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和信醫院福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和信醫院福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和信醫院福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和信醫院福利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EPAs-進階護理教育的未來 台灣護理教育雖歷經改革,但目前的教育學程仍多偏向僵化的規定學科和時數的需求。護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具備專業知識和技巧的畢業生於取得護理師證照進入臨床服務,成為醫療團隊、病人、家屬以及民眾所信賴的專業人員。 雖然各界對於護理專業核心素養有基本的共識,但是如何測量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 和信醫院福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8:30:11
    有 18 人按讚

    ■ EPAs-進階護理教育的未來
    台灣護理教育雖歷經改革,但目前的教育學程仍多偏向僵化的規定學科和時數的需求。護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具備專業知識和技巧的畢業生於取得護理師證照進入臨床服務,成為醫療團隊、病人、家屬以及民眾所信賴的專業人員。
     
    雖然各界對於護理專業核心素養有基本的共識,但是如何測量教育的成果─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專業護理師?如何將抽象的核心素養落實成為臨床工作時具體表現出來的勝任能力?學校教育和臨床工作的銜接一直是護理教育討論的重點。落實臨床教育訓練的評估和培育出可信賴的專業護理師,或許可以從由荷蘭醫學教育專家Olle ten Cate在2005年提出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簡稱EPAs)的概念找到方法和答案。
     
    EPAs應用於醫學教育,在每個學習階段根據專科的學習目標訂定不同的EPAs,決定具備臨床任務勝任能力的程度,當評估醫學生的能力足以勝任該項專業活動(EPA)時,亦即代表他是可被信任且可獨立執行相關醫療行為。此種創新臨床教學概念已逐漸應用於醫學教育及藥學專業課程發展。
     
    美國護理學者也在探索EPAs於進階護理教育的應用,2015年美國護理大學協會(AACN)發表的進階臨床護理教育白皮書中提到「應該將EPAs納入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的臨床教育課程中,EPAs可使NP臨床工作勝任能力評估標準化」。許多教育學者認為EPAs的概念對於未來護理教育無論是在課程設計或是能力評估標準,都提供了一個前瞻且充滿希望的架構。
     
    筆者目前在工作的醫院嘗試發展EPAs,並導入專科護理師(簡稱專師)的訓練課程。台灣專師自2006年來都是由醫院訓練培養,如今已有超過一萬多位通過考試於臨床執業,衛生福利部雖訂有課程標準和訓練醫院標準,然而每家醫院差異非常大,若能發展和訂定專師清楚的EPAs,將有助於我國進階護理教育的發展和標準化,培養讓醫療專業和民眾信賴的專業護理師。
     
    ▶ 更多護理相關精采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nursing_info
     
    ■撰文者:
    張黎露主任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進階教育中心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諮詢會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Koo Foundation Sun Yat-Sen Cancer Center - 和信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和信醫院福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6 16:45:24
    有 17 人按讚

    【專文】#愛在台東偏鄉—#和信東基癌症診療合作計畫9年回顧
    文/劉漢鼎(台東基督教醫院醫師)
    台東縣的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有明顯下降,從2012年最高峰的每十萬人口176.3人,降到2020年的140.8人,降幅高達2成,幾乎是同一期間全國平均降幅1成1的兩倍。雖然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仍然排名全國各縣市第二名,但這已經是十幾年來的新低,與全國平均每10萬人口117.3人越來越接近。
    台東癌症標準化死亡率的快速下降,這當然不可能靠和信和東基單一的合作計畫可以達成,事實上這是台東所有醫療院所,診所,護理所,衛生行政單位,學校,安養中心,長照單位等共同齊心協力達成的。
    #同心照護台東合作成果 #期待更多熱血人士投入偏鄉醫療

  • 和信醫院福利 在 女神聊療心空間《心靈導師Leon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0 23:50:24
    有 21 人按讚

    「你給別人的,就是給自己的。施予之手,便是收成的手!」

    人與人交往,只有兩個基本的問題:
    一、我能給別人什麼?
    二、我能給自己什麼?
    這兩個問題的順序,絕對不能顛倒。
    這個很重要!
    因為,你帶給別人什麼,就會帶給自己什麼。

    如果你對人擺臭臉,別人也會給你臭臉。
    你常批評別人,你也會收到許多批評。
    你給別人挖洞,自己也可能就掉進洞裡。
    同樣的道理~
    當你帶給別人微笑,你就會看到笑臉。
    你讚美別人,就會得到讚美。
    如果,你經常帶給別人祝福,你也會常常收到別人的祝福。
    “你給別人的,其實就是給自己的!”

