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看時事:#上一週發生什麼事
除了表示 #台灣撐香港🇭🇰 的#反送中遊行
#世界也是很熱鬧
-
首先來到 #馬利共和國🇲🇱 人家在非洲
自從2015年聖戰士在富拉尼村莊招募後
周邊部落就屢屢與之發生衝突
.
上週馬利共和國的總統卻表示
境內沒有任何種族衝突 #一切都是孽障重
但就在他一次出訪...
#一杯咖啡看時事:#上一週發生什麼事
除了表示 #台灣撐香港🇭🇰 的#反送中遊行
#世界也是很熱鬧
-
首先來到 #馬利共和國🇲🇱 人家在非洲
自從2015年聖戰士在富拉尼村莊招募後
周邊部落就屢屢與之發生衝突
.
上週馬利共和國的總統卻表示
境內沒有任何種族衝突 #一切都是孽障重
但就在他一次出訪城市近郊的小村落
當晚就發生一起35人死亡的屠殺案件
其中24名是孩童
.
在這起多貢被屠事件前
上個月底(5 / 23)
多貢人才針對富拉尼村發動攻擊
造成160人的死亡
.
境內的人對此表示無奈
更近一步認為
多數人民在等著內戰爆發
-
再來看看普丁掌上的 #俄羅斯🇷🇺
所謂第四權,在香港是 #記你老母
顯然這句話在俄羅斯也能適用
.
俄國警察對於逮捕記者可能有點習慣
畢竟自從2010年網路成為獨立記者的發聲平台後
這些 #勇於揭露社會黑暗面的勇者 就常常被威脅
.
36歲記者戈盧諾夫
常在「水母」這個獨立媒體上
揭露高官貪腐的行徑
一次採訪當中
突然被警察以「嚴重毒品罪行」之名將其拘禁
.
然而此舉引起莫斯科市民與記者的震怒
罕見的各大媒體大肆報導
輿論壓力下
這位記者吃了五天的牢飯後就無罪釋放
.
媒體推測,應是民眾對生活水準實在不滿
普丁不想製造社會暴動導火線
.
俄羅斯的新聞自由在近幾年不斷被限縮
多數媒體話語權被掌握在普丁親信手上
因此除了莫斯科
內陸的俄羅斯還是頗吃普丁這一套
然而也已開始有懷疑的聲音
.
2018年對官報的信任度是47%
已較2016低了18個百分點
-
來到西亞
#葉門🇾🇪某組織
對沙國政權屢次干涉葉國政治森77
有別於讓路給救護車的 #反送中示威
#葉門叛軍青年運動 又名 #胡塞組織
直接用飛彈扔人家國家門面
也不過是他們行動史上的一塊小蛋糕
.
這次從海上發射的導彈攻擊事件
造成8名傷重者送醫
其餘傷者當場處理沒有大礙
.
過去幾個星期
該組織接受到伊朗的支持
屢次利用無人飛機攻擊沙國油管
波斯灣情勢變得緊張
-
延續 #波斯灣 議題
這個地方法文叫作 #Golfe
沒錯就是那個小寫是高爾夫的Golfe
.
川普嬰最近釋出一段影片
關於挪威與日本在波斯灣被炸得冒煙的兩艘油船
小編等等放現實動態大家要去看
.
內容大致是
一船六個人在郵輪旁邊不知道在幹嘛
然後就開走了
.
美國總統表示這是伊朗攻擊油船前的畫面
當前無論各國如何表態或不表態
這起事件的神秘人已成功破壞了波斯灣和平
讓嘗試與西亞國家建立和平貿易關係的各國再度緊張
.
美國今天更上傳11張相片
並咬緊伊朗發動此次攻擊行徑
國際軍事專家則表示
伊朗並沒有偷吃不擦嘴的作風
.
.
想看更多 #國際時事 ?
分享我們的內容到 #限時動態
並跟我們說下次想看的議題吧!
咖波拉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讓小說再次偉大?】
寫作真的是件殘忍的事情啊
真的
不知道為何昨天又有人跟我聊到「創作顛峰」的話題,一時有感🤣🤣
對啊,儘管我目前自己好像還有些很薄弱的信心
但是
那也僅止於如此短暫的此時此刻而已
還是覺得很可能我某天一覺醒來就江郎才盡了
到底還能撐多久呢?
