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喬瑟夫喬斯達媽媽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喬瑟夫喬斯達媽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喬瑟夫喬斯達媽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喬瑟夫喬斯達媽媽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923的網紅如履的電影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影評分析】《#我們》以象徵符號製造大量想像空間 (8.4/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80525012 《我們》(Us)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喬登·皮爾執導,露琵塔·尼詠歐、溫斯頓·杜克、伊凡·亞歷克...

  • 喬瑟夫喬斯達媽媽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3-23 21:37:07
    有 50 人按讚


    【影評分析】《#我們》以象徵符號製造大量想像空間 (8.4/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80525012
     
    《我們》(Us)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喬登·皮爾執導,露琵塔·尼詠歐、溫斯頓·杜克、伊凡·亞歷克斯、沙蒂·萊特·喬瑟夫主演。《我們》劇情講述一位媽媽雅德蕾德和她的先生蓋比,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回到老家的濱海小屋度假,但走進這棟房子卻喚醒她深藏心中的兒時陰影,那無法啟齒的深層恐懼也漸漸湧上心頭。不過正當她因為不好預感而希望一家趕緊離開時,發現門外站著四個人影手牽著手擋在車道上。
     
    這位喜劇演員出身、「黑人二人組」之一的導演喬登·皮爾,自從2017年以首部長片《逃出絕命鎮》得到無數好評與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亮眼成績後,其一舉一動和後續電影計畫都瞬間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如今這部全新作品《我們》拿碰上跟自己長相一模一樣的怪人為故事主題,其中不僅整體氣氛掌握與配樂、音效運用恰到好處,裡頭幾個具有象徵意涵的小線索,也讓電影再度刷新我對恐怖驚悚片的想像。
     
    毫無疑問,喬登·皮爾就是個恐怖喜劇的大師,他非常清楚我們在觀影中對於劇情的期待,《我們》角色遭遇到危機時,除了利用幾個吊人胃口的橋段層層堆疊出懸疑氛圍,其他絲毫沒有任何模稜兩可,不是爽快滿足觀眾的嗜血慾望,就是徹底製造出一個完全相反的局面,無處不牽引著觀眾的情緒。儘管《我們》詭譎又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故事走向使它被定調為一部懸疑驚悚類電影,但片中幾個塑造鮮明的角色和眾多在緊要關頭出現的神來一筆,讓電影在驚嚇與搞笑之間取得一個完美的平衡,其中兩種風格又切換自如,實在難以想像自己上一秒才怕得要死,下一秒竟能馬上被逗樂笑出聲。
     
    有趣的是,《我們》中段緊湊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快節奏,正巧對比著電影前、後鋪陳與揭曉真相的緩慢步調。電影的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整部片就像人們從一步步害怕地走入深淵、到自認為自己有能力逃離,但最終心中只剩下絕望的過程。峰迴路轉的故事、隨著時間不斷堆疊的不尋常感,配上巧妙的前後呼應,都清楚明確地切合了電影的主題,並從中發散向外延伸、擴展到完全不同的面相。
     
    我非常喜歡導演這兩部電影的風格與主題性,讓觀眾享受一部電影的同時,也給予我們許多深入思考的機會。就像前作《逃出絕命鎮》是白人覬覦黑人身體,誘騙他們進行換腦手術,以「過度尊重」而顯得非常突兀的對話和態度來講述人們自認為平等的歧視。而這次《我們》他又把視角放得更遠更廣,不再把焦點縮限在黑人與其他種族、性別等歧視議題,反而更有野心、更腦洞大開地透過原本開心度假的一家人,莫名其妙被幾個「自己」追殺來點出人們害怕「正視自身內部缺陷」的現象,並衍伸至現今社會族群之間的對立與隔離。
     
    片名《我們》(Us)取得極為巧妙,這個《Us》不僅代表我們,也是美國的縮寫「U.S.」,而我們的那個「們」可以指主角這一家人之外,也同樣可能是我們這個族群、我們國家人民,或者是我們全人類。儘管從表面上來看,《我們》故事主軸放在「我們」該如何逃離、殺死「他們」,但隨著劇情進展,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區別與界線似乎也越來越模糊。
     
    導演在《我們》中插入幾個關鍵符號印記相當有意思,完全把電影昇華至不同的層次。片中不斷出現的《耶利米書》第11章11節:「所以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災禍臨到他們,是他們不能逃脫的。他們必向我哀求,我卻不聽。」述說著人們犯下的罪孽終招致神的懲罰與毀滅,也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來由與故事走向。
     