    「你不先加木柴,又怎能得到更多的溫暖?」

    有隻蜜蜂和黃蜂在聊天。
    黃蜂生氣的說:「奇怪,我們倆有很多共通點。同樣是一對翅膀,一個圓圓的肚子,但是為什麼別人提到你都是讚美,提到我卻說我是害蟲呢?」

    黃蜂接著又憤怒的說:「真要比起來,我天生有一件漂亮的黃色大衣。而你卻成天髒兮兮忙裡忙外,我到底哪一點不如你?」

    蜜蜂說:「黃蜂先生,你說得都對。但我想人們會喜歡我,是因為我給他們蜜吃,請問你為人們做了什麼呢?」
    黃蜂氣急敗壞的回答:「我為什麼要幫人們做事,應該是人們要來捧我吧!」
    蜜蜂接著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 你就得先怎樣待人。」

    是啊!
    如果你很計較,只是想到“別人應該要為我做什麼?”
    工作時,只在乎公司的福利。
    心裡常想,父母應該多給我什麼。
    師長應該要對我如何如何。
    朋友或伴侶,應該要對我如何如何。
    心裡斤斤計較著付出與回報。
    這種自私的心態,終會深深傷害到自己。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付出與回報本來就難以衡量。
    而你越是計較,別人也越會跟你計較。
    最後,自己不但吃了虧,連快樂都被侵蝕掉了。

    人有時真的很糊塗。
    總是說:“你先對我好,我就對你好。”
    “先給我報酬,我就會付出。”
    這就好像站在火爐前面說:「火爐,你先給我多一點溫暖,然後我就給你加點木柴。」
    這有可能嗎?
    你不先加木柴,又怎能得到更多溫暖呢?

    施予之手,便是收成的手。
    愛,應先給而後得。
    在你得到任何東西之前,必要先給予。
    你愛得越多,就越討人喜愛。
    你愛得越少,越要求別人愛你,就越惹人厭。
    你的人生只會越來越封閉,並囚困在你的自我之中。

    *******************************
    有一個五十歲的女人,丈夫去世後不久,兒子又墜機身亡。
    她被悲傷和自憐的情緒包圍,後來得了憂鬱症,一度想要自殺。
    好心的鄰居帶她去找精神醫學家,阿德勒。
    醫師問清楚病情後,勸她去做些能使別人快樂的事。

    但是,一個五十歲的婦人能做些什麼呢?
    她過去喜歡種花,可是自從丈夫和兒子去世後,花園都荒蕪了。
    於是,她聽了阿德勒的勸告,開始整修花園。
    施肥灌水,撒下種子,很快的就開出鮮豔的花朵。

    從此,她每隔幾天就將親手栽種的鮮花,送給附近醫院的病人。
    她為醫院的病人帶來了溫馨,換來了一聲聲感謝。
    而這一句句美好的感謝,輕柔的流入她的心田,也治癒了她的憂鬱。

    她還常收到病癒者寄來的賀年卡、感謝信。
    這些卡片和信函也漸漸消除了她的孤獨,並使她重獲人生的喜悅。

    施予之手,便是收成的手。
    那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真愛不求回報。」
    因為“愛”本身就是最好的報酬!
    真心付出愛,就會讓人洋溢著幸福,誰會在乎有沒有回報?

    你給別人的,就是給自己的。
    給別人散播花香的人,自己也會沾上一縷花香。
    為別人帶來陽光的人,自己也不會被排擠在外。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讚美。
    卻很少有人想過,在得到之前,自己先付出了什麼?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快樂,以為得到的多、付出的少就會快樂。
    卻很少人用另一個方法:「要少一點,給多一點。」
    如果,你一直用手把水往自己的方向撥,水就會從兩邊流走。
    反之,當你向對方推,水反而會往你的方向流過來。

    付出就是獲得。
    如果你想得到愛,就先付出愛。
    如果你想得到幫助,就先幫助別人。
    如果你想別人把你當朋友,就先把別人當朋友。
    如果你想成功發達,就先幫別人成功發達。
    如果你希望得到喜悅,就先帶給別人喜悅。

    ☆凡所有你給出去的東西,最後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無論是好與壞!

