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吸引力法則 金錢 Dcard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吸引力法則 金錢 Dcard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forelance (pl355)看板soul標題[分享] 閉關文之一:那些你所忽略的吸引力法則...
這篇算是閉關心境的整理和摘錄,基本上可以當作禪修的心境轉化材料,並補充吸引力
法則中那些我們所忽略的心態和重要概念,我將強調其中的禪學以及心理學作用,而非
玄之又玄讓人一頭霧水的"靈性用語"。
而吸引力法則中的佛學部分也會解釋,為什麼惡人會有好報?
想改變命運,必先歷經脫胎換骨
前言:
2020是一個變化多端的年
我們在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件人事物,都在豐富我們的生命,修行就是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
自己,而不是在經受遭遇時總關注不好的部分。
能走過這一切,你要知道,時間改變的是原本就不堅定的東西,之後,你所成就的心境將
不再是凡人。
生是意外,死是必然,而在這中間的過程,都是我們的選擇,選擇前進的道路,亦或是選
擇
詮釋人生的態度。
世俗逼著我們要明白是非對錯,卻不告訴我們第三種選擇,無關好壞,只是生命變得不一
樣
。
世界上多少次違背經驗主義的歷史奇發事件,往往是在之後脈絡化的建立後才驚覺其中的
深刻道理。
算命算得準,謹代表你的人生完全按照你的出廠設置走,自動化程序過生活;算的不准,
就表示你在創造自己的命運。
道教言三種人算命不準,ㄧ為大福,二為大惡,三為修行者。
如同卡巴拉認為,人的命運有痛苦之路與卡巴拉之路。
真正的大自在,內不為煩惱所困,外不為遭遇所擾,這就是身心自在了。
你的心態就是你最好的風水,你的人品就是你最好的運氣。
心能轉物是如來,性命雙運為全真。
我們永遠都有選擇權,只是自動化程序告訴你沒得選,因為在痛苦的當下,跳出來的先是
情緒而不是邏輯。
印度哲學認為人的一切行動來自情感的力量,當我們付出越多就越有情感;同時情感越深
入
,就越會付出行動。然而在死亡面前不存在完美的,即使是愛與快樂,一切有為法,因緣
和合,引攝自果;必有增減,聚際必散。
引攝自果:所有刻意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有一個原因或目的。
https://i.imgur.com/FhEkuY2.jpg
必有增減:無常是波動的,不斷增加,才能保證不會減少。
https://i.imgur.com/n1H7qPQ.jpg
聚際必散:忘記它會散,忘記去維護它。
https://i.imgur.com/oC6qwCi.jpg
死亡不過就是迎接下一次的生,但人往往執著於生中造作,而不是處之泰然的準備迎接生
命
的變化,與無常相處,與不確定性共舞。
許多人之所以會修行,有的是天生好奇,亦或是在人生的轉折點需要心靈依託,來自內心
深淵對於改變自己的匱乏感。
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為了符合社會期待感的功利讀書,而非無用之用,對智慧的愛。生命
世俗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逼得我們必須武裝自己,亦或是符合世俗的強大。
人往往因習慣擁有,等到失去時倍感痛苦,這是賭徒心態理論,在賭桌上輸掉一百美元永
遠
比贏得一百美元有感的多,因此佛陀說人生是苦,苦苦、行苦、壞苦;柏拉圖的幻影牢籠
,
靈魂因得不到真正的自由而收到束縛,於是心即是地獄。
然而,能失去也是一種幸福,從沒擁有過的人生,是無從失去的。我們要放下的是心,而
不是物。
人生當中有很多的需求和目的,這很正常,但往往在滿足時或是追求的過程中,生出更多
的
目的需求,然而在死亡之前,一切終將變得虛無飄渺,蘇格拉底說,哲學就是預習死亡,
而哲學就是介於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學科。
假如生命僅是意識的作用現象,每段生死就是一部部輪番上映的電影,而我們只是演員,
任何的修行法門也只是不同的指導手冊,有人喜歡修當下,有的喜歡修來世,亦或是斬斷
生死,或將真實心交付給某個救護主。
學校和社會急於教導我們開幕,然而謝幕時卻不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人來終將一個人走的
工作。
生命不是在等待暴風雨的過去,而是學習在雨中漫舞。
修行也是如此,修正我們的行為與心態,使我們心能轉物而非受物而轉。
相傳所謂的當下是時間記詞,約三千六百八十分之一秒,阿含經記載,阿羅漢修禪定可觀
過
如果宿命如是,哪來的可能性可觀?
