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嗤之以鼻相反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嗤之以鼻相反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嗤之以鼻相反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嗤之以鼻相反詞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名人堂-洪蘭 時常正面提醒 養成良好品格 (圖為示意) 朋友參加小學畢業六十年的同學會,回來後,跟我們說學校改變太大,完全喚不起兒時回憶。他說以前教室牆上都有「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標語,現在都不見了,取代的是外國的卡通人物;校門口的「禮義廉恥」四個字,也不見了。他有...

嗤之以鼻相反詞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30 16:19:44

【編者的話】沒有大台的年代 我們還需要廣東歌 眼利的讀者,應該留意到今期雜誌封面,密麻麻的字海,其實盡是當年今日的流行曲歌詞以及關鍵字。那天一眾負責這期專題的同事,聚在一起搜尋腦海中的廣東歌,你一句「盡力呼吸」,我一句「忘掉天地 彷彿也想不起自己」;「呢首一定要落!」「呢句好啱宜家聽!」公司忽然變...

嗤之以鼻相反詞 在 ™Lwoavie© 孤泣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9-07 17:38:13

我堅持了十一年,他堅持了二十九年。 我出版了八十本書,他出版了二百本以上。 六年前,我跟他說:「我讀書時代,誰不認識你梁望峯?別放棄!」 那年,我們合著了第一本書。 現在是艱辛的時代,時代改變、科技改變,生活環境更是「巨變」。 什麼也改變,但總有些事情是不會改變的。 就是「堅持」。 堅...

嗤之以鼻相反詞 在 ? 樂趣閲讀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18:04:54

《你在聽嗎?》鄺俊宇 . 你真的捨得不愛了嗎?你真的捨得放棄這份愛情了嗎?一段愛情走到尾聲時,每一刻鐘都覺得心痛,他明明還在,卻又似已經不在了,你和他都不能回到最初,都已經不是從前了,只是那些與他曾經發生過的甜蜜,至今仍然在你心底裡折磨著你,他在聽嗎?還是,一面厭惡的覺得你沒事找問題來煩? . 你的...

  • 嗤之以鼻相反詞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13 09:00:37
    有 38 人按讚

    #名人堂-洪蘭
    時常正面提醒 養成良好品格
    (圖為示意)

    朋友參加小學畢業六十年的同學會,回來後,跟我們說學校改變太大,完全喚不起兒時回憶。他說以前教室牆上都有「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標語,現在都不見了,取代的是外國的卡通人物;校門口的「禮義廉恥」四個字,也不見了。他有點傷感的問:那些教我們勵志的話為什麼全拿掉了?品格不是需要常常被提醒的嗎?

    是的,實驗發現把正確的行為準則內化到小學生心中需要重複提醒,最好是每天耳提面命,直到它變成自動化為止。

    七十年代美國反越戰鬧學潮時,許多大學生都要求學校取消舍監、門禁,把宿舍改為男女合住(coed),成績改為「pass/non pass」,甚至要求榮譽考試制度,不要監考。那時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一個實驗,想知道無人監考時,學生作弊有多嚴重?如果考試時,提醒學生他的榮譽和道德觀會不會減少作弊?

    實驗者把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考卷上印著「In God We Trust」提醒學生考試不可作弊;第二組的考卷上印著MIT的校徽和校訓,提醒他們作為MIT一份子的榮譽感;第三組是控制組,考卷上什麼都沒印。結果發現被提醒自己是MIT一份子的榮譽感成功阻止作弊,其次是小時候去教堂養成的道德觀,最差的是第三組,作弊最多。

    所以品格養成除了父母的教誨、宗教的信仰之外,還需要時時提醒。因為人是健忘的,也是投機的,要暗室不欺心是少數聖人才能做到,但人性本善,一旦良知被喚醒了,善良就戰勝了邪惡。有個實驗甚至發現不需用到文字,只要畫個眼睛也有同樣的提醒效果。

    這個實驗是在茶水間牆上貼一張眼睛圖片,雖然一杯咖啡才二毛五,還是有人不投錢就拿走咖啡。但是貼了眼睛後,投幣罐中零錢立刻增加了許多,表示只要潛意識感到有人在看,正確行為就會出現。品德的確需要常常提醒。

    一個站在旁邊的朋友聽見我們在談標語,嗤之以鼻的說,那是威權時代的洗腦,你們居然還在懷念洗腦!

