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周邊神經系統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周邊神經系統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周邊神經系統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周邊神經系統英文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82的網紅淋巴水腫專科物理治療師/陳品君物理治療師 Ping- Chun Chen Physiotherapi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需要直接按壓淋巴結 ⭕刺激淋巴管,❌而不是刺激淋巴結 促進淋巴流動,加速淋巴循環. 其實是要傳送訊號給淋巴收集管上方的肌肉。 當平滑肌接收到訊號,就會整體加快收縮。 ✅但大部分淋巴結是沒有平滑肌 (極少部分的器官旁淋巴結上可能有,但那也是觸碰不到的深層) 👩‍⚕️個案問, 要不要壓腋下淋巴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說不放棄武統台灣已經70年了,講到台灣人都已經麻木了,大部分的人聽到反應都是「然後咧?」,甚至諷刺地說「要打快來」。不過日前美國情報官員發表聯名文章聲稱,中國可能會趁美國總統大選後、明年1月20日新總統任期就職前2天火速行動,趁美方權力空窗反應不及,3天內完成武統台灣。連八十多歲的范媽媽都問說,...

  • 周邊神經系統英文 在 淋巴水腫專科物理治療師/陳品君物理治療師 Ping- Chun Che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31 17:22:20
    有 79 人按讚

    ❌不需要直接按壓淋巴結

    ⭕刺激淋巴管,❌而不是刺激淋巴結
    促進淋巴流動,加速淋巴循環. 其實是要傳送訊號給淋巴收集管上方的肌肉。
    當平滑肌接收到訊號,就會整體加快收縮。
    ✅但大部分淋巴結是沒有平滑肌
    (極少部分的器官旁淋巴結上可能有,但那也是觸碰不到的深層)

    👩‍⚕️個案問,
    要不要壓腋下淋巴結 ?? 要不要壓腹股溝(鼠蹊)淋巴結 ??要壓幾下,多大力??
    👉其實是不需要直接按壓在淋巴結
    上的

    👩‍⚕️常常個案都把腋下和鼠蹊周邊的組織壓到紅腫,這反而是反效果。
    因為不但沒有加速循環和加快流動,後續還造成周邊組織發炎,產生更多組織液。
    而因為摸不到淋巴結,個案都力道過大想要壓到淋巴結,導致其他腋下或鼠蹊周邊紅腫,這也會影響到治療師治療時的判斷。

    淋巴結有沒有腫大,是治療師每次執行治療時都需要去觀察的,若有莫名腫大,我們需要判斷是否有急性感染, 是否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若出現問題,我們才能加快轉診或提醒個案注意皮膚傷口或免疫狀況。

    👩‍⚕️
    ✅若是想加速上肢或下肢的淋巴循環~
    👉上肢: 可以藉由延展stretch手臂內側皮膚或身體側邊靠近腋下的位置,給予神經訊號在這些鄰近位置來幫忙,但不需要真的壓到淋巴結

    👉下肢: 同樣可以延展大腿內側,臀部,下腹部位置的皮膚給予淋巴管道刺激, 而不需要壓鼠蹊部.

    (以下英文精簡版,看中文版比較清楚喔!)
    ……………………………………
    👩‍⚕️No need to press the lymph
    nodes directly

    ✅Stimulate the lymph vessels, not the lymph nodes.

    Increase lymphatic flow and accelerate lymphatic circulation. In fact, it is to send a signal to the smooth muscles of the collector lymphatic vessel.
    When the nerves of the smooth muscle receives the signal, it will accelerate the contraction.
    But most lymph nodes have no smooth muscle.

    🔽
    The cases asked,
    Do they need to press the axillary lymph nodes?? Do they want to press the groin lymph nodes??
    How much pressure, how many times?

    👉Actually, you don’t need to press directly on the lymph nodes.

    If you want to speed up the lymphatic circulation of the upper or lower limbs:
    Upper extremity: You can stretch the skin on the inside of the arm or the side of the body near the armpit. (Give nerve signals to the smooth muscles and help in these nearby locations, without actually pressing the lymph nodes directly.)

    Lower limbs: It can also stretch the inner thighs, buttocks, and lower abdomen to stimulate the lymphatic vessels.
    No need to press the groin lymph nodes directly.