那些你所忽略的吸引力法則重點:
法則一
吸引力法則的誤區: 你是你所想 (觀想),而不是你認為自己是甚麼(非妄想)。
※ 黑洞法則: 匱乏、虛無、寂寞
人最大的內耗是來自於恐懼,無論是恐懼不得,抑或是得而失之。
因此害怕人生的結果最終遭受到被鄙視、被嫌棄,甚至是被拋棄。
只好把自己的不好給捲藏起來,以免被他人發現自己的人生折價,於是,人們往往活在他
人
的眼光、社群中而無法自拔。
而第一層恐懼的捲藏,會引發更深層的第二類恐懼,害怕自己的匱乏被他人發現,讓別人
看到最醜陋的自己,這樣的壓力只會使有限的生活能量逐漸消耗完,而另一個恐懼,就是
匱乏,Needy。
匱乏感是一種複雜、深沉的虛無,自身沒有足夠價值的時候,跟他人索取價值。
然而,人只有在內心壓力小的時候才會感受到愛,而不是Needy。於是你開始覺得你過得
不好,別人見到你身上的富足,在你眼裡盡是虛無。阿德勒說,你認為過得不好,不是
你真的過得不好。
階級複製和教育複製的悲哀,最糟糕的是思想複製,而非資源不足本身。你的大腦迴路使
你
放棄了重設目的的機會:
你現今的人生也許不是理想的,但卻是你自找的。
所有的行為都有一個目的去驅動,只是你沒有察覺。(薰染習氣)
我們會把人生當中的遭遇和自身的不足,當作無法成功的藉口,其實你不是沒能力,
而是沒有勇氣。
把自己的不好給捲藏起來,就是沒有被討厭的勇氣,而人最痛苦的深淵,就是自我厭惡,
你無法接受,內心的自我也跟嘲笑你的群眾站在一起了。
於是無論世界上有多少仰視你的人存在,對你來說都填補不了無法面對虛無的匱乏感。
當這種虛無感逐漸在內耗中漸漸放大時,寂寞,就是由虛無引起的第三層恐懼。
找不到知己又無法自處,來自於對無常的抗拒和我執。
你想活多少年,打算背著這個包袱多少年?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
的
誤解,執幻為實。當我們發現把這個幻當作一個實在,最終夢想破滅時,心墮入地獄,造
成
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
帝洛巴與那洛巴對談時說,束縛你的不是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執著。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因為我們忽視的現實,潛意識十分
明白,所謂的生,就是不斷的走向死亡。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前是迷茫,
孤獨後是成長。在這場單人旅行中,我們常用罪惡感、壓力、羞辱等等的武器逼自己改變
,
那些我們追求快樂的來源,往往是造成痛苦的根源,這就是反彈效應。
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來源,自卑和能力不足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
當我們把他當作一種固態的宿命狀態,就無法產生對抗自我厭惡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認為,活在他人的眼中(沒有搞清楚責任歸屬課題分離),就是捨棄重新自我建
構
,過度注重經驗法則,而忽略了當下各種重新釐清目的原則的機會,他人永遠不會真正為
你
而活。
反抗、忌妒、叛逆、憎恨復仇是權力鬥爭的自卑意識,任何的情緒都是有目的的潛意識。
都是不愛自己的潛意識自卑感。而心靈真正的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包含發覺自我厭惡的
自卑歷程。面對他,處理他,放下他,進而超越他;而不是畏懼固有的現象替自我創造理
由
。
法則二
※ 真正的吸引力法則,就是你人生最好的風水,而最好的風水就是你的狀態和信念。
吸引力法則不是躺著祈求,而是去種下希望的種子。
吸引力法則最重要的兩個重點:
◎狀態(格式化的行動力)
◎信念(妄念式幻想覺醒成開放式信念)
※ you are a one man army
https://i.imgur.com/uc9jOng.jpg
機會總是打扮成問題的樣子出現,有時候美好的事物垮下,是為了建起更雄偉的建築。
時間真正改變的,是原本就不堅定的東西,而你需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世界才能變成你
