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tyle.mag】《吸血新世紀》20歲Bella女兒近照超仙!
.
《吸血新世紀》/《暮光之城》系列(Twilight)絕對是盛載著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在2012年上映的最後一集《吸血新世紀4:破曉傳奇下集》,當中驚喜現身了主角Bella與Edward的女兒(Mackenzie Foy飾...
【@girlstyle.mag】《吸血新世紀》20歲Bella女兒近照超仙!
.
《吸血新世紀》/《暮光之城》系列(Twilight)絕對是盛載著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在2012年上映的最後一集《吸血新世紀4:破曉傳奇下集》,當中驚喜現身了主角Bella與Edward的女兒(Mackenzie Foy飾),迷人可愛模樣的小女孩現時都長成了亭亭玉立的20歲小女人,空靈感十足!網民更稱她撞樣Emma Stone+Anne Hathaway,愈大愈顯女人味!
.
# 《吸血新世紀》成名作
相信說到國外的童星,除了《哈利波特》系列令人印象深刻,這位來自《吸血新世紀》系列的小童星,大家都一定記得吧!這位在戲中飾演男主角Edward及女主角Bella的女兒,即是吸血鬼與人類的混血兒Renesmee(Mackenzie Foy飾),當年10歲的她就拍攝《吸血新世紀》。
.
雖然在《吸血新世紀》出場機會畫面不多,但是精緻的外貌已吸引到觀眾的注意,成了她的成名作。
.
# 初出道當模特兒
Mackenzie Foy從小到大的樣子就非常吸睛,因遺傳到爸爸一雙綠色的精靈大眼睛,令她更顯突出,配上白皙膚色及長髮,五官如真人版洋娃娃般精緻迷人。
.
Mackenzie Foy在3歲時就簽約成為模特兒,曾為不少大品牌擔任童裝模特兒,如Dior、Garnet Hill、Polo Ralph Lauren都找她走秀,並在9歲開始客串演電視劇。
.
# Mackenzie Foy星途發展不俗
《吸血新世紀》過後,Mackenzie Foy的星途不俗,小小年紀就有很多演出機會,如鬼片《詭屋驚凶實錄》(The Conjuring)以及聲演動畫電影《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
在2015年擔任過Nolan執導的《Interstellar》(星際啟示錄)飾演年幼版金主角Murphy,戲中與影帝馬修麥康納同台演出親情催淚戲,感動不少觀眾,剛滿14歲的她其演技卻早令人折服。
.
憑藉Mackenzie Foy的努力演出,獲得了美國土星獎( Saturn Award )的最佳新演員,以及青少年票選獎 (Teen Choice Award)、廣播影評人協會獎(Critics' Choice Awards)等提名。
.
# 17歲出演女主角「胡桃夾子」
在2018年上映的迪士尼電影《The Nutcracker and the Four Realms》(胡桃夾子),Mackenzie Foy當時以17歲之齡首當女主角Clara,仙氣盡現!
.
不少人當時看到Mackenzie Foy已長成了亭亭玉立得少女模樣,紛紛力讚她很有空靈感,令電影未上映就掀起極大的熱議,外媒更看好她為最具潛力上位的「新一代女神」。
.
# 近照撞樣Emma Stone+Anne Hathaway?
《吸血新世紀4:破曉傳奇下集》至今9年已過去了,現時的Mackenzie Foy變得更有女人魅力,從她最新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相片看來,依然留有一把長直髮,一雙明亮綠色雙眸超有空靈美,少了原有的稚氣,臉型輪廓變鮮明~顏值當然直線上升,冷酷的外表猶如「冰山美人」,超顯典雅氣質!
.
平日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相片都是一些很簡單的生活照,多以淡妝示人,其獨有的空靈魅力被網民稱她是Emma Stone及Anne Hathaway的混合版,多了一份清新脫俗的仙氣感!
.
有網民更認為因她的樣貌太有靈氣,有時美得令人誤以為是由CG合成出來的外貌(笑)~
.
# 出演Disney+電影《Black Beauty》
近來Mackenzie Foy將於Disney+ 出演《Black Beauty》並擔任女主角,不少人都對這套迪士尼之作期待值很高,相信會成為Mackenzie Foy另一經典之作!
.
#女生Gossip熱話
.
【GirlStyle Club 隆重登場 】
立即入會獨家免費贏取豐富禮品💕
.
關智斌【活在當下】
Cover story vol.11
.
