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說也是人生】#關大刀與雞蛋糕-03 #文學獎得獎小說
⠀
「現在,我只想找到吳仔,問他到底發生啥代誌。」
⠀
⠀
▍給你一點前提概要:故事從父親公司所有的錢都被捲款逃跑開始,父與子於找尋犯人的過程中,發現關刀是解謎的必要條件,而雞蛋糕是幸福的開始。我相信你不知道我在講什麼,讀下去,才能笑中帶淚...
【是小說也是人生】#關大刀與雞蛋糕-03 #文學獎得獎小說
⠀
「現在,我只想找到吳仔,問他到底發生啥代誌。」
⠀
⠀
▍給你一點前提概要:故事從父親公司所有的錢都被捲款逃跑開始,父與子於找尋犯人的過程中,發現關刀是解謎的必要條件,而雞蛋糕是幸福的開始。我相信你不知道我在講什麼,讀下去,才能笑中帶淚。
⠀
⠀
▍故事開始:關大刀與雞蛋糕-03
⠀
⠀⠀我們將一台台機器推至門口,倉庫越來越空,而在倉庫最深處的雞蛋糕攤車上,我發現一尊約五十公分高的木頭神像,蒙上跟北海道冬雪一樣厚的灰塵,瞬間還真認不出是哪位神明。我拿抹布往祂身上抹,慢慢的,像刀銳利的眼神、像瀑布流洩的鬍鬚、像樹木挺拔的姿勢,終於完整。
⠀
⠀⠀想不到竟然是我小時候那尊少了關刀的關帝爺。
⠀
/
⠀⠀這尊是阿爸和阿母為慶祝公司開業特別買來的,相信「武財神」能保佑事業興旺,也能斬鬼化煞。只不過,小時候的我哪懂這麼多,看見祂手中有刀,就偷偷把刀取下,拿來揮揮砍砍,再擺回去。幾次之後,也不知道是弄丟了還是玩斷了,刀就這樣消失了。
⠀
⠀⠀為了怕被阿爸、阿母責罵,我將免洗筷放進關帝爺手裡,想魚目混珠,誰知道,竟然沒有人發現!於是,這變成另外一種遊戲,我曾經嘗試放進:鉛筆、竹蜻蜓或木湯匙,最後因為放了塑膠吸管太引人注意,而被阿爸痛打一頓,他說:「你怎麼連神明都敢𨑨迌?沒大沒小!」
⠀
⠀⠀後來,阿爸將少了關刀的關帝爺收起來,免得再被我欺負。收了這麼多年,連他都忘記放在哪裡,想不到再見到祂,竟然是這一天。
⠀
/
⠀⠀見到了關帝爺,阿爸也很訝異,直說:「神明不能隨便丟。」
⠀
⠀⠀等到貨運公司把所剩的機器都載走,我抱著關帝爺,看阿爸將倉庫鎖起來。阿爸失去一切,除了那尊關帝爺。結束後,他用機車載我,兩個大男人再加上行李,實在擁擠,而關帝爺被我緊緊抱在懷裡,宛如是童年時期的珍貴玩具。
⠀
⠀⠀「阿爸,你打算怎麼辦?公司就這樣收掉?」停紅燈時,我在機車後座問他。
⠀
⠀⠀「不知道。現在夜市生意也不好,想做夜市的人變少了,機器自然也賣得少,再加上吳仔……」阿爸頓了頓,「話又說回來,在你阿母往生的時候,吳仔出很多力,也算是有情有義。」
⠀
⠀⠀我十歲那年,阿母因一場小感冒所併發的肺炎而過世,記得她生前一直交代我,阿爸什麼都好,就是個性不知道是太軟弱還是太善良,只會替別人著想,我長大以後,一定要保護阿爸,不讓他受任何人的欺負。
⠀
⠀⠀阿母會這樣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她們兩人是典型個性完全相反的夫妻,她做事嚴謹,就算是老客戶,也會要求對方在訂單上簽名,相較於阿爸,他認為口頭說好就沒問題,簽名像在侮辱對方的誠信。
⠀
⠀⠀阿母過世得突然,那陣子阿爸的魂不知道跑去哪,家裡一團亂、喪禮一團亂、公司也一團亂。當時吳叔才來公司不到兩年,卻沒有掉頭離開,而是將阿爸漫不經心造成的失誤一點一滴補救回來,直到阿爸的魂再次附體為止。
⠀
⠀⠀難怪,阿爸如此信任他。
⠀⠀也正因為如此,吳叔的事情才會重重壓在我們心上。
⠀
⠀⠀「以後不知道怎樣。現在,我只想找到吳仔,問他到底發生啥代誌。」
⠀
⠀⠀這是阿爸路上說的最後一句話,語氣又輕又重,彷彿在向神明立下誓言。
⠀
⠀
//////3完///////⠀
*溫馨提醒:這是已經得過文學獎且發表過的小說,所以沒有抄襲價值,請相信自己能寫出更特別的。
⠀
⠀
▍惡補你不小心錯過的:
⠀ 01-http://bit.ly/33mKOmE
⠀ 02-http://bit.ly/306CK7x
⠀
⠀
#是小說也是人生 #文學獎小說
#小說 #連載 #每個星期日晚上九點
#關大刀與雞蛋糕 #魔幻寫實 #勵志 #人生
吳下阿蒙相反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推薦
大唐是漢人王朝這種觀點已經老掉牙。21世紀都已經走完了五分之一,你還拿20世紀初的國族史觀看歷史,無疑是自欺欺人。
