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吞嚥反射腦神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吞嚥反射腦神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吞嚥反射腦神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吞嚥反射腦神經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88的網紅職能治療師王志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遇到好幾個中風四五年的病人,放棄人生開始長時間臥床。 曾經他們也是花了很多力氣跟精神,努力練習到可以「走」得不錯。 但為什麼經過了四五年,結束一切的訓練、中西醫治療後,對人生失去信心,選擇臥病在床呢? 這樣的照顧家庭,通常氣氛非常的死寂。家人再愛,也自顧不暇,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放棄、疏離又...

吞嚥反射腦神經 在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7 00:19:56

(麻姐日記) 應景一下~ 至於怎麼從護理師考上麻姐的 YT都有影片🎬分享可以去看 / 歡迎來到賴青的麻醉小教室💉 除了按讚也可以珍藏成為你未來臨床的幫助 麻醉以學理為出發點有四個深度區分(Depth of general anaesthesia) 先前介紹過stage1.2.3終於我們來到最後一個程...

  • 吞嚥反射腦神經 在 職能治療師王志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15 10:00:36
    有 263 人按讚

    最近遇到好幾個中風四五年的病人,放棄人生開始長時間臥床。

    曾經他們也是花了很多力氣跟精神,努力練習到可以「走」得不錯。

    但為什麼經過了四五年,結束一切的訓練、中西醫治療後,對人生失去信心,選擇臥病在床呢?

    這樣的照顧家庭,通常氣氛非常的死寂。家人再愛,也自顧不暇,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放棄、疏離又或者是責備,力不從心。

    深入了解互動後,我從家屬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歸納出幾種放棄而退化的原因:

    一、錯誤期待及比較
    家屬對病人評價大多是「懶惰」、「被動」、「不認真」。這樣的評價來自於訓練進展緩慢,結果不如預期。

    「他的腳就是不抬高」
    「走路不要駝背!每次都要提醒」

    其實中風影響的,不只有肌肉張力、動作控制能力、嚴重的甚至影響感覺、知覺、認知能力,甚至是性格與脾氣。每個中風患者的中風位置、嚴重程度不同,有的可以短時間完全恢復,有的即使努力練習,卻仍然一輩子要與中風後遺症共存。

    喪失的能力,若是大腦損傷沒有恢復,或是沒有神經代償(此說法亦存爭議),那麼再怎麼努力訓練,效果也非常有限。復健可以針對關節活動度、肌力、耐力、動作靈敏度、精確度訓練。想想那些透過訓練而有良好表現的芭蕾舞者、舉重選手、馬拉松跑者、樂器演奏家或是魔術師,都是在指導下透過大量練習從「可以」到「更好」。但若是中風所導致的能力喪失,透過誘發仍無法出現,那麼練習效果恐怕事倍功半,讓家屬及病人精疲力盡。

    「如果做得到,誰不想好好做?」

    接受現況與鼓勵,反而可以促進病人常保嘗試與參與生活的信心。

    「哇!不錯喔!繼續保持下去」
    「你剛剛的動作非常標準」
    「再一下我們就突破囉!」
    「你剛剛怎麼做出這個動作的?我們再來一次!」

    畢竟神經的恢復即使過了所謂的黃金期,也不一定就完全停止。我看過太多兩三年後,在動作上還持續進步的案例。

    二、顧此失彼,全盤皆輸
    中風後除了找回「失去的」能力,充分發揮「尚存的」能力更為重要。

    中風後歷經急救、手術、恢復、觀察,大致上有一週甚至數月的臥床期,臥床造成的體力退化,嚴重程度不亞於腦神經損傷造成的肢體功能損傷。由於肢體功能損傷造成的生活依賴、或是參與受限,常常導致健康的肢體因為活動量大幅度降低,導致肌力衰退、動作笨拙、反應遲鈍。

    許多人復健期努力做復健,住院期間上午下午排滿滿,回到病房後躺在床上,大小便在床上,漱洗穿衣都依賴。住院住到不能住,返家後每週三天復健,其他天在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復健時很嚴格」,家屬儼然像個小老師,動作要求做的標準精確,日常生活又像是溫室園丁,坐久一點或站久一點,擔心病人太累,百般呵護。

