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唯識派 中 観 派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唯識派 中 観 派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唯識派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熊仁謙.大鼻子哲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印度哲學vs莊周夢蝶:如夢喻 這兩天讀了厭世哲學家的《厭世講堂》一書,其中提到不少關於「莊周夢蝶」的段落,覺得特別有趣;所以就抓空寫了這篇從印度哲學、特別是大乘佛法角度來回應此議題,並提出另一種視角的文章。 大乘佛法喜歡「以夢為喻」,在《般若經》中更時常使用「夢境」來形容人生的一切。然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8萬的網紅フラベ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煩悩の根本に三毒がある。 ❶貪欲(とんよく) ❷瞋恚(しんに) ❸愚痴(ぐち) 俗に煩悩は108あり、除夜の鐘を108回衝くのは108の煩悩を滅するためと言われるが、実際には時代・部派・教派・宗派により数はまちまちである。小は3にはじまり、通俗的には108、大は(約)84,000といわれる。 心...
唯識派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9:07:25
⭕️第38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瑜伽行唯識學派」,瑜伽行派,又稱唯識派、唯識宗、唯識瑜伽行派、法相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推尊彌勒為始祖,至無著,世親時,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根本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還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此學派後與如來藏學派合流,那爛陀寺一度是...
唯識派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9:07:25
⭕️第37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禪宗」為大乘佛教流傳於東亞的一支佛教宗派,由南天竺禪師菩提達摩傳至中國,原本是以「坐禪」為中心的修行集團,後經牛頭法融、黃梅弘忍的發展,大成於六祖曹溪慧能,成為一支具有獨特精神意趣的宗派。宋朝以後,禪宗以自家為「宗門」,餘宗稱「教門」。宗門一詞出自禪林,據《楞伽經》...
-
唯識派 在 フラベ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2-30 16:00:08煩悩の根本に三毒がある。
❶貪欲(とんよく)
❷瞋恚(しんに)
❸愚痴(ぐち)
俗に煩悩は108あり、除夜の鐘を108回衝くのは108の煩悩を滅するためと言われるが、実際には時代・部派・教派・宗派により数はまちまちである。小は3にはじまり、通俗的には108、大は(約)84,000といわれる。
心所の区分から言えば、
上座部仏教(分別説部、『アビダンマッタ・サンガハ』)では、不善心所の14種
説一切有部(『倶舎論』)では、大煩悩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煩悩地法・不定地法の計26種
大乗仏教の唯識派・法相宗(『唯識三十頌』)では、煩悩心所・随煩悩心所・不定心所の計30種
を煩悩とみなすことができる。wikiより一部抜粋
何言っとるか全然分からん
はじめしゃちょーの畑です。
【Twitter】
はじめしゃちょーの畑公式:https://twitter.com/hajimesyachoHTK
はじめ:https://twitter.com/hajimesyacho
だいちぃ:https://twitter.com/daaiicchhi
たなっち:https://twitter.com/tanacchi_ryu
やふへゐ先生:https://twitter.com/youheisensei
トマトクン:https://twitter.com/mizumizusiiT
テツヤ:https://twitter.com/honmonotetsuya
------------------------------------------------------------------------------
楽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フリーBGM DOVA-SYNDROME by http://dova-s.jp/
------------------------------------------------------------------------------
唯識派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印度哲學vs莊周夢蝶:如夢喻
這兩天讀了厭世哲學家的《厭世講堂》一書,其中提到不少關於「莊周夢蝶」的段落,覺得特別有趣;所以就抓空寫了這篇從印度哲學、特別是大乘佛法角度來回應此議題,並提出另一種視角的文章。
大乘佛法喜歡「以夢為喻」,在《般若經》中更時常使用「夢境」來形容人生的一切。然而,印度哲學所盛行中的「因明」思想,注定讓這個譬喻不會只停留於浪漫的描述,而是具象的指涉;所以,單純「如夢」這個譬喻,在印哲思想圈中至少就牽涉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如夢喻指涉的是什麼?