    #drvodderlymphedema
    #drvodderlymphaticdrainage
    #drvodder
    #淋巴系統
    #taichunglymphedema
    #lymphaticdrainage
    #Lymphaticsystem
    @ Taichung, Taiwan

  • 周邊神經系統英文 在 Ann's Englis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08 18:01:02
    有 3 人按讚

    #AnnsFOREAL
    🧧Ann來跟大家拜年啦🧧

    希望牛年真的可以牛轉乾坤
    把厄運都拋在後頭!🐃

    大家通常拜年都會說什麼呢?
    這個我最不會了...
    留言給我一些點子吧🥺🥺

    今天的影片(拜託不要被撤掉)
    來自Netflix的Talk show: Netflix is a joke
    介紹到 #亞洲人有多愛錢 的故事😂
    雖然很不政治正確(畢竟黑色幽默talk show嘛)
    但真的很有趣還很發人深省😂

    如果影片不幸被撤
    大家可以自行到Youtube搜尋
    Ronny Chieng Explains Why Chinese People Love Money
    精彩萬分😂😂😂

    最後當然要 #跟著安加碼學
    點一下片段中出現的兩個好字

    🔺peripherally
    👉原型:peripheral
    👉解釋:not the most important; on the edge/side 次要的、周邊/表層的(在此指表面的)
    👉延伸:
    ▫️🔸Peripheral vision:”餘”光
    ▫️🔸Peripheral Nerve System:”周邊”神經系統

    🔺go-to
    👉解釋:your first choice 首選、最愛的
    👉延伸:
    ▫️🔸This cafe is my go-to place for reading.
    ▫️🔸He is my go-to when I have relationship problems.

    ❤️祝大家新年快樂❤️

    #AnnsFOREAL #學英文 #英文學習
    #安的美語 #職場英文 #商業英文 #日常英文 #生活英文
    #英文口說 #線上英文 #英文家教 #雅思 #Duolingo

  • 周邊神經系統英文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22 20:00:28
    有 463 人按讚

    近幾個月,在AI賦能未來醫療的思考特別多,受美國「WIRED連線」雜誌邀請撰寫了一篇專欄文章。我相信十幾年後,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醫療體驗在AI賦能的作用下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原文刊於「WIRED連線」雜誌英文官網:
    Covid-19 Will Accelerate the AI Health Care Revolution
    https://www.wired.com/story/covid-19-will-accelerate-ai-health-care-revolution/

    中文翻譯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 2020-5-22

    新冠大流行將加速醫療AI革新
    —————————————
    2020年元旦前夜,一家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市的人工智能(AI)企業BlueDot捕捉到一些異常:中國武漢市海鮮市場周邊出現多起罕見肺炎病例,BlueDot迅即反應,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技術,結合大數據和定位追踪,迅速向合作的政府部門和公共衛生機構客戶傳送警報並報告擴散狀況。BlueDot所監測到的異狀,正是數月後撼動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這比世界衛生組織首度公開警示新冠病毒的時間還要早上9天。

    BlueDot的AI平台示範了人工智能技術對重大疫情能起到早期預警的功用,過去幾個月裡,AI在這場全球抗疫戰的許多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從疫情預測到篩檢,從接觸警示到快速診斷,從前線無人配送到實驗室藥物研發,人工智能助力防疫派上了不少用場,為特定場景應用賦能。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AI技術的創新應用也在各地相繼落地。在韓國,基於地理位置的信息傳遞已經成為控制病毒傳播的重要工具,當人們靠近確診病例時,就會收到基於位置的緊急信息提醒。在中國大陸,阿里巴巴推出的AI算法能夠在20秒內診斷出疑似病例(比人類檢測快了近60倍),準確率高達96%。無人配送車輛很快被投入到人類難以承受的場景,代替人類執行高傳染風險的運輸任務。湖北、廣東等省份的多家醫院相繼使用機器人為病人或被隔離家庭運送食物、藥品和物資。而在美國加州,電腦科學家正在研發能遠程檢測獨居老人健康情況的系統,一旦老人出現身體異常症狀,系統就會發出即時警報。

    不過,目前人工智能在公共衛生體系的應用仍顯零散也未成體系。坦率說,過去四個月內,AI在抗疫之戰中的表現並不十分突出,我最多只能給它打分“B-”。新冠大流行暴露了我們的醫療系統的脆弱性:預警響應不充份、通報信息不精確、醫療物資分配不均、醫務人員超負疲憊、醫院病床緊繃、疫苗研發週期長等諸多痛點。當然,AI的零散表現也有客觀原因:醫療體系可說是現代社會各類運轉體系中最為複雜、陳舊不堪且難以變通的一種;且在新冠疫情襲來之前,我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醫療體系問題的緊迫性,沒有提前採取相應的技術預防措施;最為關鍵的是,我們缺少建構AI解決方案所需的大數據。

