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醫管局高層有一日出黎開記召。 ⠀⠀⠀⠀⠀⠀⠀⠀⠀
⠀⠀⠀⠀⠀⠀⠀⠀⠀
「近日有人指 Dr Who 幫人打鹽水豆時,因為剛比人問候完娘親,所以特登拮大力左。有靜脈血唔抽,係要抽動脈,仲事無大小幫人探肛,有人仲會搵鐵通添。我希望大家體諒下,Dr Who 都係人,佢都會有情感......
⠀⠀⠀⠀⠀⠀⠀⠀⠀
如果醫管局高層有一日出黎開記召。 ⠀⠀⠀⠀⠀⠀⠀⠀⠀
⠀⠀⠀⠀⠀⠀⠀⠀⠀
「近日有人指 Dr Who 幫人打鹽水豆時,因為剛比人問候完娘親,所以特登拮大力左。有靜脈血唔抽,係要抽動脈,仲事無大小幫人探肛,有人仲會搵鐵通添。我希望大家體諒下,Dr Who 都係人,佢都會有情感...」
「喂,亂打豆打到隻手黑左喎。」
「打豆會瘀其實都好常見嘅...」
「喂,無啦啦抽血抽到人地通不欲生喎。」
「抽血乃係醫生嘅職責。」
「你講返人話得唔得呀。」
「無錯,Dr Who 都係人。禍不及家人。我地絕對唔容許有人用咁嘅方式問候我地員工嘅娘親。」
「…」 ⠀⠀⠀⠀⠀⠀⠀⠀⠀
⠀⠀⠀⠀⠀⠀⠀⠀⠀
唔知點解,好多人嘅心胸都係有容乃大,但只會容佢地允許嘅人。警察有怒氣打人,「佢地都係人丫嘛」;示威者有怒氣打人,「呢班黑衫抵比人打」。
好多人都係聽到人講就將佢當成自己嘅意見轉發出去。一句無邏輯嘅事情重覆十萬次之後,彷彿會變得正確。 ⠀⠀⠀⠀⠀⠀⠀⠀⠀
⠀⠀⠀⠀⠀⠀⠀⠀⠀
「喂,小明鬧人人渣喎!」
「人渣已經成為過去式啦。」
「你收返先,道歉!」
「人渣呢個說法,已經壽終正寢啦。」
「咁即係收返啦?」
「我頭先都已經講得好清楚,希望大家唔好再執著字眼上嘅問題。」
「收!返!」
「我希望大家比返小明一個落台階。」 ⠀⠀⠀⠀⠀⠀⠀⠀⠀
⠀⠀⠀⠀⠀⠀⠀⠀⠀
有人話年青人衝動、有人話年青人熱血,其實一定係。年青人距離細個教嘅「錯就要認、打就企定」不太遠。好似黃子華話齋,「打都要企定」呢個唸法係成年人世界係十分之憨居,亦都會比「係咁架啦」磨鈍。我地望住好多野都會識得同樣道理,唔知點解去到政府就忽然需要「下台階」。有人話係面子嘅問題,我一直都唔明。而家講哂所有同義詞,係唔講個「撤」字,係幾有尊嚴?知錯能改不是美德嗎?原來會無尊嚴架?
小強抄功課比人捉到,小強話係班主任針對佢。 ⠀⠀⠀⠀⠀⠀⠀⠀⠀
「小強只係做功課,唔應該被查!」
「咁成立獨立委員會去查呢一件事啦。」
「唔得,咁樣會影響小強未來做功課嘅能力。」 ⠀⠀⠀⠀⠀⠀⠀⠀⠀
做功課唔係問題,抄先係問題,okay?
你話自己無抄嘛,查完咪還你清白囉?
原來平生不作虧心事都係錯架?
成長,根本就係一個從「有無搞錯」到「係咁架啦」嘅旅程。子華神萬歲!
