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名鑄管理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名鑄管理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名鑄管理處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立法委員葉毓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自由時報以幾近半版的篇幅報導警大的中正堂更名大禮堂,是轉型正義,我猜也應該是促轉會主動發布的新聞,作為大吹大擂他們在轉型正義的重大成就。 說實在,中正堂改名為大禮堂或大會堂,我超級無感。因為老蔣總統自出生後,使用的名諱很多,出生時按照族譜命名為蔣周泰。後來上學時,改為志清,所以到日本留學期間,...
名鑄管理處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自由時報以幾近半版的篇幅報導警大的中正堂更名大禮堂,是轉型正義,我猜也應該是促轉會主動發布的新聞,作為大吹大擂他們在轉型正義的重大成就。
說實在,中正堂改名為大禮堂或大會堂,我超級無感。因為老蔣總統自出生後,使用的名諱很多,出生時按照族譜命名為蔣周泰。後來上學時,改為志清,所以到日本留學期間,學校的花名冊上還是蔣志清的名字。在日本留學期間創辦了一本叫《軍生》的雜誌,在雜誌上就用了"介石"這個筆名,回國後又叫做蔣中正。我自己名字筆劃太多,從小就很困擾,對於老蔣總統名字越改筆畫越少,到是覺得還蠻有智慧。否則,想當年在威權時期,光光要寫領袖的名諱,要浪費多少筆墨。
更何況,中正出自中國上古經典《易經》中之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而大中至正最早出自漢唐以來經學家對於《尚書·洪範》的註解,起初乃是意指「無偏無黨」,如果是他自己選擇取這個名字,還蠻有見地。
但是自由時報的報導中,不難看出促轉會不會以把中正堂更名為滿足,劍指校園內的蔣公銅像,必欲除之而後快。很巧的,自由時報同版下方,也有報導蔡英文、蘇貞昌出席嘉南大圳開工百年和八田與一逝世69周年的紀念活動。
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八田與一是日本人,去年我去烏山頭水庫,在風景區管理處的史蹟陳列室,在當年烏山頭水庫的工程史料照片前,感念八田與一在百年前修築的工程嘉惠嘉南平原與台灣;一如我多年前首度前往成都旅遊,在都江堰的造福萬代、澤被千年的牌匾前,也是佇立良久,緬懷李冰父子2500年前的壯舉,奠定天府之國富強的基礎。
這些都是歷史的軌跡,都是人類文明的資產,警察大學校園內的蔣公銅像亦復如是。那是在抗戰時期,警官學校因戰亂遷校,而校長蔣中正軍務倥傯,所以塑鑄一座 蔣公銅像在校園中朝夕督勉師生,民國30年起,這座銅像就與警官學校同在,從重慶、南京、台北,到今天的龜山,就像警大校門門楣上的【警政奠基】一樣,這是與校史共存的文化資產,不是威權標記!
銅像的故事全文在網路上可以慢慢看,促轉會有種就把真正阻撓台灣民主化,在高雄事件時出賣施明德的爪耙子公諸於世,別專找軍警麻煩!
銅像的故事: http://fatherofpolice.cpu.edu.tw/education_bronzestatue.htm
#警大的蔣公銅像是文化資產要保存
名鑄管理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網友 Yun Yu 分享她於1985年和兩個外甥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合照。你也曾經和中正紀念堂合影嗎?
中正紀念堂現址的土地,是日治時期臺灣軍於1905年啟用的山砲隊基地,以及1944年11月啟用的步兵第一連隊基地。1945年戰後,兩基地皆廢除,並於1950年拆卸建物。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此地曾成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和聯勤總部的所在地。林森南路原本從中間穿過,直至中正紀念堂興建後才改為地下道通過。
1975年4月5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因心臟病逝世,行政院成立治喪委員會,並於同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啓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戴炎輝、劉季洪、周百鍊、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
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臺北市城中區(今中正區)東門里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設計,其建築設計融合南京中山陵之多個元素。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蔣公誕辰紀念日)舉行動土典禮,1977年11月開始施工,歷時29個月,於1980年3月31日完工。
1980年4月4日上午10時,舉行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暨蔣公逝世五週年紀念大會,各界人士四千餘人參加,並有外賓約四百人觀禮。翌日(1980年4月5日)對外開放,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
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2007年3月2日,民主進步黨主政的教育部片面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並降為四級機關,該組織條例未依循行政程序送審立法院修法通過。之後,教育部逕自卸下中正紀念堂匾額以及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字樣,曾引發劇烈爭議。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資法》將中正紀念堂的建築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以及迴廊,認定為暫定之市定古蹟。
2007年5月10日,時任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佈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卻未送審立法院。5月19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在舊組織條例未失效及新組織法未生效的狀況下,泛藍陣營認定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依此凍結民主紀念館預算。11月9日,文建會將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登錄為國定古蹟,但排除北市府認定的圍牆以及大中至正字樣。
2007年12月7日,在陳水扁政府主導去蔣化的政策之下,中正紀念堂西側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被卸下,並於翌日(12月8日)改掛上新鑄的王羲之體「自由廣場」四字,這四個字並非由今人所書,而是蒐集晉代書聖王羲之在各帖中的字,拼湊而成;其中「自由」二字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廣」字來自王羲之的《懷仁集王聖教序》,但因找不到「場」字,只好借用王羲之的七世孫僧侶書法家智永(俗名王法極)所寫的字。
2008年,新任總統馬英九就職後,行政院於8月21日的院會裡,直接廢止《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
2009年7月17日,文建會公告,國定古蹟「臺灣民主紀念館」更名為「中正紀念堂」,並改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並未將原本的「大中至正」掛回。
2012年5月20日,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中正紀念堂改隸屬文化部。
名鑄管理處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興大橋1958年全新落成】
你有走過中興大橋嗎?
