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單聲道音訊要開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單聲道音訊要開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單聲道音訊要開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單聲道音訊要開嗎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黃中岳談吉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20 接續上一週聊到的『新光三越第六屆不插電音樂大賽』,決賽前的四組、每組十個小時的樂團培訓過程。這個賽制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主辦方提供給每一組入圍決賽的隊伍,有一位評審做為專任教練,用十個小時的時間,來整備兩首全新的曲目,參加在八月下旬的最後決賽。 當然,...

  • 單聲道音訊要開嗎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27 20:30:00
    有 268 人按讚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20

    接續上一週聊到的『新光三越第六屆不插電音樂大賽』,決賽前的四組、每組十個小時的樂團培訓過程。這個賽制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主辦方提供給每一組入圍決賽的隊伍,有一位評審做為專任教練,用十個小時的時間,來整備兩首全新的曲目,參加在八月下旬的最後決賽。

    當然,每一位評審教練對於各組的十個小時要如何運用、以及在什麼場域進行訓練,完全依照評審的自由意志。我負責的四組隊伍、八首新作的整合訓練,我所規劃的進度是:

    第一次培訓 3小時 (各組獨立)~整理第一首曲目內容,包括編曲大方向與演唱、演出方式調整。

    (隔幾天)

    第二次培訓 3小時 (各組獨立)~整理第二首曲目內容,包括編曲大方向與演唱、演出方式調整。

    (隔幾天)

    第三次培訓 3小時 (各組獨立)~確認兩首曲目所有音樂細節與執行改進,確認整體演出狀態。

    (隔幾天)

    第四次培訓 1x4小時 (四組聯合)~ 最後一次的培訓執行方式,會像是『賽前觀摩』,各組將會在其他三組的面前執行完整的演出內容;同時,我也會邀請其他的業界友人擔任評審的角色,針對各組的呈現狀況提出不同觀點的改進建議。

    首先,訓練的場地,毫無疑問地,一定是在強力錄音室的羽房。其次,在我的想法裡,前面的兩次三個小時,我們可以針對參賽隊伍已經有的音樂樣貌,分別做深入、細緻的音樂調整;但因為參賽者都還不是職業級別的音樂工作者,所以我們會需要留下第三次的三個小時,來檢查先前的調整動作,樂團們可以執行到的完整度,如果在第三次的查驗過程中,發現確實有難以突破的障礙,我們還可以就現實狀況做難易程度的調整。

    而最重要的一個回合,當然是第四次四組聯合培訓的四個小時!在這個回合中,每組參賽隊伍都會在其他三組的面前,做一次類似『成果發表』的呈現,而整個回合的執行要點,更像是一次觀摩性質的『會前賽』,每一個隊伍都可以知道其他的隊伍做了哪些的準備,以及自己的強項與弱項各在哪裡,而能在最後有限的時間內,盡力去做必要的調整,來為決賽的表現,做出最好的準備。

    由於前三次的訓練,都是我以『個人主觀』的音樂感知,去分別調整每一組、每一首曲目的呈現樣貌,但在現實的決賽過程中,將會有其他五位的評審,以『各自的主觀所形成的相對客觀』,來檢視每一個曲目的表現。為了求得『更客觀』的視野,所以在第四回合,我都會邀請其他的業界友人來扮演評審評議的角色;我們並不會對於這四組做出成績的排序,但我們會在每一組呈現結束的當下,立刻對於剛剛的表現提出每位評審的看法。在這一屆的第四回合,我非常開心能邀請到『佛跳牆』的三位樂手:鼓手 – 江尚謙先生、貝斯手 – 林奧迪先生,與吉他手 – 黃宣銘先生,來提供他們自身對於各組在於音樂處理、演出狀況、器材應用,以及各種『一定要說』的面向上,許多非常寶貴的意見與建議 --- 在八月二十四號的晚上,很多時候,我都暗自覺得:『啊!如果當時年輕的我,能夠聽到這些評審的意見,該有多好……』。

    在我提筆寫下這個活動紀錄的時間點,那『四十個小時』,已經像是飛的一般匆匆倏忽而過;而決賽最後的結果,還是一個『明天的未知數』。我想,正好是一個等待現實前的空檔,可以把一些我所觀察到的『共同症狀』做一點簡單的描述。