想要的樣子。除去睡眠人的生命只有一萬多天,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在於:
你究竟是活了一萬天,還是僅僅活了一天卻重複了一萬次。
※有胸懷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有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 寧靜禱文
◎狀態:
(格式化的行動力)
人生之中要剪兩次臍帶。
第一次是在出生的時候,你與母親之間的臍帶就被剪斷了。
第二次是你精神上的臍帶,甚麼時候覺醒,這個臍帶剪斷之前,你其實不會快樂,你的人
生
也不是你的人生。
你還在依靠著別人,向別人去索取,精神臍帶的剪斷,讓你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讓你
知道你的人生之中,首先是對自己負責,然後還要對你周圍的人負責,你會發現其他人是
你幫助的對象,而不是你依靠的對象。
那一刻開始你才在人生中尋找意義,人生才會給你快樂。
而所謂的覺醒,有三個層次:
1. 「固定思維」(喜歡待在舒適區) 覺醒成 「成長思維」(喜歡探索事物)
不再埋怨命運,相信大多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可以通過方法和努力去改變的。
2. 「利己思維」 覺醒成 「利他思維」
本質上理解了利他不是犧牲和奉獻,一切物質回報的果,皆來自對他人創造價值的因。
3. 「黑白認知」 覺醒成 「系統認知」
不再以簡單的是非對錯,絕對或極端概念去解釋發生的一切,接受這個世界是複雜且不確
定
的,但又能夠理解,一切複雜源自固有的簡單。
吸引力法則的重點,不是去思考得不到的東西,我們面對每一個挫折時,其實能量都在削
弱
,到一個狀態就沒有吸引力了。
吸引力法則中的同類相吸,其實核心是所謂的共振效應。
※ 我們最大的成功,來源於有多少人希望我們成功,我們最大的得到,來源於有多少人
希望我們得到。
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九成九都是人際關係,我們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的共同體一部
份
。因此他認為應該追求合作的社會意識(利他超我),而非製造階級意識(尤其是愛情)。
被討厭的勇氣是共同體價值的建立,透過社會和利他貢獻實現勇氣的自我實現正念訓練。
這和大乘菩提心無我利他的三輪體空哲學十分接近(六度波羅蜜)。
鼓勵和接納(合作意識),而非肯定和稱讚(階級意識)。這就是正念訓練Mindfulness,
而非正向毒雞湯(Positive Thinking)。
以上,你覺得我在講new age?
其實我講的在正統佛學中也有。
藏傳格魯派格西麥克爾·羅奇所著的《當和尚遇到鑽石》中,最扼要的重點就是,
有願時,必須種下種子,你想要甚麼,就要幫助他人有甚麼。
他所提到的星巴克四步驟(漢字音譯藏語):
習(基礎目的)
桑巴(動機)
久挖(行為)
他吐(結束、圓滿、究竟)
在佛法中四步驟圓滿的究竟是能來生投生善道,也就是引業和滿業的善果究竟成熟的法則
。
我們的行為有可能同時是種下因,也有可能是過去善業種子成熟的助緣,抑或是兩者兼具
。
然而因有善惡,緣為中性,因此許多惡人雖然他的現世惡行種下惡因,此行為中的助緣也
引發他過去的善因成熟,導致惡人的現世報竟然是善果,而他種下的惡因我們也許今世看
不到成熟的一刻(引用自阿毘達摩順正理論)。
緣為增上,因為本質。
我們所有的祈求和觀想,都是一種助緣,如果沒有種下善因的種子,施再多的肥也沒有用
。唯識學派中,種子是心識的隱藏狀態,現形是心識的顯現。因果不是單向的,一個行為
有可能是因、緣或是兩者兼具,有可能是未來的因,也是這一世的助緣。
◎信念:
(妄念式幻想覺醒成開放式信念)
你想要成為有錢人,你必須要觀想何謂有錢人的狀態,有錢人的生活境界和思維,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而光許願 ”我想要成為有錢人”,完全跟所謂的宇宙下訂單毫無關係,試問你在與廠商
下
訂單時,會在紙張上只寫 ”給我生產利潤高的東西”這樣嗎?