在台北開始起步朝都市化發展
中興大橋串接起西門町與三重
是當時遠東及台灣第一座預力混凝土大橋
不僅是交通建設的里程碑
也有背負著繁榮發展的使命
#每座大橋都有自己的故事 #台灣交通建設史
#人工收費站已成為歷史畫面 #消失的台北街景
#征收 #過橋受益費 #中興橋 #通車 #收費站
#康定圓環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58/10/4
圖說:台北中興大橋通車啟用典禮四日揭幕,圖為中興大橋一隅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維在
歷史新聞節錄
【1958-10-04/聯合報/03版/】
中興大橋興建始末
【本報記者陳啟福】一座跨越淡水河一千○五十五公尺的遠東最長的預力混凝土大橋--中興大橋,定於明(四)日開始通車;譽其為「遠東最長預力混凝土大橋」的是世界預力混凝土會議的一本論文專集,以及美國、日本、澳洲、菲律賓等國的許多建設工程界的著名刊物,而不是自由中國工程人員的自詡。世界預力混凝土會議是一九五七年七月廿九日至八月三日為期一週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在該項會議紀錄和四十二個國家參加會議的多位專家論文的巨冊中首先推薦的。
在台灣使用預力混凝土建造橋樑,「中興大橋」以前即有許多小橋樑試用過,由於它的優點很多,工程費用又省,於是「中興大橋」決定這樣建造。從測量、設計、施工各個階段,始終並沒有聘請外籍的工程師指導,而且相反地,在大橋施工中尤其四十公尺九十五噸的大樑用人工架起上墩,曾博得外籍工程師稱讚,他們由於懷疑而先後趕來參觀,及至身歷其境,才表示驚佩。其中有一項三十公尺大樑設計時,混凝土的強度提高到每平方公尺四百公斤,折合每平方寸五千六百八十磅,這種高強度的混凝土在施工時要特別小心,在美國亦極少見,因此引起外國的工程雜誌紛紛介紹。
中興大橋全長一千○五十五公尺,橋面寬十四公尺半,台北市方面橋端引道自橋頭到成都路口共一七七公尺,台北縣二重埔方面的引道長達一千○四公尺。全橋共分六十一孔,計四十公尺的五孔,三十公尺一孔,十五公尺五十五孔,所有基樁及大樑均用預鑄,在工地附近設廠鑄製,所用的工數,統計達一萬工以上。
建橋的經費三千萬元,由台北縣市各半負擔,台北市由市庫撥付,台北縣向台銀貸用,台北縣二重埔引道的建築費一百九十五萬元,及地上物補償費三百二十五萬元,共五百二十萬元,均向台銀借用,現在無法攤還,所以才要征收「受益費」。收費期間到台北縣所借用的五百二十萬元滿額及一千五百萬利息還清為止。台北市方面地上物補償及引道都是自己出錢,在成都路與康定路口建一座六十公尺的圓環,中間建立一座紀念碑,通車典禮就在此舉行。橋頭兩邊的兩隻大獅,是由師大藝術系教授闕明德用水泥雕刻而成。
【1958-10-12/聯合報/06版/】
中興橋過橋費 昨日收入萬元
時間迅速秩序良好
【本報訊】中興大橋自昨(十一)日開始征收車輛過橋受益費,在二重埔方面橋頭設站逐輛收取,第一天收入尚未統計出來,大約一萬一千元左右。車輛分為四類:大型車、小型車、軍車、二輪車。收費分為三種:(一)大型車每輛收十元,包括客貨車。(二)小型車每輛五元,包括小包車、吉普車、三輪機車等。(三)軍車每輛收二元,大小車均一視同仁。二輪車每輛亦收一元,包括摩托卡等二輪機車。
中興大橋自四日開始通車,至十日為止,公路局收費站認為六、七、八三天可以作為平時一般通行車輛的標準,在每晨零時起至夜間十二時止,二十四小時中,六日通行二千三百多輛,七日亦二千三百多輛,八日二千六百多輛,來往大約各半。在二千多輛中,以軍車及小型車佔絕大多數,大型車及二輪車均佔極少數。大型車不多的原因,是台北橋尚未開始管制,台北市公共汽車仍行台北橋,公路局除直達車行中興大橋外,普通班車亦行台北橋,其他各種貨運卡車,多為節省十元一次而不行中興大橋。以六、七、八三天作為標準,每天收費共計一萬一千元左右,昨日收入總數今晨二時才能統計出來,昨天一天中的通行情形,與六、七、八三天差不多,俟台北橋開始管制時,收入可以增加。
收費站設有兩個亭子收費,各有一人負責,夜間減少為一亭。公路局派六位專人,日夜分十二班輪流值勤,橋頭有一所管理處,辦公室及宿舍設備都很雅潔。收費員很忙碌,在收費時,將零票及收據準備好,車輛一停住,司機不需下車,伸出手來就可向收費員繳費,時間很迅速。收費人員都穿著公路局新式服裝,戴帽子,結領帶。有一位警員在該處維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