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問題導向學習缺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問題導向學習缺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問題導向學習缺點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91 敏捷開發之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學員練習影片觀察到一個關於 TDD 的有趣現象】 極速開發的課後練習作業,雖說重點是放在極速開發要學習的技巧與刻意練習的模型,但開發的方式、順序也是刻意安排成類似 TDD 的進行方式,來讓生產力最大化(TDD 本來就是幫助開發的,不是幫助測試的) 我從2位第一次上我課的學員(當然就是 #極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Shoppinglin歌唱教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片口稿word下載連結: https://goo.gl/nmJEe9 想更了解兩個系統的教學,它們在臉書都有開粉絲頁以及社團喔! “VBS與Mr.voice的歌唱教學差異?為什麼傳統講共鳴與支撐?” (影片口稿) 嗨 我是shopping,目前是一位歌唱老師,我很喜歡VBS跟Mr.voice的...
問題導向學習缺點 在 Spark Light 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27:06
|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高一新生應該知道的四件事 📍|前情提要| ▫️大家剛升上高一應該都是既緊張又興奮吧!今天J編就來分享高一新生該注意的四件事,一次讓你對新課綱產生基本認識! 1. 📍|數學科螺旋式教學、自然科授課時數縮減| 「螺旋式課程」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
問題導向學習缺點 在 每日e錠 | 個人品牌、商業設計、用戶體驗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28 06:19:47
#Fun膽說👅 Part4 ➦新鮮人第一份工作,該選擇大公司或小公司?! 如果你正在煩惱此問題 #聽聽網友想法 兩派支持者的想法總結🙋♀️ ◐大公司派的優點 大公司制度完善、資源充足,接觸到的人比小公司多,更有機會建立人脈。大公司的經歷寫進履歷比較好看,有助於往後跳槽。 - ...
問題導向學習缺點 在 ????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07:32:30
Soul Mate 靈魂伴侶 / Twin Flame 雙生火焰 意識形態發文,信者恆信,至少在我身上,它是真的存在的。 #什麼是靈魂伴侶和雙生火焰? 這兩個定義都是從靈性成長的角度解讀親密關係。本質上,都是自己靈魂的一面鏡子。 在這面鏡子中,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缺乏的一面,或者是跟自己相似的一...
-
問題導向學習缺點 在 Shoppinglin歌唱教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8-19 17:59:09影片口稿word下載連結: https://goo.gl/nmJEe9
想更了解兩個系統的教學,它們在臉書都有開粉絲頁以及社團喔!
“VBS與Mr.voice的歌唱教學差異?為什麼傳統講共鳴與支撐?”
(影片口稿)
嗨 我是shopping,目前是一位歌唱老師,我很喜歡VBS跟Mr.voice的教學理念,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會從發聲方式切入,然後再從傳統教法的呼吸支撐共鳴角度切入。
如果你是新觀眾歡迎看完影片再決定是否訂閱,順帶一提我以前是在仁聲歌唱音樂學苑學習,後來也有跟科學歌唱的富安老師請教過問題也去試上過,他們也都是目前很知名的教學系統,但在這就暫且不提。
