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同軸線廠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同軸線廠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同軸線廠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同軸線廠商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高雄好過日,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黑箱、腐敗、中正廟:中國黨不想讓你知道的史實】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9/8公布中正紀年堂轉型方案,規畫「#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改造、移除園內威權象徵,包括移除蔣介石銅像,並改造堂體功能及外觀,同時破除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此方案是搜集被蔣政權屠殺的受難者團體與專...

  • 同軸線廠商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4 00:03:18
    有 1,367 人按讚

    【黑箱、腐敗、中正廟:中國黨不想讓你知道的史實】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9/8公布中正紀年堂轉型方案,規畫「#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改造、移除園內威權象徵,包括移除蔣介石銅像,並改造堂體功能及外觀,同時破除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此方案是搜集被蔣政權屠殺的受難者團體與專家等多元意見後,考慮兼顧轉型正義與銘記歷史刻痕,並將空間還給人民。對此,中國黨如喪考妣,暴跳如雷,例如主席參選人朱立倫表示,要反過來打倒文化台獨,更質問要不要拆中山高。


    其實,如何去除獨裁威權,高雄在14年前早就示範過一次。


    大家都知道,文化中心原本叫做「中正文化中心」,在1970年代,和權力中心相隔甚遠的高雄政壇,為了表忠諂媚老蔣,把壽山改名萬壽山,愛河改名仁愛河,不久後的1974年,也計畫在林德官舊棒球場的土地上,興建「中正堂暨中正圖書館」,說是要「獻給蔣公九十歲誕辰的獻禮」。但蔣介石當時身體已如風中殘燭,隔年就一命嗚呼。


    市府原本還想改名「中正紀念堂」或「中正紀念館」來「緬懷 領袖」,結果好笑的是被中國黨中央政府打槍,理由是不能和中央的中正紀念堂混淆。1979年搭上十二大建設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政策,擴大規模,成為「中正文化中心」,也因此,成為在圖書館、表演廳中央立有一神龕狀空間,立有巨大坐姿銅像的特異文化建築。


    2002年,謝長廷市長任內推動多處公園改造地景工程,將原本圍繞文化中心的圍牆拆除,擴大人行步道成為「市民藝術大道」,原本支撐欄杆之間的石鼓經過重新設計,搭配當季藝文活動不定期更換圓形燈片,這項工程獲得好評,也沒有太多爭議。又過了不久,在2007年,陳菊市長決定讓「文化去政治化」,移除蔣介石銅像,並將「中正」去掉,改成單純的「文化中心」。這次就踩到中國黨痛腳,引起藍營劇烈反彈,但風波並未持續多久。從2002-2007這段時間內的「文化中心空間解嚴」,讓園區回歸文化用途,也增加了市民活動空間。


    然而,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成功去政治化以後,台北中正紀念堂也計畫拆除圍牆,增加開放性,卻造成劇烈反彈,甚至當時北市府趕緊把僅有二十多年歷史的中正紀念堂列為古蹟。後續每次討論到去除「中正」,將空間還給人民,重新客觀看待歷史的提議,都引發中國黨陣營破口大罵。


    但若我們回歸歷史,中正紀念堂的興建本身,就是一項充滿問題,涉及欺騙人民、浪費預算、黑箱作業的可疑決策:


    ■經費來源欺騙人民,不斷追加天價預算
    蔣介石死後,行政院經治喪委員會會議決議,決定在臺北市擇地興建「中正紀念堂」。當時治喪委員會召集人俞國華公開宣佈:各界捐獻的中正紀念堂籌建款項達新台幣一億四千八百多萬元,此外還有人捐獻水泥、玻璃等建材,因此,第一期建築「可以不必動用政府的經費。」(聯合報,1976-7-10)然而,該年10月,建築經費就變成5億元(含兩廳院),到完成時,經費已經膨脹到本體11.8億,其中8.8億由政府預算支應。後續兩廳院因工程延後,預算更增加到74億。中正紀念堂預算草率決定,不斷膨脹,可以說是黑箱作業,其中好大喜功、奢靡腐敗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