    就如同《我們》把主軸放在長得跟我們一樣、共同享有一個靈魂的「分身靈」,喬登·皮爾正是透過深藏在我們心裡那個不願被正視,卻真實存在的鏡像邪惡自我,來探討現今社會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好的、是對的這種普遍現象。從中批判我們既得利益者總認為自己是以一己之力製造了這個安逸美好的小天地,並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由內而外不自覺對他人產生「不希望你來打擾我們」的排外恐懼。
     
    1986年電視報導中橫跨美國東西岸,為了幫助飢餓貧困的「牽手護美國」慈善募款活動,雖然最後高達650萬人參與,但扣除成本僅募得1500萬美元還是不斷被眾人稱頌,就完全能體現美國人只願沉浸在享受虛假成果的自我優越意識。因此導演在片頭字幕打著:「在美國地下有數千英里的隧道,但大多都不知道它們的用處。」還有片尾排排站的人牆都不只跟主線劇情有關,似乎也在影射移民的偷渡方式與美墨邊境的高牆,往這方向思考的話我想一切就非常明顯了。
     
    跟《逃出絕命鎮》表面尊重,實則把人放在不同水平面檢視的內在思想類似,《我們》在繞了一圈之後,到頭來還是把目標拉回「美國U.S.」或「我們」選擇忽視自己內部問題,一昧把過錯怪罪至「外來移民」,甚至是談及便戒慎恐懼「伊斯蘭教」身上。最後《我們》片尾的那個大轉折不光只是給觀眾一個極為震撼的回馬槍,同時更明確指明「他們」其實就是「我們」,那些生活在「底下」的人們來到我們世界,其實也能跟我們一樣,過著相同的生活,反之亦然。其實不是他們可怕,而是我們打從心底就懼怕他們罷了。
     
    然而我個人對這些帶有眾多政治與宗教相關象徵隱喻的解釋,不論是身穿類似囚衣的紅色衣服、代表走下地獄的手扶梯、事件發生後跑出牢籠象徵新生命的兔子、美國人之於外來移民與伊斯蘭教,甚至是小男孩可能去年就已經和另一個世界的他交換過等等,或許就像電影其中一張海報刻意模仿的「羅夏墨跡測驗」(Inkblot Test)的作用一樣,讓每個觀眾在片中都能找到不同的解讀方式或認知角度,我想這才是《我們》最有趣的地方。
     
    但話說回來,這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母親、兒子身分是人類也好,複製人也罷,難道就會影響這家人這些年來的感情嗎?就算她發現自己是複製人難道就不會再愛你嗎?我想正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主旨。如同上文所說電影越到後面,我們跟他們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人類與複製人、白人與黑人、美國人與其它外來移民的後代,這些人到頭來本質真的沒什麼不一樣,成長環境不同造就雙方價值觀的差異,那生在同一塊土地的人,又何必以外在樣貌來界定彼此呢?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是驚悚喜劇,也能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劇情片。它既商業也非常不商業,時而緊張、時而荒謬有趣的故事調性,包含著現今社會現況和國際局勢的諷刺與批判,都使我拋下一般現實的邏輯,完全進入電影設定和導演所塑造的世界。其中不光是幾位演員的高水準表現,近乎完美的配樂,種種創意巧思和元素更讓《我們》成功跳脫了傳統虐殺恐怖片的框架,喬登·皮爾真有你的!
     
    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 喬瑟夫喬斯達媽媽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3-23 08:00:00
    有 50 人按讚


    【影評分析】《#我們》以象徵符號製造大量想像空間 (8.4/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80525012
     
    《我們》(Us)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喬登·皮爾執導,露琵塔·尼詠歐、溫斯頓·杜克、伊凡·亞歷克斯、沙蒂·萊特·喬瑟夫主演。《我們》劇情講述一位媽媽雅德蕾德和她的先生蓋比,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回到老家的濱海小屋度假,但走進這棟房子卻喚醒她深藏心中的兒時陰影,那無法啟齒的深層恐懼也漸漸湧上心頭。不過正當她因為不好預感而希望一家趕緊離開時,發現門外站著四個人影手牽著手擋在車道上。
     
    這位喜劇演員出身、「黑人二人組」之一的導演喬登·皮爾,自從2017年以首部長片《逃出絕命鎮》得到無數好評與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亮眼成績後,其一舉一動和後續電影計畫都瞬間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如今這部全新作品《我們》拿碰上跟自己長相一模一樣的怪人為故事主題,其中不僅整體氣氛掌握與配樂、音效運用恰到好處,裡頭幾個具有象徵意涵的小線索,也讓電影再度刷新我對恐怖驚悚片的想像。
     
