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咬指甲精神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咬指甲精神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咬指甲精神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咬指甲精神科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抽獎】📣📣📣🎉🎉🎉 【名額】三位免費催眠一次 【資格】點讚➕追蹤➕分享➕標註5位好友➕底下留言(我要免費催眠) 【結束日期】7月31日 【在IG抽獎】🔍nv520588 https://www.instagram.com/p/CQNHx-4DlaR/?utm_medium=copy_link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介紹 訪問作者:王意中 心理師 內容簡介: 老愛啃指甲、考試流手汗、上學肚子痛、上臺就口吃、分離焦慮、社群憂慮、別人被罵他卻哭、分組就想逃、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 {{焦慮,需要被懲...

咬指甲精神科 在 ?薰詩奈?占卜師#催眠師#直播主#模特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5 15:27:23

【抽獎】📣📣📣🎉🎉🎉 【名額】三位免費催眠一次 【資格】點讚➕追蹤➕標註5位好友➕底下留言(我要免費催眠) 【結束日期】7月31日 【催眠-為什麼要催眠?--催眠能做什麼?】 1958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接納催眠治療為正統精神治療方法,屬自然療法之一種,已有許多學術研究。催眠源自希臘語Hypnos,...

咬指甲精神科 在 GK爸爸原創故事繪本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19:35:11

今天是 #國際不打小孩日 特別畫這張對照圖 打小孩快速又簡單 但是可能造成孩子的無形陰影 可能哭一下摸一下就被打 孩子想嘗試的勇氣漸漸被剝奪 甚至可能是造成發育遲緩的原因 不打小孩的確真的很累人(嘆氣) 尤其是大人要耐心的觀察溝通 付出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結果 不像打小孩幾秒鐘結束 大人也輕鬆...

  • 咬指甲精神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7 10:46:00
    有 13 人按讚

    【抽獎】📣📣📣🎉🎉🎉
    【名額】三位免費催眠一次
    【資格】點讚➕追蹤➕分享➕標註5位好友➕底下留言(我要免費催眠)
    【結束日期】7月31日
    【在IG抽獎】🔍nv520588
    https://www.instagram.com/p/CQNHx-4DlaR/?utm_medium=copy_link

    【催眠-為什麼要催眠?--催眠能做什麼?】

    1958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接納催眠治療為正統精神治療方法,屬自然療法之一種,已有許多學術研究。催眠源自希臘語Hypnos,意為睡眠,但催眠治療並不是要催促一個人去睡覺,而是藉著引導放鬆進入入神狀態來和潛意識溝通,進而處理一些問題或達到治療的目地。因此催眠狀態是一種介於半睡半醒之間,對各種刺激亦有反應的心理狀態。
    此處所談「催眠」, 係指醫學界所採納之「催眠治療」, 並非舞台上作秀表演的催眠術,二者在目的和應用上有很大的差別。催眠治療的應用範圍廣泛:身心治療、教育、運動、企業、商業...等。
    主要可分三類:(1)增進/增加:增進某種能力, 增加信心、 學習能力等。 (2)減少/去除:治療身心疾病,去除某種習慣、習氣等。(3) 生命課題之探討: 深度了解生命、前世今生課題、人際關係等。
    適用範圍:
    (1)精神困擾::如神經衰弱、焦慮、煩憂等。
    (2)生命各階段心理調適:青春期、更年期、退休、適應新環境。
    (3)兒童行為障礙:兒童行為障礙,包括咬指甲、拔頭髮、遺尿等問題。
    (4)神經系統:某些疾患,包括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神經痛、失眠等。
    (5)其他適應症:如戒酒、戒煙、術後鎮痛、減輕疼痛,和其他疾病。
    (6)安寧療護:照顧癌末病患、疼痛緩解、居家療護…等。
    (7)減重/增重:體重、塑身、調整體態等。
    (8)強化運動表現:增加運動時的專注力、信心和表現。
    (9)企業管理:生涯危機與轉機、職場人際關係、職業倦怠、財物創造與吸引力...等
    (10)潛能開發:記憶力、學習能力、體適能、特殊天份或專長等。
    (11)增加學習能力:增強反應、提高覺察力、強化洞悉能力、 增加語言學習能力等。
    (12)抒解壓力:釋放工作壓力、緩解緊張心情、放掉惱人思緒等。
    (13)提昇心靈境界:提昇專注力、達到清靜舒適的心靈狀態、心靈成長等。
    (14)與自我溝通:深入探觸深層意識,與自我對話,了解自己,身心協調。
    (15)與高等生命對話:與高等智慧生命接觸和對話。
    (16)與守護神、守護天使對話:探索潛意識,進而與自己的守護天使對話。
    (17)醫學上的應用:精神科、內科、婦產科、皮膚科、麻醉、牙科等。
    (18)教育上的應用:生命教育、班級經營、學習輔導、不良適應行為的矯治。
    (19)生死關懷:對生死課題的茫然與困惑、生命意義的追尋、重大抉擇…等。
    (20)前世今生的課題: 出生入死探討生命、出胎與入胎、中有狀態、今生的課題和任務、 前世今生緣、疾病療癒。
    #美國NGH/ABH國際催眠師
    #薰詩奈催眠師
    #國際催眠師
    #催眠治療師
    #催眠是什麼?
    #催眠能做什麼?
    #抽獎活動
    #抽獎