再提出看法之前,先聲明一下,我沒有上過VBS的課,但幾乎每支影片都看,也有私下問過Leo老師一些問題。而Mr.voice主要是看了威宇老師的書,覺得獲益良多,也有去過一堂試上課程,跟那位老師聊一些內容。一開始兩邊的內容都讓我滿頭問號,現在我覺得都很合理。
會分享的原因除了我很喜歡這兩個系統的主要理念外,也因為我有好幾位台北學生,都曾經在各系統上過課,甚至來了又被我勸去多試上幾間的,我都會詢問它們當時怎麼會離開遇到什麼瓶頸。
另外就是我自己也高中大學唱合唱團出來的,所以也會上過一些聲樂課,共鳴位置阿~ 氣息阿~支撐阿 大概也是略懂略懂。 小弟還不算個咖,唱的也不好。
好啦 已經浪費兩分鐘了,我趕快來提一下。這影片我猜會很長阿…
我會從發聲方式切入,然後再跟大家提一下傳統教法的支撐共鳴這件事。
我想先試著先簡單的幾句話形容這兩個系統。
VBS : 聲門閉合程度、喉頭高低位置、音高,三者可以分別獨立控制,而氣息的順暢跟口咽腔的肌肉則維持講話或嘆氣般放鬆。
Mr.voice: 音高並不是高低的概念,只要我們做好口咽腔的發聲連動肌群的協調性,我們就可以利用講話的本能去講出各種音高,不要去聽自己唱歌的聲音。
差異點在於VBS希望給大家一個發聲動作的範本、希望大家去察覺、感受、控制、維持它,進而拿掉多餘的喉部緊縮動作,聲音的特色或情感可以離開九宮格中心但不要建立在喉部緊縮上。
而Mr. voice會訓練所有跟發聲連動的肌肉群,但希望大家唱歌時不要去感覺甚至不要去控制喉部的肌肉,而是把思維放在別的位置,也許是專心在表達上,或是專心在舌尖的位置等等。
就音域問題上,我會這麼告訴學生,在開始學習控制動作後,(包含送氣、喉部空間、咬字形狀等)
“任何音高,你可以用各種動作來做,而且要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動作,是你想做的動作嗎?”,
然後,你要去想”為什麼你要用這個動作” (詮釋)。
“當你專心在表達上,喉部自然想用什麼動作,你不要阻止它,但也不要因為害怕因高而做出多餘的動作中斷你的表達,去做出你想像中希望使用的動作與詮釋,去對嘴去想像自己希望演唱時的表情與喉部狀態,照做吧,頂多有點像假音而已,但它不會是你以前的假音,也不會是你以前的真音”
所以你會發現,這是種殊途同歸,它沒有真假音的概念,而是在各種音高做出各種詮釋。
(但兩邊的老師應該都無法接受兩邊的訓練方式..)
稍微提一下小缺點,
這兩個系統在入門的動作訓練(拿掉舊習慣),都必須花很大的心力去投入練習,最好是完全的相信你的老師,暫時不要去接觸別的系統,對於舊習慣與舊有音色越執著的人會很不習慣。沒有耐心好好練放鬆接受一開始的弱混聲在VBS會很慘,沒有耐心一天練個一千次以上的抵伸捲舌半小時以上的i母音而且心存懷疑的,在Mr.voice也會很慘。
以及這兩種很花時間的入門,都蠻吃先天的動作協調性與控制力,也都還不夠製造出”後天”的宏亮胸聲感覺的高音,或是比較健康的撕裂感沙啞感的高音,因為這些動作對大部分的人並不直覺,你必須要刻意去練習,而且你要能靈活運用你所學到的內容,但你可能還沒接觸到後期應用,你的預算或想學唱歌的衝動就沒了….
相對來說,科學歌唱或是仁聲學苑的系統,比較會將學生在舊有演唱習慣中去做引導微調跟開發,學生一開始挫折感比較不會那麼大,也比較不會被正確動作的觀念限制住,當然長遠來看也是希望能踏入殊途同歸的目標,是個有利有弊的做法。
所以傳統教法的共鳴支撐、或是科學歌唱的肌力訓練還是有它的優勢存在。
在Mr. voice最新的幾支影片中,提到的是”輕鬆唱高音”,所以他們”不吸飽氣”、”不找支撐”、也不會去講氣息,”過多的吸氣或送氣只會造成聲帶與喉部負擔”。
而VBS講求的是順暢的氣息,並建立在重心向下的吐氣方式上達到自然的聲門閉合,在加強向下的力道上可以慢慢加強聲門的閉合來”擋住更多的空氣,而非夾緊聲門掐住空氣”。
在傳統教法上,有些人的支撐是這麼教的,首先是腹式呼吸一定要吸到全開(前肚後背腰間兩側),而演唱過程中,你可以將這一圈膨脹的力道留著,它會自然製造出較強的內壓力與閉合。並且,你可以多嘗試體會橫膈膜的肌肉位置去訓練橫膈膜的靈活與壓力調節來達到想要的高音或音量,所以會有一種”用氣息”來控制音高與音量的概念,而氣息的集中度與方向性、共鳴,則會造成音色上的差異。
(VBS跟MR.voice是不講共鳴的,但傳統教法有些會以主動追求共鳴為導向)
從一開始,我們用個”閉口mm”讓大家感覺一下,
然後用1234567的講話,大家應該可以簡單的做出分別的體會,
接著再用真音音域的蕭煌奇的你是我的眼以及混聲音域的不為誰而做的歌跟大家舉個例子。
