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向左走向右走金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向左走向右走金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向左走向右走金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產品中有28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吹著魔笛的浮士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首先,要誠摯地感謝網友 Kong-Ming 在今天按下「分享動態回顧」鍵,如果沒有跳出這則通知,我還真的忘了自己在 2013 年的 9 月 27 日曾經翻譯過這篇演講。 身為一個從 QA 工讀生入行,一路在職場上走向經理職的人,當時被 Bioware QA 發展部門總監 Tulay Tetike...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工匠捕杀鲛人,造秦始皇陵长明灯!前苏联捕获小人鱼,会人语来自亚特兰蒂斯! 封面源自网络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2011年9月一名男性潜水者在澳洲昆士兰大堡礁海域拍摄到的画面,算是非常清楚了。作为一个从业十年的广告导演,从影像技术上来讲我看不出特效的痕迹,从身体...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一歷百憂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59:18

【從百靈果事件討論臺灣社會與菁英】上 昨天,我也在【百靈果】的八角籠直播,當下自己情緒是極為複雜的,對百靈果一直以來自己都有更高的期待與不滿,美選期間與范琪斐合作的內容讓自己感到無法支持,然而,也是因為這裡,我認識了葉耀元老師這個幽默風趣又極為專業的前輩。更因為這一波名人、意見領袖粉專對百靈果的攻...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佳佳|女子生活實踐家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16 13:21:09

作者以「貨幣史」角度切入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左右,實體貨幣走入虛擬貨幣的過程。本著(已經把所學都還給教授的)偽歷史系學生,不免還是會對裡面敘述的事情感到懷疑,但是書本內的重大事件多少可以和史實互相對照,大家可以當作有趣的金融歷史書翻看。  我記得讀的過程、和書友討論時會一直不斷冒出來的想法:『歷史...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有故事的旅人 X 晞。觀影記事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5 14:36:07

🎬Rating: 100/ 100 Watched for more than 10 times, this is my first cinematic experience for 4k restored version. After almost 20 year, this is still ...

  •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20:48:18
    有 202 人按讚

    首先,要誠摯地感謝網友 Kong-Ming 在今天按下「分享動態回顧」鍵,如果沒有跳出這則通知,我還真的忘了自己在 2013 年的 9 月 27 日曾經翻譯過這篇演講。
     
    身為一個從 QA 工讀生入行,一路在職場上走向經理職的人,當時被 Bioware QA 發展部門總監 Tulay Tetiker McNally 於 Korea Games Conference (KGC) 2013 所發表的這則講演內容給深深地激勵到。
     
    剛好先前也有被年輕朋友問到:「當 QA 真的有出路嗎?人家會不會覺得我什麼都不會所以才當 QA?」
     
    就再分享一次,順便整理成文章。
     
    --
     
    你所待的遊戲公司,注重 QA 部門嗎?
     
    新人以 QA 職缺為跳板加入遊戲產業會是一個好的決定嗎?
     
    QA真的 是一份連貓都會做,只要有手玩遊戲就能幹的工作嗎?
     
    底下謹分享 Bioware QA 發展部門總監 Tulay Tetiker McNally 於Korea Games Conference (KGC) 2013 所發表的講演內容,希望對於各位有所助益。
     
    考慮到文章太長的關係,摘錄重點分享,並且將結論拉到首段來,其於部份的順序未做調整。
     
    ◎ 我講的太多了,講一句最重要的話:「所謂的QA,並不是為了確保產品的品質而存在的部門。一款遊戲的品質優劣不會是由單一部門來決定的。在遊戲公司裡,所有職務的人員都必須要關心QA,而身為QA人員,也必須對所有的領域保持高度興趣並學習之。」
     
    ◎ 一言以蔽之,事前預防,事後查明問題原因,確保產品項目正確實裝,就是QA團隊的任務。
     
    ◎ 在早期,遊戲開發者自己就能進行除錯作業,但隨著平台多樣化,遊戲複雜化,這個產業對於專業測試人員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換句話說,QA人員正是被這個時代所需要而誕生的職業。
     