    其實洗腦和價值觀內化,是一體兩面,只是前者是負面的語言,後者是正面的語言。研究發現用詞遣字很重要,它會改變我們的情緒:好的詞會聯想出其他好的詞句而導致愉快的情緒;負面的詞會引出更多負面的情緒,而使臉色陰沈。印歐語系中,有些語言的名詞有「性別」(gender),例如德文的太陽是陰性,月亮是陽性,而西班牙文則正好相反。研究發現這兩個國家小學生寫作文時,對太陽和月亮所用形容詞很不同:德國學生的太陽陰柔女性化,西班牙的太陽就很陽剛。

    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和掌管思想的前額葉皮質有神經通道直接連接,所以文字會影響情緒。不知道現在為什麼會流行「報復性旅遊」這個名詞?當人因為疫情被關了好久,終於可以出去玩時,應該是很快樂的出遊,為什麼要報復?報復誰呢?自己的荷包嗎?

    (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 嗤之以鼻相反詞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9 15:22:13
    有 284 人按讚

    【05/19 星期二 絕對音樂】

    「每個人的一生,都曾有過擦傷跌痕,
    如果你嫌棄貼著OK繃,或著透氣膠帶很難看,
    如果你一心抗拒留下難看的傷疤,
    那麼你將無法體悟老天的安排;
    其實順境與逆境,都是生命的一部份,
    當你明白了,並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你將會發現,每一道受傷癒合的傷痕,
    反倒讓你的人生活得更加精采…」

    想念那一次山上的活動,你們好嗎?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50歲魅力是令人想留在身邊!建立「好感」有這些方法,和你聊天是最棒的事…》

    好感度雖有主觀認知及感受,大致來說,我們會對真心讚美我們的人,還有看見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的人,產生好感。根據研究,人們也傾向跟「喜歡自己」以及「與自己相似」的人相處。

    建立「好感度」, 讓人想和你繼續交談
    「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很耀眼。」──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我們常不自覺地用上所有感官,去「認識」一個人。在極短的時間內,看到對方穿著剪裁講究的銀灰色西裝,有如律師上法庭般自信,下巴微抬,聲若洪鐘。隔著桌子,隱約聞到他身上的菸草味,再敏感些,甚至能感覺到他的情緒。電光火石的瞬間,對這個人的初步印象就形成了!

    如果形成的是正面印象,那麼恭喜你,接下來想傳遞任何訊息,比較容易進到聽眾心裡。相反地,對方對你沒有好感,很快會把耳朵和心門關上,就算你學富五車,也徒勞無功。想要逆轉局勢,得花非常大的心力,直到有更觸動人心的事件發生。

    不過常見的情況是,你們不一定會再見面,根本沒機會扳回一城。
    與其事後辛苦補救,黯然神傷,不如一開始就建立「好感度」(likeability),如此不僅有助於開啟事業及感情契機,也包括締結好人緣,用心保持下去,你也會更健康快樂。

    什麼是「好感度」?我很喜歡雅虎(Yahoo!)前高階主管、也是著名演說家――提姆.桑德斯(Tim Sanders)的說法:「藉由傳遞身心與情緒的善意,讓人產生正面態度的能力。」再補充一點,「讓人覺得舒服,如沐春風,想與你繼續相處,繼續交談下去。」

    如果手上有枝螢光筆,我會在幾個詞畫上愛心:「身心、情緒、善意、舒服」
    寫到這裡,我的腦海中閃現許多身影和聲音,本書提到所有正面案例的主角們,都在言行舉止體現這些美好的能力,無論他們本身有沒有意識到這點。

    首先,在我大腦皮質下方的記憶區,跳出第一位「好感度」代表是知名作家王文華。二○一○年,他的成名作《蛋白質女孩》推出十週年紀念版,我有機會和這位華文界暢銷書作家共處一室,聊聊他的創作生活。很期待,也有點緊張,不確定他是否像在電視螢光幕前那樣開朗健談。

    答案揭曉,專訪那天,穿著簡單黑色上衣的男子走進電台,細框眼鏡底下,眼睛笑成兩條弧線,伸出手親切對我打招呼:「嗨!月琪妳好,我是王文華。」心中警報解除,好感指數上升。

    我向聽眾介紹:「許多來賓來上節目,主持人需要花一些時間介紹他們的資歷,但是今天這位,只要說出他的作品名稱,大家一定知道他是誰,讓我們歡迎《蛋白質女孩》的作者――王文華大哥。」

