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稍早有在YouTube看過這部短片的朋友,關於這捲Mini-DV磁帶在拍攝前的確有檢查過,捲帶的部分確實全數在左轉盤上,若是拍攝過的磁帶會往右轉盤旋繞過帶,故此就可以知道這捲帶子曾拍攝過。接著放入機身內部顯示尚可拍攝的分鐘數是完整的,如果有拍過的話應該還會寫剩餘幾分鐘可拍。而在影片當中我確實使用...
如果稍早有在YouTube看過這部短片的朋友,關於這捲Mini-DV磁帶在拍攝前的確有檢查過,捲帶的部分確實全數在左轉盤上,若是拍攝過的磁帶會往右轉盤旋繞過帶,故此就可以知道這捲帶子曾拍攝過。接著放入機身內部顯示尚可拍攝的分鐘數是完整的,如果有拍過的話應該還會寫剩餘幾分鐘可拍。而在影片當中我確實使用這捲DV帶來回拍攝了兩次,如果只是單純想覆蓋過原本錄製過的影像,將磁帶倒到想覆蓋的地方再重新拍攝,之前的畫面理當就會被蓋過,但不可能我拍攝的一個畫面一點痕跡都沒有,至少來點馬賽克告訴我有拍到東西,但出乎意料之外竟然是完全沒有,反而出現了三個我從未看過的畫面,事後回放又不見了,但我的畫面依舊沒出現,而iMovie的特性是會自動捕捉任何片段或音軌,我將其三段畫面拿去詢問當事人Tony有沒有對這些影像有印象,都表示沒有也確實說明是全新卡帶,究竟這三個片段是如何逃過三番兩次的覆蓋呢?
這讓我想到之前有一位朋友與我分享的故事,他朋友曾在HARDOFF桃園中壢店挖過一些二手DV磁帶,大家知道HARDOFF是專收二手商品買賣的地方,可以想像蚤樂趣這種店變成超大二手百貨商場。而朋友在某一天逛HARDOFF時順手買了一卷Mini-DV帶打算回去拍看看,到家後將其磁帶插入機身,檢查顯示可拍攝的分鐘數不足,代表這捲DV磁帶已經被使用過了,至於拍了什麼不得而知,而這一回放嚇呆了他朋友,因為裡面存載的畫面是別人家的告別式紀錄⋯⋯若仔細看身邊所有的黑衣人都背對著畫面,中間靈堂上的遺照因為Zoom-in越來越清晰,不知是眼花還是怎麼照片中的人越看越像自己,突然站在遺照旁邊黑衣人轉過頭看著鏡頭,明顯對視到眼神當下,立即將DV關機並將磁帶抽出燒掉。
若您準備好了,今天就教你如何用三條線輕鬆將傳統錄影帶轉換成數位影片到您的電腦上!
帶著開心的心情來看待這部片吧!剛好這次拍攝這支影片,是因為最近工作上有拍攝MiniDV帶的需求,但以前都聽人家說轉錄很複雜很麻煩,一台擷取器要不少錢,所以遲遲沒有付諸行動,剛好案子需求,幫忙樂團拍攝想要DV錄像帶的質感,在不考慮後期特效的條件下得全程使用真材實料的DV攝像機及磁帶拍攝,因此下定決心來研究怎麼將DV磁帶上的影像擷錄至到電腦上,後來發現其實並不難(心聲僅限Mac用戶)只需要三條線即可將影像輕鬆擷錄到電腦上面儲存,今天實測就帶大家來看看如何操作吧!