    ◎ Bioware的專業測試部門約有15~20人,當工作量增加時,也會追加人力。
     
    ◎ 這個職缺常被誤解為「只要一直玩遊戲就能領薪水」的工作,更常被外界瞧不起。一般認為誰都可以當QA,反正那樣的工作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在我們的國家,甚至有這麼一句話 - 「連貓都可以幹好QA的工作」。
     
    ◎ 不只是外界這麼看待,連來應徵的人也會有這樣的心態,但是老實說,那種每天打遊戲就能領薪水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 Bioware在人材聘用方面的標準非常高,從全球各地找來具有才能的人材,QA部門也是以這樣的標準在挑選員工,即使錄取了AAA級人員,後面也還有非常嚴格的流程等待著他。
     
    ◎ QA人員必須要有一個認知,他們應該要能與營運團隊、開發團隊妥善溝通,共同建構起完整的開發文化,並協助提升產品的品質。
     
    ◎ 但事實上,QA的離職率非常高,在遊戲業界裡也不是什麼令人稱羨的職缺,有許多人從事QA工作只是求一份溫飽,並沒有將提升產品的完成度視為個人志業。
     
    ◎ Bioware的QA也會以客戶或顧問的角度提供意見給開發團隊。
     
    ◎ Bioware的QA分為技術QA與設計QA,前者偏向於程式設計的部份,後者則是提供產品設計上的協助,是故,在產品開發的時候,QA也能積極參與設計的過程。
     
    ◎ 敝公司相當重視「價值」這件事,承前所述,因為制度上讓QA團隊能共同參與產品的開發的過程,因此各部門不再將它們視為用來除錯的部門,而是確實有所貢獻的,進而發現自我的價值所在。
     
    ◎ 敝公司稟持著「你如果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那麼就執行下去吧」的原則
     
    ◎ 舉例而言,當三個總計投入300名人力的專案在進行的時候,QA部門會投入40人左右。在這個過程中,QA的意見並不會偏頗於某一方,會盡可能地提出公正且中肯的意見,如果有必要的話,也會提交完整的報告書。
     
    ◎ 與其他部門相比,QA部門更需注重「組織」這個觀念的重要性。
     
    ◎ QA即使不是開發者,也應瞭解開發遊戲所會用到的各種技術與知識。
     
    ◎ 面對消費者的時候,應該要能知道如何排除各種預期外所發生的狀況,所以必須掌握豐富且全面的知識與資訊。
     
    ◎ 對我來說,QA團隊就像忍者一樣的存在,隱身在看不見的地方,協助他人創造出最棒最棒的產品。
     
    ◎ 對於公司來說,QA也像是潤滑油一般的存在,讓全體成員能順利地彼次緊密合作。
     
    ◎ Bioware的QA部門有許多人已經工作十年以上了,當然也有許多人轉到研發團隊的職位,因為曾經擔任過QA工作,所以比起其他人都還要能夠快速發現問題,並協助建立部門間的合作關係。
     
    ◎ 一般人對於QA的印象還有一點,就是薪水比起其他部門要來的少。但在BioWare來說,QA與其他部門的薪資並不會相差太多,因為在這裡,QA是值得自豪的職業。
     
    ◎ 當我們早上起床準備到公司上班的時候會開心地想「今天應該要做什麼呢?」該怎麼樣協助其他同仁好讓開發作業更為順利呢?對我們來說,這份工作不單純只是獲取金錢上的報酬而已。

  •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19:03:29
    有 81 人按讚

    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5 08:11:45
    有 71 人按讚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來介紹一位美國總統,就是美國的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有的人可能對他不太熟悉,讀完這封信之後,你也許會對這位低調的總統留下不一樣的印象。

    如果要問美國最好的時代是什麼時候,美國人通常會給出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離我們比較近,就是克林頓當政時期。那時冷戰剛剛結束,又趕上互聯網產業起步,美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方面面都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