    把目光看向未來,我看到以下兩個AI賦能醫療的樂觀因素。

    首先,作為AI燃料的醫療大數據已被激活。舉例來說,機器學習數據科學平台Kaggle組建了新冠病毒開放研究數據庫,名為CORD-19。它將相關數據進行彙編,並把最新研究集中收錄,匯總的格式可被機器讀取和解析,以便於AI進行機器學習。至今這個數據庫收錄了12.8萬篇包含Covid-19、冠狀病毒、SARS(非典型肺炎)、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等關聯術語的醫學專業學術文章。

    其次,眼下全世界的醫學專家和電腦科學家都將精力集中在解決疫情問題。 X大獎基金會創始人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估計,全球現在有多達兩億名的醫師、科學家、護士、技術專家和工程師投入防治冠狀病毒的相關研發中,他們正在進行數以萬計的實驗,並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速度」共享信息。

    3月16日Kaggle發起「新冠病毒研究挑戰」,匯集與疫情相關的大量信息,包括病毒的自然歷史、傳播和診斷方法、以及從過往流行病學研究中汲取的經驗教訓,幫助全球各地衛生機構及時掌握最新情況,以做出基於數據的分析決策。該項目發布後的五天內被瀏覽超過50萬次,下載量逾1.8萬次。在大陸疫情爆發後不到一個月,阿里巴巴便推出了一種AI算法,該算法基於5000多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進行訓練,並關聯到治療後續諸如肺部白色陰影縮小等的成效追踪。隨後,阿里巴巴將其云端AI平台向全球醫療專業人員開源,與合作夥伴聯手部署更大批量的匿名數據,推出包括疫情預測、CT影像分析、冠狀病毒基因組測序等模組。

    據估計,現今全球醫療數據的規模每隔幾個月就翻一倍。 2019年一份覆蓋19個國家AI醫療市場的研究估計,AI醫療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41.7%,從2018年的13億美元將增長至2025年的130億美元,主要分佈在六大領域:醫院工作流程、可穿戴設備、醫學影像和診斷、診療計劃、虛擬助手、以及最重要的藥物研發,新冠疫情期間浮現的種種需求,將加速AI賦能醫療的場景落地。

    在後疫情時代,我期待AI將加速融入醫療體系,賦能並推動醫療改革。其中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即以一種高效方法運算海量、多維數據的能力,是AI結合醫療最為可期的機遇之一。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s)作為AI的一個子領域,已經被用於醫學掃描、病理切片、眼科檢查甚至結腸鏡檢查,以得出準確而快速的算法判讀。十幾年後,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醫療體驗在AI賦能的作用下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AI賦能醫療,首先能簡化及優化現有的醫療流程,例如醫院的作業流程,保險履約的繁複流程。將AI與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結合,可對某項工作流程進行智能拆解及優化,進而大大提高醫療系統的運營效率,預約看診、保險理賠及其他流程性工作都會得到效率提升。AI還能加快早期診斷信息的收錄並實現自動化,AI技術所能處理的文本、語言、數字的體量,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精度上都是機器級別,遠非人類所及。

    有了充份的醫療大數據作為基礎,AI還能為每個人或者每個群體建立健康數據基準量表。當我們掌握個體健康數據,就可以根據跟踪動態數據的波動變化,進行數據驅動的診斷,並對潛在大流行疾病的徵兆進行早期追踪研判。然而,再先進的技術系統要做到真正有效,勢必需要與既存的公共衛生警示和匯報機制形成高效鏈接,此類信息斷層即是新冠疫情在早期爆發期間存在的具體缺失。