但說鮮卑人已經漢化,或者說中國人已經胡化,這種觀點算是已經走在歷史學的前沿。如今一種新觀點出現了——我覺得也蠻有說服力的。就是大唐實則是漢人和胡人從對立、衝突,到彼此潛移默化而融合,最後一起『華化』的結果。這顆嫩芽播種於五胡十六國,綻放和結果於盛唐。
這是韓國的歷史學者朴漢濟教授的觀點。
談及這個觀點之前,先要和各位說『漢人』這個概念在五胡、北魏時代,是如此不堪,充滿負面意涵。就像1980年代的香港人眼裡的北佬,或現代反中厭中人士口中的支那,又或是滿語裡的尼堪、蒙語裡的胡扎。當時的鮮卑人是用「頭錢價漢」(腦袋只值一文錢的漢人)、「無官職漢」(沒有官職的傢伙)、「漢兒」、「何物漢子」(這俗氣的傢伙算什麼東西!)等帶有嫌棄的鄙語稱呼漢人的。
我覺得這算是鮮卑人幫助匈奴人的『漢字復仇記』。因為在漢代,匈奴人並無自己的書寫工具,也不會用漢字去反擊漢人的歧視性論述。但時代走到了北魏,鮮卑人已經可以用漢字去嘲諷、貶低漢人了,就像你用道地的外國俚語和外國人直接開罵一樣。(具體的故事我就不講了,大家去買書看)
朴漢濟認為,為了代替「胡人」和「漢人」這種互相輕蔑的稱號而產生的,是所謂的「蕃人」和「華人」。
所以在鮮卑人已經成為了胡漢(農牧)地區的皇帝兼天可汗(總書記兼總統)後,「漢」逐漸脫離了貶義,慢慢轉變為中立性的名稱。胡漢並用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岑參詩歌「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藩王能漢語」。司空圖詩歌《河湟有感》「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都可證明。(黃河和湟水一帶的甘肅被吐蕃佔據後,當地的中國人已經開始說胡語,而且不認同自己是漢人了。)
所以下面我要討論一下「華人」這個概念。現代的華人是指僑居海外的中國人。這個概念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用來統戰的工具,也是一個透露出非常濃厚的『天下觀』思維方式、而非『民族國家』觀念的詞彙。比如台灣的馬華是華裔馬來西亞人?還是馬來西亞華人?這意義是不同的。但是台灣會有僑生,讓這些華裔馬來西亞人以海外中國人的名義到台灣讀書和工作。這是什麼邏輯?天下國家的邏輯。今天的中國人已經定居在美國或加拿大十幾年,也取得了國籍,但他們仍舊是統戰部門眼裡的居住在中國之外的中國人(華人),他們自己也樂得花統戰經費。這是什麼邏輯?天下國家的邏輯。
「華人」最早是出現在西晉江統的〈徙戎論〉中:「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文中的「羌人」「華人」跟「漢人」區分地很清楚,也就是說,他們是不同的族群實體。「羌人和華人在陝西、山西交界地帶雜處,而漢人侵犯他們」這句話裡的華人,指的是已經生活在中國境內、行為模式和文化變得比較中國的異族。但他們不是漢人,也不是羌人。
下一個例子的「華人」指的是生活在外國的中國人(漢人)。《魏書》〈高昌傳〉,「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漢之前部地也,……國有八城,皆有華人。」可以看到,北魏時期居住在今天的吐魯番(高昌八城)的族群,也有「華人」。漢代勢力曾經深入到這裡,故在北魏時期依舊有些中國或中華的人在此生活,他們被視為「華人」。
另外一個關於「華人」的例子和稅收有關。史書在區分匈奴人、別種的稽胡之際,曾使用「有異華人」這樣的說法。
《北史》卷九十六,〈稽胡傳〉,「稽胡一曰步落稽,蓋匈奴別種,……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多衣麻布。其丈夫衣服(男人的衣服)及死亡殯葬,與中夏略同;婦人則多貫蜃貝以為耳頸飾,與華民錯居。其渠帥頗識文字,言語類夷狄,因譯乃通。……又兄弟死者,皆納其妻。雖分統郡縣,列於編戶,然輕其徭賦,有異華人。」
步落稽是生活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山地的南匈奴的一支,在五胡十六國、北魏隋唐時代,長期處在自治酋長國的政治形態。因為住在山區,也叫山胡。我們對照一下孫吳的山越,就大致可明白他們的生活形態和政治形態。東魏的丞相高歡(北齊的建立者)假裝把女兒嫁給酋長的兒子,然後趁機攻打他們。他們和華民錯居在一起的意思是,他們和已經中國化的其他異族(可能是鮮卑、可能是羌人等)混居在一起,而且他們的領袖也認識漢字,但是卻不會講,需要翻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見面時就是這種情況)。他們雖然被納入郡縣,但是繳納的稅卻比華人少。我們從中可以推斷,胡人、華人、漢人繳納的稅,一個比一個少。也即是說,歷史上的中國人也是最納稅最多的百姓臣民,像韭菜一樣被毫不留情的割掉。