試問你連校花的喜好,欣賞的對象特質都一無所知,還談甚麼與她結婚生子?
因此,無論是《當和尚遇到鑽石》或是法則中,你想要甚麼,就要幫助他人有甚麼; 同類
共振法則中的 "我們最大的成功,來源於有多少人希望我們成功,我們最大的得到,來源
於有多少人希望我們得到。"說的是同一個境界。
這在心理學中,阿德勒的社會合作關係,以及費曼學習法都有這樣的觀點。
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你是最先理解成功法則的人。先種下共振的種子,最後因合作關係創
造
出夢想的同溫層。當你能為他人創造價值,同時也在為你自己創造價值,想遇到天使,最
好
的方式是成為他人的天使。
佛陀稱因果為:善善聚集、惡惡聚集。
同樣的一件行為,內在動機如果是匱乏感、還是同理心,也許短時間看到的結果未必不同
,
但薰染出的頻率最終會導正至善循環與惡循環。
慈悲的前身是同理心,只想複製有錢人的樂,卻不去理解有錢人的苦,你永遠也不可能依
照
共振理論成為有錢人的同溫層。
同樣的,因恐懼和匱乏所追求的事物,黑洞理論的共振最終導致虛無。追求階級填補,社
會
的名利層級化,最終導致束縛自由。
一切事物相互依存,因緣構成,《次第花開》一書,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溫柔對待自己
,
能對自己慈悲的,才能對他人慈悲,當我們缺乏對自己真正的慈悲,很難對他人慈悲。唯
有
不放棄自己,才不放棄他人。相信自己有覺悟的能力,才能相信別人能覺悟。
※上帝說,為他人帶來喜樂的,他自身必須是喜樂的。
這在大乘六度波羅蜜中也是這樣的道理:
◎利他:
佈施與供養 (對上下境界階級產生1+1大於3的合作關係)
持戒 (對自我以及他人產生防護心)
◎自利:
忍辱 (取消反芻思維以及主體思為帶來的危害)
精進 (格式化與邏輯化思惟)
◎利他與自利相應:
禪定 (產生覺察力)
般若 (智慧)
而我們許願的起心動念,往往對滿願的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開放式信念是十分重要的。
《大毘婆沙論》解釋,一果始於三因以上。
所有願望的種子狀態,皆是抽象又具體的埋藏境界,如同那些你曾做過的,無法用言語表
達
給他人的美夢。
也許你的動機是發財,發財的前提是上進,而在上進的道路中,卻先遇到了愛情。也許最
後
愛情的扶持,最終你的人生因此緣滿而富足。
如果你的信念是妄念式幻想,甚至缺乏行動力,抑或是行動的動機來自Needy,你所許下
的
願望是一則沒有內容、沒有特色的劇本,這樣的劇本是上不了舞台的。
發財的路上只想著: 為何我還沒發財? 只會引發反彈效應(又稱白熊效應、粉紅大象理論)
的
反作用力,你的格局沒有提升,煩惱所障,最終將你拖入虛無的,是匱乏感。
匱乏感引發的寂寞,是一頭獸,在傷害自己的同時也在傷害愛你的人。因為你始終沒有深
思
,發財與富有,這兩個境界的差異。就如同視與見,聽與聞都是不同的境界。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將拿到什麼。
當你祈禱成為生命充滿愛的人,試問上帝是直接讓愛人從天上掉在你面前,還是使你有機
會
學習愛?
