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啣台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啣台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啣台語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萬的網紅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永遠的 La Rambla❤️】 今天是 La Rambla 恐攻一週年,但是,La Rambla 的光芒不減,巴塞隆納人也沒有被恐懼擊倒。 《Rambla》這個字在阿拉伯文裡是《沙地》之意,原本是位於第二、第三道城牆間的溪流,十八世紀後因為人口驟增,城牆被拆除以興建房舍,溪流也因此被改成...
啣台語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永遠的 La Rambla❤️】
今天是 La Rambla 恐攻一週年,但是,La Rambla 的光芒不減,巴塞隆納人也沒有被恐懼擊倒。
《Rambla》這個字在阿拉伯文裡是《沙地》之意,原本是位於第二、第三道城牆間的溪流,十八世紀後因為人口驟增,城牆被拆除以興建房舍,溪流也因此被改成散步道,成為現在蘭布拉大道的樣子。但是,為了讓團員容易記得《Rambla》這個字,我就直接譯為台語的「爛芭樂」 😍
這條不到兩公里、被 Discovery 頻道列為全球 13 條名街之一的大道連接加泰隆尼亞廣場和哥倫布紀念塔,中間有寬闊的人行道,兩邊綠樹林蔭,佈滿了露天咖啡座、花舖、報攤和各式裝扮的街頭藝人,共分成六段:
1. 卡納雷達斯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 Canaletes),《Canaletes》是街口水泉的名字。
2. 學院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ls Estudis),因為那裡曾是大學的所在,直到十八世紀時才被遷除。
3. 花卉的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 les flors),因為那裡是十九世紀城裡唯一的花市,一百多年之後,花市依然。
4. 嘉布遣會士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ls Caputxins),因為那裡曾有一座嘉布遣會士的修道院。
5. 聖莫妮卡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 Santa Mónica),因為那裡有一座聖莫妮卡教堂。
6. 海上蘭布拉大道(Rambla de Mar),因為連接港邊和游艇港購物中心。
所以,La Rambla 又稱為 Las Ramblas,因為是由六段不同的 Rambla 組成。
在這一條街上,最醒目最著名的有:
❤️ 卡納雷達斯泉(Font de Canaletes):據傳說,喝過這個水泉的外地人會再回到此城,而對在地人來說,這個水泉則跟巴塞球迷慶祝贏球的地方。
❤️ 總督夫人府(Palau de la Virreina):曾十八世紀退休的秘魯總督的年輕遺孀度過餘生的地方,裡面出售巴塞隆那個藝文活動的門票,二樓還有個展覽廳。
❤️ 波格利亞市場(Mercat de La Boqueria):是當地保持傳統、最有名氣人氣的市場,裡面有各種新鮮農牧產品,在獲選為 2005 年的全球最佳市場,也是可以了解西班牙美食文化的地方。裡面有不少很棒的小吃店。
❤️ 雨傘之家(Casa del paraigües):十九世紀中整修時,建築師在建築上加了當時人們趨之若鶩的東方風,以鑄鐵東方傘、紙扇和蒲扇來裝飾立面,以一隻啣著燈籠的中國龍和一只大雨傘裝飾轉角。
❤️ 骨頭廣場(Pla de l'Os):是西班牙近代藝術家米羅的作品,用色彩鮮艷的地磚拼出童真的造型,充滿了米羅的特色。這次恐攻從卡納雷達斯泉(Font de Canaletes)到這裡結束😢
❤️ 利塞奧大歌劇院(Gran teatro del Liceu):於 1847 年四月四日開幕,沒有設置皇家包廂,而是「出售席位或包廂」而來的,所以,是當年新興的加泰隆尼亞資產階級的像征,一百六十多年來一直以歌劇為主要的演出項目。
❤️ 皇家造船廠(Drassanes Reials):建於十三世紀,是哥德式非宗教建築獨一無二的典範,全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紀造船廠之一,於 1976 年被西班牙列為國家級歷史藝術遺產,現在這裡是海事博物館。
❤️ 哥倫布紀念塔(Monumento a Colón):為了 1888 年的世博會,巴塞隆納市政府熔掉蒙居意克城堡前的大炮而制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哥倫布全身立像,立像底下的柱子裡面是巴塞隆納最早的電梯。
❤️ 百年老店例如:樂譜店 Casa Beethoven《貝多芬之家》、甜點店Escribà 甜點店、襯衫裁縫店 Xancó Camiseria、咖啡廳 Café de l´Òpera《歌劇院咖啡廳》 ....等
La Rambla 附近還有成立於 1401 年、高第去世的聖十字醫院(Hospital Santa Creu)、高第的早期建築桂爾宮(Palau Güell)、高第年輕時設計的路燈、眾多百年老店 .....