上述華人、華語、華民的案例,說明北魏隋唐時代,有兩種類型的人被稱為華人。一種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非中國人(異族群體),並接受了不同程度的中國文化。一種是居住在中國境外(異族地區)的中國人,適應了當地的政治文化。
在唐代,因為吐蕃侵略導致家園失落的唐人被稱作「華人」,進入突厥領地的唐人也被稱作「華人」,或是為了學習中華文化而進入中國的人都被稱為「華人」。這裡的「華」不是胡,也不是漢,而是一種非胡非漢的狀態。樸漢濟認為,唐人不是胡化,也不是漢化,而是華化。
另外值得提及的「唐人」的稱呼。所謂的「唐人」是由「唐朝人」的意思而來,而且「唐人」這個稱呼更是「國際人」的意義。我們不該小看「唐人」一詞的意義,畢竟其他所謂的「宋人」、「元人」、「清人」等名稱並不常用,也沒有遺留下來。唐人的概念為「非胡非漢之人、超越了胡漢之人」。宋代以後,外國將東亞大陸稱為「唐」、稱其人為「唐人」,「唐人街」的緣由也是由此開始。對於具有國際性的中國人來說,為什麼會被貼上「唐人」的名稱呢?這和當時有許多外國人進入唐帝國下的中國,但也有很多中國人離開中國的事實有關係。因為大唐帝國本身是個「流動和開放的多元社會」。
我最後舉《華心》這篇文章,理解唐(人)、華(人)的國際性意義。九世紀中葉,在大食國出身的李彥昇被大梁節度使盧鈞推薦去考進士,引發一些討論,陳黯因此創作《華心》一文:
——
宣宗大中(847-860,安史之亂是755-763,距離已經快一百年)初年時,大梁(開封)節度使盧鈞向皇帝推薦大食國人李彥昇應試,而他獲得進士科及第,因此名聲顯揚。
有人質疑說「大梁是很大的都邑,節度使作為大賢者,自華君獲得名聲,仰賴華民提供俸祿,結果要推薦人才時,卻從蠻夷中去尋找,難道中華的人才不足嗎?只有蠻夷的人值得任用嗎?」
作者評價說,華夷之間豈有差異呢!華和夷的差異,一言以蔽之,其實就在於心。從心來判別,便能察覺出這人究竟是傾向華或是夷;他即使在中州誕生,但卻違反禮儀,這樣的人雖然外貌是華,但內心卻是夷;相反地,就算在夷城中誕生,但他的行動若是合乎禮儀,這樣的人雖然外貌是夷(蠻夷),但內心卻是華。
舉例來說,漢代的盧綰和漢高祖關係如此好,高祖如此重用他,可他仍然製造叛亂,逃跑到匈奴,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夷狄嗎?匈奴人金日磾(磾是黑色的石頭)盡忠赤誠,難道不能算是漢人嗎?
這樣看來,所謂「華夷之辨」,其實全都是「心之所向」罷了。所謂的華就是看其心,而不是以土地來分別是否為夷狄;我因為有所感,所以寫下了這一篇《華心》。
——
我們看到安史之亂後一百年的唐代,還具有如此開放的官僚體系,讓一個阿拉伯人參加唐國政治。宋國人,明國人,你慚愧死了吧!你就內循環吧!
如果是在盛唐時代,則無疑是一種類似今天美國一樣的開放和包容。這也是森安孝夫在《絲路、游牧民和唐帝國》裡的觀點。唐人和華人就是這樣的國際化的產物,是超越了漢的文化和胡的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新形態。
#認識唐代三書
1、《木蘭與麒麟》(華裔學者陳三平的觀點)
2、《絲路、游牧民與唐帝國》(日本學者的觀點)
3、《大唐帝國的遺產》(韓國學者的觀點)
吳下阿蒙相反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底下摘自作者
我覺得會有人搞不懂,理想跟幻想差在哪,實務與不願改變的差異在哪邊,用點實例來解釋。
今天我們要打通一個隧道,有個人指出,國外只花了六個月就打通,用了挖土機跟小山貓等等設備,根據實際數據,使用機械工具一天可以挖掉10噸土方,而用丁字鎬與鐵鏟,一個人一天可以挖掉100公斤土方。所以我們用人海戰術,一百個人就可以一天挖掉10噸,又因為人力成本只要購置機械的1/10,預算只能用這麼多。
各位,請問這位想替國家省錢的高人,他是理想還是幻想?
