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哈佛博士申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哈佛博士申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哈佛博士申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哈佛博士申請產品中有10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197的網紅Jeff Machine 黃育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天才不可怕,努力的偏執狂才恐怖 做為名詞,「天才」的確存在; 做為形容詞,它卻被嚴重的濫用。 我們人類都喜歡找藉口 用藉口逃避自已的怠惰、撫慰自已的失敗, 所以從小到大我們一定遇過這樣的狀況: 成績永遠比不上那幾個同學, 「他們太聰明了」; 籃球場上永遠被那幾個人輾壓, 「他身高太犯規」「他天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

哈佛博士申請 在 國際內世鏡|Insight Into Issues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5:29:23

中國官媒《中國日報》在日前獨家採訪中透露,近期有500多名中國理工科研究生申請赴美簽證時遭美方拒絕,中方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而美國國務院回應,相關簽證限制只影響少數人,「針對性強」。根據《南華早報》今(12)日報導,部分中國留學生正在籌措資金,準備控告美國政府。 ⠀⠀⠀⠀⠀⠀⠀⠀⠀⠀⠀ 據悉,50...

哈佛博士申請 在 Yiting Lie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47:20

訪問哈佛朋朋系列開張✨ 雖然都還沒有機會見過任何同學本人,但是已經可以確定這裡真的有很多很酷的人!! 有些人還不到30歲已經創立自己的智庫、有些人資工系畢業但是在唸政策研究的博士(然後所有的研究都用程式語言做🤤)、有些人再回到校園之前是戰地醫生...希望可以透過線上訪問的方式把這些故事跟大家分享! ...

哈佛博士申請 在 Elainetang.6mam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2 08:45:10

【#好文重溫】向海豚爸媽學習 好友為子女的小一入學東奔西跑、孟母三遷,甚至要全家總動員全心投身入學簡介會及申請過程,彷彿過程中若有任何閃失,就會陷孩子於萬劫不復之地。現代不論是「虎媽」、「狼爸」、「象媽」還是「水母媽」都認為,能夠為孩子成功開路,並放在設計好的軌道上,就能走上人生康莊大道,卻從沒有...

  • 哈佛博士申請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6 19:25:29
    有 193 人按讚

    天才不可怕,努力的偏執狂才恐怖

    做為名詞,「天才」的確存在;
    做為形容詞,它卻被嚴重的濫用。

    我們人類都喜歡找藉口
    用藉口逃避自已的怠惰、撫慰自已的失敗,
    所以從小到大我們一定遇過這樣的狀況:
    成績永遠比不上那幾個同學,
    「他們太聰明了」;
    籃球場上永遠被那幾個人輾壓,
    「他身高太犯規」「他天生手感好」;
    看著自已認識的人創業成功,
    「他家有錢」「他有貴人相助,我沒那種命」;
    打架時候怎麼打都打不贏的對手,
    「他天生神力」「他是無痛症患者」;
    這個情境我們可以一起無限延伸下去,
    但歸納起來,都是同一種思維:
    不是我的問題,是上天不公平。

    如果差異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我自已的問題,
    如果優勢來自我無法控制的變數,
    至少我可以找到藉口讓失敗嚐起來不那麼苦澀。
    大家也能利用這樣的設定,
    找到其它人一起取暖。
    就像戰爭,
    把陣地對面虎視耽耽的敵人們妖魔化、污名化,
    我們才能說服自已戰爭是必要的,才能求生。
    把遙不可及的、太過耀眼的人,稱為「天才」,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從智商的角度來看「天才」,
    智商160、180、200…(數字請自行想像)
    可以加入門薩協會的那種奇人之中,
    (門薩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高智商同好組織,欲申請入會必須通過Mensa Test,
    以證明申請人的智商為當地人口中最高的前2%)
    雖然有很多各領域的頂尖人士,
    也對世界帶來巨大的貢獻,
    但很多極高智商的人,
    其實生活境遇並不如我們想像。
    回到剛剛提到的門薩協會,
    會員組成非常多元,
    有各種年齡層的人;
    (美國最年輕的門薩組織成員Kashe Quest,今年通過測驗加入的時候才兩歲,測驗結果高達146分,而美國人的平均智商據說是100分)
    有多個博士學位的高知識份子,
    也有從來沒接受過教育的人;
    有百萬富翁,也有窮人;
    有教授、卡車司機、科學家、園丁、電腦工程師、工人、藝術家,警官…,這個職業清單還可以無限延伸。
    所以不代表門薩的134000個高智商會員中,
    都有驚人的成就,大富大貴或名滿天下。

