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時先冰敷,再把瘀血推散
(《成為男人的方法》/沈信宏著,推薦序)
成為男人,似乎不是這時代會掛在口頭上的事情了。
或至少難以在出版市場看到類似的書名。
也許我們終於迎來各種性別獨特的時代,不必再把傳統男性形象當成核心了;反過來想,也許不把「男人該如何」掛在嘴邊當成指南之後,性別標籤卻像四處...
受傷時先冰敷,再把瘀血推散
(《成為男人的方法》/沈信宏著,推薦序)
成為男人,似乎不是這時代會掛在口頭上的事情了。
或至少難以在出版市場看到類似的書名。
也許我們終於迎來各種性別獨特的時代,不必再把傳統男性形象當成核心了;反過來想,也許不把「男人該如何」掛在嘴邊當成指南之後,性別標籤卻像四處蔓生的鬼針草般沾黏在身上而不自知。二○二一年的此刻,細看架上的出版品,書名像一句句溫柔的話:輕聲耳語跟女人說不夠好也可以,戲謔傾訴自我的非主流不被認同才與眾不同,這些訴求試圖鬆綁性別框架,還原個人的狀態。然而,最需要鬆綁的,總是不見蹤影。鮮少見到男人二字出現在書封上的日子,彷彿異性戀男人無須被指導,也從來都不覺得框架是種巨大的困擾(哪有?看那些論壇總是為房為車為了月收入多少才能結婚而爭呶不休)。
異性戀,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像信宏這樣被我歸類在直男的人物,或許也像不見蹤跡的書名一樣活得沒有困惑,但更可能的,是他把困惑藏得很深。之所以反身觀看、描摹自我,想必是當今對男人的預設值已經不敷使用,於是試圖鬆動框架、增添選項,調整男人的「身形」。
一個男人該有什麼身形?這對信宏來說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處在父親缺席的家庭,在小孩的成長記憶裡,男人的身形虛幻化作一個陰影。陰影不僅僅是具體上的漫漶的形象,「像一件摺在衣櫃裡的冬衣,絕冷的時候,他才出現」。陰影也是符號上的,當班上的男同學都開始發育,野性的毛髮自身體各處如叢莽生長,他卻只能偷偷疑惑自己裡外「和其他男人不一樣,是一個退化的人」。沒有人安慰他,跟他說:有一天你也會長成一個男人的身體。陰影更是心理上的,一則母親口中敘述的負面男性形象,「不養家還欠債、抽菸喝酒好賭、有別的女人」。生活的缺口,童年的傷痕,彷彿都是這個缺席的父親一手造成的。「別像你爸爸」,母親一句話,就劃分出一塊暗影般的禁區。於是在這種既沒有可學習的好男性形象,又去不了壞男人禁區,成長完全沒有範本的狀態下,他只能自己摸索出成人之路。
看似記錄成長過程的作品,但這或許更是一本哀悼之書,哀悼沒有父親的,那失落的一塊自我的拼圖。從12、24到36這三輪生命階段的樣貌中,我們得以在字裡行間讀出,作者自母親與親戚那端得到「男人該如何」的負片,卻缺失足夠的能量,只能一邊對自己質疑,一邊武裝男人這副軀殼,一邊還要貶抑自己的父親,彷彿越是用力去貶抑、去討厭,就越能忽視掉自己的渴求。書中令我觸動的一段,是信宏北上探望父親,提及自己過敏一事。多年未曾替家裡付出什麼的父親好不容易找到了施力點,給了一罐中藥粉,叮囑他早晚各吃一匙──父親專程去拿保證痊癒的藥,試圖治癒孩子因自己而帶原的病,但這一罐藥卻極苦,苦到不願吃,放在抽屜裡受潮結塊──聽起來,一切象徵,都在其中矣。而後父親打電話來詢問吃藥情形,聽在作者耳裡不像關心,卻像是有意挑釁。我無意從字裡行間竊取並超譯作者心緒,只是想到,若我是他,也是必定不願接電話的。一個負欠我與家庭甚多的父親,一罐藥粉就想居功自傲?能夠復原我對你的過敏?如此總總拒絕父親的行為背後,有一個矛盾的暗示:你必須做得更多。但就算做得再多,我也不會肯定你,因為,如果我認同了你,那麼我這一路以來對你的否定又算什麼?