我們最常聽到關於「如夢」的解釋,是意指夢中一切皆假;而如果我們能抱持著這「一切皆假」的心態來看待夢,就能超脫而自由。
然而,大乘佛法所關注的問題反而不是「夢」本身,而是「為什麼我們會做夢?」。這與印度哲學的思想體系有關:概言之,在解決所有哲學問題時,他們的第一個切入點就是「這件事情的起因為何?」
所以,相對於讓大家「意識到現在在做夢,而談笑超脫。」這種類似「清醒夢」的狀態,佛法關注的則是「怎麼醒過來」,以及「醒過來後還會剩什麼?」
二、為什麼一定得醒來?
做過清醒夢的人都知道,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不等於你會醒來,所以意識到「這是清醒夢」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我要如何醒來」。為何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清醒夢、意即意識到「現在的生活如夢」就好,而非得「醒過來」不可呢?
關鍵原因在於,我們對於生活中的一切事件,會有本能性的反應,這是屬於本能腦的行動;而這種「我正在做清醒夢」的自我意識,其實是屬於理性腦的行為。如果希望透過後面這種自我意識,來「強迫」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像自我催眠一樣地提醒自己「這是夢、這是夢」,這只有在反應時間足夠、我們的大腦又能受到足夠熱量,讓理性腦一直運作才有可能。
舉例來說,為什麼發生緊急危機,諸如車禍、火災時,很少人能理性思考?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夠理性」,而完全是因為其大腦機制中,「生物本能」的部分已經壓過了理性。這時,就算是一個受到無數「這是夢、這是夢」訓練的人,這些訓練在此處也無法發起力量(理性腦都關機了,理性力量如何發起?)
一旦這樣的循環「平常知道這是清醒夢—臨場時理性力量無法作用」一直持續,當事人終究也對這場夢感到無比厭煩,進而追求「醒過來」。
概言之,只有醒過來才能讓一切鳥事停止;期待用理性的力量壓制本能與情緒,終為徒勞。
三、醒過來後呢?
印度哲學重視「喻義一如」,也就是我們所用的譬喻,要與所要詮釋的義理有對應關係,而如夢喻中所描述的過程,大抵是:「我作夢時看到兒子死掉,痛哭一番;醒來後發現那是一場夢,不由得笑了起來。」進而說明,生命中的一切,不過是像這場夢一樣虛偽。
然而,關於這個譬喻所指涉的「意義」,在不同的大乘佛法學派中有差異極大的主張:至少在常見的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就有不同的看法。
唯識學派關注的,正是這個「醒過來後的回憶」:這一個事件至少說明兩件事情:
首先,做夢的當下,除了「看到」自己兒子死去的「我」,跟那個被看到的「兒子」這一組主客體之外,至少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在監視並記錄著這一切,否則何來回憶可言?
其次,當我們醒過來後,我們還能「回憶」此夢境,代表夢境消滅後,心仍然是存在的;這與唯識派較為唯心主義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他們進而得出「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夢,夢醒之後仍有心識的存在。」
這種學說或許比較接近莊子的思想,認為「假」的背後有一個「真」;不過或許莊周稱之為氣、為道,而唯識學派稱之為「心」。
而關於這個問題,中觀派認為這是「譬喻範圍過大」,因為此處的重點是要解釋「日常生活的不真實」,不代表「醒過來後的就比較真實」,中觀學派甚至認為,正是這種斷定現有生活為假、卻仍然深信Some where一定有「真」的思想,讓人困在夢境之中醒不過來。
中觀學派最有代表性的學者,就是龍樹(Nāgārjuna),我五月會有一本書以他的思想出發,鎖定我們常見的三種思想誤區,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活用的使用印度哲學。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唯識派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印度哲學vs莊周夢蝶:如夢喻
這兩天讀了厭世哲學家的《厭世講堂》一書,其中提到不少關於「莊周夢蝶」的段落,覺得特別有趣;所以就抓空寫了這篇從印度哲學、特別是大乘佛法角度來回應此議題,並提出另一種視角的文章。
大乘佛法喜歡「以夢為喻」,在《般若經》中更時常使用「夢境」來形容人生的一切。然而,印度哲學所盛行中的「因明」思想,注定讓這個譬喻不會只停留於浪漫的描述,而是具象的指涉;所以,單純「如夢」這個譬喻,在印哲思想圈中至少就牽涉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如夢喻指涉的是什麼?