『此教學僅供iMac、MacBook電腦作業系統使用』
『Windows電腦作業系統需要類比訊號轉換成HDMI,外加擷取盒、AV端子線』
實測電腦機型:MacBook Pro (Retina, 15-inch, Late 2013) A1398
處理器:2.3 GHz Intel Core i7
記憶體:16 GB 1600 MHz DDR3
顯示卡:Intel Iris Pro 1536 MB
版本:macOS Mojave 10.14.6
攝像機:Canon Optura Xi
所需傳輸線(依照優先插入順序排列):
一、IEEE 1394 Firewire cable 4-pin(公) 6-pin(公)
二、Moshi IEEE 1394 Firewire 轉接頭 6-pin(母) 9-pin(公)
三、Apple Thunderbolt 對 FireWire 轉換器 9-pin(母) 8-pin(公)
*以上共計三條適用於2015年前的蘋果電腦規格,而2015年6月2日後的蘋果電腦規格需多添購一條 Thunderbolt 3 (USB-C) 對 Thunderbolt 2 轉接器,共計四條。
另外針對最後馬賽克的問題,有兩種可能,第一磁頭需要清潔,第二磁帶老化老舊。需要購買指定的清潔帶放入卡槽清潔攝影機的磁頭,而DV磁帶上會有層磁粉,DV帶靠著這層磁粉來記錄影像和聲音,經過多次使用或是保存不當,或是DV磁頭髒都會導致磁粉的脫落,DV帶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可以無限次的使用,在正常情況下使用DV帶次數建議是3次,也就是說DV帶用過3次後就得汰換了,否則就會有畫面出現馬賽克的隱憂。
但可能有人會說,每個DV帶只使用3次是否太浪費?這時大家可能得冒著出現馬賽克的風險而繼續使用,以下有三個方法可以試圖避免出現馬賽克的情況,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手段:
一、在重覆使用DV帶錄影時,帶頭空出30秒至60秒,是因為帶頭是最容易磨損消磁的地方,同樣帶尾也一樣,片中口誤說空錄5秒至10秒是錯誤的。
二、重複使用DV帶之前,先查看DV帶上有無原有的影像資料,並且是否完整?若發現有小塊的馬賽克就不要再次使用此卡帶。
三、卡帶保存要盡量遠離磁場,不用時應當從機器中取出,避免高溫和聚熱聚冷。
這部片就獻給未來有想將DV磁帶影像,截錄儲存至電腦上的朋友,若影片中有說明錯誤,請不吝指教,其他相關問題也歡迎來信私訊我。
特別感謝:張正諭、張藝、朱聖智、蘇子傑、陳九、劉昱辰、Tony(贊助DV磁帶)、吃相・相機店。
#MiniDV導入Mac電腦 #傳統錄影帶轉換成數位影片 #DV轉錄教學 #DV #OpturaXi #Canon #Elura
告別式的遺照如何處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告別式後遺照該如何處理?】
家中親人過世後,需要準備照片當作是遺照。
究竟遺照該怎麼選?有什麼注意事項?
一定要是大頭照嗎?遺照通常會擺在哪裡?
冬瓜行旅在今天一次為您解答!
.
有看過會動的遺照嗎?
想知道更多請在留言處++
小編傳送影片網址給你~
告別式的遺照如何處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公共場所張貼遺照恐觸法!】
昨天看到這則在公開社團詢問的貼文,
「鄰居在公寓公共梯間貼父母遺照,
該如何請他們拿下來?
還是只能尋求法律途徑?」
想特別跟大家說一下~
這樣的行為可能已經觸法囉!
.
根據《社會秩序維護法》規定,
用蒙面偽裝或其他方法驚嚇他人,
而且有危害安全之虞,
可以處三日以下的拘留,
或新臺幣 30000 元的罰鍰。
.
所以想提醒旅客們,
遺照請勿隨意丟棄張貼!
