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周朝皇帝順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周朝皇帝順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周朝皇帝順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周朝皇帝順序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世道人生:數典忘祖(李怡) 冬至,是華人「冬大過年」的家人團聚日子,明天的平安夜是西方人的家人團聚日子。從古到今,東方西方,都重視家庭,儘管破碎家庭、不幸家庭常令人嘆息,但嘆息中正含有對家庭價值的珍視。家庭是社會的組成單位。 家,不是房屋,而是父母子女所形成的聯結。抗戰後期我從淪陷區逃難到後方,...

  • 周朝皇帝順序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3 12:21:19
    有 990 人按讚

    世道人生:數典忘祖(李怡)

    冬至,是華人「冬大過年」的家人團聚日子,明天的平安夜是西方人的家人團聚日子。從古到今,東方西方,都重視家庭,儘管破碎家庭、不幸家庭常令人嘆息,但嘆息中正含有對家庭價值的珍視。家庭是社會的組成單位。

    家,不是房屋,而是父母子女所形成的聯結。抗戰後期我從淪陷區逃難到後方,難民群儘管都流離「失所」,但家人還扶老攜幼、拖家帶小地維繫在一起。那時候沿途有住家願意收留難民暫住。有一副對聯:「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國是破了,但家仍然在,而且處處有家。

    《孟子.離婁》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民為本、家為本,有家才有國。當然,有「身」才有家,因此《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長順序與邏輯。

    中國專制主義長達二千多年。專制帝王雖然世襲和享有絕對權力,但有兩樣傳統一直維持着對帝王的制約,一是敬天,一是敬祖。

    從公元前1100多年的周朝以來,就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儀式。秦建立專制王朝的壽命很短,秦以後的西漢,由董仲舒提出「尊君」以鞏固王朝統治,他雖主張「抑民而尊君」,卻也提出「抑君而尊天」,也就是說,在君主的絕對權力之上,還有「天」在監察着「君」。所以皇帝稱「天子」,要定期祭天,若遇天災要視為「天譴」,皇帝往往要下「罪己詔」以改善施政。

    帝王時代的尊天,一直延續到清末,北京仍然保有祭天的天壇舊址。

    尊天,實際上也是基於要善待人民。唐代醫神孫思邈說:「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意思是:善於講天道的,必須應驗於人,善於講人的,必須本着天道。

    中國的另一傳統是敬祖。祭天是帝王的事,但祭祖就是平常百姓的事。自周朝宗法制以來,「孝」就是宗法制的重要部份,「以孝治天下」是古代帝王治國的基本思想。

    在忠孝難兩全的情況下,是孝大於忠。戰國郭店楚墓的竹簡《六德》上說:「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為了父親,可以拒絕君主,但是不能夠為了君主去拒絕父親。孔子認為父親兒子觸犯國法 ,必須子為父隱,父為子隱。不能舉報。

    楚國的伍子胥因父親和兄長遭讒害,被楚平王所殺,他逃往吳國,被重用,其後率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都城,為報父兄之仇,他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這樁復仇故事,先秦史籍如《左傳》、《國語》等都加以讚美,《史記》的司馬遷稱他做「烈丈夫」。 有這種孝大於忠的民眾精神氣質,在司法不公的社會,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惡政。

    在無神論的專權政治橫掃中華大地後,敬天、敬祖的傳統已不復存在。在人定勝天和國家主義的思想治下,中國不斷戰天鬥地,為實現「高峽出平湖」而破壞水土,包括建三峽工程。近十多年不斷出現地震,不知是否與改變地貌的「與天鬥」有關。

    由家庭觀念而延伸的敬親敬祖傳統,也被「沒有國,哪有家」,和「不愛爸爸,不愛媽媽,只愛國家」的統治思想消滅了。只要看每年春運的人次有十幾二十億,就知道「有了國,沒有家」已經是普遍現象。

    敬天、敬祖這兩個傳統的消失意味着甚麼?意味着絕對權力沒有了最起碼的制衡。沒有對天的畏懼就無法無天;沒有對父母對祖先的敬重,社會就只有赤裸裸的權力崇拜,即使父母過去被鬥死,即使為了權力要舉報父母,在黨大於國、國大於家的觀念指導下,就甚麼都做得出來。敬天、敬祖是中國的典與祖,拋棄了就是數典忘祖。

  • 周朝皇帝順序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9 23:07:21
    有 4 人按讚


    國中生的歷史課綱有重大變動,中國史部分改為東亞史,改採「略古重今」,據說孩子以後就聽不到三國歷史了。

    別的不說,三國歷史,不是都應該拜謝日本KOEI的三國志1到14代,元朝(漢人被蒙古人完全征服?)不是應該要感謝日本KOEI的蒼狼與白牝鹿的後宮制度嗎?國中歷史課本哪裡有教呂布的三國無雙?他的武力值100,裝備方天畫戢變成110,不是課本告訴我的好嗎?