如果有一天能自己都喜歡自己,自己都佩服自己,骨子裡生出的自信,活出了自我,
這樣一個人出生到一個人死亡,也不再孤獨。成為一個能自我定義的人,並能受時間考驗
。
那你將是那個最強悍的吸引力。絕對的自信,來自壓倒性的實力。
補充:
唯識學派本身就有自己的吸引力循環法則,所謂的唯心唯識,一切種子的哲學,也就我們
常常說的福田,其基礎一樣是開展覺察力來打擊我們的習氣,使得心識得到善循環的薰染
。
這樣的思想是繼承經部的薰染說。
再簡單來說就是解構主體思維,進而成為格式化思維。
以腦科學來說,所謂的習氣就是散漫性思維,因為情緒、環境成長中的不客觀的經驗法則
,
散漫易造惡,也是禪定中第一關的障礙。
散漫性思維,其標準就是放下了自覺,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也無善加思維這件事情帶來
的
後果。所有的惡與自私帶來的結果,無論其過程的思維有多複雜,其根本都是情感,這也
是
印度哲學的觀點:
一切行動來自情感的力量。
其實我們有的時候,不是得到的不夠,而是知道的不夠。
而人生到底是要選擇善循環,還是惡循環,這都是我們的選擇。
強納森.海德,心理學家同樣也是藏傳修行者,其著作《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
的
正向心理學經典》中,也有相關內容。
作者用了藏傳的象與騎象的禪定比喻,象就是大腦預設的自動化模式,而騎象人就是我們
的
控制模式。
而顯法主要先從騎象人下手,是為慧定;密法則是與象對話,也就是定慧。
如同全真教的性命雙修。
其實任何有作用,有價值的東西,必然來自刻意為之,自然而然就存在的東西,必然一點
價值與作用都沒有。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陀說的。
隨因緣變化而出現、變化及消失的法,也就是「他因」,薰染而成。
所有宇宙萬物都是不可靠的,它的本質沒有包含存在,它基本上都是虛無的,一百年前沒
有
我們,一百年後也沒有我們,有開始便有結束,這就是西方哲學中的虛無主義。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莊子說,古人早已體會「未始有物」,從來不曾有萬物真正存在過。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莊子,齊物論》
古人早以為,能夠知道未始有物,就是最高的境界。「未始有物」在《莊子》也出現過三
次
。最高的智慧就是發現,萬法皆空。當時中國可還沒有佛教傳入。
莊子認為,如果未始有物,人生還有甚麼好爭吵,好執著的。
因此莊子又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遊》
透過覺悟欣賞當下萬物存在之美。
因為萬物皆是他因而生滅,在西方哲學中,自因以下,皆是他因。
而西方哲學中的自因,拉丁文 CAUSA SUI (cause of itself),宇宙萬物只有一樣東西是
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就是上帝(包含斯賓諾莎的上帝哲學)。
我們之所以不存在,因為我們是他因,我們皆是父母所生,父母就是我們的「他因」。
東方的自因就是「道」或「梵」思想。
莊子在《大宗師》中,形容道是: 自本自根,這就是西方哲學所說,上帝存在本身,即是
自因。
※因緣合和則生 因緣消散則滅。
既然聚際必散,我們卻時常忘記它會散,忘記去維護它。無常是波動的,不斷增加才能保
證
不會減少。
刻意為之,引攝自果。刻意創造的,定有其原因目的。無論是愛情、家庭等,都需要刻意
為
之。
修行也是如此,密勒日巴言,修行就是不斷的犯錯,不斷的修正,走上無誤的道路。
在死亡之前,所有的付出終將走向失去,但我們能決定句點的樣貌。
※文獻引用:
強納森.海德《象與騎象人》
羅卓仁謙《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傅佩榮 哲學
延伸閱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1yo9-Sqlw
三一法則是一種意識維度折疊,他是一種破除舊維度的乘法,而非加減法。三一法則中,
混沌、創造、平衡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而平衡的根本就是取捨中的平衡。