有人要分享你在 La Rambla 的美好回憶照片嗎?
#西班牙 #巴塞隆納 #恐攻 #LaRambla
啣台語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永遠的 La Rambla❤️】
今天是 La Rambla 恐攻一週年,但是,La Rambla 的光芒不減,巴塞隆納人也沒有被恐懼擊倒。
《Rambla》這個字在阿拉伯文裡是《沙地》之意,原本是位於第二、第三道城牆間的溪流,十八世紀後因為人口驟增,城牆被拆除以興建房舍,溪流也因此被改成散步道,成為現在蘭布拉大道的樣子。但是,為了讓團員容易記得《Rambla》這個字,我就直接譯為台語的「爛芭樂」 😍
這條不到兩公里、被 Discovery 頻道列為全球 13 條名街之一的大道連接加泰隆尼亞廣場和哥倫布紀念塔,中間有寬闊的人行道,兩邊綠樹林蔭,佈滿了露天咖啡座、花舖、報攤和各式裝扮的街頭藝人,共分成六段:
1. 卡納雷達斯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 Canaletes),《Canaletes》是街口水泉的名字。
2. 學院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ls Estudis),因為那裡曾是大學的所在,直到十八世紀時才被遷除。
3. 花卉的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 les flors),因為那裡是十九世紀城裡唯一的花市,一百多年之後,花市依然。
4. 嘉布遣會士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ls Caputxins),因為那裡曾有一座嘉布遣會士的修道院。
5. 聖莫妮卡的蘭布拉大道(Rambla de Santa Mónica),因為那裡有一座聖莫妮卡教堂。
6. 海上蘭布拉大道(Rambla de Mar),因為連接港邊和游艇港購物中心。
所以,La Rambla 又稱為 Las Ramblas,因為是由六段不同的 Rambla 組成。
在這一條街上,最醒目最著名的有:
❤️ 卡納雷達斯泉(Font de Canaletes):據傳說,喝過這個水泉的外地人會再回到此城,而對在地人來說,這個水泉則跟巴塞球迷慶祝贏球的地方。
❤️ 總督夫人府(Palau de la Virreina):曾十八世紀退休的秘魯總督的年輕遺孀度過餘生的地方,裡面出售巴塞隆那個藝文活動的門票,二樓還有個展覽廳。
❤️ 波格利亞市場(Mercat de La Boqueria):是當地保持傳統、最有名氣人氣的市場,裡面有各種新鮮農牧產品,在獲選為 2005 年的全球最佳市場,也是可以了解西班牙美食文化的地方。裡面有不少很棒的小吃店。
❤️ 雨傘之家(Casa del paraigües):十九世紀中整修時,建築師在建築上加了當時人們趨之若鶩的東方風,以鑄鐵東方傘、紙扇和蒲扇來裝飾立面,以一隻啣著燈籠的中國龍和一只大雨傘裝飾轉角。
❤️ 骨頭廣場(Pla de l'Os):是西班牙近代藝術家米羅的作品,用色彩鮮艷的地磚拼出童真的造型,充滿了米羅的特色。這次恐攻從卡納雷達斯泉(Font de Canaletes)到這裡結束😢
❤️ 利塞奧大歌劇院(Gran teatro del Liceu):於 1847 年四月四日開幕,沒有設置皇家包廂,而是「出售席位或包廂」而來的,所以,是當年新興的加泰隆尼亞資產階級的像征,一百六十多年來一直以歌劇為主要的演出項目。
❤️ 皇家造船廠(Drassanes Reials):建於十三世紀,是哥德式非宗教建築獨一無二的典範,全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紀造船廠之一,於 1976 年被西班牙列為國家級歷史藝術遺產,現在這裡是海事博物館。
❤️ 哥倫布紀念塔(Monumento a Colón):為了 1888 年的世博會,巴塞隆納市政府熔掉蒙居意克城堡前的大炮而制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哥倫布全身立像,立像底下的柱子裡面是巴塞隆納最早的電梯。
❤️ 百年老店例如:樂譜店 Casa Beethoven《貝多芬之家》、甜點店Escribà 甜點店、襯衫裁縫店 Xancó Camiseria、咖啡廳 Café de l´Òpera《歌劇院咖啡廳》 ....等
La Rambla 附近還有成立於 1401 年、高第去世的聖十字醫院(Hospital Santa Creu)、高第的早期建築桂爾宮(Palau Güell)、高第年輕時設計的路燈、眾多百年老店 .....