但最後的最後,請大家不要忘了唱歌的本意,它一定要有對於你的意義存在,不然歌詞是”十年之前我不認識妳”,還是”ABCD,54321”又有何不同? 如果歌詞對你沒有意義、詮釋對你沒有意義,那你為何而唱,你開心嗎? 不要成為被原唱或發聲方法綁住的歌匠,你不是發聲機器,也不是旋律美化機器,你就是你,請問,你想怎麼唱,為什麼?。
「Kevin MacLeod」創作的「Airport Lounge - Disco Ultralounge」是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授權使用
來源: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806
演出者:http://incompetech.com/
問題導向學習缺點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學員練習影片觀察到一個關於 TDD 的有趣現象】
極速開發的課後練習作業,雖說重點是放在極速開發要學習的技巧與刻意練習的模型,但開發的方式、順序也是刻意安排成類似 TDD 的進行方式,來讓生產力最大化(TDD 本來就是幫助開發的,不是幫助測試的)
我從2位第一次上我課的學員(當然就是 #極速開發,代表他們沒上過#單元測試 跟 #TDD與持續重構),雖然他們是照著示範影片、上課教學用 TDD 在寫整個 tennis 的過程,但從他們執行測試的時間點就可以發現:
「他是用測試來驗證 production code 的正確性」,即使他先寫了測試,也不先執行,沒有看到紅燈,每次都等到 production code 寫完了,應該要綠燈時,才執行測試。
而其他上過 TDD 課的同學 ,或是上過單元測試的同學,知道測試是用來描述情境,如果現在「加入的這個情境是新的需求或需求異動,代表目前 production code 還不支援這個情境,執行測試跑出的紅燈,就是等等 production code 要完成的 #目標」
test-frist 從來都只是 TDD 其中一個小小的衍生產物,而不是全貌。TDD, 測試驅動開發 從來都是一種開發方法,而不是測試方法。
總有些人老愛把 TDD 拿來跟測試相提並論,就總是喜歡把 test-first 當作靶子打,覺得違反人性跟直覺,覺得先寫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浪費時間或是不 work,可能拿來跟一堆測試的方法論相提並論,或總是只拿回歸測試的效益來當作 TDD 的整體。抑或是陷入 isolation unit test 與 integration test (其實就是非 isolation 等級、有實際依賴的自動測試)之爭。
```
註:TDD 事實上是可以不是單元測試等級的。
```
要比較正確看待 TDD 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它是幫助開發的、它是一種開發方式(當然不是唯一一種,甚至也不會是最好的一種,因為根本沒有最好,只有剛好)
接著要了解 TDD 可能用 IPO 模型還比較貼切,input-process-output,在你開發任何功能之前,你總要先想過這件事。而先想這件事,才是 TDD 的最基本精神。
接著是怎麼把你想好的東西,變成可執行的 spec,我們只是用測試程式來「描述」你腦袋中的「IPO模型」,把 process 的過程當作一個黑箱子。
而這個 IPO 模型在結合成「使用情境」,就會帶來「高易用性 API 的好處」,只有在一開始就先想好怎麼給別人用,最後才會好用。所謂的一開始想好,指的不是預先設計一堆 class,而是 input/output 想清楚期待(一般會結合實例化需求,搭配 Given/When/Then 的 gherkin style 來把前置條件、資料、前提想好,當發生什麼事,應該是怎樣的結果),然後描述它。在紅燈定義清楚目標,綠燈完成 input/output 關係且沒弄壞前面的所有情境後,來針對 process 進行重構(事實上 Kent Beck 的 TDD by Example 更多是用 refactor 來 #完成 process。
```
註:所謂的 output 不一定只有回傳值,包含外部依賴狀態、資料的改變,甚至顆粒度小一點,針對物件導向設計的話,物件內部狀態的改變也算,只是物件內部狀態改變,驗證點要嘛是拿得到內部狀態,要嘛就是要驗證物件哪個行為會因這個內部狀態而有所不同。
```
## 戰 TDD 之前該先做好的功課
要戰 TDD,是不是至少要把 Kent Beck 的 TDD by Example 看完?
