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呂粵語拼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呂粵語拼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呂粵語拼音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活水來冊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去吧?以後我們別再跟他玩,達文哥哥!」 「今天叫你在我家裡看畫報,你偏要來這裡,和這些畜生淘氣!」 看以上的小說對話,你覺得這是哪個年代、在何時出版的小說?是民初的上海,還是戰後的臺灣嗎? 居然是日治時代的臺灣。 日治時代有許多違反一般人直覺的故事,例如這本小說,便教人驚奇:「...
呂粵語拼音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去吧?以後我們別再跟他玩,達文哥哥!」
「今天叫你在我家裡看畫報,你偏要來這裡,和這些畜生淘氣!」
看以上的小說對話,你覺得這是哪個年代、在何時出版的小說?是民初的上海,還是戰後的臺灣嗎?
居然是日治時代的臺灣。
日治時代有許多違反一般人直覺的故事,例如這本小說,便教人驚奇:「台灣人當時不是講日語或台語嗎?這種北京話的小說怎麼看得懂?」
八卦板問卦「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懂北京話嗎?」回文第二彈:當時的台灣人雖然「聽不懂」北京話,但是卻有可能「讀懂」北京話。
前情提要:
https://www.facebook.com/…/a.450982404989…/2107821162638733/
今天要講的是續篇,「日治時代的台灣人,讀得懂北京話嗎?」
前文曾經談到,當時的台灣人大多是無法聽懂北京話的;但是相當弔詭的,卻很可能「讀懂」北京話。
這歸功於強大的工具:「漢字」。
語言不通,照樣能用漢字來溝通,這不能不說是語言學的奇蹟,一輩子使用拼音文字的歪果仁,大概會覺得匪夷所思吧。
1893年,唐景崧成立牡丹吟社,是台灣史上第一個有全臺影響力的詩社。社員五花八門,有像唐大人這樣的「東漂」來台游宦之士,也有臺籍在地詩人等,總共百餘名。
唐景崧是廣西人,社員之一的丘逢甲是客家人,其他社員顯然還有臺灣閩南人,大家聚會的時候那個南腔北調、雞同鴨講,就不用說多熱鬧了。
但是大家照樣以詩文會友,你唱我和,我出上聯你對下,只有遠傳沒有距離。
時光飛逝,阿本仔來到臺灣後,雖然一開始發現台灣人居然不懂北京話而忍不住學董志成綜藝摔,但還好有一樣工具是大家都會用的,就是漢文。
列舉幾本吾家收藏的日本漢文教材。
日本人也愛蘇東坡。大槻徹心:《詳解蘇東坡詩集》
https://reurl.cc/9R0Ea
研究中國古詩。
https://reurl.cc/q0adE
來,第一次不要怕,老師讓你詩。森川竹磎:《初等詩作法》
https://reurl.cc/x6eZz
詩句旁邊那個像蚯蚓一樣*活*力*四*射的符號,是日本吟詩的記號
https://reurl.cc/r6k8Z
你今天吟了嗎?不只桂格人蔘可以養氣,每天吟詩一下也可以喔~
山田準:《漢詩吟詠養氣集》
https://reurl.cc/z6Oz0
把這些書拿去給統派看,他們一定會超興奮,引以為傲說:你看!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小日本也知道要學唐詩!殊不知這些東西剛好打了他們最愛講的「你用中國字就是中國人」的臉,好腫哭哭。
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曾有一度學漢文的風氣大盛,所以很多來台官員、軍官讀寫漢文都沒問題。不要說官員了,這是我收藏的一個日籍上等兵1895年征臺日記,裡面有一半是漢字。
https://i.imgur.com/jFx8xQn.jpg
正因如此,1900年臺灣總督府才成立「揚文會」,獎勵臺灣文人,用漢文來籠絡臺灣士紳階級。
https://reurl.cc/ka9Lr
1907年,林獻堂在日本旅行時,聽說他的偶像梁啟超也來了。梁啟超是清末改革的大將,而林獻堂相當關心清國局勢,對於梁兄這號人物的崇拜之情,自然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本來到處找他找不到,後來意外發現,梁啟超有這麼巧根本和自己住同一家旅館,於是便邀請會面。
兩人相見,默然無語,並不是因為兩人眉眼傳情無聲勝有聲,而是梁啟超只會講粵語,林獻堂只會講臺語,語言完全不通。無法溝通怎麼辦?臺灣民主運動史居然在剛開始的初始關卡就卡關了啊!!林獻堂不想當十里坡劍神啊!!
