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周賢忠學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周賢忠學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周賢忠學歷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孟子嫌棄妻子在家裡裸身 孟母為何狠批兒子|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到了戰國,亞聖孟子的出現,無疑給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和孔子相比,孟子沒有那麼多的花邊新聞,和他有關的女人只有兩個,一個是他的母親,而另外一個是他的老婆。兩點一線,標註了這位聖人的人生軌跡。孟子的母親是孟子人生的...
周賢忠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孟子嫌棄妻子在家裡裸身 孟母為何狠批兒子|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到了戰國,亞聖孟子的出現,無疑給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和孔子相比,孟子沒有那麼多的花邊新聞,和他有關的女人只有兩個,一個是他的母親,而另外一個是他的老婆。兩點一線,標註了這位聖人的人生軌跡。孟子的母親是孟子人生的主角,而他老婆是配角。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歷史上最偉大的(注意不是之一)母親的生活。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他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據考證孟子出生在鄒城郊外馬鞍山下鳧村。
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據《天中》記載:「孟子生時,母夢神人乘祥雲自泰山來,止於孟宅上空,母凝視久之,忽片雲墜而寤,閭巷皆見五色彩雲覆其居。」偉人出生時都會有些祥瑞這不過分,但是孟子出生時的祥瑞很有可能是孟母編造出來的,這並不是什麼吹噓,而是孟母對於兒子的一種期望,就像是許多望子成龍的母親一樣。
而孟母懷孕時,嚴守著古時先賢的規矩,前邊我在《周興三母》中介紹過周文王的母親胎教的一些故事,而孟母完全效仿之。《韓詩外傳》(註釋1)就記載了孟母說的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出生了,是個健康的男孩,但是此時孟子的父親卻要遠走他鄉。原來孟激是個懷才不遇的士人(低級知識分子),他為光耀門媚,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
可是三年後,孟母得到的卻是丈夫客死異鄉的噩耗,從此,孟家沒有了頂樑柱,而這個女人要獨立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從此在孟母的心中,她的一切精神寄託就是要培育自己的兒子成才,讓他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男兒。
我們今天許多家長都在為孩子擇校,花費很多金錢,就是想讓自己的孩子獲得一個學習氛圍好的環境。
本人從小上學自由散漫、吊兒郎當,家裡又沒啥錢擇校,自然從小學到高中所上的學校都不是最好的,也理所當然的沒有經歷過那種最好的學習氛圍。但是有一點我是承認的,就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那些名校畢業的孩子比我的英語要好(本人大四才過的英語四級),就是因為人家天天都是純英語授課,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較好的英語環境下。而我的英語老師要照顧大多數同學,不可能實現全英語授課。
這就是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求學歷程的影響,很多望子成龍的母親不惜花費重金為孩子選擇最優秀的學習環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一位母親就已經有了這種意識,她就是孟母。
孟子幼年時候,住在墓地附近。孟子總能看見喪禮和埋死人的一些過程,便和周圍的小朋友常常挖坑,假裝埋人,以做遊戲。孟母看見這種情形,長嘆一聲,說道:「這不是我們應該住的地方。」孟母帶著孟子搬家了,常和孟子在一起玩的小朋友們怎麼也不會明白,為什麼孟軻要走?大家在一起玩得不是很愉快嗎?其實連孟子自己也不大明白,不過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們的天性就是模仿和玩,很快孟子就忘了暫時的不愉快。
而孟母搬家到了一座集市的旁邊,很快孟子又和周圍的小朋友打成了一片,他們一撥人扮演商販,一撥人扮演買東西的人,討價還價,錙銖必較,都開心極了。孟母再次搖了搖頭,看來這也不是我們能居住的地方。
