门》和《原野》的选段,都是紧扣着故事总体的叙述,衬托出人物怀胎时的心理负担,以及对于演艺事业的一种焦虑:是否真能找到“铺满黄金”的理想地方?
故事到了结局,观众隐约意识到了胎死腹中的痛楚,却只见戏还是强颜欢笑地演下去。这样的悲剧安排,不妨诠释为对于新加坡“高效率”社会的一种微言。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政策,同时要求国民在工作和生育两方面提高生产力,是否会造成无形的压力?剧中的演员不时仿佛听到胎儿跟自己说话,也引人思考:尚未出世的孩子是否也有发言权呢?
肚子里的小生命当然也可能有另一种解读。剧中人物穿梭于中港台各地的华人社会,以及马来西亚各大族群的文化之间,不但展示了一名演员的语言天份和适应能力,更活生生地体现了多语言剧场的可能。而剧中透过演员的告白,特别向郭宝崑和雅思敏阿末两位泰斗致敬,又表露出他们对于跨文化的艺术理念,提供了新马戏剧界和电影界的楷模。那么,故事人物的珠胎暗结,又是否意味了随着全球化的社会转变,一种新时代的跨文化剧场也在酝酿之中?
2015年TOY肥料厂呈献的《摆渡-戏说新加坡剧场五十年的发展》里头,曾借用了郭宝崑《郑和的后代》一段关于梦境中遭受阉割的台词。假如那是感叹新加坡华语剧场日渐式微,几近“绝后”的一种悲情宣泄,这次《演员四十》未婚先孕的胎儿意象,是否暗示了新时代的开放理念,不再顾虑何为文化“正统”的传承,也不再执着于单一的身份认同?
有机会观赏这次演出的本地观众,相信都会对剧中的语言有一种起码的共鸣。里头不同腔调的华语、福建话和广东话,对新马的华人来说都应该倍感亲切,这就等于一种文化资源。编剧哈里斯沙玛和身为土生华人的导演陈崇敬其实不谙中文语法,却能借助访问和翻译的方式打造出这么生动的演出,算是难能可贵了。
最后略说一下舞台设计。以三面敞开的格局说来,背后布满盆栽,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而两边的白色走道,又令人联想起剧中所提到,戏曲术语中进出场的“鬼门道”。戏未正式开场时,恰恰见到演员在这舞台的边缘地带预备。这是否也喻示了,本地剧场独特的身份认同,必须慢慢脱离自我边缘化的状态,方能渐入佳境,树立本位?
Photo by Ruey Loon
四大假合五蕴 在 OneFM Willi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Go Travel – 19092020
柔佛居銮Kluang
1. 诚兴绿色有机农场(Zenxin Organic Park Kluang)
全马最大的有机农场就在居銮,诚兴绿色有机农场有有机休闲公园和各种果园,在我们参观之余,还可以了解有机蔬菜的营养价值,以及亲身体验采割蔬果的过程,是不是很有趣。而且有机农场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还有小型动物园,有兔子、金鱼等,是小朋友的最爱,特别适合带小孩来这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参观果园还可以骑自行车,离开前别忘了在这里享用有机蔬菜火锅,使用的蔬菜和蘑菇都是现采的噢!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健康呢~
营业时间:8.30am – 6.30pm
2. 居銮南峇山(Gunung Lambak)
旅行怎么少得了户外运动呢?尤其爬山是近期最流行的运动之一,如果来到居銮,可以选择这座居銮南峇山。这里离市区近,爬山的难度也比较低,没爬山经验的朋友可以来挑战!山里有一颗巨大无比的大树,需要十多个人才能把树围起来,你就可以想象这棵树到底有多大了。南峇山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可说是三五好友户外活动的最佳选择。
3. 居銮壁画街(Kluang Street Art)
马来西亚近几年吹起一股强劲的壁画风,不过看壁画不一定要到槟城去,居銮也有壁画街!居銮壁画街是市政府的一项美化地区的计划,这里有超过25幅壁画,每幅壁画都极具代表性,象征着居銮的每一个故事与场景,描绘出居銮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无需顶着烈日寻找壁画,因为所有壁画都集中在这一条街上。喜欢拍照的朋友一定要来壁画街打卡,超过25幅壁画让你一次拍个够!