    ■佔用市政發展用地,排擠各項重大建設
    11.8億的預算,聽起來好像不多?但在1976年中正紀念堂動工時,台灣國民所得僅1053美元,2021年預計已達33310美元(以上均主計處數據)。而當時興建一整個港口(台中港)50億,整座國際機場(桃園)100億;現在建一個貨櫃中心(高雄洲際二期)1125億,一個航廈(桃園三航)1000億。換算中正紀念堂造價,約今日300億。在當時台灣進行多項建設時,也算一筆相當大的開銷。

    另外中正紀念堂預定地,原本在1974年台北市府規劃為「第二商業中心」,包含18~50層高的辦公大樓和24~30層高的旅館和公寓多棟、四棟百貨公司、文化中心、世貿中心、綠地等空間,投資額150億台幣,相當於信義計畫區+兩廳院的機能。卻因為中正紀念堂而全部推翻,因而台北市府重做都市計畫,把都心改到信義計畫區,也推延了開發的時程。為了個人崇拜,大筆消耗國家預算,打亂都市計畫,讓市政延宕數年,這些成本從來沒人去追究。


    ■競圖黑箱作業,圖利特定廠商
    1976年,中正紀念堂舉行國際競圖時,曾要求作品須具「創造新穎設計」、「獨特風格」、「應用現代建築工程技術」、「經濟實用」,結果卻是參選作品中唯一不具現代風格,還提了兩個案子的楊卓成作品得標。當時,籌建小組號稱聘請國內外專家進行評審,但奪得第一名的建築師陳邁(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表示:評審雖然喜歡他們的案子,但在會議上無法做成正式決定、要讓蔣宋美齡從國外返台做最後決定,而蔣宋美齡回來以後連圖也沒看,只丟下一句話:「選中國式的就好。」可以說是黑手介入競圖。

    其實,楊卓成的代表作包括早年的士林官邸、圓山飯店,以及多座蔣介石行宮,更多次與蔣宋兩人當面討論建築設計,是深得蔣家歡心建築師。整體設計完全投蔣家所好,牌樓參考中國明代十三陵,堂體外型則參考中國廣州的中山紀念堂,佈局參考中山陵,但規模更大,就是要「超越國父」。而台階89階象徵蔣介石歲數,格局仿造中國帝王陵寢,建築加上傳統廟宇、墳墓一定會用的「雲紋」,擺明就是蓋「帝廟」而非紀念堂。當時政府放任不具任何公職身份的蔣宋美齡,為個人喜好隨意推翻競圖結果,以法治國家來看,就是一種舞弊、圖利熟識廠商的行為。


    這樣疑點重重的工程,在黨國體制的掩蓋下,居然變成台北的象徵,中國黨的精神堡壘,實在諷刺至極!


    若是回歸正常,就算不追究當初決策者的責任,將城市空間去除威權象徵,並納入蔣介石執政時期政治迫害與屠殺下受難者的記憶,賦予更多元的使用空間,也只是最低限度的剛好而已。在這點上,台北反省歷史的能力,實在遠遜高雄太多。

  • 同軸線廠商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9 00:20:51
    有 928 人按讚

    #大新竹合併 議題,第三天持續延燒,多位重量級人士陸續發表意見,#小英總統 也在 #民進黨中常會 表示,請大家正面回應大新竹升格,多思考研究,傾聽各方意見,以回應產業長遠需要,豐富居民的生活品質。

    今天 #柯建銘總召、小英總統、#邱顯智 委員以及 #高虹安 委員的正反意見,有許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1. 實質議題不只是預算分配,更優先的是 #城市治理需升級

    新竹縣市1982年因城鄉規劃不同分家,讓當時發展兩支軸線:工業竹市、農業竹縣能落實地方治理,達到均衡城鄉發展的目的。三十多年後,縣市發展調性逐漸一致,#頭前溪下游兩側的發展促使更密切的縣市治理,包含水資源、園區開發與道路闢建,縣市合併早就是新竹人共同關心的議題。更專業、更在地的政策辯論,才能驅動未來的長遠發展。

    以新竹人的感受來說,#共同生活圈 卻有兩套治理系統,常常互相傾軋,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不便跟衝突,是許多在地人的實際遭遇。#合併的第一需求不是爭取預算,我覺得 #新竹人更關心城市治理的效能 能否提升。

    👉2. 高:升格反害地方自治?