    當然,以智商來評估人的資質,
    只是所有方法的其中一種,
    反駁「IQ測驗」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
    加德納(Howard Gardner),
    在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
    一共列出了八個智能範疇:
    邏輯數理智能(牛頓、居理夫人)
    語文智能(莎士比亞)
    視覺空間智能(米開朗基羅)
    音樂節奏智能(莫扎特)
    肢體動覺智能(拳王阿里)
    人際社會社智能(甘地)
    自我認識/內省智能(德蕾莎修女)
    自然智能(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喜歡了解並索索動植物、大自然環境和注重生態保育的能力。擅長辨別、歸類、觀察、實驗等,在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表現較強。能勝任跟動植物、自然環境相關的工作)
    (有一本書號稱達文西在所有範疇中都是天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7 Brains --- 怎樣擁有
    達文西的七種天才》)

    加德納反對過去對智力過度狹窄的定義,
    認為人的評價不該限定於某一項智力類型,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一套智力組合體系。
    所以天份,可以存在各種不同的領域與條件中
    「天才」也不應該只限定來形容狹窄定義的「智商超乎常人的人」,
    各種人類活動的領域,都有天才,
    但為什麼,「天才」其實不可怕?
    因為,我們口中時常掛著的那種「天才」,
    其實都是人,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
    他們因為在各個領域中有驚人的超凡表現,
    而被稱為「天才」,
    我們透過對他們的「非人化」,
    將他們與我們的距離拉開,
    幫他們戴上「非我族類」這頂帽子,
    讓成功遙遙無期這個困境變得能夠忍受。
    但是他們的成就與崇高地位,
    往往是透過我們無法想像的艱苦過程而達到的。
    這些人是否天份出眾?是。
    但是在他們的天份之外,
    還有超過我們千百倍的努力,
    與歷經多次我們承擔不了忍受不了的艱苦。
    這些人幾乎不會否認他們為了在自已的領域登上顛峰付出多少心血,
    甚至還引以為傲。
    而坐在沙發上吃鹽酥雞挖冰淇淋,
    看著電視裡面的「祂們」閃閃發光的同時,
    我們假裝這些人生來就有四隻手、兩個腦,然後一天有48小時,
    所以我們永遠比不上「祂們」,
    這不是真相,但至少我們會過得舒服一些。

    熱血籃球漫畫灌籃高手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神作
    在眾多魅力四射的角色裡,
    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存在:山王工業的一之倉聰
    他外表不起眼,也沒有任何出色的身體條件,
    身高、彈性、手感、速度…統統都很普通,
    但是他透過超強的毅力跟忍耐力,
    把自已打磨成超一流的防守專家,
    在一支人才濟濟的冠軍球隊擔任先發球員。
    山王工業的訓練是以超高水準與嚴苛恐怖聞名,
    而他是唯一從來沒有從集訓基地逃跑過的人。
    在主角球隊湘北跟山王的大戰中,
    他緊盯另一個號稱「永不放棄」的男人—三井壽,
    憑著他恐怖的意志力,三井壽在上半場就幾乎被他耗盡體力。
    (當然漫畫畢竟是漫畫,主角威能是永遠無法突
    破的bug,結局就不討論了)
    除了對這個角色的人設印象深刻外,
    山王的堂本教練對他下的一句點評
    才是我忘不了的箴言:
    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一種天份。
    隨著年紀愈大,這句話在我心中的份量愈重,
    不單是因為「努力」與「天份」之間的關係,
    而是我有無數次親身體驗到一個殘酷的事實:
    我所認識有天份然後能獲得成功的人,
    都超.級.努.力。

    當我累得倒地不起的時候,
    這些人繼續打磨他們的技術;
    當我想在床上多睡半小時的時候,
    這些人打電話來說他們已經在訓練場等我;
    當我做體能做到喘不過氣的時候,
    這些人忍住痛苦繼續衝刺;
    當我抱怨工作的時候,
    這些人不停為事業尋找突破點、思考怎麼成長;
    當我因為努力的結果不如意而四處討拍的時候,
    這些人永遠放眼下一場比賽下一個挑戰。
    他們沒有四支手,
    但他們每天用盡生命能量用到忘我。
    他們沒有兩個腦,
    但他們隨時在思考怎麼進步跟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們的一天沒有48小時,
    但他們把握可以運用的所有時間做該做的事。
    (Kobe Bryant曾經說過,做為球員,他最自豪的
    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好好利
    用了每一分鐘)