FB: GirlStyle 女生日常⠀
『 💌如果妳都有打卡靚相/情侶甜蜜照想同讀者分享 📷即刻 #GirlStyle女生日常 或tag我哋或inbox比小編!我哋會係女生日常嘅IG同大家分享💕 』⠀
.⠀⠀
#hkig #hkgirls #beauty #lyrics #hkiger #love #sisters #lovemygirls #mygirls #hklife #hkboy #hkgirl #hkboys #hkgirls #852 #hkcouples #hkstore #hkonlineshop #hklover
吸血新世紀線上看4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走過了疫情高峰期?專訪何大一:答案:No!千萬別樂觀!//財經雜誌》
我的Summary :麻煩大家認真看:
1)以全球疫情而言,我們還在初期。
2)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鬆口氣,稱自己成功抗病毒,那正是危險的開始。
3)印度、非洲、南半球、伊朗⋯⋯如果陷入疫情,死亡人數及病毒🦠會再反撲全球,因為防不勝防,太多無症狀感染者,還有隱瞞者。無症狀感染者攜帶的病毒和感染者一樣,日本剛剛通過的法律修正為隔離21天,愈來愈多人16-17天才有呼吸、血氧下降、體溫升高的現象。無症狀感染者可能佔25%-50%。
4)義大利和西班牙死亡率這麼高,説不定不只是篩檢率,啟動慢,也可能和人種基因有關。
5)為什麼有人會死?有人會自動痊癒?年輕患者也出現了零星死者?目前還是一個謎。一般科學界認為主要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統。如果單純感染病毒,會痊癒,如果誘發免疫系統攻擊,即造成肺功能及全身器官衰竭,病人極容易死亡:而老人的免疫系統往往比年輕人不健康:但年輕人也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
6)完全殺死病毒的疫苗最快18個月才能生產成功。就算明年初FDA快速批准了嬌生公司的疫苗,其過程及功能可能不夠嚴謹,這種不得不,可能無法達成如肺結核、虐疾等疫苗注射後完全抗病毒功能。
7)中國應該再堅持一個月,現在太快復工了,輕易解封武漢,湖北,復工,那些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給中國帶來第二波疫情。
美國更是。如果四月底即解除禁足令,狀況更糟。中國至少封城了二個半月。
8)如果全球在武漢封城後,一週內,整個二月全部封城,禁足,今天我們可能已經脫離險境。但這只是後見之明。
以下為何大一專訪內容: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4月5日,全球已有120萬例新冠病毒病例,其中約有25%在美國。紐約州是受新冠病毒襲擊最嚴重的州,病毒已經奪去這個經濟繁榮之州3500多人的生命。醫學專家們公認,要想控制住此次流行病,必須截斷大約三分之二的感染鏈。
由於迄今為止尚未出現有效的疫苗,人們無法完全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因此要有60%-70%的民眾感染新冠病毒有抗體後,病毒才會難以蔓延。公共衛生專家說,情況將變得更糟,不僅對紐約,對美國其他地區未來也是如此。
所以重點在:隔離,截斷2/3感染鏈。
何大一是亞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的創始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早在冠狀病毒從新世紀初開始出現,他和研究團隊就投入求索與抗衡的研發之中。
* 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何大一曾擔任北京、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專家顧問。17年之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自2020年2月起,何大一負責一個關於新冠藥物及抗體的研發項目,用四種方法來開發藥物或抗體。馬雲基金會提供了210萬美元資金供何大一領導的4個團隊分享,另一家中國互聯網巨頭企業實際控制人的家族基金,承諾再提供10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哥大的科學家將與中國學術研究人員合作,目前相關研究正在有序推進中。
*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為什麼近80%感染者沒有症狀?
何大一表示,儘管自2003年SARS疫情暴發以來,他的團隊已經非常詳細地研究冠狀病毒,但直到現在有關新冠狀病毒的許多基因COVID-19科學家們還是沒能完全瞭解。目前為止,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冠狀病毒攻擊下,有些感染者沒什麼事,有些人卻病得很嚴重?對肺部的損害有多少是由病毒導致的?有多少是由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導致的?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如果病毒具有破壞性,那麼我們就應對病毒進行更加猛烈的攻擊;如果是免疫系統的內部炎症反應導致了肺部長期損傷,那可以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科學家需要理解這些基本的科學問題,然後才能制定出最好的對付新冠病毒的策略。
*關於中國大陸目前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帶來另一波疫情?
何大一認為中國要想讓無症狀感染者徹底消失,至少應該要堅持一個月。目前武漢解封,太快了。
*關於歐洲、美國太晚封城
如果借鑒中國的抗疫模式,全球皆可做到嚴厲的封鎖和隔離措施,就會壓平美國紐約、加州和西歐很多國家的疫情增長曲線。
何大一指出,如果放任疫情一波一波地蔓延,然後才啓動實施「禁足令」(shelter-in-place)、保持社交距離,這樣已經毫無意義。坐等疫情一波波地蔓延,只能不斷拖長防控疫情的時間線。現在需要的是全球同步行動,仿效實行抗疫的中國模式,尤其是「武漢式隔離」,那樣疫情才會更早被控制住,它能輓救更多生命,也有助於我們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
*全球疫情是在早期階段?還是已經到了高原期?
何大一認為現在疫情還在早期階段。一切發生的太快了。一個月前紐約州宣佈第一例確診病例,現在紐約市的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武漢市。他從未見過(疫情)發展如此之快。艾滋病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規模巨大,(自1981年發現首例艾滋病以來)全世界已有2000萬人死於艾滋病,但這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它是一種慢性病,不像新冠肺炎病毒來勢迅猛。
中國之後,疫情已經帶來了好幾波衝擊。伊朗和韓國大約在同一時間疫情暴發,然後是意大利,其它西歐國家緊隨其後,沒過多久就輪到了美國。
美國國土如此遼闊,疫情不會多地同步發生——最先疫情在西海岸暴發,然後進軍東海岸,現在紐約成為重災區。美國另一些城市,包括底特律、紐奧良、芝加哥等則正在邁向更大的危機,而也有很多地區尚未發生疫情的嚴重暴發。所以疫情波動的狀態是:快速交替,持續行進。
現在最讓人擔心就是疫情蔓延到那些資源貧乏的地區—— 例如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國家、還有印度—— 最近印度已宣佈封國的應對,這很好,但考慮到其資源匱乏的程度和人口的可怕密度,新冠肺炎疫情在這些國家會帶來怎樣的災難,讓人憂慮。
就整體而言我想說的是,在全球範圍內,現在疫情仍處於早期階段,很多國家甚至還未開始經歷新冠病毒的社區擴散和指數增長。令人不安的是那些國家會陸續觸發警報。
雖然中國、韓國等一些國家疫情已開始得到控制,但新冠病毒在全球各地此起彼伏,很難完全實現完全的正常化。這是我們所陷入的境地,它隨時可能反撲失控。
*經濟活動及復工、旅遊如果恢復正常,會不會功虧一簣?