補充個小小建議~
如果不知道往生親人的遺照該怎麼處理,
建議可以在告別式後,
連同庫錢訃聞一起化掉,
或是在對年合爐和刈金一同燒化,
要記得在事前上香告知往生親人即將化掉遺照喔~
如果想擺在家裡當做紀念收藏也是可以的。
告別式的遺照如何處理 在 旅人書房 Zeelandia Travel & Boo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告別式》
天色才剛透白,連續幾日的低溫影響,雖聽說今天會慢慢回溫,但太陽還未現身之前,大地寒氣依舊逼人。走在台北街頭,不自覺拉緊外套。才剛踏出大門,雙腳趾頭已凍得僵直,想加快腳步,讓身子快些暖和,僵直的腳趾卻怎麼也快不起來。
台北的街頭還很冷清,我和朋友約了七點前在第二殯儀館集合,參加一位友人的告別式。今日是適合進塔的吉日,清晨的二殯停車場早已客滿,一、二樓的廳堂也都被預訂客滿。今年,從年初開始,我陸續參加了五、六場告別式,想是年紀到了該面對此事,親友間捎來的訊息常不再是喜事,反而是喪事居多。
今日這一場告別式來得有點突然,是一位單身的男性友人。平日熱愛戶外活動的他,是陽明山、野鳥協會的志工,也頗注重飲食養身。他的離開很突然,獨居又不喜歡麻煩朋友,當天雖有打電話求救,卻來不及了。令親友們都覺得愕然。據朋友間聊起,他最近偶有微恙,也去看了醫生,但不論如何,我們包含他自己,應該都沒聯想到,生命有時就是這麼脆弱吧!
若是可以預知還剩多少時間,大多數人應該都想好好說再見吧!可惜我們並不知道死神手上那本生死簿,記錄了些什麼,下一個號碼牌又抽到了誰?而偏偏,大多時候我們都以為,我們還有時間。
如果是我,我想要什麼樣的告別式呢?或甚至連告別式也不需要?告別式是一個人與過往一生所有緣分的最後回顧,這輩子的緣分,不論親疏遠近,也許都會需要這麼一個儀式為彼此關係畫上句點。倘若有來生,即便相遇,也不再是相同境遇了。
我理想中的告別式應該要像是溫暖的聚會,而不是一場不斷鞠躬、答禮的儀式。少了上香、鞠躬等等禮儀,當然也就不需要彷彿儀隊操演的禮儀引導人了,她們的手勢到底是哪學來的?代表什麼嗎?我至今覺得疑惑。當然更不需要司儀用那想逼哭人的怪腔,念著只換過名字的公版祭文。我的告別式也不會有個人大遺照,喪禮過後,那張大遺照的處理,著實令人苦惱,掛家中牆上,顯得突兀,好似提醒著喪禮還沒結束,若收拾起來視而不見,將來也只能是垃圾的命運。
此生我們有緣相識一場,若能一起走到這裡,即便再不捨,我們仍練習獻上彼此祝福,這些心意讓這一場告別式很溫暖。曾經因為我,而產生連結的人們,再次在這空間相聚,聊聊那些與我有關,也或許無關的苦、樂、喜、悲之往事。出了這空間,你們也許有機會再次相聚,也或許沒有,但無論如何,此後我將不再出席你們的人生,往後各自的旅途,請帶著彼此的祝福,持續努力往前吧!
我的告別式應該也會有跟我一樣,常常獨自行動的人,呼朋引伴一起做一件事,從來都不是我們的習慣,請儘管自在一個人前來,靜靜地和我一起回味這一生。取而代之個人遺照,我想把過往珍藏,與親友們的合照,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回憶,照片為我們此生的交集留下記錄,就讓我們一起回味最後一次!若你發現哪張與你的合照,值得留念,當然歡迎帶回家留作紀念。
最後,溫暖的告別聚會,少不了好聽的音樂,此時此刻分離的情緒也許瀰漫著,音樂得以讓心沉澱下來,撫慰我們,化悲傷為祝福。我想過了,吳志寧的「我消失了」,蠻適合做為我告別式的選樂。
你們想過了嗎?想要什麼樣的告別式呢?先來聽我點播這一首「我消失了」,然後也許想一想,關於你的告別式。
https://youtu.be/gQYRij3N6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