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單身公寓泰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單身公寓泰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單身公寓泰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單身公寓泰劇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51的網紅彭紹宇 Peng ShaoY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半熟倫敦 #EP17 #影中城 #聯合副刊專欄 #LondonInFilms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明明不曾去過的地方卻感到熟悉,好像看過但又說不上來?當我走在倫敦就時常有這樣的經驗,很多時候可能代表我正置身電影場景裡。 倫敦是電影取景的愛好地,許多人對她的想像也是從電影而來,為找尋電影裡的倫...

單身公寓泰劇 在 Elsa (Public)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7:57:34

《偽單身返台記》隔離 D2 由於昨天早上10點喝了半杯珍奶,就一直醒到半夜2點才有睡意😆 所以今天完全就是一個昏沉調時差的過程。 來聊聊選擇防疫旅館的過程! 「挑選標準」 本來看中台灣防疫模範生的快活日子,想帶兩隻一起回台灣,姊姊也打算讓出公寓給我們隔離使用,殊不知一下子就變成3級警戒😭 所...

單身公寓泰劇 在 彭紹宇 Wenny Peng / Peng Shao Y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10:22:01

#半熟倫敦 #EP17 #影中城 #聯合副刊專欄 #LondonInFilms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明明不曾去過的地方卻感到熟悉,好像看過但又說不上來?當我走在倫敦就時常有這樣的經驗,很多時候可能代表我正置身電影場景裡。 倫敦是電影取景的愛好地,許多人對她的想像也是從電影而來,為找尋電影裡的倫...

  • 單身公寓泰劇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5 08:39:22
    有 149 人按讚

    #半熟倫敦 #EP17 #影中城
    #聯合副刊專欄 #LondonInFilms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明明不曾去過的地方卻感到熟悉,好像看過但又說不上來?當我走在倫敦就時常有這樣的經驗,很多時候可能代表我正置身電影場景裡。

    倫敦是電影取景的愛好地,許多人對她的想像也是從電影而來,為找尋電影裡的倫敦,我規劃一條路線拜訪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拍攝地。從西倫敦出發,首先在諾丁丘的波特貝羅市集(Portobello Market)附近,就是同名電影《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 1999)中美國大明星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與倫敦書店老闆休葛蘭(Hugh Grant)第一次邂逅的書局。如今依然營業,店內充滿許多電影場景和台詞,二十年沒什麼變,似乎轉個彎就能遇見那個站在男孩面前,請求他愛她的平凡女孩。

    往北走一些,麥達維爾地鐵站(Maida Vale)看似不顯眼,走進站裡便會知道這是另部愛情經典《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 2013)裡,男女主角常搭的地鐵站,事實上西區一帶都是該片取景處,也包含女主角位於諾丁丘的家。

    離開西倫敦後往市區前進,除了《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中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在柯芬園賣花的倩影猶在;就在倫敦國王學院對面,那是《王冠》第四季(The Crown S4, 2020)中黛安娜和卡蜜拉正面交鋒的餐廳;而沿著學校旁的街道,則會走入描述英國考古學家巴索爾·布朗(Basil Brown)的電影《古寶》(The Dig, 2021)中,女主角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拜訪倫敦時途經的小巷。

    接著沿泰晤士河往東走到南岸的波羅市場(Borough Market),《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 2001)女主角芮妮齊薇格(Renée Zellweger)的公寓就在此,繼續往東則會到達我很喜歡的格林威治(Greenwich)。位於東南郊區,格林威治與市區塵囂彷彿兩個世界,或許因為天文台認識它,但值得影迷拜訪的絕對是舊皇家海軍學院(Old Royal Naval College)。學校建於十九世紀,巴洛克式建築遠眺壯觀,近看充滿細節,也因此是大銀幕寵兒,包含《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2012)裡法國大革命的巴黎街頭、《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中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咖啡廳,或最新的《庫伊拉》(Cruella, 2021)等無數電影都在此打造場景,就連拜訪當天也有劇組正在拍攝,取景已成日常。