幾周前,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很好的效果,包括武漢和整個湖北都只有零星的社區病例。這一成就值得稱道。
問題是,中國經濟如此依賴全球貿易和全球互動,當中國的周邊鄰國都還在生病、身陷疫情時,中國如何復工?經濟如何回歸正常?更何況中國境內確診案例仍未禁絕,如果過於放鬆,中國絕大多數人仍容易染上新冠肺炎,因為只有小部分曾經感染的人可能已經產生了免疫力。因此,在與中國互動的世界大部分地區疫情得以控制之前,中國似乎無法放鬆。
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如果中國能繼續採取嚴厲措施,那些殘存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數量將會逐漸減少。但問題是,還要等多長時間?中國人已然熬過了兩個月非常嚴苛的時光,人們渴望恢復常態。
每個人都想重返正常的經濟之中。
但要徹底讓無症狀感染者消失,中國必須再繼續堅持一個月,至少一個月。為了這一小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如此大動干戈非常困難。中國經濟非常依賴全球互動,總會有人入境,也會有人逃脫篩查,非常棘手。
想當初,如果這個地球上的人更有智慧也更有緊迫感,就會在武漢封城時,把整個世界也都封上,這樣的話,現在這個大流行病可能就接近滅絕了。
當然,沒人能夠預測未來。
現在,眼看著疫情從第二波到第三波、第四波,送走一波又迎來一波。我認為,不僅美國應該好好地隔離一個月或六個星期的時間,整個世界都要隔離封鎖起來,這樣疫情不同步的現象就不再存在。
如果借鑒中國的抗疫模式,武漢「封城」,隨後湖北也實行嚴厲的封鎖和隔離措施,再擴大到全國。在六至八周後中國新冠肺炎確診數字有效降低,壓平了疫情的增長曲線,中國的確診病例與歐美相比,數量很少。武漢、湖北直至整個中國的其他地區,疫情都得到了控制。
如果現在全球鋪開這樣的措施,實行嚴厲的「武漢式隔離」,就會壓平美國紐約、加州和西歐的疫情增長曲線;那些疫情尚未開始暴發的國家和地區,其疫情增長曲線也將保持水平狀態,就像中國江蘇或山東等省份一樣。
*封城、隔離不是指現在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而是「我們」,全世界。
「我們」現在要共同忍受、渡過難關,提早結束黑暗的日子。「我們」不僅指美國,同時指全世界。任疫情一波一波地蔓延,然後啓動實施「禁足令」(shelter-in-place)、保持社交距離,這樣毫無意義。尚未被疫情嚴重打擊的地區也一定不能讓疫情增長曲線上升。如果患病者的數量不大,疫情增長曲線變平就更快捷容易。雖然是事後諸葛亮,但現在有所作為還為時不晚。
我們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一個州接著一個州,一個國家接一個國家。我們坐等疫情一波波地發生,只能不斷拖長疫情的時間線。假設現在全球同步行動,那麼疫情會更早被控制住,它能輓救更多生命,也有助於我們恢復正常經濟生活。
*川普對此事該怎麼做才對?
兩個月前,人們大約要借助「神力」才能預測未來。但現在我們一遍遍地看到疫情蔓延的同一劇情在世界各地反復上演。因此,全球應該如何應對是顯而易見的。但對我來說,問題在於,過去美國似乎一直是全球的領導者,而現在這已不復存在了。我們的總統甚至不能領導他所在的國家。因此,必須由其他人填補這個空白,或者由一群世界級領導人一起扮演這個角色。但這一點現在也沒有體現,每個國家都忙於應對自己境內的疫情,擔心自己的經濟。若從全球角度來看,很明顯世界應該共同努力,但這個聲音是缺失的。
何大一說美國總統的麥克聲最大。他現在呼籲本國公民戴口罩,又說他本人決定不戴口罩,他傳遞的信息是混亂的。在疫情已然在美國全面暴發之際,他告訴美國人民這個病毒會奇跡般地消失,這顯然沒有可信度。但是他的麥克聲最大,還有他的追隨者。因此,整個美國採用了各種實際上行不通的策略。
在危機時刻,人們需要條理清晰,需要領導力,需要有專業人士做指示。這不是美國,也不是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的現實情形。比如巴西和其他一些國家目前仍然不認真對待,所有人都會為之所累。幾個月後,巴西重蹈美國覆轍,那時隨著北半球天氣變化對消滅毒更為有利,情況因之好轉,在南半球的巴西疫情則會變得更糟。
新冠病毒也有可能性季節性流感一樣,在南北半球之間流竄。那麼我們就要面對這樣的現實:冠狀病毒永不消失、一直與我們共存。明年秋天,北半球再面臨另一次病毒的威脅……因此,全球同步行動至關重要。
*這次病毒會不會比1918年大流感死了近2000-5000萬人還嚴重?
