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君主立憲清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君主立憲清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君主立憲清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君主立憲清朝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甲午戰爭的開端 1 昨天是7月25日。 1894年7月25日,朝鮮豐島發生中日海戰。 這,就是甲午戰爭的序曲。 2 日本向外侵略,目標設定,首先就是韓國與中國。 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1890年的國會演說中,公然説朝鮮、中國東北和台灣,是日本的“利益線”,與日本國家安全密切相關。 又説,保衛利益線...

君主立憲清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09:42:40

110年前的今天 1905年9月17日 慈禧派五大臣出國考察 --------------------------------- 1905年9月17日,慈禧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清政府為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資產階級改良派立憲口號,掛起預備立憲招牌,特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

君主立憲清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09:43:26

115年前的今天 1900年8月21日 維新派自立軍起義失敗 . --------------------------------- .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的8月22日,清末維新派領導的自立軍起義,遭到鎮壓。戊戌政變後,唐才常受到康有為指示,以勤王作號召,策劃在長江流域起兵。 ~~~ 19...

  • 君主立憲清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6 08:56:55
    有 3,479 人按讚

    甲午戰爭的開端

    1
    昨天是7月25日。
    1894年7月25日,朝鮮豐島發生中日海戰。
    這,就是甲午戰爭的序曲。

    2
    日本向外侵略,目標設定,首先就是韓國與中國。
    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1890年的國會演說中,公然説朝鮮、中國東北和台灣,是日本的“利益線”,與日本國家安全密切相關。
    又説,保衛利益線,是日本“國家自衛之道”。

    3
    把他國領土當成自己的自衛之道,顯示了日本建立的,是以侵略為立國之本的思維。
    前不久,日本各大政要軍方,又開始說台灣攸跟台海攸關日本國家安全了。
    這不由得讓我心頭咯登一聲。
    又開始了。
    事隔130年,日本依然想要完成侵略跟分裂中國的夢想。

    4
    對韓國展開長期的侵略行動,包括發動“江華島事件”,簽訂了韓日不平等條約。
    對台灣則發動“牡丹社事件”,測試清朝。
    朝鮮本是中國藩屬。
    日本逐步介入朝鮮內政,讓改革派以中國為敵,逐步控制韓國黨爭。
    日本又藉著中日天津條約,讓李鴻章簽下跟日本互相知會派兵,同步撤軍的約定。

    5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農民起義,宣誓征討日寇。
    朝鮮向清朝求援請求派兵平亂,清朝於是派兵幫助朝鮮。
    日本知道朝鮮向中國請兵,立刻以保護僑民跟使館為名,也向朝鮮增兵。
    朝鮮怕日本入侵,只好寫信請清朝撤離。
    清政府同意撤兵,也請日本同時撤兵。

    6
    日本説,行呀!可以撤兵。
    但是我們得一起搞一個「日中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行動。
    清政府直接拒絕。
    日本就乾脆單方面,惡狠狠直接逼朝鮮“改革內政”。
    不聽話,“我就動用武力”。
    “改革”是什麼意思呢?
    7月20日,日本要求朝鮮,3天內廢除與中國的所有條約。
    7月23日凌晨,日軍直接侵略,攻占朝鮮王宮,建立親日傀儡政府,由傀儡政府廢除與中國的所有條約,委託日本驅逐中國軍隊。

    7
    李鴻章這才如夢方醒。
    7月25日早晨,濟遠艦和廣乙艦在朝鮮豐島海面,遭到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的不宣而戰,其實就是卑鄙的偷襲。
    這豐島海戰,也就是甲午戰爭的開端。
    這一路,打到了1895年4月17日。
    清朝大敗虧輸,被迫簽下馬關條約。
    日本終於拿下它的利益線:朝鮮跟台灣。
    下一步,就是把中國切割,吞下,並分裂為日本附庸。

    8
    甲午戰爭戰敗,造成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講的是割讓台灣。
    當時的重要事件“公車上書”,為的,也是台灣。
    清朝覆亡,中國之後的苦難,跟這場戰爭,有太重要的關係了。
    馬關條約裡原本割讓遼東,滿清龍興之地都沒了。
    那是其他列強一看不行,這肥肉怎麼給日本吃獨食?才有“三國干涉還遼”,讓中國自己花錢跟日本買回自己的遼東,這種既荒謬又無奈的事。