孟母又將家遷徙到學宮附近,這樣一來,孟子在遊戲的時候,就學揖讓進退等禮節。孟母認為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地方,便定居下來,這是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很多人質疑過孟母的做法,一個人的成功難道與環境的關係這麼大嗎?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什麼角度去考慮,如果是從自己的角度上,我覺得更應該處於一個更為困難的環境中去磨煉自己的意志。
可是孟母是從一個母親的角度去考慮的,而且她要面對的是她年紀幼小,不知是非的兒子,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孟母重視孟子少時的環境是無可厚非的。
孟母作為一個母親,真正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是因為她為後世的母親們做出了表率。
首先她要面對的是拮據的生活,一個寡婦帶著一個幼小的兒子,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孟母要獨立承擔起這個家庭的一切。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唯一的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孟母每天靠織布含辛茹苦地為兒子積攢著每一文錢,但是年少的孟子卻惹得母親大怒,她把這些剛剛織好的布全部毀掉。
原來孟子從小就很聰明,但是聰明的孩子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貪玩。
孟子就屬於那種一學就會,但決不再溫故知新的孩子,有一天放學,孟母正在織布,便問道:「你學的咋樣啊?」孟子隨口說道:「湊合吧!」
孟母一聽大怒,隨手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嚓咔嚓,攔腰剪成兩段。要知道,這布料可是孟家的唯一的經濟來源(當時士階層是沒有地種的),可是孟母卻把好好的布料剪斷。
孟子害怕了,他從沒有見過母親發這麼大的火,他知道母親這是動了真火了,可是他卻不知道自己哪錯了。孟子驚恐地問:「為什麼這樣做?」
孟母說:「你不好好學習,就像我把織著的布剪斷一樣。做君子要想成名,必須要博學不能讓人問倒,只有這樣才能居住的安寧,活動也可遠離危險。今天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肯定要去服勞役,而那樣就離禍患不遠了。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以織布為營生一樣,如果半途不做了,那我們就會沒有糧食吃了啊!而沒有了吃的,女的少吃兩口沒事,而男人就會道德敗壞,去偷去搶,然後被抓進監獄,服苦役!」
我敢說,孟母說的一大半孟子都沒聽懂,但是他知道了母親的憤怒,還有就是他看見過那些被抓的小偷,他們的下場非常悲慘。
對於孩子的教育,不過是兩種方法,嚇唬和哄。孟母這段剛中帶柔的敘述,讓孟子對自己的學業再也不敢懈怠。
而孟子也很快有機會得到了名家的指點,當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字子思),正在曲阜設館教授六藝,遠近學子紛紛負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歲時,在孟母的鼓勵下,孟子由鄒城來到了曲阜。孔極看到孟子非常喜歡,他曾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孔極也把祖父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孟子,孟子繼續發揚著刻苦學習的精神,埋頭苦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終於領悟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終成一代名家。看到孟子成才,孟母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下了。
窘迫的生活,也隨著孟子的成名而得到了緩解,這就像是成名的朗朗(鋼琴家)和周揚(短道速滑冠軍)一樣,他們都曾經窘困,卻又都因為成功而不再窘困。
這時孟子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了,孟母也為孟子選了一位妻子。孟子結婚了,可是他的婚姻生活並不和諧。
孟子每次進入私室,都見到妻子裸袒身軀走來走去,孟子認為妻子不賢,所以就不再進兩人的臥房了。孟子的老婆見到丈夫和自己如此見外,便去要求婆婆放自己回娘家。
孟妻說道:「妾聽說夫婦之道,私室裡是不應該相互避諱的。而現在我在房中裸露了一些,夫君就認為我墮落而不高興,這根本就是拿我這個媳婦當外人。婦人之義就是要照顧好丈夫,現在夫君他要搬出去住,外人聽來還以為是我不賢惠。我還是回娘家算了吧。」
婆媳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家庭生活的一大弊病,而孟母是最早做出這種良好婆媳關係典範的母親之一。她沒有維護自己的兒子,而是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兒子的那種所謂的正道思想。
「你說你的老婆不守禮儀,那好,禮儀之一,進門前要問問有沒有人在,這是一種尊敬。上堂前,聲音要故意放大,這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來了。入戶的時候,不應該抬頭,這是為了避免看到不該看的。現在你去了你們夫妻的私房之中,入戶卻不做聲,你老婆裸體在內,你卻看了個滿眼,還說人家非禮,你這是哪家的道理?」