    高虹安委員說,「就算成為直轄市後的預算如願增加,在統籌分配加補助款這一塊大餅總數固定的情況下,也勢必拉大與省轄縣市貧富差距,導致「富都窮縣」。」這一段話就不分區立委而言義正辭嚴,符合學理;但這淡漠遙遠的口氣讓人察覺她 #對新竹市的不上心。真正的新竹人,為家鄉爭取資源都來不及了,難道要因為「全國競相爭取升格的軍備競賽」不盡合理,所以自願「#放棄富都」,「#改做窮縣」嗎?我想沒有一個新竹縣市的首長跟民代會膝反射出這樣的論點。高委員的話語流露的心態跟思考角度,具備承擔「#新竹市長候選人」身份該有的心理素質嗎?令人憂心。(我這樣說或許政治不正確但說的是在地心聲)

    縣市升格,當然會排擠既有縣市分配款,但預算無法支應在地發展才是癥結。新竹縣市高達1900多億的稅收,顯示大新竹不僅是國內外廠商投資熱點,更具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吸引人口遷入,造成公共資源擁擠。不成比例的款項分配讓地方政府左支右絀,變成高稅收的窮縣市,道理何在?

    👉3. 選舉考量 vs. 城市治理 思考

    至於高虹安委員提到8年任期的條款,是個 #假議題。新竹縣無論在面積還是人口都比新竹市基數龐大,遑論是閩客派系、產業多樣性,都比起新竹市複雜,且差異大。若原新竹市長力拼大新竹市長,將會是 #新竹價值 更深刻且在地的民意考驗,會與多方人馬共同競爭,跟新竹市的選舉規格完全不同,有機會讓大新竹市民認同新的生活方法跟在地專業。

    邱顯智委員說鼓吹合併根本是選舉考量,批評這是 #政治升級民主降格。我倒認為,這是矮化了這個議題,低估了新竹人的判斷能力。民主社會選舉考量是常態(小黨反對就沒有選舉考量?),重要的是大家對城市治理本質上(合併)的思考有多少?以新竹公民社會的成熟度來說,我認為兩者大可攤開來講,然後請大家不要混為一談,更光明磊落(柯總召就是這樣說)。避而不談不見得沒有,夸夸而談也不是就全是政治算計,不要低估了民眾的智慧。

    #聚焦在城市治理的願景思考才是政治菁英們應該展現的專業態度。我期許自己多鼓勵民眾思考合併對大新竹的利弊得失,#不要因為對選舉考量的負面認知而影響了對大新竹生活圈的未來判斷。盼望各界趕緊進入「大新竹合併」實質討論,溝通跟對話,才能深化對大新竹合併的了解,掌握大新竹未來發展的樣貌。

    👉跳脫選舉思考,才顯現出城市治理格局。
    作為在地新竹人,更盼望看到新竹未來發展有條康莊大道。👈

    #大新竹合併 #城市願景 #在地思考

  • 同軸線廠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17:46:17
    有 627 人按讚

    鐵路地下化綠園道 已完成97%開放 7月底將全部完工

    今天我巡視高雄展覽館打疫苗接種站狀況後,再前往鐵路地下化園道從左營段一路到鳳山段,進行各分段園道工程巡視;聽取市政主政團隊包括水利局丶工務局丶新工處丶養工處關於各區段園道工程進度報告及現地勘察;也為市政施工團隊同仁們打氣。

    水利局及工務局報告指出,本專案於今年2/12已完成75%的完工開放;接續我們市府設定鐵路地下化園道工程,原擬在6月底全面完工。
    然而因6月中丶下旬期間,高雄遇有幾次豪大雨情勢,故剩下幾段尚未完工區段而已;未完工之理由除近期豪大雨所致(全台水庫卻也因此大雨挹注而解除旱象),再者就是豪大雨情勢造成愛河原來鐵路之跨橋吊梁及部分工作期程延遲無法達標。所幸工務局也於今天終於完成愛河鐡橋段之跨越同盟路橋身吊掛作業。這對於園道完工的最後一哩路已可謂放上定心石。是故整體園道工程可按於7月底完工。

