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吳晟泥土賞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吳晟泥土賞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吳晟泥土賞析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木麻黃 ◎吳晟 日頭仍然輝煌的照耀 在同伴愈來愈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吾鄉人們的腳印,不再踴躍 晚霞依然殷勤的送別 在同伴越來越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城市的工廠、工廠的煙囪、煙囪的煤灰 隨著一陣一陣吹來的風 瀰漫吾鄉人們的臉上 月光仍然溫柔的撫照 在同伴越來越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
吳晟泥土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木麻黃 ◎吳晟
日頭仍然輝煌的照耀
在同伴愈來愈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吾鄉人們的腳印,不再踴躍
晚霞依然殷勤的送別
在同伴越來越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城市的工廠、工廠的煙囪、煙囪的煤灰
隨著一陣一陣吹來的風
瀰漫吾鄉人們的臉上
月光仍然溫柔的撫照
在同伴越來越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呼嘯而來呼嘯而去,匆匆忙忙的機車
並不在意
以粗糙的皮為衣
以乾硬的果為實
笨拙的直立馬路兩旁
我們是越來越瘦
越來越稀少的木麻黃
--
◎作者簡介
吳晟,臺灣彰化人,一九四四年生,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畢業,任教彰化溪州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
吳晟曾以詩人身份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Iowa)國際作家工作室,為訪問作家;出版有詩集《飄搖裡》、《吾鄉印象》、《向孩子說》,散文集《農婦》等多種。
--
◎小編 #三進 賞析:
說起吳晟,總讓人想起農民、泥土、田園生活,他的農村經驗令他寫出臺灣田園詩的代表,然而要定調他是個田園詩人,總覺得在那之上,還更多了點什麼。
早在第一本詩集《飄搖裏》,吳晟在寫下對故鄉人、土地的愛以外,也傳達了明確的哀痛:「山林,是你的骨骼/卻有人不斷揮舞巨斧、濫加砍伐/逐漸逐漸癱瘓了你」、「含有大量毒素的汙水和廢氣/毫無顧忌的排放、不受管制/摯愛了你的呼吸」。這首發表於1981年〈制止他們〉在數十年後,由吳晟的兒子吳志寧改編為歌曲〈全心全意愛你〉,雖然歌詞拿掉了這些盤點傷痕的文句,但他對土地的愛依然那麼清晰。或許也聽過這首歌的你,可能很難想像原詩,還存在著這樣慨然的文句。
而今天這首〈木麻黃〉發表於1972年,更早於上面那首詩作,可以看到青年吳晟,更早期的見證與思索。
〈木麻黃〉一詩,吳晟化身為路旁的木麻黃,以一棵不開花的樹的心情,觀察故鄉土地與人的變化。因為工廠的進駐,煙囪大肆散播著煤灰,典型的工業汙染景觀。
而木麻黃其實是生命力極強的樹種,抗風、抗旱,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存,因此在日治時期被引入臺灣,作為防風林的而遍植於臺灣各地海岸。然而即便是這樣的木麻黃,也在現代工業的污染下,變得消瘦稀少,吳晟想透過詩作表達的意旨,已經顯而易見。
生長於濁水溪流域北岸的吳晟,目光經常順著水圳匯河入海。他在1999年於《台灣日報》,一連發表了「憂傷西海岸」系列詩作五首,宛如忠實的守望者、看顧著這塊始終被覬覦、被粗糙對待的土地。在故鄉彰化的海岸線,北有彰濱工業區、南邊與麥寮六輕相望,這長達61公里的海岸,始終他令他深愛、偏偏又不得不擔憂。
而這樣的擔憂,在2010-12年間的「反國光石化運動」,達到了高峰。吳晟為故鄉海岸積極奔走,號召了藝文界人士共同發聲。他在記者會上朗讀〈只能為你寫一首詩〉時,激動落淚的模樣,心中的憤慨,或許數倍於寫下「憂傷西海岸」系列或〈制止他們〉的時刻吧。
回到1972年的〈木麻黃〉,那時的吳晟或許還沒那麼憤怒,只是對於故鄉的變化開始感到疑惑、不安。那樣的吳晟從沒改變過,故鄉的生態被他揹上了肩,一路走到現在。反國光石化運動對多數人或許只是個事件,對吳晟而言,那不過是他一生眾多戰役中,較為人所知的一個。