    第二個時期很多人就沒那麼熟悉了,就是史稱「柯立芝繁榮」的柯立芝當政時期。雖然距離我們比較遠,但從經濟指標來看,柯立芝繁榮甚至超過了克林頓時期,柯立芝這位總統的很多做法也成為了後世學習的樣板。這封信我們就來瞭解一下,柯立芝是如何締造了美國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柯立芝是一個怎樣的總統?
    柯立芝最初其實是從副總統位置接任總統職位的。他原本是第29任總統沃倫·哈定的副總統,1920年和哈定一起在大選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1923年哈定因為突發心臟病身亡,柯立芝就接任了總統之位。柯立芝做副總統時十分低調,他剛接任的時候,很多人覺得第二年就是新一屆大選了,柯立芝肯定會被選下去。結果柯立芝上台後一掃之前哈定內閣醜聞的陰霾,成功恢復了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在1924年大選中又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且在接下來四年中開創了「柯立芝繁榮」的局面。

    柯立芝並不貪戀權力,儘管他的支持率極高,但他仍然決定不再參加1928年大選。他說:「如果我再任職一個總統任期,就會在白宮待到1933年……十年,比任何一個當過總統的人都長——太長了!」離任後,他和妻子回到了老家北安普頓,開始寫作。根據傳記作家唐納德·麥考伊在《柯立芝傳》中的描寫,當時美國民眾希望柯立芝再乾一屆的熱情堪比當年輓留國父傑斐遜。

    柯立芝治理國家的理念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不妨聽聽他自己是怎麼講的。成為總統之前,柯立芝曾經在馬薩諸塞州擔任州長,在就職演說中,他講了這樣一段話:

    「馬薩諸塞州是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它的一分子。弱者的福祉和強者的福祉密不可分。如果勞工憔悴,工業也不會繁榮;製造業衰退,運輸業也不會興隆。任何單方的行動,都不足以提供普遍福祉。但也要記住,一個人的利益也是所有人的利益,忽視一個人就是對所有人的忽視。暫停一個人的股息,也意味著停掉另一個人的薪水。」

    這段話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說出來的呢?當時美國工會運動蓬勃發展,很多人都認為資本家太富有了,應該限制他們的利益。瞭解了這一點你就能體會到,柯立芝其實是在強調每個人的合法利益都應該得到正當的保護。後世的歷史學家也認為,柯立芝是一位典型的秉持古典自由主義理念的總統。

    為什麼柯立芝堅持保護有產者的利益?
    柯立芝自己是這樣詮釋這一理念的。首先他講,美國人一直追求的自由,就是建立在尊重個人財產的前提之上。如果可以隨意剝奪一個人的財產,就相當於可以隨意剝奪他的權利和自由,這樣的做法必然會傷害社會的正義。

    古典自由主義認為,享有自己的財產乃是人的天然權利。說到底,財產權和個人權利是一回事,一方遭到侵犯,另一方也難以苟全。就在柯立芝這番講話的20多年後,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納粹政府開始剝奪公民的財產,社會的自由也就此喪失了。

    第二,柯立芝強調,政府不能解脫人們的辛勞。柯立芝講,政府的作用是照顧社會中的弱者,比如殘障者等等;同時,政府也可以表彰那些傑出的人士。但是政府不是保姆,它的職責不是供養所有人的生活。人仍然需要自立,要能夠自己照顧自己,自己取得成就。弱者需要保護,但這並不意味著打擊強者。

    第三,柯立芝講,應該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機會,也只有這樣,現在的弱者和窮人才有可能在未來變得富裕;如果要剝奪富人的財富,窮人也會失去富裕的機會。這很好理解,如果一個人變得富裕,財富就會被拿走,那麼人也就不會有動力追求富裕了。