    因近月疫情警戒悶在家裡太久,此時捎來高雄連續9天零確診的好消息之後,陳其邁市長也宣布高雄在三級警戒的微解封措施,發現市民朋友在遵守保持社交距離,戶外全程戴口罩的前提之下,有些市民朋友開始戴著口罩前往慢跑、騎腳踏車、遛狗,晚間在園道散步,享受著鐵路地下化後已有全新空間全線15.37公里的綠園道綠蔭地景,目前已開放通行路段為自左營崇德路至鼓山二路182巷、中庸街-哈爾濱街、瀋陽街至鳳山經武路(不含高雄及鳳山火車站、新左營站鐵路出土段等區域),市府園道工程截至110年6月30日已達97%完工開放。

    鐵路地下化之後的綠園道帶來的,不僅是城市景觀的翻新,同時是高雄城市美學的具體展現,體現於有形的工程改造手段、同時也是無形的文化積累與生活美感的實踐;沿線揉雜果貿國宅社區、中都磚窯場、民族國宅社區、鳳山車站等舊部落,常民生活經年累月所凝聚的生活風貌,經由園道工程串接起的高雄巨蛋商圈,象徵著高雄蛋黃區內最為摩登的時尚地標,同時跨步連結於臺鐵左營站,保留島式月台此一富含鐵道意象的文資於其間,高雄將以鐵路綠園道為軸線,同時透過自行車路網與人行步道系統等雙重路網,建構市民生活休憩取向的綠色廊帶。

    園道兩側人行道與退縮空間將成為市民朋友日常休閒的林蔭園道,與主要穿越性道路交會處設置的街角廣場,將會是周邊商圈的假日市集,或是節慶活動的聚會空間;自行車道與人本道路,連接各項服務設施及休憩據點,同時我們也不忘保留屬於這座城市的記憶,在園道設計上,市府透過局部保留軌道設施的手法,留存既有的鐵道設施,為市民封存關於鐵道意象的美麗印記。

    此外,市府已陳報中央審議的捷運黃線Y10站將與台鐵民族站將在鐵路園道上相會,Y17站也可與台鐵鳳山區正義站,地下相連通。這為園道增加大眾運輸轉乘功能,不僅市民可以搭乘捷運黃線便利的到此休憩,也能方便外縣市的朋友搭乘火車前來,未來你我都能便捷快速的參與在園道上所舉辦的大小精彩活動。兩座車站相距僅百餘公尺。考量南部的炎熱氣候,捷運工程設計可以更細緻、更貼心,我已指示捷運局著手規劃地下連通設施,強化捷運站的轉乘機能,市府必須從小處著手更能接近市民朋友的日常習慣,就能有機會提高大眾運輸使用率!

    我與工程同仁們一路步行視察綠園道,也慰勉工作夥伴的付出,過程中我也要求市政團隊同仁,雖然鳳山計畫園道已100%完成,剩下的左營計畫、高雄計畫兩標務必在7/31前達標全線開放,不宜辜負市民朋友對高雄市政的殷殷期盼。

    今天的工程巡視也遇有三民區博惠里黃玉鄰里長、安寧里郭海定里長,他們也跟我說,園道周遭市民都感受到市府的用心,特別要我代為轉達陳其邁市長,非常感謝市長給市民們享受71.3公頃的綠地休憩活動面積;同時也讓園道附近的舊建築物所有者,他們紛紛都在詢問如何老舊建物改建入都市更新丶危老重建等相關的課題。我同時交待市府團隊針對已經完工部分,請各施工團隊加強檢視細節的收尾,同時也依法趕快展開工程款的支付給營造廠商作業程序,大家一起度過疫情期間的經濟難關,同時也要求工程團隊落實各項防疫措施,確保施工同仁的身體健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