何大一:那就真是太糟糕了。1918年的大流感最終造成了四、五千萬甚至更多的人死亡,更多的人被感染。
現在的希望在於,醫學技術已如此先進,讓我們能有辦法讓一些重病患者延續生命,維持下去,這樣死亡率並不高。最為重要的是,科學團體和科研機構都在致力於找到解決方案。幾乎每個生物制藥技術公司、每個醫學學術中心都在努力開發解決方案。我們能做的就是採取必要的措施來減緩病毒的傳播,以時間換空間,最終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案,兌現人類這一史詩級的榮譽。
我們需要在疫情的攻擊中找到至少18個月到24個月的喘息時間。鑒於科學界對解決方案的執著追求,我想他們會有所發現,有所應用。但不要寄希望於接下來的一年左右時間會有特效療法。他們會找到一些能提供幫助的東西,但特效解決方案要等上更長的時間。
*疫苗研發需要18個月以上的時間
在疫苗開發之前,檢測非常有幫助。我一直說,沒有全面檢測就是盲目操作,看不清其傳播的真實路徑就無法應對疫情的蔓延。美國過去一段時間檢測能力嚴重不足,現在仍然需要大幅提升檢測能力。除了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方法來查找病毒之外,還需要新冠肺炎抗體的檢測技術來瞭解哪些人被感染,哪些人康復了。所有這些有助於更具體地分析梳理各國在疫情中的不同走勢。通過全面的檢測能力可以掌握疫情的全景從而制定策略、實施隔離和接觸者追蹤,這些都至關重要。
*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60%,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我們應該採用所有的策略和方法,但是如果靠「群體免疫法」的策略,那就意味著在特定的人口中已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
實際上我們要努力避免的正是出現大範圍的確診案例。如果在10個人中只有一個人有免疫力,而你是另外那些沒有免疫力的一員,你就不會受到保護;但當10個人中9個人有免疫力,你就受到那9個人的保護。就是這個辦法的概率是約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會被感染,它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會有很多人染病、病例數量攀升,急診室告急、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告急,醫療資源不堪重負。
哪怕人口中只有15%的住院比例、只用約5%的ICU病床需求,那也太多了。
所謂「群體免疫」,可以花20年的時間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發展群體免疫力,其餘的人要麼被感染,要麼靠疫苗救治。但想要在一兩年內培養出足夠的群體免疫力是不可能的。死亡率會居高不下。疫情如此急迫,不會給你那麼長時間去培養群體免疫力。
但我認為我們對英國推出的這個策略可能有些誤解,也許他們是發出的信號,號召大家努力降低峰值或延緩峰值,以使更多人對這種疾病有免疫力。
*無症狀感染者,美國是25%,冰島是50%,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何大一:非常好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一些解釋,但還不夠全面。毫無疑問,在各國蔓延的基本上是同一種病毒,有很少的變異造成的差異,但不足以解釋新冠病毒任何性質的變化。無症狀感染的比率和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反映了每個國家如何應對和管理疫情。
韓國的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很低,因為韓國開展了大規模檢測,收集了許多無症狀或者症狀輕微的病例。很多檢測是在年輕人中間進行的,死亡率肯定要低。再看意大利,他們的新冠病毒檢測主要是在醫院進行。檢測也主要集中針對那些疾病纏身的患者和重病患者。這樣意大利就有非常低的無症狀感染的比率,非常高的新冠肺炎死亡率。
美國也是一樣。在紐約,如果有人出現了咳嗽和發燒的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但是卻不能去檢測;或者有人接觸了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懷疑自己也被感染了,但沒有什麼症狀,但也不能去做檢測。這樣紐約的無症狀感染的比率非常低。同樣,紐約傾向於對住院病人進行檢測。這樣的話,當地的新冠肺炎死亡率現在雖然不高,但會逐漸上升。
所以,它不是對病毒本身的反映,而是對每個國家對檢測的態度和方法的反映。
它解釋了其中的一些因素,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因素,我們至今還無法理解。
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新冠肺炎死亡率都非常高。是因為這兩個國家人的基因有我們不太瞭解的地方嗎?現在我們還不知道答案。這些都是科學家們會考慮的方面,是他們可能會去尋找的線索,或者已經在尋找線索了。
因此我們並未忽視這樣的事實,即可能存在一個重要的基因組成部分,它解釋了種群差異對生死機率的影響。比如年齡段在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群中,為什麼98%的人在此次疫情中不受影響,其餘2%的人卻病得一塌糊塗?這裡面可能有遺傳因素。你我都看過一些報導甚至非常年輕的人也有死於新冠肺炎的。但答案還沒有出現,估計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基因在疫情中起的作用會被重視,也許我們會找到答案。
還有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儘管自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以來,我們就已經非常詳細地研究了冠狀病毒,但直到現在,冠狀病毒的許多基因我們還是沒能完全瞭解,這次疫情會讓這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強。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冠狀病毒攻擊下,為什麼有些感染者沒什麼事,有些人卻病得很嚴重?對肺部的損害有多少是由病毒導致的?有多少是由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導致的?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如果病毒具有破壞性,那麼我們就應對病毒進行更加猛烈的攻擊;如果是免疫系統的內部炎症反應導致了肺部長期的損傷,那可以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需要理解這些基本的科學問題,然後才能制定出最好的對付新冠病毒的策略。
敢材自:https://mp.weixin.qq.com/s/BQ6Az0o04CufhVSVMXvfNQ
吸血新世紀線上看4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走過了疫情高峰期?專訪何大一:答案:No!千萬別樂觀!//財經雜誌》
我的Summary :麻煩大家認真看:
1)以全球疫情而言,我們還在初期。
2)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鬆口氣,稱自己成功抗病毒,那正是危險的開始。
3)印度、非洲、南半球、伊朗⋯⋯如果陷入疫情,死亡人數及病毒🦠會再反撲全球,因為防不勝防,太多無症狀感染者,還有隱瞞者。無症狀感染者攜帶的病毒和感染者一樣,日本剛剛通過的法律修正為隔離21天,愈來愈多人16-17天才有呼吸、血氧下降、體溫升高的現象。無症狀感染者可能佔25%-50%。
4)義大利和西班牙死亡率這麼高,説不定不只是篩檢率,啟動慢,也可能和人種基因有關。
5)為什麼有人會死?有人會自動痊癒?年輕患者也出現了零星死者?目前還是一個謎。一般科學界認為主要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統。如果單純感染病毒,會痊癒,如果誘發免疫系統攻擊,即造成肺功能及全身器官衰竭,病人極容易死亡:而老人的免疫系統往往比年輕人不健康:但年輕人也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
6)完全殺死病毒的疫苗最快18個月才能生產成功。就算明年初FDA快速批准了嬌生公司的疫苗,其過程及功能可能不夠嚴謹,這種不得不,可能無法達成如肺結核、虐疾等疫苗注射後完全抗病毒功能。
7)中國應該再堅持一個月,現在太快復工了,輕易解封武漢,湖北,復工,那些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給中國帶來第二波疫情。
美國更是。如果四月底即解除禁足令,狀況更糟。中國至少封城了二個半月。
8)如果全球在武漢封城後,一週內,整個二月全部封城,禁足,今天我們可能已經脫離險境。但這只是後見之明。
以下為何大一專訪內容: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4月5日,全球已有120萬例新冠病毒病例,其中約有25%在美國。紐約州是受新冠病毒襲擊最嚴重的州,病毒已經奪去這個經濟繁榮之州3500多人的生命。醫學專家們公認,要想控制住此次流行病,必須截斷大約三分之二的感染鏈。
由於迄今為止尚未出現有效的疫苗,人們無法完全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因此要有60%-70%的民眾感染新冠病毒有抗體後,病毒才會難以蔓延。公共衛生專家說,情況將變得更糟,不僅對紐約,對美國其他地區未來也是如此。
所以重點在:隔離,截斷2/3感染鏈。
何大一是亞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的創始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早在冠狀病毒從新世紀初開始出現,他和研究團隊就投入求索與抗衡的研發之中。
* 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何大一曾擔任北京、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專家顧問。17年之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自2020年2月起,何大一負責一個關於新冠藥物及抗體的研發項目,用四種方法來開發藥物或抗體。馬雲基金會提供了210萬美元資金供何大一領導的4個團隊分享,另一家中國互聯網巨頭企業實際控制人的家族基金,承諾再提供10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哥大的科學家將與中國學術研究人員合作,目前相關研究正在有序推進中。
*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為什麼近80%感染者沒有症狀?