要戰 TDD,請不要拿它跟測試方法論來比,那只是一下就被人看破手腳。因為它是個開發方法論。
要戰 TDD,請不要把它的好處只限縮在跟回歸測試、自動測試的比較,因為那只是它的衍生好處,當你試過在白海報紙上 TDD 就懂,TDD 是在釐清你的思緒的同時,又可以以終為始,確保你在 production code 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滿足某個期待的情境。
要戰 TDD,請不要去把 單元測試、整合測試捲進來,那是測試的顆粒度,那是測試的分類,TDD 從來都不是只能限於單元測試。
要戰 TDD,請不要在那邊戰他是 bottom-up ,是直接從程式/class 的角度出發,事實上 TDD 既不是 bottom-up, 也不是 top-down, (書裡面就有講這件事咩),實務上的 TDD 結合倫敦派(GOOS)跟芝加哥派(Classic TDD),會更像 Outside-In 的進行方式,先定義好驗收情境,接著從最外部(也就是使用者看得到的部份)一路把依賴往另一邊的系統邊界推,直到推到系統以外的依賴資源(persistence 或 external API/service)
```
註: ATDD by Example 中 ATDD by Example, Kent Beck 寫的序最後的一段話。
Kent Beck:
「就像我曾說過的,TDD的一個缺點是,它可能會退化為一種用來滿足開發人員需求的編程技能。某些開發人員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待TDD,輕易在他們測試的不同抽象級別間跳躍。然而在ATDD中不存在歧義,這是一種加強與非編程人員溝通的技術。我們之間良好的協作關係,以及作為這種關係基礎的溝通,能夠使軟件開發更有效率。採用ATDD是向著溝通更清晰這個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而此書是一本全面又平易近人的入門讀物。」
```
要戰 TDD,請不要只關注在 test-frist,因為他只是用 test 來幫助你 think-first,不要邊寫邊想。然後不要過份依賴或相信你腦袋的能力,把你想好的東西具體化出來,最好可以被直接執行,最好除了你以外每個人執行出來的結果都會一樣(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
要戰 TDD, 請不要把論點放在見樹不見林,如果你有看 TDD by Example 的 Part 1, Part 2 那兩個加起來共 24 個章節,就知道一開始就得把當下想到的全貌紀錄在一個「紙本」的 backlog (所謂的紙本,只是要講這並不依賴於任何工具)
而這個需求輪廓的全貌,會隨著你逐漸完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情境,設計逐漸浮現後,而隨時跟著增減調整。
但不代表 TDD 就是先想到一個測試案例,就直接先幹下去了,那根本是亂搞。
以上這些,都還不是在列 TDD 的好處,而是針對那些從來沒搞懂 TDD 但又愛戰 TDD 的人一點提醒,你戰的很可能是「你誤解的 TDD」。
TDD 還有許多實務上的用途,列上我在譯者序中的一小段:
>> 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一種以測試為開發輔助、以測試來描述需求情境、以測試來當作目標、以測試來表達期望、以測試來驗證疑問、以測試來實驗學習、以測試來溝通協作、以測試來協助設計高易用性 API 的「開發方法」。
譯者序有開放給大家看,請見:https://tdd.best/book/tdd-by-example/
拜託,要戰之前去看一下祖師爺 Kent Beck 對 TDD 的原始見解:https://www.tenlong.com.tw/products/9789864345618?list_name=srh
如果你想正確的使用 TDD 來幫助你在實務上產生許多的價值,帶來許多的好處,尤其是需求釐清、持續重構、小步快跑的部份,最好理解的培訓課就在這:https://tdd.best/courses/classic-tdd-by-example-video-training/
最後我想講一段話:
TDD 從來都不該被導入到團隊中,但它是一種很好的自我鍛鍊與學習的方式,也是一種能用很低的成本來帶來很多好處的開發方法(見下方註腳),然而它也不是適用所有的情況,但它可以讓『完美』變成一個動詞,而非不變的形容詞。
```
註:
Kent Beck 在 DHH 靠腰:《TDD is Dead》 之後寫的一篇反串文:《RIP TDD》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63422864115918/
我幾年前的簡易翻譯,通常也是 TDD 可以幫助你解決的問題,如下:
- Over-engineering (過度設計)
- API feedback (改善API的設計與可用性)
- Logic errors (想的跟寫的不一樣,寫的跟需求不一樣)
- Documentation (寫跟維護文件是痛苦的)
- Feeling overwhelmed (找不到切入點)
- Separate interface from implementation thinking (抽象設計)
- Agreement (確保已修正問題的證據)
- Anxiety (改東壞西的擔心受怕)
```
很久沒對 TDD 發表這種長篇大論了,因為不理解、不想理解、不同角度理解的人居多,能真的到各自的塔上用不同角度來看原義,以及實務上用它來幫助解決的問題有哪些的人,真的太少。
大部分人只想針對這個詞彙來攻訐以博得流量跟吸引目光,而不是想著「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什麼」
問題跟需求是中性的,解決問題跟滿足需求的手段與方式有千萬種,不會只有一種,也不會有所謂的對錯,多點角度去了解不同的方法、方式,然後融會貫通,發揮綜效,在實務上用最少的成本與風險來產生最大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目標。
導入敏捷不該是目標,導入 TDD 也不該是目標,目標永遠都是在實務上產生價值、解決問題、滿足需求。
問題導向學習缺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達賴喇嘛 生日快樂!
