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吐蕃唐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吐蕃唐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吐蕃唐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吐蕃唐朝產品中有3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92的網紅賴義鍠,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吐蕃唐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03 23:44:56

吐蕃攻陷長安十五日 百姓靠把口「退敵」 | 知史現場 唐朝的安史之亂不但促成藩鎮割據,導致政治及經濟形勢發生大轉變,令唐室中衰的情況揭示於人前,亦為外交關係帶來影響。除了回紇,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亦是唐朝中晚期的一大外患。 唐朝與吐蕃的外交關係,可以追溯至太宗年間。《新唐書》記載,於貞觀八年,...

吐蕃唐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3 23:44:56

唐朝真公主和親 自毀容貌拒殉葬 | 知史現場 唐朝和親的公主很多,例如唐太宗時著名的文成公主、中宗時的金城公主等,雖然她們被封為公主,但多為宗室之女,金城公主雖說是皇帝養女,始終並非親生骨肉。唐朝去到後半期,為鞏固與外族的政治聯繫,皇帝不惜派遣親生骨肉和親。這些遠嫁公主的經歷,都是一個個傳奇故事...

吐蕃唐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6-17 17:34:33

唐由盛轉衰與回紇之崛起 | 知史現場 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國力由盛轉衰,加上天可汗制度受到動搖,皆顯示唐朝國力大不如前。對外關係方面,自肅宗起,對不同外族採用聯盟還是對抗的手段,都成為唐朝對外政策的重要一環。外族之中,回紇遣兵協助唐室平亂、收復兩京,對唐朝歷史有著重要影響。 彪悍善戰的回紇是鐵勒...

  • 吐蕃唐朝 在 賴義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6 13:40:14
    有 20 人按讚

    「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少年英銳的有為之君。在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要不是唐玄宗縱容才大意失荊州,成了「天寶時代」的終結者。要不是郭子儀元帥帶領朔方軍,抄了安碌山老巢河北之地。郭子儀、李光弼屢戰屢勝「安史之亂」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三番二次入侵長安,幸好郭子儀多次廷身而出擊敗吐蕃。郭子儀多次遭到宦官魚朝恩和一代奸相盧杞陷害死裏逃生,由於盧杞長相醜陋,而又妒賢嫉能,凡是嘲笑過他的人一律被其痛下殺手絕不留情。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的智慧所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想辦大事,就一定會有小人阻擾小人是除不盡的,要做實事的人一定不能和除不盡的小人糾纏,因縱得賢名也將一事無成。郭子儀對小人忍氣吞聲,換來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年近八十歲依舊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奮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入罪。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郭子儀的一生完美地詮釋功高震主而能善終的境界名揚天下。再造大唐為人臣子盡忠職守、為人父家族祥和,郭子儀為將、為人、為臣足稱完人。郭子儀行誼可以做為現代政治人物的典範,郭子儀都可以行功立德,現代政治人物更要加倍努力行功立德永留青史。人生在世都是避不開的一道關卡,那就是長大成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你是選擇逆流向上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自己如何走出來。俗語說:辦事做人,一個人哪怕再聰慧再醒目,能力再無人匹敵,若犯了一下錯誤,不懂做人那麼他再好的前途,再大的奇跡也會大受影響。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讓自己扶摇向上呢?「做事要方、做人要圓」。《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潤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撲實無華,但卻蕴含著人生哲理。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一、做事要方,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就像腳下的刹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徬徨。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裏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記者問他當時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他摇摇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二、做人要圓: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之口自嘲,酒後的臉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瀰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三、人生至高的境界:在ㄍ資治通鑒》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的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你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了你的弟弟,而是分給了你的兒子可見你是昏君啊!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像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四、方圓人生: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但如手中執筆半緊半鬆最自然,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與朋友互勉!更讓我們一起來推動社會善良風喔!「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少年英銳的有為之君。在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要不是唐玄宗縱容才大意失荊州,成了「天寶時代」的終結者。要不是郭子儀元帥帶領朔方軍,抄了安碌山老巢河北之地。郭子儀、李光弼屢戰屢勝「安史之亂」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三番二次入侵長安,幸好郭子儀多次廷身而出擊敗吐蕃。郭子儀多次遭到宦官魚朝恩和一代奸相盧杞陷害死裏逃生,由於盧杞長相醜陋,而又妒賢嫉能,凡是嘲笑過他的人一律被其痛下殺手絕不留情。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的智慧所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想辦大事,就一定會有小人阻擾小人是除不盡的,要做實事的人一定不能和除不盡的小人糾纏,因縱得賢名也將一事無成。郭子儀對小人忍氣吞聲,換來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年近八十歲依舊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奮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入罪。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郭子儀的一生完美地詮釋功高震主而能善終的境界名揚天下。再造大唐為人臣子盡忠職守、為人父家族祥和,郭子儀為將、為人、為臣足稱完人。郭子儀行誼可以做為現代政治人物的典範,郭子儀都可以行功立德,現代政治人物更要加倍努力行功立德永留青史。人生在世都是避不開的一道關卡,那就是長大成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你是選擇逆流向上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自己如何走出來。俗語說:辦事做人,一個人哪怕再聰慧再醒目,能力再無人匹敵,若犯了一下錯誤,不懂做人那麼他再好的前途,再大的奇跡也會大受影響。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讓自己扶摇向上呢?「做事要方、做人要圓」。《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潤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撲實無華,但卻蕴含著人生哲理。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一、做事要方,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就像腳下的刹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徬徨。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裏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記者問他當時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他摇摇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二、做人要圓: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之口自嘲,酒後的臉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瀰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三、人生至高的境界:在《資治通鑒》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的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你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了你的弟弟,而是分給了你的兒子可見你是昏君啊!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像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四、方圓人生: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但如手中執筆半緊半鬆最自然,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與朋友互勉!更讓我們一起來推動社會善良風喔!