    當然,這些人的光芒太過耀眼
    所以在這些人面前,我們會感到自卑,
    因為不論天份與用心程度,我們都自嘆弗如。
    但是自卑,不代表我們要自暴自棄,
    我們也許分毫無法動搖他們的地位,
    但我們可以努力在自已的人生坐上王座;
    我們也許沒辦法名留青史,
    但我們可以在自已的人生留下足跡;
    我們也許得不到別人的歡呼,
    但我們可以光明磊落的面對自已。
    不放棄也許是一種厚臉皮,
    但是不放棄,代表在賽局當中你還有一席之地,
    只要你還想繼續,沒有人可以叫你認輸
    而不認輸的意志,會反過來成為你的盾牌,
    用這個盾牌,去防禦閒言閒語,
    讓自已可以繼續勇敢堅持下去,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你們的方陣,
    人生是你們自已的,
    就像斯巴達三百壯士可以擋下波斯十萬大軍,
    你們也可以死掐著外界的冷眼跟奚落,
    死掐著自我懷疑跟卻步,
    不讓這些情緒攻陷你的內心。
    喚醒你心中的那個偏執狂,
    讓理性退位,
    不要妥協,
    用原始的求生本能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這種能量跟慾望,比天賦,更強大,更猛烈。

    天才很厲害,但是不努力的天才並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為了成功永不妥協的偏執狂。
    「我打不過你,但我永遠不會停止挑戰你」,
    對命運,對宿敵,他們都抱著這種心態,
    然後將想法付諸行動。

    下次跟大家聊聊,
    我心中最可怕的偏執狂之一,
    球衣51號的辣個男人。

  • 哈佛博士申請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6 07:52:03
    有 1,345 人按讚

    (失敗者回憶錄0816)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我同麗儀分隔20年的遭遇,特別是1979年我們所遭受的政治重擊,現在的年輕讀者也許覺得這樣的關係既淒慘又難得,但若與許多人在大陸的遭遇相比,不但算不得什麼,而且簡直可以說是幸運了。有一位麗儀的學生留言說,1965年前麗儀能夠每年寒暑假來香港,是他們那時想像不到的特權。

    雖然「每一個人都有更多的勇氣去忍受別人身上的痛苦」,雖然期望能夠共同生活和有完整的家庭是正常社會太普通的意願,根本談不上是什麼權利,但在專權壓力下,她的際遇,我的際遇,我們的際遇,已經算很幸運了。

    1954年中學畢業時我們的同級同學,約有一半以上都在那一年或一年後,入讀中國的大學。他們當時都愛國熱情高漲,決心為祖國貢獻青春,但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都一一回香港了。留在大陸時間越久,回到香港時的失望、落寞甚至悲戚就越甚。四分一世紀後,幾乎全部投奔祖國的香港青年都回來了。回港後,在中國的學歷不被承認,基本上找不到與專業相適應的工作。有一次,我同老同學共聚,聽他們訴說那些年的遭遇,共同的結論就是作家白樺那句話:「不是我不愛祖國,是祖國不愛我。」同學當中,越有才華的遭遇就越不堪。其中一位資質甚高的同學,我還記得他名叫丘共明,在文革時被當成現行反革命槍斃了。儘管文革後獲「平反」,但對死去的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最讓我懷念和惋惜的,是與我關係特別好的同學,他叫林秉寧。中學時他就是地下共青團員。他思想敏銳,知識廣博,引導我閱讀《大眾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讀物,他常跟我分析中國和世界形勢,我的思想「進步」在某程度上是由他帶動的。他沒有擔任班幹事。但在我們到廣州投考大學那兩個星期,他被中共當局任命為考生領袖,由他傳達和帶領我們參加各種活動。他的背景也就顯露了。他順利考入華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據知他一直被黨信任,積極參與政治活動。1956年,毛澤東號召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黨組織要知識人「幫助黨整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林秉寧也按照黨的指示,在組織同學的討論會上,主動提出報上看到的一些「鳴放」言論,展開討論。誰料接下來是引蛇出洞的反右運動掀起,林就莫名其妙地被指他在討論會提出的話題,是右派言論,把他打成右派。跟著大學畢業,不給他分配教師的工作,而是下放農村勞動。這一去就二十多年。林的父親在美國紐約開洗衣店,在1960年代已經給他辦好了移民美國的手續,但林仍然等待對他的「政策落實」,希望有一天能以他所學教育中國下一代。1976年四人幫倒台後,他又滿懷希望地等了兩年。到1979年,所有的右派都平反了,他還想爭取機會留在祖國。直至他申請到的護照和美國簽證到手,他仍然抱著最後一個希望,試探能否有做中學教師的機會。然而仍舊不得要領。終於他帶著滿頭白髮,虛度二十五年的人生最好的歲月,滿懷身心的創傷,離開了中國。在他往美國之前,我在香港與他相聚。他對過去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隻字不提,只是不停長吁短嘆。後來,我聽說他在紐約唐人街餐館洗碟子,不懂英語,與美國社會隔離。有人說他曾被搶劫而受傷。