    王文華幽默地說:「沒錯沒錯,有時候別人看到我,就會指著我說,你你你……你就是寫《台灣霹靂火》那位嘛!」有一陣子這部電視劇很紅,大家常把編劇「鄭文華」和作家「王文華」搞錯,但王大哥從不生氣,反而拿來幽自己一默。

    接著他假裝委屈、但語氣掩藏不住笑意:「說起來真汗顏,《蛋白質女孩》已經是十年前的作品了,後來我還寫了《倒數第二個女朋友》、《開除自己的總經理》、《史丹佛的銀色子彈》等好多本書,但是大家永遠只記得《蛋白質女孩》。」

    「王大哥別難過,大家也只記得蒲松齡寫過《聊齋誌異》,曹雪芹寫了《紅樓夢》,可以寫出令人難忘的作品,還賣得那麼好,一本就夠啦!」
    「哎呀!月琪,妳還把我跟蒲松齡、曹雪芹相比,真是太榮幸了。」
    短短一分鐘,從笑容、眼神到握手問候;從介紹成名作,到開開姓名的小玩笑,我們輕快地互相「丟球接球」,笑語不斷,迅速建立對彼此的好印象,訪談十分順利。

    注意到了嗎?以上對話,透露了一個常被忽略的小細節。請試著回想,每次認識新朋友,你會用心記住、並適時提起對方的名字嗎?名人明星一天可能要跑好幾個通告,有些會乾脆只稱呼對方「主持人」,省去記名字的麻煩,或避免叫錯名字。

    對談時,王文華會不時叫一下我的名字,我也有這樣的習慣。名字有種神奇魔力,當自己的名字被好好記住,並且好好地被念出來,特別有種被重視的感覺。
    請留心,每個人對於「稱謂」的主觀感受不同,通常男性欣然接受被尊稱為「某某大哥」或「某某哥」,但不少女性被叫「某某姐」會非常介意,最好事先試探一下:「請問您喜歡什麼樣的稱呼?」或「大家都怎麼稱呼妳呢?」

    如果對方瀟灑甩髮說:「叫我的名字就好了。」或者「隨便你怎麼叫都沒關係。」先了解對方的喜好與接受度,看著對方的眼睛,以彼此舒服的方式互稱,心理距離會更加靠近。

    好感度雖有主觀認知及感受,大致來說,我們會對真心讚美我們的人,還有看見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的人,產生好感。根據研究,人們也傾向跟「喜歡自己」以及「與自己相似」的人相處。
    即使看不到彼此的臉,也可以因為某些表現,讓人對你很快產生好感。舉例來說,餐飲業非常忙碌,接聽電話的員工,往往講話飛快,咬字含糊,用制式口吻確認訂位人數、姓名和手機號碼,登記完只想趕快掛電話。

    某天,我打到餐廳訂位,接電話的是一位年輕員工,聲音很好聽又有禮貌,因為不確定十二點能否準時抵達,他主動說:「那我幫妳訂十二點半好嗎?這樣妳比較不趕。」

    最後還補上一句:「待會見喔!」歡欣的語氣彷彿我是他的好朋友,待會我們會一起吃飯。不到一分鐘,這位陌生員工迅速得到我的好感勛章,我對這間餐廳也連帶有了好印象。

    傳達善意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一句關心體貼的話、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可以是親切慧黠的笑容、穿著有質感的駝色羊毛衫,或散發一抹讓人心曠神怡的清香。

    「為什麼一定要讓別人對我有好感?這樣做是討好吧?我才不在乎呢!」我能想像有人癟了癟嘴,堅信做人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英國臨床心理學博士潔薩米.希伯德(Jessamy Hibberd)提到,「受人喜歡是一種能力,也是和他人相處融洽的重要特質。你絕對不該忽視或嗤之以鼻。」好感度包涵了社交、同理心、情緒智商(EQ)等能力,我想多加一項,一定要伴隨「真實」。
    沒有真心,沒有付出實力,很容易淪為譁眾取寵,任何偽裝只要日子一久,終究會被識破。

    所以,想培養好感度,請往有質感且紮實的基本功方向邁進

    最後,讓我們將目光望向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大家心目中永遠的質感女神。
    曾經,公共電視台邀請奧黛麗.赫本主持節目,洽談時,她原先想找習慣合作的髮妝造型團隊,但這樣製作預算會超出太多。過了三個禮拜,製作單位突然接到赫本來電,她表示自己可以處理髮妝造型,只要製作單位幫忙準備吹風機、熨斗和燙衣板。