    9
    經過這場戰爭,看清了朝廷糜爛無可救藥,中國人死了君主立憲的心。
    1911年清朝終結。
    列強,尤其是日本,摸清了清政府的底,加強了侵略中國的底氣。

    10
    李鴻章作為朝廷權臣,對俄、對日、對洋務、北洋艦隊,他都是重中之重的那支手,大權獨攬。
    結果呢?
    為了馬關條約,中國高薪聘請的洋顧問,竟然是美國前國務卿福士德(Foster) 。
    他極力遊說李鴻章讓步接受日本要求。
    日本的美籍顧問,則起草馬關條約割台。
    史料證明,這根本是美日合作的經典橋段,中國徹底被出賣玩弄。
    豐島海戰後,華盛頓方面致電倫敦,是這樣說的:“美國認為,應打到使日本心滿意足,……這樣列強均能從中國得到好處。”
    也許更多史家的研究,會幫助我們明白,中國是怎麼被內外勾結,不斷出賣的。

    11
    127年後的今天,日本依舊夢想切割中國。帝國主義依舊勾結著,想讓中國衰弱。
    這可不?
    美國又派了人來了。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只是,不好意思,我們中國,一步一步的,站起來了。
    今天,回想1894年7月25日。
    惕厲。

  • 君主立憲清朝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26 11:11:00
    有 259 人按讚

    #微冷 徘迴在香港澳門的大清幽靈──《大清律例》

    眾所周知,末代皇帝溥儀在1912年宣布退位,大清帝國從此走入歷史;可是,大清帝國還是和這個世界藕斷絲連。

    鴉片戰爭以後,大清割讓香港給英國,英法聯軍事件後再割九龍半島,甲午戰爭後三國干涉還遼,英國也見機分一杯羹,再租新界。這三次割讓以及租借的領土,合稱英屬香港。一直到1997年,才「回歸」中國,設置了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國在統治香港時,也將英國的法制帶到了香港。在英屬香港時期,香港的法律來源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英國法律,英國是君主立憲國,君主是國家的代表,也是所有殖民的最高統治者,來自皇室的法律命令,包括英皇敕令(Command paper)、英皇制誥(Letters Pattent)、皇室訓令(Royal Instructions)、樞密院令(Order in Council)等都是,對殖民地香港來說,這些法律命令是最高位階的憲法性法律。

    其次是同樣來自英國的法律,由國會立法通過的法律。不過,因為風土民情不同,這些由遠在天邊的英國國內所制定的法律,還要經過一些程序判斷是否適用香港。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程序。

    再來,就是英國透過大量判決所形成的普通法(Common Law)以及衡平法(Equity),當大英帝國在全球建立日不落帝國時,也將這樣的法律制度推及到海外的殖民地。

    除了這些來自殖民母國的相關法律以外,在1843年4月5日以後,香港獲得一定程度的立法權,得以制訂適用於本地而不牴觸英國法律的條例。除了立法局制定的條例以外,香港歷來的判例也逐漸累積成本地的判例。

    重重疊加的法律體系看似完整,難免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如果英國的法律對香港的情況或是居民不適用,而香港立法局也沒有制定適合的條例,那就要引用原有的法律和習慣,對香港來說,所謂「原有的」法律和習慣就是《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在順治年間,以《大明律》為基礎,再加以修飾。之後再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訂後才逐漸定型。律例是法、律、令、例的合稱。法是國家的基本政策及政府組織規範;律是成文的法律條文;令是行政命令;例則是判例。

    需要援引《大清律例》的情況有數種,諸如:抵押、繼承、土地、婚姻、蓄婢等。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婚姻。1875年時香港立法局制定了婚姻條例,然而條文中卻排除了非基督教人士:非基督教人士可以依照雙方的接受的法律禮俗宗教。(This Ordinance shall apply to all marriages celebrated in the Colony except non-Christian customary marriages duly celebrated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law and religion of the parties)

    意即:對於身處香港的非基督教人士,他們可以依照《大清律例》的規範來結婚以及納妾,不會因為英國禁止重婚而受到懲處。人稱賭王的何鴻燊在原配以外的二太太就是因此而有正式的法律地位,擁有遺產的繼承權。大清都已經結束不知道多久了,《大清律例》的部分條文仍然適用於香港。香港華人仍然可以用清朝的法律來結民國的婚。

