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吳寶春紅豆麵包故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吳寶春紅豆麵包故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吳寶春紅豆麵包故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吳寶春紅豆麵包故事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情在家,解悶的良方就是點心和零食 https://bit.ly/3hDboAX 每週去超市採購,除了煮三餐的食材、各種點心和零食🧃🍬🧁🥧,但是同一個地方買的東西變得沒那麼有趣療癒了。 為了在家也能有驚喜地開心感🥰,我開始在網路找許多國外代購的零食,這讓我找回了許多的驚喜,我買了很多我兒時在美國吃...

  • 吳寶春紅豆麵包故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6 08:00:46
    有 217 人按讚

    疫情在家,解悶的良方就是點心和零食 https://bit.ly/3hDboAX
    每週去超市採購,除了煮三餐的食材、各種點心和零食🧃🍬🧁🥧,但是同一個地方買的東西變得沒那麼有趣療癒了。

    為了在家也能有驚喜地開心感🥰,我開始在網路找許多國外代購的零食,這讓我找回了許多的驚喜,我買了很多我兒時在美國吃的零食和我家的孩子們分享。每次的分享都有好多故事伴隨美味的零食,讓點心時間變成我們居家防疫時的family time😍。所以為了讓這family time 持續升溫,除了買國內外的零食,我也買了許多好吃名店的蛋糕🍰、肉桂捲、手工餅乾🍪。很多名店都要等至少3週以上才能享受到,收到時那種和家人一起開箱的幸福是値得的❤️

    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來開箱一個我覺得幸福感破表的『蛋黃酥』限量套裝🥳
    沒錯!限量限時錯過就沒了,愛吃蛋黃酥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

    我想大家都有經驗排隊去買名店的糕點經驗,所以像買蛋黃酥不可能去排超過一家,Well,今天我要開箱的是由4位台灣之光的世界冠軍蛋黃酥,這好比買到由四大績優股組成的超級基金,簡單的說就是『保證好吃』👍

    首先,這次的蛋黃酥非常特別,是台灣大師級烘焙師們的大集合,而且是用國王派皮製作,平時一間就很難買,現在1次就可以享受到4位天王級大師的蛋黃酥,說到代表台灣的點心除了鳳梨酥就是蛋黃酥。

    以前住美國,我記得爸爸每年會到華人糕餅店買一顆蛋黃酥回家泡一壺茶🫖,然後把一顆切4份慢慢享用,有時他會叫我們一起分享,現在想起來跟台灣吃到的傳統小包酥製作口感差很多,但是蛋黃酥帶給我的是美好的回憶。

    烘焙界四大天王這次顛覆傳統小包酥製作手法,這次用西式的國王派皮手法,很多人會問小包酥和國王派皮差別在哪?
    讓我來和大家分享
    🔅小包酥:層次多且酥性較好。
    🔅國王派皮:口感鬆脆輕盈,充滿空氣感。而且兩種材料截然不同。

    去年不管想買那位大師的蛋黃酥1顆難求,而且如果自己買齊4家,除了要跑北中南,至少要買40顆才有可能,因為都是盒裝賣,幾乎沒有零售,現在1次買齊,每間3顆共12顆。
    這次蘋果花組合了四位大師:
    🌀世界盃麵包大賽 冠軍吳寶春
    🌀2018年的世界麵包冠軍莎士比亞烘焙坊王鵬傑
    🌀法朋烘焙甜點坊法國巴黎甜點公開賽金獎得主李依錫
    🌀堂本麵包店 陳撫洸

    四位大師各自用自己的創意和情感詮釋台灣的蛋黃酥,拿到這盒蛋黃酥有別於以前都是比較中式的包裝,這盒包裝就是簡約白配亮黃,我想這四位大師的光環已經夠鮮明了不用任何裝飾,簡單大方。
    打開後,有四條,來自四位大師的蛋黃酥,配上各自的人像和簽名讓我開心的像看到偶像般的心跳加速😃,選擇障礙的我一開始還真不知如何下手,看到他們名字就會想到他們的代表作。

    🔸吳寶春的「酒釀桂圓麵包」和「荔枝玫瑰麵包」
    🔸王鵬傑莎士比亞烘焙坊的國王派
    🔸法朋李依錫的法式蛋糕
    🔸陳撫洸堂本麵包

    吃了這盒世界冠軍蛋黃酥後,除了意猶未盡,留下來的是種感動。每位大師都把蛋黃酥升等國際化。

    吳寶春推出2.0版本蛋黃酥不計成本時間選用克朗思克T65做油皮,而且在蛋黃和豆沙的比例拿捏,讓兩者在口中融化速度,最終讓內餡保有濕潤感也不會讓鹹蛋黃搶過豆沙或豆沙搶過鹹蛋黃,呈現完美比例。