記得上次與您在東京見面時,本來覺得自己能在會場最後一排遙望就很幸福了,沒想到陰錯陽差的在飯店會場剛好巧遇您,還很意外的牽到了您的手,讓我驚喜了好久好久。
第一次看您的書,是大學失戀時,聖媽看我每天都很沮喪消沉,就送了我一本書,書名是《真愛無限 -達賴喇嘛-》,我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完第一遍,那是我第一次進入達賴喇嘛的思想世界,那毫無邊際的愛與包容整個席捲我的三觀,原來我們可以連敵人都愛?
就這樣,我斷斷續續的看了一些達尊者的書,尤其關於貓咪的那幾本,再閱讀了尊者的自傳漫畫,才慢慢把尊者的人生拼圖拼湊出一個輪廓,但我還是沒有辦法看見他愛與智慧的邊際,他總是能用最好記的比喻來讓你思考,或是笑著回答很深奧的生命課題。
今天的閱讀五分鐘,就分享達賴喇嘛的智慧:
有人問達賴喇嘛:「關於人性,最讓您感到驚訝的是什麼?」
達賴喇嘛回答:「人類,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他犧牲錢財。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死時,他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著。」
#真愛無限 達賴喇嘛
如果「愛」,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不會有這麼多迷惑的眾生
因為「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溫柔的渴望,所以珍貴脆弱
然而「愛」,要超越小小的自我並愛上敵人,需要智慧與方法
#為何要修心?
追求太多的表面慾望,過度的貪婪、瞋怒、愚癡(無明),
但這些並不能帶來內在的滿足。
唯有徹底察覺貪瞋癡所帶來的缺點,
並了解愛與慈悲才能帶給心靈真正的平靜。
#人性本澄淨
心的本性是光明自覺的,
因此許多的情緒問題不是心的本質。
負面的情緒是一時的、表面的,所以可以移除。
不管水有多髒,水的本質是不會被髒東西污染。
同理,即使心中有煩惱,心的本質也不會被塵污染。
#徹底了解為什麼我們會貪瞋癡?
真正原因是欲望受挫,
缺乏正確的態度面對問題,
覺得自己是受害人而對方是敵人。
#問題在心中
外在的環境不是讓我們陷入痛苦的原因,
是雜亂的心導致痛苦。
如何改變?
培養觀察自己的能力。
把自己當成觀察者,
觀察自己的行為與思想,
就能體會什麼是「平常心」,
無關乎喜歡或不喜歡,想要或不想要。
但,千萬不要墮入情境。
心自然會流露本然的純淨。
#怎麼修心?
試著在清晨起床時,
躺在床上,觀照心性,
訓練心性保持平靜的狀態,
有助於思緒清楚。
#禪修步驟:
不要想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事
讓心自然運作,不要思考
觀照心性的光明澄淨
保持這個狀態一段時間
#第一階段:落實平等心
「沒有平等心的觀念,即使是偏頗的愛和慈悲,也無法發揮。」
所謂落實平等心,也就是儘量對所有的人產生正面的態度。
可以從對少數人開始,漸漸擴展到愈來愈多的人。
#第二階段:發自內心,對他人感恩
「如果你的人生太平順,你會變得懦弱。
困境會幫你開發內心的力量,讓你有勇氣面對困境。」
誰讓我們擁有這一點?
不可能是朋友,絕對是敵人
透過回想親朋好友對我們的好,
尤其是在童年階段時,
因為那時我們特別依賴別人的照顧。
回憶過去生命中接受過的恩惠,
並對別人的佈施感恩,
即使別人並不是有心施恩與你。
#第三階段:助他人快樂
「一種發自心理的互惠感,將漸漸變成你對別人的第一印象。」
回饋別人的好,發揮無畏的精神,
不管困難,也要助人得到快樂,
並最終可以證悟。
#第四階段:認識受苦,學習愛別人
「那些都是人,他們正在受苦。
他們和我們一樣有得到喜樂的權利。」
放棄你、我、他的思維,
捨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
「一支箭射過來時,
沒有時間問是誰射的或射的是什麼箭。」
而是用同理心看待所有的人。
鐵的事實:
「所有的事物都會消失,你也會消失。」
我們隨時都可能死亡,生命就會消散,
不論我們多有成就、多有錢,都不能使生命延長。
在死亡的時候,我們必須放棄所有東西,
就這方面,有錢人的死和野獸的死並沒有差別。
在有幸成為人的同時,就應該為別人的福祉盡一份心,讓今生過得有意義。
#第五階段:以愛為本,發展慈悲心
好好運用常識吧!