    就這樣,在清退位以後,原先使用的《大清律例》仍然像個幽靈一樣的徘徊在香港上空,揮之不去。

    在1970年代前後,港英政府陸續開始重新整編法律來取代過時的法律。各項法律逐漸完備,最後只有婚姻還需要參考《大清律例》。1971年《婚姻制度改革條例》頒訂以後,從此結束了香港需要援引《大清律例》規範的時代,《大清律例》終於完完全全走入歷史,功成身退。不過,在1971年10月7日以前經由《大清律例》所締結的婚姻關係仍然可以享有既有的身分地位,並不會受到影響。

    電影《五億探長雷洛傳II之父子情仇》也有觸及這個議題:雷洛本來要娶阿霞做妾,不過因為新婚姻條例上路,而未能如願。

    由於找不到上述的這個畫面,因此改用了第一時間想到的「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

  • 君主立憲清朝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22 12:47:04
    有 805 人按讚

    世道人生:帝制 (李怡)

    中共中央宣佈,中國要在2025年前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中國民運人士王丹表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兩個字「帝制」。

    講到帝制,中國人總覺得這是制度上的倒退,大逆不道。其實從歷史和政治文化來看,帝制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首先,在權力繼承方面,帝制是世襲制,即父傳子的制度。在指定哪一個王子擔任繼承人方面,爭奪雖然激烈,但都只在宮廷範圍內惡鬥,並沒有牽連到社會,以發動群眾的鬥爭去實現最高權力的爭奪。宮鬥無論多麼血腥,大致不會擾民,不會造成整個社會的災難。世襲的權力繼承,有它的穩定性,因此中國的歷代皇朝,由盛至衰,多有兩三百年的壽命。

    其次,中國的皇帝權力並非沒有制衡。漢朝董仲舒提出「尊君」以鞏固王朝統治,卻也提出「抑君而尊天」,就是說,在君主的絕對權力之上,還有「天」在監察着「君」。所以皇帝稱天子,要定期祭天,若遇天災要視為天譴,皇帝往往要下罪己詔以改善施政。「天」是對皇權的制約。皇帝的權力絕對比不上「與天鬥,其樂無窮」的無神論的掌絕對權力者。

    對帝制皇權的另一制約是儒家的道統。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道統是指儒家讀書人「士志於道」。在知識人心目中,道統是與專制權力抗衡的思想源泉。知識人的直言犯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道統,一直平衡着皇權的政統,「使任何專制之主,也知道除了自己的現實權力以外,在教化上,在道理上,另有一種至高無上,而使自己也不能不向之低頭的人物存在」。帝制下的文字獄頂多把批評時政的知識人處死,但不會像沒有「道統」制約的絕對權力那樣把知識人「鬥臭」,進行精神和人格的凌辱。

    中國歷朝皇帝儘管也有荒淫腐敗的,但絕大多數不是中國現代宮廷劇所描繪的那樣,整天與後宮佳麗胡混。皇帝奉天命而統管國事,必須非常勤奮。皇帝短命多不是因為沉迷酒色,而是過勞。他們的作息有嚴格的時刻表,以清朝皇帝來說,每天5點起床,先讀兩小時書;7點上早朝,接見機要大臣,聽取報告,交代事務。9點吃早飯,飯後批閱奏摺。下午2點用餐,接着批閱奏摺,直到晚上9點,必須就寢。每天只吃兩餐。雍正皇帝在位13年,留下了1,700多萬字的親筆批錄,一年100多萬字,平均一天寫三、四千字。

    皇帝每天見了甚麼人,說了甚麼話,都有史官記為起居注。史官據實而錄,皇帝沒有權力要求史官修改。

    除此之外,制約皇權的還有科舉制下的官僚體系,特別是御史、諫官的監察。所謂文臣死諫,國之大幸。一代明君唐太宗因從諫如流,故成就歷代楷模的貞觀之治。有一個縣丞,上書激烈批評皇帝,唐太宗有點生氣,想以「訕謗」治罪,諫官魏徵對唐太宗說:「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唐太宗頓悟,於是下令賞賜這位縣丞。

    君主制的統治依靠的是榮譽。重榮譽和有制衡的帝制,絕對勝於所有非民選、無制衡的專權體制。當然,歷朝帝制均難免衰敗,因此,也許世上最穩定的是君主立憲制度。英國的君主有權,但絕對不能使用。自13世紀《大憲章》開始實行君主立憲以來,英國六七百年都沒有發生過內戰,是世上政治最穩定的國家。美國的共和體制原本也穩定,但少了君權的榮譽感,遂有點難敵「有錢使得鬼推磨」的外來侵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