    莎士比亞的蛋黃酥皮採用王鵬傑出名的國王派手法。除了餅皮的層次之外,特別用烘烤的溫度變化,讓紅豆餡的糖分沉澱到底部的餅皮,這是西點手法讓底部餅皮有種carmelized焦糖香味,內餡咬進去吃到特別香鹹的蛋黃,配上不甜的豆沙增添內陷口感另外酥皮層次,加上焦糖化的脆底讓吃的每一口都有感。

    法朋李依錫則是在麵粉中發揮新意,法朋今年的蛋黃酥經過微調,麵粉採用高粉與低粉的混合,分別是日清的「傳奇」及熊本製粉的石臼粉,更保有傳統技法油皮中止加三溫糖,洲南海鹽加再由酥麵團中,三塭塘低甜度配上洲南海鹽讓海鹽風味更突出,這特別的鹹味讓蛋黃風味帶來變化也解膩。

    最後陳撫洸的蛋黃酥,讓我非常好奇,因為吳寶春曾說過陳大師教會他『品味』,所以我期待在這顆蛋黃酥中吃到品味,果不其然,品味就在豆沙中,他採用兩種紅豆沙配比調成,其中一種紅豆沙中加了烏豆沙,烏豆沙由紅雲豆製作,甜中微酸,這個風味為豆沙餡帶來一種精緻感也解膩。比純紅豆沙精巧,又不會有棗泥餡喧賓奪主的問題。

    我非常推薦這盒限量限時的蘋果花ㄨ世界冠軍2021蛋黃酥,一次吃到四大天王級的蛋黃酥,免排隊,優雅品味到世界之最!👏🏻👏🏻👏🏻

    🔺最後小小提醒:
    ✔️2021/7/28~8/4 出貨
    ✔️出貨免運
    ✔️蛋黃酥 出廠效期是15天,收到大概是剩下 10 天左右賞味期。

    因為台灣潮濕建議覆熱
    覆熱方式:由於蛋黃酥會返潮,請預熱烤箱180度,烤2分半再享用。

    另外廠商特別提醒,但我收到時每顆完美
    因疫情關係,請能接受有不可抗力因素改變出貨時間。

    國王派酥皮嬌貴脆弱,運送途中有破損可能,可接受才下單。

    吃到國寶級大師的蛋黃酥你才能體會到蛋黃酥的層次和美好!😍😍😍

  • 吳寶春紅豆麵包故事 在 Belle 莊蕙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13 20:21:13
    有 202 人按讚

    終於有機會見到吳寶春師傅本人了!
    應該只有我一見面就問他紅豆麵包的初戀故事是不是真的😆

    今天受邀出席<夢幻麵團 麵包記者發表會&技術分享會>,一到現場就被記者cue去大口吃麵包,品嚐吳寶春師傅研發最新的三色吐司,以紅麴和梔子花萃取之天然色素染色的夢幻麵團,吐司內分別有芝麻、紅豆、草莓乾果醬,可吃到酸、香、甜不同滋味,而且吐司口感Q彈鬆軟!
    另外寶春師傅還以紅豆粉粿冰為靈感而研發出紅豆粉粿吐司,那Q彈的口感真的讓我驚豔,都讓我忍不住問寶春師傅下次會不會做出米苔目吐司😆

    而且聽說夢幻麵團所製成的麵包,即在常溫下放了三天,口感仍像第一天ㄧ樣!!
    只能說夢幻麵團做出來的麵包果真不一樣,連平常不愛吃麵包的我都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不是第一次上新聞
    #倒是第一次在新聞上大口吃麵包🙈🙈🙈

    這裡看新聞👉https://reurl.cc/e5kyl7

    吳寶春麥方店-臺北店
    吳寶春麥方店-臺中店
    吳寶春麥方店-高雄店
    -----------------------------------------------------
    👗My Outfit👗
    上衣、背心 Aigle
    裙 Ungrid
    靴 三十革

  • 吳寶春紅豆麵包故事 在 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9-20 10:42:16
    有 216 人按讚