    我在宜蘭有一個中年中風病人,中風明明可以獨立拿拐杖走路,卻連樓梯都沒爬過。訓練兩次後就搬回台北五樓的家,妻子狠下心來不準備三餐,讓先生天天下樓買,兩個月後,手掌還打不開、腳掌還沒辦法順暢打拍子的他,已能自己搭公車,還可以去運動中心spa,現在已經在準備找工作了。在台北也有一個60幾歲阿姨差不多症狀,本來請了個外勞,走路都怕跌倒,後來辭掉外勞,一個人在公寓四樓生活,三餐自理、洗衣打掃樣樣來,天天出門散步。

    三、生活沒有重心
    中風後,要參與生活,除了維持健康肢體活動度,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找到生活重心。尤其是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更應該要及早規劃病後生活。過度重視患肢的恢復,除了事倍功半令人挫折,停止復健訓練後的生活失落,更是造成臥床的元兇。一旦長時間臥床,除了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身心更會進入緩慢的衰退,接下來骨質疏鬆、體耐力差、心肺功能低落、吞嚥能力退化、大小便失禁、關節變形肢體痠痛接踵而來,本想一了百了卻演變成苟延殘喘,全家拖累,更是令人心酸。我有一個腦幹中風全身癱瘓的阿伯,到院前死亡。從練習達到健康時每天坐起14小時、站起2小時,透過輔具的幫忙,可以站著逛花園,還外出到旗津吃海產、去六堆吃客家小吃,半年內移除鼻胃管、氣切。生活不必抽痰、翻身、拍背、管灌。還有一個極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全身僵硬反射動作強,本來像植物人一樣,現在可以看電視,表達喜怒哀樂,透過站立訓練,全身張力降低,目前口水幾乎可以自己吞,70幾歲妻子跟看護,還能偶而帶出門散散心,看看湖光山色,生活多點調味。

    「生活即復健」不是生活都在做復健訓練,而是透過參與生活,保持最高的生活獨立性,善用輔具或改變做事方法,重新適應病後生活,找出生活重心,是進行患側訓練「同時」必須要一起進行的。消極的避免臥床,增加坐站時間;積極的重新培養興趣,練習生活自理,找出生活重心,從新參與,才是避免慢性失能的良方。

    #優效居家職能治療所
    #復能 #復健 #輔具評估 #居家好鼓勵
    #中風 #骨折 #失能 #長照 #站立

  • 吞嚥反射腦神經 在 虎紋姑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6-02 12:13:50
    有 72 人按讚


    《 無聲地「濁親」》

    吞嚥困難
    — 常見於老人家/中風病患者
    — 食物/液體未能經正常的吞嚥程序進入胃部
    — 俗稱 「落錯格」/「濁親」

    常見臨床表徵
    — 「濁親」咳嗽氣喘😮💨
    — 臉色轉變 面紅紅😡
    — 食物液體停留在口腔🍳🍥🍤🍕
    等等等~~~~~~~

    有種「濁親」叫silent aspiration
    即係連「濁親」咗都唔知,無咩徵狀表現出黎!
    「1)咽喉感覺轉差,未能如常有咳嗽的本 能反射去清除誤墮入喉部或氣管之食物
    •2)根據統計,患有吞嚥困難之腦神經病 病人中,近四成會出現「無徵狀性氣 哽」」
    轉載:註1

    到時候久而久之,就會引致吸入性肺炎,導致死亡!💀💀💀💀💀💀💀💀💀💀💀💀💀💀💀💀💀

    點解我要無喇喇講咗多野?因為日日在病房好多所謂的屋企人!👿👱🏻👴🏻👨🏻👩🏻👸🏻👵🏻

    放左個老人家入老人院,識小小就扮代表,自以為喂到婆婆飲水,佢無咳嗽氣促就等於無吞嚥困難?有無唔係你同我話就係的!😠

    如果照肺,醫生是可以判斷到出來的,不用這些人老母久病自己成醫囉!🙄🙄🙄根本同謀殺無分別!喂老人家飲水唔用thickener (凝固粉),Thickener是由言語治療師診斷病人的吞嚥困難程度去落幾多茶匙在100毫升的液體!

    每次探病時間,我都會走來走去觀察屋企人會唔會唔識/病人剛剛被判斷要用Thickener,我會主動去教他們,但正正是有些人覺得自己識好多野,不聽醫護的勸告,對病患造成慢成傷害!😤

    註1 : http://www.healthyhkec.org/download/2015-07-24/wy_leung.pdf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