若有人指出,並不是人多就有用,挖越深就越難大批人力進去不停挖。請問這是提出務實的建議,還是不願意改革只想花錢圖利機械廠商的混球?
然後你指出預算跟時間,純人力根本不是這樣,這位仁兄提了另一個國家的例子,說人家只用了你人力的一半,時間也一半就完成了,預算也沒多多少,可見得你一定是舊時代勢力的反動派。
可是,這個國家用的是潛盾欸...
閉嘴!我們不想聽。
好了,務實、實務,理想跟幻想,到底哪邊不對,請多想想。
吳崢昨天說了一個第三社會,然後今天看到被罵翻...呃,應該是沒到翻的程度,但被念很兇倒是真的。我是覺得不用這樣,有發現不對去修正是好事,應該要鼓勵。
雖然這讓我嚴重懷疑在學校怎麼學的,不過就先算了。生活的常識不見得是錯的,課本學到的知識也不見得是對的,重點是你能不能將之運用到生活上,這才會變成智慧。
第三社會的論點有錯嗎?至少就我的角度來看,我不認為這種分類法比較好,我習慣用農業、工業、後現代社會等等去解釋來自於原生家庭環境的差異,以及都市化後的各種衝突。
但把這個用到政黨支持上面,這就是徹底錯用,好像我們社會中又有各種小社會,這定義上很怪。我是不意外,太陽花後就看到各種意見領袖,試圖把台灣切割成幾個密不透風的群體,方便圈粉來遂行政治意圖,才剛剛倒掉一個,希望另一個快垮,至於其他還沒被炸開的就等因果時刻。
這邊簡單的說明一下,吳崢為何錯認了一些東西,以致於被認為是要替深藍背景脫罪,試圖抹消一些東西等等。這我很習慣了,只要你置身於多重認同中,遲早會發現此點,但小我們一段年紀的,似乎求學過程中,被台灣學界的省籍壟斷,搞到認知錯誤,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從不研究自己出身的深藍家庭,以避免自身的認同崩潰。結果就是害到這兩代的台灣年輕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問題不是在世代或是省籍,是階級與符碼的分類。
白話一點就是,每個族群都有其自我認同的符碼,也有替其他族群標定的符碼,各有各信仰的圖騰。而政治人物就是再加強自己的支持群,同時醜化敵對群,以方便固化自己的政治版圖。
這邊稍微舉例,分類很不精確,大致就好,重點是舉例
假設外省族群自我認知的標籤有「A」、「B」、「C」,認知所謂的台灣人標籤為「D」、「E」「F」
而台灣人自我認知的標籤是「P」、「Q」、「R」,認知外省人是「X」、「Y」、「X」
我們通常會發現,外省族群基本上是不知道台灣人自我認知的PQR標籤,而會透過偏見、刻板印象,得到P-、Q-、R-等較有貶抑,或是缺點放大的符號。而理所當然會對自己的標籤加強變成A+、B+、C+。但反過來說,台灣人對外省人的看法呢?一樣是A-、B-、C-,然後自我認知是P+、Q+、R+。
舉個例子,陳水扁貪汙這件事情被操作到很有效,那麼想要偏藍的票的人,就會成天說貪污貪汙貪汙,想盡辦法把你其他的符號都抹掉,管你是不是民進黨,還是你跟民進黨的助理的老婆在巷口問路被拍到,就說你貪汙。
久了,台灣族群之間只有刻板印象,有抹去不掉的各種標籤,但這種標籤是對的嗎?還基本上正確,彼此的認知不會距離事實太過遙遠,但也都被刻意放大,而且試圖單一化、純化,這你在網路最清楚,面對討厭的政治人物,就會直覺在他身上掛上某一個標籤。偏藍的最常講的就是你們泛綠的都貪汙,好像只有貪汙這條可以講,其他通通都是衍伸物,貪汙的同人誌展。
實際上呢?各族群的符碼認知,真的那麼少嗎?哪有,我們外省深藍公務家庭,就我個人有印象,比較清晰的符碼就三、五個,沒那麼強烈的則更多。但拿出去跟非外省族群講,覺得我在工三小的佔了八、九成。這就是明顯的相互不熟的象徵,為何我知道?因為我那個深綠老婆在認識我之前,也覺得外省人就那個樣子,同樣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他們那種從黨外就開始抗爭的民進黨元老家庭,到底核心價值是哪一些。
認識久了,清楚了就不會覺得有甚麼奇怪的,因為各族群一定都有好人跟壞人,同樣有認真工作與打混的人,不會一個族群純化到比毒品還純。
