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嘉義縣政府工商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嘉義縣政府工商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嘉義縣政府工商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嘉義縣政府工商課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吳威志的家鄉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吳威志分析雲林有三多:窮縣悲情數不盡】 2018-7-6 中國評論社台北電訪(記者倪鴻祥) 《吳威志教授受訪時間為107年7月4日》 以農業為主的雲林是台灣倒數幾名的窮困縣市之一,從小生長在雲林的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吳威志接受中評社訪問感嘆,雲林的年輕人大學畢業約有一...

  • 嘉義縣政府工商課 在 吳威志的家鄉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7-06 23:24:02
    有 245 人按讚

    【吳威志分析雲林有三多:窮縣悲情數不盡】

    2018-7-6 中國評論社台北電訪(記者倪鴻祥)
    《吳威志教授受訪時間為107年7月4日》

    以農業為主的雲林是台灣倒數幾名的窮困縣市之一,從小生長在雲林的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吳威志接受中評社訪問感嘆,雲林的年輕人大學畢業約有一半要離鄉打拚,地方就業機會太少,薪水太低,很多工作都低於勞基法的最低工資新台幣2萬2千元,更多人是從事“非典型工作”,到處打工。但鄉親們選舉時都投給現在的執政黨,一投再投,真的很不公平。

      民進黨在雲林執政12年,地方經濟並未改善。吳威志指出,由於經濟差,雲林縣有三多,工讀生多;開業多,像是泡沬紅茶小店、夜市擺攤子;游手好閒多,就是經常換工作、依賴救濟過生活。固定工作就是低薪,不能滿足年輕人。中南部夜市很多,就是太多人靠夜市求生機,而且每晚都在不同地方擺攤,很難管理。政府民生建設實在太少,有的是在浪費錢。

      吳威志2009、2016年曾代表國民黨角逐雲林縣長及區域“立委”但都落敗,現為雲科大法學教授兼“救國團”執行長。他細數,雲林人口流失很嚴重,他2009年選縣長時,還有80萬人口,現在只剩下69萬。根據雲林縣政府主計處2017資料顯示,2016年度家庭所得總額92萬4616元,同期台灣地區125萬3389元。2016年雲林人均年所得33萬2596元,台灣地區40萬8270元。不論整體家庭或人均年所得,雲林縣都低於台灣地區平均數。
      
      吳威志表示,雲林很多人月收入都低於2萬元,而且是非典型工作,上午、下午幫不同農家做農數或其他事,一星期都在不同的家庭打掃領鐘點工資,既非正式員工也非派遣工,只是個人工,收入偏低,這勞基法要怎麼規範?

      他說,整個政府沒有大格局、大方向,推動文創、小社區營造雖然必要,但政策走向不明顯,等於讓青年自生自滅比較有創意的、善用資源還有生存空間,但都是小計劃、小地區,無法串連成大的點、線、面。

      他表示,過去馬英九執政,蘇治芬率先到大陸推銷農產,算是自主性的配合政策,前海協會長陳雲林也曾造訪雲林,馬任內曾發生柳丁滯銷,當時大陸來採購,台北市農產運銷公司還幫忙從台北運過去,但只是救急,雲林契作很少。

      他說,現任縣長李進勇完全跟著“中央政府”政策走,不推銷農產到大陸,根本沒兩岸政策,雲林又位於日月潭和阿里山之間,陸客只是路過而已。

      他告訴中評社,國民黨雲林縣長參選人、“立委”張麗善提出讓麥寮港為國際工商港的公投案,希望設立自由貿易區,讓農產品自由銷往大陸及東南亞,政府別管太多、少課點稅,有利於整個中南部農業發展,該案目前仍在審議中。

      他分析,麥寮港有30個碼頭,其中20個賣給六輕,只要改建一下就有10個商業碼頭,還可再擴建10個碼頭,如果航路不能進六輕的區域,就填海造路,舖設商港大道,對兩岸農產交流有絕大幫忙。

      他表示,雲林經濟長年不好,人口大量外移,每10個大學畢業生就有一半出走,馬英九執政時曾推動青年佃農政策但效果不好,各產業沒發展,年輕人當然不願返鄉、不關心雲林,所以老人只次於嘉義縣是全台第二多,現在台灣社會有一個名詞叫“共貧社會”,還有另一個名詞叫“仇富”,轉型正義也是把有錢的全部弄成沒錢,政府非常消極,沒有讓大家共富,卻讓大家共貧,這樣社會怎會進步?

