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工作日常 #聯合合作
【各職類的醫療人員們】
有住過院或來過醫院的人,可能看過許多穿制服的人走來走去,除了醫師護理師外,其實醫院裡面有更多不同職業類別的醫療人員,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比較常見的幾類,以後別再叫錯囉XD
1、物理治療師:通常隸屬於復健科,協助個案恢復「動作表現」、訓練骨骼關...
#醫院工作日常 #聯合合作
【各職類的醫療人員們】
有住過院或來過醫院的人,可能看過許多穿制服的人走來走去,除了醫師護理師外,其實醫院裡面有更多不同職業類別的醫療人員,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比較常見的幾類,以後別再叫錯囉XD
1、物理治療師:通常隸屬於復健科,協助個案恢復「動作表現」、訓練骨骼關節肌肉的力量、活動度等等,偏向治療疾病導致的運動及功能障礙,例如中風或骨折病人的肌力復健。常用徒手療法、運動、儀器等。
👉🏻推薦追蹤 @niniyourphysio
2、職能治療師:同樣隸屬於復健科,協助個案恢復「職能角色」,改善個案的生活能力,以及進一步回到職場的工作能力,常用各種輔具、職業評量、環境評估等。
👉🏻推薦追蹤 @donut_chen
3、呼吸治療師:協助治療呼吸系統有疾病的病人,在病房最常見的就是當醫師執行完氣管內插管後,請呼吸治療師過來評估、接上及調整呼吸器。在新冠疫情加劇時,更顯呼吸治療師的重要性和辛勞。
👉🏻推薦追蹤 @cube456123
4、語言治療師:協助有「語言溝通障礙」或「吞嚥困難」的個案恢復功能,例如兒童臭奶呆、中風或失智症的語言/吞嚥障礙等,會使用特殊的器具做輔助、設計活動和練習,提升個案生活品質。
👉🏻推薦追蹤 @slpnote
5、藥師:根據處方配藥給藥,藥局的藥師也可獨當一面提供民眾用藥建議,而在醫院的藥師更扮演「與醫師共同討論病人用藥安全」的重要角色,例如根據藥物濃度調整劑量、不同藥物交互作用的提醒等等,壞醫生時常會接到藥師電話建議調藥,很感謝他們為病人用藥安全把關!
👉🏻推薦追蹤 @spicy_jar
6、營養師:在醫院的營養師不只做門診諮詢解決病人營養飲食方面的問題,也需要去病房針對不同病情病況給予個人化的營養照護。另外,醫院送出的每一個餐也是營養師一手指導的唷!
👉🏻推薦追蹤 @momo.dietitian
7、醫檢師:不只是抽血而已!醫檢師會收集病人的各種檢體,利用肉眼或各種儀器和先進技術,分析相關數據,協助臨床做出診斷或者疾病追蹤。這次新冠疫情操作PCR核酸檢測的幕後前線人員,在疫情高峰時期每天有上千支檢體的工作量要消化,同時也是防疫國家隊的一員
👉🏻推薦追蹤 @mtmeme_tw
8、心理師:針對有精神疾患、或是有心理困擾的個案,做心理狀態評估、心理衡鑑、心理治療等等,但跟精神科醫師不同,醫師才能開藥,而心理師專注在治療、評估、引導層面。(P.S.台灣沒有心理醫師、心理醫生這種職稱,別叫錯囉!)
👉🏻推薦追蹤 @imevelynyu
9、社工師:為經濟、家庭有困難的個案,連結各種社會機構和資源,提供經濟補助、案件申請、單位轉介、情緒撫慰等協助。許多病人透過社工的專業,在出院後不用擔心照顧或經濟上的問題,得以提升生活品質。
👉🏻推薦追蹤 @littlesun_sw
10、放射師:協助病人接受各種影像檢查,例如X光、CT、MRI、核子醫學影像等,會操作各種先進複雜的儀器,並指導病人如何配合做檢查。
👉🏻推薦追蹤 @kamil_kaikai
以上是各種職類醫療人員的簡介,想知道更多詳細的工作內容,可以點進去壞醫生提及的IG帳號們,他們會有更詳細的介紹呦!
*此篇文章由醫淬思冠名贊助,有品牌冠名曝光需求,請洽醫淬思 @mediterest.inc
-
#壞醫生 #壞醫生星球 #醫師 #醫生 #doctor #醫學 #醫學系 #medicine #MED #醫院 #醫療 #臨床 #臨床醫療 #醫療人員 #醫事人員 #物理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 #呼吸治療師 #語言治療師 #藥師 #營養師 #醫檢師 #心理師 #社工師 #放射師
吞嚥困難護理問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8/18回顧這文已經又過好幾年,不知道大家在社區走跳,如何處理個案牙痛看牙的問題?目前雖有牙科到宅服務,我在第一線看問題,感覺還是隔靴搔癢無法解決。而又有多少隱藏的個案是需要幫助而我們看不到呢?我常想「現在的他們,未來的自己」,大家必須繼續努力💪。
如果你認識我夠久.就知道我在口腔這領域很投入.
過程有太多笑中帶淚的故事.都在那些紀錄片裡面.