這些標籤是我這個世代清楚,但像是吳崢或是我姪子他們呢?基本上是對符碼欠缺認知,而隨著年紀越低,像我的學生,其社會學上的階級認知,已經接近完全脫離省籍因素,偏向以職業為分類的基礎。這表示透過幾十年的和平演變,以及教育系統刻意的抹平差異,「學校再教育」的製成品,會刻意把族群符碼都消掉,尤其是2000年後加強的平等、反歧視教育,近十年的中學生幾乎沒有這種樣貌了。
你得在小學才會看到這類情況,還沒進入青春期的小學生,受到家庭父母影響較大,尤其是台北某些菁英學校,你還是可以看到那種小學生高喊兩岸統一、兩岸一家親、大家都是中國人,充滿濃濃大中國情懷,父母平常看來很正常,背景調出來「一清二楚是統派」。
可是這種小學生,進了國中之後,我到今天還沒看過哪一個是發自內心認同這套的,全部都是天然獨。不相信的去問問那些國民黨跟新黨的政客小朋友,有幾個在青春期時代,會是天然統的?下一階段就得要到高中或大學,遇到啟蒙老師或是有符碼接近的教授,被整個拐去才會歪到統派去。
回過頭來,我的意思是,所謂的第一第二社會,就我的角度來看就是認同的「主要符碼」,信仰的圖騰與運用語言的標籤,兩者截然不同。但在其他次要的符碼上,則是相似與相同者非常之多,若我們用各種議題去標記族群的光譜,會得到數十種色彩鮮明的樣貌,絕對不會是藍綠對各種議題看法全部都相反。
這也不能用保守派跟進步派去分,絕對錯誤。台灣的進步派跟保守派定義與外國根本上不同,因為光是深藍深綠的保守價值就不大一樣了,更遑論其他的,擅自切割與分類,才會導致現在這批因為時代力量自爆,感到背叛跟痛苦的人,那種情感與難以理解。
不是討厭藍綠才變成第三勢力,更不是厭惡藍綠鬥爭才想投第三勢力,而是民進與國民兩大政黨,長年以來為了固化支持者,政治人物習慣貼標籤,但只敢貼主要的標籤,例如統獨,而對次要的標籤不敢亂講。像是1124公投風暴,為何出現同婚被大海嘯屠殺的結果,裡面還不知道有幾百萬票,是因為挺英挺DPP才投下去的。
這不代表國民兩黨的保守派長的都一樣,這不過說明對大部分族群來說,在婚姻價值上面的符碼認同高度相近而已。把婚姻這個換成其他議題,得票數絕對會不一樣,即便是兩黨的保守派,也不會事事都相同。
這正是年輕世代搞不清楚的理由,長久以來被刻意教育成,藍綠只有統獨不一樣,其他長的都一樣。左派想透過這個方式奪權不是新聞,一百年前就這樣了,重點是不談各種議題的實質內容,以及不同族群與地域差異,所造成的價值不一,硬是去貼上高道德標籤,「認同我的是正義,不認同者皆邪惡」。
始作俑者當然不是太陽花世代,但請問太陽花後,哪些人是這招的極端放大者?
越偏核心價值的標籤,自然會越接近生存權的東西,如國家統獨方向,這種就是最最深入的東西,你根本就不可能再現在的台灣,高談一個「統獨以外的第三選項」。最多避而不談,說一堆模擬兩可的廢話,就是不加以表態,典型範例台北市長柯文哲。蔡英文身為總統,公開講話就是交給台灣人民決定,這說白了就是獨派現在拿票多,所以統一沒得談,這可不是模擬兩可,畢竟總統不是我這個天橋下榕樹說書阿伯。
所以第三勢力這幾年的最大問題不是當不當小綠,這跟韓國瑜那種刻意把統獨抹成親中反中的意思一樣,把一個實體存在的問題,弄成只是態度好不好,被當匪諜真的也是剛好。
第三勢力的問題是,規避統獨這個最終問題,而在這個問題之下,把環保、勞權、同運、平權,這種非國家生存等高層次議題,放到統獨之上。嘴巴說沒有,我們很在乎台灣獨立,實際上就是在統獨之戰上,刻意扯後腿,然後去拐那些年輕小朋友,說兩黨都不在乎環保還是勞工權益等等。
這當然第一個就是失去泛綠中,對於國家生存獨立敏感的大宗支持者,然後連泛藍中對於中華民國存續很在意的,也順便丟掉。在這些人的眼中,統稱不顧大局,把一棵樹的死活當成比台灣存亡更重要的大事。
我知道你們會否認,但就其他人的眼中來看就是這回事。
基進之所以還沒出事,明明裡面也是很多「聲名卓著」的左翼份子,但就是抓著這個大前提,你要說是會看市場風向也好,反正在自己茁壯前,已經有時代這個血腥例子,在獨立跟抗中之前弄亂順序,鐵定就是被泡沫化。
那你說第三勢力沒有空間?