得,孟子一聽,這是母親挑理了,想想自己也確實有雞蛋裡挑骨頭的嫌疑,本來是想給妻子來點猛料立威,結果卻把自己給絆倒了。孟子也挺識趣,去向老婆承認了錯誤,一件生活中的小插曲就這樣被孟母輕易地化解了。這就是水平,清官難斷家務事啊,可是能斷家務事可就不只是清官了,絕對有水平。所以《烈女傳》上說:「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
上面的故事,作為一個母親來說,只是她人生要經歷的每一個階段而已。
一個母親是不是真正的偉大,在於她是不是真正瞭解孩子所想要的東西。而孟母知道孟子追求的是什麼。
當初,我可以到外地去上一所更有名的大學,但我選擇了留在天津上一所普通的大學,而一份外地的工作會使我得到比現在工作高四五倍的收入,但我依然選擇留在天津,這是因為我的父母都在天津,這裡是我的家。而我的很多同學都願意出來闖蕩,他們大多現在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天地,比我混得強多了。
「父母在,不遠遊」和「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兩句話,永遠是充滿了矛盾的。不遠遊是為了孝道,而出去闖蕩是每個年輕人的理想。
孟子就在這兩難的選擇中決定留下,他把自己的仕途選在了離自己家鄉很近的齊國。孟子多次向當政者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鐘來酬謝孟子,卻不肯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對此,孟子總是搖搖頭說:「君子稱身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而孟子選擇留下是因為母親,那個為自己含辛茹苦了幾十年的母親。
而孟子每天鬱悶的表情讓孟母有所察覺。她問兒子,為什麼事情而擔憂。孟子敷衍稱自己身體不舒服。過了幾天,孟子又長嘆了一聲,被孟母聽見了。孟母又問兒子你為什麼嘆氣啊?
孟子終於吐露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我聽說,君子應該稱身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從我的政見,就不應該再侍奉他。聽了我的政見而不採納,就應該不再踏入這個朝廷。現在齊王不用我的治國理論,我想走,但是母親您已經老了,經不起顛沛流離,不能跟我一起走啊,我是為這個事情在憂愁。」
孟母此時淡然處理了這一切,她說:「婦人的禮儀是什麼?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而婦人應該遵從三德,也就是少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今天你已經長大成人了,而我也老了!你應該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而我應該繼續遵守一個婦人的禮儀。」
很多現代女性都在批判孟母是個老思想,舊觀念,試問今天女性的新觀念有誰比她更偉大呢?
我感覺,孟母的這種任由兒子發展不想拖累他的想法也是非常具有現代意識的,和那些現在還在用養兒防老那種老思想看待生活的老年人相比,是那麼超前。孟母的想法是無私的,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孩子,給了孩子所崇尚的事業。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母愛所能表達的了,母愛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私愛,而孟母的愛是一種博愛。
孟子走了,帶著對母親的不捨,他帶領門徒遊說各國,雖然他的結局和孔子十分相似,都沒有能得到君王的認可。但是他做到了把儒家文化發揚光大,《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這都是孟子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而這都與他那位歷史上最偉大的母親有著巨大的關係。就在孟子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孟母去世了,她歸葬馬鞍山。如今在山東省鄒城縣北二十里的馬鞍山麓,還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歷代都有人捐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還有人出資在此建了孟母祠。
這是人民對這位偉大母親的懷念,她就像是標識,在孟子的不同階段為孟子指出了前方的路,她又像是一支蠟燭,照亮了孟子的前程,卻也燒乾了自己。
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臨終前幾年,突然對周圍的人說,我昨晚夢見媽媽了,從季羨林的諸多散文中,我能看出他對於母親的感情,我們雖然無從得知季先生早年時的生活經歷,但是我知道一位同樣偉大的母親也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季羨林的童年和青年時代。
孔子說他常常能夢見周公,孟子呢?他是不是應該經常能夢見自己的母親呢。
是,也不丟人。因為孟母並不比周公差多少!