    [二.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_07

    1. 監聽的調整~ 第一個永遠會是監聽的調整!對於地板式監聽喇叭的『音量控制』,我真的覺得會是每一位有志於音樂工作的樂手都應該認真看待的。說到這一點,我必須岔題去說另外一個『事件』,因為這個事件中所發生的一些討論,剛好可以為這一次的專頁文章做一個『相對客觀』的對照。

    這一週的一天下午,我應『中子音樂』之邀,去擔任了『流行音樂國際交流工作坊 - TLCMC 2018 演唱會音響設計大師班』的一個工作角色:在這個活動的第三天下午,主講人 - Kenneth Pooch 先生 (https://twitter.com/tourpooch ,世界級的現場音控工程師,你可能知道他現在正在負責 Justin Bieber 的巡迴演唱會) 的講座主題,正好是『演唱會現場的木吉他收音手法』,因此,我實際的工作角色就是一位現場彈著木吉他、用各種拾音器組合、DI Box、木吉他 Preamp 提供聲音來源,讓 Kenneth Pooch 先生可以在『外場』實際講解各種聲音調整方式的『活道具』(關於這個活動,我的廠商友人蔡自強先生在當天有一則臉書動態的文章紀錄,可以窺看整個工作過程的紀實: https://www.facebook.com/faridaguitar/posts/1880083525363598?__tn__=-R )。

    很有趣的是, Kenneth Pooch 先生提到了他所面對的許多樂團、樂手 (看來~這是一個屬於跨國際的議題),會希望地板監聽聽起來『就要像是專輯錄製的那樣飽滿、完整』--- 而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是不可能的!光從物理條件來說就做不到。地板監聽與一般的錄音室監聽喇叭,在頻率響應上就有所差異,更不用說地板監聽是一個 Mono 單聲道的設計,怎麼可能重現『專輯錄製』時的 Stereo 立體聲道的音樂資訊?我想,透過與 Kenneth Pooch 先生的對談討論可以印證:如果你希望在一個不算太大的『箱體』裡要把整個樂團都塞進去,什麼都要聽得到、而且你的聲音還要是最大聲,最後的結果,恐怕是一切都糟透了。

    『監聽』的意涵,只是在『提醒』你 --- 現在其他的樂手都進行到哪兒了!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你『需要知道你在彈什麼、唱什麼』的這回事兒,是發生在你自己練習的時候,而進行到與其他樂手團練、或是已經要演出的階段時,你需要的是在那個『箱體』裡聽到足以提示你的樂器資訊即可 --- 很多時候,你很可能只需要送鼓手的 Hi-hat、適量的 Bass 與適量的 Vocal 就可以工作了,你其實還有很多『耳朵』的空間可以去聽『整個舞台』發出的聲音總合,更重要的是,你一定有很多的空間,可以去與你的樂手們進行眼神的交流 --- 不論你相不相信,台下的觀眾要聽到、看到的是你們『共同合作』的結果,而不是單單只想聽你這個人所負責的角色。

    但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你需要聽自己的音量到那麼大 --- 其實只是一種不安全感在作祟。要克服這種心裡障礙,其實真的沒有別的神奇法門:就是在家裡跟著節拍器,把你要彈奏的部份練到滾瓜爛熟吧!而對於 Vocal 來說,如果你 (妳) 不希望永遠都是你 (妳) 的監聽在 Feedback,那麼,請去鍛鍊正確的發聲方式,與熟記你 (妳) 要演唱的每一個字的共鳴位置!

    2. 節拍器~ 在這個培訓過程的前兩次、共六個小時,我都會把 Click 送到地板監聽,讓所有人都可以清楚聽到,然後把演奏結果錄製下來,以便隊伍們可以去進行必要的校正。但從第三回合開始,我就會要求只有鼓手聽 Click,而其他樂手要想辦法用聽覺、或視覺去跟上整個樂團的速度。這裡會很講究:
    a. 鼓手會不會很聰明地在自己沒有演奏的樂段,用很音樂性的方式去提示其他樂手現在的音樂速度。
    b. 所有的樂手們有沒有一種『共同的呼吸速率』。

    這已經沒有任何工具書、教條可以協助、改善你們之間的默契了,你只能不斷要求自己有足夠的 Click 訓練,從而鍛鍊出來的『內在時間感』--- 而且還能控制你的肌肉,在瞬間不及反應的時間裡,能夠做出該有的樂器操作力度。

    有趣的是 … 這個專頁已經架設一年多,而關於 Click 的討論,篇幅好像也沒有少過;但年輕的樂手走進強力羽房時,這個世界似乎沒有改變多少 ……

    一定是我還需要努力!