    歷史學家克勞德·費斯評論說:柯立芝體現了中產階級的精神與希望,他能解讀中產階級的期待,表達中產階級的意見。你可能會覺得柯立芝好像是站在富人一邊,其實只有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包括富人的權利,人們才會有動力去奮鬥。如果個人失去了奮鬥的動力,社會也就失去了走向繁榮的驅動力。

    在自由市場的作用下,社會經濟利益的分配是不可能完全平均的,如果要強行拉平,就像非要把生長速度不一樣的樹木剪成一樣高,違背了自然的屬性。財富從被創造出來,到惠及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總是有一個傳遞的過程。知識也是如此,人類發現了新知,總是從那些最前沿的研究機構和大學慢慢傳播到普通學校、再普及到中小學之中。
    我們不會因為大學的知識密度比小學高,就廢除掉大學,把大學的研究資料平均分給一百所小學,因為這樣不會促進科研的進步。同樣的道理,柯立芝認為,應當保護那些通過奮鬥獲得了大規模財富的人和機構,因為這最終會有助於社會的整體繁榮。簡單來說,柯立芝主張通過社會總財富的增加來解決貧困問題,而不是平均主義。
    柯立芝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柯立芝的這一套想法是1913年他擔任麻省參議員的時候提出的,十年之後,他成為了美國總統,有機會將他的理念付諸實踐。那麼他的成績如何呢?
    柯立芝剛上台時,美國剛剛結束一戰後的經濟危機,由於戰爭帶來的巨大開支,美國政府當時是債台高築,雖然比歐洲的情況還是略好一些。1923年夏天柯立芝上台之後,到1929年1月柯立芝離任,這期間美國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近一倍,佔到了當時全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一半左右。同時,美國的技術革新、設備更新和企業生產管理的科學化,也使得它在全世界的競爭力迅速提升。
    柯立芝保護有產者的理念並沒有造成社會的不平等,而是造就了大量的中產階級。當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3%~4%,是歷史最低點,美國失業率再次接近這個水平是疫情之前特朗普當政時期。柯立芝在任期間,中等家庭年均儲蓄額以每年8%的速度上漲。到他離任時,美國的汽車產量比一戰後漲了3倍,平均每五個家庭就擁有一輛汽車。1921年剛剛被推向市場的電冰箱,到了1929年已經成為了美國中產家庭中的常見電器。柯立芝自己也在演講中說,美國人民的生活達到了「此前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柯立芝繁榮的說法也由此而生。
    另一方面,柯立芝的減稅政策並沒有產生財政赤字,而且由於削減不必要的政府開支,柯立芝當政期間第一次做到了使政府債務大幅減少。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只有兩個總統做到了這一點,另一個就是克林頓。這是怎麼做到的呢?說來簡單,雖然減稅了,但由於經濟繁榮,個人和企業收入的總量增加,因此稅收總額並沒有什麼減少。
    柯立芝在經濟上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科技的作用,發展新工業。柯立芝自己是一個農民的孩子,但是他從來不主張通過補貼的方式促進農業發展。一戰後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法案,叫做麥克納利-豪根農田救濟法案,就是由聯邦政府出面來購買農產品,幫助美國農民和歐洲農業競爭。柯立芝否決了這個法案,他講,農業也必須「立足於一個獨立的商業基礎之上」。相比之下,柯立芝更支持通過實現農業現代化來增加農民的收益。
    有人評價柯立芝是一個「無為而治」的總統,其實柯立芝當然做了很多實事,包括大力支持美國民用航空業發展、推動航空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革新等等。不過,也可以講柯立芝的政治理念和「無為而治」有相通之處,就是政府做的事情越少越好,相信社會自我發展的能力,相信商業社會和企業的效率。
    類似地,在法律方面,柯立芝也認為「人無法制定法律,我們只能發現法律」。柯立芝講,社會中存在著一些有利於社會的習慣、規則和文化,立法機構的職責是去發現它們,將它們提煉成法律,而不是基於主觀意見閉門造車,制定不合民情的僵硬的法條。
    另外,柯立芝重視法律的權威,警惕多數人的暴政。他講,政治運動不能代替法律,如果審判可以在法庭之外進行,法制也就壽終正寢了。今天互聯網上有一些所謂「鍵盤俠」的做法,就像是要在法庭之外進行審判,這就不符合法制社會的基本原則。
    柯立芝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他說:「我們要廣泛地、堅定地、深刻地相信人民,相信人民渴望做正確之事……國家才會長存。」
    小結
    柯立芝於1929年卸任之後,美國發生了大蕭條事件,有的人就認為,是不是柯立芝的一些做法讓經濟過熱,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這也是之前一種流行的觀點。不過上世紀80年代以後,學界發現導致大蕭條的原因非常多,結束大蕭條的原因也非常多,很難在柯立芝的政策和後來的危機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繫。同樣的道理,也很難把克林頓的政策和2001年的股災直接聯繫起來。
    總的來講,柯立芝確實創造了一個美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黃金時期。他言行合一,用實踐向人們展示了保護個人財產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降低稅率對刺激經濟的重要性,以及以技術發展驅動產業更新的重要性。」