    工作人員很惶恐,怎麼能讓大明星做這些事呢?善解人意的她在電話中笑說: 「我真的很喜歡燙衣服。」
    正式合作後,奧黛麗.赫本的主持能力深獲讚賞,某天,製作單位到她家,真的看到她正在燙衣服!果然所言不假。

    無論今昔中外,這位質感女神的高評價歷久不墜,絕非只因她有美麗的臉龐, 永遠得宜的穿著,優雅的舉手投足。終究,待人處事和專業能力,並且始終言行一致,才是好感度能持續的重要薪火。


    作者:潘月琪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5060036/157896/%E7%86%9F%E5%A5%B3%E9%AD%85%E5%8A%9B%EF%BC%8C%E4%BB%A4%E4%BA%BA%E6%83%B3%E7%95%99%E5%9C%A8%E4%BB%96%E8%BA%AB%E9%82%8A%EF%BC%81%E4%B8%AD%E5%B9%B4%E5%BE%8C%E5%BB%BA%E7%AB%8B%E3%80%8C%E5%A5%BD%E6%84%9F%E5%BA%A6%E3%80%8D%EF%BC%8C%20%E8%AE%93%E4%BA%BA%E6%83%B3%E5%92%8C%E4%BD%A0%E7%B9%BC%E7%BA%8C%E4%BA%A4%E8%AB%8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text&utm_campaign=200513)

    ***************************

  • 嗤之以鼻相反詞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5-22 22:30:00
    有 553 人按讚


    [#沈旭暉隨緣家書:國際政治夢工場🇩🇪🎬] 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沒有之一,毫無保留推薦,而且建議一個人入場,方便思考。電影整個要表達的訊息,要到最後部份才完整呈現,再代入個人近年的思想感悟,真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是連續兩日在《信報》分享的完整版,也是完整表述個人心路歷程的文字。明白的就明白,不明白的也不用刻意,因為我們都是獨立個體,這才是人生。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片場超過三小時,是我踏入2019年以來,看過的最優秀電影,沒有之一,感覺比導演十年前的另一力作《竊聽者》更有思考空間,而且也隱隱然回應了網絡年代「甚麼是真實」這個核心問題。

    德國大視角:為甚麼不標籤?

    在最表層,電影是一部德國近代史浮世繪,主角一家生活在歷史名城德雷斯頓,和城市一起,經歷了種種戲劇性改變。德雷斯頓由第二帝國、威瑪共和國、納粹德國的工業重鎮,到了二戰期間被盟軍狂轟濫炸(歷史學家將之和長崎的第二顆原子彈比較,普遍視之為非必要的暴力),冷戰時成為東德共產政權一部份,兩德統一後再成為高科技中心,和這裏有淵源的德國人,特別有歷史沉澱。主角最親的阿姨亡於納粹暴政,不少家人繼而死於盟軍空襲,自身的年青歲月在東德渡過,逃到西德後以藝術成名,單是這些經歷,已經很史詩式。

    這段經歷,是有真人真事所本的,參考的是當代著名視覺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 ),他的代表作包括照相寫實主義繪畫、抽象藝術、色卡繪畫等,近年不斷打破自己保持的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最高紀錄。李希特正是出生於德雷斯頓,童年在納粹統治下渡過,後加入東德的德雷斯頓美術學院,1961年逃到西德,在杜塞杜夫藝術學院學習,不久成名,被視為畢卡索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但據說他對電影頗為不滿,不希望電影影射自己的歷史;電影也刻意加添了不少藝術創作劇情,以免涉及個人名譽的爭議。

    但《無主之作》的重點,完全不是以上這些。話說主角無論在電影、還是在現實世界,名成利就後,堅持拒絕對自己的藝術賦予任何解說,不註釋、不表態,認為每一個作品本身都不需要有主題,但把作品放在一起思考,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各自的「真實」。這種說話聽起來很玄、很虛、很離地,但代入主角的心路歷程,其實不難明白:一方面,他對納粹應該恨之入骨,對以「優生學」名義處決他阿姨的行為不可能無動於衷,對東德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藝術風格則嗤之以鼻,否則也不會出走到西德追尋夢想。然而,他拒絕高調批判這些對象,因為介入了現實層面的政治、以平面的言詞表達複雜的立體情懷,就會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同樣容易失去「真實」。