因為誤入歧途.反而開展後續義診的緣分...
總之.一切都是 猿糞 啦!
60歲出頭的 阿誠先生 是今年4月收案服務的新個案
診斷有10個(超過)DM.HTN.CVA.Leukemia.Rt neck tumor....
當初申請收案時填寫申請書出現的"關係人"是已經離婚的"前妻"
我沒問當初為什麼分開.已經過去不重要
只淡淡問"前妻":怎麼決定回來照顧先生?
她說:過去都過去了.他生病.如果我沒回來照顧.拖累的是孩子們....
總之 ~ 一切都是愛.
不一定是夫妻間的.而是媽媽心疼無辜受苦的孩子的
阿誠先生右側偏癱.人清楚可表達理解.吞嚥困難留置一條胃管.軟質食物可以由口協助餵食.脾氣不是很好.對前妻的照顧.偶而還是很有意見
每次訪視.我都會跟這二位 前妻 前夫閒聊.聊生活.聊照顧.聊任何事情.
慢慢讓他們了解認識我.建立信任關係.
我替阿誠先生申請居家復健師.希望他能因為復健介入提升自我照顧功能.
讓 前妻 輕鬆一點.除了健側肢體大動作之外.我急著要他練習的就是刷牙
前妻說:他常牙痛又最不愛刷牙....
遇到我這麼愛刷牙的機車護理師.真的是"神的安排"
6月.阿誠先生說牙痛.我替他申請居家到宅牙科服務.鼓勵繼續刷牙
7月.阿誠先生說牙痛.牙醫到宅申請已分發負責單位但還沒來.繼續刷牙
8月阿誠先生說牙痛.對於我只會說持續刷牙已經失去信心...
前妻偷偷告訴我:他已經2周不願意拿牙刷了...
OMG...2週不刷牙...很可怕
OMG...我竟然讓我的病人牙痛超過2個月...很自責
問題接踵而至...
試問診斷 Leukemia 的個案如果要去看牙科.誰收??
試問診斷 CVA有管路的個案如果要去看牙科.誰收??
硬著頭皮打電話給林口血汗工廠唯一曾經出手相助的口外陳醫師
連哄帶騙....擠出星期五下午的時段接收我的困難個案
請個案前妻安排時間.安排交通.
我安排緊湊的台北個案訪視行程
相約2點半在牙科門診進行治療
治療舊有蛀牙重新填補.治療牙周發炎.洗牙...一直到4點鐘.完成任務
阿誠先生用不是很清楚的發音對醫師與我說謝謝
前妻很感謝的握我的手表達謝意
我用很不好意思的厚臉皮要求陳醫師再約回診追蹤
說來落落長的小故事.我們大家真的親身經歷很多過程
前妻的辛酸
阿誠先生的牙痛
設圈套給陳醫師跳的護理師
沒辦法拒絕組頭懇求的牙醫師
終於讀完這篇的你...
大家都辛苦了!
#可以更多人看到身障牙醫的需求嗎
吞嚥困難護理問題 在 護理師媽咪。凱薩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週我們來說說 #副食品
2015 年「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
提早開始副食品寶寶未來對食材過敏機率小
我大概將以往陸續收到的問題列在下方
我想,整理好也可以提供給新讀者媽咪參考❤️
▪️選擇粥派、還是一開始就是嬰兒主導斷食法(baby-led weaning,BLW ) ?
BLW學派主張,當寶寶開始「坐得挺」,並且會用手抓東西放嘴巴的年齡,也大概是六個月~
家長就可以把各式各樣的天然食物,餐桌上任何的食材,放任給寶寶吸、玩、舔。
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寶寶沒有真的吃進多少食物,只是啃啃咬咬、嘗嘗味道,這樣就夠了,不需要刻意計算吃進去的量。
一歲以前的主食還是奶。
大人餐桌吃什麼,就能撥一點分給寶寶
食材也盡量準備長條狀,不過小的形狀,方邊抓握也避免噎到。
舔吸食物的過程中,寶寶除了可以少量多樣化的接觸食物蛋白之外,同時也等於在訓練舌頭肌肉、咀嚼肌肉,以及整體吞嚥的協調。
有30%曾經發生過嗆到的小插曲,雖然大部分都沒事,但請家長不能放任寶寶一個人在餐桌上,必須隨時在旁邊陪伴,且要先學習小兒哽塞排除法,以免臨時出狀況。這也是為什麼BLW的原則,還是希望先吃比較軟性的食物,太硬的食物必須要先煮軟,再拿給寶寶玩。
粥派,是傳統上最常見的餵食法
大人準備各式各樣蒸熟後打泥狀的食物去混餵
我們是用湯匙給稀稀的十倍粥餵食,或者是把米精加到奶瓶裡,就完全無法訓練到上述複雜的口腔運作。
餵食也容易讓家長煩躁緊張
孩子越大越坐不住,孩子難餵、擔心營養不足
只想快點把碗中粥菜、飯菜餵完了事
現在台灣的醫師甚至會建議折衷方式
餵粥+讓孩子自家抓部分食物吃
這樣的方式既可以安撫父母擔心BLW營養攝取不均衡、也可以讓孩子練習吞嚥
我自己覺得如果「孩子可以接受,就是好方法!」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吃是天性,#每個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個性
媽咪喜歡準備粥泥孩子也願意吃當然是最好
飯量好抓、食材可控制,這個方法很屬於控制型媽媽😄
BLW孩子普遍自主性高,有可能想要自己選擇,爸媽心臟也要夠強,整家人的忍耐度都要蠻高
兩者一起的進食法,孩子可以就可以~
餵食真的沒有對錯,父母首先要先嘗試,切記勿跟風。
主要當時豆寶不吃粥泥,我才轉換成BLW ~不然我是很愛搞粥泥這種食物😆
▪️蠻多人說BLW 孩子會營養不足以及長不高?