  •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7-05 21:37:33

    工匠捕杀鲛人,造秦始皇陵长明灯!前苏联捕获小人鱼,会人语来自亚特兰蒂斯!
    封面源自网络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2011年9月一名男性潜水者在澳洲昆士兰大堡礁海域拍摄到的画面,算是非常清楚了。作为一个从业十年的广告导演,从影像技术上来讲我看不出特效的痕迹,从身体形态上我也不认为这是人的伪装,因为人腿的驱动无论怎样膝盖都会有角度,而这个人鱼的泳姿明显看得出是那种很顺滑的s形。这段视频当年也经过非常多的机构验证,之后作为素材发布在探索发现。

    我们小时候听到看到关于美人鱼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西方。很模糊的印象就是有商船、海盗或者探险家,经过某个雾气蒙蒙的神秘岛礁,突然远处传来悠扬美妙的歌声再顺着方向寻找,发现某处礁石上一位人身鱼尾的姑娘或坐或卧。船员、水手迷醉于歌声、美人,眼前出现些许幻境。下船走到身后人鱼回眸相望、千娇百媚,俗话说又勾勾又丢丢,胸前还挂着两颗扇贝…船员色心一起上前掀开贝壳并深深的咽下一口口水!诶,故事从此分出两种不同的走向。美好的版本是美人鱼与年轻帅气的船员,在这个与世隔绝又充满生机的小岛上过起了没羞没臊的生活…暗黑的版本是人鱼突然变脸,一手刺穿男子胸膛扒开皮肉挖心掏肺分而食之。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的架构和逻辑跟咱们“狐妖”的传说何其相似、如出一辙。所以西方人更倾向海洋文明,中国人更倾向内陆文明。我们只要知道四海各有龙王即可,对于茫茫沧海之外不是特别关心,所以就比较少把人鱼的事件写成故事传说,只当作异闻,所以文献史料的记载一点都不少。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就是说:秦王嬴政在刚刚即位之初,就挖空了郦山,并吞天下后又从全国征调70余万工匠修建皇陵,在内部挖了一个极深的大坑,再融化铜水浇铸牢固用于停放棺椁,棺椁之外延伸设置百官席位,整个皇陵堆满了各种奇珍异宝金银翡翠。又在各处廊道厅堂设置机械弓弩,有闯入者辄射之,就是乱箭贯穿。再用极为巧妙的机械装置将水银绘成百川江河大海,而且常年流动不息,百川之上对应的皇陵顶部是各种宝石镶嵌的日月星辰,再以人鱼膏制作灯烛可长明不灭,所以秦朝人应该为此有过对人鱼的大量捕杀造常明灯烛。