是的,外掛程式又出現了,「漢字」。
兩人只好使用寫字加超級比一比的方式進行交流。
一番筆談,從此決定林獻堂走上支持溫和改革派的路線。
時間快轉,臺灣的新文學運動開始了,
張我軍說:「舊文學只是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
連雅堂:「喝!什麼叫破舊殿堂!想決鬥嗎?」
「不是,我是說你們太注重形式,寫的東西都似是而非....」
「什麼叫做都似是而非!你又要決鬥了嗎!!」
後來新文學陣營也分成兩派,「北京話文」與「臺灣話文」,決鬥來決鬥去,誰也無法完全說服誰。
但是各自產出了大量作品,直到臺灣日文文學的崛起,加上政策取消報刊漢文欄,臺灣的漢語新文學之爭才不了了之。
但是,從當時賴和的作品、《臺灣民報》的文字來看,當時若不是刻意標榜「臺灣話文」或「民間文學」的作品,其實都傾向北京話文,也就是對中國五四白話文運動後作品的模仿。
加上當時台灣人其實也用中國民初的課本學漢文、讀中國近現代的白話文小說,知識份子對北京話文要一無所知,我想是不可能的。
https://reurl.cc/l7n79
最有力的證據是,1940年代有一個作家叫吳漫沙,他是從中國來經商的,但是後來生意失敗滯留臺灣,在不懂日文的狀況下只好寫漢文小說餬口。你猜怎麼著?他的小說在當時大受歡迎,暢銷到讓人羨慕忌妒咬指甲。如果當時臺灣人讀不懂北京話文,他的書要怎麼暢銷?
吳漫沙《黎明之歌》,1942年
https://i.imgur.com/MvilAWD.jpg
最後做個總結,日治時代的台灣人能不能「讀懂」北京話?
在日治前期,五四運動尚未開始,中、日、臺三地都讀寫文言文,溝通沒有問題。
五四運動之後,影響力衝擊了臺灣文學界,開始有人引進、摹寫北京話文的理論與作品,雖然用在地的語言讀有點卡卡的,但還算讀得懂。
到日治中後期,楊逵、呂赫若、龍瑛宗等臺籍日文作家崛起,臺灣新文學界成為用日文較勁的運動場,北京話文成為通俗文學的表現工具。
台灣人雖能讀,但並不見得能複製北京話文的文風語氣,因此在戰後有一段時間,只識寫文言文和日文的臺灣作家,才陷入「失語」的狀況。
呂粵語拼音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倉頡輸入法
文:薯伯伯
我現在用手機或電腦寫中文時,都是用倉頡輸入法。大概是中學五年級暑假才開始學習這套輸入法,很快就掌握了拆碼的規則,但當時沒有把鍵盤的位置記好,連打英文字時也要看著鍵盤。
直到有一次,教化學的呂老師下課後拉著我,說:「你係唔係識得中文輸入法?可唔可以幫我打個通告?」老師找學生做免費的打字員,似是天經地義,我欣然接受差事,一口答應。我本來想回家用自己的電腦打字,怎料老師說:「呢個通告有啲趕,可唔可以而家打好?」
我說好吧,一看學校電腦的鍵盤,按鍵上只有英文字母,而沒有對應的倉頡碼。我心想,咦,那怎麼打呢?呂老師卻用軟硬兼施的語氣說:「你得嘅!」(注:我之前提過,粵語詞尾的表達能力較普通話豐富。以這句為例,「你得」就是「你可以」的意思,但加上這個「嘅」的字尾,語感就變成「你以為你不行但我有信心你是行而且如果你敢說不行我也一定會迫你迫到你行。」)
我沒有辦法,只好用著沒有倉頡字碼的英文鍵盤,一個一個碼地敲出一篇通告。那天回家後,我心想學習一下盲打,還是較有效率,於是就花時間把鍵盤字碼的對應位置記下來,再好好學習倉頡的拆字規則,若有字碼不懂,也會另外記下。這其實是多年前的事,我早已忘記了自己打字較慢的年代是怎樣度過,也想不起前後花了多少時間去適應這套輸入法,反正一直以來,我打中文字就是很快。
記得多年前有一位中學同學何 B 仔的母親去興趣班學倉頡,到了考試前,她覺得沒有掌握好輸入法的要門,同學就建議他母親找我求救。同學母親問我:「用倉頡輸入法,有沒有甚麼心得?」我就說:「其實打倉頡很容易,你不要太用心去記那些拆碼,憑感覺就可以。」同學母親聽罷,似懂非懂,不明所以,再問:「哦哦,咁即係點呢?」我當時就這樣回答:「如果想打字打得快,首先要忘記輸入法……」同學母親口中發出不知如何對答的「嗯嗯嗯」,她聽到我的答案,大概覺得兒子的同學有點神神化化。
用倉頡打中文字時,確實能領略到武功心法的訣門。你有沒有出現過以下情況?一,動手打字時,隨便打出個「棄」字,口頭上卻說不出「棄」字的拆碼是「卜戈廿木」。二,你發訊息給朋友,打得太快,本來想寫「你去唔去食飯」,怎料打成「你去唔去食人戈竹水」,同時又發送出去,你的拆碼速度已經快過你眼球運轉。如果出現過以上情況,大概就表示你已經掌握了最高心法。