研究上因為蠻多家庭採取混餵的方式,所以這方面的基本面就不太準,數據研究上也是沒辦法說的很準!但長不高目前在豆寶身上是沒有的感覺,他的生長曲線一直都是在85%-90%🙂
▪️BLW導致挑/偏食的孩子?
沒有正相關!國外數據上大部分BLW baby 也沒有挑/偏食狀況, #每個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個性
▪️十倍粥要循序漸進到乾粥要花多久時間呢?
如果是採取粥泥,以前都是說三天一種食物,三天後再增加新的,但是這樣實在沒有很理想,那麼多種食物要試到的話要吃到幾個月?
所以像是十倍粥這種我兩天跳一次、很快就固定在有顆粒的粥~而去還是回到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豆寶就是從小不愛粥啊泥的,有顆粒的他比較能接受,所以在副食品之路沒有一定,把握原則就可以了!
可以先從米糊、蔬菜泥、紅蘿蔔泥、少量的澱粉開始食用,用一個小湯匙餵食,初期一天嘗試一種,每種嘗試一次,並觀察嬰兒情況(如皮膚是否發癢、起疹子?)若無任何異狀,就可慢慢增加副食品的量。
▪️到底先吃蛋白還是蛋黃?
蛋黃
蛋白有蛋清,大數據來看較多過敏案例
豆寶一開始也是對蛋白過敏,試了三次,最後還是等到一歲才吃成功
蛋的營養價值很高,但是也不要過多的攝取,很容易導致寶寶出現消化不良
▪️如何得知過敏呢?
#過敏 過敏原進入體內,免疫系統就會迅速反應,產生抗體,而形成不必要的發炎反應及過敏症狀。
一般最常判斷因為副食品的過敏就是皮膚起紅疹、肛門口紅疹一圈。
但也有伴隨嘔吐、呼吸困難的個案,這種情況建議到醫院就診評估。
只要父母沒有食物過敏的病史,或嬰兒的兄弟姊妹未曾有過食物過敏的前例,其實,都不用刻意「限制」或「延遲」哪一類食物。
原則只有一個✍🏻 未滿一歲的寶寶,千萬不可食用蜂蜜或含蜂蜜的食物,堅果也不行
大概是我想到的問題,如果有沒解惑的
可以直接留言給我,不好意思的話私訊也可以🙂
下週會更新如何面對三口組階段喔!
想了解之前幫豆寶準備的菜單可以善用標籤功能 #豆寶blw日記 #豆寶副食品 #精選動態
#副食品的選擇 #護理師媽咪 #blw #blwbaby #副食品紀錄 #副食品之路 #副食品 #媽媽寶寶 #寶寶副食品 #親子 #mommyblogger #mommybaby
吞嚥困難護理問題 在 護理師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下周即將放年假,趁二月上旬僅有上班日,儘量安排訪視,希望將個案看過一輪,然後大家都可以安心過年。可想而知這幾天非常忙碌,一直在趕場,訪視雖然緊湊,過程中要衛教不會少,應該注意的事情、要做到的提醒、需要緊盯的問題、鬧脾氣時的安撫,還是必須逐一破解。
圖左個案阿嬤,中風導致肢體活動功能障礙,雙手稍可握拳但無法高舉伸展,臥床若沒有練習關節活動,可能導致攣縮僵硬、肌肉萎縮、肺擴張不全、肺炎合併症…,阿公在床旁乾著急,訪視過程一直問怎麼辦?我建議:您陪阿嬤一起運動好嗎?拿來一條毛巾,讓阿嬤握著,請阿公將毛巾上提,兩位一起運動,一起培養感情,一起練肌力,一舉多得啊!
右圖的阿嬤吞嚥困難經常哽嗆,移除舊的胃管稍作休息之後竟然拒絕再重置,好說歹說仍然不願意配合我想(加緊腳步)完成的訪視任務,請出阿公曉以大義,站在阿嬤身旁好言相勸,希望可以同意我的侵入性治療。果然老夫妻有自己的默契,阿公開金口後阿嬤沒再堅持,順利的讓我把任務完成。我問阿嬤為什麼拒絕我而這麼聽從阿公的話?阿公自己解嘲說:伊滴腮奈(她在撒驕)啦!惹得現場所有人都笑了😂
訪視走入每個家庭,都看到最溫馨的一面,真有意思。(最近美國人比較沒出現,護理師心情還不錯喔,血壓都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