    除了我們那幾年,號召香港中學生回國升學之外,1958年大躍進時期,一些左派工會也動員香港工人回祖國參加建設,迎接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當時我認識的一些工人也辭去香港的工作回去了。結果,同樣地,幾乎全都灰頭土臉地回香港。

    2000年《上海文學》連載、中國作家楊顯惠寫的《夾邊溝記實》,記錄了當年專門收容右派分子的甘肅夾邊溝勞改農場的悲慘故事。其中有一段記大飢荒時期一位從美國回來的右派分子:「董建義,上海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 1952年回到上海,1955年支援大西北 到蘭州,1957年給領導提意見定為右派,押送夾邊溝農場勞教。1960年11月上旬餓死,時年35歲。記得當時他圍著被子坐在地鋪上和我說話,說他女人快到了,看來用不著我為他料理後事了。他正說著話,頭往膝蓋上一垂就死了。其妻顧曉穎(也為留美生)來後,見遺體已被割食,僅剩頭顱掛在骨架上…… 。」
    讀來讓人毛骨悚然!我的右派同學的遭遇與之相比,又不算什麼了。(50)

    圖1,中學畢業時的丘共明;

    圖2,在畢業禮上,林秉寧坐我身旁;

    圖3,埋有二千多右派分子白骨的甘肅夾邊溝勞改農場遺址。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 哈佛博士申請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3 09:01:34
    有 583 人按讚

    【這已經不叫放水,根本就是排洪】

    報載:https://reurl.cc/gW1xMz

    #高端疫苗日前向食藥署提交的補件資料遭外洩,資料中發現,高端近期嘗試將疫苗產能從2L擴大至50L時,出現試驗結果無法比較的情形,在相同生產模式下,
    #50L製程的分析數據與2L的數據偏差太多,光是3個批次中就有2個批次遭食藥署打槍,導致最後只有18%的產品如期交貨,而
    #嘗試更高階的200L製程時4個批次更可說是全軍覆沒。專家質疑將來高端量產的疫苗品質是否夠穩定,每一批疫苗都有效?
    製程擴大,抗原品質偏差大的「高端」疫苗
    #哈佛癌生物學系科學博士、#國內流行病學專家陳宜民指出,從食藥署的分析可看出,高端生產的S2-P抗原在2L的製程中唾液酸值約在20%左右,但放大到50L製程時卻有2批次暴增至40%,擴大至200L時的4個批次唾液酸值都僅有10%左右,
    #顯示抗原品質並不穩定。

    陳宜民分析,高端送審EUA的原料藥是採用50L製程,但近期才開始研究如何將產能從實驗室等級的2L擴張至50L,推測一、二期的臨床試驗疫苗都是用2L生產,若真是如此,就有違國際疫苗開發慣例。因為
    #國際上一般都是用2000L的原料藥生產,且每次至少生產3批次,觀察受試者施打後的反應,如抗體數據能夠一致才會申請EUA。

    食藥署長吳秀梅證實 但強調「嚴謹把關」

    陳宜民指出,50L的發酵槽每批只能製造8.8萬劑左右,若高端將來只能用50L的製程投入量產,等於500萬劑疫苗共要分56次製造,且無法確保每一批的生產品質,因此需要逐批檢驗,無形之中增加大量的生產成本及食藥署的審查人力。