憤怒有用嗎?憤怒不會對彼此有任何幫助。
最後,憤怒不會傷害別人,只會傷害你自己。
不論貧富、老少、強弱,都以良善、慈悲的心對待,
希望他們早日得到快樂。
如何發揮慈悲心?
與眾生建立親近感與痛苦的同理心。
學習如何控制憤怒。
(思考:憤怒的價值在那裡?安忍和慈悲的價值又是什麼?)
#第六階段:全心投入,渡己渡人
如感覺慈悲自然流露,想為眾生除盡諸苦,
就像母親一般,想為愛子解除病痛,
那你的慈悲達到圓滿,稱為大慈大悲。
當你的內心深處自然浮現愛心,
希望跟所有眾生一起享有真正而永恆的喜樂,這就是大愛。
#第七階段:追求利他的證悟
當身、語、意三方面的行為,愈來愈導向他人的利益,
就會發展出深遠的愛心和投入感。
#最終目標:幫助形形色色的眾生。
首先我們要了解他們的本性和性向,並對愛的修行有充足的知識。
教導眾生,為什麼要修習愛的修行,
以及從現在開始,要捨棄什麼樣的行為。
重新定位你和他人的關係,
可以賦予生命新的意義。
--
這張圖獻給尊者
也獻給每一個生命
能在這世界遇到您
還能生在同一個時代
真的很幸福很幸福!
問題導向學習缺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索羅斯談索羅斯》贈書兩本,參加辦法請見部落格文末
在投資界的聲望比肩巴菲特、人稱「金融巨鱷」的索羅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但許多人抨擊他是投機者,還嘲諷他推動慈善事業的舉動只是在購買贖罪券。甚至他在世界各地推動「開放社會」的基金會網絡,也被認為包藏私欲和禍心。然而,跟旁人的觀點比起來,我更有興趣聽他本人怎麼說。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是本什麼樣的書?】
.
《索羅斯談索羅斯》是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個人訪談和回憶錄的彙整,這本書收錄了他與前摩根士丹利總經理拜倫.維恩、德國記者克莉絲緹娜.可南的訪談稿。他本人生動描述了自己的金融事業起源,並分享了對於投資、全球金融、國際政治、新興世界秩序,以及權力責任的看法。
這本書總共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他談的是投資與全球金融,主要在說明他的投資理念,以及舉世知名的「量子基金」的崛起過程。第二個部分他談的是政治和慈善理念,闡述了開放社會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慈善精神。第三部分則是他的哲學思想,讓我們看見他的哲思如何影響他的投資行為。透過訪談一問一答的方式,我們可以透過採訪者的角度和提問,一步步認識這位金融傳奇的想法。
然而,凡事都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麼光鮮亮麗。在亮眼投資績效的背後,索羅斯也坦承自己的無國界開放社會理念還沒有受到大眾認同,他的哲學思想也不容易被理解。從這本書中,我終於窺見不同於媒體報導的索羅斯,以及在他不凡績效的背後,有著哪些另類思考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1.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充滿缺陷?】
.
索羅斯在書中多次提到他的核心觀念:「我們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了解本身就存在缺陷。參與者的觀點和預期事物的實際狀況之間永遠存在落差。有時候落差小到可以忽略,但其他時候這個落差都大到足以成為決定事件走向的關鍵因子。歷史是由參與者的錯誤、偏見與錯覺所建構的。」
這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就是所謂自我認知的易謬性(fallibility) :「我們的迷思與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又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所以對索羅斯而言,他不會堅持固定的投資方法、也不會固守舊有的想法,反而是從人們對世界和市場的錯誤認知裡面,看出時勢並且尋找潛在的機會,在趨勢發生反轉的時候從中得利。
除了把這個觀念用在投資上面,這個想法也可套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犯錯」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但是一旦你瞭解「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本身就充滿缺陷」這個觀念,你就會對「認清自己的錯誤」而感到驕傲。一旦我們意識到人類對事物的理解必然存在缺陷,就不會因為犯錯而覺得丟臉,只有錯誤而不去修正才令人感到羞恥。
他認為「科學」就是最好的例子,科學就是相信自身易謬性的學問。如果科學理論就代表最終的真相,那就不必再進行任何測試了,但如此一來科學也將停止進步。人們在放棄達成不可能達成的完美之後,進步的道路就會出現。
因此,承認自身的認知有所缺陷、而且並不完美,乍聽之下是個缺點,但其實也是個優點,因為只有不完美的事物才可以獲得改善。接納我們自身的易謬性,才能看見永不止息的改善機會。
.