--
美編: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生態詩 #吳晟 #木麻黃 #反國光石化 #環境保護 #彰化濕地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04.html
吳晟泥土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十年 ◎#吳晟
地球還是一樣的轉
不快也不慢
我的腳踏車輪子
還是一樣的轉
沿著河岸,也沿著您
奔波了二十餘年的鄉間小徑
隨朝陽轉向辦公廳
再隨夕陽轉回家
留連不斷的水聲
沿途不由自主的潺潺
彷彿是,自您去後
諄諄切切的叮嚀
說不上甘願或是不甘願
來來去去的轉動中
路旁的稻穗,已不知黃熟了幾度
我也已不是
耽於狂熱夢想的少年
父親啊,鄉人都說
我越來越像您
像您髮越稀,額越禿
像您容易為鄉人
牽掛和奔走──
這就是您殷殷的寄望嗎
和忙碌而艱苦的鄉人一樣
我們已很少談起您
父親啊!您最了解沉默
深於言語和淚水的思念
必定也能了解
--
◎作者簡介
吳晟(1944年9月8日-),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台灣鄉土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
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現已改制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畢業後,曾任溪州國中生物科教師,1995年已退休。 寫作之外,兼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寫台灣人、敘台灣事、繪台灣景、抒台灣情」是吳晟的創作主張。他的作品都是從生活體驗中醞釀出來,情境動人,包含深刻的哲理。
--
美術設計:紀姵妏
攝影來源:紀姵妏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吳晟的〈十年〉民國65年10月發表在《詩人季刊》第六期,後收錄於《泥土》(p.61-p.62,遠景,民國68年初版)。
(參考自 https://www.ptt.cc/bbs/poem/M.1477831939.A.216.html)
這一首詩的寫作方式,是以賣樸拙為真巧的筆法。從平實的鄉土語彙與意象中,吳晟希望成就的就是一種(農)人格即詩(人)格的踏實感,從他的詩是很難看到太多的賣弄的。
小編曾拜訪過吳晟老師,隨他走過他家鄉的農田,小小的家庭幾世代人巡田走過的路。「這裡的景色我看過上萬次。」他這樣對我說。春去秋來,在相同的景致中看人事的變遷,是這首詩寫作感觸興發的緣起。題為〈十年〉,寫作卻明顯有投射對象「您」,顯然這個時間與對象之間存在某種聯繫。是懷念父親之作嗎?小編不是專研吳晟,無法斷定。不過文中的線索讓我有了這樣的聯想。
第一段的筆法就是簡單生活中見寫作技術的方式,不過也只有這一段是這樣寫而已,後面的筆法越來越生活化,把致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這一段透過「轉」這個動作聯繫起了地球與自己的自行車,不快也不慢的地球的韻律,不快也不慢的自行車的速度(我的速度),兩者同時穩定的運行中,是生命的時間感,他一絲一毫的過去了。有了這個時間,有了「轉」的動作,才讓第二三四段有了參照的座標。當代生活是越來越城市化的,交通的便利讓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緊湊。但吳晟在上個世紀的這首作品中寫的卻是「有的人的生活一輩子就是這麼小」。誠然,有機會赴美讀書的吳晟,他的世界相比文中的「您」已是很大很大了,但這不妨礙當他回到他的故鄉,看著父親幾十年來居住的地方,沒有太多改變的地方中生活的點滴時,在這些更貼近他的原生生活的位置,更貼近父親的生活,也更為深刻的思念起父親。
正是這樣的思念讓「轉」的動作到達了極限,透過最後兩段,我們才知道,原來這些「轉」並非毫無緣由,當吳晟更深刻地進入他的生活,毫無意外的越來越像是父親的樣子。想必他對於如何當一個父親理解的更多,對當年的父親也理解得更多。他說自己如鄉人般很少談及父親了,可是他難道不記得了嗎?最後的結尾令人聞之鼻酸,轉來轉去的吳晟,因為他的父親就在他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1/2017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