怕.jpg
‧
這裡貼一下今年三月印刻雜誌封面專輯
我與駱以軍老師的長對談
真的是長對談
名副其實,非常長
有1.5萬字左右
我找了其中大概最輕鬆有趣的一回合貼在這裡
提到有次2006年
機緣巧合,駱以軍開車載我從南投回台北
路上塞車
所以我們就尷尬又歡快又激情(?)地在車上「共處」數小時的事情
(剛寫完時,我曾開玩笑地想把這次對談命名為「讓小說再次偉大」🤣🤣🤣)
‧
然後週六晚上8點有個中國的直播活動
(應該是類似podcast)
如圖
有興趣聽我聊一下生物龐克的朋友們可以自己掃QR扣
────
駱以軍:
我記得十幾年前(搞不好十七、八年前),有一次我去南投一個文學營演講,你也去了,我回程台北時,你搭我便車。如今回想,我那時也才不到四十歲,所以你也不到三十歲?更早些時我就認定,你們那一輩的頂尖天才,一個童偉格、一個你、一個甘耀明。這和後來的文學地位無關,我就是只讀到你們二十多歲時第一本小說時的,一種同為練武者,對這年輕作者,他初展露的某些極特殊的眼球轉速,或濾光的方式,或奇怪為何他為特別定格某一幅畫面。
這是我作為武痴內心真的驚嘆。當時你搭我的車,年輕的你非常害羞沉默。其實我好像後來變成一個哈啦大叔,但那時碰到純質的小說天才,我會有一種怕碰碎玻璃器皿的笨拙。天知道那次台中到台北的高速公路大塞車,我們的車好像緩慢在車陣困了五個小時嗎?天啊那對我是和一個劍氣在身的下一代頂尖小說家,我們在封閉車內共處五小時!
我連年輕跟同輩哥們在PUB喝酒亂屁小說、電影,也沒那麼長時間。而且那時我(愁苦於自己那麼窮,然後妻小,一籌莫展),你(愁苦於家人還不接受你放棄醫學系,改要寫小說),我們都並沒那麼多的人世閱歷,哪怕如今如果這樣場景我們還可說些自己遇上的倒楣事,但那時我超焦慮。
我後來才認識童偉格,啊啊那更是你發動漫天唬爛忍術,他都可以一句話不說就只傻笑的悶葫蘆。
不過那一次困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拯救了我焦慮的那五小時,我問起你「最喜歡的世界小說家」。
說真話,我覺得我自己那樣真的很幼稚,但我記得我年輕初遇黃錦樹、董啟章、童偉格時,都會很白痴問這問題,甚至會問「你心目中的第一到第五名」?真的很白痴,但如今想來真美好。因為這些人也會出現同樣崇敬、嚴格內心排名的表情,真的認真和我說起來。卡夫卡、波赫士、馬奎斯、杜斯妥也夫斯基、納博科夫、大江,這些人一定跑不掉的。偉格很意外對我提到巴加斯.略薩,錦樹則對我展開那時我根本不認識的奈波爾。
這幾年,有次我遇見黃崇凱,我和他說到波拉尼奧,簡直像在說喬丹那樣的迷醉。
我記得你對我說起符傲思的《魔法師》,然後我們也歡快激情的說著艾瑞斯‧梅鐸的《大海,大海》。
天啊,那可是那時我內心的兩大天書!極品!啟發之理想大小說的某種「城堡設計圖」啊!我沒有和任何人提過(後來才有在文章中提過)。
對我而言,我們兩個像是對了「通關密碼」,為何那其中的設計、展開、愛之瘋狂、高藝術修養之人,但卻搞了個莎士比亞《暴風雨》的現代演劇。我們講得超嗨,完全忘了之前的拘謹、張力。就像兩個天才棋手在大聊哪一年世界西洋棋大賽,哪一局經典然後白方哪一手下錯,黑方在哪一手如何做局,那真是聊的暢意、兩眼發光。
當然之後,我們其實隔幾年遇見,某些對談活動,某些和其他創作者的咖啡屋聚會。但好像不再能復返,那樣我們相較都年輕,然後像高手拿劍晃幾下探對方內力的傻瓜行為。