  • 咬指甲精神科 在 Gk爸爸原創故事繪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30 11:58:18
    有 64 人按讚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特別畫這張對照圖
    打小孩快速又簡單
    但是可能造成孩子的無形陰影
    可能哭一下摸一下就被打
    孩子想嘗試的勇氣漸漸被剝奪
    甚至可能是造成發育遲緩的原因
    不打小孩的確真的很累人(嘆氣)
    尤其是大人要耐心的觀察溝通
    付出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結果
    不像打小孩幾秒鐘結束 大人也輕鬆
    卻可能造成小孩累積的傷痕
    我們大人至少可以自我解決壓力
    雖然這樣真的精神耗費太大
    導致我會用吃東西或捏自己來紓壓
    副作用是肥胖的危機XD
    或許會有人覺得我不會教小孩
    還浪費時間耗在那邊
    覺得不打小孩就不是媽媽(爸爸)
    我只能說不一定適用每個家庭
    我們堅持到現在四年了(也肥四圈了)
    還是想繼續努力
    -
    推薦轉貼文章
    腦科學告訴我們:大腦會被體罰「打壞」!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當孩子出現哭鬧、情緒無法控制等行為時,是因為他被下層腦掌控了。
    如果家長的管教方式是打罵、威脅、恐嚇,孩子的下層腦就會被活化,而進入反射性的攻擊或逃開模式。
    家長的管教方式就對大腦的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Siegel以施工中的房子來解釋孩童的大腦,大腦就像是有上下兩層樓的房子,下層的腦由「腦幹」與「邊緣系統」組成。「腦幹」掌管了呼吸、心跳、血壓等等人類生存的必須機制,「邊緣系統」包括海馬迴與杏仁核,杏仁核是掌管情緒的中樞。覺得受到威脅就咬人、生氣就拿東西丟人,便是由「爬蟲類大腦」(下層腦)來掌控的行為。上層的腦由各種大腦皮質組成,掌控決策、思考、調節情緒、發展同理心、道德判斷等功能,這些也都是家長希望孩童能夠發展的技能。
    -
    打孩子的風險在哪?
    一、 透過暴力,無法教會你想教孩子的事
    通常長期被暴力對待的孩子,有三種發展:
    第一種是,失去自我 – 挫敗的人生
    他因為非常地恐懼與害怕,自我變得很小,所以在跟人的關係,變得退縮。 而當大人用更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他只會累積更多的恐懼與挫敗經驗。而讓他沒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第二種是,認同暴力 –「我夠強,別人就會聽我的。」
    我在學校,常常看到孩子有反覆出現的侵犯界線或暴力行為,我除了去問:「在那個時候,你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那麼生氣?」
    我還常問:「你從哪裡學來的,在你小時候,誰打過你?」
    孩子永遠會講出一個他在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對他造成的傷。
    屢試不爽,百發百中。
    即便孩子現在還沒有行為問題,他在日後,有非常高的機會,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因為他學到的是:「我不需要尊重別人,只要我夠強壯,我就可以讓別人聽我的話。」
    而這與最開始想要教孩子「乖一點」、不要闖禍的目的,往往是背道而馳。
    第三種、 自我麻痺痛苦 – 處罰效力的遞減