有人要分享你在 La Rambla 的美好回憶照片嗎?
#西班牙 #巴塞隆納 #恐攻 #LaRambla
啣台語 在 苗可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傑夫哥的歌舞劇小筆記:
《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
五度公演五度轟動的
《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
今晚有幸獲邀第一次觀賞,
驚訝地發現:
「兒童歌舞劇」
是一門迥然不同的學問,
箇中要領,甚至比影、視戲劇還更難拿捏。
一般的舞台劇,
靠劇情的緊緻鋪陳來「勾」觀眾,
靠綿密(甚至繁複)的台詞
來讓觀眾「聚精匯神」,
然而,這齣戲的觀眾以兒童為主,
簡單的情節,簡約的對白,
卻完全依靠導演的調度
以及演員精準、飽滿的演出,
成功地讓「氛圍感」籠罩全場
(不論是情感的、情緒的或節奏的),
真正做到了全場歡聲不斷,
從頭到尾,絕無冷場。
欣賞戲劇的「載體」
有所謂「熱媒體」、「冷媒體」之分
(同樣一部電影在戲院裡看,
除了戲的內容,
還會被週遭觀眾的「反應」添加,影響效果,
而如果是在電視上播出,
就只有你跟電視機的「關係」),
《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
出神入化地活用了「熱媒體」的化學效應,
讓兒童觀眾不只是「看」這齣戲,
更是身入其境地「參與」了這齣戲,
演員頻繁地與台下互動,而不嫌刻意,
台詞設計成對台下喊話,而不拖宕劇情,
奇妙、討喜的種種設計
(包括動線、情境,以及對白的上下啣接),
匪夷所思地
牽動著觀眾們最直覺的反饋,
可以說是「環境的」(外在),
也可以說是戲劇本身的(內容),
壞皇后喬裝的老奶奶
拿著毒蘋果一步步走近白雪公主,
台下兒童觀眾爆出一波波
「不要吃」、「不可以」…的喊叫聲,
自發,由衷,絲毫沒有些許矯情,
構築成一次賞心悅目
療癒至極的觀戲體驗。
然而《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的值得推薦,
並不完全只是做到了「帶動」、「同樂」的娛樂效果,
戲裡的台詞俐落,鮮活,傳神,
多首歌曲琅琅上口,但歌詞直白中又耐人咀嚼,
再加上劇本對人物的刻劃,
並不滿足於取悅兒童的「可愛」、「諧趣」,
幾乎可說角色個個立體、完整,
性格呼之欲出,令人過目難忘,
整體來說,「完成度」是極高的。
尤其故事最後
卑微的僕人為了拯救公主
選擇了犧牲自己,
而犧牲的代價,是被所有人遺忘…
不論「犧牲」或「遺忘」所衍生的「惆悵感」,
對於兒童觀眾們現實「成長」的引領,
特別充滿了「延伸」的意義與價值,
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鍾欣凌飾演的女僕「煤球」貫穿全劇,
也承載了整個作品的核心主題,
演出精彩絕倫,喜感不溫不火,
喜劇的表現下人物的心靈意涵
豐穎,纖細,溫熱,
而有著超越劇種的「說服力」。
初試啼聲挑戰兒童歌舞劇的金鐘影后苗可麗
一登場就攫人眼球,
縱橫全場的演出,楞是讓人目不轉睛,
把一個「有所本」的角色
理直氣壯地演成了自己的版本!
不論是「台語」行雲流水地運用,
不論是潑婦罵街無縫接軌地上身,
讓人瞠目結舌之餘,
赫然發現這些戲劇元素的「混搭」,
不但完全不見「違和感」,
竟誤打誤撞地
以出人意表的面貌,
給了「舊角色」嶄新的鋒芒與神韻,
應該是本次版本的最大亮點,
特別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