【2.為什麼市場是錯誤的?】
.
在索羅斯開始投資的時候,當時的金融和學術氛圍大多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也就是所謂的效率市場理論。經濟學家假設投資者們擁有充足的資訊和理性的判斷,這會讓任何的投資標的維持在合理的價格。這個時候不會存在任何的超額報酬。
索羅斯對這個看法持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市場充滿了錯誤」。從他的核心觀念可以發現,他認為所有的投資人對市場的瞭解是有缺陷的,投資人自己身處於市場之中,他們的觀點會被市場的狀態影響,接著做出的決策又回過頭來影響市場,而他擅長的就是找出這些錯誤,並且用來套利。
他創辦的「量子基金」(早年稱為索羅斯基金)在長達26年的投資時間當中,扣除管利費用後獲得了年化報酬35%的超額表現。當然,他最舉世知名的就是靠著狙擊英鎊一夜之間斬獲10億美元的操作,他發現了看似穩定的歐洲匯率機制表面下的漏洞,抓準了局勢反轉的時間大舉放空英鎊獲得了巨額報酬。
他給投資人的建議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最好什麼都不要做。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很容易因為一些零星的波動被騙出場。市場總是會摧毁弱者,也就是那些觀點站不住腳的人。要有自己的觀點才能避免被局勢呼嚨出場,但如果你的觀點是錯的,堅持的勇氣也可能讓你血本無歸。」索羅斯偏好在掌握有憑有據的觀點時,才選定一個立場。他在書中暢談狙擊英鎊的事件,就是這個建議最生動的實例。
.
【3.為什麼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成功?】
.
索羅斯談到自己在投資領域的成功,如何讓自己對市場保持敏銳的嗅覺?他說:「危險最能讓人專注,我需要冒險帶來的興奮感才能透徹的思考。」冒險對他來說是讓思路清晰不可或缺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危險會帶來刺激感,但他並不喜歡危險,他想盡可能避免危險。那才是讓他血脈噴張的事情。
在管理所羅斯基金的時候,他跟另一位合夥人吉姆 .羅傑斯讓基金保持高績效的表現。但是冒險的刺激感和操作基金的壓力,讓兩人的合作開始出現嫌隙。他們協定改變管理模式:第一個步驟就是試著一起建立一個團隊;如果失敗了,第二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羅傑斯的團隊。如果再不成功,第三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索羅斯的團隊。
前兩個步驟都失敗之後,他和羅傑斯分道揚鑣。他把基金的名稱從索羅斯基金改成了「量子基金」,改名的官方說法是為了慶祝基金規模量子式地增加,不過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要把索羅斯的名字拿掉。尤其在第二個階段,基金雖然高速成長,但只靠他自己操作基金,這個時候的壓力變得讓他難以承受。雖然基金做得有聲有色,但是他卻刻意否認自己的成功,每天仍像條狗一樣拼命工作。
在財富到達頂端的時候,他面臨了崩潰的邊緣。最後,他決定和自己的成功和解,也就是「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了」,即使這個心態有可能危害之後的成就(指的是投資)。他決定退居幕後,在這期間和最要好的合夥人拆搭、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將注意力轉向了政治理念和哲學思想。
.
【4.什麼是開放社會的理念?】
.