有啊,當然有,這招從2000年李登輝離開國民黨時就有提過了。就是基於台灣本土化為前提,在這之下提出各種議題的路線之爭,國民黨沒有這樣幹,趁著中國崛起之時誑騙台灣人親中是好選擇,結果中國現在炸了,自己也陪葬下去,只能說活該。
第三勢力呢?跳脫藍綠兩黨?賣鬧了啊,大好手牌玩到爛,真的自己要檢討。
當初在立院,不要拿著左派議題去押著DPP優先處理,搞到DPP內部分裂,最後釀成1124大海嘯,後面就不會有這些存亡判斷優先於其他的狀況。作法也很簡單,不要綁議題、不要強調自己的最優先、不要動不動開記者會說DPP都不在乎人民。
這種行為你或許會說是忠誠反對黨,但在還沒跳出統獨之爭,以及對阿扁八年國會杯葛的印象中,第三勢力這種行徑就跟國民黨沒兩樣。
你沒有選擇當不當小綠,因為打一開始藍綠就只是被統獨刻意包裝的議題,這個議題本質就是國家與民族存續,算是信仰之爭。想要迴避,裝做自己很中立,根本就是騙自己。
舉個例子,中國今天說支持台灣同運、支持社運、支持各種環保與勞工議題,還願意拿個幾十億台幣,要幫助台灣左派運動,你們收不收這筆錢?還是會說基於全球勞工大團結我們相信中國的善意?腦筋正常的都知道,中國根本就不支持現代進步左派的任何議題,拿錢來給你根本就是為了滲透,挺你的主張本質就是要裂解台灣。
在這種大前提之下,若你提出了路線比統獨重要的說法,或是硬說統獨都在騙人、兩黨都在壓榨勞工,會不會被當中國滲透的匪諜?
為何我前面一開始講,現代年輕世代搞不清楚這種符碼的差異?你認同的標籤不會只有一個,別人也是,輕易的將人家貼上邪惡與不能與之妥協、溝通、談判的標籤,就是在斷掉自己的政治生路。
去根據現實情況與現場溝通,依照技術可行方案評估,按照成本與預算去衡量,這些不叫做妥協,更不叫做保守派,這叫做「實務」。何時現實主義跟重視實務,會被叫做保守派了?
包括吳崢在內的第三勢力同胞,太陽花後幾年,你們也都三十好幾了,人生精華投入政治運動,沒有參加產業運作真的很可惜,但也該清醒些,這種純化的政治運動,拒絕技術人員的建議,堅持理想不能打折。
最後成就了誰?
自古以來都是說謊的野心家,沒有其他。
吳下阿蒙相反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吳崢昨天說了一個第三社會,然後今天看到被罵翻...呃,應該是沒到翻的程度,但被念很兇倒是真的。我是覺得不用這樣,有發現不對去修正是好事,應該要鼓勵。
雖然這讓我嚴重懷疑在學校怎麼學的,不過就先算了。生活的常識不見得是錯的,課本學到的知識也不見得是對的,重點是你能不能將之運用到生活上,這才會變成智慧。
第三社會的論點有錯嗎?至少就我的角度來看,我不認為這種分類法比較好,我習慣用農業、工業、後現代社會等等去解釋來自於原生家庭環境的差異,以及都市化後的各種衝突。
但把這個用到政黨支持上面,這就是徹底錯用,好像我們社會中又有各種小社會,這定義上很怪。我是不意外,太陽花後就看到各種意見領袖,試圖把台灣切割成幾個密不透風的群體,方便圈粉來遂行政治意圖,才剛剛倒掉一個,希望另一個快垮,至於其他還沒被炸開的就等因果時刻。
這邊簡單的說明一下,吳崢為何錯認了一些東西,以致於被認為是要替深藍背景脫罪,試圖抹消一些東西等等。這我很習慣了,只要你置身於多重認同中,遲早會發現此點,但小我們一段年紀的,似乎求學過程中,被台灣學界的省籍壟斷,搞到認知錯誤,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從不研究自己出身的深藍家庭,以避免自身的認同崩潰。結果就是害到這兩代的台灣年輕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問題不是在世代或是省籍,是階級與符碼的分類。
白話一點就是,每個族群都有其自我認同的符碼,也有替其他族群標定的符碼,各有各信仰的圖騰。而政治人物就是再加強自己的支持群,同時醜化敵對群,以方便固化自己的政治版圖。
這邊稍微舉例,分類很不精確,大致就好,重點是舉例
假設外省族群自我認知的標籤有「A」、「B」、「C」,認知所謂的台灣人標籤為「D」、「E」「F」
而台灣人自我認知的標籤是「P」、「Q」、「R」,認知外省人是「X」、「Y」、「X」