但我心中留了個念想,想有機會再聽你說說。
‧
伊格言:
你提到多年前這件事(準確地說是二○○六年十二月;因為我清楚記得前晚天氣極冷,我在南投文藝營住宿處小房間電視上看到陳菊以極小票數差首次擊敗黃俊英當選高雄市長。換言之,那時《噬夢人》也還在我腦子裡還沒被寫出來呢),我讀得熱淚盈眶。
是啊,如你所言,那多麼「傻瓜行為」,純淨而真誠無比──並無特別私交,但同樣懷抱著對小說這藝術行當的虔誠之心的兩個瘋魔者(是啊,不瘋魔,不成活)的彼此試探,擺好了架式過招;然而同時又信服於對方的虔誠與深情,心知肚明因而有種知音的相濡以沫。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而確實也正如你所說──那樣的時刻如何可能?連你(以軍老師!)和你的同輩們聊小說,也不太可能一聊五小時啊。黑暗的北上高速公路上黑暗的車裡,有時車行順暢,路燈的橘色燈光霧氣般間歇性侵入車內;有時路面擁堵成為大型停車場,舉目所及所有車輛方盒子共同陷落於一個被按下了暫停鍵的虛擬夢境中。
而後我們竟然就這樣聊小說聊了五個小時!誇張點說,出之以〈二階堂雅紀虛擬偶像詐騙事件〉主角葉月春奈之語:一切豈非近乎神蹟?
所以「上帝」是什麼?「神」是什麼?我們何德何能,何其幸且不幸,與那樣既徒勞無功又煙花般燦爛的命運相遇?
我想到的是,在無神論者佛洛依德那裡,那是人類用以抵禦恐懼的心靈幻覺(《圖騰與禁忌》、《一種幻覺的未來》);在另一位無神論者馬克思那裡,那是統治階級用以麻痺人民的鴉片。而如今重新思索這不可思議的提問,如果一如馬克思與佛洛依德所說,「神」純粹是人類心靈的創造物,那麼我會問的是:在何種時刻,在「智人」此一物種的心靈中,恐懼誕生了,神也因此而誕生了?
尼安德塔人的心中有神嗎?黑猩猩們的心中有神嗎?虎鯨、狗或貓的心中有牠們自己的神嗎?
我必得如此提問,因為我無法無視於數世紀以來人類的智識進展與文明跳躍。那是達爾文的凝視,《盲眼鐘錶匠》的洞見,丹尼爾‧丹內特等一眾心智哲學家手術刀般鋒利的思索,凱文‧凱利的的空照視野,甚至再加上伊隆‧馬斯克等夢想家的狂想與實踐。
法國作家韋勒貝克在《誰殺了韋勒貝克》中虛構了一幅藝術家傑德‧馬丹的成名畫作,題為「比爾蓋茲和賈伯斯討論電腦資訊的未來」(韋勒貝克的描述是,畫幅中,北加州燦爛的夕照下,正向生命終點快速趨近的賈伯斯眼中燃燒著深沉的火焰,「不只是預言者、先知的火焰,也是儒勒‧凡爾納筆下描述的發明者的火焰」)──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毫無疑問我們該凝視的是「伊隆‧馬斯克與哥德爾虛擬視訊會議」或「凱文‧凱利、理查‧道金斯與教宗聖方濟各針鋒相對」。
我懷疑,在小說的世界裡,「神」與「鬼」或許都是命運的代稱(幾年前我寫過一篇談及普利摩‧李維的小文章,題為「鬼是命運的隱喻」)。
《魔法師》的作者符傲思並未迴避此一大題,在序言中,他明白表示,《魔法師》最初的原名叫「上帝遊戲」。是,我個人以為,符傲思在討論的確實就是「命運」;而小說主角于爾夫的遭遇無非是一部微縮膠卷化的個人心靈史──必須說明的是,此處的「個人心靈史」並不僅是小說情節中的角色個人心靈,而毋寧隱喻著整部人類文明之智識啟蒙流變的歷史。
在我看來,符傲思與《大海,大海》的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基地三部曲》的艾西莫夫,以及韋勒貝克等人是同一類小說家