    #在給予中就是獲得
    #真愛不會要求回報

    #身心靈成長課程
    #午間 #晚間

    #心靈導師Leona
    #塔羅牌深層意識解讀聊癒
    #人生方向指引
    #前世今生靈魂旅程探索
    #讀心聊心
    #負面情緒釋放負面思想調整
    #探索內在真實自我
    #兒童寶寶心靈探索
    #心靈創傷聊癒
    #身心靈成長課程
    #光的課程 #藝術治聊 #心靈講座
    #一對一 #團體 #講座

  • 和信醫院福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4-13 10:39:50

    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以下為08/23新聞稿)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8月23日(日)下午兩點假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放映會,會中放映記錄羅慧夫醫師1959~1999在台行醫四十年的《長假》紀錄片,及2013年羅慧夫醫師最後一次回台拍攝的《長假過後》紀錄片。羅醫師的學生、部屬、患者暨家屬、朋友,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等各行業共計200多人齊聚觀賞,大家一起感動回顧曾經與羅醫師共事相處的時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等人也親臨現場觀片並上台致詞。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在資訊爆炸,價值觀混亂的現代社會,羅慧夫醫師一生秉持「榮神益人」的使命,奉行「視病如親」,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人,對台灣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樣的典範更難能可貴,值得推崇!

    《長假》記錄羅慧夫醫師在台行醫四十年貢獻:

      羅慧夫醫師的兒子引述馬克吐溫:「你的職業應該成為你的假期」,來形容爸媽40年在台灣的服務就如同是他們人生中的長假,基金會為其拍攝的紀錄片也以此命名。本紀錄片藉由大量的舊照片、現場記錄、人物訪談等完整呈現一個外國醫師如何如克服困難,融入台灣社會,進而成功的改革醫療體制,例如杜絕紅包文化,建立專科醫師制度……等,同時也見證台灣醫療的發展軌跡。
      1959年羅慧夫(M. Samuel Noordhoff, M.D.)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從美國舉家來到台灣,於馬偕醫院擔任院長,他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理念催生出燙傷中心、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等一時創舉,他為患者的付出連帶也促進台灣醫療發展。
      1976年羅慧夫醫師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兩年創院院長,卸下院長職務後於整形外科專心醫治患者、培訓年輕醫生,他在整形外科主任任內,創設台灣第一個整合顱顏外科、顱顏牙科、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及社工的「唇顎裂暨顱顏醫療中心」,關懷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落實全人醫療。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醫師,同時也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的成立,是因為有羅慧夫醫師擔任領導人,沒有自己的本位主義,處處為病人的利益著想,才有辦法整合」。而現今台灣顱顏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羅慧夫醫師功不可沒!
      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說:「台灣有整型外科的訓練制度,雖然非羅慧夫醫師一人造就,但他的貢獻最大。」羅慧夫醫師除了致力推動顱顏醫療發展,更選派學生出國學習顯微重建、泌尿生殖重建、乳房重建等當時台灣缺乏的整形外科專業,並陸續成立顯微中心及美容中心,使台灣的整形外科更加完備。
      1989年羅慧夫用他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醫療團隊負責治癒患者生理的裂痕,基金會負責治癒患者心理的傷痕。另外,在羅慧夫醫師「培訓海外醫療人才,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理念下,1998年醫療團隊及基金會合作開展海外醫療合作計畫,透過義診、技術傳承及輔導成立顱顏中心等方式,幫助東南亞等醫療相對落後國家也能治療自己國家的顱顏患者,這項送愛到海外的工作仍持續到今天。

    《長假過後》傳承羅慧夫醫師的精神:

      羅慧夫醫師1999年返回美國,即使退休他仍心繫台灣的醫療團隊及基金會,每年堅持飛回台灣探視學生和過往的工作夥伴。2013年的訪台行程,羅慧夫醫師發表演說、與老朋友相見,是他最後一次回台。
      羅慧夫醫師因健康因素不便再搭長途飛機來台,但他一手創辦的顱顏中心及基金會仍延續羅慧夫醫師對患者的關懷,在台灣及醫療相對落後國家繼續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長庚醫院顱顏中心陳國鼎主任也是羅慧夫醫師的學生,他在紀錄片中受訪時說:「老師(羅慧夫)當初帶給我們這麼多,如今長庚有現在的成就,我們要把握時間繼續再推上層樓,不但是造福台灣的患者,更要為我們下一輩的年輕醫生鋪路。」
    影像傳遞正面能量 樹立有意義人生價值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表示,辦理羅慧夫醫師紀錄片放映會是希望藉由影像的感染力,傳達羅慧夫醫師的精神,尤其現今台灣醫療亂象:例如醫院面臨「五大皆空」、醫師追逐高利潤的醫美行業、人力失衡、醫病糾紛頻傳等….問題,基金會希望透過羅慧夫醫師紀錄片喚起醫護人員從醫的初衷,同時也希望引導年輕學子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