註釋1:《韓詩外傳》是一部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組成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聯繫的程度而論,它對《詩經》既不是註釋,也不是闡發,而是實際運用《詩經》的示範性著作。
原文載於《稗官女史》,作者:尹劍翔,出版社:現代教育出版社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周賢忠學歷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此類言論,真是令人火大。
開放中生來台朝令夕改的確有瑕疵但又如何,我們面對的是美國官員要來台訪問就破口大罵的中國,是我們要去世衛當個觀察員也不行的中國,是沒事軍機在台灣周圍繞來繞去的中國,扯什麼人權。台灣是台灣,香港人跑來台灣指指點點大言不慚,也未免太瞧得起自己了,你的祖國不巧是一直要打我的敵國。
香港年輕人如果是這種心態,我希望他們不要申請來台,申請了不要通過,留在香港就好了。拜託不要來台灣受台灣政府的氣,不必替中國學生抱不平,不必覺得台灣就是爛,留在香港保證你想開口評論一下中國,都要先好好考慮三分鐘國安法。
得了便宜還賣乖,自詡為公正清高人士最莫名其妙,去叫中國撤了那幾千枚飛彈再來跟我討論中生怎麼來台能不能用健保。黃智賢之流至少是台灣人趕她不走,跟她一樣的香港人,不必了。
(深夜睡不著)
我不是陸生,我是港生。但在台灣住久了,覺得終有一天會爆掉。我或許見過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政府,也見過以身分取人的社會,但我沒見過那麼無恥地居然還在講什麼自由民主的政府,而大部分公民居然完全看不出來。香港如果爛,至少爛出面,台灣爛到了底居然沒有人看到。
我說的是最近的陸生爭議:就是台灣本來說開放陸生,然後突然收回,更瘋狂的是之後的推卸責任,說不讓陸生回來的是大陸,是大陸對陸生不好,不是台灣不讓入境。
其實呢,大陸對來台陸生不好這個事情人所皆知——甚至陸生自己也知道。來台灣讀書的陸生和去香港讀書的陸生是很不一樣的下場。到台灣唸書的陸生不會有國家支持你,不會有父母鼓勵你,一般都只是會問你「幹嘛要去台灣」、「為什麼不去香港」。偶然還可能有國安找你喝茶。去台灣沒有鍍金學歷、沒有階級流動、沒有光環,大多只有一片單純的求學心。
好了,陸生排除一切萬難和關卡來到台灣了,心想想要學會愛這個地方,抱歉,他們學到民主的滋味前,首先是先感受到歧視的滋味。
居留卡不給你,只給你停留許可/就算住了七八年永遠只是拿著類似「行街紙」那樣的一張a4紙身分證明 / 學費雙倍/不許打工不許這個那個/外國人來學個中文待半年都可以去做英文老師,陸生住十年都不可以拿到工作證/ 沒有健保/獎學金給外國學生也不給陸生/一個疫情來了就諸多謊言不允許你入境(還虧台灣人真相信那是所謂「防疫原因」所以不讓陸生入境,那為什麼開放了那麼多地方都不會輪到陸生?),同時其他地區的工作簽證的都可以繼續入台。
然後到了最近的疫情時段,陸生被禁止回台。我跟台灣人說陸生無法入境那是政治原因,不是疫情原因——因為我和夥伴們做過全台宿舍檢疫力量調查,發現其實台灣防疫力量足夠,和香港情況不一樣,根本可以容納陸生。
但當時大家不相信,說我「多想了」,說「如果是政治原因一定出來罵政府」。
好了,現在連教育部自己都說是因為政治原因了。大家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
我知道原因啊。
因為台灣人就是討厭陸生嘛,因為討厭陸生才可以顯示自己的激進性和道德性。
政治審查陸生?沒問題啊!陸生就是活該!
轉眼陸委會還要對媒體說陸生不能返台,「是因為中共阻擾」。我一整個晚上睡不著。為什麼可以這樣說謊?
我懷疑是不是要鬧到有人自殺,政府才可以稍微不要那麼無恥?稍微不要說謊說到這個程度。
先給大家科普一下所謂的中共阻擾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中共阻擾」,是說因為中共不承認台灣「國立大學」的頭銜。
是的,的確是如此,中共口頭上一直都是這樣說。這樣錯了嗎?當然錯了!但這實際上這並不是陸生不能返台的原因。國立大學的學生,依然繼續被批入台,這是兩岸多年來暗地的做法,一直如此。中共不承認國立是口頭姿態,實際上怎麼操作?其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不然,大家覺得這些年來陸生是怎麼去台灣的?偷渡嗎?用游泳的?