    為什麼暴力的互動,總是越演越烈呢?
    孩子若長期在一個被暴力對待的情境,如果擺脫不了,除了退縮、認同暴力,還有個可能性,就是 隔絕、麻痺自己的感受,告訴自己「我不在意、我沒有感覺。」不那麼痛苦,才有可能活下來。
    而大人看見一個孩子,好像對於管教或責罵「不痛不癢」,會再次加強管教的強度,而形成「你打得越兇,我越無感」的互動。
    但傷害並非因為告訴自己「沒有感覺」,就沒有造成傷害,而是壓到心裡面更深處。
    二、 核心:建立在羞愧感與恐懼的教育 – 以親子關係作為代價。
    我問過很多身邊的親友:「那時候你被打,你現在想起的會是什麼?」
    大多數的回答幾乎都是:
    「當時沒有人幫我。」
    「我真的不知道我錯在哪。」
    「我真的覺得,我的爸媽是不愛的。」
    「我到現在都覺得我是個很糟糕的人。」
    幾乎所有孩子學到的,都是「我不好、我是很糟糕、沒有價值的。」而這樣的孩子,會對於他真正需要改進的事情,有巨大的無力感, 因為他光要面對挫敗的自己就來不及,更沒有力氣去學他應該學的事情。
    『可是會不會孩子,真的學會警惕,或者變得更加優秀?』我猜有爸媽會這樣問。
    我的回答會是:「身體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
    即便孩子真的因為這樣變得很「優秀」,但他的心中,永遠有一個沒有自信、哭泣的孩子。
    「打」小孩前想一想
    但我說,退一百步,如果你不打小孩真的痛不欲生,我提供幾個「打」小孩前的思考原則:
    一、 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打」小孩的目的、自己的狀態
    不在失控的情況下打小孩。
    如果自己真的氣到不行,手已經揮起來的時候,請深呼吸一口氣,暫時離開衝突的現場,然後問自己:
    「我是在發洩情緒?還是真的要教他?」
    「我想讓孩子學到什麼?」
    「一定要透過「打」的方式才能達到?」
    通常問過自己之後,就更有機會能夠說出:
    「爸爸現在很生氣,因為你的行為已經造成別人困擾,對你自己也沒好處。」或是
    「現在我非常生氣,我很害怕我會說出或做出傷害彼此關係的事情,所以半個小時之後,我們再來談。」
    如果你還是有非得不打的理由,請告訴我。
    而我也相信,就算你想過這些問題,真的還是需要手起刀落,關刀也會變成指甲剪。
    二、 帶著關愛的處罰
    我這裡說的,絕對不是那種:「我是為了你好,才會打你 /罵你。」這種以愛當做糖衣的處罰。
    而是當我們氣到想打孩子的當下,往往都有一個「希望孩子更好」的原因。如果可以,能不能直接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關心,例如:
    「我對你很生氣,因為你超過約定的時間回家一個小時,讓我感覺你並不重視我們的約定,而且我會非常擔心你的安危。」
    我曾經在引導一對親子對話的過程中,聽過一個長期被家暴的孩子說過:「我媽之前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我錯在哪裡。」然後就感動到流下眼淚。
    因為過去他從來不知道,原來媽媽的嚴格背後,原來是對自己的期許、不放棄,以及滿滿的愛。
    對於長期在權威管教文化底下長大的人,要在身為人父人母時,選擇沿用過去的習慣,用高壓、權威的方式管教,是一條比較「容易的路」。
    但簡單的路,往往不是因為他最「正確」,而是因為:「如果不選擇這條熟悉、容易路,我不曉得那個我沒有去過的世界,是長什麼樣子。而我,又該如何面對?」
    -
    #國際不打小孩日
    #嘗試今天不打
    #或許會明天也不打
    #大後天也沒打
    #大大後天忘記怎麼打
    #打電動打球打哈欠好了