    對於高端疫苗共有2批次遭到退貨,食藥署長吳秀梅也證實,並指出絕對是用最嚴謹的態度在把關,「在他們補交完整資料,能夠證實安全性與有效性之前,這2批次的產品絕對不會准許使用」。

    穩定性不足 高端未回應

    不過吳秀梅也抱怨說,外界對高端已是用非常苛刻的標準看待,「你去看各個企業裡面,難道都沒有所謂的不良率嗎?」她強調,放大疫苗產能本來就是很大的技術,因為這不單只是把料加多,裡面的參數都要很細心的調整才能跟原本做的一樣。
    對於高端只能實驗室生產,大量生產品質不穩定等說法,截稿前並未獲得高端的回應。
    =============
    福編以為,疫苗生產品質穩定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嗎?
    打疫苗還搞到像樂透像話嗎?
    甚麼叫做「對高端已是用非常苛刻的標準」看待?
    要花納稅人超級高價的血汗錢,打進納稅人身體的疫苗,不用苛刻要求?
    對比全球注射國家最多,實證效果最好的BNT疫苗,你們這些官先前甚麼嘴臉?「聽說快過期」、「依法不能進」、「要就來申請」,
    然後對連二期實驗都沒完成的高端疫苗,百般包容、優待、扶植,還趕著簽約千萬劑,連審查會議內容都不公開,真的會讓人覺得
    #你們這不叫放水
    #根本就已經是排洪
    文:#福編 圖:衛編

  • 哈佛博士申請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9-20 19:21:29

    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真相、掩護蔡總統。
    2019年9月4日,「總統府發言人」臉書專頁公布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稱倫敦政經學院,LSE)提供的蔡英文總統的學生紀錄表、論文考試通過通知書、1984年3月製發的畢業證書影本,以及國立政治大學1984年蔡總統申請教職的人事資料。
    林環牆認為這本「傳說中的」學位論文,無論紙本、數位電子檔,或圖書收藏資料,35年來(1984年迄今)都不存在。經他引用英國《資訊自由法》(The Freedom Information Act)要求,LSE資訊與紀錄處(Information and Records)以電子郵件告知,蔡總統直到今年(2019)6月28日才將這份「傳說中的論文」提繳給LSE圖書館;約兩個星期的7月13日,這本論文也才進入LSE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

    今年(2019)8月5日,林環牆飛抵倫敦,檢視與閱讀蔡總統送到LSE圖書館的論文,發現它應是由另一本論文影印下每一頁,經電子傳真送到LSE,然後在當地新裝訂成冊,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此外,論文封面與背面是黑色硬紙板,與當年藍色硬紙板論文的顏色不同。

    林環牆還發現,論文「致謝」(Acknowledge)那一頁很可能是重新打字。因為論文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但只有最前面兩頁完全看不到黑影;第一頁是論文的題目(Title),第二頁就是致謝。

    他並舉出幾點博士學位論文不應存在的疏漏:論文有不少英文打印錯誤,雖然書寫更正,但沒有重新打字;論文的附註都以星號(*)加上阿拉伯數字表示,而且附註打字時都未上提,是很簡陋、不專業的處理方式;論文有些章節段落名稱與目錄並不一致,最離譜的是,第一章竟連續遺漏6頁,第5至10頁都不見蹤影。

    因此林環牆研判,這本論文應該只是「口試用初稿」,不是為完成博士學位而送交校方圖書館典藏的最後定稿論文。蔡總統當年在LSE的身分頂多是「已完成論文,但未通過論文口試」的博士侯選人。
    LSE博士侯選人在通過論文口試之後,必須提繳最後定稿的論文至倫敦大學的Senate House Library。林環牆指出,LSE在1983年至1984年有107位畢業生,其中1位柯麗希(Pauline Francis Creasey)的博士學位後來被註銷,其他106位畢業生在Senate House Library的圖書搜索系統都有完整論文收藏紀錄,只有1位例外──蔡總統。(資料來源風傳媒)
    最近接連有兩名博士親赴倫敦政經學院查閱蔡英文當年的論文,一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台裔經濟系教授林環牆,一位是旅居牛津的經濟史博士徐永泰。兩人均發現,蔡英文留存該校的論文有裝釘太新、缺頁、留有許多手改痕跡等不尋常情況,且借閱規定極為嚴苛,迥異於一般論文的公開透明。儘管蔡英文已對質疑此事的林環牆教授和台大教授賀德芬提出告訴,但論文疑雲越捲越大,已讓倫敦政經學院窮於解釋。蔡英文若無法一一澄清,將使民眾對其誠信留下問號。