    3. 音樂性~ 這其實牽涉到許多個人式的美感,似乎沒有一錘定音的解答。但參與了這次音樂整備的年輕音樂人應該會發現,我最常做的簡易調整,就是不改變你的和絃,但改變『和絃被處理』的時間點:往前半拍、一拍,或是往後移;其次就是試著去錯開所有樂器的聲部 (把位),去完成一種『織地』的組成。其實這都不是什麼高深的手法,但年輕音樂人往往會只是用『直覺』去處理音樂的『內在構成』,比較少主動而冷靜地去與樂手們交換『音樂織地輕重』的想法與嚐試。

    如果真的有興趣想增進自己在音樂組織上的想法,你真的可以找幾首你覺得是經典的作品,認真分析、拷貝一下別人的巧思;或者~ 這個專頁在半年多前寫了一些關於『音樂構成』的、比較枯燥的文章,也許可以給你一些不同的進入觀念。

    而音樂,一直是『感性』與『理性』的交織,缺一不可。很多時候,你真的只是需要用一些『理性』去控制你的『感性』。

    4. 木吉他訊號放大器材的選擇~ 由於是『不插電』音樂表現形式,所以木吉他幾乎是所有樂器類型的首選;但就像『音響設計大師班』的 Kenneth Pooch 先生所言:即使是世界知名的藝人或樂團、樂手,真的會讓他覺得『好聽』的木吉他訊號放大的人,其實並不多,而大多數人的樂器聲音,其實是『蠻可怕的』!

    當然,如果你希望你的木吉他聽起『像是一把木吉他』,那麼,解決的源頭一定是從你手上的那把琴開始。不過,我根本不是在說你應該要有一把貴到什麼程度的琴 --- 就像 Kenneth Pooch 先生的經驗談,我也看過、聽過許多名貴的廠牌名琴,在聽自然原音的時候很優秀,但一旦使用了『拾音器』系統之後,真的變得『蠻可怕』的。所以,我其實更在意的是你所選用的拾音器與 DI Box 的組合。

    我一直都是使用『法麗達』這個品牌的木吉他做為現場演出的樂器, Kenneth Pooch 先生問我選擇的原因,答案是:『首先,這是我們臺灣自己的品牌;其次,她很穩定。我曾經上一週還在杜拜沙漠四十幾度的高溫戶外進行 Sound Check 與彩排,隔週就在北京零下好幾度的場館進行排練,而她的琴頸完全沒有彎曲』。

    但她所搭配的 Fishman 拾音器是 Piezo 式與 Mini Mic 式混合的雙系統 --- 甚至連 Kenneth Pooch 先生都覺得只使用 Piezo 式的收音系統,他也很難把琴音調整得好聽。

    然而,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問題。我注意到許多的參賽者在上到舞台之後,並沒有自備自己的 AG Preamp/DI,而是將吉他訊號直接接進音響廠商所準備的共用標準型 DI Box --- 也就是它無法提供任何的音色修整,只能將『非平衡』訊號轉變成『平衡』訊號,做為現場訊號放大的來源。如果那一場的演出或比賽,所有人都是使用這一顆廠商的 DI Box,那麼,情形只會是我們要忍受整個過程中大家都一樣難聽的音色;但萬一,有人帶了自備的器材,能夠提供音色修整的功能,那麼~ 在這種 A、B test 的情況下,他會有非常高的機率把琴音調整得比你好聽很多。

    如果你是一個比賽的評審,你的先決判斷會是什麼?