    当然史记绝不是人鱼记载的孤立,它几乎是贯穿了华夏异文记载。山海经中有一个氐人国在建木以西,建木是什么?上古通天、通灵的神树,氐人国的形态就是人面而鱼身。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北宋李昉组织编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等都有相关的记载。总结下来几点:古人称之为鲛人或者泉客,经常出没于东海、南海,居住在水下善于纺织,眼泪可以结晶。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皙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最后几句很重要啊,性器官与男女无异,临近海边未能嫁娶或鳏寡孤独的渔民,捕获之后豢养在池塘里,两个人还经常一起相约“吃扇贝”。

    那西方人对美人鱼的记载,更是数以万计。比方说几千年前古埃及的人鱼壁画、古希腊的人鱼钱币、拜占庭时期欧洲教堂里双尾人鱼雕塑、版画和双尾人鱼梅露辛的故事传说…也就是我们平时喝星巴克logo上那个形象。现代的事件也有很多,有以色列人海边拍到的视频,有美国的捕鲨船捕获鲨鱼后在船舱分切,开膛破腹肚子里面挖出来一个没消化完的。一开始以为是鲨鱼吃了一个人,尸体拉出来一看腰部以下是鱼尾。但是这所有事件中最有意思的,是来自于前苏联的“都市传说”其实是苏联列宁科学院的科学家维诺格雷德博士在1990年公开的一段回忆。这个揭秘在全世界很多报纸上都有报道,包括一些华文报纸,但是这个人鱼宝宝的形象是之后根据维诺格雷德的描述画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军在古巴外海击沉了一艘运输船,所以苏联又秘密委派捕捞船去搜寻这艘沉船的遗骸,为什么呢?因为那艘沉船里面有好几枚核弹头,所以军方带着数名军事专家、科学家、技术人员、水下搜寻队一起来到这一片海域作金属探测,收到信号确定位置之后就放水下摄影器材同传监测,主要人员就聚集在船舱看水下拍摄的画面,等摄影机快要接近沉船的时候镜头前突然晃过一张人脸,就赶紧让技术员回放,因为那个时候的技术,动态画面的定桢还是有一些模糊,所以不是很能确定。于是画面又赶紧切回到同传,那设备呢就发现了船只残骸开始靠近,摄影机就一面围绕着这艘沉船监测,一面派潜水员带着设备准备下水,拍到沉船残骸的某一扇窗的时候,又突然从窗里钻出来一个小孩,这一次特别清楚,因为他自己还好奇的凑近摄影机观察看是什么东西,这监控室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就赶紧命令潜水员和捕捞队布置一个网槽,里面放了一些食物顺着摄影机管线的位置下水猎捕。几十个工作人员在水下折腾了将近2个小时,这个小孩终于没经受住诱惑游进网槽,一番挣扎看到四周礁石后出来五六名潜水员。这个网槽就被几个潜水员护着一路调升,刚一出水面一声类似海豚的鸣叫,这群科研人员就迅速涌向船头,视线顺着吊钩移动的方向都不舍得离开,然后迅速更换牢笼将它带到了某个舱室。这整艘船军方的最高长官只带着几位科学家想先观察一下,几个人进房靠近进牢笼蹲下来仔细观察,整个外形跟人类的婴儿极为相似,浑身布满鳞片,背后有一条鱼鳍,耳下两侧有腮。几个人看的聚精会神人鱼宝宝突然抬头对视,我来自亚特兰蒂斯城求求你们放了我,几个人吓一跟头。说:“你会讲俄语?它说:“我们会讲很多人类的语言,求求你们放了我。这几个科学家立即来了兴致,问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亚特兰蒂斯在哪里?是一个怎样的文明?物种数量、科技程度、种族区分、社会形态。但是回答只有一句话就是:请你们放我回去,其他一切都拒绝回答,就这样僵持了几天。水下捕捞核弹头的任务也基本完成,搜救船只开始返航…在此期间这群人就用各种方法威逼利诱,最后做出承诺说:只要你回答我们这些疑问,我们放了你…然后这个人鱼宝宝就一一回答提问,说亚特兰蒂斯城原本在陆地,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引发海啸沉入海底,一部分居民选择寻找新的陆地,一部分随城市一并沉入海底生活,也利用一部分科技手段使自己身体极速进化长出了鳞片和腮。我们一共有300万左右的居民,平均寿命也达到300岁。其实我们一直在秘密的观察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会伪装假扮人类混迹在人群之中。那么这艘船回到苏联,并没有履行承诺。之后将它秘密关押在一个实验室里,到了苏联的土地上,人鱼就再也没有开口说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都市传说呢,因为即使登在报纸,只要俄罗斯官方媒体没有正式发布消息回应,他都只能是个传说。