    毫無疑問,喬登·皮爾就是個恐怖喜劇的大師,他非常清楚我們在觀影中對於劇情的期待,《我們》角色遭遇到危機時,除了利用幾個吊人胃口的橋段層層堆疊出懸疑氛圍,其他絲毫沒有任何模稜兩可,不是爽快滿足觀眾的嗜血慾望,就是徹底製造出一個完全相反的局面,無處不牽引著觀眾的情緒。儘管《我們》詭譎又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故事走向使它被定調為一部懸疑驚悚類電影,但片中幾個塑造鮮明的角色和眾多在緊要關頭出現的神來一筆,讓電影在驚嚇與搞笑之間取得一個完美的平衡,其中兩種風格又切換自如,實在難以想像自己上一秒才怕得要死,下一秒竟能馬上被逗樂笑出聲。
     
    有趣的是,《我們》中段緊湊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快節奏,正巧對比著電影前、後鋪陳與揭曉真相的緩慢步調。電影的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整部片就像人們從一步步害怕地走入深淵、到自認為自己有能力逃離,但最終心中只剩下絕望的過程。峰迴路轉的故事、隨著時間不斷堆疊的不尋常感,配上巧妙的前後呼應,都清楚明確地切合了電影的主題,並從中發散向外延伸、擴展到完全不同的面相。
     
    我非常喜歡導演這兩部電影的風格與主題性,讓觀眾享受一部電影的同時,也給予我們許多深入思考的機會。就像前作《逃出絕命鎮》是白人覬覦黑人身體,誘騙他們進行換腦手術,以「過度尊重」而顯得非常突兀的對話和態度來講述人們自認為平等的歧視。而這次《我們》他又把視角放得更遠更廣,不再把焦點縮限在黑人與其他種族、性別等歧視議題,反而更有野心、更腦洞大開地透過原本開心度假的一家人,莫名其妙被幾個「自己」追殺來點出人們害怕「正視自身內部缺陷」的現象,並衍伸至現今社會族群之間的對立與隔離。
     
    片名《我們》(Us)取得極為巧妙,這個《Us》不僅代表我們,也是美國的縮寫「U.S.」,而我們的那個「們」可以指主角這一家人之外,也同樣可能是我們這個族群、我們國家人民,或者是我們全人類。儘管從表面上來看,《我們》故事主軸放在「我們」該如何逃離、殺死「他們」,但隨著劇情進展,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區別與界線似乎也越來越模糊。
     
    導演在《我們》中插入幾個關鍵符號印記相當有意思,完全把電影昇華至不同的層次。片中不斷出現的《耶利米書》第11章11節:「所以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災禍臨到他們,是他們不能逃脫的。他們必向我哀求,我卻不聽。」述說著人們犯下的罪孽終招致神的懲罰與毀滅,也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來由與故事走向。
     
    就如同《我們》把主軸放在長得跟我們一樣、共同享有一個靈魂的「分身靈」,喬登·皮爾正是透過深藏在我們心裡那個不願被正視,卻真實存在的鏡像邪惡自我,來探討現今社會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好的、是對的這種普遍現象。從中批判我們既得利益者總認為自己是以一己之力製造了這個安逸美好的小天地,並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由內而外不自覺對他人產生「不希望你來打擾我們」的排外恐懼。
     
    1986年電視報導中橫跨美國東西岸,為了幫助飢餓貧困的「牽手護美國」慈善募款活動,雖然最後高達650萬人參與,但扣除成本僅募得1500萬美元還是不斷被眾人稱頌,就完全能體現美國人只願沉浸在享受虛假成果的自我優越意識。因此導演在片頭字幕打著:「在美國地下有數千英里的隧道,但大多都不知道它們的用處。」還有片尾排排站的人牆都不只跟主線劇情有關,似乎也在影射移民的偷渡方式與美墨邊境的高牆,往這方向思考的話我想一切就非常明顯了。
     
    跟《逃出絕命鎮》表面尊重,實則把人放在不同水平面檢視的內在思想類似,《我們》在繞了一圈之後,到頭來還是把目標拉回「美國U.S.」或「我們」選擇忽視自己內部問題,一昧把過錯怪罪至「外來移民」,甚至是談及便戒慎恐懼「伊斯蘭教」身上。最後《我們》片尾的那個大轉折不光只是給觀眾一個極為震撼的回馬槍,同時更明確指明「他們」其實就是「我們」,那些生活在「底下」的人們來到我們世界,其實也能跟我們一樣,過著相同的生活,反之亦然。其實不是他們可怕,而是我們打從心底就懼怕他們罷了。
     