何大一表示,儘管自2003年SARS疫情暴發以來,他的團隊已經非常詳細地研究冠狀病毒,但直到現在有關新冠狀病毒的許多基因COVID-19科學家們還是沒能完全瞭解。目前為止,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冠狀病毒攻擊下,有些感染者沒什麼事,有些人卻病得很嚴重?對肺部的損害有多少是由病毒導致的?有多少是由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導致的?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如果病毒具有破壞性,那麼我們就應對病毒進行更加猛烈的攻擊;如果是免疫系統的內部炎症反應導致了肺部長期損傷,那可以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科學家需要理解這些基本的科學問題,然後才能制定出最好的對付新冠病毒的策略。
*關於中國大陸目前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帶來另一波疫情?
何大一認為中國要想讓無症狀感染者徹底消失,至少應該要堅持一個月。目前武漢解封,太快了。
*關於歐洲、美國太晚封城
如果借鑒中國的抗疫模式,全球皆可做到嚴厲的封鎖和隔離措施,就會壓平美國紐約、加州和西歐很多國家的疫情增長曲線。
何大一指出,如果放任疫情一波一波地蔓延,然後才啓動實施「禁足令」(shelter-in-place)、保持社交距離,這樣已經毫無意義。坐等疫情一波波地蔓延,只能不斷拖長防控疫情的時間線。現在需要的是全球同步行動,仿效實行抗疫的中國模式,尤其是「武漢式隔離」,那樣疫情才會更早被控制住,它能輓救更多生命,也有助於我們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
*全球疫情是在早期階段?還是已經到了高原期?
何大一認為現在疫情還在早期階段。一切發生的太快了。一個月前紐約州宣佈第一例確診病例,現在紐約市的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武漢市。他從未見過(疫情)發展如此之快。艾滋病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規模巨大,(自1981年發現首例艾滋病以來)全世界已有2000萬人死於艾滋病,但這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它是一種慢性病,不像新冠肺炎病毒來勢迅猛。
中國之後,疫情已經帶來了好幾波衝擊。伊朗和韓國大約在同一時間疫情暴發,然後是意大利,其它西歐國家緊隨其後,沒過多久就輪到了美國。
美國國土如此遼闊,疫情不會多地同步發生——最先疫情在西海岸暴發,然後進軍東海岸,現在紐約成為重災區。美國另一些城市,包括底特律、紐奧良、芝加哥等則正在邁向更大的危機,而也有很多地區尚未發生疫情的嚴重暴發。所以疫情波動的狀態是:快速交替,持續行進。
現在最讓人擔心就是疫情蔓延到那些資源貧乏的地區—— 例如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國家、還有印度—— 最近印度已宣佈封國的應對,這很好,但考慮到其資源匱乏的程度和人口的可怕密度,新冠肺炎疫情在這些國家會帶來怎樣的災難,讓人憂慮。
就整體而言我想說的是,在全球範圍內,現在疫情仍處於早期階段,很多國家甚至還未開始經歷新冠病毒的社區擴散和指數增長。令人不安的是那些國家會陸續觸發警報。
雖然中國、韓國等一些國家疫情已開始得到控制,但新冠病毒在全球各地此起彼伏,很難完全實現完全的正常化。這是我們所陷入的境地,它隨時可能反撲失控。
*經濟活動及復工、旅遊如果恢復正常,會不會功虧一簣?
幾周前,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很好的效果,包括武漢和整個湖北都只有零星的社區病例。這一成就值得稱道。
問題是,中國經濟如此依賴全球貿易和全球互動,當中國的周邊鄰國都還在生病、身陷疫情時,中國如何復工?經濟如何回歸正常?更何況中國境內確診案例仍未禁絕,如果過於放鬆,中國絕大多數人仍容易染上新冠肺炎,因為只有小部分曾經感染的人可能已經產生了免疫力。因此,在與中國互動的世界大部分地區疫情得以控制之前,中國似乎無法放鬆。
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如果中國能繼續採取嚴厲措施,那些殘存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數量將會逐漸減少。但問題是,還要等多長時間?中國人已然熬過了兩個月非常嚴苛的時光,人們渴望恢復常態。
每個人都想重返正常的經濟之中。
但要徹底讓無症狀感染者消失,中國必須再繼續堅持一個月,至少一個月。為了這一小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如此大動干戈非常困難。中國經濟非常依賴全球互動,總會有人入境,也會有人逃脫篩查,非常棘手。
想當初,如果這個地球上的人更有智慧也更有緊迫感,就會在武漢封城時,把整個世界也都封上,這樣的話,現在這個大流行病可能就接近滅絕了。
當然,沒人能夠預測未來。
現在,眼看著疫情從第二波到第三波、第四波,送走一波又迎來一波。我認為,不僅美國應該好好地隔離一個月或六個星期的時間,整個世界都要隔離封鎖起來,這樣疫情不同步的現象就不再存在。
如果借鑒中國的抗疫模式,武漢「封城」,隨後湖北也實行嚴厲的封鎖和隔離措施,再擴大到全國。在六至八周後中國新冠肺炎確診數字有效降低,壓平了疫情的增長曲線,中國的確診病例與歐美相比,數量很少。武漢、湖北直至整個中國的其他地區,疫情都得到了控制。
如果現在全球鋪開這樣的措施,實行嚴厲的「武漢式隔離」,就會壓平美國紐約、加州和西歐的疫情增長曲線;那些疫情尚未開始暴發的國家和地區,其疫情增長曲線也將保持水平狀態,就像中國江蘇或山東等省份一樣。
*封城、隔離不是指現在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而是「我們」,全世界。
「我們」現在要共同忍受、渡過難關,提早結束黑暗的日子。「我們」不僅指美國,同時指全世界。任疫情一波一波地蔓延,然後啓動實施「禁足令」(shelter-in-place)、保持社交距離,這樣毫無意義。尚未被疫情嚴重打擊的地區也一定不能讓疫情增長曲線上升。如果患病者的數量不大,疫情增長曲線變平就更快捷容易。雖然是事後諸葛亮,但現在有所作為還為時不晚。
我們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一個州接著一個州,一個國家接一個國家。我們坐等疫情一波波地發生,只能不斷拖長疫情的時間線。假設現在全球同步行動,那麼疫情會更早被控制住,它能輓救更多生命,也有助於我們恢復正常經濟生活。
*川普對此事該怎麼做才對?