不過,我其實也不是說中共沒阻擾。中共當然有阻擾。我第一段就說了中共吃狗屎,中共對陸生很壞。因為中共的確有明確阻擾新生赴台,說是「台灣歧視你們我要保護你們」,而大陸也已經有新生向中共政府投訴。
這次的兩岸政治,如果寫成個劇本,大概是這樣的:
大陸在拿陸生當棋子來挫台灣的銳氣。不讓陸生新生去台讀書,說「中國爸爸照顧你,以免你去台灣再次被歧視」。
台灣沒了面子也沒了錢(學費收入)。
台灣被大陸桶了一下,本來可以大方一點做好自己,說:「我們沒有歧視陸生,陸生回台吧。」
結果台灣沒有,台灣選擇了完全相反的方法:暗地做手腳不讓舊生陸生回台,什麼防疫原因啦、容量不足喇(但根據實際數據,這些全部都是藉口)。
好了,現在舊生新生都無法赴台,民進黨趁亂把這個舊生無法回台的事再嫁禍給中共,以佐證是大陸剝奪學生受教權。
我真是看到目瞪口呆。
真得給你鼓掌啊,台灣!
兩個搶佔道德高地實際上是把陸生當夾心當棋子。
兩個渣男。
台灣和大陸。兩個都渣。渣!渣!渣!
政治鬥爭就拿陸生出氣,陸生就是兩岸棄子啊!
大陸一邊懷疑陸生在台灣是獨派派回大陸的間諜,一邊說陸生去台灣被歧視,然後暗地剝奪陸生受教權,一明一暗,把手把陸生掐死在家鄉裡。
台灣一邊覺得陸生是共匪,一邊說自己很民主自由不會因為陸生身分就做政治審查,但其實現在就是用疫情原因做政治審查,還要口口聲聲說關心學生受教權,說中共對陸生不好,一招霹靂無敵大摔鍋,掩蓋自己暗地一直捅陸生的事實。
我持平的說:
新生去不了台灣是大陸+台灣的錯。
舊生回不了台灣完完全全是台灣在阻擾。
畢業生那麼久才回去也是100%台灣的錯。
幾千陸生生涯規劃被毀,是兩個渣男的錯。特別是陸委會,拜託不要再騙人了好嗎?你這樣和中共一樣無恥一樣渣男啊!
一天說讓陸生回來,機票訂了突然說不讓陸生回來,或回得來先按著你在地上搶你幾萬塊台幣的檢疫費。
台灣人問陸生愛不愛台灣,我不回答你。我反問你:你是陸生的話,在經歷了前前後後那麼多事以後,你愛渣男台灣嗎?
不過,對台灣人來說這沒什麼好可憐的吧。
陸生說兩句話就被台灣人說:「台灣不欠你什麼。」
的確,如果一開始就分好了你們vs我們,非公民就是次等公民的話,台灣的確可以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欠。
那我跟你說,台灣你欠了你自己。
今天你允許政治審查凌駕教育部,為的只是對付陸生。有一天國民黨要上台的話它也可以用一樣的方法來對付港生甚至是台灣自己的學生。
台灣人經常問我來自香港經歷了運動的感受是什麼?那我想,我的感受就是,那些香港政府對待公民的惡,其實本來都是對待非公民的手段。所以政府要鎮壓起來才那麼熟練,因為他們已經對非公民演練過那些惡了。
香港的法治是怎麼被搞爛的?是被大陸的人大釋法搞爛的。但當年香港人為什麼接受第一次人大釋法?那是因為當時香港人看不起大陸的新移民,所以允許了大陸釋法限制大陸新移民來港依親團聚。
香港為什麼可以傳出警察集體強暴女示威者?那是因為那個強暴發生的地點叫新屋嶺,那些地方本來就是拿來關押非法移民、非公民的拘留所,一直無法無天。
不過香港人一直覺得那是「他們」(非公民)的事,不是「我們」香港人的事,所以一直沒有關注,直到發生在非公民的悲劇發生在公民上...