    所以,只要是參加我的整備訓練,我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吉他手一定要自備有足夠功能的 Preamp/DI Box,來讓自己的音色至少立於不敗之地。而近代的這類型器材,已經由原本比較單純的『等化器』(EQ) 調整音色的方式,進化到附加『IR』(Impulse Response, 脈沖響應) 功能,讓你手上的吉他可以發出『類近』著名廠牌特定型號的吉他,在特定型號麥克風下真實收音的聲音樣貌 --- 而我們所說的器材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天價,像是 Fishman Aura 系列,或是 Zoom A3 系列的木吉他訊號放大產品,都可以提供到這樣的條件。

    如果你還不太熟悉『IR』這個聲音技術,我覺得你應該要在網路上好好搜尋一下這個相關資訊,它應該會是下一個十年在音訊工程上最重要的技術,而且已經廣泛應用到許多樂器模擬與場景模擬的作品上了 (http://a85115230.pixnet.net/blog/post/390104224-%E9%9B%95%E5%A1%91%E6%9B%B4%E7%9C%9F%E5%AF%A6%E8%B2%BC%E5%88%87%E7%9A%84%E7%A9%BA%E9%96%93%E5%8F%96%E6%A8%A3%E9%97%9C%E9%8D%B5%EF%BC%8Dimpulse-respons )。

    5. 上台的緊張感~ 最有趣的是:其實只是在強力的一個四組觀摩演出訓練,每一組在呈現時,都比第三回合結束時要來得『失常』一些,因為:你只有一次的機會,而且你有得失心。

    這大概是第四回合中第二有意義的事了 --- 最有意義的事當然是那三位已經拿過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編曲的評審所給出的建議!這『第二有意義』的事就是:你會發現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緊張,是所有人都在緊張!

    那不是很棒嗎!你就知道你不是孤單的一個人了!在比賽的那一天,每一個踏上舞台的人 --- 都。很。緊。張。那麼~ 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如果你的大腦只能運作『緊張』這件事,那麼,你就很容易錯失『享受這個舞台』的美好機會。我覺得,只要是比賽就會有輸贏,獎項究竟是誰能拿到,其實本來就不是我們可以自己決定的;如果很可惜的,你並沒有拿到獎項,而且你也沒有享受到這個舞台,那 … 不是輸了兩次嗎?

    所以~ 不論是對 D Power、對『佛跳牆』,對這些年輕的隊伍,我真的只有最後的一句話:『上台,就要玩兒得開心!』。

    因為,你該努力的,你已經努力了。

    ------------------------------------------------------------------

    四十個小時真的一眨眼就過去了,我看著四個隊伍漸漸把兩首創作整合成足以呈現給觀眾的作品;然後明天他們會盡力在舞台上做出最好的表現,然後他們會繼續他們的人生;強力明天會有新的班表、新的音樂製作案,協助我們執行這個整備訓練的倆位強力的小兄弟:冠勳與阿彥,又要焦頭爛額去支援其他他們還無法預見的艱難挑戰;我的九月即將開始第二代樂手訓練,以及北藝大第三屆 IMPACT 學程的新一批學生與學期課堂 …

    人生,也就是這樣一段一段的旅程;我只希望,在這些旅程中,我們彼此都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了一些事物 --- 最後,會陪著我們走下去的,就是這些回憶的點點滴滴。

    所以我們會要學著『活在當下』,每一天,都像是在活在自己的舞台上。

    不是嗎?

  • 單聲道音訊要開嗎 在 DU 雙魚的海邊 - 婚禮攝影,活動攝影,攝影教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3-14 22:59:38
    有 217 人按讚


    深夜碎碎念
    ▌如何做好一間攝影教室應有的本分

    如果有人想辦攝影教學,請聽聽我這個過來人的意見,改善下述的雷區。

    1. 投影機

    從2004年第一次講課到現在,已經過了14年。我發現一件詭異的事:大部分找我去講攝影課的地方,投影機都超級爛。

    不是只是爛,
    是((((超級爛))))

    階調不夠,影像昏暗模糊不清,色偏,色塊

    我放個安瑟亞當斯的照片要給大家體會一下他拍月亮的厲害,結果TMD的月亮呢?

    整個都白掉了啊!!!!

    還有遇過投影機直接打在我臉上的,我整堂課只看到陣陣炫目的藍光隧道,我還以為是上帝來接我了。

    2. 麥克風

    有的老師中氣十足不用麥克風,不代表每個人都適合不拿麥克風。我的嘴砲課需要整整三個小時不停講話,只要遇到沒有麥克風的教室,往往接下來整整兩天說不出話。

    有的教室麥克風還有A扣。哇,A扣還關不掉的。我都不知道我該點歌還是演布袋戲。

    然後有的教室用無線麥,講到一半沒聲音,工作人員也沒有準備備用電池。

    有的教室還會告訴你他們的麥克風不是沒電,是接觸不良(好誠實呀),我講話時麥克風真的斷斷續續。然後呢?那是五十坪大教室。或許我只能放下麥克風講到聲嘶力竭而死。

    3. 錯誤時鐘

    主辦單位要我講到3點,教室後頭掛了一面鐘給講者。我講到2:50的時候,中間一排人開始躁動然後就突然離席,這時主辦單位人員告訴我那面鐘其實慢了十分鐘。那你為什麼一開始不說呀?