索羅斯不斷在書中提到「開放社會」這個政治理念,其實跟他的生平還有核心觀念,有著很大的關係。他是一個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曾經被納粹追捕過,也嚐過匈牙利共產統治下的滋味,直到他17歲的時候移民到英國,才開始明白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之間的差別。
他認為開放社會的基礎是:「我們認知到我們的行動是出於對事物的瞭解充滿缺陷。沒有人擁有最終的真相。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批判性思維模式,我們需要設計能讓意見、利益不同的人和平共生的機制規則;我們需要保障權力有序轉移的民主形式政府;我們需要能提供回饋和允許錯誤修正的市場經濟;我們必須保護很尊重弱勢意見。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法治。」
相反的,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會將社會導向個人被群體凌駕、社會被國家主導、國家為了自以為的「最終真相」服務的狀況。在這樣的「封閉社會」裡,人們沒有自由。開放社會是建築在我們對自己易謬性的認知上;封閉社會則建築在否定之上。
這個觀念讓我對開放和封閉的體制該如何抉擇,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如果我們相信索羅斯的核心觀念:「我們的確都會犯錯」,那麼,相對於一個沒有自由思考和選擇空間的封閉社會而言,開放社會顯然更為理想。但是,即使如索羅斯有著龐大的人脈和基金網路,仍然難以撼動封閉社會正在逐漸回歸的現象,問題出在哪裡?
他認為會認同這個觀點的,只有那些親自體會過或強烈反對封閉社會壓制的人。那些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到開放社會各種好處的人,就不會自然體會到這一點。這是開放社會的嚴重缺陷,自由就像空氣,人們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存在。但就像清淨的空氣一樣,如果不珍惜它、不保護它,很可能就會失去它。
.
【5.為什麼他自稱失敗的哲學家?】
.
索羅斯在年輕的時候,很熱衷於思考哲學方面的議題。但是他在這本書裡,坦白地說道他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哲學家」。雖然在他的投資和政治理念的背後,支撐著的是他的哲學思想,但是他為人熟知的事蹟仍然是「金融巨鱷」、「市場驅動者」和「打垮英格蘭銀行的人」。
他感嘆道,金錢並不是他人生的重點,對他而言,金錢是達成目的的工具。他的職業生涯一直以金錢為重,是因為他意識到這個社會傾向於誇大金錢的重要性、和用金錢定義價值。我們以作品能賣到多少錢來評價藝術家,你能募集到多少資金來評價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則往往以自己能夠在檯面下賺到多少錢來評價自己。
就像我們熟知的媒體報導一樣,索羅斯之所以被世人認可,並不是因為他的哲學思想或是公益慈善,而是因為他賺錢賺得很成功。主流價值對金錢和財富的偏愛正是他所說的「易謬性」:我們對金錢的迷思和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則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因此,同時具有投機者、社會運動人士、慈善家、哲學家身份於一身的索羅斯,在外界毀譽參半的評論之下,或許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瘋狂。
如同我最近讀到的另一本精采財經書籍《致富心態》所言:「沒有人真的是瘋子」,我們的想法和對世界的理解,是由我們人生經驗看到的0.001%的世界所構成,再加上這些理解本身也可能充滿缺陷,所以從我們的眼裡望出去,很多跟我們想法不同的人看起來是瘋子,但事實上,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
【後記:帶有自傳性質的訪談】
.
我在閱讀《索羅斯談索羅斯》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是在聽爐邊故事一樣,聽索羅斯親切且真摯地回答採訪者一個又一個提問。有些財經方面的術語我雖然聽不太懂,但是仍然可以領略他的思考如何導致接下來的手腕和決斷。雖然有些歐洲、拉美國際政治的議題我不熟悉,但是可以體會他的哲學思想如何影響他的政治理念。
從包羅萬象的訪談內容中,索羅斯原本神秘的面貌,逐漸還原了出來,他的思想、他的驕傲、他的成就、他的困頓,在文字之間表露無遺。其中,在許多嚴肅的提問裡面,採訪者問了一個比較緩和的問題:「索羅斯先生,什麼能帶給你快樂呢?」他回答道,會吸引他的是「觀念的歷險」。
他接著說:「『思考』是我存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在年輕時很喜歡做哲學推論,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在反覆咀嚼某些想法,但後來才發現人們從『行動』中能學到的比思考更多,所以我成了一個行動派思想家,讓思想成為我採取行動時的重要依據,而我的行動反過來對我的思想演進扮演重要角色。這種思想和行動之間的雙向關係成了我的哲學和人生招牌。」
總結我從索羅斯身上學到的事情,那就是我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存在著缺陷,要幫自己打造出一個能夠接納錯誤和持續修正的系統,透過行動去探索潛在的機會,得到回饋之後,再透過思想去調整步調。接受自己並不完美的事實,就能擁有永不止息的改善動力。
.
《索羅斯談索羅斯》x2本抽書贈獎,感謝 堡壘文化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