    然而我個人對這些帶有眾多政治與宗教相關象徵隱喻的解釋,不論是身穿類似囚衣的紅色衣服、代表走下地獄的手扶梯、事件發生後跑出牢籠象徵新生命的兔子、美國人之於外來移民與伊斯蘭教,甚至是小男孩可能去年就已經和另一個世界的他交換過等等,或許就像電影其中一張海報刻意模仿的「羅夏墨跡測驗」(Inkblot Test)的作用一樣,讓每個觀眾在片中都能找到不同的解讀方式或認知角度,我想這才是《我們》最有趣的地方。
     
    但話說回來,這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母親、兒子身分是人類也好,複製人也罷,難道就會影響這家人這些年來的感情嗎?就算她發現自己是複製人難道就不會再愛你嗎?我想正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主旨。如同上文所說電影越到後面,我們跟他們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人類與複製人、白人與黑人、美國人與其它外來移民的後代,這些人到頭來本質真的沒什麼不一樣,成長環境不同造就雙方價值觀的差異,那生在同一塊土地的人,又何必以外在樣貌來界定彼此呢?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是驚悚喜劇,也能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劇情片。它既商業也非常不商業,時而緊張、時而荒謬有趣的故事調性,包含著現今社會現況和國際局勢的諷刺與批判,都使我拋下一般現實的邏輯,完全進入電影設定和導演所塑造的世界。其中不光是幾位演員的高水準表現,近乎完美的配樂,種種創意巧思和元素更讓《我們》成功跳脫了傳統虐殺恐怖片的框架,喬登·皮爾真有你的!
     
    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 喬瑟夫喬斯達媽媽 在 黄敏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8-25 23:17:54
    有 34 人按讚


    你是属于哪一型父母呢?
    或者,都不是!

    這張表很重要,可是剛剛忘了貼出來,我再貼一次,給各位參考!

    *************************

    「他們的表現讓人懷疑為何當初會想要組家庭。不論輕微或嚴重,都不喜歡心靈親密感,也不喜歡孩子打擾…」

    無法給予孩子安全感的父母,《假性孤兒》這本書分為四型。上述所提到的不喜歡跟孩子親近的父母,被歸類為「冷漠型父母」,我最近才從某段影片感受到。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搞不清楚,到底父母是什麼狀況。只能反應爸爸媽媽的脾氣不好,或者是工作很忙壓力大,或者是因為自己不乖,所以爸爸媽媽不喜歡。

    有時候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會覺察,那麼多年的自責,跟只會在生理上當父母,而不會在心理上當父母的爸爸媽媽有關。

    最剛開始發現父母有問題的,常是配偶。大人在描述自己的枕邊人,就清楚得多,詮釋得也比較準確。

    像是「情緒化父母」,以及「神經質父母」,就是常讓配偶感到困擾的狀況。有些配偶甚至在溝通無效之後,離開婚姻,獨自給孩子比較健康的心理環境。

    因為篇幅的關係,只能節錄「情緒化父母」與「神經質父母」兩個段落。讓我們多一些理解,少一點自責,想清楚之後,再看看我們可以怎麼做。

    ********************************

    【琳賽‧吉普森】

    情緒化父母

    這四型中,情緒化父母最幼稚,他們有種需要被小心呵護的印象,一點點小事就能夠激怒他們,安撫他們讓全家人仰馬翻。當情緒化父母情緒崩潰時,會拖著孩子一起陷入情緒裡,跟著體驗父母的絕望、憤怒或怨恨等濃烈情緒,讓家人覺得時時刻刻如履薄冰,他們唯一不變的就是善變的情緒。

    這類型父母中,最極端的就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們可能有精神錯亂、躁鬱、自戀,或是邊緣型人格異常,不受控制的情緒有時會導致自殺,或是對別人人身攻擊。自殺威脅對孩子有極具毀滅性的心理負擔,孩子想要保住父母的性命卻又不知該怎麼辦。由於他們的情緒暴起暴落,導致身旁的人容易緊張。