    4. 無法使用的VGA線

    接上筆電之後竟然完全無影像,問主辦單位上一個講者是否有一樣情況,竟然推說年代久遠無印象。

    還有一次VGA線根本無法插入筆電。

    5. 沒有音響

    要播放影音訊號時竟然沒有音響也沒有外接喇叭,難道這些教室平常都只讓員工給老闆看PPT嗎?

    6. 奇妙燈光設計

    有的教室竟然在投影布幕前方設計一排日光燈,直接打在布幕上。是啊,我是可以關燈,但是一關燈教室就全暗了呀。當初設計那排燈的時候所有人腦袋裝大便嗎?

    =====分隔線=====

    All you have to do is....

    1. 買一台你自己看了都舒服的投影機,然後不要把它往講師的臉上打。

    2. 買一台你自己聽了都舒服的麥克風,然後請人把擴大機音頻調整位。聲音悶就調,聲音尖就調。這一點都不難。

    3. 賞我一個麥克風備用電池。

    4. 擴大機如果有雜音,主辦單位應事先解決。

    5. 教室的燈光可以設計成兩種版本:燈光全開的,跟講課期間燈光稍微昏暗的,但不要在投影幕前打燈。

    6. 老師去上課前,請人員親自接筆電確定連接線一切正常。

    7. 給我個外接喇叭,不要叫我用你投影機里內建的喇叭好嗎?

    =====分隔線=====

    走跳江湖多年,唯一讓我毫無抱怨的只有幾個地方:豐原文化中心,新竹工研院,高雄羅森攝影器材行。

    一間好教室的要求,他們全部都到位。

    羅森在講師台上貼心擺了時鐘,還正確的在教室最後方置放兩聲道喇叭,還有柔和光線版本供講課時使用。

    而且羅森最神奇的是......

    先說我講課有個習慣,我會早半小時或一小時到現場搞定以上瑣事。

    羅森總是在我到之前就把這些全部搞定,我走進教室的時候,空調啊線材啊什麼的,還有穿黑絲襪的妹子店員,早就全部在教室ready等我。

    推薦要搞教室的人,以羅森為範本,細細體會一下他們是怎麼經營的,那才叫一間「教室」。

    #羅森資訊
    #新竹工研院超厲害
    #都安排妹子接待講師

    DU 雙魚的海邊 | 攝影教學
    https://dupisces.com.tw/class/

  • 單聲道音訊要開嗎 在 黑狼/黃大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04-05 14:34:39
    有 7 人按讚


    今天是最後一天聲音實踐工作坊報名,請把握機會。

    「物種音源──2014 聲音實踐工作坊」
    Kandala Commune, KRSI#05
    official website: http://kandalarecords.tw/
    facebook event:http://goo.gl/SFqtQD

    這幾年台灣聲音展演相當蓬勃,大家不斷進入表演者和觀眾的現場關係中。反觀討論平台、交易媒介和教學資源,似乎未受到同樣重視。大家一直看台上同一票人表演膩了嗎?企劃找不到新聲音很苦惱?音樂家或樂手很渴望與更多不認識的同好互動吧?藉由工作坊的形式,期待看到更多人親身造音。我們分四個單元,它們雖非傳統器樂,但也發展多時,而為大家講解與實作的分享者要麼受過專業訓練,要麼有豐富演出實務。我們聚焦在物體與聲體的關係上,談論技術也討論思想。歡迎你們參加!