(當然了,或許可以再加上《三體》、《阿特拉斯聳聳肩》),他們思索的是整個文明過去的脈絡與未來的去向。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個人哲學三問,在此或已化為烈焰煙塵中的「文明三問」:「文明是什麼?文明從哪裡來?人類文明終將往何處去?」。我以為,這或許就是最「大」的小說了。
小說還能有多「大」?是以,就此一角度而言,或許我可暫且心虛地回答你半開玩笑的提問──你提到,你很想聽我唬爛看看「愛的量子力學論」。
當然了,我沒有直接回答的能力,但或許恰恰有一趣事可供參照:在《噬夢人》的幾十則註解中,有一則我簡稱為「方程式測定儀」的註解──我假想未來有位名叫森山和正的日本教授發現了關於「愛」或「靈魂」的物理學證據。
事實上,此刻,二〇二一年科學家們所掌握的弦論已然推測,我們身處其間的世界並非僅只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四維時空,而是另有七個細小的維度踡曲於其中;是以,宇宙並非四維時空,而是以共十一維的形式存在。而小說中森山和正教授的理論則論證了,類似「靈魂」、「意識」、「生命」與「愛」,甚至「詛咒」這樣我們此刻以數學或物理無法證實的「東西」,都實存於那感官不可見的七個細小維度中。
《噬夢人》成書於二○一○年;而其後數年,英國大導諾蘭就釋出了他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在電影中拋出類似設想:「愛」就在第五維度裡。我有時演講時提到此事,不無得意,開玩笑地說我與諾蘭大約是英雄所見略同吧(笑)。
當然了,這在《噬夢人》中僅是一支線,而在《星際效應》中則得到了完整的發展。諾蘭無疑是個自造迷宮的高手,《星際效應》中迷宮仍在,但明顯不如《全面啟動》(*Inception*)與其後疫情下的《天能》(*Tenet*)般錯綜迂迴,取而代之的則是巨大的、寬闊的,宇宙尺度的深情。我在想,這個小巧合或許也代表了我對此類「大小說」的個人偏執。小說此一藝術形式,究竟可能「宏偉」至何種程度?
我對此事好奇無比。而這點,又直接連上了我個人對藝術的另一理解或執念──小說,或謂藝術,是否有可能更有效、更毫無閃躲地回應當代人類的議題?如何「讓小說再次偉大」?
作為一位虔誠的文字手工藝人,我猜想,這或許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行當為文明做出一些無可取代的創新的機會吧?
咖波拉尼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練習寫出細節?一個魔鬼鍛鍊法】
#許榮哲故事課 線上募資中
談到寫作技巧,滿多教學文章,都會提到「要多寫具體的細節」,但作為新手,我們往往還是不太能判斷,自己寫的是細節還是冗贅描述,不知道哪些該寫、哪些不該寫。
而帕拉尼克的這篇教學,在方法上完全反向操作。他不告訴你「該寫什麼」,只告訴你「不要寫什麼」。不但可以當作寫作時的指導原則,還可以進一步用來改文章。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篇超級實用的寫作教學吧!