我們最常聽到關於「如夢」的解釋,是意指夢中一切皆假;而如果我們能抱持著這「一切皆假」的心態來看待夢,就能超脫而自由。
然而,大乘佛法所關注的問題反而不是「夢」本身,而是「為什麼我們會做夢?」。這與印度哲學的思想體系有關:概言之,在解決所有哲學問題時,他們的第一個切入點就是「這件事情的起因為何?」
所以,相對於讓大家「意識到現在在做夢,而談笑超脫。」這種類似「清醒夢」的狀態,佛法關注的則是「怎麼醒過來」,以及「醒過來後還會剩什麼?」
二、為什麼一定得醒來?
做過清醒夢的人都知道,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不等於你會醒來,所以意識到「這是清醒夢」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我要如何醒來」。為何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清醒夢、意即意識到「現在的生活如夢」就好,而非得「醒過來」不可呢?
關鍵原因在於,我們對於生活中的一切事件,會有本能性的反應,這是屬於本能腦的行動;而這種「我正在做清醒夢」的自我意識,其實是屬於理性腦的行為。如果希望透過後面這種自我意識,來「強迫」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像自我催眠一樣地提醒自己「這是夢、這是夢」,這只有在反應時間足夠、我們的大腦又能受到足夠熱量,讓理性腦一直運作才有可能。
舉例來說,為什麼發生緊急危機,諸如車禍、火災時,很少人能理性思考?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夠理性」,而完全是因為其大腦機制中,「生物本能」的部分已經壓過了理性。這時,就算是一個受到無數「這是夢、這是夢」訓練的人,這些訓練在此處也無法發起力量(理性腦都關機了,理性力量如何發起?)
一旦這樣的循環「平常知道這是清醒夢—臨場時理性力量無法作用」一直持續,當事人終究也對這場夢感到無比厭煩,進而追求「醒過來」。
概言之,只有醒過來才能讓一切鳥事停止;期待用理性的力量壓制本能與情緒,終為徒勞。
三、醒過來後呢?
印度哲學重視「喻義一如」,也就是我們所用的譬喻,要與所要詮釋的義理有對應關係,而如夢喻中所描述的過程,大抵是:「我作夢時看到兒子死掉,痛哭一番;醒來後發現那是一場夢,不由得笑了起來。」進而說明,生命中的一切,不過是像這場夢一樣虛偽。
然而,關於這個譬喻所指涉的「意義」,在不同的大乘佛法學派中有差異極大的主張:至少在常見的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就有不同的看法。
唯識學派關注的,正是這個「醒過來後的回憶」:這一個事件至少說明兩件事情:
首先,做夢的當下,除了「看到」自己兒子死去的「我」,跟那個被看到的「兒子」這一組主客體之外,至少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在監視並記錄著這一切,否則何來回憶可言?
其次,當我們醒過來後,我們還能「回憶」此夢境,代表夢境消滅後,心仍然是存在的;這與唯識派較為唯心主義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他們進而得出「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夢,夢醒之後仍有心識的存在。」
這種學說或許比較接近莊子的思想,認為「假」的背後有一個「真」;不過或許莊周稱之為氣、為道,而唯識學派稱之為「心」。
而關於這個問題,中觀派認為這是「譬喻範圍過大」,因為此處的重點是要解釋「日常生活的不真實」,不代表「醒過來後的就比較真實」,中觀學派甚至認為,正是這種斷定現有生活為假、卻仍然深信Some where一定有「真」的思想,讓人困在夢境之中醒不過來。
中觀學派最有代表性的學者,就是龍樹(Nāgārjuna),我五月會有一本書以他的思想出發,鎖定我們常見的三種思想誤區,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活用的使用印度哲學。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