    § 地點:國北教大南海藝廊
    § 時間:14:30-17:30
    § 費用:每一單元(兩週) 1,200 元或所有單元(八週)共 4,000 元/單人,其他組合恕無折扣
    § 資格:對聲響有興趣者,想創作之素人最佳,每單元上限十人
    § 報名:來信 kandalarecords@gmail.com 附上五百字內自介並請等候通知,4/05 報名截止
    § 主辦:旃陀羅公社、國北教大南海藝廊

    ● 廢料即興篇 4/12 (六)、4/19 (六)
    ◎ 黃大旺──黑狼那卡西就是他
    人類提昇工具的層次,製造出可以獨奏或是伴奏用的樂器,但是發音原理不外乎物體的震動與氣流的干擾。如今已經是一台個人電腦吃遍千山萬水的時代,在三四十年前可能要很多錢還是很多專業人士才能付諸實現的想法,只需幾個經過精心設計的流程就能搞定,結果是很多曲子聽起來大同小異,流行音樂二十幾年來不再有進步(在此,以「超脫」合唱團的『別介意(Nirvana "Nevermind", 1991)』作區隔)。在這兩場講座中,我們不談船堅砲利,就用生活周遭不用的廢棄物製造音樂,先講究不傷身體,再講究效率。報名講座的學員可自行攜帶輕便材料(如奶粉罐、彈簧、夾板、紙箱、舊報紙雜誌⋯⋯等,須事先洗淨。可自備擴音器材,禁止使用電腦及手機音樂軟體如Ableton Live及Traktor、Serato等接歌軟體),現場提供簡單工具如剪刀、鉗子、榔頭等⋯⋯旨在開發廢料與廢人(?)之第二人生。現場提供材料,也歡迎自備。

    ● 手做合成器篇 5/04 (日)、5/10 (六)
    ◎ 林志翰──台灣合成器最大站 digilog 主理人
    類比聲響和數位音色的紋理和結構,長期被許多人討論著,最常被比較的不外乎就是CD 音質比較好還是要黑膠音質比較好,與其討論要吃速食漢堡或是魚翅燕窩,不如讓大家兩種都吃吃看,看喜歡哪一種。工作坊計劃利用手作合成器,製造出隨機難以預測的噪音聲響,與一般使用合成器鍵盤的經驗或許稍有不同,透過不同的線路連接和電子零件組合,體驗聲音的惡趣味。現場提供材料。

    ● 混音器自體造音篇 6/07 (六)、6/14 (六)
    ◎ 張又升──聲音廠牌旃陀羅唱片老闆
    用混音器做噪音,在目前台灣是相對罕見的(Dino 廖銘和是一個代表)。一方面,這種造音方式的門檻,低到一個大家都會忽視它的地步(此一器材隨處可見,且一條導線便可令它發聲);另一方面,它操作起來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甚至有時候帶點危險。這個單元從聲音反饋(feedback)的概念談起,帶入所謂「無輸入」(no-input)的操作。由於純粹的混音器自體反饋僅僅是電流音訊,聲音變化相對少,長久聽略顯無聊,因此我們也會引入可輸入至混音器的各種有趣音源和效果器調變。必須承認,現成的混音器作為一種造音平台,有很多操作上和聲響上的限制,然而細細品味人與物的關係,我們會發現每一台混音器自體造音感皆不同,而無輸入手法也能不只用在混音器部份。本單元除器材操作的教學與演練外,也會播放相關音樂,進行簡單思辨,介紹基本編曲手法,試圖引發成員對更廣泛所謂「噪音」的興趣,當然彼此討論是少不了的。
    預計目標:瞭解混音器操作方式,發展無輸入演奏手法,認識重要有趣的相關音樂,有能力現場即興演奏
    預備器材:若成員能事先購買混音器最佳,我們現場也會準備五六台。若無,凡是同時具有兩對(雙)聲道輸出與一對(雙)聲道輸入的器材,皆可帶來。

    ● 電腦軟體噪音篇 7/12 (六)、7/20 (日)
    ◎ 謝仲其──噪音藝術家 wolfenstein
    電腦彷彿具有聲音處理的一切可能性,但若是沒有聲響的美學,也只是空洞的工具而已。本單元以操作基礎聲音調變與編輯、即時音訊處理技術為核心,佐以名家作品賞析,穿越「磁帶剪製噪」、「爆音噪」、「微音 glitch 噪」,在電腦軟體的操作中透析前人的創作技法,對於電子音樂五十年之「噪」的辯證做精簡而全面的綜覽,在聆聽中品味、操作中學習、學習中聆聽,最終期盼能提供參與者尋找自身電噪美學的一點方向。
    使用軟體:Audacity(免費)、AudioMulch(60天完整試用)
    參與者除自備筆電外,還需要挑選一段作為素材的 wav/aiff 聲音檔案,來源、長度不拘,符合參加者自身的聲響趣味最為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