我們通常會發現,外省族群基本上是不知道台灣人自我認知的PQR標籤,而會透過偏見、刻板印象,得到P-、Q-、R-等較有貶抑,或是缺點放大的符號。而理所當然會對自己的標籤加強變成A+、B+、C+。但反過來說,台灣人對外省人的看法呢?一樣是A-、B-、C-,然後自我認知是P+、Q+、R+。
舉個例子,陳水扁貪汙這件事情被操作到很有效,那麼想要偏藍的票的人,就會成天說貪污貪汙貪汙,想盡辦法把你其他的符號都抹掉,管你是不是民進黨,還是你跟民進黨的助理的老婆在巷口問路被拍到,就說你貪汙。
久了,台灣族群之間只有刻板印象,有抹去不掉的各種標籤,但這種標籤是對的嗎?還基本上正確,彼此的認知不會距離事實太過遙遠,但也都被刻意放大,而且試圖單一化、純化,這你在網路最清楚,面對討厭的政治人物,就會直覺在他身上掛上某一個標籤。偏藍的最常講的就是你們泛綠的都貪汙,好像只有貪汙這條可以講,其他通通都是衍伸物,貪汙的同人誌展。
實際上呢?各族群的符碼認知,真的那麼少嗎?哪有,我們外省深藍公務家庭,就我個人有印象,比較清晰的符碼就三、五個,沒那麼強烈的則更多。但拿出去跟非外省族群講,覺得我在工三小的佔了八、九成。這就是明顯的相互不熟的象徵,為何我知道?因為我那個深綠老婆在認識我之前,也覺得外省人就那個樣子,同樣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他們那種從黨外就開始抗爭的民進黨元老家庭,到底核心價值是哪一些。
認識久了,清楚了就不會覺得有甚麼奇怪的,因為各族群一定都有好人跟壞人,同樣有認真工作與打混的人,不會一個族群純化到比毒品還純。
這些標籤是我這個世代清楚,但像是吳崢或是我姪子他們呢?基本上是對符碼欠缺認知,而隨著年紀越低,像我的學生,其社會學上的階級認知,已經接近完全脫離省籍因素,偏向以職業為分類的基礎。這表示透過幾十年的和平演變,以及教育系統刻意的抹平差異,「學校再教育」的製成品,會刻意把族群符碼都消掉,尤其是2000年後加強的平等、反歧視教育,近十年的中學生幾乎沒有這種樣貌了。
你得在小學才會看到這類情況,還沒進入青春期的小學生,受到家庭父母影響較大,尤其是台北某些菁英學校,你還是可以看到那種小學生高喊兩岸統一、兩岸一家親、大家都是中國人,充滿濃濃大中國情懷,父母平常看來很正常,背景調出來「一清二楚是統派」。
可是這種小學生,進了國中之後,我到今天還沒看過哪一個是發自內心認同這套的,全部都是天然獨。不相信的去問問那些國民黨跟新黨的政客小朋友,有幾個在青春期時代,會是天然統的?下一階段就得要到高中或大學,遇到啟蒙老師或是有符碼接近的教授,被整個拐去才會歪到統派去。
回過頭來,我的意思是,所謂的第一第二社會,就我的角度來看就是認同的「主要符碼」,信仰的圖騰與運用語言的標籤,兩者截然不同。但在其他次要的符碼上,則是相似與相同者非常之多,若我們用各種議題去標記族群的光譜,會得到數十種色彩鮮明的樣貌,絕對不會是藍綠對各種議題看法全部都相反。
這也不能用保守派跟進步派去分,絕對錯誤。台灣的進步派跟保守派定義與外國根本上不同,因為光是深藍深綠的保守價值就不大一樣了,更遑論其他的,擅自切割與分類,才會導致現在這批因為時代力量自爆,感到背叛跟痛苦的人,那種情感與難以理解。
不是討厭藍綠才變成第三勢力,更不是厭惡藍綠鬥爭才想投第三勢力,而是民進與國民兩大政黨,長年以來為了固化支持者,政治人物習慣貼標籤,但只敢貼主要的標籤,例如統獨,而對次要的標籤不敢亂講。像是1124公投風暴,為何出現同婚被大海嘯屠殺的結果,裡面還不知道有幾百萬票,是因為挺英挺DPP才投下去的。
這不代表國民兩黨的保守派長的都一樣,這不過說明對大部分族群來說,在婚姻價值上面的符碼認同高度相近而已。把婚姻這個換成其他議題,得票數絕對會不一樣,即便是兩黨的保守派,也不會事事都相同。
這正是年輕世代搞不清楚的理由,長久以來被刻意教育成,藍綠只有統獨不一樣,其他長的都一樣。左派想透過這個方式奪權不是新聞,一百年前就這樣了,重點是不談各種議題的實質內容,以及不同族群與地域差異,所造成的價值不一,硬是去貼上高道德標籤,「認同我的是正義,不認同者皆邪惡」。
始作俑者當然不是太陽花世代,但請問太陽花後,哪些人是這招的極端放大者?