兩個月前,人們大約要借助「神力」才能預測未來。但現在我們一遍遍地看到疫情蔓延的同一劇情在世界各地反復上演。因此,全球應該如何應對是顯而易見的。但對我來說,問題在於,過去美國似乎一直是全球的領導者,而現在這已不復存在了。我們的總統甚至不能領導他所在的國家。因此,必須由其他人填補這個空白,或者由一群世界級領導人一起扮演這個角色。但這一點現在也沒有體現,每個國家都忙於應對自己境內的疫情,擔心自己的經濟。若從全球角度來看,很明顯世界應該共同努力,但這個聲音是缺失的。
何大一說美國總統的麥克聲最大。他現在呼籲本國公民戴口罩,又說他本人決定不戴口罩,他傳遞的信息是混亂的。在疫情已然在美國全面暴發之際,他告訴美國人民這個病毒會奇跡般地消失,這顯然沒有可信度。但是他的麥克聲最大,還有他的追隨者。因此,整個美國採用了各種實際上行不通的策略。
在危機時刻,人們需要條理清晰,需要領導力,需要有專業人士做指示。這不是美國,也不是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的現實情形。比如巴西和其他一些國家目前仍然不認真對待,所有人都會為之所累。幾個月後,巴西重蹈美國覆轍,那時隨著北半球天氣變化對消滅毒更為有利,情況因之好轉,在南半球的巴西疫情則會變得更糟。
新冠病毒也有可能性季節性流感一樣,在南北半球之間流竄。那麼我們就要面對這樣的現實:冠狀病毒永不消失、一直與我們共存。明年秋天,北半球再面臨另一次病毒的威脅……因此,全球同步行動至關重要。
*這次病毒會不會比1918年大流感死了近2000-5000萬人還嚴重?
何大一:那就真是太糟糕了。1918年的大流感最終造成了四、五千萬甚至更多的人死亡,更多的人被感染。
現在的希望在於,醫學技術已如此先進,讓我們能有辦法讓一些重病患者延續生命,維持下去,這樣死亡率並不高。最為重要的是,科學團體和科研機構都在致力於找到解決方案。幾乎每個生物制藥技術公司、每個醫學學術中心都在努力開發解決方案。我們能做的就是採取必要的措施來減緩病毒的傳播,以時間換空間,最終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案,兌現人類這一史詩級的榮譽。
我們需要在疫情的攻擊中找到至少18個月到24個月的喘息時間。鑒於科學界對解決方案的執著追求,我想他們會有所發現,有所應用。但不要寄希望於接下來的一年左右時間會有特效療法。他們會找到一些能提供幫助的東西,但特效解決方案要等上更長的時間。
*疫苗研發需要18個月以上的時間
在疫苗開發之前,檢測非常有幫助。我一直說,沒有全面檢測就是盲目操作,看不清其傳播的真實路徑就無法應對疫情的蔓延。美國過去一段時間檢測能力嚴重不足,現在仍然需要大幅提升檢測能力。除了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方法來查找病毒之外,還需要新冠肺炎抗體的檢測技術來瞭解哪些人被感染,哪些人康復了。所有這些有助於更具體地分析梳理各國在疫情中的不同走勢。通過全面的檢測能力可以掌握疫情的全景從而制定策略、實施隔離和接觸者追蹤,這些都至關重要。
*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60%,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我們應該採用所有的策略和方法,但是如果靠「群體免疫法」的策略,那就意味著在特定的人口中已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
實際上我們要努力避免的正是出現大範圍的確診案例。如果在10個人中只有一個人有免疫力,而你是另外那些沒有免疫力的一員,你就不會受到保護;但當10個人中9個人有免疫力,你就受到那9個人的保護。就是這個辦法的概率是約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會被感染,它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會有很多人染病、病例數量攀升,急診室告急、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告急,醫療資源不堪重負。
哪怕人口中只有15%的住院比例、只用約5%的ICU病床需求,那也太多了。
所謂「群體免疫」,可以花20年的時間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發展群體免疫力,其餘的人要麼被感染,要麼靠疫苗救治。但想要在一兩年內培養出足夠的群體免疫力是不可能的。死亡率會居高不下。疫情如此急迫,不會給你那麼長時間去培養群體免疫力。
但我認為我們對英國推出的這個策略可能有些誤解,也許他們是發出的信號,號召大家努力降低峰值或延緩峰值,以使更多人對這種疾病有免疫力。
*無症狀感染者,美國是25%,冰島是50%,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何大一:非常好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一些解釋,但還不夠全面。毫無疑問,在各國蔓延的基本上是同一種病毒,有很少的變異造成的差異,但不足以解釋新冠病毒任何性質的變化。無症狀感染的比率和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反映了每個國家如何應對和管理疫情。
韓國的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很低,因為韓國開展了大規模檢測,收集了許多無症狀或者症狀輕微的病例。很多檢測是在年輕人中間進行的,死亡率肯定要低。再看意大利,他們的新冠病毒檢測主要是在醫院進行。檢測也主要集中針對那些疾病纏身的患者和重病患者。這樣意大利就有非常低的無症狀感染的比率,非常高的新冠肺炎死亡率。
美國也是一樣。在紐約,如果有人出現了咳嗽和發燒的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但是卻不能去檢測;或者有人接觸了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懷疑自己也被感染了,但沒有什麼症狀,但也不能去做檢測。這樣紐約的無症狀感染的比率非常低。同樣,紐約傾向於對住院病人進行檢測。這樣的話,當地的新冠肺炎死亡率現在雖然不高,但會逐漸上升。
所以,它不是對病毒本身的反映,而是對每個國家對檢測的態度和方法的反映。
它解釋了其中的一些因素,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因素,我們至今還無法理解。
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新冠肺炎死亡率都非常高。是因為這兩個國家人的基因有我們不太瞭解的地方嗎?現在我們還不知道答案。這些都是科學家們會考慮的方面,是他們可能會去尋找的線索,或者已經在尋找線索了。