    綜括外界所提出的種種質疑,蔡英文的博士論文至少有五大疑點亟待釐清。第一,取得博士的期程奇短:根據蔡英文提供的學生紀錄,她於1980到82年間在倫敦政經學院修習法學碩士;然後,自1982年到84年短短兩年即取得該校博士學位,這較一般文法科系的博士修習年限短了許多,除非她念的不是正規學程。以馬英九為例,其哈佛博士學位花了五年時間取得,比較像正常的修習年限。

    第二,這本一度遍尋不獲的論文為何直至近期才補交: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目前存有的蔡英文博士論文,是今年6月28日提交,因此裝訂極新;且直到7月13日,論文才進入該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可能的原因是,蔡英文博士論文「失蹤」的問題在今年6月遭獨派名嘴質疑,她因而緊急委人向校方提送論文;由於並非原件,才會每頁均殘留明顯的傳真或攝影之陰影,甚至第一章的五到十頁均告缺頁。為什麼35年後,出現一本不是35年前原版的論文?

    第三,何以指導教授的名字諱莫如深:蔡英文的指導教授之一為Micheal Elliott,另兩名指導者則因不明原因不准公開,這是極令人難以理解的事。Micheal Elliott畢業於牛津大學,有無博士學位不詳,但在倫敦政經學院任教期間也只是一名年僅卅多歲的講師,為何能在短短期間指導蔡英文寫完論文?尤其,在蔡英文畢業之同年,他即離開教職,到《經濟學人》雜誌去擔任新聞記者。遺憾的是,他已於2016年因病去世,無法再為蔡英文的博士學位作證。

    第四,蔡英文的論文為何充滿手改痕跡並缺頁:博士論文通常有嚴格的內容及格式規範,且需呈交數份正式版本供校方及教授留存,否則不會被校方接受。但是,蔡英文新近提交給倫敦政經學院的論文,卻充滿手改痕跡、錯誤拼字及頁數缺損。難道說,當年通過口試後遲未交出的論文,在畢業35年後,仍未完成正式版本的校訂?

    第五,蔡英文回國後先後在政大及東吳任教,兩校難道都未留存其論文和畢業證書影本:蔡英文返國後進入政大法律系任教6年,後轉任東吳大學,依理都應該要提交論文及畢業證書供校系審查。這兩校只要翻閱一下檔案庫,即不難找出其博士論文,供各界釋疑;但為何各方要千里迢迢赴英國尋找真相?此外,根據本報聯合知識庫的資料,蔡英文在1983年10月20日刊在聯合報二版的《從我彩視機輸美談反傾銷稅》文章,署名為「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這比她正式取得博士又早了近半年。(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兩位發言人黃重諺及張惇涵2019.9.23與三位律師舉行記者會,府方也搬出35年前的論文,說明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LSE)存放的論文有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給媒體參考。
    口試委員是否需要簽名,張惇涵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系所有不同作法,LSE的做法是不需要口委簽名,查證過同期許多論文也沒有口委簽名。他也說,蔡總統的論文是當場通過,教授沒有要求修改,當年沒有word,手改很正常。
    黃重諺先說明三點結論,第一,為鼓勵學術相關研究,蔡總統決定授權國家圖書館,將她的論文公開閱覽。第二,向校方取得當年學生資料,可以證明嚴謹過程取得博士學位。第三,蔡總統取得學位證書相關過程,包括政大、教育部、中選會,這麼長的時間以來都經過各階段嚴謹驗證,所以沒有問題。
    黃重諺也說明兩個基本觀念,他表示,確認一個人是否從某個學校取得學歷,方法就是向授與學歷的學校查詢,校方官網有相關資訊,大部分學校規定都一樣,每一位博士生都必須繳交論文,前述這些也證明這些過程。
    黃重諺也說,畢業生論文保存是校方事務,至於蔡總統的1984年倫敦大學學位證書影本,政大、教育部、倫敦大學都有保存。
    黃也解釋,現場提供的原稿為什麼沒有裝訂,因為只能用影印的,至於寄給LSE的論文還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