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善果林往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善果林往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善果林往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善果林往生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冯以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终治疗 请放手来爱你的亲人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五日 上午十一时四分 光华日报 报道:黄宝君 急救到底,是为了延长生命,还是延长折磨、延长濒死的过程呢? 枯叶飘零,是自然的定律、生命的通则。如果这片叶子早已枯黄,放手让它回归自然,难道就不是一种爱的方式吗? 无可否认,死别总叫人痛彻心扉。但是也...

  • 善果林往生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4-02-19 14:54:09
    有 584 人按讚

    善终治疗 请放手来爱你的亲人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五日 上午十一时四分
    光华日报

    报道:黄宝君

    急救到底,是为了延长生命,还是延长折磨、延长濒死的过程呢?

    枯叶飘零,是自然的定律、生命的通则。如果这片叶子早已枯黄,放手让它回归自然,难道就不是一种爱的方式吗?

    无可否认,死别总叫人痛彻心扉。但是也往往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能彻底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进而养成为人付出和珍惜当下的人生态度。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死教育,也是往生者留给在世的人最珍贵的礼物。

    冯以量曾在2009年获得新加坡总统颁发“医疗仁心奖”,肯定他在推动安宁疗护的贡献。谈到临终的照顾,总避免不了一个问题,“该不该进行最后的抢救?”他表示,急救或不急救都抱着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以前,我一直以为大部分的人一到生命垂危的时候,他们的家人就立刻把他送进医院让他去做急救,我发现到越来越多人都停下来思考一下,是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做急救呢?他们时常都跟我说轮到我自己生病,到最后我躺在那边,我必须要写得清清楚楚,不要送进去急救。”

    该急救还是见死不救?

    对于善终的概念,其实就是依附病人本身的需求而做出的决定,有一些病人是会想要去急救。他表示,有些病人放不下自己的家人,尽管我们时常会说我们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即使急救的巴仙率很低,但仍需要很多的仪器来维持你的生命。他举例,曾经一个小女孩患病,小女孩的爸爸说:“我没有办法接受女儿这么快去世,哪怕她是昏迷的我都要抢救她!”有者是病人自己选择急救望延长寿命,只为能见家人多一天。

    一般的善终治疗分为两种,“治愈性治疗”及“安宁疗护”。“治愈性治疗”指,无论采取任何的治疗方案,都一定要痊愈为止;“安宁疗护”则是病人已到了末期,已经接受无法痊愈的事实,继而借用疗护来减轻痛苦。

    有些人碍于财物状况而选择让病人在家中安乐死,冯以量觉得这是最妥当的一种安排。他解释,这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上所谓的见死不救,而是临终的病人在被救回来的机率已经是很小,因为当在救他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造成他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楚。

    他举例,曾经一个病人他没有急救与否的答案,但他妈妈却因爱子心切,碍于华人传统观念“见死不救”的想法,而坚持急救。后来,病人的生命垂危了,突然病人的爸爸出现怒骂医生及我们的疗护团队说:“为什么我的儿子会突然垂危?”

    其实,我们已经一早告知这种情况会发生,但他们无法接受事实而怪罪于医护团队。由于病人并无交代他的临终想法,故此我们唯有遵守家人的意愿选择“积极治疗”。突然,病人的哥哥现身说:“其实弟弟讲过他的想法,他不要急救。可是因为很难在父母面前启齿,所以他交代哥哥说不要急救。一来,急救很花钱;二来,他知道这种病到了末期急救也不能好起来的。”

    依个人意愿安详离世

    由于当时已进行急救治疗,急救后,病人清醒后,下意识地自己用手要把喉管拆开,但医生们遵守他们的职责,所以绑着他的手及脚,当我进去急救室时,病人泪汪汪地看着我。感觉上他最后的一段日子好像被判了死刑的囚犯般,动弹不得。

    十几岁就失去双亲的冯以量,投入安宁疗护后总是习惯性用一本小册子把临终病人的需求给记录下来。在获得当事人与家属的同意下,在2012年他把这些故事重新整理,出版了他个人的第5本著作《善终》,希望在更多人心中撒下善终的种子,因为他相信死亡或许是无可逃避的事情,可是善终却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的权利。

    他形容,临终的病人犹如被卡着的一个灵魂,大部分的病人其实都不怕死了,因为痛苦的活着也没有意义。所以它其实并不关系到所谓伦理上的对错,而是个人的意愿,如何在至亲面前安详地走。

    我一直在思考说,为什么我们华人有一种想法,“牵着我的手就代表你爱我,为什么不可以你放手,其实也是一种爱的方式”。死亡并不是一种消失,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地存在,毕竟死去的人,他依然会永远地活在爱他的人的心目当中。