      他建議教育帶動農產業,訂農業教育法,規定農業縣市的大學設農業科系,學生一半以上要招收在地農家子弟,授與農業師稱呼而不叫農夫,培養階段就保障固定薪資,畢業後投入農作薪資保障,加上獎勵農產包裝、生技創作,年輕人才願回來。

      政府也應主動承租荒廢農地、農舍,為期三年做整地,變成美麗花園,三年後老農不能耕作就續租,讓農校生來耕作,但這都要中央農業政策、教育法規配合,不然要整體帶動還真的很困難。

      他批評,政府觀光政策全部錯誤,雲林觀光業無法與其他縣市競爭,國際化、兩岸化都沒有,兩岸交流也沒有,怎麼吸引陸客自由行?“農委會”只重生產,行銷都沒有;推農業旅遊,走精緻農業體驗生活,當然要讓背包客住農舍,可是農舍完全不能住人,旅館政策全部都高規格化,整個旅遊、觀光業和農業都沒結合在一起。

      他指出,雲林不需要飛機場,需要四通八達、開放式、農產行銷中心的大巴停靠中心、轉運站或開放式休息站,沿路還可設農業產銷大道,結合劍湖山重新整頓,整個觀光產業就起來了,但“中央政府”都沒想到,“農委會”也不會想協調“交通部”等其他單位。

      他說,雲林縣是全台農業生產最大縣市,政府應該設置冷凍鏈的廠區計劃,以及在斗六、古坑、斗南三角地帶設加工廠,將過剩水果、農產製成罐頭、乾貨,解決生產過剩問題,但都沒做。

      為何雲林縣民沒想要改變當前困境?吳威志表示,一是知識化的問題,二是農民短視的心態,只想補貼。

      吳威志指出,蘇治芬出身的水林鄉是雲林20個鄉鎮裡國民所得最低、支出消費也最低、最落後的鄉鎮,可是民進黨得票比例卻是最高的鄉鎮;縣府所在的斗六市,知識水平相對高、外來人口相對多、公教機關較多,多由藍營執政,可是縣府由綠營長期執政,導致斗六都市發展計劃停頓,前後任縣長蘇治芬、李進勇都是海線人,所以北港、虎尾都市化程度都很快,顯然有政治色彩。

    【吳威志分析雲林有三多:窮縣悲情數不盡】
    2018-7-6 中國評論社台北電訪(記者倪鴻祥)
    《吳威志教授受訪時間為107年7月4日》
    http://hk.crntt.com/doc/1051/2/3/4/105123484.html?coluid=93&kindid=2910&docid=105123484&mdate=0706005245

  • 嘉義縣政府工商課 在 張花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5-23 22:11:05
    有 579 人按讚

    【農業 = 農 + 業】

    5月20日與小英主席共同參加「2015台灣農業高峰論壇」,小英主席不但肯定嘉義縣透過營養午餐推廣產銷履歷的作為,整場演講所提出的農業政策觀點,更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其中小英主席提到:

    「農業 = 農 + 業」。「農」指的是依賴土地與大自然產出的經濟生產型態,「業」則代表「產業」與「專業」。過去我們的農業政策是,面對競爭,就採取補助。在專注於工商發展之餘,我們卻忘掉了農業本身也是一個產業,也應該要有競爭力,也應該要在技術上不斷升級。

    這樣的觀點也與嘉義縣歷來的農業政策取向,不謀而合。

    以下是當天的演講稿,很值得細讀。也希望大家廣為轉載,讓台灣未來的農業發展注入全新的觀點與視野。

    -------------------------------------------

    民主進步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今(20)日下午由前農委會主委蘇嘉全、嘉義縣長張花冠陪同出席台灣農業高峰論壇閉幕式,蔡英文致詞全文如下:

      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讓我有這個機會來跟各位分享我們對台灣農業未來的看法,我相信台灣的農業一直是我們念茲在茲的事情,我們也希望台灣的農業,如果民進黨可以執政的話,會是我們一起來努力的一個重要的領域。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灣農業的思維,都是「零成長」的思考。很多人都認為,農業欠缺競爭力,無法和其他地大物博的國家相比。這種想法,也造成了台灣的農業發展長期停滯不前。

      就在台灣農業遲滯情況的同時,國際的趨勢卻不斷轉變。許多大型的農企業與農民合作組織,率領自己國家的農民,生產優質、符合國際規格的農產品,並行銷全世界。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紐西蘭的奇異果。我了解說紐西蘭的奇異果的行銷總裁陳郁然先生今天也有來參與會議,他也想必一定跟各位報告了他行銷的整個過程,也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到奇異果從生產,到行銷,到消費者手上,他所蘊含很多的技術、很多智慧投入,還有很多專家跟專業層次的需求。這是我們長期以來台灣所忽略的一件事情。