  •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Cicada (Taiw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4-22 20:15:03

    2019.11.29 Live in Legacy Taipei《走入有霧的森林》台北專場紀錄

    原始的嚮往 The Initial Longing

    作詞、作曲|王榆鈞
    攝影|林艾德、趙大衛、Joyce
    剪接|林艾德
    VJ|黃夏妤


    Cicada 最新專輯《走入有霧的森林》Hiking in the Mist

    博客來:https://reurl.cc/YlEEV0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K6eeeq
    Bandcamp:https://goo.gl/7Ep9Qi
    風潮音樂:https://reurl.cc/6gv996
    數位各平台彙整:https://fanlink.to/CCD-01

    Worldwide edition on flau's Bandcamp:
    http://smarturl.it/Cicada-Hiking

    “Hiking in the Mist” is a hiking journal Cicada wrote with music for the mountains in Taiwan. Cicada walked through misty forest, rested by streams, admired clouds during sunset in North Dawu Mountain and encountered sunlit grassland at Qilai south peak. They hiked up to the ridge line overlooking the city, met wildlife in the cabin, experienced pouring rain and snows in cirque...

    Growing up in an island with more than 260 peaks over 3000 meters in height, it's always been in our mind to be surrounded by nature and write about the mountains. At the 10th year of Cicada, we arise from the ocean and step into the forest. Everything we experienced in the wilderness led us to seek within.



    在邁入第十年之際,Cicada從大海走向山林──
    日出、濃霧、傾盆大雨、夕陽雲海⋯⋯
    都引領著他們,一步又一步,俯瞰我們的家。


    走入山林的他們說: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罡愷
    「逃離都市進到山裡,原來還有更多值得在乎的事。」 ─── 桃子
    「另一個全新於尋常的世界是如此的靠近。」─── 謝維
    「感受山與海,才能理解我們從何而來。」─── 致潔


    山說:

    「我帶給你的禮物是無盡的美景。」
    「世界如此遼闊,我會包容你的一切。」
    「我想讓你知道富饒的意義,帶你用不同尺度和價值觀衡量事物。」
    「這是一張讓你聆聽、感覺、靠近我的專輯。」


    從第一張 EP 開始,Cicada談感情、聊動物、踏察西海岸、潛入太平洋……直至2019年 ,全體團員以雙腳深入臺灣的山脈,負重尋找創團十年的至高美景。為了《走入有霧的森林》,他們揹上自己的恐懼和慾望,臣服於未知的身體和天候條件;上行、下行、日升、日落,一行人自願受苦、積極做工,將一幕幕依時序開展的山中光景與體感經驗譜成彼此共享的登山日記:

    中海拔的迷霧林道、終年有水的水源地、浮在雲海與光暈上的斷崖、日出閃耀金黃的頂巔、收攬左右視野的稜線、樹根與石縫交會處的綠色鋪面、烏雲聚集的驟雨一瞬、深夜山屋裡的非人派對、白雪覆蓋的無人圈谷……山行者們謹慎、迷茫、雀躍、坦然、清晰、安詳、靜默……

    究竟你我所能聽見的,是山的聲音,還是登山者的聲音?是自然的召喚,還是人們自賦意義的追尋?是誰的意圖?誰的堅決?誰的山色?誰的光環?誰的壯麗?誰的悸動?