我承認當年我最愛的金庸小說,正是《笑傲江湖》,風清揚對令狐沖說:「學他的劍法(指獨孤大俠的獨孤九劍),要旨是在一個『悟』字,決不在死記硬記……臨敵之際,更是忘記得越乾淨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我當時跟同學母親說這番話時,也許不是受到風清揚的影響,而是打字純熟後,確實只會留下肌肉的記憶和感覺,每次看到一個漢字,再也無法即時想起其拆碼,只會記得指頭的動作,簡單來說,也就是把整套輸入法都忘掉。這種情況估計很多人也體會過,如果有朋友問你如何用倉頡碼去拆一個字,往往啞口無言,只能在腦海裡想像打字時的手指跳動,才能記起相關拆碼。
中文輸入法主要有分形碼輸入法及拼音輸入法,還有些不流行的種類,例如內碼輸入法等,這裡就不作討論。形碼輸入法雖然較難學,但重字率低,就算拼音輸入如何「智能」,其效率始終很難與形碼輸入法相提並論。而且形碼輸入法,可以超越固有的語言習慣,前字與後字之間的干擾較少(注),對於輸入粵語,繁簡混雜,日本漢字,甚至不懂發音的中文字,也是得心應手。更重要是,用回筆杆寫字,執筆忘字的情況也較少。記得有次幾位內地的朋友在討論「兜」字如何寫,居然沒有人寫得出,他們肯定是用得太多拼音輸入法,對於習慣形碼輸入的用者來說,很難會不記得這個字的結構。
說到形碼輸入法,繁體中文世界最流行的應該是倉頡(台灣還流行嘸蝦米,但我沒有用過,它不是開放碼,我也沒打算學),簡體中文世界最流行的則是五筆輸入法。有次看到有個內地的網站,比較兩個輸入法誰較偉大,討論雖然不算熱烈,但答案其實很明顯,肯定是倉頡輸入法。
倉頡輸入法之所以較為偉大,繁體中文的使用者較幸福的原因,正是因為當年台灣的朱邦復先生雖然石破天驚地發明了此法,但及後為普及中文電腦,居然宣告放棄其專利,在開放碼還不流行的年代,率先把倉頡開源。正是因為朱先生偉大的無私奉獻,使得現在幾乎任何一台能用全鍵盤繁體中文的電子設備上,都會有倉頡輸入法。簡體的五筆輸入法,無論聲稱設計上有何優勝,但輸入法本身有版權,每台使用的設備也要支付版稅,又或是要安裝第三方軟體才能使用,有時換了新系統,若該系統本身未支援第三方的鍵盤,那就學了也是無所用。
我見身邊有些朋友,因為覺得倉頡輸入法難學,而改用速成輸入法,即只用輸入倉頡的頭尾碼,理論上較易學習。只是雖然省了學習時間,但在每次回覆電郵,發短訊,寫文章等,都要花上較多時間選字。有些人說自己連選字位置都記得,但其實只能記上一堆常用字的位置而已,若然換了系統或手機,又要重新再記一次?當初學習時省了一點時間,但實際使用時,一世流流長,其實得不償失。
當然我也多次聽過有人跟我說:「我打速成,快過很多打倉頡的人。」那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找來比較的那些倉頡輸入法使用者,本身打字極慢,就像硬要說自己跑步快過好多阿婆,其實沒有甚麼好比較。
有些技能,掌握的門檻較高,也就是需要較多精神去學習,又或是時間成本較高,但熟習過後,卻能幫你省下很多時間,效益極大。這類技能,特別值得投資足夠的時間去熟習,倉頡輸入法肯定就是其中一例。
注:中文字詞的組合,本身彈性極大,但如果使用拼音輸入法,有時為了讓系統較易認出,便容易傾向使用習慣用語,失卻了中文原有的彈性變化。例如,「煙消雲散」,用拼音打入 yanxiaoyunsan,便能自動彈出。但行文用字,有時為配合前後文字聲調的變化,感覺寫成「雲散煙消」,讀起來會更舒服,字詞次序的改動,在中文世界本來甚為普遍,但因為更動後的用詞,相對少見,若以拼音輸入,則往往要多一層選字功夫。拼音輸入法的使用者,有時為免看屏幕選字,難免傾向選用較乎習慣的用字組合,也就出現我在文中提及的情況,即前字與後字之間的干擾較大。
===
照片:當年在電腦上練習打倉頡,也有用過這個超級經典的「快快樂樂學倉頡」,讀者中有用過這軟體的嗎?
———
更多文章,請看薯伯伯的博客: http://pazu.me/
更多照片,請看薯伯伯的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pa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