      紐西蘭奇異果的例子告訴我們,「農業 = 農 + 業」。「農」指的是依賴土地與大自然產出的經濟生產型態,「業」則代表「產業」與「專業」。過去我們的農業政策是,面對競爭,就採取補助。在專注於工商發展之餘,我們卻忘掉了農業本身也是一個產業,也應該要有競爭力,也應該要在技術上不斷升級。

      長久以來,我們忽視農業應有的專業技術層次,也不夠重視農企業、合作社等機制的成長,這些政策,使得台灣整體的農業生產技術水準,出現良莠不齊、甚至與國際脫節的狀況。

      事實上,台灣農業現在可說是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內憂是這段時期以來,讓台灣人心惶惶的食安問題,台灣人民基本上對食安失去信心,這就是我們的內憂。外患則是外在的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壓力下,我們是真的面臨到很多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而且是不能閃避的壓力。

      農業的內憂與外患,固然是兩個不同的議題,但要解決這些問題,都指向了一個方法,也就是農業生產技術、經營行銷能力必須提升。

      對於食安的問題,首先,我必須要認真且嚴肅地面對,建立生產履歷制度。坐在我前面的這位,前農委會主委蘇嘉全,蘇主委在任內大力推行的生產履歷制度,事實上就是我們這個國家現在最需要去以最大的力量與最大資源投入,來全面性的建立我們的生產履歷制度。食安的問題,大家都著眼在加強稽查,或者道德呼籲。但是,檢驗應該只是最終的手段,食安問題仍須透過生產過程的透明化,建立可追溯系統,才能真正根本性的解決這個問題。剛剛講到的產銷履歷制度,其實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最核心的一套建置。很可惜在2008年政黨輪替之後,國民黨政府就不再注入必要的資源,讓這個制度可以持續的發展下去。

      這一段時間,包括茶葉、中藥材等農產品,都被檢驗出超過標準的農藥殘留。讓我們深深感覺到,如果台灣的農產品都能建立產銷履歷制度,讓生產過程透明化,相關的事件一定能大幅減少,社會人心惶惶,國民無所適從的狀況,也就能夠大幅的改善。

      在這裡,我要講一個我們嘉義縣政府做的一件事,我覺得相當有意義。前幾天,我注意到嘉義縣政府宣布,將推動縣內國小營養午餐使用產銷履歷蔬菜,希望藉由擴大產銷履歷蔬果的需求量,來鼓勵農民參與產銷履歷認證,提高農業生產水準。

      我認為,鼓勵農民參與產銷履歷認證,提昇台灣的食安水準,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情。嘉義縣政府受限於財政窘迫,無法直接補助農民參與產銷履歷認證,因而用營養午餐的方式來採購,建立鼓勵農民參與認證的機制。這就是地方政府可以先做的事情。

      但我認為,這些工作,不僅僅是地方政府的事情,未來如果有機會在中央執政,我們會投入更多資源,積極鼓勵農民加入產銷履歷認證的配套機制,讓農業生產透過透明化過程,以符合國人對食安的期待。

      另外一點,剛剛講到競爭力的問題,也談到食安的問題。我覺得在食安的管理上,其實是一個從農場到餐桌的系列管理過程。農場的產銷履歷之外,也必須要配合運輸過程、販賣過程的冷藏、保鮮設施來維持產品的品質。幾次我與青果社、市場蔬果商的座談,也發現業者對這些設施有很高的期盼。我們也必須協助這些業者,在整個農產品生產跟運送的過程中所需的技術與設備,必須要由政府來主導,這部分政府也需要與農企業,還有很多的農業產銷組織密切合作,一起帶領台灣農業的技術設備的升級。

      至於外患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所面臨全球化與市場開放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以前我們是透過談判,把外國農產品擋在海關之外,或者我們用補償的方式來補償農民的損失。但是,我們現在應該要採取一個更積極的態度,政府強而有力的競爭力來面對外國農產品的進入。

      我們總以為,「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只適用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優質農產品,似乎只有當農產品要出口時,才會碰觸國際競爭力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台灣不能自外於全球化的浪潮,就得面臨越來越多的國外農產品將進入台灣市場,面臨競爭的壓力也開始會越來越多。就算是只以內需市場為導向的農民,同樣也要面臨國外農產品的競爭。