    身為愛電影的人,步行倫敦宛如走入電影場景裡,給人無限驚喜。這座城市以不同樣貌定格於大銀幕上,實際走訪的激動和興奮,或許只有影迷才會理解。居住在這座影中城,自己彷彿也成為那流連忘返的影中人。

    網頁版:https://reurl.cc/1YEmqV
    #MediumWellLondon #25JULY2021

    IG: www.instagram.com/pengshaoyu

  • 單身公寓泰劇 在 小瑜星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8 12:32:17
    有 99 人按讚

    【頂層公寓】星座人物剖析|夜夜寫著劇本的她

    ⚡️|韓劇介紹|

    這次要寫 #頂層公寓 3位女主角,純粹就是for respect❤️因為太喜歡裡面3位歐逆的演出真實刻畫灑狗血看得更加虐心!然而,頂層公寓還是出現了一朵白蓮花,一出場就抓緊觀眾目光,怎麼會有女人美成這樣,像是從沒打過淨膚雷射的亮白皮膚大美人,卻背負著最沈重的復仇計畫,她就是 #申秀蓮!

    申秀蓮出生上流社會,從沒吃過苦!對她來說,與心中不愛的朱丹泰婚姻雖然是令人沮喪的,但她還是試圖為自己的丈夫和兩個孩子扮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不過現在從未憎惡過他人的申秀蓮也要開始復仇了,這當然要歸功於她的丈夫朱丹泰,秀蓮發誓殺死丈夫朱丹泰,為自己的女兒閔雪雅報仇。從溫柔女性到黑化成為籌備復仇劇本的轉變,我深深感覺她就是個 #巨蟹座。

    ⚡️|星座分析|

    ○ 愛屋及烏的天生母親○

    巨蟹座,宜嫁娶。天生就是做母親的最佳人選!而且通常巨蟹座如果單身也多半會養狗養貓,因為她們太需要陪伴了,我很少看到巨蟹座會一個人吃晚餐跟獨身住公寓,「與外界交流的溫度」是她們非常渴望被認同的方式!

    申秀蓮身為繼母,卻從沒有減少對兩個難搞小孩的愛,對於自己的親生女兒(當時真相還未揭發)躺在醫院每天都去照顧,巨蟹母親在生活中一直尋找「平衡」,一個巨蟹母親都會這樣跟大家說:「我三個小孩的愛,都是分配平均的!」她可以做到外界都豎起大拇指的超完美嬌妻與母親,但其實真的只有她自己的小孩才知道,媽媽偶爾在言語、口吻之間有多麽的偏心與偏愛,但媽媽總是藏得很好,因為巨蟹沒辦法容忍自己的生活出現瑕疵。

    很辛苦的巨蟹媽媽,一輩子都在演完美這齣戲。

    ○ 內心縝密外表很會演戲○

    我個人其實覺得巨蟹的愛是兩面刃,跟巨蟹談過戀愛的都瞬間明白我在說什麼,戀愛都這麼極端了,何況是親情。有一個常常被媒體報導的女星,只要逢國慶都會被拿出來討論,其實她小時候個性我接觸過真的是天使類型,完全討人喜歡。但我從以前跟她們一起工作過的人當中,聽到其實媽媽的野心很大,而且身為星媽,她可是非常厲害的星媽,而這個媽媽就是巨蟹座。

    當巨蟹女要掌握家中大權時,她就如同慈禧太后一樣,前期都是小女人模樣安安靜靜的聽老公、聽婆婆的話,然而當她的王朝來臨,或是她從嫁進來那天就開始寫心中的小劇本,時代更迭,輪到她上場時,她是家中溫柔與殘暴的母后,妳會很怕她,笑咪咪的臉上總打量著妳,溫柔的語氣背後其實都要照著她做。