  • 咬指甲精神科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04 09:10:00
    有 184 人按讚

    今天的親子單元,邀請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王意中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書籍《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寶瓶文化。老愛啃指甲、考試流手汗、上學肚子痛、上臺就口吃、分離焦慮、社群憂慮、別人被罵他卻哭、分組就想逃、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焦慮,需要被懲罰嗎?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學會辨識、彈性思考、適切表達,大人跟孩子都一定能與焦慮和平共處。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bmBrxUlhLLU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內容簡介:
    老愛啃指甲、考試流手汗、上學肚子痛、上臺就口吃、分離焦慮、社群憂慮、別人被罵他卻哭、分組就想逃、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焦慮,需要被懲罰嗎?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學會辨識、彈性思考、適切表達,大人跟孩子都一定能與焦慮和平共處。

    「我警告你,如果你偷書被我抓到,你就完蛋了!」書店老闆隨口一聲警告,卻在男孩心裡烙印上巨大汙點,引發害怕犯錯的無盡壓力。從此,他寫字一定要用尺才覺得工整,而寫錯字、數字有錯……任何小瑕疪都會立刻喚出創痛,爆發焦慮。但是無論再痛,他從未對大人說。那個小男孩,就是王意中心理師。他決定成為兒少心理師,正是因為傷痕累累地走過,更能體會。

    ◎與焦慮和平共處的五個重要提醒:
    ●我們不能期待孩子遇到問題時,自己主動開口說出來。父母、老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都要非常細膩地去瞭解孩子。
    ●你注意到了嗎?當我們說話速度變得很急很快時,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得躁動。
    ●焦慮行為只是一種表象,就像警訊一樣在告訴我們:孩子現在有狀況了!孩子現在需要協助!不要只看到行為表象,而忽略了在這表象底下,孩子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每個人的特質不盡相同,這是我們需要尊重,也必須瞭解的。我們不能以大人的立場、版本,一概認為「孩子就應該是如此」。不強迫孩子一定得如何,而是讓孩子練習「覺察」與「判斷」。
    ●讓孩子知道大人有焦慮的困擾,不是羞恥、見不得人的。當孩子發現大人願意敞開來談自己內在的焦慮,也是在告訴孩子,「情緒」是可以討論的,更是必須瞭解的。

    ◎來賓簡介: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 咬指甲精神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1-16 16:00:08

    本集主題:「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介紹

    訪問作者:王意中 心理師

    內容簡介:
      老愛啃指甲、考試流手汗、上學肚子痛、上臺就口吃、分離焦慮、社群憂慮、別人被罵他卻哭、分組就想逃、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

      {{焦慮,需要被懲罰嗎?}}
      →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學會辨識、彈性思考、適切表達,大人跟孩子都一定能與焦慮和平共處。

      ◆◆◆

      ●市面少見,專門解決兒童、青少年焦慮的臨床心理專書。
      焦慮是警訊,提醒我們:
      孩子內心在受苦,無法解決,需要我們更細膩去觀察、去瞭解、去協助。
      孩子不說,不表示沒事。

      ●焦慮未好好處理,將成為跟著孩子一生的噩夢!
      「我警告你,如果你偷書被我抓到,你就完蛋了!」

      書店老闆隨口一聲警告,卻在男孩心裡烙印上巨大汙點,引發害怕犯錯的無盡壓力。從此,他寫字一定要用尺才覺得工整,而寫錯字、數字有錯……任何小瑕疪都會立刻喚出創痛,爆發焦慮。

      但是無論再痛,他從未對大人說。
      那個小男孩,就是王意中心理師。他決定成為兒少心理師,正是因為傷痕累累地走過,更能體會:

      ●孩子內心焦慮,往往說不出口,但表現於外在行為是求救:「幫幫我!我想要擺脫痛苦!」
      焦慮是很常見的情緒,說來就來,無法控制,更不能說停就停。焦慮不只表現在一處,可能同時有不同狀況。

      壓制、懲罰和責罵無法解決焦慮,只是硬逼孩子壓抑情緒,但是焦慮的「源頭」沒有好好處理,孩子將一輩子受影響,失去自信,人際、學習與生活受挫。

      本書針對從幼兒到青少年的常見焦慮狀況,協助大人先冷靜自己,同時提出具體、周全的方法,陪伴孩子舒緩當下的緊繃,進而學會當焦慮來襲時,更有能力跳脫情緒困境,出聲呼救。

      【深呼吸,以靜心傾聽取代怒氣責罵,讓我們成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安定力量。】


    作者簡介: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四百萬!
      

    作者粉絲頁: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