  • 吐蕃唐朝 在 萬國郵政 Simon's Stamps Internation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3 16:43:42
    有 59 人按讚

    [#郵中歷史: 悠閒的牛與紛亂的唐]

    牛年生肖郵票裏,1996 年柬埔寨的《五牛圖》最具歷史性(見圖)。它由唐代韓滉所繪,是中國現存最古紙畫,藝術價值也很高。《五牛圖》描繪鄉郊動物神態,看似悠閒,事實上唐朝大部分時間都在亂作一團,韓滉生活的時代也是,發生涇原兵變,節度使圍攻長安,德宗嚇得逃離京城。這不是唐朝皇帝第一次逃跑。安史之亂時候,玄宗帶楊貴妃跑了一次;安史之亂後,吐蕃聯軍攻陷長安,代宗又跑一次;第三次就是涇原兵變。隨後還發生六次皇帝逃難或遭挾持離開長安。

  • 吐蕃唐朝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9 18:26:03
    有 1,030 人按讚


    好文推薦

    大唐是漢人王朝這種觀點已經老掉牙。21世紀都已經走完了五分之一,你還拿20世紀初的國族史觀看歷史,無疑是自欺欺人。

    但說鮮卑人已經漢化,或者說中國人已經胡化,這種觀點算是已經走在歷史學的前沿。如今一種新觀點出現了——我覺得也蠻有說服力的。就是大唐實則是漢人和胡人從對立、衝突,到彼此潛移默化而融合,最後一起『華化』的結果。這顆嫩芽播種於五胡十六國,綻放和結果於盛唐。

    這是韓國的歷史學者朴漢濟教授的觀點。

    談及這個觀點之前,先要和各位說『漢人』這個概念在五胡、北魏時代,是如此不堪,充滿負面意涵。就像1980年代的香港人眼裡的北佬,或現代反中厭中人士口中的支那,又或是滿語裡的尼堪、蒙語裡的胡扎。當時的鮮卑人是用「頭錢價漢」(腦袋只值一文錢的漢人)、「無官職漢」(沒有官職的傢伙)、「漢兒」、「何物漢子」(這俗氣的傢伙算什麼東西!)等帶有嫌棄的鄙語稱呼漢人的。