    就以他本人為例,雖然他討厭納粹,但他的外父是前納粹高層,即使他直覺討厭這位外父,但也不願意指證其犯罪行為。他的藝術家阿姨對他影響極深,因為優生學的極端政策而死,但客觀上,主角本人也是優生學產品,電影可疑安排他不時對自己天賦過人流露自傲的炫耀,從而令身旁平庸學生妒忌,也因此在不同政權下,都得到不少貴人或明或暗的保護,假如高調批判優生學,總會碰到令自己尷尬之處。

    即使是東德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也成了主角的部份信念:那位東德藝術教授對主角除了有知遇之恩,教導他不要「我、我、我」的創作,反而點醒了怎樣在表面的集體主義下,維持暗地裡的自我元素,這也是他們二人才懂的默契,也是主角逃離東德後,壁畫被塗掉時,東德教授不住飲泣的原因,因為他看見那一面。至於到了西德,其實主角也一度受制於資本主義的壓力,追求他並不喜歡、也不擅長的Avantgarde藝術,直到西德的教授傳授「何謂真實」的交流,才發現了自己真正不可取代之處,所以他後來的作品其中一個明顯主軸,就是要同步遠離資本主義的庸俗枷鎖。假如輕易把他的作品貼上「反思納粹」、「批判共產」、「擁抱自由」、「揚棄市場」一類標籤,不但膚淺,還適得其反,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立體的,否則何來真實?

    德國式真實:「我、我、我」的秘密

    昨天談及電影《無主之作》探討的哲學問題「何謂真實」,其實這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同樣能應用。

    除了藝術家主角,在電影的大反派──那位專業上相當傑出的婦產醫學教授身上,同樣能反映何謂「真實」。教授在納粹時代因為醫好了戈林和戈培爾的妻子,成為政權信任的大紅人,親手把不少不符合優生學原則的德國人送到毒氣室。但戰後,他同樣因為成功替蘇聯軍官那位難產邊緣的妻子接生,在其保護下,成為東德「人民院長」、屢獲勳章,安然渡過大時代的轉折。到了移居西德,憑藉出色的醫術,他依然是社會精英權貴,又是成為院長,辦公室更大,架子也更大。教授口中的說話,由「希特勒萬歲」、「共產主義萬歲」到「擁抱自由」,都不改他在平行時空同樣住豪宅、獲前呼後擁、維持高高在上的尊嚴。對他而言,納粹、東德、西德都不是完全的真實,但也不是完全的虛幻,而只是人生舞台的一部份。

    但冷酷無情的背後,大反派也不是沒有「真實」,那就是他的女兒小時候畫的畫,他一直放在辦公桌案頭,無論在哪個政權生活都予以保留。但所謂「真實」,只是他珍惜的女兒童年、與及從中找回自己僅有的人性一面,而不是長大成人後女兒的幸福。這就像主角的西德教授,他找到真實的一刻,是在克里米亞戰機被擊落後,獲當地「敵人」韃靼人悉心照顧的經歷,韃靼人療傷使用的油脂、棉被,從此成了聯繫自己真實的中介。與我而言,找到這一份真實的上一次感覺,卻是小狗Cargo在身旁的一刻,無以名狀。但正如那位西德教授所說,作品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那些感覺假如被白描出來,再被各式各樣的團體、群組、意識形態綑綁騎劫,一切失諸有相,不但俗不可耐,也不會再得到自身的真實。

    這樣的思維,和今天網絡時代的邏輯,正好完全相反。在網絡社會,一切立場先行,任何文字、圖像,都要加上提綱挈領的大標籤,無形中令人的思考能力急速退化。現實世界畢竟是複雜的、多變的,從不是非黑即白,越是保持一種藝術的留白,才能保持真正屬於個人的真實;越是強調表層的「我、我、我」,就像廣大網民,卻很容易墮入另一種的非我。

    《無主之作》的西德教授,問學生「選舉投哪個政黨」,學生表了一輪態後,他說根本不應該投票,然後把兩大黨候選人的海報燒掉。這一幕行為藝術相當震撼,但明白的學生(與螢幕前的現場觀眾)恐怕不多,主角明白了,教授因此發現他的慧根,此前根本連他的作品也未看過,卻判斷此子必成大器。我們每人的真實,都只應是自己真正明白、擅長、相信的感覺,與外間的種種標籤可以毫無關係,才能找回自己,然後再跟隨自己的真實,在這個唯有個人品牌不可取代的年代,專注拓展下去,才能成為一家之言,在未來維持作為人的價值。但這時代真正明白、並能付諸行動的,又有多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