    至於程度輕微,情緒不穩定是最大的問題,他們情緒高低起伏不定、歇斯底里型人格違常或情緒交替違常。

    無論程度輕重,這類型父母都有抗壓性低、情緒控制困難、容易失控的問題。若是加上藥物濫用,情緒更難平穩、無法容忍挫折或煩惱。不論自制能力如何,他們都受情緒支配,對世界抱持非黑即白的看法,斤斤計較、愛記仇、操弄情緒控制其他人。他們起伏不定的情緒與反應讓人無法信任,進而感到害怕。他們或許會表現得無助、把自己視為受害者,但其實所有人都得繞著他們的情緒打轉。在外,他們只要能扮演設定好的角色,通常能控制得很好,但回到親密家人身邊就原形畢露,不受控時非常嚇人,尤其是喝醉酒的時候。

    這類型父母的孩子大多學會屈就他人的意願,總覺得父母隨時會捲起情緒風暴,所以過度關注他人感受和情緒到傷害自己的程度。

    │只在乎自身感受的母親──布莉塔妮的故事│

    儘管布莉塔妮已年逾不惑也離家獨立,母親珊達仍想用情緒控制她。有一次,布莉塔妮臥病在床好幾天,珊達焦慮到一天打五通電話給她。當她認為女兒應該可以下床,就執意拜訪,連布莉塔妮請她別打擾也不管,布莉塔妮只好把門反鎖。事後,珊達告訴布莉塔妮:「被妳鎖在外面時,我氣到想要把門拆掉。」當布莉塔妮告訴她這是非法入侵時,又讓珊達很受傷,她忙推說:「我只是想知道妳是不是好多了。」但事實上,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顧布莉塔妮的需求。

    **********************

    神經質父母

    神經質父母是四型中看起來最正常,也看似特別投注孩子的生活。由於容易緊張,他們總是專注於完成事情。相較於更為幼稚的情緒化父母,神經質父母望子成龍的表現,反而不容易看出他們的私心。大多時候,我們不容易發現這類父母的缺失,但這樣投入又勤勉的父母,卻反而會教出在進取心或自我控制上出現問題、缺乏動力、抑鬱寡歡的孩子。

    深究後,我們多少能看出這種傑出、負責的人背後不健全的一面。像是對別人驟下斷語、期待別人追求他們看重的、過度自我專注,認為自己知道什麼才是對別人「好」的。

    他們無意識的拒絕自我懷疑、裝作每件事都處理得很好。他們總是知道答案,涉入孩子生活的程度很高,無法接受孩子有特殊興趣或人生方向,只對自己想看的給予讚美,敦促孩子往他們選定的方向前進。此外,他們總是擔心做得不夠,所以像馬達般轉個不停,以達成目標為優先,孩子或他人的感受則被拋諸腦後。

    神經質父母通常生長在情感被剝奪的環境,學會靠自己,不期待他人的幫助,向來自力更生,對自己的獨立很自豪。他們擔心孩子的不成功會讓他們丟臉,但也無法包容孩子,讓他們有足夠安全感去向外發展。

    無論有意或無意,神經質父母讓孩子覺得隨時都在被打分數。比如父親叫孩子練鋼琴,隨時指出彈錯的地方。這種過度監視會讓孩子怯於向大人尋求幫助或分享,導致無法在人生道路上,與可能成為心靈導師的人建立連結。

    他們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但有時卻會做出奇怪的事。一位母親認為女兒不會處理,堅持幫她付帳單。另一位母親擅自幫成年的兒子買了二手車,結果兒子不想要,讓她感到很受傷。還有一位父親要二十多歲的兒子每天在他面前量體重,確認兒子是否胖了。

    …神經質父母就像那些不敏感的母親:跟不上孩子身心狀態的轉換步調、無法配合孩子的需求,還反過來指望孩子「應該」做他們覺得該做的事。孩子覺得應該要做符合父母要求的事,而不該做自己想做的事。

    │被控制的克莉絲汀│

    克莉絲汀是名律師,爸爸喬瑟夫非常專權跋扈,總是逼她要成功。克莉絲汀來找我治療時曾形容自己的童年:「完全受爸爸控制,他無法忍受也不允許我有不同的想法。我很怕做錯決定,很多決定都是出於恐懼。我就像他的所有物,連上大學都得十一點前回家,很丟臉,但我連作夢都不敢反抗他。」

    缺乏同理心讓喬瑟夫成為一名糟糕的指導者,他不了解孩子的恐懼,所以教克莉絲汀學游泳時,就直接把她丟進游泳池裡。克莉絲汀說:「他要求我好好表現,卻不教也不幫我,好像我一出生就什麼都會。」表面上,克莉絲汀確實成功了,但內心卻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像是行屍走肉,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7519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有參與博客來三書75折活動【可直接點到「勵志/保健/宗教」】
    http://www.books.com.tw/…/2007_promote/promote_activity.php…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