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唭哩岸站1號出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唭哩岸站1號出口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唭哩岸站1號出口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osmic (永不停息的風)看板MRT標題[分享] 台北捷運淡水線高架車站新增出入口工程時間F...


網誌版:http://www.wretch.cc/blog/etupirka/13276055

台北捷運淡水線一共有11個高架車站(含新北投站),
最初只有劍潭、士林兩站在車站的兩端皆設置出入口,
即使再計入本身就位於一個大廣場的淡水站,
也只有3個車站擁有雙出入口,
換言之,其餘8個車站只在車站的一側規畫出入口。

2003年7月,為了便利民眾前往孔廟及保安宮遊覽,
圓山站敲除一部分站體的牆壁,開闢了2號出入口。
其後又於石牌、明德、芝山三個車站規畫第二出入口,
不過之後確定增設的是石牌站及芝山站。

在經歷二次流標後,
石牌站、芝山站增設出入口工程終於在2009開工,
並於2010年11月20日正式完工啟用;
接著,唭哩岸站也採用像圓山站的方式增設了第二出入口,
並於2010年11月25日啟用。
這三個車站的增設出入口工程完成後,
住在原本的出入口另一側的居民要進入捷運車站,
就不必沿著站體多走一百多公尺,
可節省數分鐘的時間。

我們先從唭哩岸站開始看起。
由於只是敲除既有站體一部份的金屬窗框及基座,
並增設一些設施,
工程比其他兩個車站容易許多。

由上圖看來新出入口的門面沒有標示站名,
其實淡水線高架車站站體周圍有一圈紅色裝飾,
車站名稱在上面就已經有多處標示了。

只要有出入口的地方就一定要有驗票閘門、售票機等設施,
唭哩岸站是直接將售票機安裝在付費區電扶梯下方空間,
對側則是設置悠遊卡加值機、ATM及簡易詢問處。

由月台層西側下樓轉個彎,
馬上就會看見2號出口的驗票閘門。

往南來到石牌站,新增的出入口和唭哩岸站迥然不同。
為什麼呢?因為新出入口並不是只把站體打個洞那麼簡單,
而是確確實實的「新增」,由穿堂層至月台層把整個車站加長以容納新的出入口,
同時設備也不像唭哩岸站2號出口那樣陽春,
不僅新設電扶梯、樓梯、電梯等設備通往月台層,
甚至金魚缸(PAO)、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

由門面看來,新增的出入口空間受限於軌道在上方「夾殺」,
較原有出入口為窄。

先前提到過,石牌站2號出口除了販賣店之外,
1號出口有的設施,它幾乎是一樣不缺。
進入付費區後,就可看到通往月台層的電扶梯、樓梯和電梯,
並且也新增了男女廁所。
另外石牌站2號出口也採用了天窗設計引入自然光線,
可節省電費,視覺上也有很好的穿透感。

一到月台層,看到的是既有站體的機房區。
由於被這個龐然大物阻擋,連接兩邊月台的通道空間變得沒那麼寬敞,
於是在候車區較窄處也新設了柵欄以維護安全。

芝山站也採用和石牌站一樣的方式新增出入口,
一樣是將站體加長並且新增一部電扶梯、一座樓梯和一部電梯通往月台,
同時也一樣有PAO、男女廁所。
芝山站的新出入口穿堂,也比石牌站寬敞一些,不過天窗的面積卻是大幅減少。

由月台層看來,
通往2號出口的通道也比石牌站稍長。

另外要提的一點是,
由於石牌站和芝山站都是已營運的車站,
在顧及施工工期、原車站結構、經費等等因素之下,
原有的出入口和新增出入口之間在穿堂層並未連通,
而是仍然隔著舊有的非公共區,
這樣一來若是走錯了出入口,不是硬著頭皮出閘門再繞回去,
就是要重新上到月台然後從另一端下去囉。

最後可能有人會問:
為什麼芝山站和石牌站的新出入口不像唭哩岸站那樣打一打牆壁就好?
其實捷運局也做過評估的,
後來是認為直接新增的方式能發揮更大的效益(雖然花費也較多)。
無論如何,新出入口的完工,的確對使用者是一大福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184.11.244
kougousei:推 12/03 09:34
jackytien:推 12/03 09:56
constantin:推 12/03 11:39
zhimu:推 12/03 12:48
focuslight38:CER搬不走啊~(遠目) 12/03 19:29
seazilicy:明德站可以直接打洞就好了,不然北側居民真是可惜 12/04 00:09
seazilicy:還蠻想問有多少車站有像關渡站二號出口那樣陽春的出口? 12/04 00:09
cosmic:關渡站二號出口是淡水線一通車就有了喔 不是後來增設的 12/04 00:23
cosmic:紅樹林站、竹圍站都是這樣 12/04 00:23
jwph:推!不過淡水站兩個出口都在同側(中正東路)才對 12/04 03:35
※ 編輯: cosmic 來自: 111.184.9.130 (12/04 16:2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