然而背道而馳,還不是因為背後有個時時回盼的基準點,逃離才有了方向。這是世上大半帶著傷長大的孩子,都在做的同一件事。
我私心臆測《成為男人的方法》一書,其實是信宏轉過身,對著背後遙遠的陰影,一次勇敢的凝望。沒有英雄,沒有父親手冊,身為男人、丈夫、父親,一切都是對應關係,站定位置後,再學習那些稱謂該有的姿態。寫迷戀鋼鐵人的兒子,身為凡人的父親當然不會張手射出白光而飛行,只能陪兒一起仰望英雄。寫妻子與自己因為跑步而結緣,身為丈夫,卻很晚才發現妻在生活中的退讓是永恆的長跑。我特別喜歡〈是我的美〉裡寫到一個父親如何實現美麗。心裡的小女孩受到壓抑,來不及長大,像藏在衣櫃裡的美麗衣物,來不及穿,就被現實洗壞;於是有了女兒之後更是殫精竭慮地把美感穿戴在她身上,彷彿自己的分身,一場遲來的變裝舞會。(是的,現實中我也常驚喜於信宏總能買到紅紅綠綠的花襯衫穿戴於身,不是為悅己者容,是為己悅而容。此刻,身為父親的他終是回過頭來滿足了過往的缺憾。)
說實話,收到《成為男人的方法》書序邀約,心裡疑惑著,「成為男人」這樣的主題,卻讓一位同志寫序,下意識消遣自己根本牝雞司晨(瞧,多古老又充滿性別標籤的一句成語)。但允許我最後再補述一段:書中記述了一段受傷的段落,信宏看到妹妹摔倒受傷,想起媽媽說瘀青要熱敷,於是用熱毛巾熨貼妹妹的傷口,卻遭妹妹皺眉撥開。
我心想,當然會被撥開。其實受傷時應該要冰敷,先減緩發炎反應與不適感,安撫傷者的情緒,之後的瘀青再熱敷,把瘀血推散。
這個處理過程,根本似一則親子家庭的創傷處理隱喻。
讀到這段,再回頭看看書名,在心裡跟信宏對話起來:沒關係,成為一個男人,你未必要剛強勇莽,但可以更溫柔細膩。
我們都還在學習。
#成為男人的方法
#沈信宏
#寶瓶文化
哀悼文範本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些被慣性忽略的人與事,才是生命的本質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專文推薦】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是見證他人的掙扎歷程;而非指導他們脫離掙扎;是出席他人的痛苦,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是與另外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深處探險,而非肩負走出幽谷的責任。」~阿倫˙沃菲爾特
哀悼,是種回應失落的分享,不管是對著他人,對著自己,或者對著天上的神。不願進入哀悼的人,也難癒合。
作者在安寧病房工作,是個陪伴當事人哀悼的心理工作者。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或者能放心,把自己內在的悲傷,展現於外。
「陪伴個案去談自己的無力感是我工作中與個案會談的重要內容,唯有看見自己的無力感,才有可能慢慢地調適心理狀態......」
有時候靠個人的力量,去面對可能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現實,那股壓倒性的哀傷,讓人卻步。然而,自己內在的無力感不被接納,心理上的調適就不會那麼順利,那麼,自己跟自己的關係,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都將連帶受到影響,包括辛苦疲憊的主要照顧者。
死亡教導我們的,是幾乎所有的事,都能喊暫停。它的現身,讓我們看得更清楚,之前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樣子。
「一位將近四十歲左右的姍姍,被診斷腎臟癌的末期,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她自認為從小就是家裡最聽話、也是最累的那個,忙著照顧父母的情緒,沒有自己的生活。
姍姍沒有所謂的好朋友,也沒有伴侶,在心理需求上無人傾訴,這幾年是藉由不斷賺錢來彌補心裡的空缺。在她這樣說的同時,我心裡想的是—這不也正是許多人的寫照?」
大部分的人,或者有伴侶,或許有些友誼。然而,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就能在人前呈現真實的自己。即使在喧鬧的人群中,也有人同時懷抱著寂寞。
當我們從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之後,我們才發現,我們原來失落了身邊的關係。「我知道,疾病只是額外的壓力源,讓他最感糊塗的都不是這些,他是透過疾病理解到自己內在一直以來最重視的東西—親情。」
我推薦這本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提醒了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那些重要,但又被我們慣性忽略的人與事。有好幾個故事,都圍繞著這個主題述說。
死亡也像警報器,它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在疏於整理,我們的眼光一直向外而移不回來。移回來,有些重要的事,等著我們處理。譬如,對生之眷戀,對我們緊緊抱持著的種種「應該」,要試著一點一點放下了。
這是一本自己正在面對生死議題,或者陪伴他人度過失落經驗的重要範本。有故事、有常識,有眼淚、有專業,跟各位朋友分享。願我們藉著此書,更知道怎麼活,更懂得把握。
.