    答案也許在山裡,也許不在,然而唯有親身走進山中,往高處爬向海拔三千,人們始能憶起這些人為限度中所能觸及的無盡風景,甚者,讓經驗與體感匯聚於指尖,祈請那既可獨享、亦可合鳴的樂句與聲息自然降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cada's FB: http://www.facebook.com/cicadataiwan
    http://www.cicada-tw.com
    cicadatw@gmail.com

  • 向左走向右走金句 在 Cicada (Taiw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1-15 20:01:40

    2019.11.29 Live in Legacy Taipei《走入有霧的森林》台北專場紀錄

    攝影|林艾德、趙大衛、Joyce
    剪接|林艾德
    VJ|黃夏妤


    Cicada 最新專輯《走入有霧的森林》Hiking in the Mist

    博客來:https://reurl.cc/YlEEV0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K6eeeq
    Bandcamp:https://goo.gl/7Ep9Qi
    風潮音樂:https://reurl.cc/6gv996
    數位各平台彙整:https://fanlink.to/CCD-01

    Worldwide edition on flau's Bandcamp:
    http://smarturl.it/Cicada-Hiking

    “Hiking in the Mist” is a hiking journal Cicada wrote with music for the mountains in Taiwan. Cicada walked through misty forest, rested by streams, admired clouds during sunset in North Dawu Mountain and encountered sunlit grassland at Qilai south peak. They hiked up to the ridge line overlooking the city, met wildlife in the cabin, experienced pouring rain and snows in cirque...

    Growing up in an island with more than 260 peaks over 3000 meters in height, it's always been in our mind to be surrounded by nature and write about the mountains. At the 10th year of Cicada, we arise from the ocean and step into the forest. Everything we experienced in the wilderness led us to seek within.



    在邁入第十年之際,Cicada從大海走向山林──
    日出、濃霧、傾盆大雨、夕陽雲海⋯⋯
    都引領著他們,一步又一步,俯瞰我們的家。


    走入山林的他們說: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罡愷
    「逃離都市進到山裡,原來還有更多值得在乎的事。」 ─── 桃子
    「另一個全新於尋常的世界是如此的靠近。」─── 謝維
    「感受山與海,才能理解我們從何而來。」─── 致潔


    山說:

    「我帶給你的禮物是無盡的美景。」
    「世界如此遼闊,我會包容你的一切。」
    「我想讓你知道富饒的意義,帶你用不同尺度和價值觀衡量事物。」
    「這是一張讓你聆聽、感覺、靠近我的專輯。」


    從第一張 EP 開始,Cicada談感情、聊動物、踏察西海岸、潛入太平洋……直至2019年 ,全體團員以雙腳深入臺灣的山脈,負重尋找創團十年的至高美景。為了《走入有霧的森林》,他們揹上自己的恐懼和慾望,臣服於未知的身體和天候條件;上行、下行、日升、日落,一行人自願受苦、積極做工,將一幕幕依時序開展的山中光景與體感經驗譜成彼此共享的登山日記:

    中海拔的迷霧林道、終年有水的水源地、浮在雲海與光暈上的斷崖、日出閃耀金黃的頂巔、收攬左右視野的稜線、樹根與石縫交會處的綠色鋪面、烏雲聚集的驟雨一瞬、深夜山屋裡的非人派對、白雪覆蓋的無人圈谷……山行者們謹慎、迷茫、雀躍、坦然、清晰、安詳、靜默……

    究竟你我所能聽見的,是山的聲音,還是登山者的聲音?是自然的召喚,還是人們自賦意義的追尋?是誰的意圖?誰的堅決?誰的山色?誰的光環?誰的壯麗?誰的悸動?

    答案也許在山裡,也許不在,然而唯有親身走進山中,往高處爬向海拔三千,人們始能憶起這些人為限度中所能觸及的無盡風景,甚者,讓經驗與體感匯聚於指尖,祈請那既可獨享、亦可合鳴的樂句與聲息自然降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cada's FB: http://www.facebook.com/cicadataiwan
    http://www.cicada-tw.com
    cicadatw@gmail.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