    再上一個層次的AI賦能體現在助力新藥研發、基因組測序、幹細胞、CRISPR(基因編輯)等醫學突破方面,AI模型和算法應用都有其用武之地。在製藥行業,研發一種新藥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投入,某次成功前必有多次付諸流水的失敗試驗,也連帶消耗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現在,科學家們可使用AI機器學習來模擬上千個變量,測試它們的複合效應會對人類細胞反應產生何種影響,這類AI新藥研發的技術已被用於新冠病毒疫苗和其他療法。創新工場所投資總部位於香港的AI藥物研發公司Insilico Medicine是首批對新冠病毒快速響應的企業之一,這家公司利用生成式化學AI平台設計出新藥物小分子,以複製主要病毒蛋白為靶標,早在2月5日便公佈了這些小分子結構。 AI為新藥發明開闢了一個新時代,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換取藥品研發週期的時間和成本,整個製藥行業勢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革。

    不久的將來,隨著醫療科學和電腦科學進一步融合,我們將進入一個全面自動化的AI時代,到時人們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生物傳感器、智能家居檢測設備等來確保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可穿戴設備和其他物聯網設備的數據質量和多樣性大幅提高,將能產生一個有效的良性循環。穿越到未來,下一場疫情在大範圍蔓延之前就應該能夠被跟踪、追溯、攔截並消滅無踪。

    或許再過15年,許多人的家裡都會有AI個人助理照料我們,幫著解決全家人的日常健康所需。機器人或者無人機負責把我們的藥品送上門,如果需要進行手術或者外科治療,通常會由機器人操作,或由機器人輔助人類外科醫師完成。在未來,醫生和護士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機器無法勝任的任務上,醫療專業人員及富有同情心的護理人員,將同時具備護士、醫療技師、社會工作者、甚至心理諮詢師的技能。他們會使用經AI強化的診斷工具和系統,但更多的時間會與患者溝通,安撫他們的傷痛,為他們提供情感扶持。在我的想像裡,15年後的醫療健康場景可能是這個樣子的:

    ***
    2035年一個冬季早晨,我醒來後就覺得有點喉嚨痛。我起身去洗手間,刷牙的時候,洗手間的鏡子通過紅外傳感器測量了我的體溫。刷完牙後一分鐘,我的私人AI醫師助理發出了警報,顯示我的唾液樣本部分指數異常,並在輕微低燒。 AI醫師助理建議我在家進行指尖探針採血。我在泡咖啡時,醫師助理返回了分析結果,判斷我可能是得了這個季節正在流行的兩型流感其中一種。之後,我的AI醫師助理建議,如果我覺得有必要聯繫家庭醫生的話,有兩個時間空檔可以跟她視頻通話。通話之前,家庭醫生已經收到我所有症狀的詳細信息,她給我開了一種減充血劑和撲熱息痛,一會兒無人機就把藥品送到我家門口。
    ***

    當然,凡涉及到患者的醫療記錄,就得談談隱私和數據保護的關鍵問題。我認為,任憑有用的數據各自孤島式的存在、不善加利用、不從中提煉有價值的信息、不用以推動社會進步,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做法。技術產生的問題應該由技術解決。隨著AI技術浪潮而出現的諸如數據保護等問題,應該有更為創新的技術方法來應對。

    好消息是,近年聯邦學習(也被稱為分佈式學習)已經在數據保護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基於聯邦學習技術,患者的數據將永遠不會離開所在的醫療機構、醫院或個人設備伺服器等原始存儲設備,機器學習模型將在獨立的數據庫基礎上進行訓練處理,再進行後續整合。聯邦學習、同態加密,結合可信硬體執行環境等技術,將進一步確保數據的計算、傳輸、存儲過程能夠適配不同的隱私偏好,以因應不同國家與文化對於隱私保護的需求差異。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還驗證了一個事實:整體人類命運是共同體,人們對未來運用AI等先進技術共度難關寄予一致的期盼。歷史上,國際合作曾消滅了全球延燒的天花,也幾乎根除了小兒麻痺症。公共衛生無國界,控制及消除流行病是個毋庸置疑的共同目標。在醫學領域,每個國家都能從他國的研究基礎上學習受益並攜手並進,全球化的數據科學,將進一步幫助人類獲取對健康和疾病最為深刻、最為全面的洞悉。

    AI有潛力協助我們為下一次疾病大流行做更充份的準備。這需要醫學專家、AI科學家、投資者和決策者傾力協作,也需要關注醫療保健領域的投資人為聰明的創業者和科學家注入新一波動能。

    經歷這次疫情,我們應清醒地意識到,要將人類醫療體系推往新的高度,著實需要傾盡全球之力。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博士