    我覺得這算是鮮卑人幫助匈奴人的『漢字復仇記』。因為在漢代,匈奴人並無自己的書寫工具,也不會用漢字去反擊漢人的歧視性論述。但時代走到了北魏,鮮卑人已經可以用漢字去嘲諷、貶低漢人了,就像你用道地的外國俚語和外國人直接開罵一樣。(具體的故事我就不講了,大家去買書看)

    朴漢濟認為,為了代替「胡人」和「漢人」這種互相輕蔑的稱號而產生的,是所謂的「蕃人」和「華人」。

    所以在鮮卑人已經成為了胡漢(農牧)地區的皇帝兼天可汗(總書記兼總統)後,「漢」逐漸脫離了貶義,慢慢轉變為中立性的名稱。胡漢並用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岑參詩歌「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藩王能漢語」。司空圖詩歌《河湟有感》「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都可證明。(黃河和湟水一帶的甘肅被吐蕃佔據後,當地的中國人已經開始說胡語,而且不認同自己是漢人了。)

    所以下面我要討論一下「華人」這個概念。現代的華人是指僑居海外的中國人。這個概念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用來統戰的工具,也是一個透露出非常濃厚的『天下觀』思維方式、而非『民族國家』觀念的詞彙。比如台灣的馬華是華裔馬來西亞人?還是馬來西亞華人?這意義是不同的。但是台灣會有僑生,讓這些華裔馬來西亞人以海外中國人的名義到台灣讀書和工作。這是什麼邏輯?天下國家的邏輯。今天的中國人已經定居在美國或加拿大十幾年,也取得了國籍,但他們仍舊是統戰部門眼裡的居住在中國之外的中國人(華人),他們自己也樂得花統戰經費。這是什麼邏輯?天下國家的邏輯。

    「華人」最早是出現在西晉江統的〈徙戎論〉中:「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文中的「羌人」「華人」跟「漢人」區分地很清楚,也就是說,他們是不同的族群實體。「羌人和華人在陝西、山西交界地帶雜處,而漢人侵犯他們」這句話裡的華人,指的是已經生活在中國境內、行為模式和文化變得比較中國的異族。但他們不是漢人,也不是羌人。

    下一個例子的「華人」指的是生活在外國的中國人(漢人)。《魏書》〈高昌傳〉,「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漢之前部地也,……國有八城,皆有華人。」可以看到,北魏時期居住在今天的吐魯番(高昌八城)的族群,也有「華人」。漢代勢力曾經深入到這裡,故在北魏時期依舊有些中國或中華的人在此生活,他們被視為「華人」。

    另外一個關於「華人」的例子和稅收有關。史書在區分匈奴人、別種的稽胡之際,曾使用「有異華人」這樣的說法。

    《北史》卷九十六,〈稽胡傳〉,「稽胡一曰步落稽,蓋匈奴別種,……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多衣麻布。其丈夫衣服(男人的衣服)及死亡殯葬,與中夏略同;婦人則多貫蜃貝以為耳頸飾,與華民錯居。其渠帥頗識文字,言語類夷狄,因譯乃通。……又兄弟死者,皆納其妻。雖分統郡縣,列於編戶,然輕其徭賦,有異華人。」

    步落稽是生活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山地的南匈奴的一支,在五胡十六國、北魏隋唐時代,長期處在自治酋長國的政治形態。因為住在山區,也叫山胡。我們對照一下孫吳的山越,就大致可明白他們的生活形態和政治形態。東魏的丞相高歡(北齊的建立者)假裝把女兒嫁給酋長的兒子,然後趁機攻打他們。他們和華民錯居在一起的意思是,他們和已經中國化的其他異族(可能是鮮卑、可能是羌人等)混居在一起,而且他們的領袖也認識漢字,但是卻不會講,需要翻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見面時就是這種情況)。他們雖然被納入郡縣,但是繳納的稅卻比華人少。我們從中可以推斷,胡人、華人、漢人繳納的稅,一個比一個少。也即是說,歷史上的中國人也是最納稅最多的百姓臣民,像韭菜一樣被毫不留情的割掉。