4. 欧氏陶瓷(Aw Pottery)
居銮可说是一个蕴含艺术气息的小镇,这里有一个充满色彩、艺术和想象的地方,那就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欧氏陶瓷。这里还有全东南亚最色彩缤纷、最美的厕所,每一面墙都是使用陶瓷纯手工打造的。说起欧氏陶瓷,很多人都会想起“啊!那间厕所!”。所以来到居銮一定要参观这间最有艺术气息的厕所!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亲手自制陶瓷杯,体验捏陶土的乐趣,然后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营业时间:星期五至星期二8.30am – 4.30pm(星期三四休息)
5. 居銮电视机牌咖啡厂(Kluang Coffee Powder Factory Sdn Bhd)
你喜欢喝咖啡吗?有没有看过电视机牌咖啡呢?居銮电视机牌咖啡在1966年创立,现在由第三代掌门人持续经营。电视机牌咖啡目前依然是居銮县内咖啡店主要的咖啡粉供应商,也有贩售至全马,连柔佛前苏丹都喝过,称得上是居銮人的骄傲。来到这里,我们可以免费参观咖啡厂,看看咖啡粉的制作过程,离开前别忘了带上一包咖啡粉,尝一尝这个老字号咖啡。
营业时间:8.30am – 5.30pm
#资料与照片取自于网络
四大假合五蕴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湾女诗人的现代禅诗简析
碧青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版图上,台湾女诗人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滋养的女诗人,自然不会拒绝融合了中国儒道释精华的禅,她们所创作的诗歌,亦有或隐或显的禅趣、禅意和禅境。因我的阅读视野有限,很难全面而深刻地去解读台湾女诗人的创作,所以,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女诗人如蓉子、詹虹、席慕蓉、颜艾琳等人的作品,对台湾女诗人的创作所呈现的禅意现象,做初步的窥探和简析。
一、古典的诗韵里自然透露着禅意
台湾,很少有像诗人洛夫那样明确提出现代禅诗创作主张的女诗人。但尊重自我主体的生命感受,信仰心灵法则,使她们的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自然呈现出生命的悟境或禅意,亦有佳作问世。
蓉子的诗,就表现出古典诗韵里自然透露出的禅意之美。
蓉子,本名王蓉芷,1928年出生于江苏涟水县。1948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1955年,蓉子与罗门结婚后,获得“伉俪诗人”的美誉。在出席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时,蓉子并与罗门获“大会杰出文学伉俪奖”,并接受了菲律宾总统授予的勋章。因创作成就突出,蓉子曾获“国家文艺奖”、1995年国际妇女年国际妇女文学奖和青协第一届文学成就金钥奖。1965年,蓉子曾以诗人身份同小说家谢冰莹、散文家潘琦君组成女作家三人代表团赴韩国访问。曾担任1989年亚洲华文女作家文艺大会主席。1992年和罗门同获“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室荣誉研究员”称号。2009年荣获瑞典“国际莎士比亚终身文学奖”。已经出版《七月的南方》、《青鸟集》、《一朵青莲》等十几部诗集和散文集,在当代诗坛享有盛名。蓉子的诗歌之魂,是心灵的爱和美。她的诗歌创作融合了古典和现代诗美,风格清丽、轻灵、隽永、优雅,禅意自现。例如《一朵青莲》:
有一种低低的回响也成过往 仰瞻
只有沉寒的星光 照亮天边
有一朵青莲 在水之田
在星月之下独自思吟
可观赏的是本体
可传诵的是芳馨 一朵青莲
有一种月色的朦胧 有一种星沉荷池的古典
越过这儿那儿的潮湿和泥泞而如此馨美
幽思辽阔 面纱面纱
陌生而不能相望
影中有形 水中有影
一朵静观天宇而不事响嚷的莲
紫色向晚 向夕阳的长窗
尽管荷盖上承满了水珠 但你从不哭泣
仍有蓊郁的青翠 仍旧有妍婉的红焰
从澹澹的寒波 擎起
这首诗,呈现的是心灵体悟之美。诗人正是从本体开始观悟,围绕着一朵青莲出现的天空、沉寒的星光、水田、月、夕阳、长窗等意象,共同组成了幽思而辽阔的世界,“一朵静观天宇而不事响嚷的莲”,才愈显其静美。这首诗,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朵青莲的意象,呈现了生命的本真之美。淡定、超然、古雅,又有几分空灵。
有学者认为,蓉子及其诗歌作品代表了当代华语女诗人的艺术水准,具有穿越地域和时空的价值与影响。
二、直接抒写禅思之境
当代诗坛,特别是最近几年,注重汲取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营养,但并不专门研读佛经或打坐参禅,而在创作现代诗的过程中,在直接关注和体悟自身生命的同时,逐渐悟解心灵的奥秘,诗歌作品自然或深或浅出现禅意或禅境者,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诗歌创作现象。台湾女诗人的诗歌作品出现禅意和禅趣,亦体现其创作坚守传统文化和心灵回归生命本身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在创作中直接抒写禅思理趣、表现出浓郁的禅意,女诗人詹虹的诗,更具有代表性。
詹虹是与蓉子、林泠等人齐名的著名台湾女诗人。她的诗,善于通过现代诗歌形式的构筑,体现内在的韵律之美;通过心灵感悟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哲理性的思考,体现出浓重的中国禅文化韵味。例如《说法二帖》:
1
水在森森的烟波说法
说你心里也有水的寂静
也有水的忘情
也有水的映月
也有水的空影
梦在深浅难测的国度说法
说你心里也有远远的笑声
也要霎时的惊疑
也有不入世间的妄言
也有飞越,超过束缚的一切
2
这是万物在说法
这是万法的本性
秋天的风在高空呼啸
雏鸟在呢喃
田园的种植。萌茁和收获
婴儿之哭之小之成长
即使是所有的枯萎,凋谢,辞世,败坏
也是万法之必然
眼泪在哽咽的心头问你
是在为无常哭泣吗?