  • 周邊神經系統英文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06 22:00:09

    中國說不放棄武統台灣已經70年了,講到台灣人都已經麻木了,大部分的人聽到反應都是「然後咧?」,甚至諷刺地說「要打快來」。不過日前美國情報官員發表聯名文章聲稱,中國可能會趁美國總統大選後、明年1月20日新總統任期就職前2天火速行動,趁美方權力空窗反應不及,3天內完成武統台灣。連八十多歲的范媽媽都問說,這次是真的要打來了嗎?有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來看看外媒是怎麼看最近中國武統台灣論。

    外媒有這樣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中美最近在台灣周邊的相關軍事活動頻頻,兩邊都不斷進行各種演習。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接著中國就在台灣南北兩端演習。美國航母群在有爭議的南海演習,中國就在南海發射4枚導彈。中國的實彈演習,美軍又派間諜機觀察。《日本時報》訪問中國軍事專家倪樂雄。他說,中國最近的演習,三個方向就是針對台灣、日本和美國。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專家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在德國《經理人雜誌》發表文章。她的想法跟美國情報人員的想法雷同,如果美國大選動盪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而歐洲,尤其是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又不採取任何行動去抵抗中國,就很有可能會爆發戰爭,但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種一次性攻擊,而是從海上封鎖、網路襲擊、媒體操縱和登陸台灣附屬島嶼相結合。

    香港《端傳媒》評論員朱兆基認為,中國近年強化糧食儲備、物資配給、思想洗腦和人身管控等「備戰備荒」措施,大談「經濟內循環」,都是為更徹底的對抗局面做準備,他認為中國對於現代戰爭的巨大破壞力認識不深,所以採取無知無畏的冒險可能性不小。

    看起來大部分都認為台海緊張局勢升高,有人認為不會打起來的嗎?還是有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叫囂歸叫囂,台海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它的理由也很特別,認為說中國了解美國疫情嚴重,選舉又會帶來分裂,不太可能出兵支持台灣。北京在戰勝疫情,經濟逐漸回穩的情況下,只需要保持威嚇就能阻止台灣獨立。

    美國歷史學家哈爾布蘭德斯在彭博社的專欄說,從歷史來看,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20世紀70年代初向中國開放時,其實已經料想到當時獨裁的台灣有一天會重新落入中國的掌控之中。雖然台灣後來走上民主自由,但是說美國會為了中國家門口的一個島嶼,冒著與核武大國開戰的風險來支援,聽起來很荒唐。

    但是美國整天喊什麼民主盟友,如果台灣沒了,日本、菲律賓、南韓我看也是唇亡齒寒。尤其是如果台灣落入中國手裡,北京能夠將其反艦導彈,防空系統,戰鬥機和轟炸機以及其他武器的射程擴展到距離其海岸數千英里之外,這威脅到日本的能源供應,鄰國的海上交通線,甚至是對周邊群島的控制。

    哈爾布蘭德斯認為比起美軍來援,比較現實的是台灣大幅增加對自身防禦的投資,配備更多地雷、反艦導彈、機動防空系統和其他不是很貴但致命的能力。美國也會採購更多具有遠程攻擊能力的武器,以及更多潛艇、無人機等等。《紐約時報》也注意到,蔡英文總統任內的方向是,台灣不管有沒有美國的幫助,透過加強武裝都要能阻止或擊敗來自中國的入侵。

    今天我們談到的外媒都認為中國軍事入侵台灣可能性升高,也許我們在「狼來了」這種威脅久了已經麻痺了,但是台灣得要更全面去思考如何透過國際外交和全民國防運籌帷幄,拉高中國武力犯台的代價。畢竟台灣的存在就證明了中共的邏輯不通,北京一直想說服民眾說民主跟中國文化不相容。但也說中文,而且以漢人為主的台灣除了市場經濟強大,還從獨裁過渡到民主,社會更加多元。台灣是一個活生生的對照組,讓世界看看中國政權給其公民帶來了繁榮,但沒有帶來自由。

    我們知道外媒都已經報導了,如果自由世界失去台灣,那將是災難性的事情。戰爭一旦爆發,如果要保住台灣,也是困難的。台灣已經在有限的空間中盡量加強防衛了。剩下的還是看全球大國如何面對繼續壯大的專制中國。在不斷被武力恐嚇下,在台灣的我們,每一天都要活得更民主更自由。對於中國武統台灣論,你有什麼想法,歡迎來跟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