    巨蟹座只要一踏出家門,就恢復成上流社會的名媛模樣,優雅貴氣,溫柔體貼,人設做得非常足,所以千萬別惹她們,因為沒有人會信你。

    ○ 不要踩雷媽媽爆發鬧到全家沒○

    回過頭來,巨蟹座是真的把家庭與小孩當作人生全部的偉大女性!單身的巨蟹不要跟我靠腰說:「我才不是,我超討厭小孩!」我必須說,巨蟹永遠是需要「靠外物來肯定自己」的一個星座。哪怕她今天覺得自己已經超脫、已經完全不在意,但巨蟹天生就是個背殼的星座啊,所以她很怕付出,因為她知道自己一旦付出就是all in ,天使越潔白,沾黑的程度就越高。

    愛情還有得選,小孩沒得選。

    出來了就得接受這小孩長相長這樣、愛哭成這樣、愛頂嘴成這樣,巨蟹真的沒得選,她天生的母愛知道自己會愛她,但內心卻又很不爽:「為什麼我的人生要聽你們的?」不想被操控,所以她在忍時都還能與這環境配合,就怕一旦她不忍了,那就是500顆原子彈炸到原本看似平穩的生活中,「啪」一聲,玉石俱焚,在所不惜。

    所以不要輕易跟巨蟹媽媽頂嘴,也不要嫌巨蟹媽媽撈叨做菜不好吃,媽媽可是會在心中的聯絡簿寫上:「他今天又惹我了..................」

    這篇文章好像過於真實。請單身巨蟹勿看。

    #李智雅美翻了
    #巨蟹座我怎麼這麼有感觸
    #因為看過太多巨蟹媽媽天天炸鍋
    (照片取自於網路)

  • 單身公寓泰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25 07:58:06
    有 8 人按讚

    【金融時報】疫情之下的年輕人處境不佳

    儘管年輕人罹患新冠重症的風險較低,但他們在經濟上受到更沉重打擊。FT全球調查顯示,疫情之下的年輕人對父輩產生不滿。

    今年3月,27歲的瑪麗•芬尼根(Mary Finnegan)和22歲的妹妹梅格(Meg)離開她們在布魯克林的公寓,回到父母家。當時她們帶了足夠穿兩周的衣服。

    結果一待就是幾個月。瑪麗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這就像是回到了在家上學的年代:沒有男孩子,沒有一起玩的夥伴,沒有地方可去——除了家和賣酒的商店。」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加劇,大學停課,繼瑪麗和梅格之後,另外三個兄弟姐妹也回到家中。用他們的母親洛麗(Lori)的話來說,他們把父母在新澤西州華盛頓的四居室房子變成了一個「美食廣場、麵包店和健身房」。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有數百萬年輕人搬回父母家,芬尼根家只是其中之一。在美國,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儘管學生和年輕員工罹患嚴重COVID-19的風險較低,但與其他人群相比,他們受到疫情引發的經濟衝擊波的更沉重打擊。新冠疫情還放大了過去的一些趨勢,包括低工資、就業市場停滯和學生債務上升。

    英國《金融時報》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800多名16歲至30歲人士回復了調查——顯示,這些困難正轉化為對老一輩人與日俱增的不滿,後者不僅境遇更好,而且在政治上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並不是共同面對困難,千禧一代不得不在當前處境下付出最大的代價,」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的30歲的波琳娜•R(Polina R)說。「如果你們不注意,不去確保我們最終不至於失業和變窮,我們為什麼要保護你們?」

    以下是他們向英國《金融時報》講述的疫情期間的經歷:

    「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自今年8月畢業以來,來自韓國大邱的25歲的李菊妍(Juyeon Lee)遞交了幾十份工作申請。儘管她接受過幾次面試,但她對空缺職位不斷減少日益不安。

    「我不想被感染,因為如果我感染了,找工作就更難了……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永遠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儘管在面試時我是一個自信的大學畢業生。」

    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25歲以下人群因疫情而失業的可能性是26至64歲年齡段的2.5倍。研究還表明,在經濟衰退期間畢業可能會對工資產生持久的傷痕影響。