你说:呵,不。我是为爱哭泣
爱是至情,爱是自然
——自然,在哽咽的心头
用眼泪说法
诗的题目就叫《说法二帖》,很显然,女诗人已经直接告知读者,诗里每一行每一字所表达的都是“说法”。第一帖,首句便是“水在森森的烟波说法”,这既是水在说法,亦是它对着世界在说法。这样的时刻,“你”就听到了,水说着法,“你”的心里也有水的寂静、水的忘情、水的映月,还有水的空影。
“梦在深浅难测的国度说法”,令人恍如梦醒,有形的水和无形的梦所说的法,其本质竟然是一样的,水梦如一,水梦人如一,万法如一。
所以,第二帖的开篇,是万物在说法,说着万物的本性。婴儿降临人世的哭声,在成长过程的欢愉以及万物的盛开、枯萎、凋谢和败坏,一切生灭,都是法的必然。而只有自性用慈悲的眼泪说法,让我们明白:爱和自然是一体的。眼泪在哽咽的心头,若一体同观,这时候的一问一答,亦表明了眼睛、心和“你”,有着同一的清醒和欢愉。这是喜极而泣,这是生命本真心灵的醒悟而化涌的慈悲的泪水,是爱,是自然。
自然万物的必然结果,是人无法左右或把控的。而爱和自然的本性,又是生命永恒的存在。
《坛经》云:“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推及万物,亦如是。我们从自然万物,亦无一法可得。只有本身的自在妙性,带给我们生命永恒的美妙和价值。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内在的韵律和谐又空灵,有一种直接渗入读者心灵的温暖和清美。
三、在对生命的关注和体悟中呈现禅意
对生命的关注和体悟,是当代中国诗歌回归生命本体的重要标志。60年代末期出生的女诗人颜艾琳,虽然并不致力于现代禅诗的写作,但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对人的终极意义层面生死的思考,亦使她的诗生发了禅意,呈现了禅境。
例如《不知时》:
没有一点必要
那朵花就开了
而且人们不知她的名字
但花还是凋落了
为了什么必须死呢
从头到尾
无名也无姓的时间
被一朵花占用了
我说春天时
其实已是初冬
又为什么土地要怀孕种子呢
白骨精问的
颜艾琳,1968年出生。著有《已经》《抽象的地图》《点万物之名》等十多部诗集。2012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得主。她博览群书,古典的、现代的、西方的、日本的以及五四时期的文学著作,都对她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女性意识初醒之时,她开始关注表现女性主义的作品。从这一点来说,她从创作的初期,就已思考女性生命本身。在后来的写作中,又注重构建比现实的我更能体现自我的“另一个我”。女诗人把另一个我存在的世界,命名为“远方”或另一个“我”所在的“她方”。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曾写出大量带有“情色”意味诗歌的颜艾琳,亦写出了《不知时》这样带有禅意的诗。
这首《不知时》,表现了对大自然神秘流变的深刻体悟,亦有着心灵对生死的真切追问。自然的花开花落,占用了无名无姓的时间,恰好说明了时间属于宇宙里存在的一切生命。《坛经》里有一句禅者耳熟能详的话,“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女诗人颜艾琳的深度体验之诗意,正是一念顿悟的某种意境。
悟之道,是人类心灵成长、强大和还原本身的惟一通途。心灵的悟之道,亦应该是现代诗歌进入大美的不二法门。
《金刚金》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诗人通过一句“我说春天时/其实已是初冬”,表现了时光的迅疾流变、世界表象以及自身心念的无常变化。
四、终必归空的爱情空幻之美
佛家认为宇宙万象,都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当然更具有佛性。爱,是人性最本质的表现。而爱情,虽只多了一个“情”字,却时刻浸入着人世间的万般滋味和境况。这种人类的重要情感,刻骨铭心亦如梦如幻。所以,只有用禅超越的思维去观照爱情,把爱情提升到生命本体和诗歌的审美高度来表现,才可呈现爱情那美丽的空幻之美。
禅意爱情诗,是女诗人张黎几年前提出来的诗歌概念。做为一名现代禅诗探索者,我赞同所有以生命本体为中心的大胆探索。禅意爱情诗的概念,亦很值得关注和探讨。
表现出禅意的爱情诗,古已有之。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被评家称为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而在台湾为数并不太多的呈现禅意的创作者中,女诗人席慕容的爱情诗,最引人关注。
席慕蓉本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外婆是王族公主。1949年,少年的席慕容随家人移居香港,后迁入台湾。她本是一名职业画家,业余时间写作的诗歌,却使她闻名于世。几十年来,她出版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著作。南北主编的《世界现代禅诗选》选入了席慕蓉的《无怨的青春》《莲的心事》等四首诗。