同樣是容器,杯子和寶瓶的差別不在於倒水和裝水的作用,而是容器本身的固態定義如何
打破並重新賦予。
˙你所不知道的顯化法則之問題,錯誤的"捨 "、迷亂的" 取 "(後半文):
https://www.ptt.cc/bbs/soul/M.1596710204.A.B90.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7.134.140.30 (西班牙)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ul/M.1613953552.A.745.html
※ 編輯: forelance (37.134.140.30 西班牙), 02/22/2021 08:37:35
那應該多讀讀康德、叔本華和尼采
對行使邏輯的執著就是一種情緒
我說的通篇幾乎都是心理學
另外耍你的可能不是宗教,而是迷信的心
聖嚴法師說,有所宗而以為教者,即為宗教,教者為教育、教學、教化也。
※ 編輯: forelance (37.134.140.30 西班牙), 02/28/2021 01:18:11
雖然我不明白來靈學版來批判宗教的動機是甚麼
但看到這個帳號的歷來推發紀錄應該就知道了
我本身是社會科學馬克斯列寧主義中的葛蘭西學派批判主義與建構主義起家的
一個是唯物辯證主義,一個是心理學建構主義學派轉到政治分析
因此想進行唯物辯證批判相信您應該是辯不過我的
包含說一切有部的唯物理論依然能支持早期印度佛教的無神理論
而我對西方上帝的理解傾向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哲學上帝:
一切自然的總和即為自因上帝,基本上整個西方唯心主義的上帝,也就是超越宗教的
哲學上帝都是這個論證,如果您對此持輕蔑態度的話,想必連黑格爾也不屑了吧。(笑)
因此初步看來您對我歷來文中的有神和泛靈論都產生了從迷信以及錯誤解讀的認知偏差
另外我在他版有一篇文章:
時間與世界非客觀存在唯心思辨&賽博龐克文化中的數位唯物式開悟
(預言測不準原理&傳統世界與社會科學中的形而上思想進程初探)
https://www.dcard.tw/f/marvel/p/233711760
此篇就是初步用部派佛教唯物理論和猶太神祕主義為基底,來探討意識虛擬的假說,
所有的神和位格都有可能是一種虛擬數位唯物系統。
因此我的學派是:
葛蘭西批判及建構主義
如果你在普通的心理學書籍找不到這兩個名詞,只是你看的不夠
心理學早期是來自哲學和社會學門的,斯賓諾莎和笛卡兒就是近代心理學史知名人物
其實您說我用心理學包裝宗教理念我是一頭霧水
明明我的文章都有明顯的形而上學
現代心理學可是要叫祂一聲爺爺
如果您要站在哲學巨人的肩膀上大聲疾呼: 形而上學就是宗教理念
那我可能也會贊成。
不過看來以上這些關鍵字您應該是無心探討
那我就丟幾本通俗心理學的書籍:
首先就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基本上他的專書在台灣很紅,而我也常常以他的分析方法
引用到佛學中。
接下來是
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
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
這本我的文章中明明有引用,作者是正正經經的心理學家以及藏傳修習者。
另一本書是
格式化你的人生:97條讓大腦重開機的心理法則
這本更加淺顯易懂,主編看似是理工科出生
這一本您更應該要多看看,因為您的發言有很深的主體思維而不自知
※ 編輯: forelance (37.134.140.30 西班牙), 03/02/2021 05:52:46
我覺得他直接在嗆心理學大師榮格
因為所謂的心理學包裝宗教理念,根本就是其他心理學派在酸他的說法,榮格本人的學說
受到道教內丹和印度阿特曼以及藏密非常深的啟發,去翻翻榮格精選集就明顯能看到
濃厚的宗教神祕學主義。
可是沒有辦法,他就是權威,榮格之後再無榮格
科學修行,以啟發替代迷信崇拜
祝大家平安喜樂
吉祥如意
扎西德勒
※ 編輯: forelance (37.134.140.30 西班牙), 03/02/2021 06:01:22
※ 編輯: forelance (37.134.140.30 西班牙), 03/02/2021 06: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