今天台灣人你讓陸委會繼續說謊、你讓政治審查凌駕科學防疫、你讓政府繼續以謊言為基礎去差劣對待非公民以致於你最討厭的陸生、你讓教育部放棄教育自主....小心制度最後反噬你自己。
這些,是我作為在台香港境外生對台灣朋友們的忠告:作為台灣人不代表一定要支持台灣政府和反對非公民的存在才叫愛台灣,為了台灣的未來「是其是、非其非」也是愛的一種。以上,不是高高在上的訓話,而是一個過來人的勸說。我真的不希望「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但當我看到台灣為了仇恨大陸而放棄原則和事實,其實,這才是「變成香港」的真實過程吧。
——————
ps 不用私下問我可否轉發了,想轉發就轉發吧,我預備好被人網絡上罵了。但我憋不住了。
境外生小組的臉書專頁,每天都收到陸生的訴苦,被逼成憂鬱症的一堆。他們的台灣朋友和伴侶也會哀求我們幫忙,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快要爆了。沒有人受得了這樣被政府耍,同時還要一求救,一開口就被台灣人罵是韓國瑜、國民黨、小粉紅、大中華....但如果我作為港生因為佔了身分的便利不幫忙說話的話,就是對不起這些人也對不起台灣,難道真的是看到「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也不出聲嗎?
然後,利申一下:2019年我人在香港,我有參與在運動之中。還有連儂牆不該被破壞。還有我不喜歡習近平,還有其實我係真係識打廣東話不過要同台灣人溝通所以打書面語。還有....為什麼大家要一直逼問我身分和家宅?是想娶我定點....?還有...到底是哪裡傳說我是上海人出身的,為什麼連我都不知道....
最後,我想說
境外生抗爭就是本著唔割蓆的理念出發。
大家來到台灣,拜託非公民之間也要學會不割蓆。
周賢忠學歷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年8月1日上午,我受邀參加「世紀旅程—臺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的開幕典禮,地點在臺北市西本願寺廣場,於是我拍攝了這段影片作為紀錄。
1920年,臺灣總督府推行地方制度改正,始設「臺北市役所」主管臺北市政,濱河小城向現代化啟航,在傳統中破格創新,在考驗下蓄積能量,書寫歷史的篇章,破浪而成自由、多元的臺北市。
2020年適逢臺北設市百年,臺北市立文獻館特以「世紀旅程」為主題,精心打造「世紀旅程—臺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透過影像、文獻結合AR互動式科技,串連起臺北市百年間的大眾生活、文化、建設各面向的光影切片,喚起民眾的回憶與共鳴。
臺北市立文獻館特於2020年8月1日上午在西本願寺廣場舉辦「世紀旅程—臺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開幕典禮,蒞臨現場的貴賓包括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文化局局長蔡宗雄、萬華區區長詹天保、艋舺龍山寺理事長黃書瑋、臺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李乾朗、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張方大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立德、開南商工前校長林本博、古亭書屋創辦人高賢治、南天書局創辦人魏德文等人。
此外,師範大學臺史所蔡錦堂教授、臺灣大學臺文所黃美娥教授、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林修澈教授、臺北大學歷史系洪健榮教授、中央大學歷史所鄭政誠教授、文化大學歷史所陳清香教授、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王明志教授、淡江大學國際觀光管理學系陳維立副教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胡斐穎組長、懷舊文史工作者張哲生等多位文史學者,以及老明玉香舖、南新繡莊、林三益筆墨專家、東方出版社等百年店家,還有臺北市內湖國小、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小、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小、臺北市太平國小、臺北市士林國小、臺北市北投國小等學校的校長均到場同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臺北市退休工務人員成立、長期協助市政建設與救災的「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守護隊」成員,也由前衛生下水道工程處處長胡兆康帶領出席本次盛會,共襄盛舉。