女诗人张黎曾撰文评价席慕容的爱情诗:“席慕容诗歌的高致来自禅。把事物放入到整个宇宙时空中去观照,是禅者观照世界特有的方式,当然也是禅者观照爱情的方式。席慕容的爱情诗不仅全部都具有一种强劲的时空感,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许多细化了的禅家理念,比如万物有灵、物我一体、生命轮回等等。《一棵开花的树》说,用五百年的时间,人可以求佛把自己化成一棵树,但这棵树呢,要完成的却是人的心愿——‘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让你遇见我’,但是,爱情落空,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时,这个即人即树的‘我’,落了一地的花瓣,那即是树凋零的花瓣,同时也是‘我’忧伤的人心。在这首诗里,时空感、万物有灵、物我一体、生命轮回、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执著等等完全融为一体了(张黎《当爱遇上禅,生命中就有最美的光出现》)。”
佛家所言的诸行无常,就包含着爱别离。这亦是人生的苦境之一。而席慕容却把人生的爱离别表现得无怨无悔。哪怕短暂的拥有,只要是真爱,就是一生。其爱情诗里的月、花等美丽的意象,愈显爱之灵魂的纯净和绝美。“在爱情世界里,席慕容所塑造的是理想的、真实的、零距离的心灵接触。席慕容笔下的爱情是与众不同的。她的新颖在于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曾苗《试论席慕容爱情诗中的爱的禅意》)。”例如《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晚月
几年前,我在《席慕蓉:让悲伤永远闪耀爱的美》一文中,曾写过这样的话:“诗人用诗塑造的美丽而具有奇特心性的女主人公,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她让人想到天光、圣洁、拯救、永恒等许多可以保持心灵平衡的伟大词汇所饱含的意义。”是的,席慕蓉的爱情诗,像清水融入万物般流布着一种宽容无怨的智慧。这是走过青春或者了悟爱之本意的智者,才具有的宽容和无怨。所以,读着《无怨的青春》,自然读出一种透明而圆满的心智: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晚月
那是一轮从情爱的怨恨里解脱回归自我的晚月,那是一轮照彻黑夜的晚月,那是一轮至善的晚月,那是一轮圆满的晚月。这里的一个“晚”字,亦韵味悠长。它涵盖了时间、历程、醒悟、爱、沉静等蕴含的深邃美好。
她的《莲的心事》一诗,亦值得仔细研读。表面看来,诗人是在感叹无缘的爱情。无缘的“你”,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像被重门深锁,没人知晓莲的心事。实际上,女诗人在诗中看到的,则是自我本心,“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也不惧”。这一朵夏荷般无忧也无惧的心灵,该是怎样的清寂安宁呢?
其实,诗人深知世间“诸行无常”,所有的事,最后都将变化为空。席慕蓉的《送别》一诗,就有着这样的睿智。今朝,诗人仍然要重复那相同的离别。或许,这份真实的情执,正是“无怨”的前奏,没有心灵真实的爱,亦没有生命真正的“无怨”和内心的“有容乃大”之境界。或许,用爱包裹或者说融入爱的离别,就淡化了离别的苦。
席慕蓉的《送别》一诗,其内核是一种爱的智慧: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在暮霭里这样的俯首,虔诚的心灵,已不再执著,而是深深的感谢和祝福,内心充满着博大而透明的爱。这时的诗人,早已经读懂了“空”。这时的爱,亦完成了自身的升华。
空,成了终极的归宿。
席慕蓉曾经在《一条河流的梦》里吐露心曲:“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的证明。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地存在我的诗里,我的心中。” 是的,她的诗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一种真挚、宽容而绝美的爱。“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朗照生命的乾坤,并会永远在无垠的“空”中存在。
以上,可以看出,台湾女诗人的现代诗歌创作,已经从不同的层面契合了禅思和禅意,并且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探究的当代诗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