      所以,台灣農業若要因應自由化的壓力,農產品的規格就不應該再分「國內 / 國外」的差別,我們必須以國際規格為標準,提昇國內農產品的水準。也只有這樣,台灣的農產品,才能面對外國農產品的競爭,甚至成為出口的貢獻者。

      我們一再地提到競爭力的問題,不論是在食安的問題上,或是在面對國外的農產品進口所產生的國內農產品競爭問題,這些都導向一個問題,就是技術的提升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技術的提升,又必須要透過三個方面來努力,第一,人才培養、第二,法令檢討、第三,農地使用合理。

      現階段台灣農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在於農業人才的斷層。這幾年因為農業人口的老化,使得各界開始注意到農業人才的斷層問題,因此政策單位一直在思考,如何鼓勵青年返鄉務農。

      其實,我們既有的農業教育體制,包括農校與大學農學院,每年訓練出許多具備一定程度專業知識的畢業生,但他們畢業後,投入農業領域的人數比例,卻少之又少。

      這種其實是農業人才的浪費,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這也是當前農業教育體制最大的問題。我們該做的是,應該徹底檢討為何農校畢業生不願投入農業職場領域,找出其中的源由,來解決專業青年不願從農的根本原因。

      人力資源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但優秀的人才必須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下,才能夠有所發揮長。加強農業教育體系與農業界之間的產學合作關係,讓農校畢業生得以順利投入農業職場、成為專職、專業的農業人才,這就是未來政府必須要做的事情。

      第二,台灣現在許多法令規定早已不合時宜,甚至是嚴重限制農業的發展。而不同的法令規定,時常出現彼此矛盾的狀況,導致農民與農企業還有其他農業產銷的組織,經常面對模糊不清的法令,也造成經營管理上的困擾。

      未來,我們必須先盤點所有的農業法令規章,邀集農業產銷的組織、企業與農民們共同討論,予以修訂,打造全新的農業制度架構。

      最後我要談一下有關農地的問題,對於很多要返鄉或是要進入農村或很多新進的農民,他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的問題。台灣的農地是珍貴的資源,我們除了要落實「農地農用」的原則外,農地更應合理且有效地利用。

      過去一公頃的水田,若種植水稻,一整年的收益大約是15萬元,算下來一分地約15,000元。近年來雲嘉地區大力推動設施農業,一分地的溫室若栽種小番茄,全年就有80萬的收益。 政府要創造有利的條件,引導農民除了糧食作物生產外,種植更有經濟效益的作物。這個做法,不僅能夠提高農地的使用效益,更能夠提高農民收入。同時,也能夠降低公糧收購、儲存的壓力。

      農業不成長,青年不從農的關鍵原因,就是因為農業收入太低。如果國家積極輔導高效益的農業,讓農民可以不再需要靠國家補助的情況下,就能過個有尊嚴、有餘裕的生活,農業就可以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與專業」,進而吸引年輕從業人員投入。

      最後我要做一個簡單的結論。過去,台灣的農業曾有輝煌的歲月。1950年代時,我們曾靠米、糖出口賺取大量的外匯。1960、70年代時,我們曾是全球最大的的鳳梨、洋菇、蘆筍罐頭的出口國,當時還有「三罐王」的美譽。

      從1980年代晚期開始,台灣農業政策因為自由化的壓力,而開始迷失方向。「農業零成長」的政策,就是當時的產物。也是因為這樣的政策方向,導致近20年來,台灣農業出口不僅沒有成長,進口還從60億美元激增至150億美元的水準,從農業出口國家,變成農業進口國家。我們的糧食自給率,現在變成這個區域最低,甚至低過韓國、也低過日本。

      我相信,只要政策思維改變,農業會是大有可為的產業。改善不合時宜制度,制定能夠因應趨勢的新政策,有效的提升設備與技術,台灣的農業的競爭力才會提升,也能夠解決我們剛剛所提到的農業內憂與外患。

      解決食安風暴,因應自由化壓力,是未來的台灣農業發展最重要的課題。這是我們要一起努力的事情,請大家和我一起,攜手合作,共度難關,讓農業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重新擦亮台灣農業的招牌,謝謝大家。

  • 嘉義縣政府工商課 在 張花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2-02-02 19:46:10
    有 27 人按讚

    5年一次工商及服務業普查作業將於4月15日至6月30日止進行,嘉義縣政府將動用300名人力、訪查約2萬家廠商。副縣長林美珠1日籲請工商企業界重視這次普查的重要性,支持並提供詳實資料,所查填資料絕對不會外洩,也不會作為課稅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