因此我們並未忽視這樣的事實,即可能存在一個重要的基因組成部分,它解釋了種群差異對生死機率的影響。比如年齡段在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群中,為什麼98%的人在此次疫情中不受影響,其餘2%的人卻病得一塌糊塗?這裡面可能有遺傳因素。你我都看過一些報導甚至非常年輕的人也有死於新冠肺炎的。但答案還沒有出現,估計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基因在疫情中起的作用會被重視,也許我們會找到答案。
還有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儘管自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以來,我們就已經非常詳細地研究了冠狀病毒,但直到現在,冠狀病毒的許多基因我們還是沒能完全瞭解,這次疫情會讓這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強。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冠狀病毒攻擊下,為什麼有些感染者沒什麼事,有些人卻病得很嚴重?對肺部的損害有多少是由病毒導致的?有多少是由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導致的?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如果病毒具有破壞性,那麼我們就應對病毒進行更加猛烈的攻擊;如果是免疫系統的內部炎症反應導致了肺部長期的損傷,那可以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需要理解這些基本的科學問題,然後才能制定出最好的對付新冠病毒的策略。
敢材自:https://mp.weixin.qq.com/s/BQ6Az0o04CufhVSVMXvfNQ
吸血新世紀線上看4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1/28 星期四 絕對音樂】
「做人,要努力得到的不是呼風喚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風雲的胸懷。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淡才能放得下。
背負太多,就會活得很累,放下即是解脫。
淡看人生榮辱得失,一切均如過眼煙雲,去留無痕,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
SO~~能笑是因為有胸襟,能傲是因為有實力,所以才能笑傲江湖…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就在南投廣播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請點這裡-- http:// fm997.cityfm.tw
*************************
《《富哥哥窮弟弟》,貧富命運的分水嶺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有一個哥哥,你和他從同一個老媽肚子裡出來,從小一起長大,是這世上血濃於水的親兄弟,可是成年後你們卻過起了「天上地下」的不同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這是部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中兩兄弟的真實故事。
一個典型的窮人——沒有房子,沒有家庭,孤身漂泊。經濟的窘迫讓他時常陷入饑一頓飽一頓的境地,節衣縮食是常態。
不過他本人倒挺想得開,認為在底層待著沒啥不好,無拘無束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主角大衛眼中的「上層」,大概就是他那身家千萬的哥哥伊凡。「金融界精英」、「保守黨政要」是外界給他貼的標籤,而在記者詢問資產數量時,只會微微一笑:「無可奉告。」
一個是富豪,一個是窮人,很難想像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竟然是親兄弟。
但事實的確如此,只是在過去25年來,個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巨大差異讓他們越走越遠。
他們誰都無法理解對方,隔閡漸深。要不是連著一層血緣關係,可能早已成陌生人。
有好事的英國媒體,專門給這兩兄弟拍了個紀錄片,還別出心裁地搞了個「變形計」,提出讓他們住進對方家裡8天,看看是否能緩解兄弟倆緊張的關係,或是帶來什麼改變。這就是《富哥哥窮弟弟》要講述的故事。
命運的分水嶺——
無法磨滅的偏見
兄弟倆不同的命運,可以追溯到童年。
哥哥伊凡比弟弟大衛年長一歲,兩人都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員警,媽媽是銀行小職員,家裡沒啥存款,但尚能養活孩子。
兄弟倆小時候都吃著差不多的食物,穿著差不多的衣服,上著差不多的學校,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大衛是弟弟,所以被格外寵愛。
伊凡猶記得當自己大一些,需要早起送報紙修草坪賺些小錢補貼家用時,大衛卻依然可以睡大覺,然後享用母親準備的餐點。
「我起早貪黑打零工,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經常會發現大衛整天沒做任何事。」
如果要說大衛實在做了啥,無非就是些破壞公物、賣小黃書來賺香煙錢的「蠢事」。
但因為大衛是弟弟,所以總能得到父母特別的優容與寬待。想起小時候父母總是護著弟弟的場面,伊凡心裡很不是滋味。
但正如那句俗語「慣子如殺子」,過分的縱容無疑給大衛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小時候的調皮搗蛋變成了成年後的遊手好閒,很早就承擔養家糊口責任的哥哥伊凡,反而被錘煉得獨立能幹,極富商業頭腦。
伊凡21歲離家創業,通過做小生意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後他將那個生意轉手他人,賣得了100萬英鎊,他再拿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進行創業,成功後再轉賣,如此周而復始,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千萬富翁。