    上述華人、華語、華民的案例,說明北魏隋唐時代,有兩種類型的人被稱為華人。一種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非中國人(異族群體),並接受了不同程度的中國文化。一種是居住在中國境外(異族地區)的中國人,適應了當地的政治文化。

    在唐代,因為吐蕃侵略導致家園失落的唐人被稱作「華人」,進入突厥領地的唐人也被稱作「華人」,或是為了學習中華文化而進入中國的人都被稱為「華人」。這裡的「華」不是胡,也不是漢,而是一種非胡非漢的狀態。樸漢濟認為,唐人不是胡化,也不是漢化,而是華化。

    另外值得提及的「唐人」的稱呼。所謂的「唐人」是由「唐朝人」的意思而來,而且「唐人」這個稱呼更是「國際人」的意義。我們不該小看「唐人」一詞的意義,畢竟其他所謂的「宋人」、「元人」、「清人」等名稱並不常用,也沒有遺留下來。唐人的概念為「非胡非漢之人、超越了胡漢之人」。宋代以後,外國將東亞大陸稱為「唐」、稱其人為「唐人」,「唐人街」的緣由也是由此開始。對於具有國際性的中國人來說,為什麼會被貼上「唐人」的名稱呢?這和當時有許多外國人進入唐帝國下的中國,但也有很多中國人離開中國的事實有關係。因為大唐帝國本身是個「流動和開放的多元社會」。

    我最後舉《華心》這篇文章,理解唐(人)、華(人)的國際性意義。九世紀中葉,在大食國出身的李彥昇被大梁節度使盧鈞推薦去考進士,引發一些討論,陳黯因此創作《華心》一文:

    ——
    宣宗大中(847-860,安史之亂是755-763,距離已經快一百年)初年時,大梁(開封)節度使盧鈞向皇帝推薦大食國人李彥昇應試,而他獲得進士科及第,因此名聲顯揚。

    有人質疑說「大梁是很大的都邑,節度使作為大賢者,自華君獲得名聲,仰賴華民提供俸祿,結果要推薦人才時,卻從蠻夷中去尋找,難道中華的人才不足嗎?只有蠻夷的人值得任用嗎?」

    作者評價說,華夷之間豈有差異呢!華和夷的差異,一言以蔽之,其實就在於心。從心來判別,便能察覺出這人究竟是傾向華或是夷;他即使在中州誕生,但卻違反禮儀,這樣的人雖然外貌是華,但內心卻是夷;相反地,就算在夷城中誕生,但他的行動若是合乎禮儀,這樣的人雖然外貌是夷(蠻夷),但內心卻是華。

    舉例來說,漢代的盧綰和漢高祖關係如此好,高祖如此重用他,可他仍然製造叛亂,逃跑到匈奴,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夷狄嗎?匈奴人金日磾(磾是黑色的石頭)盡忠赤誠,難道不能算是漢人嗎?

    這樣看來,所謂「華夷之辨」,其實全都是「心之所向」罷了。所謂的華就是看其心,而不是以土地來分別是否為夷狄;我因為有所感,所以寫下了這一篇《華心》。
    ——

    我們看到安史之亂後一百年的唐代,還具有如此開放的官僚體系,讓一個阿拉伯人參加唐國政治。宋國人,明國人,你慚愧死了吧!你就內循環吧!

    如果是在盛唐時代,則無疑是一種類似今天美國一樣的開放和包容。這也是森安孝夫在《絲路、游牧民和唐帝國》裡的觀點。唐人和華人就是這樣的國際化的產物,是超越了漢的文化和胡的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新形態。

    #認識唐代三書
    1、《木蘭與麒麟》(華裔學者陳三平的觀點)
    2、《絲路、游牧民與唐帝國》(日本學者的觀點)
    3、《大唐帝國的遺產》(韓國學者的觀點)

  • 吐蕃唐朝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13 14:28:30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 吐蕃唐朝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12 19:48:27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 吐蕃唐朝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6-29 20:04:41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