    真正要檢討的問題,怎麼會是課綱的去中國化?先來談談我的個人經驗,以前在國中的時候,聯考社會科140分,歷次模擬考我從來沒低過130分,但是我背了什麼?一大堆沒有用的東西。你以為課堂上真的在教呂布與關羽、張飛、劉備對打,關羽拿著青龍偃月刀、張飛拿著丈八蛇矛、劉備有一對雌雄劍,跟呂布的方天畫戢戰得不相上下?

    不,我們在學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差異,每個朝代都不一樣,特別是宋朝,簡直就王八蛋,中書門下與平章政事在幹嘛,跟唐朝有什麼不一樣,這些都是考試重點。此外,我們還要背年代,當年的選擇題,就是要背誦虎門條約、鴉片戰爭、第一次英法聯軍、第二次英法聯軍、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先後順序。而且,還要記得兩種紀元方式,一個是西元,一個是君王年號,有時候還得背皇帝的廟號,還有名字。當年我記得漢武帝,還有他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長門賦,也不知道金屋藏嬌的典故,我只知道他雄才大略,為了大宛馬,把一個國家滅國。

    那些「奇特」的教材,根本無法讓我對歷史應用在人生上有任何期望,我只是藉由這些課本裡的東西,利用諧音,不斷的記憶,然後在考場上擊敗其他人,考上建中。但是請問,我現在還記得1842年等於道光22年,除了當年的考試成績以外,對於人生到底有什麼幫助?

    「欸,南京條約是在道光22年簽訂,那一年是1842年,你有沒有覺得我很厲害?」

    「我覺得你是神經病。」

    「請排列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的簽訂年代順序。」

    「先別說這個了,你知道陳澄波的畫作失竊了,他本人也相當緊張?」

    不知道打狗、板橋、艋舺的歷史,卻要去知道夏朝的首都在哪、商朝為何首都常常變動,西周首都是鎬京,東周首都在洛邑,到底以前的課本在搞什麼?

    都學,也可以。我們最好可以知道,當年劉備進入益州時,其實益州官僚分成四派,包括益州派、荊州派、東州派、元老派,劉備與諸葛亮花了很多時間在做派系平衡。馬超的涼州少數派,一直被排擠。我們最好也要知道,漢獻帝與曹操關係沒這麼糟,真正一直拿漢獻帝當名號騙人的,其實是劉備。漢獻帝或許對劉備只覺得噁心,不過就是一個跟他一樣姓劉的賣草鞋傢伙,就要一直來蹭親戚。

    可是,我們給歷史課的時數多少?一週一小時!

    要是我當歷史老師,一小時只夠我講「金屋藏嬌」與長門賦的典故,至於漢武帝窮兵黷武的背後意義,還有晚年江充污衊太子謀反、漢武帝殺子的悲劇,甚至「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的李夫人故事,可能我都沒時間講。

    一小時是要講什麼啦!

    不給歷史課時間,就得要找重點來說。請問,講解1624年或1895年以後的台灣史重要,還是談同中書省門下平章事是什麼東西重要?如果,我們願意給歷史老師每天8小時的時間授課,歷史是迷人的,應該要講武則天奮鬥史(30小時)、亨利八世的六位妻子與歐洲政治、宗教的關係(30小時)、本能寺之變對於近代日本政治的影響(30小時),這樣大家滿意嗎?

    如果只有每週一小時,我們能期待什麼?還不就是盡量讓學生可以思辨,引起學生興趣,自己去找相關的歷史資訊,引發他們對於近代歷史變遷的想法,關懷現在的政治、社會、文化嗎?我們是台灣人,歷史教育強調同心圓發展,又有什麼錯誤?

    不要為了歷史課本減縮中國史內容而令人髮指了,而是先問問自己,到底有多重視歷史這件事。況且,我這麼了解中國史,也同樣支持台灣獨立呢!