越偏核心價值的標籤,自然會越接近生存權的東西,如國家統獨方向,這種就是最最深入的東西,你根本就不可能再現在的台灣,高談一個「統獨以外的第三選項」。最多避而不談,說一堆模擬兩可的廢話,就是不加以表態,典型範例台北市長柯文哲。蔡英文身為總統,公開講話就是交給台灣人民決定,這說白了就是獨派現在拿票多,所以統一沒得談,這可不是模擬兩可,畢竟總統不是我這個天橋下榕樹說書阿伯。
所以第三勢力這幾年的最大問題不是當不當小綠,這跟韓國瑜那種刻意把統獨抹成親中反中的意思一樣,把一個實體存在的問題,弄成只是態度好不好,被當匪諜真的也是剛好。
第三勢力的問題是,規避統獨這個最終問題,而在這個問題之下,把環保、勞權、同運、平權,這種非國家生存等高層次議題,放到統獨之上。嘴巴說沒有,我們很在乎台灣獨立,實際上就是在統獨之戰上,刻意扯後腿,然後去拐那些年輕小朋友,說兩黨都不在乎環保還是勞工權益等等。
這當然第一個就是失去泛綠中,對於國家生存獨立敏感的大宗支持者,然後連泛藍中對於中華民國存續很在意的,也順便丟掉。在這些人的眼中,統稱不顧大局,把一棵樹的死活當成比台灣存亡更重要的大事。
我知道你們會否認,但就其他人的眼中來看就是這回事。
基進之所以還沒出事,明明裡面也是很多「聲名卓著」的左翼份子,但就是抓著這個大前提,你要說是會看市場風向也好,反正在自己茁壯前,已經有時代這個血腥例子,在獨立跟抗中之前弄亂順序,鐵定就是被泡沫化。
那你說第三勢力沒有空間?
有啊,當然有,這招從2000年李登輝離開國民黨時就有提過了。就是基於台灣本土化為前提,在這之下提出各種議題的路線之爭,國民黨沒有這樣幹,趁著中國崛起之時誑騙台灣人親中是好選擇,結果中國現在炸了,自己也陪葬下去,只能說活該。
第三勢力呢?跳脫藍綠兩黨?賣鬧了啊,大好手牌玩到爛,真的自己要檢討。
當初在立院,不要拿著左派議題去押著DPP優先處理,搞到DPP內部分裂,最後釀成1124大海嘯,後面就不會有這些存亡判斷優先於其他的狀況。作法也很簡單,不要綁議題、不要強調自己的最優先、不要動不動開記者會說DPP都不在乎人民。
這種行為你或許會說是忠誠反對黨,但在還沒跳出統獨之爭,以及對阿扁八年國會杯葛的印象中,第三勢力這種行徑就跟國民黨沒兩樣。
你沒有選擇當不當小綠,因為打一開始藍綠就只是被統獨刻意包裝的議題,這個議題本質就是國家與民族存續,算是信仰之爭。想要迴避,裝做自己很中立,根本就是騙自己。
舉個例子,中國今天說支持台灣同運、支持社運、支持各種環保與勞工議題,還願意拿個幾十億台幣,要幫助台灣左派運動,你們收不收這筆錢?還是會說基於全球勞工大團結我們相信中國的善意?腦筋正常的都知道,中國根本就不支持現代進步左派的任何議題,拿錢來給你根本就是為了滲透,挺你的主張本質就是要裂解台灣。
在這種大前提之下,若你提出了路線比統獨重要的說法,或是硬說統獨都在騙人、兩黨都在壓榨勞工,會不會被當中國滲透的匪諜?
為何我前面一開始講,現代年輕世代搞不清楚這種符碼的差異?你認同的標籤不會只有一個,別人也是,輕易的將人家貼上邪惡與不能與之妥協、溝通、談判的標籤,就是在斷掉自己的政治生路。
去根據現實情況與現場溝通,依照技術可行方案評估,按照成本與預算去衡量,這些不叫做妥協,更不叫做保守派,這叫做「實務」。何時現實主義跟重視實務,會被叫做保守派了?
包括吳崢在內的第三勢力同胞,太陽花後幾年,你們也都三十好幾了,人生精華投入政治運動,沒有參加產業運作真的很可惜,但也該清醒些,這種純化的政治運動,拒絕技術人員的建議,堅持理想不能打折。
最後成就了誰?
自古以來都是說謊的野心家,沒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