就當伊凡的創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大衛卻沒考上大學,他跑到修理廠做了一段時間學徒,但沒能堅持下來。為了到哥哥所在的城市「見世面」,他還放棄了工廠的轉正考核,和本可擁有的穩定生活徹底告別。
他們的人生分水嶺,可能就是從那時開始。
哥哥的事業愈做愈紅火,弟弟則眼紅於哥哥迅速積累的財富,不甘心只做個打工者。為了能像哥哥那樣「一夜暴富」,大衛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職業,但總是三分鐘熱度。
久而久之,大衛開始自暴自棄,他變得憤世嫉俗「富人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靠著吸窮人的血嗎?」 在鏡頭前,他不止一次地表達了對哥哥和他的巨額財富的反感。
好像躋身富豪階層的哥哥,令他噁心想吐。
對於弟弟的現狀以及對自己的偏見,哥哥心知肚明。他覺得,如果當初弟弟能夠腳踏實地地幹好一份工作,比如在工廠當修理工,而非好高騖遠,境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可惜歷史從來都不存在假設。
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弟弟,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沉淪了下去。他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唯一的謀生手段是到建築工地幹苦力,唯一的棲身之所是一輛破破舊舊的房車。
而哥哥則努力地開拓著更大的商業版圖,並試著在政壇發出自己的聲音。他購置了若干座豪宅,僅出現在紀錄片中的,就有倫敦的四層聯排別墅、東薩塞克斯的13世紀古宅以及巴賽隆納上流社區的假日公寓這三所。
兩人的處境,早已是天壤之別。
哥哥想不通弟弟為何不能找一份穩定工作,告別漂泊的生活;正如弟弟對哥哥的致富之道深惡痛絕,諷刺哥哥是「虛偽的資本家」。
整整25年,兩人獨處的時間不超過兩天。
在重重誤會與偏見中,改變似乎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直到持續8天的「變形計」完成,兩人多年以來的心結才稍稍有了鬆動。
體驗8天對方的人生——
親兄弟版「變形計」
當哥哥不得不在弟弟的房車待上8天時,他的內心是崩潰的。房車的空間狹窄,而且沒有洗澡如廁的設施。推門進去還亂糟糟的。
「這個真的太恐怖了,我有點想哭。」
當伊凡硬著頭皮在房車裡吃完弟弟所做的半生不熟的羊排之後,弟弟主動提出要帶哥哥感受一下自己的日常活動,哥哥欣然應允。其實他也是十分好奇,弟弟怎麼就不能好好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他每天到底在幹嘛。
「他應該有個房子,有個正常的家,真的。」
很快他就發現了弟弟存在的最大問題。
首先是自由散漫。弟弟告訴哥哥,次日上午10點,他在某個市民廣場有個新書發布會,說是發布會,其實就是擺個街邊小攤賣賣書。那麼弟弟賣的書是什麼呢?是一本自費出版的根據吸毒嗑藥經歷寫成的小說。
當哥哥看到穿著黃色西裝的弟弟晚了1小時才出現,他覺得有種一言難盡的荒唐。
現代文明社會對一個公民提出的正常要求,比如在公開場合露面著裝的得體、守時等等,弟弟心裡似乎沒有這樣的概念。
這也是哥哥認為弟弟所缺乏的高度自律。
其次,他的精神世界是荒蕪的。在政治方面,弟弟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他嘲弄英國奉行的現有社會體系,認定其終將瓦解。
弟弟定期會參加一些政治聚會,在會上與各種擁有極端思想的人們討論。隨行的哥哥一臉迷惘地看著這些人誇誇其談,卻發現他們的觀點論據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比如有些人謊稱自己的政治見解在大憲章裡有條款明列,但當哥哥一提出質疑,那人連最基本的事實都搞不清楚,開始支支吾吾。
「我想不出這種脫離現實的古怪言論有何意義。」 哥哥苦笑著,他也終於瞭解到其實在底層,擁有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滿於現狀,便強烈地抨擊現實,否定一切。
弟弟也處於這樣一個圈子裡,耳濡目染。
兄弟倆的僵持在一次精英派對中有所好轉。
就像弟弟帶著哥哥參與到自己的日常中來一樣,哥哥也帶弟弟做了自己平常會做的事,比如出席上流社會晚宴、會見各個圈子的佼佼者、參加慈善藝術展、進行馬術訓練等。
讓他意外的是,弟弟比想像中做得好太多。
在精英派對中,弟弟與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侃侃而談,他收起了自己一貫奉行的激進思想,開始認真聆聽一些主流的價值觀。
在慈善藝術展中,對藝術極其感興趣的弟弟終於找到了向人求教的機會,他甚至親自動手做了一些可愛的小玩意兒,出色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獲得了在場許多人的好評。
大衛很聰明,學習馬術也是一點就通,反應能力超快的他很快就策馬奔騰了起來。
在哥哥日常所處的環境下,弟弟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一改過往頹廢萎靡的風氣,兄弟倆之間的感情也親厚了許多。
哥哥發現弟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身上有眾多隱藏極深的閃光點,只是缺少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充分發揮人性中向上的一面。
弟弟也看到了哥哥同時要安排好工作、社交、慈善、愛好等各方面的事務,所謂「虛偽的資本家」也並非不勞而獲地吸血,財富與成就背後,多的是辛苦的耕耘與付出。
最讓哥哥感動的,大概就是弟弟看到自己參加比賽不慎從馬上摔下時顯得憂心忡忡,要知道在以前,弟弟只會幸災樂禍,可如今卻開始關心哥哥,還在賽後跑來寬慰。
作者觀點:環境影響及造就了一個人的思惟方式,而思惟又決定了一個人的行事態度和成就高度,在透過不同階級間的學習,窮人有機會逐漸的脫貧,而富人也會更樂於協助窮人逐漸的改變思惟和生活態度。
作者:胡偉良
(文章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68211?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GV_banner&utm_campaign=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