  • 周朝皇帝順序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9 17:10:30
    有 14 人按讚


    國中生的歷史課綱有重大變動,中國史部分改為東亞史,改採「略古重今」,據說孩子以後就聽不到三國歷史了。

    別的不說,三國歷史,不是都應該拜謝日本KOEI的三國志1到14代,元朝(漢人被蒙古人完全征服?)不是應該要感謝日本KOEI的蒼狼與白牝鹿的後宮制度嗎?國中歷史課本哪裡有教呂布的三國無雙?他的武力值100,裝備方天畫戢變成110,不是課本告訴我的好嗎?

    真正要檢討的問題,怎麼會是課綱的去中國化?先來談談我的個人經驗,以前在國中的時候,聯考社會科140分,歷次模擬考我從來沒低過130分,但是我背了什麼?一大堆沒有用的東西。你以為課堂上真的在教呂布與關羽、張飛、劉備對打,關羽拿著青龍偃月刀、張飛拿著丈八蛇矛、劉備有一對雌雄劍,跟呂布的方天畫戢戰得不相上下?

    不,我們在學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差異,每個朝代都不一樣,特別是宋朝,簡直就王八蛋,中書門下與平章政事在幹嘛,跟唐朝有什麼不一樣,這些都是考試重點。此外,我們還要背年代,當年的選擇題,就是要背誦虎門條約、鴉片戰爭、第一次英法聯軍、第二次英法聯軍、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先後順序。而且,還要記得兩種紀元方式,一個是西元,一個是君王年號,有時候還得背皇帝的廟號,還有名字。當年我記得漢武帝,還有他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長門賦,也不知道金屋藏嬌的典故,我只知道他雄才大略,為了大宛馬,把一個國家滅國。

    那些「奇特」的教材,根本無法讓我對歷史應用在人生上有任何期望,我只是藉由這些課本裡的東西,利用諧音,不斷的記憶,然後在考場上擊敗其他人,考上建中。但是請問,我現在還記得1842年等於道光22年,除了當年的考試成績以外,對於人生到底有什麼幫助?

    「欸,南京條約是在道光22年簽訂,那一年是1842年,你有沒有覺得我很厲害?」

    「我覺得你是神經病。」

    「請排列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的簽訂年代順序。」

    「先別說這個了,你知道陳澄波的畫作失竊了,他本人也相當緊張?」

    不知道打狗、板橋、艋舺的歷史,卻要去知道夏朝的首都在哪、商朝為何首都常常變動,西周首都是鎬京,東周首都在洛邑,到底以前的課本在搞什麼?

    都學,也可以。我們最好可以知道,當年劉備進入益州時,其實益州官僚分成四派,包括益州派、荊州派、東州派、元老派,劉備與諸葛亮花了很多時間在做派系平衡。馬超的涼州少數派,一直被排擠。我們最好也要知道,漢獻帝與曹操關係沒這麼糟,真正一直拿漢獻帝當名號騙人的,其實是劉備。漢獻帝或許對劉備只覺得噁心,不過就是一個跟他一樣姓劉的賣草鞋傢伙,就要一直來蹭親戚。

    可是,我們給歷史課的時數多少?一週一小時!

    要是我當歷史老師,一小時只夠我講「金屋藏嬌」與長門賦的典故,至於漢武帝窮兵黷武的背後意義,還有晚年江充污衊太子謀反、漢武帝殺子的悲劇,甚至「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的李夫人故事,可能我都沒時間講。

    一小時是要講什麼啦!

    不給歷史課時間,就得要找重點來說。請問,講解1624年或1895年以後的台灣史重要,還是談同中書省門下平章事是什麼東西重要?如果,我們願意給歷史老師每天8小時的時間授課,歷史是迷人的,應該要講武則天奮鬥史(30小時)、亨利八世的六位妻子與歐洲政治、宗教的關係(30小時)、本能寺之變對於近代日本政治的影響(30小時),這樣大家滿意嗎?

    如果只有每週一小時,我們能期待什麼?還不就是盡量讓學生可以思辨,引起學生興趣,自己去找相關的歷史資訊,引發他們對於近代歷史變遷的想法,關懷現在的政治、社會、文化嗎?我們是台灣人,歷史教育強調同心圓發展,又有什麼錯誤?

    不要為了歷史課本減縮中國史內容而令人髮指了,而是先問問自己,到底有多重視歷史這件事。況且,我這麼了解中國史,也同樣支持台灣獨立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