#DrWhoHK ⠀⠀⠀⠀⠀⠀⠀⠀⠀
⠀⠀⠀⠀⠀⠀⠀⠀⠀
🔻🔺🔻🔺🔻🔺🔻
IG: DrWho.HK (instagram.com/DrWho.HK)
FB: DrWho.HK (facebook.com/DrWho.HK)
🔻🔺🔻🔺🔻🔺🔻
問候同義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問候同義詞 在 Dr Wh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醫管局高層有一日出黎開記召。
「近日有人指 Dr Who 幫人打鹽水豆時,因為剛比人問候完娘親,所以特登拮大力左。有靜脈血唔抽,係要抽動脈,仲事無大小幫人探肛,有人仲會搵鐵通添。我希望大家體諒下,Dr Who 都係人,佢都會有情感...」
「喂,亂打豆打到隻手黑左喎。」
「打豆會瘀其實都好常見嘅...」
「喂,無啦啦抽血抽到人地通不欲生喎。」
「抽血乃係醫生嘅職責。」
「你講返人話得唔得呀。」
「無錯,Dr Who 都係人。禍不及家人。我地絕對唔容許有人用咁嘅方式問候我地員工嘅娘親。」
「…」
唔知點解,好多人嘅心胸都係有容乃大,但只會容佢地允許嘅人。警察有怒氣打人,「佢地都係人丫嘛」;示威者有怒氣打人,「呢班黑衫抵比人打」。好多人都係聽到人講就將佢當成自己嘅意見轉發出去。一句無邏輯嘅事情重覆十萬次之後,彷彿會變得正確。
「喂,小明鬧人人渣喎!」
「人渣已經成為過去式啦。」
「你收返先,道歉!」
「人渣呢個說法,已經壽終正寢啦。」
「咁即係收返啦?」
「我頭先都已經講得好清楚,希望大家唔好再執著字眼上嘅問題。」
「收!返!」
「我希望大家比返小明一個落台階。」
有人話年青人衝動、有人話年青人熱血,其實一定係。年青人距離細個教嘅「錯就要認、打就企定」不太遠。好似黃子華話齋,「打都要企定」呢個唸法係成年人世界係十分之憨居,亦都會比「係咁架啦」磨鈍。我地望住好多野都會識得同樣道理,唔知點解去到政府就忽然需要「下台階」。有人話係面子嘅問題,我一直都唔明。而家講哂所有同義詞,係唔講個「撤」字,係幾有尊嚴?知錯能改不是美德嗎?原來會無尊嚴架?
小強抄功課比人捉到,小強話係班主任針對佢。
「小強只係做功課,唔應該被查!」
「咁成立獨立委員會去查呢一件事啦。」
「唔得,咁樣會影響小強未來做功課嘅能力。」
做功課唔係問題,抄先係問題,okay?
你話自己無抄嘛,查完咪還你清白囉?
原來平生不作虧心事都係錯架?
成長,根本就係一個從「有無搞錯」到「係咁架啦」嘅旅程。子華神萬歲!
#DrWhoHK
🔻🔺🔻🔺🔻🔺🔻
IG: DrWho.HK (instagram.com/DrWho.HK)
FB: DrWho.HK (Dr Who)
🔻🔺🔻🔺🔻🔺🔻
問候同義詞 在 HUS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ello Hush你好
很抱歉這樣貿然的傳這封信給你
希望你不要介意
是這樣的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
前幾天的爸爸因病而離開了
從去年開始
這位好朋友相繼經歷了幾位重要親人離去
到前幾天爸爸突然的離開
對他來說 真的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打擊
他是一個很堅強的男孩
但我相信他其實看似堅強的外表下
常常一個人在半夜裡偷偷哭泣
偷偷的擦乾自己的眼淚
我們都是你的歌迷
尤其是他 簡直超級歌迷
你的每一場演出他都不曾缺席過
你的每一首歌都對他影響很深
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榮幸
能夠藉助你的力量
能多給他一些勇敢
撫平他這一兩年來受到打擊的傷口
我想不管是一首歌、一句話
或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候
對於他一定都是很大很大的鼓勵
再次很抱歉這樣貿然的打擾你
也很謝謝你願意觀看這封信
P.S. TICC的演出真的很棒 真的讓我們很感動!
奕亨 2015.04.17
-------------------
奕亨和男孩:
希望你們不要介意我在這裡回覆你們的信。經紀人在國外支援其他工作,我想最快的方式,就是寫在這裡。
克卜勒死去的時候,我好傷心。所以我開始回想生命中那些曾以猖狂且囂張姿態擦撞過我的,種種死亡與消逝,和任何同義詞指涉的所有場景。
我在想,我並不因為一隻魚的死亡,而讓離別後感受到的悲傷顯得只有幾公克輕。因為我確實感覺到超越那軀殼的沈重。
我想,那是當我們的所愛還存在時,我們投射的情感回饋吧。
因為我們曾經如此去愛那些我們所愛的,才會在所愛用最世俗的方式消失之後,感覺到同樣重量的悲傷。
所以,你一定要記得那些悲傷,是因為你曾經那麼愛,那麼珍惜。
當然,也可能,是想起了自己曾經不夠努力,感覺到遺憾,因為你還有那麼多愛。
所以我們要更加勇敢地去愛自己和別人。簡簡單單地,就只是去愛。
那才是我們對曾經珍惜過的種種所能報以最好最好的方式。
希望你能早日從傷痛中走出來,然後繼續去愛。加油,我都在!
H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