-
如何練習寫出細節 / 恰克·帕拉尼克
再過六秒鐘,你會恨死我。
但再過六個月,你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作家。
從現在開始——至少接下來半年之內——你不能用「想」動詞。這包括:覺得,知道,明白,懂得,相信,想要,記得,想像,欲求,還有其他那一百個你喜歡用的詞。
這張單子還包括:
愛和恨。
它也包括:是和有,但這兩個過一陣再說。
直到耶誕節左右,你都不能寫:肯尼覺得莫妮卡也許不喜歡他夜裡外出……
作為代替,你必須把這句話分解成:「有些早晨,肯尼在外面待得很晚,錯過最後一班公交,直到他不得不搭便車或付錢搭計程車,然後回到家發現莫妮卡在裝睡,因為她從不如此安靜地睡著,那些早晨,她只會把自己那杯咖啡放進微波爐裡。從沒有他的。」
比起寫你的角色知道什麼是,你現在必須提供細節,讓讀者知道那些事。比起寫一個角色想要什麼東西,你現在必須描述那個東西,讓讀者也想要它。
比起說:「亞當知道格溫喜歡他。」你必須要說:「在課間,他去打開他的儲物櫃時,格溫總是倚在它上面。她會翻翻眼睛,用一隻腳把自己推開,在被漆過的金屬上留下一道黑色的鞋跟印,但她也留下了她的香水味。組合鎖上還有她臀部的溫度。下一個課間,格溫又會倚在那兒。」
簡單來說,沒有捷徑了。只有具體的感官細節:動作,氣味,味道,聲音,以及感覺。
一般情況下,作者總會在一段話的開頭使用這些「想」動詞(在這裡,你可以管他們叫「中心句」,我等會兒再抱怨這個)。某種意義上,他們點出了整段話的意圖。接下來的部分來詳細解釋這些意圖。
比如說:
「布蘭達知道她不可能趕得上截止時間。她從橋那邊過來,經過八或九個出口。她的手機沒電了。家裡,狗需要出去散步,要不就會弄得一團亂需要收拾。再加上她答應要幫鄰居澆花……」
你看出開場的中心句如何搶了下面那段話的風頭嗎?別這麼幹。
最少也要把開場白拿掉,放在其他所有句子的後面。更好的是,把他換個地方,改成:布蘭達趕不上截止時間了。
思考是抽象的。瞭解和相信是無形的。如果你只展現出物理活動和角色的細節,讓你的讀者去執行思考和瞭解,以及愛與恨的話,你的故事總會更有力。
別告訴你的讀者「麗莎恨湯姆。」
作為代替,像法庭上的律師一樣據理力爭,用細節說話。
展示出每一件證據。比如說:
「點名時,在老師叫到湯姆的名字之後的一喘氣之間,在他應答之前的那個瞬間,就在那時,麗莎會小聲叫出『討厭鬼』。就在湯姆說『到』的時候。」
新手作者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讓他們的角色一個人待著。寫作時,你可以是一個人。閱讀時,你的讀者可以是一個人。但你的角色應該很少、很少一個人待著。因為一個孤獨的角色會開始思考、擔憂、或者好奇。
比如說:「在等公交時,馬克開始擔心這趟路程會花費多久……」
更好的展示方法可以是:「時刻表寫著公交會在中午到達,但馬克的錶顯示已經11:57了。你可以看到路的盡頭,一直到購物中心的那本,一輛巴士都沒有。毫無疑問,司機停在了中轉站,路線的最那頭,正在打盹。司機很放鬆,睡得正香,而馬克就要遲到了。或者更早,司機正在喝酒,那他就會停在路邊,收馬克七十五分錢,給他一場嚴重交通事故中的淒慘死亡……」
一個獨自一人的角色必須進入幻想或回憶中,但即便那樣你也不能用「想」動詞,或者任何它的抽象動詞親戚們。
哦,你可以忘掉「忘記」和「記得」這兩個詞了。
再不能用這種轉換句:「旺達記得尼爾森以前如何梳過她的頭髮。」
再說一遍,分解。別走捷徑。
更好的是,讓你的角色遇到另一個角色。越快越好。
讓他們待在一起,開始活動。讓他們的活動和談話展現出他們的想法。你一一別進到他們的腦袋裡面去。
在你躲避「想」動詞時,要特別注意「是」和「有」這兩個平凡的動詞。
比如說:
「安的眼睛是藍色的。」
「安有藍色的眼睛。」
「安咳了一聲,抬起手在面前揮舞,把香煙煙霧從她的眼睛,藍色的眼睛,中趕走,然後微笑道……」
比起使用平淡的「是」和「有」陳述句,試著把一個角色「是什麼」和「有什麼」的細節,埋進動作或者手勢裡。最基礎地,這就是呈現而非講述你的故事。
很久以後,一旦你學會了分解你的角色,你就會恨死那些偷懶的作者,他們只滿足於:「吉姆坐在電話旁邊,想知道為什麼艾曼達沒有打來。」
拜託,此時此刻,隨便你怎麼恨我,但別用「想」動詞。等到耶誕節後,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吧,但我打賭你不會的。
你這個月的作業是,讀一遍你的作品,圈出每一個「想」動詞來。然後,找到消滅他們的辦法。通過分解它來消滅它。
然後,讀一些已出版的小說,做相同的事。不要手下留情。
「馬蒂想像著魚兒們,在月光下跳動。」
「南茜回憶著那酒的味道。」
「拉里知道他死定了。」
找到他們。那之後,找到重寫他們的方式,讓他們變得更有力。
#許榮哲故事課 ,三人同行七折,840元/人
https://hahow.in/cr/storyteller