    【分享自內文】
    臺語稱吐司為「sio̍k-pháng」,很多人顧名思義以為是價錢便宜「俗パン」胖(sio̍k-pháng)。
    其實,大謬不然!sio̍k-pháng一音源自日語的「食パン」( shokupan),據日漢辭典解釋,指的是「不加甜味,作為主食用的麵包」,臺灣人把日語shokupan省音,就成sio̍k-pháng了,和吐司的價格一點關係也沒有。

    麵包在臺灣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談及吐司在臺灣叫名由來,臺語稱吐司為「sio̍k-pháng」,我顧名思義信口說, pháng是從日語的パン(麵包)轉過來的外來語, sio̍k漢字作「俗」,便宜的意思,因為吐司在各類麵包中,價錢最便宜,因此稱之為「俗パン」(sio̍k-pháng)。

    是耶非耶?回家後上網查找資料,大謬不然!

    sio̍k-pháng一音源自日語的「食パン」( shokupan),據日漢辭典解釋,指的是「不加甜味,作為主食用的麵包」,臺灣人把日語shokupan省音,就成sio̍k-pháng了,和吐司的價格一點關係也沒有。

    日語用片假名稱麵包為「パン」,顯示為一外來語,根據曹銘宗《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說法,這字源自麵包的拉丁文 Panis,並衍生出義大利文 pane、法文 pain、西班牙文 pan、葡萄牙 pão,都和日語的「パン」諧音。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將麵包作法傳入日本,「 パン 」因此定音。

    歐洲麵包進入日本後,被日本在地化,發展出適合日本人口味的各式麵包,成為國民零食之一,如紅豆麵包(あんパン),這是以紅豆沙為餡的麵包,あん的漢字是「餡」,日語的あん多半指的是豆沙,而日本最常見的豆沙是紅豆沙,因之紅豆麵包就被稱為 あんパン。因為紅豆沙符合日本人口味,也較能為當時老一輩的人接受。

    此外,還有奶油麵包(クリームパン)、咖哩麵包(カレーパン)、菠蘿麵包(メロンパン)、果醬麵包(ジャムパン)等等,都屬日本在地化後的麵包,這類麵包在日本時代傳入臺灣,和吐司一起,成為臺灣麵包的基本款,古早味。

    雖然西洋料理在日本,乃至日本時代的臺灣社會,是上層社會的美食選項之一,一般庶民無緣接觸,但比西洋料理更早進入日本的麵包,早已在地化,以洋菓子的身份面世,因此不在高級西洋料理範疇,而是平民食物。麵包被歸為洋菓子,它不是正餐主食,向來就只是零食。

    一九二◯年代,當時臺灣人就有在旅途中以麵包充飢,如黃旺成日記所載,他曾在通霄站買麵包一角做為午餐,並稱之為「經濟之一法」;在自家工廠工作時,他也曾買紅豆麵包兩角「自己烹茶以充中食」。可見當時麵包在市面已相當普遍,連車站都買得到。

    到日治後期,臺灣人甚至自己動手做起麵包,根據呂赫若的日記,他就曾買果醬和麵粉,做糕點給孩子吃。
    (見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中研院臺史所《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1期,頁79至125,2013年3月
    原註:黃旺成部分: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九)一九二二年》,頁94、360;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一九二三年》,頁54-55、196-197;黃旺成著「黃旺成先生日記」,1925年12月20日,未出版手稿,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藏。
    呂赫若部分: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四年)中譯本》,頁113-114。)

    1928年底,潘漢年寫了一篇小說《法律與麵包》,刊登在《臺灣民報》(第243-244號),故事說,麵包公司職工馬德生因參與工人運動被開除,為了生存,乃擊破公司的玻璃櫥門搶麵包,而被判刑3個月。(朱雙一編《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頁33)雖是小說,但描繪的社會背景不會太離譜,這篇小說顯示,臺灣當時已有自家生產,並陳列於玻璃窗,以招徠顧客的麵包店。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當局在臺灣實施糧食配給制度,但對人民而言,配給的食物總是不足,有一份回憶錄說,有時候一連幾天都要用副食品地瓜或麵包來代替三餐。(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們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年,頁234。)在這裡,麵包和地瓜同屬不受待見的副食品,和米食差了一大截。

    時至今日,有人將臺語的 pháng,以華語的「胖」來表述,取其諧音。

    2010年11月,吳寶春在高雄開設麵包店,取名「吳寶春麥方(兩字合寫)店」,「麥方(兩字合寫)」這字,成為臺語pháng的新創漢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