蔡炳坤副市長感謝各界對社會的貢獻,並帶來柯市長對大家的問候與祝福;他表示,歷任市長對臺北市有極大貢獻,甫過世的前總統李登輝曾擔任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的第四任市長,也對李前總統對臺北市的貢獻表達感恩,更對李前總統的辭世,帶領現場觀眾表達哀弔之意。此外,蔡副市長也表示,臺北市從日治時期,奠定各項基礎建設,歷經戰後的轉型時期、蛻變時期,在歷任市長的帶領,加上各行各業市民的努力,讓臺北市邁入現在多元包容的時代,期望各界緬懷過去、展望未來,一起努力;期待市民踴躍觀展,體會大家共同生活努力的臺北市,所創造的種種精采故事。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文獻館的詹素貞館長致辭感謝各界嘉賓蒞臨,她表示,臺北市設市百年,乘載許多重要歷史的演變過程;本次展覽感謝學界及文史專家大力支持,特別將專家學者講述設市歷史的精采片段製作成紀錄片,於展場供大家細細了解臺北市設市的豐富歷史與變遷。另外,詹館長也表示,臺北市有先人前輩留下豐富資產,是大家共同的記憶和傳承,未來有待各界共同創造,而更重要的是目前的進行式,因為我們都一起正在寫臺北歷史。
此次特展規劃了「你‧我‧他的臺北故事」、「島都‧文明‧初體驗」、「街町‧建築‧市井DNA」以及「蛻變‧自覺‧市民大時代」等四大展區;從「臺北市役所」的木製招牌開始,運用不同時期的古地圖、老照片,透過不同AR感應裝置,讓觀者跟著時代列車進入西風東漸時的臺北城,一窺當時的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郵政電信事務、電力建設、教育制度等,如何一步步建構出「臺北市」的雛形,見證一座城市的誕生。
想要了解臺北市的身世,展場中的四座「時間屋」給予觀者最多線索;標誌著不同時期的臺北特色,仿舊設計的報紙版面,細數著各年代的經典事件,充滿時代氛圍。此外,經由趣味的動畫與投影技術,觀者只需揮手感應,就能「返回」一世紀前的臺北城,不只有鐵道旅館、新公園音樂台,還有游泳池、高爾夫球場,以及往返日臺之間的遊輪蓬萊丸號。漫步在喫茶店、咖啡廳、映畫館與唱片行之間,如同走入「臺北上河圖」,參與當年江山樓、波麗露、芳乃館裡最風雅、時髦的文青日常。
走過日本時期的摩登臺北,戰後的低迷歷經1950年代的美援、60、70年代的經濟起飛與現代建設,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城市建設、經濟、文化等發展更為快速。1978年的臺美斷交、退出聯合國等內外潮流轉變,醞釀了反思批判的能量。解嚴之後,臺北市成為臺灣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活動的火車頭與風向球。文獻館表示,2020的設市百年正是臺北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行政區重劃、市長開放民選、捷運路網的建構、城市的翻轉與再生、多元的文化藝術活動等市政變化之外,各個世代都能在觀看老臺北的同時,尋見自己的青春少年時:金龍少棒凱旋歸來、被人潮擠爆的中華路;資深文青當年尋寶的光華商場舊書攤;1989年夜宿忠孝東路的無殼蝸牛運動;2001年納莉颱風摧殘下,化為汪洋的臺北城;2003年SARS風暴來襲時,窗邊的大字報昭示著醫護鬥士不曾退縮的勇氣;2017世大運時,臺灣之光奮力奪金的動人身影。多種聲道在臺北市共鳴迴響,臺北市民始終以自己的方式關心並參與這座城市。
在新、舊住民的共同構築下,這座城市不斷蛻變進化,點滴積累,形成多元、進步,承載著你、我、他生命故事的臺北未來式。屬於臺北的旅程未曾停歇,這個夏天,臺北市立文獻館邀請您一同以聲光科技感應、發掘臺北的故事,來場穿越百年的世紀之旅!
展覽名稱:世紀旅程-臺北市設市百年特展
展覽地點: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2號)
展覽時間:2020年7月23日~10月31日 週二~週日 10:00-17:00 免費入場(周一休館)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heJourneyofa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