    根據經合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在仍在工作的人中,近一半的人報告收入減少,其中年輕女性和從事低收入工作的人受到的打擊最大。許多寫信給英國《金融時報》的人表示,他們不得不放棄商業計劃,並動用自己的儲蓄。

    在發展中國家,失業往往意味著無法養活家裡的幾代人。來自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28歲的科馬爾•卡達姆(Komal Kadam)是家裡唯一掙錢的人——直到今年3月她失去工作。

    「我害怕一切……我能找到新工作嗎?我怎麼償還貸款?現在我有很多煩惱,」她說。

    「我拒絕停止享受生活」

    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調查的許多人表示,他們害怕感染或傳播新冠病毒,但也有其他人承認自己抱有一種比較無所謂的態度——政治領導人已經批評這種行為是夏季過後歐洲和美國疫情復燃的原因之一。

    在春季封鎖的高峰期,蒙特利爾的波利娜曾經讓來訪的朋友留宿。「我沒有遵守建議。」她說,「我兩次出國旅行,去過十幾次酒吧、餐館和劇院。」

    「我的風險承受力很高,在沒有人拿得出一份計劃、而掌權者並沒有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時候,我拒絕停止享受生活。」

    在許多地方——尤其是美國,但也有歐洲和南亞——許多調查回復者指出,違反公共衛生規定的往往是老年人。

    28歲、來自印度欽奈的阿吉塔(Ajitha)表示:「老一輩人相信互聯網告訴他們的一切。他們被WhatsApp轉發和YouTube視頻誤導了。」

    年輕人的原話

    「我確實違反了規定。疫情期間,我和一個女孩約會過好幾次。我不知道哪一個更可怕,是我媽媽發現我和其他人見面,讓所有人都暴露於感染風險,還是害怕被警察抓住」

    胡安(Juan),25歲,哥倫比亞

    「大家的態度讓我想起高速公路上司機的態度:比我快的人是瘋子,比我慢的人是弱智」

    托阿德爾•馬特奧克(Toader Mateoc), 28歲,美國

    「就在我剛剛認識『現實世界』時,卻不得不逆轉一切,感覺有點突兀」

    馬克•安吉洛•費利扎爾多(Marco Angelo Felizardo), 22歲,菲律賓

    「我們都因為一場領導力危機而受到指責」

    許多調查回復者表示,他們對本國領導人失去了信心,並認為抗疫方式很糟糕——除了一些歐洲人和亞洲部分國家的回復者。

    來自法國阿訥西(Annecy)的23歲的安東尼(Anthony)告訴英國《金融時報》:「我們都因為一場領導力危機而受到指責。」

    從巴西聖保羅家裡的廚房餐桌兼辦公桌上,29歲的達尼洛•文圖拉(Danilo Ventura)看著他的國家自疫情爆發以來換了三位衛生部長。他說:「全世界都在說A,而巴西政界卻在喊Z。」

    這種方向感缺失造成了代價:巴西的死亡人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達尼洛和他的妻子按照地區政府的指示在家隔離,即便巴西的民粹主義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仍出席擁擠的活動。

    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對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下降。經合組織公共治理局(Directorate of Public Governance)的負責人埃爾莎•皮利霍夫斯基(Elsa Pilichowski)表示:「他們對公共機構的信心,以及他們對於自己是否擁有政治影響力和決策代表權的觀感都停滯不前。」

    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許多人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他們覺得政府自相矛盾,行動遲緩。

    「機場開放時間太長了。有關口罩的訊息傳達簡直丟臉。我直到6月中旬才得到一個口罩,」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28歲的約翰(John)表示,「我認為,雖然比美國強一點,但我們的抗疫工作實在做得很糟糕。」

    益普索(Ipsos)高級研究副總裁瑙米•哈克(Naumi Haque)表示,新冠疫情加深了政治上的希望幻滅。他說:「Z世代和千禧一代比老一代人更有可能覺得自己國家的情況正在失控。」