以上文字取自
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1183
.
--------------------------------------------
《療癒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27
【超便宜!!!目前這本書參與博客來任選3本399的活動,優惠價149,即日起至7/11】
【博客來_2018遠流全書系】2書75折,到7/11為止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哀悼文範本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些被慣性忽略的人與事,才是生命的本質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專文推薦】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是見證他人的掙扎歷程;而非指導他們脫離掙扎;是出席他人的痛苦,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是與另外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深處探險,而非肩負走出幽谷的責任。」~阿倫˙沃菲爾特
哀悼,是種回應失落的分享,不管是對著他人,對著自己,或者對著天上的神。不願進入哀悼的人,也難癒合。
作者在安寧病房工作,是個陪伴當事人哀悼的心理工作者。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或者能放心,把自己內在的悲傷,展現於外。
「陪伴個案去談自己的無力感是我工作中與個案會談的重要內容,唯有看見自己的無力感,才有可能慢慢地調適心理狀態......」
有時候靠個人的力量,去面對可能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現實,那股壓倒性的哀傷,讓人卻步。然而,自己內在的無力感不被接納,心理上的調適就不會那麼順利,那麼,自己跟自己的關係,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都將連帶受到影響,包括辛苦疲憊的主要照顧者。
死亡教導我們的,是幾乎所有的事,都能喊暫停。它的現身,讓我們看得更清楚,之前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樣子。
「一位將近四十歲左右的姍姍,被診斷腎臟癌的末期,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她自認為從小就是家裡最聽話、也是最累的那個,忙著照顧父母的情緒,沒有自己的生活。
姍姍沒有所謂的好朋友,也沒有伴侶,在心理需求上無人傾訴,這幾年是藉由不斷賺錢來彌補心裡的空缺。在她這樣說的同時,我心裡想的是—這不也正是許多人的寫照?」
大部分的人,或者有伴侶,或許有些友誼。然而,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就能在人前呈現真實的自己。即使在喧鬧的人群中,也有人同時懷抱著寂寞。
當我們從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之後,我們才發現,我們原來失落了身邊的關係。「我知道,疾病只是額外的壓力源,讓他最感糊塗的都不是這些,他是透過疾病理解到自己內在一直以來最重視的東西—親情。」
我推薦這本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提醒了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那些重要,但又被我們慣性忽略的人與事。有好幾個故事,都圍繞著這個主題述說。
死亡也像警報器,它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在疏於整理,我們的眼光一直向外而移不回來。移回來,有些重要的事,等著我們處理。譬如,對生之眷戀,對我們緊緊抱持著的種種「應該」,要試著一點一點放下了。
這是一本自己正在面對生死議題,或者陪伴他人度過失落經驗的重要範本。有故事、有常識,有眼淚、有專業,跟各位朋友分享。願我們藉著此書,更知道怎麼活,更懂得把握。
.
以上文字取自
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1183
.
-\-\-\-\-\-\-\-\-\-\-\-\-\-\-\-\-\-\-\-\-\-\-\-\-\-\-\-\-\-\-\-\-\-\-\-\-\-\-\-\-\-\-\-\
《療癒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27
【超便宜!!!目前這本書參與博客來任選3本399的活動,優惠價149,即日起至7/11】
【博客來_2018遠流全書系】2書75折,到7/11為止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哀悼文範本 在 KOSZIN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電影界最大的新聞,應該就是克里斯斯多福李(Sir Christopher Lee)爵士過世,享年93歲。網路上哀悼文之外,爵士過去的傳奇事蹟又在度被人翻上台面了。
1. 因吸血鬼德古拉一角走紅,著名角色還有福爾摩斯、《星戰》杜庫伯爵、《魔戒》薩魯曼、威利旺卡的牙醫老爸(?)
2. 是金氏世界紀錄 「演出最多電影的男人」
3. 魔戒劇組中唯一見過作者托爾金本人的演員,兩人還有交情。
4. 曾參與二次世界大戰、加入特種部隊,締造不少佳績。
5. 與007創作者是親戚關係,也是其寫作的範本。(a.k.a龐德原型)
6. 除了演員身分外還是搖滾樂手,88歲時推出重金屬搖滾專輯。
外電: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celebritynews/11666316/christopher-lee-dies-live.html
Top 10 Christopher Lee Movies
https://youtu.be/_DoRiEMGLEA
#我是傳奇 #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