咖波拉尼 在 謝智謀-小謀老師 Chihmou Hs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給今年新生
開學前,看到學長姐開始介紹社團,開始拉人進社團,學長姐開始介紹啦啦隊,開始準備迎新、加入校友會,似乎展開了大學四年中從幾十年前都相同的固有樣貌。我去過許多國內外大學,特殊的是台灣很多大學都在排迎新晚會活動,師大各系都花很多時間在練啦啦隊;但我在世界很多大學,看不到這個新生大眾的行為模式。
大學應該是開始尋求自我的學習方向,開始找尋自己人生定位,尋找社會的影響價值,找到一個可施力的桿槓位置。期待大學生思考的是,我是否會無形在別人規則中去尋找自我的方向與定位,是否認真試圖尋找你自己是甚麼與要甚麼,華人的大學框架模式是否已經對我們自我心靈的一種順理成章壓制而無法自由揮灑的奔放解脫,我們是否一定要被如此壓制模式引領過四年,或是不自知的被著樣大環境帶著四年。
相同的,是不是我們的學校社會也提供極少的機會與平台,讓孩子去展現他們不同的發展可能。也許大學生也可以想想可以實踐甚麼,可以改變些什麼。我極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行動與實踐,並不斷對社會議題反思找到解決方法。我相信你們對人,對自己,對學校,對社會有理想,有熱情。但是要去尋求那一份熱情的出口,DO SOMETHINGS FOR THE COMMUNITY, SOCIETY, COUNTRY AND THE WORLD.
下圖是許多年前我參訪1365年成立的維也納大學(該校孕育著20個諾貝爾獎)後,坐在校園旁1860年開業的Café Central咖啡館閱讀,心中想起一百多年來有多少的思想家、藝術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坐在那裏,跟青年學子對話,思辨,孕育出青年渴望知識,渴望學習,渴望思考,渴望生命與改變的地方。此時,也渴望台師大,也可以創造這樣的地方,讓「一些著名的研究室實驗室學者、知識淵博的歷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或是冒險家」,走出來,與孩子對話,在文薈廳,在樹下。而大學生也應該想想除了傳統活動,一些從小學到大學還在玩的團康遊戲,我們還能做甚麼。
下列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或任教:
羅伯特·巴拉尼(醫學,發現血色素)
漢斯·菲舍爾(化學)
里夏德·庫恩(化學)
馬克斯·佩魯茨(化學)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經濟學)
維克托·赫斯(物理,宇宙射線發現者)
卡爾·蘭德施泰納(醫學,人類血型發現者)
康拉德·洛倫茲 (醫學)
卡爾·馮·弗里希 (醫學)
埃爾溫·薛丁格 (物理,薛丁格方程發明者)
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醫學)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文學)
埃利亞斯·卡內蒂(文學)
其他重要人物:
格里哥·孟德爾,遺傳學奠基人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心理學奠基人之一
約瑟夫·熊彼特,政治經濟學家
Eduard Zirm,1905年主司首次眼角膜移植手術,亦是最早器官移植手術案例之一
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奧地利經濟學派奠基人之一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奧地利經濟學派奠基人之一
克里斯蒂安·都卜勒,提出都卜勒效應,成為光學、天文學、氣象學、醫學等學科重要的基礎。
馬克斯·韋伯,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發現產褥熱成因者、令孕婦死亡率大幅下降。
愛德華·修斯,著名地質學家。
莉澤·邁特納,核分裂理論專家。
路德維希·波茲曼,熱力學家。
恩斯特·馬赫,物理學家。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歐洲聯盟創辦人之一、歐盟之父之一
理察·尼古拉斯·馮·康登霍維-凱勒奇,歐洲一體化倡議者,亦被視為歐盟之父之一
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現代煉油技術發明人
賈科莫·恰米奇安,太陽能板之父
安東·韋伯恩,作曲家,對20世紀現代音樂具有重要影響
西奧多·赫茨爾,錫安主義創建人、被視為現代以色列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