    「很多非常複雜、強烈的感受」

    聯繫英國《金融時報》的很多人聲稱,他們考慮過自我傷害。「失業、精神健康問題,以及有關這一切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都讓人對前景非常絕望,」來自倫敦的30歲的詹姆斯表示,他補充說:「我一度考慮過自殺。」

    公共衛生專家警告稱,新冠疫情造成的精神健康影響,在持續時間上將超過新冠病毒造成的感染威脅,數百萬人在對付抑鬱、焦慮和孤獨。英美開展的研究顯示,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18至29歲的年輕人在此期間經歷的痛苦更嚴重。

    回到新澤西,自從疫情開始以來,在芬尼根家的10個子女中,有5個開始接受治療。瑪麗表示:「有人差不多每周崩潰一次。」

    25歲的瑪利亞•羅德里格斯(Maria Rodriguez)來自西班牙,但住在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ow)。她表示,她決定寧可冒感染COVID-19的風險,也不要因為孤獨而陷入抑鬱。

    「我不怕去咖啡館,也不怕見很多人,因為我不會感染家人,」她表示,「我選擇精神健康,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感染新冠。」

    5月,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教育心理學講師奧拉•德姆科維克茨(Ola Demkowicz)對數百名英國青少年進行了調查。其中很多人表示,在適應人生中的這些不確定性時,他們經歷過「很多非常複雜、強烈的感受」。她表示:「對於那些本來就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這似乎確實是一項巨大挑戰。」

    年輕人的原話

    「當我與上了年紀的父母一起在家裡生活時,我對自己要求嚴格。如今,在做了6個月喝酒的修女之後,我要冒著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再次約會」

    瑪麗•芬尼根(Mary Finnegan),27歲,美國

    「每天都要通過Zoom收看數小時的大學課程,學費一分不少,但學位卻貶值了,就業前景黯淡,擔心年邁的長輩,見朋友或結交新朋友的機會(如果有的話)變少。這足以讓任何人都覺得有點毫無意義」

    威爾(Will),23歲,美國

    「老師的期待大幅上升,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比平時好上好幾倍,因為考官會懷疑——而且預期——有作弊行為。過去六個月,這種壓力越來越大,但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壓力也會消失」

    Alistair Woo,16歲,香港

    「年輕人希望做一番事業,每一個年輕人都希望變得更優秀,但這場疫情毀滅了一切,限制人員流動,學校關閉,一些企業破產」

    維多利亞•希迪貝雷(Victoria Chidiebere), 22歲,尼日利亞

    「通向很多新天地的大門」

    不過,幾位調查回復者表示,疫情讓他們得以與家人和大自然重新建立聯繫,也讓他們勾掉了願望清單上的一些事項。

    26歲的約書亞(Joshua)來自英國。他表示,8月的一個早晨,他把行李裝上汽車前往西班牙,告別一間小公寓和有毒的辦公室環境。

    「我現在一個人租了一間靠海的三居室,而租金是工資的不到三分之一。有兩個朋友來看過我,但我基本上過著遠離社交的單身生活。」

    今年2月,泰國研究人員對新冠病毒始發地中國武漢的一群大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如何應對抗疫封鎖。他們發現,其中一些人表現出較強的韌性。

    德姆科維克茨博士在英國也發現類似的證據:首次封鎖讓青少年有機會決定如何規劃他們的一天,而不必理會社會義務和學校作業,她表示:「他們可以……探索他們想從人生中得到什麼,自己去發現成長和發展的途徑,並重新評估他們的人生方向。」

    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中,來自澳大利亞阿爾伯里(Albury)的30歲的安德斯•弗茲(Anders Furze)表示,他發現,疫情之前他在透支自己:「我以前每周有5個晚上出門:吃飯、看電影、看話劇演出。」

    最近,他反思了自己的事業,報名攻讀了一個法律碩士學位。他表示:「感覺好像它打開了一扇通向很多新天地的大門。」

    #社會 #人生 #衛生 #家庭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