    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

    冯以量在《善终》里面写了一封信给姐姐,题目叫做《请放手来爱我》。因为如果我寄电邮,她是不会看的,她很担心在答应之后,她的弟弟就会去世,因为华人最忌讳的文化,不要谈死,万一成真了,就会很自责。后来,姐夫有看我这篇课题,他问我:“如果有50-50的机率,你会如何选择?”我想了想:“之前的我尊重生命的深度,生命活得非常地有质感,这就是善生,它会让我很心甘情愿去接受那个善终,后来就拨电话给我姐姐,我说50-50都不要。”

    有一句话:“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意思就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自己的家来得舒适、温暖和安心,于是有人坚持要在居家临终,因此家成为了最适合人生划下句点的地方。然而每个病人都有他不同的需求,有者不愿在至亲面前看到他不好的状况,成为家人的累赘而选择在医院或慈怀医院去世;有过一些病人则会要求,能不能让老公抱着自己。

    每一个病人个个不同的需求,所以我时常都在鼓励大家不妨去思考,其实是一种爱自己跟爱家人的表现。“因为我做完我的善终,就是善待我自己,同时也减轻了我家人很多的抉择。”

    冯以量的工作都与病人建立了不错的关系,然而这关系是有期限的,这种死别都会抱着沉重的心情。尤其是独居老人,我们真的到葬礼时,还要拿着他的骨灰去绕他的棺木。华人传统文化都很避忌“守孝不能超过三次”,但冯以量已超过20次。

    因为我们每一次的生命的关卡,都想尽办法去面对及解决它。可是,死亡是你没有能力解决的,只是你什么时候输而已,不管你在人生当中打赢了多少场的仗。然而“柔软心”的出现,帮助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可以掌控和不能掌控的。

    有人说,我从我的脆弱当中越来越学习到坚强,因此,“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悲伤,生命将会经历温柔的转化力量”。

    林润崧:功不唐捐的生命

    死亡是最真诚的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这辈子最不想学的真正道理。

    “死亡,打破了性别、贫富、教育、文化、信仰、族群、政治…的种种藩篱。不管是什麽人,都终将一死。”生离死别提供人一个看见自己有限的机会,让人学习真正的谦卑,意即以量所谓的“柔软心”。

    1839年,西班牙一位昆虫学家发现了稀有品种的蝴蝶,决定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来命名,她被誉为全欧洲最美丽、最罕见的蝴蝶,只有三天三夜的寿命,蓝绿色的双翅璀璨无比,展幅约为巴掌大,飞翔时间从黄昏到子夜,每年五、六月间羽化,活动范围限于海拔5400英尺山区松林旁的旷野,交配周期一年只有十天,之后便消失无踪。

    1750年至1760年期间十年,英国水手曾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塞舌尔群岛捕获四只陆龟,其中一只被命名为“阿德维塔”,作为礼物送给克莱夫勋爵(生于1725年,死于1774年)。据估计,阿德维塔出生于1750年左右。从1875年到2006年3月23日去世,它一直生活在印度加尔各答的阿里珀莱动物园。随后对阿德维塔龟壳进行的碳年代测定结果证实,这只巨型陆龟的寿命达到255岁左右。

    动物昆虫不能非动物非昆虫化,它们接受自己的生命有限,接受生命的变化就是如此;人类却可以非人类化,总是想要克服生命背后的命运主宰。只能活三天的蝴蝶和活了225年的陆龟,它们的生存目的很明确,反观我们人类呢?

    有些人在世上活了一百年,有些人只有短短的几年,更有一些生命来不及降临世上就走了,还有的来不及睁开眼睛就早夭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死亡形式,让人措手不及,更残酷的是,我们对死亡没有绝对的选择权。

    活着的时间很长,不能决定我们活着一定有价值;活着的时间短,也不能代表我们的活着就一定没有价值。要把握的是在我们有生命迹象的时候,好好耕耘生命的深度。

    死亡也是一个我们无法争论的对象,允许还活着的人做出任何形式的诠释。人生在世,如果活着的时候种下了善因,在死亡到来做出结算时,会获得善果为回报。

    接受生命真相是功不唐捐的──不必强求──该你的一分也不会少给你,不该你的一分也不会多给你。这是值得我们一辈子明白的真相。

    死亡是避免不了的,它给我们最后一个面对自己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握这最后的一个功课,生命中最大的意义将因此暂留给下次──如果真有下次的话──直到我们都学会了为止。

    http://www.kwongwah.com.my/supplement/2014/02/15/3.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